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辅行诀》所载《汤液经法》考论——兼论早期道教文化对传统医学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刘永明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0-69,共10页
本文对《辅行诀》所载《汤液经法》的形成及其对传统医学的影响和贡献进行了考察。认为此《汤液经法》为出自东汉时期黄老道神仙方士之手的医学著作;其医学宗旨和重要内容在于服食补益和养生延年,体现了道家道教重生养生的思想,并对《... 本文对《辅行诀》所载《汤液经法》的形成及其对传统医学的影响和贡献进行了考察。认为此《汤液经法》为出自东汉时期黄老道神仙方士之手的医学著作;其医学宗旨和重要内容在于服食补益和养生延年,体现了道家道教重生养生的思想,并对《伤寒杂病论》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行诀》 《汤液经法》 《伤寒杂病论》 黄老道
下载PDF
皂河与汉长安城关系研究
2
作者 王韬 《景观设计》 2022年第1期40-45,共6页
皂河由南向北流经西安市西城,最终汇入渭河,紧邻汉长安城遗址。汉长安城是我国历史上西汉王朝的都城,它规模宏大,城垣雄伟,遗址在今天西安市西北郊。历史上素有八水绕长安之说,然而在八水中却不见皂河的身影。本文结合古文献资料、考古... 皂河由南向北流经西安市西城,最终汇入渭河,紧邻汉长安城遗址。汉长安城是我国历史上西汉王朝的都城,它规模宏大,城垣雄伟,遗址在今天西安市西北郊。历史上素有八水绕长安之说,然而在八水中却不见皂河的身影。本文结合古文献资料、考古资料,通过纵向历史研究法,对汉长安城的规划建设、周边水系变化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指明皂河实际是历史上的泬水,泬水与潏河属同一源头,向北流的叫泬水,向西流的叫潏河。泬水是关中八水中距汉长安城最近的河流,其河道是水源入汉长安城、建章宫、城南漕渠的必经之道。本文通过研究皂河与汉长安城的关系,梳理泬水的历史变迁以及河流所承载的历史价值,以期为汉长安城遗址保护、皂河治理以及周边城市设计提供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长安城 皂河 泬水 潏河 昆明池
下载PDF
寒爵:“反共抗俄”语境下的鲁迅杂文遗风 被引量:1
3
作者 徐纪阳 刘建华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1-67,共7页
1949年败退台湾之后,国民党当局全面禁绝二三十年代大陆左翼文学,杂文作为左翼文学谱系中的重要文体,其发展受到限制,但此时仍有部分人认识到杂文独特的价值并希望能在台湾发展这一文体。寒爵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他的杂文和关于杂文... 1949年败退台湾之后,国民党当局全面禁绝二三十年代大陆左翼文学,杂文作为左翼文学谱系中的重要文体,其发展受到限制,但此时仍有部分人认识到杂文独特的价值并希望能在台湾发展这一文体。寒爵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他的杂文和关于杂文的论述透露了他的鲁迅阅读经验;其杂文敢于批评社会、抨击特权,泼辣、犀利之言辞颇兼得鲁迅杂文之形;在一定的限度内,寒爵有意识地偏离"反共"的话语形态,作一种针砭时弊的批评,却因时代语境与个人思想之限制而不得鲁迅杂文之神韵。寒爵身为国民党文人,不断以幽微的方式向鲁迅致敬,其政治立场和文学偏好依违于"左""右"之间,成为台湾"戒严"期鲁迅接受的一种非常独特的中间形态,是鲁迅台湾传播脉络中不得不提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爵 杂文 鲁迅 台湾文学
下载PDF
大雅君子 社稷纯臣——春秋时杰出的政治家韩厥
4
作者 孟春娟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27-28,32,共3页
韩厥是春秋时期晋国人,其生活年代正是晋国内外矛盾错综复杂的时期,但韩厥于兼并动荡的岁月独能以清醒深远的见识,正直无私的人格和稳健谨慎的作风,为晋国的稳定和强大作出贡献,且保全了自己,成为春秋中期晋国少有的善始善终的政治家。
关键词 春秋时期 晋国 政治家 正卿 韩厥
下载PDF
西汉时期武功爵制及其“类国债”职能
5
作者 邱永志 严诗威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0-129,共10页
武功爵制是西汉武帝时期为缓解财政支用不足而专门设立的新爵制度。政府对该种爵制作出有别于传统军功爵的政策安排,允许中下级爵位获得者自行寻求变现。在一定时期内,武功爵在弥补政府支出不足上的确发挥“国债”作用,即将短期内需要... 武功爵制是西汉武帝时期为缓解财政支用不足而专门设立的新爵制度。政府对该种爵制作出有别于传统军功爵的政策安排,允许中下级爵位获得者自行寻求变现。在一定时期内,武功爵在弥补政府支出不足上的确发挥“国债”作用,即将短期内需要大量支付的赏赐支出转化为可以在长期以爵位收益进行偿还的政府债务,为西汉政府解决短期的财政困难提供缓冲时间。但是,由于在爵位交易中存在着不对称信息以及缺乏长效的制度建设,武功爵逐渐成为西汉政府将战争成本转嫁至爵位持有者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汉武帝 武功爵 国债
下载PDF
西北汉简词语考释三则
6
作者 徐正考 刘昌昊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96,共6页
悬泉汉简、地湾汉简中的“装索”是用于固定车舆上布革类物品的绳索。肩水金关汉简中的“卷绝”指断绝,“卷”与“绝”属同义连用。肩水金关汉简中的“扁白”指器物变形且涂漆褪色;汉简中“白”与“不鲜明”都指脱漆,但“白”表达的脱... 悬泉汉简、地湾汉简中的“装索”是用于固定车舆上布革类物品的绳索。肩水金关汉简中的“卷绝”指断绝,“卷”与“绝”属同义连用。肩水金关汉简中的“扁白”指器物变形且涂漆褪色;汉简中“白”与“不鲜明”都指脱漆,但“白”表达的脱漆程度较高,“不鲜明”表达的脱漆程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汉简 装索 卷绝 扁白
原文传递
滇池地区汉代觼饰研究
7
作者 陈亮吉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6-95,共10页
“策”作为汉代滇池地区所出车马器中常见的一类器物,以铜制为主,兼有少量玉制、铁制。因其名易与马鞭等它类器物相混淆,故为明确该类器物马饰带扣的功用,结合文献学分析将之重新定名为“觼”;同时对该地区所出考古学材料展开详细梳理,... “策”作为汉代滇池地区所出车马器中常见的一类器物,以铜制为主,兼有少量玉制、铁制。因其名易与马鞭等它类器物相混淆,故为明确该类器物马饰带扣的功用,结合文献学分析将之重新定名为“觼”;同时对该地区所出考古学材料展开详细梳理,以前后两期觼饰形制演变的类型学研究为基础,与其他地区同类器相较,探讨各型式觼传入的源流及在本土的改进。最终结合各期觼饰出土情境分析,以该类器物的兴替简要阐释两汉时期滇池地区汉文化“羁縻类型”的形成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觼饰 汉代 汉文化“羁縻类型”
原文传递
汉唐至宋元时期的角抵竞赛文化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张君贤 戴国斌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6-156,共11页
国家的富强、社会的繁荣和人民的强健之需决定了汉唐至宋元时期的角抵是一个肩负政治使命与社会责任的体育竞赛形式。运用文献资料法,以"文化三阶层"理论把握、论证角抵的竞赛文化内涵与意义,认为:从物质层面看,角抵因君之所... 国家的富强、社会的繁荣和人民的强健之需决定了汉唐至宋元时期的角抵是一个肩负政治使命与社会责任的体育竞赛形式。运用文献资料法,以"文化三阶层"理论把握、论证角抵的竞赛文化内涵与意义,认为:从物质层面看,角抵因君之所好形成了从国家精英到地方民众的人员构成和以击打、扑摔、扼锁为显性样态的核心技术体系;继之在制度层面,以围绕君之所乐的定制化场地、个性化装扮、人性化配对、客观化执裁等竞赛规则,以及顶层官方专业化的管与地方职业化的放相结合的并重组织形式而展开;最终在核心层面,则传达了君之所求的"角抵强-社会稳-国运兴"的励精图治的战略理念与"勇武-张弛有度-荣辱与共"的天下兴亡的精神认同。由表及里,展现的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特定产物,值得洞悉与梳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唐 宋元 角抵 竞赛文化 武术竞技
原文传递
民国中西药学汇通代表作《汉药新觉》考略 被引量:1
9
作者 陈仁寿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300-302,共3页
郭若定《汉药新觉》为民国时期中西药学汇通的代表作,其上集曾被民国时期北平杂志《明日医药》连载,并刊有单行本.续集内容由其家属收藏,全书完整本于2010年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载药208种,以单味中药为主,并收部分复方药及西... 郭若定《汉药新觉》为民国时期中西药学汇通的代表作,其上集曾被民国时期北平杂志《明日医药》连载,并刊有单行本.续集内容由其家属收藏,全书完整本于2010年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载药208种,以单味中药为主,并收部分复方药及西药.该书中西药学汇通思想,体现在3个方面:中西药物,兼收并蓄;衷中参西,继承创新;中西合参,旨在汇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若定 《汉药新觉》 中西药学汇通
原文传递
帛爵赐予与汉代民间社会治理的实践——以赐“三老”帛爵为考察中心
10
作者 吴方浪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2020年第2期29-45,293,共18页
关于汉代"三老"问题,学界已有较多研究,但在两汉"三老"社会分层、"三老五更"与"国三老"关系、县乡"三老"参与民间社会治理实践等方面论之不详。以所属行政级别论,汉代"三老&qu... 关于汉代"三老"问题,学界已有较多研究,但在两汉"三老"社会分层、"三老五更"与"国三老"关系、县乡"三老"参与民间社会治理实践等方面论之不详。以所属行政级别论,汉代"三老"可分为"国三老"("三老五更")、"郡三老"(包括"王国三老")、"县三老"(包括"侯国三老""邑三老")、"乡三老"四个层级,其中"国三老"与"县三老"两汉常见。以身份而论,县、乡"三老"非官非吏,仅为一类拥有功名、具备做官资格的地方士大夫,在地方社会拥有极强号召力和影响力,且在参与民间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汉统治者拉拢、礼敬的重要对象。汉统治者并以帛、爵赐予手段,将游离于官制秩序外的地方"三老"纳入王朝统治秩序之中,实践对民间社会治理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三老” 帛爵赐予 民间社会治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