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实施效果评估研究——以汉长安城未央宫为例
1
作者 王新文 易雨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20-728,共9页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经十余年发展已进入规范化发展新阶段,基于规划学科发展及未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高质量发展的需求,通过对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属性及内容的总结反思,以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从“效力+效用”的评估视角,从实...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经十余年发展已进入规范化发展新阶段,基于规划学科发展及未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高质量发展的需求,通过对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属性及内容的总结反思,以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从“效力+效用”的评估视角,从实施导向、责任导向和权益导向出发,尝试构建包含空间落实、资源维护、公众满意度三个层次、五个步骤在内的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实施效果评估方法体系并实践应用,进而分析总结提出完善动态规划编制体系及开展规划实施机制和规划实施影响评估等方面的结论与建议,以期推动考古遗址公园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规划实施效果评估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
下载PDF
上古中文地图的城聚描绘与城址考辨——以马王堆帛书古地图所见汉泠道城为中心
2
作者 张瀚文 钟翀 《全球城市研究(中英文)》 2023年第4期50-65,190,191,共18页
马王堆汉墓帛书古地图为我们观察上古中国城市与聚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图像史料。以马王堆西汉《地形图》所绘泠道县城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实地勘察、相关历史文献、既有考古成果与近代实测地形图及卫片资料,详细考辨汉泠道城及相关城聚... 马王堆汉墓帛书古地图为我们观察上古中国城市与聚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图像史料。以马王堆西汉《地形图》所绘泠道县城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实地勘察、相关历史文献、既有考古成果与近代实测地形图及卫片资料,详细考辨汉泠道城及相关城聚之所在,并在此基础上延伸探讨中国上古地图的城聚描绘特点及其立地环境,以及道路精度、秦汉道制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马王堆帛书古地图 汉泠道县城址 秦汉道制 城市与聚落史地 历史地图学
下载PDF
大遗址保护中的居民破坏问题初探——基于遗址区居民保护态度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陈稳亮 杨蕾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87-892,共6页
目的针对不同城镇化地区大遗址保护中的居民破坏问题,对中国城乡不同区域的大遗址提出针对性的保护与发展对策。方法以汉长安城遗址和雍城遗址为案例,借助问卷咨询的方式,分别对城郊型与村落型两个不同类型大遗址保护中的居民破坏问题... 目的针对不同城镇化地区大遗址保护中的居民破坏问题,对中国城乡不同区域的大遗址提出针对性的保护与发展对策。方法以汉长安城遗址和雍城遗址为案例,借助问卷咨询的方式,分别对城郊型与村落型两个不同类型大遗址保护中的居民破坏问题进行现状调查与对比分析。结果两类遗址在管理措施、保护与宣传措施以及保护与利用协调措施等方面所存在的共性与分歧,使遗址区居民在破坏遗址时表现出了不同的类型、动机与心理基础。结论若实现不同城镇化区域大遗址的全面保护,应建立遗址保护与居民发展的联系,使遗址保护惠及居民,居民因遗址利用而受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遗址 居民破坏问题 保护态度 汉长安城 雍城
下载PDF
大遗址保护中聚落搬迁研究——以汉长安城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张宏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58-64,共7页
通过对汉长安城遗址内聚落发展现状、趋势及对消极影响的分析,研究聚落发展背后的动力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成立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开发管理委员会、通过城市化不断减少大遗址内居民、多方筹措搬迁经费、加强宣传教育等四项具体对策。
关键词 汉长安城 大遗址 聚落 搬迁
下载PDF
从“历史文化名村”到“大遗址”——中国北方黄土地区文化遗产的景观复原(遗产保护)个案探索
5
作者 张祖群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5-109,共5页
文章在界定中国北方黄土地区的地理范围之后,给出了其研究的国际意义,为此希望从“历史文化名村”到“大遗址”2个案例中实践文化遗产的景观复原:以爨底下村等8个村落探讨人类家园EROT环境解说传播模式;分析了汉长安城遗址本体与历史环... 文章在界定中国北方黄土地区的地理范围之后,给出了其研究的国际意义,为此希望从“历史文化名村”到“大遗址”2个案例中实践文化遗产的景观复原:以爨底下村等8个村落探讨人类家园EROT环境解说传播模式;分析了汉长安城遗址本体与历史环境特点,抓住“大遗址内居民全部外迁是否符合其可持续发展”核心,寻求大遗址的PRED联动,并进行了重点保护区人口调控。最后讨论了景观复原研究的关键点,倡议从实践中应用、总结与修正相关遗产保护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家园 景观复原历史文化名村 大遗址 爨底下村 汉长安城
下载PDF
基于公众参与的文化遗产景观发展探讨——以汉长安城遗址区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宋孟霖 《建筑与文化》 2019年第8期75-77,共3页
汉长安城遗址是西安乃至中国、世界为数不多的大遗址之一,但在大遗址的保护与发展中却面临长时期的滞后。文章通过借鉴在公众参与理念引导下的案例,为汉长安城遗址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在规划的前、中、后期引入参与主体、参与... 汉长安城遗址是西安乃至中国、世界为数不多的大遗址之一,但在大遗址的保护与发展中却面临长时期的滞后。文章通过借鉴在公众参与理念引导下的案例,为汉长安城遗址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在规划的前、中、后期引入参与主体、参与调查、参与评估、参与行动四个方面,以达到各方利益的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景观 公众参与 汉长安城遗址 保护管理
下载PDF
汉敦煌六县的选址规律及其指示意义
7
作者 孙治 黄银洲 +1 位作者 刘央 朱国栋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1-208,共8页
敦煌自古便是中西文明交往要地。汉武帝经略河西,设四郡,敦煌郡最西,辖六县,是扼控西域的战略要地。长期以来,汉敦煌六县的位置探讨是敦煌史地研究的重要组成,但对部分城址位置的争议未有断绝。结合文献记载和野外考察分析,对几个确定... 敦煌自古便是中西文明交往要地。汉武帝经略河西,设四郡,敦煌郡最西,辖六县,是扼控西域的战略要地。长期以来,汉敦煌六县的位置探讨是敦煌史地研究的重要组成,但对部分城址位置的争议未有断绝。结合文献记载和野外考察分析,对几个确定城址选址的环境特点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相应城址的选址存在以河流为依托且位于山前冲积扇缘与绿洲交接地带的规律。存在这一规律的原因在于冲积扇缘地带农业生产条件好,且一般位于交通线路附近,在可开垦土地广袤的情况下,这一地带对首次入主河西的中原农业民族来说开垦条件最为适宜。这一规律为干旱区绿洲城镇的选址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并指示目前争论较多的渊泉县址宜在旱湖脑古城位置,而不是早先学者认为的四道沟古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郡 汉代 城址 历史环境 城市选址 渊泉县
原文传递
遗址保护区乡村居民景观价值感知与态度评价——以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26
8
作者 陈幺 赵振斌 +1 位作者 张铖 郝亭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971-1980,共10页
在与社区相关的开发或保护活动中,社区居民主观态度直接影响着规划项目可行性。探索适用的社区态度表达方法,成为社区有效参与规划决策的关键。利用参与式制图和半结构访谈的方法,对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9个村落的243位居民景观感知价值... 在与社区相关的开发或保护活动中,社区居民主观态度直接影响着规划项目可行性。探索适用的社区态度表达方法,成为社区有效参与规划决策的关键。利用参与式制图和半结构访谈的方法,对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9个村落的243位居民景观感知价值进行调查,采用热点分析、对应分析和相容度指标分析,揭示居民感知的景观价值空间构成,景观价值与土地利用的对应关系及其与现有搬迁保护方案的相容度,在此基础上识别出4种社区态度类型区域。研究表明:1基于相容度反映的汉长安城遗址社区态度具有地点依赖性,这种态度的空间差异为社区规划管理、矛盾冲突管控提供了更细致的社会数据支持;2案例社区居民景观感知价值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规律性,并与一定的物质景观基础(土地利用)相关联,这种关联性的认识,有利于解释景观变化可能产生的社会现象;3参与式制图结合景观价值的调查为感知景观的研究提供了有效方法,通过制图可视化,统计分析和指标模型构建,能够揭示景观感知价值的空间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与式制图 景观价值 相容度 社区参与 社区态度 汉长安城遗址
原文传递
汉长安城遗址乡村社区意义空间构成 被引量:22
9
作者 赵振斌 褚玉杰 +1 位作者 郝亭 张铖 《地理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606-1621,共16页
在中国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对乡村意义空间的认识能够帮助理解社区居民与居住环境之间复杂的心理联系,为缓解搬迁改造过程中非经济因素引起的社会矛盾提供思路。本研究利用半结构访谈、参与式制图方法,对汉长安城遗址申遗搬迁的9个村落... 在中国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对乡村意义空间的认识能够帮助理解社区居民与居住环境之间复杂的心理联系,为缓解搬迁改造过程中非经济因素引起的社会矛盾提供思路。本研究利用半结构访谈、参与式制图方法,对汉长安城遗址申遗搬迁的9个村落社区的251位居民进行调查。通过对访谈结果的质性分析,获得地方特征类目12种,地方意义类目7大类,34小类。在此基础上,对地方特征和意义间的关联进行了交叉分析,并采用GIS可视化和空间分析工具,揭示了居民感知的空间格局。结果显示:村子、文化遗址、房屋和人构成了地方特征的主体,而地方适应、个人情感、历史文化联系和个人价值与成就成为地方的主要意义。地方特征作为意义的承载体,对意义的承载既有集合性特点,也表现出了明显的选择性。众多地方特征承载的意义共同形成意义体系,定义了当地的地方性,使此地区别于其他地方。另外,村民的地方感知具有空间结构,村落和遗址周围为感知热点区域,这些区域承载居民内心的重要的地方意义。情感联系、地方适应和个人认同可用于解释意义空间的对于居民的重要性。本研究延伸的措施建议是,以某种形式将典型的地方特征保留下来,有助于搬迁的社区居民故土情结的保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特征 意义空间 质性分析 参与式制图 汉长安城遗址 乡村社区
原文传递
汉长安城遗址区发展方略 被引量:2
10
作者 余洁 唐龙 潘秋玲 《城市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2-45,共4页
在西安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人为的行政区划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制度安排使汉长安城遗址区在西安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非均衡结构十分显著。从补偿机制、财税政策、就业政策、文化产业链、组织管理机构等方面提出了遗址区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 城市化 汉长安城遗址区 非均衡性发展 遗址区治理
原文传递
汉长乐宫四号建筑遗址F1大殿复原初探
11
作者 刘群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102-105,共4页
根据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汉长安城长乐宫遗址考古发掘中所取得的成果,对长乐宫四号建筑遗址F1大殿进行重点研究,并结合考古资料、汉画像砖石等形象资料对其进行了复原设计探寻,力图真实再现汉时期长乐宫遗址的建筑风貌。
关键词 汉长安城 长乐宫遗址 夯土高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