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ull-apart Basins and the Total Lateral Displacement Along the Haiyuan Fault Zone in Cenozoic
1
作者 Tian Qinjian, Ding Guoyu, and Shen XuhuiCenter for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China Seismological Bureau, Beijing 100036, Chin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1年第4期390-398,共9页
Pull-apart basins of three scales were found along the Haiyuan fault zone. The largest one is more than 50km long, named Laolongwan basin developed in Miocene. A model was built to calculate the amount of pull-apart o... Pull-apart basins of three scales were found along the Haiyuan fault zone. The largest one is more than 50km long, named Laolongwan basin developed in Miocene. A model was built to calculate the amount of pull-apart of an extensional basin. Parameters used in calculation include thickness and length of deposition and depth of detachment. The results of calculation show that the amount of pull-apart of the Laolongwan Basin is about 30 km. Based on previous studies and calculating by using the average slip rate method, amount of pull-apart of the other two smaller basins are 22 km and 8 km, respectively. Thus, the total displacement of strike-slip along the Haiyuan fault zone is about 60 km, which is close to the offset of the Yellow River from Jingtai to Jingyu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ERAL DISPLACEMENT PULL-APART basin haiyuan fault zone
下载PDF
Analysis on the Observation Data of Three Profiles across the Qilian Mountain-Haiyuan Fault Zone
2
作者 Hu Yaxuan Wang Xiong Cui Duxin Zhu Yiqi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11年第4期486-497,共12页
由分析 GPS,铺平并且从 Minle, Huazangsi 和 Shagouhe 的严肃观察数据在 2005 期间介绍 Qilian Mountain-Haiyuan 差错到对面 - 2009,这些数据的变化和在不同时间的主要差错的活动特征被获得。Changma-Erbo, Maomaoshan, Zhunglan... 由分析 GPS,铺平并且从 Minle, Huazangsi 和 Shagouhe 的严肃观察数据在 2005 期间介绍 Qilian Mountain-Haiyuan 差错到对面 - 2009,这些数据的变化和在不同时间的主要差错的活动特征被获得。Changma-Erbo, Maomaoshan, Zhunglanghe 和 Haiyuan 指责的结果表演在最近的年里是活跃的。在垂直排水量和活动严肃数据之间的关系被分析,并且结果表明严肃变化主要由于集体转移。水平运动速度的方向几乎沿着差错的 GPS 观察表演的结果在 2006 罢工 - 2007 当水平速度在 2007 从差错方向背离了时 - 2008,由增加的东方排水量描绘了。在连续观察的 N 和 E 坐标值的时间系列上的线性趋势的移动之上的进一步的分析在三侧面附近中国的外壳的运动观察网络驻扎表明 Wenchuan 地震在 2007 在观察上有效果 - 2008。在 2008 比较重力的变化 - 2009 与 Bouguer 严肃异例背景,我们发现 Minle 侧面附近的区域在调整和恢复的阶段,当异例完全没在 Huazangsi 和 Shagouhe 侧面附近被恢复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原断裂带 观测数据 配置文件 祁连山 数据分析 布格重力异常 重力数据 垂直位移
下载PDF
青海门源M6.9级地震地表破裂特征及区域地震活动趋势分析
3
作者 姚生海 盖海龙 +2 位作者 殷翔 李鑫 刘炜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0-349,共10页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海北州门源县发生6.9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此次地震是2016年门源M6.4级地震之后冷龙岭地区再次发生强震活动。此次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距门源县城浩门镇西北50 km的冷龙岭硫磺沟地区,...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海北州门源县发生6.9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此次地震是2016年门源M6.4级地震之后冷龙岭地区再次发生强震活动。此次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距门源县城浩门镇西北50 km的冷龙岭硫磺沟地区,并在硫磺沟—大西沟一带形成规模大且连续性较好的地表破裂。地表调查显示,同震地表破裂的总长度约为23 km,整体走向N40°~85°W,地表破裂主要由雁列的地震鼓包、张裂缝、剪切裂缝等形式组合而成,而且地表伴生了较多规模不等的滑坡、崩塌等次生地质灾害。根据地表破裂的规模、走向及破裂特点等,可将其分为3段:东段(硫磺沟段),长约10 km,走向N40°~60°W,破裂规模较小,以伴有重力作用的拉张裂缝为主;中段(道沟段),长约9 km,走向N70°W,破裂规模较大,以发育规模较大的地震鼓包和剪切裂缝为主,而且左旋位移较大;西段(大西沟段),长约4 km,走向N85°W,此段规模最小,以雁列的拉张裂缝为主。其中—东段一起组成了该破裂带的东支,而西段构成了西支,两者都具有明显的左旋走滑特征,并自东向西破裂整体呈左阶展布,在G227国道以东形成了具有拉张特征的左阶阶区。综合分析表明,此次,地震发生在祁连山块体的祁连-海原活动构造带,发震断裂应为海原左旋走滑断裂带的冷龙岭-托莱山断裂段。结合对祁连-海原构造带1900年以来强地震序列及托莱山断裂的初步研究认为,该构造带的历史地震活动整体具有不断向西发展的趋势,但在哈拉湖和托莱山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地震空区,因而推断托莱山断裂未来的强震危险性有增强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 M6.9级地震 同震地表破裂 祁连块体 海原断裂带 托莱山断裂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Study of crust-mantle transitional zone along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Qinghai-Xizang plateau 被引量:1
4
作者 LAI Xiao-ling(赖晓玲) +3 位作者 ZHANG Xian-kang(张先康) FANG Sheng-ming(方盛明)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4年第2期144-151,共8页
This study deals with complexity, frequency spectrum and velocity model of the crust-mantle transitional zone in different tectonic units along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Qinghai-Xizang plateau, based on PmP waveform dat... This study deals with complexity, frequency spectrum and velocity model of the crust-mantle transitional zone in different tectonic units along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Qinghai-Xizang plateau, based on PmP waveform data from two deep seismic sounding profiles passing through the area. It reveals that Moho has stable tectonic features in Ordos and Lingzhong basins, where crust and mantle are coupled as first-order discontinuity. Moho shows obvious signs of activity in Haiyuan seismic region and in the contact zone between Bayanhar block and Qaidam block. Crust and mantle in these two areas are coupled as complicated crust-mantle transitional zone consisting of multiple laminae with alternate high and low velocities, totaling 20 km in thicknes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oho of different tectonic units reflects heterogeneity of the coupled crust-mantle zon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fine structures of Haiyuan seismic region and Maqin fault zone reflects different deep material composition of the two continent-continent collision zones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bloc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ust-mantle transitional zone tectonic units haiyuan seismic region Maqin fault zone
下载PDF
2022年门源M_(S)6.9地震前祁连—海原断裂带闭锁程度及地震危险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刘雷 朱良玉 +2 位作者 季灵运 庄文泉 刘传金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8-98,共11页
利用2015—2021年GPS速度场,采用负位错程序反演祁连—海原断裂带的闭锁程度及滑动亏损速率,结合断层面小震分布特征研究2022年门源M_(S)6.9地震震前异常特征,综合分析该断裂带各段的地震危险性,并根据跨断层GPS剖面获取断裂带滑动速率... 利用2015—2021年GPS速度场,采用负位错程序反演祁连—海原断裂带的闭锁程度及滑动亏损速率,结合断层面小震分布特征研究2022年门源M_(S)6.9地震震前异常特征,综合分析该断裂带各段的地震危险性,并根据跨断层GPS剖面获取断裂带滑动速率,对区域地壳变形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在2022年门源地震前,冷龙岭断裂处于强闭锁状态,并且闭锁深度在15 km,滑动亏损速率也较大,小震分布也相对较少,这些特征与中强地震的发生密切相关。而金强河断裂、冷龙岭断裂西段和托莱山断裂东段现今闭锁程度较高,闭锁深度深,滑动亏损速率大,具有较高的地震危险性。进一步结合小震分布和2022年门源地震前闭锁特征,认为未来需关注托莱山东段的中强地震危险性。祁连—海原断裂带现今走滑速率为3.9~4.3 mm/a,说明该断裂带整体运动一致性较好,挤压速率从西段的2.9 mm/a向东逐渐减小为1 mm/a,说明青藏高原东北缘现今的地壳形变主要以祁连山上的地壳短缩和祁连—海原断裂带上的左旋走滑运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海原断裂带 门源M_(S)6.9地震 断层闭锁 地震危险性 地壳变形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断裂带新生代构造演化 被引量:43
6
作者 施炜 刘源 +5 位作者 刘洋 陈鹏 陈龙 岑敏 黄兴富 李恒强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7,共17页
海原断裂带作为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变形最显著断裂带之一,记录了青藏高原向北东扩展的构造信息。在详细的构造测量基础上,初步提出海原断裂带新生代以来的古构造应力场序列,反演了其新生代构造演化历史。详细构造解析表明,海原断裂带新... 海原断裂带作为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变形最显著断裂带之一,记录了青藏高原向北东扩展的构造信息。在详细的构造测量基础上,初步提出海原断裂带新生代以来的古构造应力场序列,反演了其新生代构造演化历史。详细构造解析表明,海原断裂带新生代以来主要经历了5个构造演化历史阶段,即始新世—中新世NW SE向构造伸展与沉积盆地发育、中新世晚期—上新世NNE SSW向构造挤压与海原断裂带右行走滑活动、上新世末—早更新世NE SW向构造挤压与强烈褶皱逆冲活动、晚更新世晚期以来ENE WSW向构造伸展与断陷盆地发育、全新世以来NE SW向构造挤压作用与断裂带强烈左行走滑活动。变形分析表明海原断裂带现今地貌格局主要缘于上新世末—早更新世NE SW向强烈逆冲活动,后期ENE WSW向构造挤压作用导致断裂走滑活动,并改造了局部地貌,主要表现为沿断裂带发育一系列第四纪小型拉分盆地。该带新生代构造演化研究,为探讨青藏高原东北缘新构造演化提供了具体构造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海原断裂带 构造应力场 新生代 构造演化
下载PDF
海原断裂带东南段土壤气体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44
7
作者 周晓成 王传远 +5 位作者 柴炽章 司学芸 雷启云 李营 谢超 刘胜昌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3-132,共10页
在海原断裂带东南段4个地点跨断层测量了土壤气中He、H2、N2、O2、CH4、C2H6、Rn和Hg的浓度及He、H2、CH4、Rn和Hg的通量。测量结果表明,N2/O2、Hg和Rn的背景值分别是4.2、50.4ng/m3和5.8kBq/m3;土壤气中He和CH4在海原断裂带东南段端部... 在海原断裂带东南段4个地点跨断层测量了土壤气中He、H2、N2、O2、CH4、C2H6、Rn和Hg的浓度及He、H2、CH4、Rn和Hg的通量。测量结果表明,N2/O2、Hg和Rn的背景值分别是4.2、50.4ng/m3和5.8kBq/m3;土壤气中He和CH4在海原断裂带东南段端部有强烈异常,并且脱气强烈,通量分别达到6.9mgm-2d-1和390mgm-2d-1;土壤气中H2和Rn是指示海原断裂东南段破裂位置非常有利的气体组分,在靠断裂中部区域通量达到最高,分别为5.5mgm-2d-1和828.6mBqm-2s-1;土壤气中Hg在断裂带的异常可作为指示断裂破裂位置的参考信号,其通量最高达到211.2ngm-2h-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原断裂带 土壤气 地球化学
下载PDF
海原、六盘山断裂带至银川断陷第四纪构造应力场分析 被引量:24
8
作者 谢富仁 舒塞兵 +2 位作者 窦素芹 张世民 崔效锋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39-146,共8页
利用断层滑动资料反演构造应力张量从而确定出海原、六盘山断裂带至银川断陷的第四纪两期构造应力场 :早更新世末期以前 ,为北东—南西挤压型构造应力场 ,由此造成该地区断裂活动主要以逆断为主 ;早更新世末期至中更新世以后 ,构造应力... 利用断层滑动资料反演构造应力张量从而确定出海原、六盘山断裂带至银川断陷的第四纪两期构造应力场 :早更新世末期以前 ,为北东—南西挤压型构造应力场 ,由此造成该地区断裂活动主要以逆断为主 ;早更新世末期至中更新世以后 ,构造应力场发生了调整 ,主压应力方向由早期的北东—南西改变为北东东—南西西 ,应力结构由挤压型转变为走滑型 ,并导致断裂活动由早期的逆断为主变为走滑为主 ,这种应力场格局一直持续至今。研究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可划分为 :海原断裂带走滑应力区、六盘山逆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原断裂带 银川断陷 构造应力场 第四纪 断层
下载PDF
海原断裂带土壤气与地下水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43
9
作者 孙小龙 王广才 +1 位作者 邵志刚 司学芸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40-150,共11页
选取海原断裂带曹洼(CW)、菜园(CY)、万家水(WJ)、水泉(SQ)、三塘(ST)、松山(SS)和安远(AY)7个测区进行土壤气测量与地下水地球化学检测,依据海原断裂带不同构造部位的土壤气浓度、水化学组分和同位素组成等,分析了海原断裂带的构造活... 选取海原断裂带曹洼(CW)、菜园(CY)、万家水(WJ)、水泉(SQ)、三塘(ST)、松山(SS)和安远(AY)7个测区进行土壤气测量与地下水地球化学检测,依据海原断裂带不同构造部位的土壤气浓度、水化学组分和同位素组成等,分析了海原断裂带的构造活动性分段特征。结果显示:研究区内土壤气Rn释放量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于ST、SQ测区,且断裂带中部区域气氡浓度相对较低;氦浓度及其同位素检测结果表明ST、SQ和CY测区土壤逸出气中含有幔源气体;泉水化学组分及氢氧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SQ和ST测区地下水与围岩介质之间的水-岩相互作用程度较高、水-岩反应平衡状态较高、地下水循环深度较大;泉水氚活度分析结果显示水泉(SQ)测区地下水补给区较远、水循环周期较长、新老水体的交换作用缓慢。综合分析认为,相比其他区段,海原断裂中西段(SQ-ST)接近1920年8.5级地震破裂段,其断裂带闭锁程度较弱、与地壳深部的连通性较好,更有利于地下流体的扩散与运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气浓度 水化学组分 同位素组成 海原断裂带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断裂带晚新生代构造变形 被引量:44
10
作者 王伟涛 张培震 +1 位作者 郑德文 庞建章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66-274,共9页
海原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边界断裂带,其新生代以来丰富的构造变形样式是研究高原向北东方向扩展的天然实验室。采自断裂带上盘南华山的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结果、横跨海原断裂带的地震反射剖面分析揭示了海原断裂带晚新生代以... 海原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边界断裂带,其新生代以来丰富的构造变形样式是研究高原向北东方向扩展的天然实验室。采自断裂带上盘南华山的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结果、横跨海原断裂带的地震反射剖面分析揭示了海原断裂带晚新生代以来经历了先逆冲、后走滑的两阶段变形过程。海原断裂第一阶段强烈的北东方向逆冲推覆变形始于(12±3)Ma,造成了断裂上盘山体的快速隆升与断裂下盘的挠曲变形,同时,破坏了高原东北缘新生代巨型沉积盆地。海原断裂这种挤压变形代表了青藏高原在约12Ma扩展至现今高原东北部,使其成为高原东北缘的最新组成部分。约5.4Ma,海原断裂第二阶段变形以不断增加的左旋走滑分量为特征,沿断裂带所产生的左旋走滑位移被其尾端的六盘山、马东山以东西向的地壳缩短调节吸收。海原断裂上新世左旋走滑运动,可能主要是青藏高原东北缘北东向挤压变形作用后期高原东北部物质沿其主要边界断裂向东有限挤出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原断裂带 构造变形 青藏高原东北缘
下载PDF
2022年青海门源Ms6.9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发震构造研究 被引量:35
11
作者 潘家伟 李海兵 +6 位作者 Marie-Luce CHEVALIER 刘栋梁 李超 刘富财 吴琼 卢海建 焦利青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15-231,共17页
2022年1月8日01时45分,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了M_(s)6.9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断裂带中西段的冷龙岭断裂附近。震后的野外现场考察表明,这次地震在海拔3500~4100 m的高原北部祁连山区形成了一系列由张裂隙、张剪裂隙... 2022年1月8日01时45分,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了M_(s)6.9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断裂带中西段的冷龙岭断裂附近。震后的野外现场考察表明,这次地震在海拔3500~4100 m的高原北部祁连山区形成了一系列由张裂隙、张剪裂隙、剪切裂隙、挤压鼓包和裂陷等多类型破裂雁行状组合而成的同震地表变形带,表现为左旋走滑运动性质,总长约27 km。破裂带呈NWW—SEE走向,可分为南北两支,北支沿冷龙岭断裂西段分布,南支沿托莱山断裂东端分布,与北支间隔3 km呈左阶雁行排列。根据破裂带的走向变化和阶区特征,可将破裂带分为三段:西段、中段和东段,与地表同震位移分布特征较为吻合。西段为破裂带的南支,呈N93°E走向,长约4.5 km,最大左行水平位错约85 cm;中段为北支破裂带西侧部分,主要呈N102°E走向,长约7.5 km,最大左行水平位错约3.7 m;东段为北支破裂带东侧部分,走向呈N110~120°E走向,长约15 km,最大左行水平位错约3.0 m。门源地震震级与地表破裂带分布规模和变形强度的对比,表明本次地震的震源深度较浅,可能远小于10 km深。这次门源地震的发震断裂为海原断裂带呈挤压弯曲部分的冷龙岭断裂,具有花状构造特征。由于本次地震余震向SE方向扩展,表明具有应力向东迁移趋势,因此,冷龙岭断裂东侧处在海原断裂带上1920年海原大地震与2022年门源地震之间地震空区的金强河、毛毛山和老虎山断裂未来强震危险性升高,需要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_(s)6.9地震 同震地表破裂 左旋走滑 海原断裂带 冷龙岭断裂 发震构造 青藏高原东北缘
下载PDF
海原断裂带内第三纪老龙湾拉分盆地的地质特征 被引量:16
12
作者 田勤俭 申旭辉 +4 位作者 丁国瑜 陈正位 韦开波 邢成起 柴炽章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29-336,共8页
在海原断裂带内部发现一个第三纪拉分盆地 ,命名为老龙湾拉分盆地。根据卫片解译结果和野外地质调查 ,对该盆地内的地层沉积序列、地层分布、相关断裂等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老龙湾拉分盆地发育于海原断裂内的最大斜列部位 ,盆地... 在海原断裂带内部发现一个第三纪拉分盆地 ,命名为老龙湾拉分盆地。根据卫片解译结果和野外地质调查 ,对该盆地内的地层沉积序列、地层分布、相关断裂等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老龙湾拉分盆地发育于海原断裂内的最大斜列部位 ,盆地沉积受边界断裂控制 ;盆地内部沉积了巨砾岩、杂砾岩及紫红色 -灰绿色泥岩、桔红色角砾岩等地层 ,最大沉积厚度约 4 6 0 0m。老龙湾盆地内部地层不整合于不同的外围地层之上 ,根据对盆地内部沉积序列及外围第三系的区域对比 ,认为盆地沉积开始于中新世中期。由以上特征确定老龙湾盆地为海原断裂带内的第三纪拉分盆地。它为青藏高原东北缘第三纪的走滑断层活动的研究提供了地质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原断裂带 走滑断层活动 拉分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块体西缘地壳介质各向异性:从银川地堑到海原断裂带 被引量:12
13
作者 许英才 高原 +2 位作者 石玉涛 王琼 陈安国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4239-4258,共20页
通过收集鄂尔多斯块体西缘固定地震台网2010年6月至2017年8月的近场地震资料,选择符合剪切波分裂分析的14个台站记录的共137个有效事件波形,得到了剪切波分裂参数,即快剪切波(简称快波)偏振方向和慢剪切波(简称慢波)时间延迟.结果表明,... 通过收集鄂尔多斯块体西缘固定地震台网2010年6月至2017年8月的近场地震资料,选择符合剪切波分裂分析的14个台站记录的共137个有效事件波形,得到了剪切波分裂参数,即快剪切波(简称快波)偏振方向和慢剪切波(简称慢波)时间延迟.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快波偏振方向和慢波时间延迟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快波偏振方向主要与构造应力场方向或者断层走向大体一致.鄂尔多斯西缘紧邻块体边界的台站,快波偏振方向自北向南呈现NS、NNE、NE向的变化,与青藏高原东北缘主压应力方向变化基本一致.银川地堑东西两侧的快波偏振方向有差异,东侧区域主要受青藏高原NNE向挤压和黄河—灵武断裂共同影响,而西侧区域可能受到阿拉善块体与鄂尔多斯块体之间的NW方向的主张应力和阿拉善块体内部应力分布的影响;鄂尔多斯块体、阿拉善块体与青藏高原的交汇区快波优势偏振方向为NE向,与青藏高原东北缘主压应力方向一致;海原断裂带及以南区域快剪切波优势偏振方向为WNW向,与断裂走向基本一致,较好的说明了海原断裂带为活跃的活动断裂.构造与断裂分布都是控制快波偏振方向的主要因素,走滑断裂上的台站快波偏振方向与断裂走向一致,表明这些台站主要受到断裂的强烈影响;走滑断裂附近的个别台站快波偏振方向呈现与构造应力场一致的方向,表明几乎没有受到断裂的影响.鄂尔多斯、阿拉善与青藏高原的交汇区平均时间延迟高于其他地区,反映了青藏高原在NE向运动过程中,受到稳定的鄂尔多斯块体阻挡作用,导致了交汇区地壳介质各向异性程度增加.以海原断裂带到六盘山断裂带为界,其两侧区域的各向异性差异性明显,揭示了应力与介质特性的差异,暗示其邻近区域,特别在海原断裂带东端到六盘山断裂带与鄂尔多斯块体西缘交汇区域,可能有较高的强震危险背景.本研究还对该区域的地壳和上地幔的耦合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块体西缘 剪切波分裂 地壳各向异性 主压应力 银川地堑 海原断裂带
下载PDF
海原-六盘山断裂带现今构造变形特征 被引量:27
14
作者 李强 江在森 +3 位作者 武艳强 赵静 魏文薪 刘晓霞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22,共5页
基于1999—2007年GPS水平速度场资料,利用块体模型和跨断层速度剖面,并结合断裂带两侧应变场的分布,分析了海原-六盘山断裂带分段及整体运动变形特征。结果表明:托莱山与冷龙岭断裂的滑动性质为走滑兼挤压;金强河断裂变形最显著,剪切应... 基于1999—2007年GPS水平速度场资料,利用块体模型和跨断层速度剖面,并结合断裂带两侧应变场的分布,分析了海原-六盘山断裂带分段及整体运动变形特征。结果表明:托莱山与冷龙岭断裂的滑动性质为走滑兼挤压;金强河断裂变形最显著,剪切应变积累程度最高;毛毛山-老虎山断裂中的毛毛山段比老虎山段应变积累大;海原断裂(狭义)左旋走滑速率为5 mm/a,海原地震至今仍以蠕滑调整为主;六盘山北段有2.4 mm/a的挤压量,其挤压应变积累相对显著,而六盘山中南段变形不明显。海原-六盘山断裂带由西向东整体呈现出走滑兼挤压-走滑-挤压的构造转换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块体模型 海原-六盘山断裂带 滑动速率 应变积累
下载PDF
氡、汞测量用于断裂活动性和分段的研究 被引量:53
15
作者 孟广魁 何开明 +1 位作者 班铁 焦德成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43-51,共9页
作者首先给出海原活动断裂带从边沟至硝口的3条较长次级剪切断层、干盐池拉分盆地和边沟推挤构造区内的断层,以及尾端挤压构造区内的六盘山东麓逆断层的气氡、气汞浓度测量结果,然后分析了断层气浓度与断层活动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 作者首先给出海原活动断裂带从边沟至硝口的3条较长次级剪切断层、干盐池拉分盆地和边沟推挤构造区内的断层,以及尾端挤压构造区内的六盘山东麓逆断层的气氡、气汞浓度测量结果,然后分析了断层气浓度与断层活动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测试条件大体一致的基础上,气氡、气汞浓度与断层活动性之间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活动 断裂带 地震地质
下载PDF
海原断裂带断层通道波观测与破碎带宽度 被引量:15
16
作者 刘明军 李松林 +2 位作者 张先康 樊计昌 宋占龙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04年第6期549-552,共4页
断层通道波是低速断层破碎带与高速围岩之间的边界相干多重反射形成的,其振幅和频率强烈依赖于断层的几何形态和物理性质,故能用于探测断裂带的内部结构。在宁夏海原西安州附近海原断裂带上,横跨1920年海原8.6级地震地表破裂带布设2条测... 断层通道波是低速断层破碎带与高速围岩之间的边界相干多重反射形成的,其振幅和频率强烈依赖于断层的几何形态和物理性质,故能用于探测断裂带的内部结构。在宁夏海原西安州附近海原断裂带上,横跨1920年海原8.6级地震地表破裂带布设2条测线,接收测线之间人工爆破激发的断层通道波。每条测线由14台3分量数字地震仪组成,靠近破裂带台间距30~40m,远离破裂带台间距增大至230~250m。对测线1的台站接收到的一炮垂直道地震波数据进行了0.1~4.0Hz频段的滤波,结果表明在S波到时之后存在多组强振幅、低频率、长波链的断层通道波。由断层通道波揭示的海原断裂带在西安州附近的断裂破碎带宽度约为25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原断裂带 断层通道波 破碎带宽度 细结构
下载PDF
海原断裂在地壳深处的几何形态及其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15
17
作者 樊计昌 李松林 +1 位作者 张先康 刘明军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S1期43-51,共8页
用速度和界面联合反演方法对海原深地震反射资料进行了重新处理 .通过折波以及断层面反射波的走时反演 ,确定了深度为 1 0km以内海原断裂几何形态及断层内和围岩的速度结构 .观测资料表明 ,桩号从 3 7~ 3 9km这两千米的范围内 ,观测... 用速度和界面联合反演方法对海原深地震反射资料进行了重新处理 .通过折波以及断层面反射波的走时反演 ,确定了深度为 1 0km以内海原断裂几何形态及断层内和围岩的速度结构 .观测资料表明 ,桩号从 3 7~ 3 9km这两千米的范围内 ,观测地震图的振幅大大衰减 ,表明断层在地下有相当的宽度 .结果表明 ,在海原断裂以北 ,基底面由西南向东北隆起 ,形成一个平缓的大单斜 ,在西安州附近中生代褶皱基底深约 3km ,向东北方向逐渐变浅 .在海原断裂以南 ,在西华山和南华山之间的盆地内 ,褶皱基底深约 2km ,向西南方向逐渐变浅 .断层在深度为 3km以内的倾角约 70° ;在深度为 3~ 1 0km范围内的倾角约 60°.从本文结果及其它多方面的引证 ,我们认为海原断裂从地表到地壳 1 0km深处均处于陡立状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原断裂 走时反演 断层面反射波
下载PDF
祁连-海原断裂带库仑应力演化及地震危险性 被引量:10
18
作者 朱琳 戴勇 +1 位作者 石富强 邵辉成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23-236,共14页
祁连—海原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北缘重要的活动断裂带,调节着青藏高原北东向推挤作用和阿拉善地块的东西向运动。已有地震地质和数值模型结果显示,祁连—海原断裂带目前存在几个强震破裂空段且其上应力积累显著、断层闭锁程度高,2022年1... 祁连—海原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北缘重要的活动断裂带,调节着青藏高原北东向推挤作用和阿拉善地块的东西向运动。已有地震地质和数值模型结果显示,祁连—海原断裂带目前存在几个强震破裂空段且其上应力积累显著、断层闭锁程度高,2022年1月8日门源MS6.9地震即发生在祁连—海原断裂带西段的断层高闭锁、应力积累显著的破裂空段。为进一步认识祁连—海原断裂带未来的强震危险性,本文收集整理了青藏高原北部的强震破裂模型,并基于分层黏弹性流变模型计算了青藏高原北部1900年以来的强震对祁连—海原断裂带的库仑应力加载。结果显示,祁连—海原断裂带西段的木里—江仓断裂和托莱山断裂以及中段的金强河—老虎山断裂应力增强显著,最大库仑应力加载可达1 MPa以上。显著的强震库仑应力加载、强震破裂空段与已有数值模型给出的高应力积累区域和断层高闭锁区域吻合,这表明祁连—海原断裂带西段的木里—江仓断裂和托莱山断裂以及中段的金强河—老虎山断裂未来地震危险性高,亟需进一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海原断裂带 库仑应力 震后黏弹性松弛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构造带马东山阶区深部电性结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3
19
作者 詹艳 杨皓 +2 位作者 赵国泽 赵凌强 孙翔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371-2384,共14页
海原一六盘山构造带是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的一条重要边界,在海原断裂带和六盘山断裂带接触区形成了特殊的马东山挤压阶区,本文对跨过该挤压阶区一条密集测点大地电磁剖面数据进行了处理和二维反演,获得的深部电性结构图像揭示在马东山... 海原一六盘山构造带是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的一条重要边界,在海原断裂带和六盘山断裂带接触区形成了特殊的马东山挤压阶区,本文对跨过该挤压阶区一条密集测点大地电磁剖面数据进行了处理和二维反演,获得的深部电性结构图像揭示在马东山挤压阶区深部电性结构表现为在高阻背景下镶嵌多个向西南倾斜的低阻条带电阻率结构样式,并在深度约25 km汇聚到中下地壳低阻层内,共同组成"正花状"结构;海原一六盘山构造带西南侧到陇中盆地区间呈现高、低阻相互"楔合"的深部结构特征,而其东北侧的鄂尔多斯西缘带自地表到中下地壳为较完整的高阻块体.另外结合跨过海原断裂带中段和西秦岭造山带的大地电磁探测结果,对海原一六盘山构造带分段性及其两侧的陇中盆地和鄂尔多斯地块的接触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大地电磁探测成果佐证了在海原断裂带中段为具有走滑特点的断裂,而其尾端与六盘山断裂带斜交区域的马东山地区发生了强烈的逆冲推覆与褶皱变形;活动构造研究发现沿海原断裂带所产生的左旋走滑位移被其尾端的马东山、六盘山以东西向的地壳缩短调节吸收,GPS观测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现今构造变形分布在海原一六盘山构造带以西上百公里的范围内,陇中盆地一海原一六盘山构造带和鄂尔多斯地块一线的深部电性结构图像也很好地解释了该区变形状态:海原一六盘山构造带带及西南盘的陇中盆地的中下地壳非常破碎,在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的推挤下容易发生变形,而北东盘鄂尔多斯地块地壳结构完整,很难发生构造变形.对海原一六盘山构造带马东山阶区和龙门山构造带的深部电性结构及变形特征等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该区有与2008年汶川地震相似的深部构造背景,应重视该区强震孕育环境的探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海原断裂带 马东山阶区 深部电性结构 地壳变形
下载PDF
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宁夏固原地区原位地应力测量结果及其成因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斌 秦向辉 +1 位作者 陈群策 孙东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983-994,共12页
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频发,具有复杂多样的构造变形模式和活动特征。为了解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地壳浅部地应力分布规律及断层稳定性,利用宁夏固原地区的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数据,结合其他实测及震源机制解资料,分析了... 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频发,具有复杂多样的构造变形模式和活动特征。为了解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地壳浅部地应力分布规律及断层稳定性,利用宁夏固原地区的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数据,结合其他实测及震源机制解资料,分析了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构造应力场特征。结果表明:①研究区2个钻孔的主应力关系整体表现为S H>S v>S h,水平应力起主导作用,属于走滑型应力状态,钻孔附近最大水平主应力方位平均为N59°W,与震源机制解获得的青藏高原东北缘主压应力方位有差异,推断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现今NWW向走滑剪切应力环境的形成可能主要受到海原断裂带和六盘山断裂带的影响,应为局部构造和区域构造应力场共同作用的结果。②利用Mohr-Coulomb准则及Byerlee定律,摩擦系数取0.6~1.0,对研究区的现今地应力状态分析后发现,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海原断裂带和六盘山断裂带的地应力大小未达到地壳浅部断层产生滑动失稳的临界条件,处于较稳定的应力状态。该研究成果为鄂尔多斯地块关键构造部位的断裂活动性分析和地质环境安全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地块 水压致裂 地应力测量 海原断裂带 六盘山断裂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