期刊文献+
共找到505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igh-temperature H_2S Removal with Calcium-based Sorbent
1
作者 Chen Jilu(Scientific and Educational Bureau, State Power Corporation) 《Electricity》 1998年第3期23-26,共4页
The H2S removal characteristics of Taxada lime tinder the high temperature of 600-900℃ have been investigated. The test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is kind of sorbent almost was inert to H2S When temperature lowered dow... The H2S removal characteristics of Taxada lime tinder the high temperature of 600-900℃ have been investigated. The test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is kind of sorbent almost was inert to H2S When temperature lowered down to 600℃,while its reactivity increased with increased temperature and the equilibrium conversion reached up to over 60% at temperatLlre of 900℃.However, side reactions of H2S in conjunction with high-temperature decomposition and mineral catalysis to elemental sulfur and sulfur dioxide were testifi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 FIGURE High-temperature H2S removal with Calcium-based Sorbent
下载PDF
Simultaneous Removal of COS and H_2S at Low Temperatures over Nanoparticle a-FeOOH Based Catalysts 被引量:1
2
作者 Zhihua Gao, Chunhu Li, Kechang XieState Key Lab of C1 Chemistry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 of Coal Chemical Engineering,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aiyuan 030024, China 《Journal of Natural Gas Chemistry》 EI CAS CSCD 2003年第1期37-42,共6页
Catalysts using α-FeOOH nanoparticles as the active ingredient were testedby a microreactor-chromatography assessing apparatus at atmospheric pressure between 25 and 60 ℃with a gas hourly space velocity of 10,000 h^... Catalysts using α-FeOOH nanoparticles as the active ingredient were testedby a microreactor-chromatography assessing apparatus at atmospheric pressure between 25 and 60 ℃with a gas hourly space velocity of 10,000 h^(-1), while the removal performance of H_2S withcatalysts was investigated using the thermal gravimetric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atalystsare highly active for COS hydrolysis at low temperatures (≤60 ℃) and high gas hourly spacevelocity, and the highest activity can reach 100%. The catalyst is particularly stable for 12 h, andno deactivation is observed. Nanoparticle α-FeOOH prepared using hydrated iron sulfate showshigher COS hydrolysis activity, and the optimum calcination temperature for the catalyst is 260 ℃.In addition, the catalysts can remove COS and H_2S simultaneously, and 60 ℃ is favorable for theremoval of H_2S. The compensation effect exists in nanoparticle-based cataly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particle α-FeOOH COS hydrolysis removal of H_2S compensationeffect
下载PDF
Immobilization of Functionalized Ionic Liquid on Sol-Gel Derived Silica for Efficient Removal of H_2S
3
作者 Ma Yunqian Mao Jiaming +2 位作者 Xiao Cong Li Yan Zang Lihua 《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SCIE CAS 2019年第1期62-70,共9页
An innovative approach to H2 S capture has been developed using several metal-based ionic liquids([Bmim]Cl·CuCl_2, [Bmim]Cl·FeCl_3, [Bmim]Cl·ZnCl_2, [Bmim]Br·CuCl_2, and [Bmim]Br·FeCl_3) immob... An innovative approach to H2 S capture has been developed using several metal-based ionic liquids([Bmim]Cl·CuCl_2, [Bmim]Cl·FeCl_3, [Bmim]Cl·ZnCl_2, [Bmim]Br·CuCl_2, and [Bmim]Br·FeCl_3) immobilized on the sol-gel derived silica, which is superior to purely viscous ionic liquid with a crucial limit of high temperature, low mass transfer rate,and mass loss. The adsorbents were characterized by the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N_2 adsorption/desorption,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and thermal analysis techniques. The effects of the metal and halogen in IL, the loading amount of IL, and the adsorption temperature were studied by dynamic adsorption experiments at a gas flow rate of 100 mL/min. The H2 S adsorption results have showed that the optimal adsorbent and adsorption temperature are 5% [Bmim]Cl·CuCl_2/silica gel and 20—50 ℃, respectively. H_2 S can be captured and oxidized to elemental sulfur, and [Bmim]Cl·CuCl_2/silica gel can be readily regenerated by air. The excellent efficiency of H2 S removal may be at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of nano-scaled and high-concentration [Bmim]Cl·CuCl_2 confined in silica gel, indicating that the immobilization of [Bmim]Cl·CuCl_2 on the sol-gel derived silica can be used for H2 S removal promising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nctionalized IONIC LIQUID supported IONIC LIQUID SILICA SOL-GEL H2S removal
下载PDF
基于CSE/H_2S体系探讨葱白提取物对H_2S催化酶及趋化因子CX3CL1的作用机制
4
作者 雷杰 郑琼莉 段刚峰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1期1444-1449,共6页
目的研究葱白提取物对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CX3C趋化因子配体1(CX3CL1)、CX3C趋化因子受体1(CX3CR1)、胱硫醚β合成酶(CBS)、3-巯基丙酮酸硫基转移酶(3MST)表达的影响及相互作用机制。方法纯种健康雄性SD大鼠,SPF级,体重(200±20)g,... 目的研究葱白提取物对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CX3C趋化因子配体1(CX3CL1)、CX3C趋化因子受体1(CX3CR1)、胱硫醚β合成酶(CBS)、3-巯基丙酮酸硫基转移酶(3MST)表达的影响及相互作用机制。方法纯种健康雄性SD大鼠,SPF级,体重(200±20)g,共40只,随机选择10只作为正常组,另外30只制备大鼠AS模型,再随机分为模型组、葱白提取物组、辛伐他汀组,每组各10只。正常组以基础饲料喂养,模型组、葱白提取物组、辛伐他汀组均以高脂维生素D3饲料喂养。从第5周开始,葱白提取物组大鼠给予配置好的葱白提取物溶液10 mL/kg体质量灌胃,辛伐他汀组大鼠给予辛伐他汀混悬液10 mL/kg体质量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均给予等容积生理盐水10 mL/kg体质量灌胃,共连续8周。在第12周时,留取大鼠血液,分离主动脉。采用生化检测、HE染色、Western blot、RT-PCR检测脂质代谢、H_(2)S催化酶、趋化因子及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葱白提取物组及辛伐他汀组大鼠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浓度均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葱白提取物组及辛伐他汀组斑块内部的胆固醇结晶较少,管腔狭窄程度较轻。与模型组比较,葱白提取物组和辛伐他汀组CX3CL1 mRNA、CX3CR1 mRNA、MMP7 mRNA、MMP9 mRNA表达均下调。与模型组比较,葱白提取物组和辛伐他汀组大鼠主动脉组织中3MST、CBS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而CX3CL1、CX3CR1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结论葱白提取物可通过调控内源性H_(2)S生成体系,抑制CX3CL1、CX3CR1表达、降低MMP7、MMP9活性,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葱白提取物 动脉粥样硬化 胸痹 CX3CL1/CX3CR1 H_(2)S
下载PDF
宽负荷下切圆燃煤锅炉H_(2)S分布特性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
5
作者 邓磊 袁茂博 +3 位作者 杨家辉 韩磊 姜家豪 车得福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887-2895,共9页
锅炉采用空气分级燃烧降低NO_(x)排放的同时也提高了主燃区H_(2)S体积分数。炉墙壁面过高的H_(2)S体积分数是加剧水冷壁高温腐蚀的重要因素。为保障新能源并网发电,大型燃煤机组灵活调峰的需求增加,不同负荷下的水冷壁近壁面H_(2)S分布... 锅炉采用空气分级燃烧降低NO_(x)排放的同时也提高了主燃区H_(2)S体积分数。炉墙壁面过高的H_(2)S体积分数是加剧水冷壁高温腐蚀的重要因素。为保障新能源并网发电,大型燃煤机组灵活调峰的需求增加,不同负荷下的水冷壁近壁面H_(2)S分布特性值得关注。通过正交试验分析了切圆燃煤锅炉运行参数对水冷壁近壁面H_(2)S体积分数分布的影响。选取一台超临界600 MW切圆燃煤锅炉建立数值模型,设计L_(16)(4^(5))正交工况,覆盖100%BMCR、75%THA,50%THA以及35%BMCR四种负荷。建立了自定义SO_(x)生成模型以确定燃料硫的析出和转化路径,模型包含多表面反应子模型以描述焦炭与O_(2)/CO_(2)/H_(2)O等3种气体的异相反应,并确定焦炭气化反应消耗量占总消耗量的比例,进而对炉膛H_(2)S空间分布进行了模拟计算。研究表明,近壁面高体积分数H_(2)S区域主要位于投运燃烧器层中最下层燃烧器以下以及最上层燃烧器以上至SOFA层之间,烟气切圆沿炉膛高度增加逐渐增大是造成后一区域H_(2)S体积分数较高的重要原因。35%BMCR负荷下水冷壁重点区域的H_(2)S平均体积分数为364μL/L,明显低于其他负荷。锅炉运行参数对重点区域H_(2)S体积分数影响程度的排序为:锅炉负荷>一次风率>主燃区空气过量系数>假想切圆直径>燃烧器竖直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圆燃煤锅炉 宽负荷 H2S分布 正交分析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环境因素对BT80S-5Cr抗CO_(2)/H_(2)S腐蚀套管均匀腐蚀速率的影响
6
作者 石晓霞 雷鸣 +2 位作者 詹飞 强强 张程远 《钢管》 CAS 2024年第5期15-19,共5页
通过模拟国内某油田腐蚀工况,采用高温高压釜模拟腐蚀试验,利用失重法研究试验周期、温度、CO_(2)及H2S分压环境因素对BT80S-5Cr油套管均匀腐蚀速率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试验周期的延长,试验钢均匀腐蚀速率逐渐降低,且降幅趋于平缓,试... 通过模拟国内某油田腐蚀工况,采用高温高压釜模拟腐蚀试验,利用失重法研究试验周期、温度、CO_(2)及H2S分压环境因素对BT80S-5Cr油套管均匀腐蚀速率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试验周期的延长,试验钢均匀腐蚀速率逐渐降低,且降幅趋于平缓,试验周期360 h是BT80S-5Cr在该油气田模拟工况下衡量耐蚀性能的最佳试验周期;随着试验温度的提高,试验钢均匀腐蚀速率逐渐增加,试验温度100℃的试验钢的均匀腐蚀速率是试验温度40℃时的均匀腐蚀速率的1.67倍;随着CO_(2)分压的提高,试验钢均匀腐蚀速率逐渐增加,CO_(2)分压1.0 MPa的试验钢均匀腐蚀速率是不含CO_(2)时的均匀腐蚀速率的10倍;随着H2S分压的提高,试验钢均匀腐蚀速率逐渐降低,微量H_(2)S气体的引入对试验钢电化学腐蚀行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管 BT80S-5Cr 腐蚀速率 CO_(2)/H_(2)S
下载PDF
硫化氢气体在金属有机骨架中吸附机理的分子模拟研究
7
作者 孟筠青 周子涵 +1 位作者 皮若楠 王婕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9-107,共9页
研究硫化氢(H_(2)S)气体在金属有机骨架(Metal Organic Frameworks, MOFs)材料中的吸附机理,对应用MOFs材料控制城市地下有限空间内的H_(2)S气体具有重要意义。以不同类型的MOFs材料作为研究对象,基于Materials Studio软件建立了MOFs-H_... 研究硫化氢(H_(2)S)气体在金属有机骨架(Metal Organic Frameworks, MOFs)材料中的吸附机理,对应用MOFs材料控制城市地下有限空间内的H_(2)S气体具有重要意义。以不同类型的MOFs材料作为研究对象,基于Materials Studio软件建立了MOFs-H_(2)S吸附体系,应用巨正则蒙特卡洛(Rand Canonical Monte Carlo, GCMC)方法及分子动力学(Molecular Dynamics, MD)理论研究了相互作用能、吸附热、金属位点、官能团等的影响,在分子层面讨论了H_(2)S气体在MOFs中的吸附特性及机理。应用等温吸附试验验证了所使用分子模型及力场的可靠性。结果表明:不同金属位点对于吸附量有较大影响,对H_(2)S气体的吸附作用由强到弱依次为Mg^(2+)、Ni^(2+)、Co^(2+)、Mn^(2+)、Zn^(2+);亲水性官能团的引入利于H_(2)S气体的吸附捕捉;UiO-66-Cu因其团簇为网状结构更利于H_(2)S气体的捕捉与吸附。同时,该研究建立了吸附热方程,提供了MOFs吸附效果评判标准,为MOFs材料应用于城市地下有限空间吸附H_(2)S气体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金属有机骨架(MOFs)材料 H_(2)S气体吸附 分子模拟 有限空间
下载PDF
复合微生物除臭液制备及其安全性与除臭效果评估
8
作者 李春艳 崔志峰 +2 位作者 王景春 李春华 贺永明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8-23,33,共7页
为制备复合微生物除臭液并评估其除臭效果和安全性,试验通过特殊营养液、光照厌氧处理从鸡粪样品中富集和扩增培养微生物菌液,从中筛选出最优复合微生物除臭液J9和J10,测定其生长曲线,并进行除臭效果试验和小鼠急性毒性检测。结果表明:J... 为制备复合微生物除臭液并评估其除臭效果和安全性,试验通过特殊营养液、光照厌氧处理从鸡粪样品中富集和扩增培养微生物菌液,从中筛选出最优复合微生物除臭液J9和J10,测定其生长曲线,并进行除臭效果试验和小鼠急性毒性检测。结果表明:J9和J10在扩增培养第2 d进入对数期,在第5~6 d进入稳定期。与不喷洒除臭液的对照组相比,筛选出的最优复合微生物除臭液J9和J10对鸡粪产生的NH_(3)和H_(2)S的去除率可高达82.41%和76.18%,显著(P<0.05)高于不喷洒除臭液的对照组。安全评价结果显示,复合微生物除臭液对小鼠急性经口毒性LD_(50)>40 g/kg体重,属于实际无毒级物质,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说明该复合微生物除臭液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高效的除臭能力和安全性,并易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微生物除臭液 生长曲线 NH_(3) H_(2)S 急性毒性评价
下载PDF
不同脱水剂和催化剂对油酸基咪唑啉缓蚀性能的影响
9
作者 赵景茂 赵萃红 张存丽 《石油化工腐蚀与防护》 CAS 2024年第5期6-8,38,共4页
选用二甲苯、活性氧化铝和硼酸等作为脱水剂或催化剂,分别合成了三种油酸基咪唑啉,利用红外光谱对咪唑啉的结构进行了表征,使用质量损失法、极化曲线法和交流阻抗法等技术比较了三种油酸基咪唑啉缓蚀剂在H_(2)S/CO_(2)饱和的高矿化度溶... 选用二甲苯、活性氧化铝和硼酸等作为脱水剂或催化剂,分别合成了三种油酸基咪唑啉,利用红外光谱对咪唑啉的结构进行了表征,使用质量损失法、极化曲线法和交流阻抗法等技术比较了三种油酸基咪唑啉缓蚀剂在H_(2)S/CO_(2)饱和的高矿化度溶液中对碳钢的缓蚀性能。结果表明,使用活性氧化铝催化合成的咪唑啉缓蚀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_(2)S/CO_(2)腐蚀 咪唑啉缓蚀剂 催化剂 脱水剂
下载PDF
含H_(2)S天然气管道内腐蚀直接评价方法的改进
10
作者 李欣 王松 《腐蚀与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7-83,共7页
为了确定H_(2)S对天然气管道内腐蚀的影响,对NACE SP0110-2010标准提出的天然气管道内腐蚀直接评价方法(包括预评价、间接评价、直接评价、后评价四个环节)进行改进,即在该方法的间接评价环节引入了CO_(2)-H_(2)S腐蚀速率预测模型和积... 为了确定H_(2)S对天然气管道内腐蚀的影响,对NACE SP0110-2010标准提出的天然气管道内腐蚀直接评价方法(包括预评价、间接评价、直接评价、后评价四个环节)进行改进,即在该方法的间接评价环节引入了CO_(2)-H_(2)S腐蚀速率预测模型和积水概率参数,提高了推荐开挖点管道腐蚀程度的准确性。并以某含H_(2)S天然气管道为例,对改进后的评价方法进行了演示。结果表明:根据间接评价(多相流腐蚀模拟计算),极严重腐蚀出现在管道前500 m处,23%管段的积水概率为1;根据直接评价(现场开挖),5个开挖点处管道均属于极严重腐蚀,最大腐蚀速率为0.337 mm/a,与间接评价的预测结果一致;根据后评价确定了管道再评估时间间隔为1 a。改进后评价方法对预测多相流含H2S天然气管道内腐蚀高危点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管道 H_(2)S 内腐蚀直接评价 改进
下载PDF
湿气环境中CO_(2)-H_(2)S在α-Fe(110)密排面上吸附与点蚀机理研究
11
作者 李金灵 马文骏 +2 位作者 朱世东 屈撑囤 付安庆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82-93,共12页
目的从微观尺度探究CO_(2)-H_(2)S(CO_(2)和H_(2)S共存)在湿气管道顶部的吸附特性,进而揭示点蚀机理。方法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利用Materials Studio构建CO_(2)、H_(2)S和CO_(2)-H_(2)S在α-Fe(110)密排面的吸附模型,对CO_(2)... 目的从微观尺度探究CO_(2)-H_(2)S(CO_(2)和H_(2)S共存)在湿气管道顶部的吸附特性,进而揭示点蚀机理。方法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利用Materials Studio构建CO_(2)、H_(2)S和CO_(2)-H_(2)S在α-Fe(110)密排面的吸附模型,对CO_(2)、H_(2)S和CO_(2)-H_(2)S在α-Fe(110)面的吸附能、局域态密度、分波态密度和差分电荷密度进行仿真;利用高温高压釜模拟CO_(2)-H_(2)S-Cl^(-)腐蚀环境,分析L360钢在湿气环境中的腐蚀行为;最后,揭示含Cl^(-)湿气管道顶部CO_(2)-H_(2)S吸附机制与点蚀机理。结果CO_(2)、H_(2)S、CO_(2)-H_(2)S及CO_(2)-H_(2)S-Cl^(-)在最稳定位置时的吸附能分别为-4.065、-3.961、-8.538、-12.775e V,表明相较于CO_(2)与H_(2)S单独吸附,CO_(2)-H_(2)S在α-Fe(110)面的吸附能更负,Cl^(-)会进一步降低CO_(2)-H_(2)S的吸附能;且CO_(2)在与H_(2)S竞争环境电子中占优势;Cl^(-)会使CO_(2)-H_(2)S的局域态密度峰值降低,转移趋势为失去电子,基体和腐蚀介质的电子向着低能级跃迁释放出更多能量,进而加强了Fe与CO_(2)-H_(2)S间的化学键强度;Cl^(-)的2p轨道与Fe的3d轨道在-6.8 eV和-5.7 eV发生重叠,Cl^(-)被吸附到Fe表面并与Fe形成化学键生成氯化物,进而改变腐蚀产物膜的组分与结构,削弱产物膜的致密性和稳定性,减弱腐蚀阻抗力。在含Cl^(-)湿气的CO_(2)-H_(2)S环境中,液相中的Cl^(-)浓度升高,使L360钢的气相平均腐蚀速率逐渐增大,最高达2.935mm/a,点蚀越发严重。结论CO_(2)与H_(2)S在α-Fe(110)面吸附存在一定的协同和竞争作用,协同促进金属的腐蚀,FeCO3会优先沉积成膜,但H_(2)S会抑制FeCO3的生长,腐蚀产物以FeS为主;Cl^(-)会增强CO_(2)-H_(2)S与α-Fe(110)面间的作用力,弱化腐蚀产物膜层的保护性,进一步加速金属腐蚀、尤其是点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H_(2)S Cl^(-) 第一性原理 α-Fe(110)密排面 吸附特征 腐蚀机理
下载PDF
制硫炉内酸性气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
12
作者 王娟 刘翊辉 +2 位作者 伊志奇 李迪 李秀明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04-1613,共10页
在酸性气燃烧制硫工艺中,酸性气的安全、稳定燃烧对制硫炉的平稳运行具有重要的影响。对制硫炉在3种负荷(30%为低负荷、100%为满负荷、120%为超负荷)条件下的燃烧状况进行数值模拟,采用RNG k-ε模型模拟制硫炉炉膛内的湍流过程,采用涡... 在酸性气燃烧制硫工艺中,酸性气的安全、稳定燃烧对制硫炉的平稳运行具有重要的影响。对制硫炉在3种负荷(30%为低负荷、100%为满负荷、120%为超负荷)条件下的燃烧状况进行数值模拟,采用RNG k-ε模型模拟制硫炉炉膛内的湍流过程,采用涡耗散模型模拟制硫反应过程中的组分运输和化学反应过程,考察制硫炉炉膛内混合气体速度、温度、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低负荷条件下,单位时间内硫产量较少,工业应用的性价比较低;超负荷条件下的湍流强度较高,对燃烧室、炉膛,尤其对第一道导流板造成的损耗巨大;因此满负荷最适用于制硫炉。制硫炉炉膛中混合气体的速度、温度分布都比较均匀,主要生成产物S_(2)在炉膛出口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2.30%、12.38%和12.35%,主要生成物SO_(2)的质量分数为1.59%、1.41%和1.49%,3种负荷条件下燃烧产生的2种主要生成物S_(2)和SO_(2)在炉膛出口处含量占比十分接近,证明制硫炉在设计弹性负荷30%~120%范围内均可以保证稳定燃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劳斯反应 酸性气 富氧燃烧 数值模拟 H_(2)S燃烧炉 燃烧特性 硫回收
下载PDF
堆肥过程氨气、硫化氢协同减排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松蓉 彭璧辉 +7 位作者 徐少奇 贾凯雪 刘婷 任莉 郑义 魏雨泉 徐道青 李季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1-441,共11页
有机固体废弃物年产生量快速增长成为全球面临的巨大挑战,好氧堆肥技术是有机固体废弃物资源利用的主流技术之一,但堆肥过程中微生物剧烈活动,有机质不断分解,往往产生大量恶臭气体并释放到空气中,特别是氨气(NH_(3))和硫化氢(H_(2)S),... 有机固体废弃物年产生量快速增长成为全球面临的巨大挑战,好氧堆肥技术是有机固体废弃物资源利用的主流技术之一,但堆肥过程中微生物剧烈活动,有机质不断分解,往往产生大量恶臭气体并释放到空气中,特别是氨气(NH_(3))和硫化氢(H_(2)S),对人畜健康和环境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本文重点总结了有机固体废弃物好氧堆肥过程中NH_(3)和H_(2)S的产生机制及转化途径,从内源参数控制(C/N、曝气量、初始含水率、初始pH)和外源物质添加(化学添加剂、物理添加剂、生物添加剂)两个方面分别介绍了NH_(3)和H_(2)S的协同减排技术,并基于研究现状对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已有研究表明,堆肥各参数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需要协同考虑、整体优化,仅靠调控堆体内源参数发挥的作用有限,在优化内源参数的基础上,耦合外源物质添加,可进一步提高堆肥过程中NH3和H2S的减排效率,有助于推动好氧堆肥技术绿色、高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堆肥 NH_(3) H_(2)S 减排 有机废弃物 固体废弃物
下载PDF
H_(2)S在线监测装置研发及在锅炉水冷壁高温腐蚀防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熊小鹤 谭厚章 +4 位作者 邱选兵 李传亮 王承亮 杨祖旺 郭古青 《电力科技与环保》 2024年第2期125-132,共8页
锅炉水冷壁高温腐蚀问题一直是影响锅炉安全运行的难题。为解决锅炉水冷壁高温腐蚀的主要媒介H_(2)S需要连续测量,但当前行业内缺乏能长期运行的H_(2)S在线监测装置问题,研发了基于可调谐二极管吸收光谱TDLAS原理测量锅炉水冷壁H_(2)S... 锅炉水冷壁高温腐蚀问题一直是影响锅炉安全运行的难题。为解决锅炉水冷壁高温腐蚀的主要媒介H_(2)S需要连续测量,但当前行业内缺乏能长期运行的H_(2)S在线监测装置问题,研发了基于可调谐二极管吸收光谱TDLAS原理测量锅炉水冷壁H_(2)S的监测装置,并使用装置在某300 MW等级电站锅炉上进行了示范应用,跟踪评估了该装置的性能。结果显示,基于TDLAS原理所研发的仪器在现场投运12个月以来保持稳定运行,装置在线监测结果显示炉内H_(2)S呈现脉冲式波动特点,H_(2)S浓度高时超过1600μL/L。监测中发现,炉内H_(2)S浓度与运行调整存在较密切的关系,在升负荷过程中,由2台磨转为3台磨运行时,前后墙23.60 m平台测点处H_(2)S浓度急剧增加,从46μL/L增至822μL/L,H_(2)S与脱硫塔入口SO_(2)没有显著的关联性。H_(2)S在线监测装置的成功研发可以实现锅炉主燃烧器区域关键参数的在线监测,并作为运行人员调整锅炉运行参数的主要依据,这对于锅炉高温腐蚀监测和锅炉数字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锅炉 水冷壁 高温腐蚀 H_(2)S 还原性气氛
下载PDF
H_(2)S在Cr(111)面上吸附与解离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江佐禹 黄本生 +1 位作者 何子涛 罗霞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14,共6页
采用了第一性原理研究了H_(2)S在Cr(111)面的吸附解离过程,利用吸附能、吸附构型和偏态密度图(PDOS)研究了H_(2)S及其解离产物在Cr(111)面上的吸附情况,都偏向倾斜吸附在Cr(111)面.同时研究了HS/H和S/H共吸附情况,得到共吸附物质在Cr(1... 采用了第一性原理研究了H_(2)S在Cr(111)面的吸附解离过程,利用吸附能、吸附构型和偏态密度图(PDOS)研究了H_(2)S及其解离产物在Cr(111)面上的吸附情况,都偏向倾斜吸附在Cr(111)面.同时研究了HS/H和S/H共吸附情况,得到共吸附物质在Cr(111)面上有明显的相互作用.最后使用线性同步和二次同步变换方法确定了解离反应的过渡态,了解到第一、二步解离的活化能分别为1.65 eV、0.82 eV,H_(2)S分子在Cr(111)面上的解离过程是放热反应,反应能为-2.90 e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_(2)S Cr(111) 吸附 解离 第一性原理
下载PDF
固体缓蚀剂胶囊颗粒的制备及其缓蚀性能研究
16
作者 吴春生 苑慧莹 +3 位作者 杨立华 徐欣磊 刘宁 李慧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7-118,共12页
针对油田在用液体缓蚀剂加注效率低、无法对动液面以下腐蚀段进行有效防护的问题,设计制备了基质型固体缓蚀剂胶囊颗粒,建立了在不同介质不同工况条件下缓蚀剂胶囊颗粒长期控释及缓蚀效果室内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腐蚀介质和温度对固... 针对油田在用液体缓蚀剂加注效率低、无法对动液面以下腐蚀段进行有效防护的问题,设计制备了基质型固体缓蚀剂胶囊颗粒,建立了在不同介质不同工况条件下缓蚀剂胶囊颗粒长期控释及缓蚀效果室内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腐蚀介质和温度对固体缓蚀剂的长周期释放特性有明显的影响.电化学和热力学测试表明该固体缓蚀剂属于抑制阳极溶解型缓蚀剂,在N80钢表面吸附遵循Langmuir等温吸附,吸附过程是以物理吸附为主的自发放热过程.在40℃~70℃时,对于CO_(2)-矿化度体系和CO_(2)-H_(2)S-矿化度体系两种腐蚀介质,固体缓蚀剂对N80钢片具有良好的缓蚀效果,缓蚀效率在90天内持续维持在7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井 CO_(2)腐蚀 H_(2)S腐蚀 固体缓蚀剂胶囊 吸附
下载PDF
H_(2)S/CO_(2)的腐蚀机理及缓蚀体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白玉震 苏碧云 +2 位作者 朱晓艳 侯博礼 檀银银 《化工技术与开发》 CAS 2024年第3期36-40,49,共6页
在油田开采、集输、储运、油气水处理等环节,钢材的腐蚀问题普遍存在。为了将腐蚀风险降至最低,油气田常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腐蚀防护,其中添加缓蚀剂的方法最为常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在H_(2)S/CO_(2)腐蚀环境下,利用缓蚀剂来抑制金属表... 在油田开采、集输、储运、油气水处理等环节,钢材的腐蚀问题普遍存在。为了将腐蚀风险降至最低,油气田常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腐蚀防护,其中添加缓蚀剂的方法最为常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在H_(2)S/CO_(2)腐蚀环境下,利用缓蚀剂来抑制金属表面腐蚀的研究进展,论述了CO_(2)、H_(2)S浓度、温度、pH等主控因素对腐蚀程度的影响,对各类主流缓蚀药剂如咪唑啉类缓蚀剂、聚合物类缓蚀剂、曼尼希碱缓蚀剂和有机胺类缓蚀剂的作用效果、原理及优缺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对药剂的研究前景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 H_(2)S/CO_(2) 腐蚀机理 缓蚀剂 缓蚀率
下载PDF
温度对UNS N08825合金在高含H_(2)S环境中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18
作者 李科 李天雷 +5 位作者 张诚 姜流 崔磊 施岱艳 曹晓燕 钟显康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6-82,共7页
在不同温度(80,90,110,132℃)、高压、高含H2S和高含氯离子环境中对UNS N08825合金进行了72 h浸泡和电化学腐蚀试验,研究了温度对合金耐腐蚀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在80℃下试验合金几乎不发生腐蚀,90,110,132℃下合金... 在不同温度(80,90,110,132℃)、高压、高含H2S和高含氯离子环境中对UNS N08825合金进行了72 h浸泡和电化学腐蚀试验,研究了温度对合金耐腐蚀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在80℃下试验合金几乎不发生腐蚀,90,110,132℃下合金表面出现黑色腐蚀产物,并且110,132℃下的腐蚀产物增多且呈疏松多孔特征;随着温度升高,合金表面的点蚀坑数量增多且深度增加,最大点蚀速率和均匀腐蚀速率均增大;随着温度升高,试验合金的自腐蚀电位、电荷转移电阻和钝化膜电阻减小,自腐蚀电流密度增大。当温度低于90℃时,合金表面钝化膜均匀致密,点蚀敏感性低,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能;当温度不低于90℃时,元素硫的水解加剧,合金表面钝化膜发生破坏,点蚀更易发生,耐腐蚀性能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压 UNS N08825合金 H_(2)S 氯离子 电化学 点蚀
下载PDF
基于炉膛水冷壁H_(2)S气氛场实时测量的锅炉运行监测与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熊小鹤 丁鹏 +3 位作者 王承亮 谭厚章 李延森 李传亮 《电力科技与环保》 2024年第1期9-17,共9页
为揭示锅炉水冷壁H_(2)S在不同负荷时的浓度分布、H_(2)S与炉膛组分CO和SO_(2)的关系、结焦区域H_(2)S分布情况以及运行调整对H_(2)S和NO_(x)的影响情况,指导锅炉运行,在某300 MW等级电站锅炉上安装了水冷壁气氛在线监测装置,系统研究... 为揭示锅炉水冷壁H_(2)S在不同负荷时的浓度分布、H_(2)S与炉膛组分CO和SO_(2)的关系、结焦区域H_(2)S分布情况以及运行调整对H_(2)S和NO_(x)的影响情况,指导锅炉运行,在某300 MW等级电站锅炉上安装了水冷壁气氛在线监测装置,系统研究了炉内近壁面H_(2)S、CO等还原性组分的生成规律及运行调整对炉内氛围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高负荷时炉内H_(2)S、CO整体浓度较高,并且负荷越高,腐蚀倾向越严重。(2)负荷在由高向低下降的过程中,存在一临界负荷(40%BMCR),当降至此临界负荷时,壁面气氛由还原性气氛开始转化为氧化性气氛。该炉易发生高温腐蚀的负荷范围为60%~100%。(3)总体上壁面H_(2)S与CO表现出正相关性,而H_(2)S与SO_(2)呈负相关性,但同时壁面各组分间又呈现出一定的独立性。(4)结焦区域H_(2)S平均浓度比非结焦区域高出537×10^(-6)(体积分数,下同),这与结焦区域水冷壁相较于非结焦区域水冷壁腐蚀更严重的现象一致。(5)关闭燃尽风投运层数、增加运行氧量,可以显著降低H_(2)S浓度,最高降幅可达91.4%,但H_(2)S浓度降低会引起NO_(x)增加,关一层燃尽风,NO_(x)平均上涨109 mg/m^(3)。建议在实际运行中,需要平衡好这对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腐蚀 锅炉 硫化氢 H_(2)S 还原性气氛
下载PDF
用于低浓度H_(2)S室温稳定监测的CsPbBr_(3)@TiO_(2)异质结微晶气体传感器
20
作者 逯江浩 黄胜 +4 位作者 陈露 程永超 高莎莎 陶雪钰 顾修全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15-1826,共12页
通过简单的溶液法用TiO(Acac)_(2)原位包覆CsPbBr_(3)全无机钙钛矿材料,在400℃加热后直接制成了CsPbBr_(3)@TiO_(2)核壳结构微晶,使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高倍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CsPbBr_... 通过简单的溶液法用TiO(Acac)_(2)原位包覆CsPbBr_(3)全无机钙钛矿材料,在400℃加热后直接制成了CsPbBr_(3)@TiO_(2)核壳结构微晶,使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高倍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CsPbBr_(3)@TiO_(2)微晶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化学组成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原位金属氧化物包覆钙钛矿形成分散良好、大小为4~8μm的球壳结构。用旋涂法在掺氟氧化锡(FTO)电极上构筑了CsPbBr_(3)@TiO_(2)薄膜气体传感器,在室温下测试其对H_(2)S气体的检测灵敏度,结果发现,该传感器对H_(2)S气体的检测下限达25 ppb(1 ppb=10-9),对100 ppb H_(2)S响应/恢复时间为24/21 s,灵敏度为0.59,响应曲线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另外,传感器暴露在空气中30 d内的稳定性高于90%,且具有优异的气体选择性和抗湿度干扰性。通过光致发光(PL)光谱、时间分辨光致发光(TRPL)光谱、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及紫外光电子能谱(UPS)测试分析了其能带位置、电荷动力学和配位机理,并用氧吸附原理对其传感机理进行了解释。该工作为室温下低浓度H_(2)S气体的稳定监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PbBr_(3) 钙钛矿 核壳结构 异质结 H_(2)S气体传感器 氧吸附原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