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seful Precursor Weather Conditions for Hail-Event Forecasting in the Beijing-Tianjin Region 被引量:1
1
作者 YUAN Wei SUN Jian-Qi +2 位作者 YU Xiao-Ding CHEN Ming-Xuan XIAO Xian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11年第3期168-172,共5页
Hail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eather disasters that affects the Beijing-Tianjin(BT) region.To better understand and to improve the forecasting of hail events over the BT region,the precursor weather conditions for hai... Hail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eather disasters that affects the Beijing-Tianjin(BT) region.To better understand and to improve the forecasting of hail events over the BT region,the precursor weather conditions for hail based on 30 previous hail events were derived.It was found that the high-level trough and low-level cold front over the Mongolian region,the accumulated 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the decrease of the height of the 0℃-isotherm in the morning,and the persistence and intensification of these factors from morning to afternoon are valuable clues for forecasting the occurrence of hail events over the BT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il event Beijing-Tianjin region forecasting
下载PDF
天津“6.25”大冰雹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55
2
作者 闵晶晶 刘还珠 +1 位作者 曹晓钟 王式功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25-536,共12页
利用地面加密自动站、天津塘沽多普勒雷达、FY-2C静止卫星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6月25日下午天津地区一次罕见大冰雹过程风暴系统发展演变、结构特征和形成原因进行了观测分析和诊断研究。结果表明:此次大冰雹过程是在华北... 利用地面加密自动站、天津塘沽多普勒雷达、FY-2C静止卫星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6月25日下午天津地区一次罕见大冰雹过程风暴系统发展演变、结构特征和形成原因进行了观测分析和诊断研究。结果表明:此次大冰雹过程是在华北冷涡背景下,前倾结构的高空槽使高层干冷空气叠加在低层暖湿空气上,导致不稳定层结发展。中尺度对流系统由3个β-中尺度对流云团先后2次合并而成的α-中尺度对流系统,呈近似圆形结构。风雹发生前,天津地区大气层结呈现出强的对流性不稳定;700 hPa与近地面之间的风速差达到20 m/s,0~3 km垂直风切变明显增大;当上述有利的热力和动力条件形成后,在地面辐合线和干冷空气侵入的触发机制下,就造成了本次大冰雹过程。同时,由多单体合并而成的超级单体风暴,在其发展成熟阶段,多普勒雷达图上呈现出弓型回波、低层弱回波区和中高层悬垂回波区及三体散射结构;塘沽地区降雹前,垂直液态水含量出现一次明显的跃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冰雹过程 高空急流核 超级单体风暴 垂直风切变 干侵入
下载PDF
山西高原大冰雹与小冰雹的环境参量对比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赵海英 王秀明 周晋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17-426,共10页
本文利用1956-2017年山西省109个气象站的逐日冰雹观测资料研究了山西冰雹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现全省冰雹日数由东北向西南依次减少,与海拔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山地冰雹发生日数高于盆地,冰雹频发区主要集中在北部和东部山区。以冰雹直径2 c... 本文利用1956-2017年山西省109个气象站的逐日冰雹观测资料研究了山西冰雹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现全省冰雹日数由东北向西南依次减少,与海拔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山地冰雹发生日数高于盆地,冰雹频发区主要集中在北部和东部山区。以冰雹直径2 cm为阈值,将冰雹分为大冰雹与小冰雹两类,统计了2008-2019年山西两类冰雹站的比例,结果表明山西高原以小冰雹为主,大冰雹仅占3.9%,盆地大冰雹比山区多,大冰雹容易发生在陡峭山地与盆地或河谷的交界处。为了进一步研究大冰雹与小冰雹产生环境条件的差异,选了2008-2019年山西的23个大冰雹日和44个小冰雹日,基于订正的观测探空对表征冰雹天气的动力、热力和水汽等环境条件的多个环境参量进行了统计分析,以箱须图的形式给出了环境参量的分布。结果表明:大、小冰雹日的水汽差异最为显著,大冰雹日对流层低层水汽含量相对丰富,中层则比小冰雹更干,二者地面露点中位数分别是16℃和14℃,700~400 hPa之间的平均温度露点差中位数分别是14.8℃和12.7℃,整层可降水量中位数分别为26.7 mm和23.7 mm;二者的垂直温度直减率差异不明显,但850 hPa与500 hPa假相当位温差的差异很显著,这是由于假相当位温包含了水汽信息;二者的干球温度0℃层距离地面的高度差异不明显,但大冰雹日湿球温度0℃层距离地面的高度更高,说明大冰雹日干、湿球0℃层的差距更小,0℃层附近的湿度更大。大冰雹出现在更大的条件不稳定和更高的低层露点条件下,因而对应环境有更大的CAPE值,大冰雹与小冰雹的CAPE中位数分别是2099 J·kg^(-1)和1588 J·kg^(-1);大冰雹出现在更大的环境垂直风切变中,0~6 km垂直风切变中位数分别为16 m·s^(-1)和12 m·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冰雹与小冰雹 空间分布 环境参量对比
下载PDF
提高小概率事件预报成功率的一条途径 被引量:13
4
作者 彭治班 吴宝俊 +1 位作者 江剑民 王淑静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3-5,10,共4页
在给出小概率事件定义与评估小概率事件预报成功率参数的基础上 ,根据参数变换后的表达式推断 :变小概率事件为条件概率下的大概率事件 ,是提高小概率事件预报成功率的一条途径。
关键词 小概率事件 临界成功指数 强降雹 气象预报
下载PDF
冰雹对烤烟生产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被引量:9
5
作者 马宇 郭云栋 +1 位作者 江凯 马长恩 《河北农业科学》 2009年第8期26-27,30,共3页
回顾了前人对冰雹的研究,探讨了烤烟生育期内雹灾的特点、类型、发生规律及其对烤烟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指出了防御雹灾的技术措施,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尽快形成烤烟防灾、抗灾的技术体系,促进我国烤烟生... 回顾了前人对冰雹的研究,探讨了烤烟生育期内雹灾的特点、类型、发生规律及其对烤烟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指出了防御雹灾的技术措施,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尽快形成烤烟防灾、抗灾的技术体系,促进我国烤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冰雹 极端气候事件 气象灾害 防御措施
下载PDF
网络舆情推动下的网约车规制政策变迁逻辑——基于多源流理论的案例分析 被引量:34
6
作者 黄扬 李伟权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4-91,共8页
[目的/意义]对网络舆情推动下的网约车规制政策变迁逻辑进行剖析既能为网络环境下的政策研究提供可行的研究视角,也能为我国共享经济领域监管政策的决策提供有益参考。[方法/过程]基于多源流理论视角,以2018年以来的多起网约车舆情事件... [目的/意义]对网络舆情推动下的网约车规制政策变迁逻辑进行剖析既能为网络环境下的政策研究提供可行的研究视角,也能为我国共享经济领域监管政策的决策提供有益参考。[方法/过程]基于多源流理论视角,以2018年以来的多起网约车舆情事件和新出台的规制政策为研究案例,对网络舆情与规制政策变迁的关联机制进行全景式剖析。[结果/结论]研究表明:在网络舆情推动下,焦点事件的舆情动员与多起事件的叠加效应、以大数据形式所呈现的指标变动推动了问题源流的构建;经网络舆情放大后的专家学者政策倡议和网络意见领袖引导下的政策偏好则构成了政策源流;在网络圈群和聚合效应下形成的国民情绪、政民舆情互动后的政府态度则推动了政治源流的形成。最终,政治之窗与问题之窗的同时开启为三流耦合创造了机会,政策企业家也把握契机推动了网约车规制政策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舆情 舆情事件 共享经济 网约车 政策变迁 多源流理论
下载PDF
广东省大冰雹事件的层结特征与融化效应 被引量:20
7
作者 曾智琳 谌芸 +1 位作者 朱克云 李晟祺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98-617,共20页
本文主要利用L波段常规探空数据、华南区域加密自动站资料以及ERA-Interim 0.125°×0.125°逐6 h再分析资料,依据我国冰雹等级划分标准(GB/T 27957-2011)筛选了2004~2017年发生在广东的23个大冰雹事件(直径≥20 mm),重点... 本文主要利用L波段常规探空数据、华南区域加密自动站资料以及ERA-Interim 0.125°×0.125°逐6 h再分析资料,依据我国冰雹等级划分标准(GB/T 27957-2011)筛选了2004~2017年发生在广东的23个大冰雹事件(直径≥20 mm),重点分析其大气层结状态与结构特征,定量诊断了大冰雹的融化效应,并建立了判别大冰雹的物理参数模型。结果表明:(1)大冰雹事件"上干下湿"比非大冰雹(直径≥5 mm且<20 mm)事件更加清晰,产生大冰雹所需的对流(位势)不稳定建立更依赖于"上干下湿"而不是"上冷下暖"。(2)H-/H+(冷云和暖云厚度比值)对于区分大冰雹与非大冰雹具有较好的指示效果,H-/H+高于1.6/1对判别产生大冰雹有参考价值。(3)相比于非大冰雹事件,大冰雹事件最大热浮力高度高于-5℃层,有利于托举雹胚进入有效增长层(-10℃^-30℃),促使雹胚生长为大冰雹。最大热浮力强度≥4℃可作为判别大冰雹与非大冰雹的关键阀值。(4)热传递与对流交换(Qcc)对大冰雹融化起主要作用,其贡献率与DBZ(冻结层高度)、tave(环境平均温度)呈反比关系;冰雹表层水膜因蒸发或重新凝结消耗潜热(Qes)对大冰雹融化影响表现在DBZ高度上的冰雹直径越小、Qes融化贡献率越大,大冰雹融化程度越大。高空的干层向下延伸到较低高度有利于大冰雹不被或少被融化,也是大冰雹事件WBZ(湿球零度层高度)显著低于DBZ的重要原因。(5)基于全文统计内容与对比分析,构建了一个判别大冰雹的物理参数模型,大气层结满足ΔTd85(850 h Pa与500 hPa的露点差)≥46℃、500 hPa的T-Td≥15℃、1000~700 hPa最小的T-Td≤2℃、H-/H+≥1.6/1,最大热浮力强度≥4℃、最大热浮力高度高于-5℃层时,有利于产生大冰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冰雹事件 大气层结特征 融化效应 物理参数模型
下载PDF
中国半干旱区一次冰雹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刘晨 刘晓岳 +3 位作者 张萌 马凯明 张良 于海鹏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1-198,共8页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CLDAS-V2.0降水产品、单站雷达、FY-2G红外云图等资料,对2017年6月20日兰州地区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天气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 2017年6月亚洲中高纬度气候异常,极涡位置明显偏南,黑海以东至鄂霍茨克海有东风异...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CLDAS-V2.0降水产品、单站雷达、FY-2G红外云图等资料,对2017年6月20日兰州地区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天气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 2017年6月亚洲中高纬度气候异常,极涡位置明显偏南,黑海以东至鄂霍茨克海有东风异常,青藏高原至江淮地区低值系统活动频繁,西北地区易受冷空气入侵;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利于水汽向西北内陆输送,为此次冰雹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分裂南下的蒙古冷涡是本次冰雹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物理量场分析表明,低层有明显的水汽辐合,底层辐合、高层辐散为冰雹云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抬升条件;大气层结上冷下暖、上干下湿,近地层存在逆温层,利于不稳定能量积累;0℃层与-20℃层高度、厚度适宜,适合冰雹生长;卫星、雷达资料表明,黑体温度低值区、强回波中心与冰雹落区对应较好,可作为强雷雨或冰雹天气的预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冰雹 极端降水事件 诊断分析
下载PDF
中国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气候学特征 被引量:11
9
作者 薛晓颖 任国玉 +2 位作者 孙秀宝 任玉玉 余予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9-213,共15页
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具有极强的破坏力,了解其气候学特征对于预测、预报和影响评价都具有实际意义。利用1961~2015年的2332个高密度逐月国家级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大陆3种常见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雷暴、闪电、冰雹)在年、季、月... 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具有极强的破坏力,了解其气候学特征对于预测、预报和影响评价都具有实际意义。利用1961~2015年的2332个高密度逐月国家级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大陆3种常见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雷暴、闪电、冰雹)在年、季、月尺度上发生日数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全国年平均雷暴、闪电和冰雹发生频率分别为39.23 d/a、20.56 d/a和1.07 d/a;雷暴和闪电主要发生在夏季3个月,雷暴日数7月最多,闪电日数8月最多;冰雹主要发生每年5~9月,6月发生频率最高;雷暴和闪电的高发区分布基本一致,主要集中在华南和西南,青藏高原也是雷暴的高发区域之一;冰雹的高发区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东部以及中西部山地,而东南沿海地区发生频率则较低。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雷暴和冰雹出现频率随海拔高度增加而明显增加,冰雹和海拔高度有更好的对应关系,二者增加速率分别为2.87 d/500 m和1.80 d/500 m,表明地势高度对这两种强对流天气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尺度强对流 雷暴 闪电 冰雹 地形 气候学特征
下载PDF
黔东南冰雹集中度与集中期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1
10
作者 顾欣 张艳梅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10年第4期627-632,共6页
基于贵州省黔东南地区1961-2008年1-12月16个台站的冰雹观测资料,引入表征冰雹事件时间分配特征的新参数——冰雹事件集中度和集中期,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黔东南冰雹事件的基本时空分配特征,并利用Morlet小波分析方法、Mann-Kendall突变检... 基于贵州省黔东南地区1961-2008年1-12月16个台站的冰雹观测资料,引入表征冰雹事件时间分配特征的新参数——冰雹事件集中度和集中期,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黔东南冰雹事件的基本时空分配特征,并利用Morlet小波分析方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方法和线性倾向估计方法。结果表明:黔东南冰雹事件集中度和集中期的平均和异常空间分布存在很大区域差异,根据地形划分为东西南北4个关键区域;从时间演变来看,各区冰雹事件集中度和集中期均存在较长周期变化,其长周期中又包含短周期,均表现出显著的年代际周期振荡;另一方面,冰雹事件变得越来越不集中,除南区和东北区冰雹事件集中期有推迟趋势外,其余大部地区提前趋势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东南 冰雹事件 集中度 集中期
下载PDF
黔东南冰雹集中期和集中度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顾欣 田菊萍 +1 位作者 张艳梅 周艳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8-283,共6页
基于贵州省黔东南地区1961―2008年1―12月16个台站冰雹观测资料,引入了表征冰雹事件时间分配特征新参数——冰雹事件集中度和集中期,对黔东南地区冰雹事件年内非均匀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黔东南地区冰雹事件集中度及集中期的平均... 基于贵州省黔东南地区1961―2008年1―12月16个台站冰雹观测资料,引入了表征冰雹事件时间分配特征新参数——冰雹事件集中度和集中期,对黔东南地区冰雹事件年内非均匀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黔东南地区冰雹事件集中度及集中期的平均和异常空间分布均存在很大区域差异,异常空间分布根据地形可分为4个区;从时间演变上看,各区年内冰雹事件集中度与集中期均表现出显著的年代振荡特征,各区年代际变化特征不一致;黔东南区域年内冰雹事件集中度和集中期表现出反向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东南 冰雹事件 集中度 集中期
下载PDF
贵州中西部冰雹云闪电活动特征及对降雹指示作用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曾勇 张淑霞 +3 位作者 罗雄 邹书平 黄钰 周丽娜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0年第6期44-50,共7页
利用VLF/LF三维闪电监测资料、CINRAD/CD雷达资料和地面降雹观测资料,对贵州中西部冰雹云闪电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原台地威宁平均POP和Z值均高于斜坡过渡带区域,两者平均POP值均高于贵州10 a(2006—2015年)平均POP统计特征值。斜... 利用VLF/LF三维闪电监测资料、CINRAD/CD雷达资料和地面降雹观测资料,对贵州中西部冰雹云闪电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原台地威宁平均POP和Z值均高于斜坡过渡带区域,两者平均POP值均高于贵州10 a(2006—2015年)平均POP统计特征值。斜坡过渡区域内总闪峰值平均为22次/5 min,威宁总闪峰值平均为13次/5 min。斜坡过渡带区域2σLFCR闪电跳跃信号和闪电频次峰值提前量平均为20 min和13 min,威宁2σLFCR闪电跳跃信号和闪电频次峰值提前量平均为33.7 min和29 min。2σLFCR闪电跳跃信号指示降雹优于闪电频次峰值信号,在实际中可以综合利用闪电2σLFCR跳跃信号与峰值信号识别降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云 闪电频次 闪电跃增事件 LFCR跳跃信号
下载PDF
一次初春强冰雹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赵璐 赵放 楼小芬 《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40-45,共6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2E多通道云图及TBB产品、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GFS 0.5°×0.5°再分析资料等,分析了2014年3月19日浙江大范围的冰雹雷暴大风天气过程的成因,和卫星云图上反馈的强天气特征。并...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2E多通道云图及TBB产品、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GFS 0.5°×0.5°再分析资料等,分析了2014年3月19日浙江大范围的冰雹雷暴大风天气过程的成因,和卫星云图上反馈的强天气特征。并使用高分辨率的卫星反演TBB产品与雷达反射率因子产品进行对流活动的追踪和比对,发现风暴南侧的TBB大梯度区是风暴新生的活跃带,也是反射率因子大值带,新生风暴-52℃TBB中心的出现比反射率因子强中心的出现有一定提前量。雷达反射率因子比TBB更能精确地反映中尺度对流系统内部的风暴结构和变化。-60℃TBB冷中心有效地指示了密集降雹的落区,且冰雹落区集中在TBB冷中心偏南一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冰雹 TBB 雷达反射率因子
下载PDF
2012年4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盛杰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890-896,共7页
2012年4月大气环流特征为:北半球极涡呈单极型分布,强度接近常年;中高纬度环流呈4波型分布,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尤其偏强,有利于冷空气影响我国;中低纬度地区南支槽前多波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稍偏强。4月全国平均温度为11.7℃,较常... 2012年4月大气环流特征为:北半球极涡呈单极型分布,强度接近常年;中高纬度环流呈4波型分布,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尤其偏强,有利于冷空气影响我国;中低纬度地区南支槽前多波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稍偏强。4月全国平均温度为11.7℃,较常年同期(10.7℃)偏高1.0℃。全国平均降水量为45.6 mm,较常年同期(43.1 mm)偏多2.5 mm(偏多5.8%)。月内我国共出现了8次大到暴雨降水过程,华南、江南多强对流并伴随雷暴大风和冰雹天气,北方出现6次沙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 强对流 沙尘 雷暴 冰雹 暴雨
下载PDF
鲁西北地区一次秋季强对流天气的雷达识别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昭武 郝茂生 龚佃利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20年第1期79-83,共5页
利用SA雷达探测和高空探空资料,结合防雹作业数据和灾情信息,对2016年9月11日发生在鲁西北地区的强对流天气过程中两个对流单体进行雷达识别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对流单体发展迅速,在4-7个体扫(约25-45min)内,垂直液态水含量(VIL)分别跃... 利用SA雷达探测和高空探空资料,结合防雹作业数据和灾情信息,对2016年9月11日发生在鲁西北地区的强对流天气过程中两个对流单体进行雷达识别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对流单体发展迅速,在4-7个体扫(约25-45min)内,垂直液态水含量(VIL)分别跃增了27kg·m^-2、16kg·m^-2,达到64kg·m^-2、57kg·m^-2;在反射率因子图上都具有典型的冰雹回波特征:存在较明显的强回波墙、回波穹窿、有界弱回波区;实施防雹作业后,对流单体回波顶高、VIL、风暴质心高度、冰雹概率、强冰雹概率等指标持续下降,进一步证实了开展防雹作业可有效地减小降雹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季强对流 雷达识别 防雹效果
下载PDF
大连地区冰雹天气探空和雷达资料特征分析
16
作者 刘晓初 李潇潇 《安徽农学通报》 2017年第2期88-91,95,共5页
该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天气雷达资料和灾情评估资料,对2005—2016年大连地区的23次冰雹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大连地区冰雹天气发生在6月的比例占61%,发生在下午到傍晚时段的比例占65%,落区为北部地区占79%,强冰雹过程占57%... 该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天气雷达资料和灾情评估资料,对2005—2016年大连地区的23次冰雹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大连地区冰雹天气发生在6月的比例占61%,发生在下午到傍晚时段的比例占65%,落区为北部地区占79%,强冰雹过程占57%;(2)天气尺度影响系统中,东北冷涡占57%,西风槽占39%;(3)0℃层高度、-20℃层高度、850h Pa与500h Pa温差、700h Pa与500h Pa温差、500h Pa温度露点差、850h Pa温度露点差综合分析能够较好地指示冰雹天气;(4)H_(40dBZ)-H_0、H_(40dBZ)-H_(-20)、VIL最大值、D_(VIL)等雷达参量特征值能够作为冰雹识别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连地区 冰雹过程 强对流天气预警
下载PDF
“20110629”云南特大区域性冰雹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磊 朱莉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9-207,共9页
综合利用1°×1°NECP再分析资料、MM5数值模拟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闪电资料,对2011年6月29日发生在云南的特大区域性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动力诊断、雷达回波和地闪特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此次天气过程是西北气流携带冷平... 综合利用1°×1°NECP再分析资料、MM5数值模拟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闪电资料,对2011年6月29日发生在云南的特大区域性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动力诊断、雷达回波和地闪特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此次天气过程是西北气流携带冷平流与西移的热带低压外围高能高湿气流相互作用先后触发的一个中-γ尺度对流风暴和中-β尺度的飑线造成的.侵入的东北风与西北风发生碰撞、辐合促进了对流的发展;冰雹发生前中低层有对流不稳定能量的聚积,对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时对流不稳定能量达到峰值;垂直风切变的加强使得高低层发生能量交换,激发对流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促使强对流天气的爆发,垂直上升运动最大值的高度在冰雹临近时高于0℃层高度,利于冰雹天气的形成;冰雹发生前500 hPa有冷平流输送,存在"冷心"结构,冰雹临近时"冷心"高度有明显上升;风暴的整个生命史具有非常低的地闪频数;风暴在成熟期,正地闪有一个突然集中发生的阶段,正地闪的百分比明显增加,对应着地面强天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冰雹 飑线 正地闪 区域性天气过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