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agnostic Analysis on A Hail Storm Occurred in Dalian Area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桂春 于晓俐 +1 位作者 刘晓初 宋若宁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0年第2期19-23,共5页
By using regular meteorological data and Doppler radar data,causes for a hail storm over northern area of Dalian on Oct.13,2009 were analyzed from several aspects,including synoptic background,T-LnP charts and the cha... By using regular meteorological data and Doppler radar data,causes for a hail storm over northern area of Dalian on Oct.13,2009 were analyzed from several aspects,including synoptic background,T-LnP chart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adar reflectivity factor evolu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ail storm occurred in downstream of 500 hPa trough.The 500 hPa cold trough turned zonally and triggered the formation of shear line on lower level.Before the hail event,instability energy and moisture supply were observed.The shear line on lower level intensified the atmospheric instability,promoted the release of potential energy,caused the hail event.The cooperation of upper and lower level jet streams provided favorable dynamic condition for strong convection development.The Doppler radar analysis showed that strong convection was comprised of multiple convection cells,which demonstrated 'L' and 'V' shapes during mature stage,with peak intensity of 50-60 dB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lian area hail storm Synoptic system Diagnostic analysis China
下载PDF
Numerical Study on a Severe Downburst-Producing Thunderstorm on 23 August 2001 in Beijing 被引量:17
2
作者 付丹红 郭学良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2期227-238,共12页
A thunderstorm that produced severe wind, heavy rain and hail on 23 August 2001 in Beijing was studied by a three-dimensional cloud model including hail-bin microphysics. This model can provide important information f... A thunderstorm that produced severe wind, heavy rain and hail on 23 August 2001 in Beijing was studied by a three-dimensional cloud model including hail-bin microphysics. This model can provide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hail size at the surface, which is not available in hail parameterization cloud models. The results shows that the cloud model, using hail-bin microphysics, could reasonably reflect the storm's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life cycle, rainfall distribution and the diameter of the hailstones and also can reproduce developing processes of downbursts, where they can then be compared with the observed features of the storm. The downburst formation mechanism was investigated based on the cloud microphysics of the simulated storm and it was found that the downburst was primarily produced by hail-loading and enhanced by cooling processes that were due to hail melting and rain evaporation. The loading and melting of hail played crucial roles in the formation of downbursts within the stor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il-bin microphysics severe storm DOWNBURST
下载PDF
Understanding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cloud-core vertical accelerations during deep convection formation in the WRF model
3
作者 Na Li Jin Wang +3 位作者 Lingkun Ran Lei Yin Xiba Tang Yuchen Liu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24年第3期1-7,共7页
本文将扰动气压利用一个线性诊断关系代替,重新推导了WRF模式框架地形追随坐标系下的垂直动量方程,建立了垂直加速与对流触发(DCI)影响因子(如温度,水汽等)的直接联系.研究发现,DCI过程与对流核垂直加速相关,三维副散,扰动位势在垂直方... 本文将扰动气压利用一个线性诊断关系代替,重新推导了WRF模式框架地形追随坐标系下的垂直动量方程,建立了垂直加速与对流触发(DCI)影响因子(如温度,水汽等)的直接联系.研究发现,DCI过程与对流核垂直加速相关,三维副散,扰动位势在垂直方向的二阶非均匀性,扰动位温垂直梯度,比湿及其垂直梯度,水凝物拖曳,均是能够直接影响垂直加速和对流触发的物理因子,这些量与模式基本预报量相关,通过解析基本预报量对对流发展的直接影响,可能有助于理解模式对DCI过程预测失败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加速 深对流 垂直速度 冰雹
下载PDF
“6.24”宁波强冰雹过程的双偏振雷达观测分析
4
作者 方艳莹 吴福浪 +2 位作者 申华羽 汪冬冬 唐燕玲 《科技通报》 2024年第3期28-35,共8页
本文通过利用气象观测站资料,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ition)再分析资料以及宁波S波段双偏振雷达资料,分析了2022年6月24日宁波地区的一次强冰雹过程。结果表明:本次强冰雹过程在弱冷空气和地面辐合共同作用下产... 本文通过利用气象观测站资料,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ition)再分析资料以及宁波S波段双偏振雷达资料,分析了2022年6月24日宁波地区的一次强冰雹过程。结果表明:本次强冰雹过程在弱冷空气和地面辐合共同作用下产生,风暴A和B先以强的对流单体形态移动,在自西向东移动过程中风暴B加强为超级单体,雷达资料具有典型冰雹特征。风暴单体中低层出现三体散射、有界弱回波区,风场辐合,中气旋;中高层回波悬垂,伴随辐散风场。BWER(bounded weak echo region)对应明显ZDR柱(>4 db),对应相关系数低于0.9;风暴中高层有Z_(DR)“冰雹信号”和KDP空洞,低层形成K_(DP)柱(>4.0(°)/km)。根据双偏振特征,归纳出本次强冰雹过程的概念模型,给出各种典型特征的水平和垂直位置关系,分析其形成的物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偏振雷达 双偏振特征 强风暴 强冰雹
下载PDF
烟台市秋季冰雹特征和成因分析
5
作者 任伯骅 《山地气象学报》 2024年第3期74-79,共6页
【目的】为准确预报和防御秋季冰雹天气。【方法】基于高低空观测资料、烟台雷达回波资料和再分析资料(ERA5),统计分析烟台地区2006—2021年出现的5次秋季(9—10月)冰雹天气过程。【结果】冰雹发生前,对流有效位能(CAPE)和对流抑制有效... 【目的】为准确预报和防御秋季冰雹天气。【方法】基于高低空观测资料、烟台雷达回波资料和再分析资料(ERA5),统计分析烟台地区2006—2021年出现的5次秋季(9—10月)冰雹天气过程。【结果】冰雹发生前,对流有效位能(CAPE)和对流抑制有效位能(CIN)之差超过724.3 J·kg-1;850 hPa与500 hPa温差超过25℃左右及以上;0℃和-20℃层高度差超过2 900 m;0~6 km垂直风矢量差超过11.1 m·s-1。降雹地区上空400~800 hPa有明显的上升运动,垂直速度超过-1.0 Pa·s-1,并且都有强不稳定能量,为冰雹的形成提供一定的动力条件。雷达风暴参数在冰雹发生前的1~2个体扫中,除了风暴所在高度和回波顶高有可能是下降之外,其余均呈现上升趋势。垂直液态水含量和垂直液态水含量密度均达到37 kg·m-2和4.4 g·m-3上,增量也达到11 kg·m-2和1.3 g·m-3;大冰雹的垂直液态水含量和垂直液态水含量密度超过48 kg·m-2和5.4 g·m-3。【结论】5次秋季冰雹均在有利的环境下产生的,其特征是存在高空冷涡、切变线和急流辐合,地面上有匹配的辐合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雷达风暴参数 物理量场
下载PDF
三维冰雹分档强对流云数值模式研究Ⅰ.模式建立及冰雹的循环增长机制 被引量:77
6
作者 郭学良 黄美元 +2 位作者 洪延超 肖辉 周玲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707-720,共14页
针对现行冰雹云参数化模式中假定冰雹谱服从特定的负指数分布,冰雹增长率依赖其加权平均末速度以及粒子间的数浓度转换不守衡等局限性,作者建立和发展了一个包括云滴、云冰、雨滴、雪团,霰和雹的云中主要水成物场及凝结、撞冻等37种... 针对现行冰雹云参数化模式中假定冰雹谱服从特定的负指数分布,冰雹增长率依赖其加权平均末速度以及粒子间的数浓度转换不守衡等局限性,作者建立和发展了一个包括云滴、云冰、雨滴、雪团,霰和雹的云中主要水成物场及凝结、撞冻等37种主要微物理过程,可用于预测和研究三维强冰雹云降雹过程的冰雹分档模式,模式能够提供在雹云参数化模式中无法提供的关于冰雹增长与分布的信息。研究共分三部分:模式的建立及冰雹的循环增长机制;冰雹的分档分布特征;冰雹产生与增长的微物理过程。第一部分,通过建立模式及模拟一个多单体风暴个例,对多单体中冰雹的增长机制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冰雹分档模式 多单体风暴 冰雹循环增长机制 对流云 数值模拟 云滴 云水 雪团
下载PDF
一次多种强对流天气过程的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被引量:38
7
作者 李向红 唐熠 +1 位作者 郑传新 李垂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1-71,共11页
利用桂林的CINRAD-SB雷达资料和NCEP资料对2004年11月9—11日桂林市中北部连续性暴雨、大暴雨,南部连续局地冰雹龙卷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一强降水超级单体演变成弓形回波导致了10日桂林市短时暴洪;一系列线型波动(LEWP)的列车效... 利用桂林的CINRAD-SB雷达资料和NCEP资料对2004年11月9—11日桂林市中北部连续性暴雨、大暴雨,南部连续局地冰雹龙卷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一强降水超级单体演变成弓形回波导致了10日桂林市短时暴洪;一系列线型波动(LEWP)的列车效应造成了9—11日桂林北部的暴雨。弓形回波和线形波动前侧都有V型缺口,表明有强的西南气流进入上升气流,同时都有后侧V型缺口,表明具有强的下沉气流和后侧偏北气流。可用弓形回波提前20~33分钟预警短时暴洪。而造成南部恭城附近连续两日的冰雹和龙卷风天气都是由孤立的右移型γ尺度超级单体造成,有三体散射长钉(TBSS)回波特征,可用于提前15~22分钟预警大冰雹。对流单体发展成为龙卷单体伴随有下击暴流的气旋性辐散特征,非常临近地面大风出现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冰雹 龙卷 弓形回波 中气旋 TBSS
下载PDF
广东大冰雹风暴单体的多普勒天气雷达特征 被引量:52
8
作者 胡胜 罗聪 +2 位作者 张羽 李怀宇 何如意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7-65,共9页
选取2004—2012年广东省12个大冰雹风暴单体为样本,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计算了最大反射率因子及其高度等多个雷达参数,分析了三体散射、旁瓣回波和环境温度层上回波特征以及大冰雹与非冰雹风暴单体间的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差异。结... 选取2004—2012年广东省12个大冰雹风暴单体为样本,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计算了最大反射率因子及其高度等多个雷达参数,分析了三体散射、旁瓣回波和环境温度层上回波特征以及大冰雹与非冰雹风暴单体间的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差异。结果表明:大冰雹风暴单体发展均非常旺盛,最大反射因子多超过65 dBZ,对应高度几乎都达到5 km。除受周围大范围雷达回波影响外,大冰雹风暴单体均观测到了三体散射或旁瓣回波特征,并具有一定的预报提前量;在0℃和-20℃层高度上的最大反射率因子均超过54 dBZ。大冰雹风暴单体与非冰雹风暴单体相比,低层回波迅速增加,强核心区垂直伸展更深厚,回波垂直递减率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雹暴 雷达特征 三体散射特征 环境温度 垂直廓线
下载PDF
一次雹暴过程中对流系统演变特征的模拟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吴海英 曾明剑 +2 位作者 蒋义芳 梅海霞 张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69-579,共11页
利用区域高分辨率数值模式WRF对2015年4月28日冷涡背景下发生在苏皖地区的冰雹过程进行模拟,并结合地面加密自动站、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观测资料讨论了此次过程中对流系统结构演变特征及影响其组织发展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导致冰雹的对... 利用区域高分辨率数值模式WRF对2015年4月28日冷涡背景下发生在苏皖地区的冰雹过程进行模拟,并结合地面加密自动站、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观测资料讨论了此次过程中对流系统结构演变特征及影响其组织发展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导致冰雹的对流系统在发展、传播及组织过程中与中尺度重力波相联系,重力波源于地面中尺度低压附近的初始对流的强烈发展,在条件性不稳定和较强的垂直风切变环境中传播,激发并组织形成一列波状结构的对流风暴,这列风暴动力结构高度组织化,上升-下沉气流相间排列,每个风暴内伴有强盛的上升气流,位于风暴后侧的下沉气流至地面后在风暴低层前后两侧各形成一支次级环流,将这列风暴单体有序地组织成波状对流带,对流风暴与重力波通过wave-CISK机制相互促进与发展,导致苏皖北部出现冰雹带。随着大气层结不稳定进一步发展,重力波的传播环境不再适宜,对流风暴列发展不平衡,波列前端的风暴单体加强,后部的风暴减弱,波列状结构特征逐渐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对流风暴 风暴结构 模拟 中尺度重力波
下载PDF
冷涡背景下京津冀地区连续降雹统计分析 被引量:14
10
作者 张仙 谌芸 +1 位作者 王磊 曾波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570-1579,共10页
首先对冷涡进行定义,利用2000-2011年4-9月天气图普查冷涡,分析冷涡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生命史特征。应用2000-2011年4-9月京津冀地区176站灾害天气报资料和分辨率为1°×1°NCEP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冷涡背景下京津冀地区4-... 首先对冷涡进行定义,利用2000-2011年4-9月天气图普查冷涡,分析冷涡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生命史特征。应用2000-2011年4-9月京津冀地区176站灾害天气报资料和分辨率为1°×1°NCEP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冷涡背景下京津冀地区4-9月连续降雹天气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冷涡的关系。结果表明:2000-2011年4-9月的冷涡个数呈增长趋势,主要发生在东北地区到贝加尔湖以东地区,70%为长生命史冷涡。2000-2011年4-9月京津冀地区的降雹主要为长生命史冷涡背景下连续降雹,且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山区多于平原,北部多于南部。京津冀地区连续降雹主要是位于冷涡中心的偏南方位,能够发生在冷涡的各个时期。连续降雹的位置在冷涡中心偏南2001-200km,主要受冷涡直接影响和冷涡后部横槽影响。不同移速的冷涡产生连续降雹过程的位置距离冷涡中心的位置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涡 连续降雹 统计 动态合成
下载PDF
一次中气旋冰雹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34
11
作者 李文娟 郑国光 +1 位作者 朱君鉴 郦敏杰 《气象科技》 2006年第3期291-295,共5页
对2002年9月27日发生在山东省境内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中小尺度和雷达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冷性低槽的东移南压,并配合低空切变线和地面冷锋的共同影响是这次过程的直接大尺度影响系统;高空冷平流、地面暖平流,在对流层中低层... 对2002年9月27日发生在山东省境内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中小尺度和雷达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冷性低槽的东移南压,并配合低空切变线和地面冷锋的共同影响是这次过程的直接大尺度影响系统;高空冷平流、地面暖平流,在对流层中低层形成了大范围上冷下暖的不稳定层结;低层中尺度低压环流的扰动,并与高空急流南侧的辐散区耦合,产生强烈的上升运动;雷达回波分析也发现,这次过程具有典型的小型超级单体风暴特征,存在并维持尺度较小的中气旋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云 中气旋 诊断分析
下载PDF
超级单体风暴中大冰雹增长机制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8
12
作者 陈宝君 郑凯琳 郭学良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67-778,共12页
为调查超级单体中大冰雹的运行增长机制,使用三维冰雹分档对流云模式结合三维粒子运行增长模式,对一例超级单体风暴进行了数值模拟。实测风暴的结构如中气旋、弱回波区、前悬回波等被很好地模拟再现,显示了模式对超级单体具有良好的模... 为调查超级单体中大冰雹的运行增长机制,使用三维冰雹分档对流云模式结合三维粒子运行增长模式,对一例超级单体风暴进行了数值模拟。实测风暴的结构如中气旋、弱回波区、前悬回波等被很好地模拟再现,显示了模式对超级单体具有良好的模拟能力。雹胚在风暴发展阶段由过冷雨滴冻结产生,主要分布在主上升气流区上部,在主上升气流区西北侧中高层也有相当数量的雹胚粒子,冰雹主要分布在主上升气流区东侧。风暴发展阶段产生的雹胚有7%~8%增长到1cm以上,1%左右增长到2cm以上,这些大冰雹绝大多数起源于主上升气流区北侧的高层云区,气旋性进入主上升气流区按照简单的上—下形式增长,少数大冰雹起源于主上升气流区西北侧风暴后部中高层,气旋性地沿着主上升气流区的边缘按照下—上—下形式运动增长,表明了超级单体中大冰雹存在两条增长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雹胚 超级单体 循环增长机制
下载PDF
2004年两次对流风暴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对比分析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赵现平 李云川 +2 位作者 王福侠 张杏敏 赵利品 《干旱气象》 2005年第1期33-38,共6页
应用常规天气资料、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04年6月20日、2004年6月24日在河北境内发生的两次风暴天气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表明:(1)速度场的涡旋分析与M产品的结合,可以从雷达资料中获得局地强风和冰雹预报的参考信息;(2)云图中... 应用常规天气资料、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04年6月20日、2004年6月24日在河北境内发生的两次风暴天气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表明:(1)速度场的涡旋分析与M产品的结合,可以从雷达资料中获得局地强风和冰雹预报的参考信息;(2)云图中圆形的云团强弱和雷达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的大小,能够反映风暴的强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雷达 冰雹 风暴 对比分析
下载PDF
海南一次罕见强冰雹过程环境条件与超级单体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21
14
作者 郑艳 李云艳 +1 位作者 蔡亲波 程守长 《暴雨灾害》 2014年第2期163-170,共8页
应用常规资料、海南省乡镇自动站资料和海口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3年3月20日海南岛罕见大范围强冰雹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中层干冷气流叠加在低层暖湿气流上形成对流不稳定层结以及低层逆温为不稳定能量积聚提供了有利条件;... 应用常规资料、海南省乡镇自动站资料和海口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3年3月20日海南岛罕见大范围强冰雹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中层干冷气流叠加在低层暖湿气流上形成对流不稳定层结以及低层逆温为不稳定能量积聚提供了有利条件;中等到强的垂直风切变有利于强对流有组织发展和维持;海陆风辐合和地形抬升是海南低槽类冰雹发生的主要触发机制。该过程先后有4个超级单体产生,其中两个单体由一母体回波分裂后持续发展成为左移超级单体和右移超级单体,左移超级单体出现中反气旋,低层弱回波区位于其移动方向左后侧,右移超级单体出现中气旋,低层弱回波区位于其移动方向右后侧;在适宜的0℃层和-20℃层高度下,发现三体散射或中(反)气旋时立即发布冰雹警报,预报时效最长可提前20~30 min;冰雹发生前55 dBz回波顶在-20℃层高度之上,同时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VIL)均有跃增过程且其普遍达65 kg·m-2时,地面开始测得冰雹,当VIL跃增到60 kg·m-2时发布冰雹警报,预报时效最长则可提前1~3个体扫时间(约5~15 min),当VIL降至40 kg·m-2以下时冰雹过程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冰雹 超级单体 分裂风暴 海南岛
下载PDF
一次超级单体雹暴观测分析和成雹区识别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蔡淼 周毓荃 +2 位作者 蒋元华 刘黎平 李静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45-860,共16页
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结合探空和常规资料,对2 0 1 1年4月1 7日一次超级单体雹暴的流场和回波结构演变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主要结果:该雹暴是在条件性不稳定和垂直风切变较大的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右移风暴。雹云初生发展阶段,垂直剖面显示... 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结合探空和常规资料,对2 0 1 1年4月1 7日一次超级单体雹暴的流场和回波结构演变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主要结果:该雹暴是在条件性不稳定和垂直风切变较大的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右移风暴。雹云初生发展阶段,垂直剖面显示逐渐形成有组织化的斜上升气流促进雹云发展。成熟降雹阶段,雹云内形成一支强的斜上升气流和深厚的中气旋,主上升气流对应雹云的弱回波区。雹云维持典型的弱回波区—悬挂回波—回波墙特征结构。根据雷达径向速度和雹云移速订正得出的"零线"演变发现,随着雹云的发展,"零线"逐渐向悬挂回波靠近,并穿过悬挂回波,"零线"的走向为上翘式,附近"穴道"的汇集力较强,有利于降雹。通过对"零线"位置的判断可分析有利成雹的区域。根据高低空两层强回波的水平错位,利用两高度强中心连线所作剖面能快速准确得出特征剖面,并将0°C层以上6 k m高度处降雹潜势达到1 0 0%的4 5 d B Z的区域识别为成雹区,与降雹实况对比发现识别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单 体成雹区识别 悬挂回波 降雹概率(POH)
下载PDF
天山西部地区冰雹云的卫星光谱特征及监测应用 被引量:6
16
作者 傅华 张旭 沙依然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9年第1期9-13,共5页
针对冰雹灾害多发的新疆天山西部地区,利用2007年和2008年5—10月14次MODIS卫星过境资料,选取共计45个云系样本数,进行冰雹云、强对流云团和薄卷云的光谱特征提取和雹暴指数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冰雹云的热红外亮度温度(CH31、CH32、CH... 针对冰雹灾害多发的新疆天山西部地区,利用2007年和2008年5—10月14次MODIS卫星过境资料,选取共计45个云系样本数,进行冰雹云、强对流云团和薄卷云的光谱特征提取和雹暴指数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冰雹云的热红外亮度温度(CH31、CH32、CH35)均<240K,中红外波段反射率(CH20)相对较低<30%,可见光和短红外波段反射率(CH1和CH6)均>80%,雹暴指数≥0.35,得到了有利于冰雹云的卫星遥感客观判识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冰雹云 雹暴指数 光谱特征
下载PDF
一次冰雹天气的WSR-88D双偏振雷达特征分析 被引量:30
17
作者 刘红亚 杨引明 +1 位作者 张晶 赵畅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0年第2期1-10,共10页
受高空冷空气和低空切变线共同影响,2015年4月28日,一次长生命史冰雹强风暴袭击了上海西南部地区,位于南汇的WSR-88D双偏振雷达在可视范围内进行了全程监测。利用天气图资料和双偏振雷达资料,分析了这次风暴形态的时间演变和双偏振特征... 受高空冷空气和低空切变线共同影响,2015年4月28日,一次长生命史冰雹强风暴袭击了上海西南部地区,位于南汇的WSR-88D双偏振雷达在可视范围内进行了全程监测。利用天气图资料和双偏振雷达资料,分析了这次风暴形态的时间演变和双偏振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强风暴中心水平反射率因子普遍超过60 dBZ,发展高度超过了15 km,中下层出现了有界弱回波区和钩状回波,径向速度图上还出现了中气旋;风暴发展旺盛时段出现了明显的“非均匀波束充塞”现象,风暴中心附近中底层出现了低差分反射率的冰雹信号(差分反射率洞)、高差分反射率弧(超过4.0 dB)、高比差分相位脚(超过4°·km^-1)和低相关系数区(低至0.8),强烈的上升气流区将低层液态水和各种降水粒子带到高层,导致高层出现了差分反射率柱和比差分相位柱,高度伸展到了-20℃层以上,并与较低的相关系数(0.9左右)相对应,以上各种特征证明了冰雹的存在。最后,在强风暴传统概念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双偏振特征,归纳出了这次风暴的概念模型,给出了各种典型特征的水平和垂直位置关系,并根据传统的动力模型,分析了其形成的物理基础。与他人研究结果有所不同的是,本个例的低层高差分反射率弧的范围从风暴中心的前部扩展到相邻的弱回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偏振 强风暴 冰雹 中气旋
下载PDF
大气对流层重力波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覃卫坚 寿绍文 王咏青 《气象科技》 2013年第5期864-869,共6页
重力波对暴雨等强对流天气有着触发机制的作用,甚至影响着大气环流、大气结构和演变。综合近50年来国内外有关大气对流层重力波的研究成果,为重力波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多年研究表明:暴雨等强对流系统、山脉地形等为对流层重力波波源... 重力波对暴雨等强对流天气有着触发机制的作用,甚至影响着大气环流、大气结构和演变。综合近50年来国内外有关大气对流层重力波的研究成果,为重力波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多年研究表明:暴雨等强对流系统、山脉地形等为对流层重力波波源;重力波强度与风垂直切变、背景绝对涡度成正比,传播速度与波的振幅、水平波宽成正比,重力波在稳定大气中得到了加强,潜热加热有利于重力波的形成;重力波的探测手段为微压器、卫星、雷达观测等,通过重力波探测目前基本掌握了重力波的日、月、季节的活动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波 急流 暴雨 冰雹
下载PDF
载人飞船主着陆场区强对流天气成因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红军 胡英华 +1 位作者 刘培宁 杨学艺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4-48,共5页
从数值预报资料入手,结合风廓线雷达、多普勒雷达及自动气象观测资料对2008年9月14日飞船主着陆场区一次雹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雹暴过程中气象要素变化剧烈;侵入蒙古低压的冷锋带动中尺度辐合线移近场区时触发强对流迅猛发展... 从数值预报资料入手,结合风廓线雷达、多普勒雷达及自动气象观测资料对2008年9月14日飞船主着陆场区一次雹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雹暴过程中气象要素变化剧烈;侵入蒙古低压的冷锋带动中尺度辐合线移近场区时触发强对流迅猛发展;雹暴前期垂直风切变显著增大;深厚的对流不稳定层结、强烈的正涡度平流和垂直上升运动等是雹暴的主要成因;雹暴前期TBB值迅速降低,雷达RHI回波图上,在无回波穹窿区上部为雹源区;冰雹落在θse舌轴的北侧和高空锋区的南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雹暴 天气形势 诊断分析 雷达回波
下载PDF
“07.7”鄂东南强对流天气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 被引量:17
20
作者 肖艳姣 李中华 +1 位作者 张端禹 龙利民 《暴雨灾害》 2008年第3期213-218,共6页
利用武汉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7年7月27日发生在武汉及其周边部分地区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特别是引起武汉、洪湖的冰雹和地面大风灾害的2个强风暴(A、B)进行了详细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这次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天气背景是,副热带高... 利用武汉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7年7月27日发生在武汉及其周边部分地区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特别是引起武汉、洪湖的冰雹和地面大风灾害的2个强风暴(A、B)进行了详细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这次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天气背景是,副热带高压西侧强烈的西南气流诱发了中小尺度扰动,强的低层垂直风切变,大的垂直不稳定,低层较干和中高层更干的水汽条件。(2)产生灾害性天气的对流系统最初是一条近乎南北向的断续型对流带,强风暴A和B在其成熟阶段都有低层弱回波和中高层悬垂回波结构,最大回波强度均大于60 dBz;风暴A在其崩溃阶段,近地面径向速度迅速增大,随其北移,造成武汉市黄陂区大风灾害;风暴B在平均径向速度图上存在明显的中层气流辐合(MARC),是即将出现地面强辐散风的标识。(3)强回波中心高度迅速降低是地面灾害性天气发生的标识,VIL密度比VIL本身更能反映风暴的强度,特别是当因雷达扫描策略的影响导致探测不到风暴顶或风暴底时。(4)在用冰雹探测算法(HDA)探测冰雹时,要注意修改可调参数,特别是0℃和-20℃环境温度的高度,这样才能大大降低冰雹误报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天气 冰雹 下击暴流 多普勒天气雷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