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0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lienation between Han Fu and Study of Confucian Classics in Han Dynasty
1
作者 Xiang Xu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6年第3期28-29,共2页
Literatures in Han Dynasty are mostly seen as dependency of study of Confucian classics, study of Confucian classics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Han Fu, by comprehensive view of the process of Hart Fu' s rise and fall,... Literatures in Han Dynasty are mostly seen as dependency of study of Confucian classics, study of Confucian classics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Han Fu, by comprehensive view of the process of Hart Fu' s rise and fall, it' 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at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alienation between HanFu And study of Confucian classics in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on which eventually leads to recession of Han Fu. Alienation between Han Fu and study of Confucian classics can glimpse from several aspects: Fu writers' status and mentality;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Han Da Fu' s development; Han Fu' s own ar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udy of Confucian classics han fu Alienation.
下载PDF
Comparison on the Pattern of Han fu and Kimono
2
作者 Xu Zhengzheng Jia Jieying 《China Textile》 2013年第7期52-56,共5页
The traditional costumes-Han fu and Kimono,are also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ves of China and Japan.While costume pattern as a kind of traditional culture,is an essential symbol,reflecting ethnic characteristics and pl... The traditional costumes-Han fu and Kimono,are also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ves of China and Japan.While costume pattern as a kind of traditional culture,is an essential symbol,reflecting ethnic characteristics and playing an important part in costumes.Based on the consultation,analysis and arrangement of literature data,this paper studied on costume patterns of the two countries,carrying out their comparison in the forms,the color and the connotation respectively,and summarizing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It is through the study that we will be able to inherit the traditional patterns and put them into innovation in modern clothing desig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n fu Kimono PATTERNS COMPARISON
下载PDF
大赋用经:主客结构与铺陈考量
3
作者 易闻晓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2-144,共13页
《文心雕龙·诠赋》谓“遂客主以首引,极声貌以穷文”,前者是汉大赋主客问答的框架结构,后者则是在此框架结构下预设的铺陈空间,铺陈乃是大赋的主体。主客问答以议论显示讽谏,多用经语。大赋中除直接铺陈仪礼的段落,铺陈则用经为寡... 《文心雕龙·诠赋》谓“遂客主以首引,极声貌以穷文”,前者是汉大赋主客问答的框架结构,后者则是在此框架结构下预设的铺陈空间,铺陈乃是大赋的主体。主客问答以议论显示讽谏,多用经语。大赋中除直接铺陈仪礼的段落,铺陈则用经为寡。然班固《东都赋》、张衡《东京赋》等则以议论充塞铺陈空间,又大赋短制如扬雄《河东赋》全篇以议论为主,相对于大赋铺陈主体,并用经为多。但大赋绝大部分的铺陈取于六经之外的其他典籍,亦多语词自造。总体而言,汉赋用经为少,而且赋体铺陈所取于六经及其他典籍者,都用以夸饰铺陈,并不保留其在原初文本的意义,故不必说是“经学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赋 经学 大赋 主客结构 铺陈
下载PDF
由创作地与赋作中心地的离合论汉赋的颂讽怨娱功能
4
作者 邓稳 《枣庄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3-34,共12页
赋体颂讽功能多使用在赋家居于或趋近政治中心之际,而怨娱功能则多使用在偏离政治中心或打算偏离之际,两者皆可以由赋篇创作地及赋作中心地窥探一二。如果仔细梳理赋体流变的历史,也会发现汉代大赋、言志赋、行旅赋、抒情小赋的流变与... 赋体颂讽功能多使用在赋家居于或趋近政治中心之际,而怨娱功能则多使用在偏离政治中心或打算偏离之际,两者皆可以由赋篇创作地及赋作中心地窥探一二。如果仔细梳理赋体流变的历史,也会发现汉代大赋、言志赋、行旅赋、抒情小赋的流变与汉赋创作地、赋作中心地以及赋体颂、讽、怨、娱功能有一定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作地 赋作中心地 汉赋 颂讽怨娱
下载PDF
古琴入诗与汉代诗、赋创作
5
作者 王娜 《社会科学论坛》 2024年第5期85-93,共9页
乐器作为一种题材,自汉代开始进入文学视野。古琴在汉代成为楚声楚歌的主导乐器,“援琴而歌”成为汉代诗赋中的固定意象。古琴在文人心中的地位及其所承载的文化意义,使其在汉代文学中成为某种符号化的象征,对汉代诗体、诗歌抒情方式及... 乐器作为一种题材,自汉代开始进入文学视野。古琴在汉代成为楚声楚歌的主导乐器,“援琴而歌”成为汉代诗赋中的固定意象。古琴在文人心中的地位及其所承载的文化意义,使其在汉代文学中成为某种符号化的象征,对汉代诗体、诗歌抒情方式及乐器赋与“七体”赋叙写模式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器 古琴 汉代诗歌 汉赋 影响
下载PDF
韩成武先生的杜甫研究述论
6
作者 孙微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5期47-54,共8页
韩成武先生是国内著名杜甫研究专家,数十年来在杜甫研究领域辛勤耕耘,取得了极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他通过系列学术著作《杜甫诗全译》《少陵体诗选》《诗圣:忧患世界中的杜甫》《杜诗艺谭》《杜甫新论》《杜诗诗体学研究》,构建起了一个... 韩成武先生是国内著名杜甫研究专家,数十年来在杜甫研究领域辛勤耕耘,取得了极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他通过系列学术著作《杜甫诗全译》《少陵体诗选》《诗圣:忧患世界中的杜甫》《杜诗艺谭》《杜甫新论》《杜诗诗体学研究》,构建起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杜甫研究体系。其洞幽烛微的杜诗艺术研究、雅俗共赏的杜甫传记、深入细致的杜诗诗体研究,对认识和理解杜甫的思想境界与艺术成就均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有力地推进了新时期杜甫研究的深入发展。韩先生的杜甫研究往往将扎实的文献考据与细致的艺术分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不事空谈、严谨精审、浑厚细腻的研究特色,为当代杜诗学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值得进行深入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成武 杜甫研究 杜诗艺术 杜诗诗体学
下载PDF
试论《汉书·艺文志》分类思想中“诗”之内涵
7
作者 李祯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7-70,共4页
《汉书·艺文志》作为我国第一部史志目录,在分类中首先确定了诗赋略一类,是对以诗赋为代表的文学的肯定。作为文学传统的诗歌,是指六艺略中的《诗经》,诗赋略中的部分屈原赋和歌诗。这三部分共同构成了《汉书·艺文志》中的“... 《汉书·艺文志》作为我国第一部史志目录,在分类中首先确定了诗赋略一类,是对以诗赋为代表的文学的肯定。作为文学传统的诗歌,是指六艺略中的《诗经》,诗赋略中的部分屈原赋和歌诗。这三部分共同构成了《汉书·艺文志》中的“诗”,这种分类兼顾了《诗经》作为六艺的主要身份,同时通过隐形的“互著”在诗赋略标题先后的顺序之中得到体现。在赋类中以屈原赋作为诗赋源流的分界,以此来彰显诗赋文体之变迁。最后列出歌诗一类,通过赋成为文人创作的主流文学体裁,反映了文人与歌诗的疏离。《汉书·艺文志》分类思想的背后是汉代文士对于诗歌这一文体的认识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书 艺文志 诗赋略 分类思想
下载PDF
民族文学内地化探究——以师范为中心
8
作者 王海滨 李晓旋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8-17,共10页
清代白族诗人师范的杜诗接受活动是众多白族诗人向中华文化学习的个案之一,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作为滇西文献大家,师范读书广博,其诗作能明显看出取法杜诗的痕迹。汉文化的强大影响力、清诗在云南的发展演变的规律、云南... 清代白族诗人师范的杜诗接受活动是众多白族诗人向中华文化学习的个案之一,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作为滇西文献大家,师范读书广博,其诗作能明显看出取法杜诗的痕迹。汉文化的强大影响力、清诗在云南的发展演变的规律、云南诗学的复古风气以及与杜甫相似的人生遭际都促成了师范学杜的动因。对于师范本人来说,杜甫的人格魅力和诗学成就影响了其诗歌的创作,其诗作中艺术成就最高的诗歌就是模仿杜甫的现实主义之作。在师范的人品和诗品的影响下,形成了以其为核心的清代白族师氏作家群以及白族作家圈。可以说,以师范为代表的清代白族诗人,在苍洱之境的熏陶下,民族气质与中华文化碰撞间,开辟了白族文化内地化的又一新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白族文学 师范 白族诗人 内地化
下载PDF
汉魏六朝北地傅氏籍贯考察——以《宋书·傅弘之传》的载述为中心
9
作者 丁宏武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6,共9页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关于世族籍贯的认定,不能只是简单地考察地理沿革和家族迁徙等表层问题,而应综合考量家族认同、国家认同、历史认同等诸多层面的历史信息。北地傅氏虽然自汉末以来寄寓关中冯翊境内,此后又流寓江南,但其姓...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关于世族籍贯的认定,不能只是简单地考察地理沿革和家族迁徙等表层问题,而应综合考量家族认同、国家认同、历史认同等诸多层面的历史信息。北地傅氏虽然自汉末以来寄寓关中冯翊境内,此后又流寓江南,但其姓望所系与文化根脉仍在河陇地区(义渠、灵州、泥阳)。其亦文亦武、刚直尚气的家族风尚,正是秦汉以来河陇地区风声气俗的本色呈现。如果将汉末以来北地傅氏的籍贯确定在今陕西耀县境内,不仅与北地傅氏家族兴起于河陇边塞、流离迁徙中仍然情系河陇故土的历史事实不符,而且与门阀制度背景下“寄寓他所”“仍冠旧邦”的时代风气不合,显然不是合理公允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魏六朝 北地郡望 傅氏家族 籍贯归属
下载PDF
中原地区战国至西汉墓葬出土陶釜研究
10
作者 张亮 秦雪松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2-79,共8页
本文通过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原地区战国至西汉墓葬出土的陶釜进行了类型学研究,认为战国中期陶釜以一种特殊葬俗的形式出现在郑州地区,战国晚期开始陶釜迅速发展,分布范围变广,数量和类型明显增多,包含有郑韩文化、晋文化和秦文化三... 本文通过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原地区战国至西汉墓葬出土的陶釜进行了类型学研究,认为战国中期陶釜以一种特殊葬俗的形式出现在郑州地区,战国晚期开始陶釜迅速发展,分布范围变广,数量和类型明显增多,包含有郑韩文化、晋文化和秦文化三大系统。进入汉代,陶釜数量急剧减少,类型单一。陶釜在中原地区的发展历程与秦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釜 中原地区 战国 西汉 类型学
下载PDF
颂与诵:汉大赋与联绵词关系初探——以司马相如赋联绵词为中心
11
作者 段洁文 王承略 《枣庄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28-36,共9页
司马相如赋现存7篇,其中联绵词约121个。双声联绵词约28个,叠韵联绵词约62个,双声兼叠韵联绵词约4个,非双声叠韵联绵词约3个,四音格联绵词约24个。音义性是联绵词的本质特征,即两个音节对应的字都有意义,且多数义同或义近。字形方面,不... 司马相如赋现存7篇,其中联绵词约121个。双声联绵词约28个,叠韵联绵词约62个,双声兼叠韵联绵词约4个,非双声叠韵联绵词约3个,四音格联绵词约24个。音义性是联绵词的本质特征,即两个音节对应的字都有意义,且多数义同或义近。字形方面,不少表现为两个汉字具有相同的与词义相关的偏旁(事物+状态)。分布方面,叠韵联绵词远多于双声联绵词,且有一定量的四音格联绵词变体。这应当与汉赋的“歌功颂德,润色鸿业”而讲究较强的韵律性、节奏感和重复性,从而彰显文章的气质有关。联绵词大量涌现与时代的特色以及文体、语音自身均有一定联系。联绵词及其变体一定意义上促进了汉赋的生成,并体现了汉赋铺陈、讽谏功能和口诵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相如 联绵词 汉大赋
下载PDF
汉赋在清代的多元传播及其功能意义
12
作者 王飞阳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17-128,共12页
汉赋在清代迎来传播的高峰,这是多种合力促成的结果。其传播渠道有:文字传播包括选本编集、赋话撰写、书肆流通、官私藏书、拟作学习、引用注释、书画创作,口头传播则有诵赋、演赋、教赋、歌赋。传播主体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出于不同的... 汉赋在清代迎来传播的高峰,这是多种合力促成的结果。其传播渠道有:文字传播包括选本编集、赋话撰写、书肆流通、官私藏书、拟作学习、引用注释、书画创作,口头传播则有诵赋、演赋、教赋、歌赋。传播主体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出于不同的传播目的,发挥不同的传播功用。具体言之,汉赋传播具有文教功能、应试功能、盈利功能、交际功能和服务功能。立足赋学视域,汉赋传播裨益于清代士子作赋,其要在学问和法度两端。而于今之治赋者,汉赋传播的价值在于积存富饶的赋学资源,从中可窥清人对传统赋论的总结和超越,留予后人研究和再阐释的广阔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赋 清代 传播 接受 赋学
下载PDF
汉代献赋纪事的书写模式与后世拟效
13
作者 刘祥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9-141,共13页
与受诏被动作赋不同,献赋是赋家主动向君主投献赋作。献赋纪事一般包含四个要素:赋家作赋、进呈赋作、帝王读赋、赋家为郎。其中赋家主动进献是核心,而帝王反馈则是此类纪事着重介绍的内容。汉代献赋故事广泛流布,引起历代文士、帝王仪... 与受诏被动作赋不同,献赋是赋家主动向君主投献赋作。献赋纪事一般包含四个要素:赋家作赋、进呈赋作、帝王读赋、赋家为郎。其中赋家主动进献是核心,而帝王反馈则是此类纪事着重介绍的内容。汉代献赋故事广泛流布,引起历代文士、帝王仪式化的行为模拟以及史家模式化的历史表述。除复现献赋活动外,唐代诗人通过自比相如、扬雄献赋,为参加科举考试赋予自荐于天子的能动意味。而一旦科举失利,“献赋不售”又成为常见的诗歌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赋纪事 献赋 司马相如 扬雄 枚皋 科举考试
下载PDF
出《庄》 近《骚》 效汉——祝尧《古赋辨体》对李白赋的解读
14
作者 黄冰清 《云梦学刊》 2024年第5期108-115,共8页
祝尧《古赋辨体》将赋分为“楚辞体”“两汉体”“三国六朝体”“唐体”“宋体”五体,提出“祖骚宗汉”“赋兼六义”等赋学理论,成为继刘勰《文心雕龙》之后的又一赋学研究理论巨著。《古赋辨体》对李白赋极为关注,谓李白赋有三个鲜明特... 祝尧《古赋辨体》将赋分为“楚辞体”“两汉体”“三国六朝体”“唐体”“宋体”五体,提出“祖骚宗汉”“赋兼六义”等赋学理论,成为继刘勰《文心雕龙》之后的又一赋学研究理论巨著。《古赋辨体》对李白赋极为关注,谓李白赋有三个鲜明特色,即出于《庄》,近于《骚》,仿于汉,终为“六朝赋尔”。细究李白诸赋,其篇章句法、语词、名物等方面确有上述三者之迹,亦有六朝赋骈对之风,但李白更多地是对《庄》《骚》和汉赋三者的破创而自得一体,具体而言,其赋作融《庄》《骚》之哲韵,效汉魏之体式,既非骚体,亦非汉赋,更不在唐代律赋或六朝骈文之列。总而言之,祝尧《古赋辨体》对李白赋的解读,中肯处颇多,不足处亦不少,然无论是得是失,对于后世之人欣赏和研究李白赋作,其参考和借鉴意义无疑是十分巨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赋辨体》 李白 庄子 楚辞 汉赋
下载PDF
秦汉时期“致”文书的使用
15
作者 王笑 《古代文明(中英文)》 CSSCI 2024年第2期80-88,M0005,共10页
秦汉时期,“致”文书是一种官府之间沟通的文书。在通过津关时,致书主要用于向津关吏员说明通关人所携带的特殊物品或人员。“致”不仅用于通关,也被应用在物资的交付、劳役的征发、吏卒归家的说明等多项事务中。在这些事务中,“致”大... 秦汉时期,“致”文书是一种官府之间沟通的文书。在通过津关时,致书主要用于向津关吏员说明通关人所携带的特殊物品或人员。“致”不仅用于通关,也被应用在物资的交付、劳役的征发、吏卒归家的说明等多项事务中。在这些事务中,“致”大多是和“券”“符”配套使用的,“券”和“符”发挥的是核验、凭据的作用,而“致”则用于向接收物资或人员的官府说明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 津关
下载PDF
论司马相如大赋的丽美意蕴
16
作者 陈柯洁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42-46,共5页
司马相如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汉赋大家,“丽”是大赋的自觉审美追求,历代学者对司马相如大赋的丽美多有阐发。总体而言,司马相如大赋的丽美意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气吞山河的宏丽之美、细腻柔和的靡丽之美以及众色炫耀的绮丽之美... 司马相如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汉赋大家,“丽”是大赋的自觉审美追求,历代学者对司马相如大赋的丽美多有阐发。总体而言,司马相如大赋的丽美意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气吞山河的宏丽之美、细腻柔和的靡丽之美以及众色炫耀的绮丽之美。司马相如的大赋推动汉代赋体向丽美方向发展,其丽美理念和文学实践对后世赋体创作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相如 汉赋 丽美 意蕴
下载PDF
从制度到范式:论汉代文学与图像的经典化
17
作者 李小白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57-65,共9页
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礼乐文明体系的重构,表现出迥异于前代的文化特征,进而铺就了中国两千年传统社会的浓重底色。作为当时最重要的文化形式,汉赋与汉画,彰显着时代主流文化心理、礼仪规范和审美意识的需求,形成了中国文学特定的文... 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礼乐文明体系的重构,表现出迥异于前代的文化特征,进而铺就了中国两千年传统社会的浓重底色。作为当时最重要的文化形式,汉赋与汉画,彰显着时代主流文化心理、礼仪规范和审美意识的需求,形成了中国文学特定的文图关系。“制度名物,容有差殊”,名物是其表象,制度为其核心,以礼仪为纲领的名物制度对其创作起到了刚性约束,使之从题材内容到表达方式都遵从一定的规范与模式。汉赋与汉画成就为后世所承认,并在不断的创作实践中核心内容愈发突显,从而形成经典范式,并最终实现“文质彬彬”理想之达成。这种经典化的范式,对后世文学、艺术创作及文图关系转变影响深远。正确解读汉赋“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之本义,深入分析汉画“图画天地,品类群生”之内涵,是研究汉代文学、图像的前提与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赋 汉画 文图关系 经典化
下载PDF
《子虚》《上林》二赋分篇问题考论
18
作者 兰雨欣 《保定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49-53,100,共6页
《子虚》《上林》二赋原为一篇,其本名是《上林赋》。“子虚赋”与“天子游猎赋”有时作其代称使用,但并非其正式名称。《文选》将二赋分篇、重新命名有双重考虑:一是削减单篇篇幅,满足分卷需要;二是突出各门主题与赋作的文采。《子虚... 《子虚》《上林》二赋原为一篇,其本名是《上林赋》。“子虚赋”与“天子游猎赋”有时作其代称使用,但并非其正式名称。《文选》将二赋分篇、重新命名有双重考虑:一是削减单篇篇幅,满足分卷需要;二是突出各门主题与赋作的文采。《子虚赋》原稿的语言与今《子虚赋》类似,内容与今《上林赋》类似;佚失于东汉之后、南宋之前,其具体时间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赋 《子虚赋》 《上林赋》 《文选》 分篇
下载PDF
文献丰富,义理淹洽,经集互证之典范——评王思豪《义尚光大:汉赋与诗经学互证研究》
19
作者 欧阳一锋 《阴山学刊》 2024年第5期20-25,共6页
王思豪《义尚光大:汉赋与诗经学互证研究》一书,深刻分析了汉赋与诗经学之间的复杂关系,论证扎实,文献详赡,合理利用量化统计,充分挖掘文字表述背后的丰富意蕴,具有辩证思维,且注重还原文学生态,剥离层累积淀,揭橥了理论范畴的原始涵义... 王思豪《义尚光大:汉赋与诗经学互证研究》一书,深刻分析了汉赋与诗经学之间的复杂关系,论证扎实,文献详赡,合理利用量化统计,充分挖掘文字表述背后的丰富意蕴,具有辩证思维,且注重还原文学生态,剥离层累积淀,揭橥了理论范畴的原始涵义与时代新变,对赋学、诗经学、乃至古代文论、文体学研究皆极具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思豪 《义尚光大:汉赋与诗经学互证研究》 互证 学术价值
下载PDF
由博物到体物:试论汉魏赋作的体式转型及其思想进路
20
作者 柴瑞瑞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109-117,共9页
文体体式的转型,承载了思想表达的不同诉求。汉魏时期,赋体写作经历了由大赋向小赋的转变,传递出时代风尚由“博物”到“体物”的迁变信息。后世论者习以“体物”概括赋体创作特点,但“博物”与“体物”有着不同的理论面向,“博物”当... 文体体式的转型,承载了思想表达的不同诉求。汉魏时期,赋体写作经历了由大赋向小赋的转变,传递出时代风尚由“博物”到“体物”的迁变信息。后世论者习以“体物”概括赋体创作特点,但“博物”与“体物”有着不同的理论面向,“博物”当为汉大赋的创作特色,“体物”一词则更适宜形容魏晋小赋。以“博物”为导向,汉大赋的创作与儒家思想紧密结合,强调知识性的输出与外在功业的建立。而以“体物”为归旨,魏晋小赋则表现出更为浓厚的玄理意味,强调个体的生命经验与感受。汉魏之际,赋体由博物大赋向体物小赋的迁变,传递出丰富的思想史信息。两汉赋家身份的升降,影响了汉魏赋体的体式转型。魏晋小赋对赋体写物传统的吸收,及玄学对“立象尽意”关系的探讨,则又最终确立了魏晋小赋“体物”的审美旨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 体物 汉魏赋 思想演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