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ater Quality Model Establishment for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Hanshui River,China 被引量:3
1
作者 WANG Qinggai ZHAO Xiaohong +3 位作者 YANG Mushui ZHAO Yue LIU Kun MA Qia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1年第6期646-655,共10页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nitrogen,phosphorus and other nutrients in the Hanshui River greatly increase and eutrophi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hreat to the water quality of the Hanshui Riv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nitrogen,phosphorus and other nutrients in the Hanshui River greatly increase and eutrophi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hreat to the water quality of the Hanshui River,especially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The primary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stablish the water quality model for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Hanshui River based on the model of MIKE 11.The main pollutants mig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process could be simulated using the water quality model.The rainfall-runoff model,hy-drodynamic model and water quality model were established using MIKE 11.The pollutants,such as 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BOD),ammonia nitrogen,nitrate nitrogen,phosphorus,dissolved oxy-gen(DO),were simulated and predicted using the above three models.A set of methods computing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load of the Hanshui River Basin was proposed in this study.The simulated and observed values of COD,BOD5,ammonia,nitrate,DO,and total phosphorus were compared after the parameter calibration of the water quality model.The simulated and observed results match better,thus the model can be used to predict water quality in the fu-ture for the Hanshui River.The pollution trend could be predicted using the water quality model according pollution load generation.It is helpful for government to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prevent the water bloom and protect water quality in the riv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infall-runoff model hydrodynamic model water quality model hanshui river MIKE 11
下载PDF
丹江口北泰山庙旧石器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36
2
作者 周振宇 王春雪 高星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46-261,共16页
北泰山庙遗址位于汉水右岸第三级基座阶地。2006年11月—2007年1月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800m2,出土石制品277件,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和石器。石器以大型为主,砍砸器和刮削器为主要类型;多采用锤击法加工石器。石制品面貌具... 北泰山庙遗址位于汉水右岸第三级基座阶地。2006年11月—2007年1月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800m2,出土石制品277件,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和石器。石器以大型为主,砍砸器和刮削器为主要类型;多采用锤击法加工石器。石制品面貌具有中国南方旧石器主工业的特点。根据地貌、地层和文化面貌对比,推断遗址形成于中更新世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水 丹江口 北泰山庙遗址 石制品 中更新世早期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区水土流失及其治理——南阳市汉水流域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高更和 管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65-68,共4页
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区——河南南阳市汉水流域水土流失的现状、成因、危害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 ,讨论了治理水土流失的对策措施。研究认为 ,严重的水土流失将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产生影响 ,其形成既有自然原因 ,更有移民返迁、人... 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区——河南南阳市汉水流域水土流失的现状、成因、危害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 ,讨论了治理水土流失的对策措施。研究认为 ,严重的水土流失将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产生影响 ,其形成既有自然原因 ,更有移民返迁、人口负荷过大等人为原因 ,应通过行政、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区 汉水流域 水土流失 治理 危害 成因
下载PDF
汉水水系水环境中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5
4
作者 闫百兴 何岩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30-134,共5页
系统探讨了汉水水系水相 (原水、滤水、悬浮物 )、沉积物相中 8个稀土元素的含量水平、丰度模式、悬浮物含量对水中元素含量的影响及沉积物粒度对元素的富集与分散作用等。结果表明 :Eu、Lu主要以溶解态存在于水相中 ,而Sm主要存在于悬... 系统探讨了汉水水系水相 (原水、滤水、悬浮物 )、沉积物相中 8个稀土元素的含量水平、丰度模式、悬浮物含量对水中元素含量的影响及沉积物粒度对元素的富集与分散作用等。结果表明 :Eu、Lu主要以溶解态存在于水相中 ,而Sm主要存在于悬浮物中 ;汉水水中稀土元素的含量基本在世界淡水的范围内 ;湖库悬浮物中稀土元素含量均低于江河悬浮物 ,悬浮物和细粒沉积物中稀土元素含量相近 ,序列也基本一致 ;粒度对汉水沉积物中稀土元素含量的影响不明显 ;地表径流对水中悬浮物含量和悬浮物中稀土元素含量均有一定影响 ;稀土元素在汉水悬浮物、沉积物中均有一定程度的富集现象 ;汉水各相中均以轻稀土为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水 悬浮物 沉积物 稀土元素 水环境 水相 降水 生物相
下载PDF
淮汉政治区域的形成与淮河作为南北政治分界线的起源 被引量:15
5
作者 于薇 《古代文明》 CSSCI 2010年第1期38-52,共15页
淮河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南北政治分界线,是周代形成了“淮汉”政治区域的结果。西周以前,淮河流域和汉水流域间缺乏密切联系。西周立国后,淮汉两流域内王朝、夷人、土著等势力相互博弈,区域政治中心不断靠拢,人群间交往加强... 淮河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南北政治分界线,是周代形成了“淮汉”政治区域的结果。西周以前,淮河流域和汉水流域间缺乏密切联系。西周立国后,淮汉两流域内王朝、夷人、土著等势力相互博弈,区域政治中心不断靠拢,人群间交往加强,最终在春秋时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淮汉”政治区域。这一区域长期稳定存在,使淮河南北形成了不同的政治文化传统,淮河从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南北政治分界线。“淮汉”政治区域形成,不仅促使中国古代政治格局由东西向转变为南北向,还推动了上古政治由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汉水流域 “淮汉” 南北政治分界线
下载PDF
汉水、天汉、天水——论织女传说的形成 被引量:33
6
作者 赵逵夫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1-4,共4页
《牛郎织女》的传说在故事的孕育阶段,“汉”或曰“天汉”便同“牵牛”、“织女”联系在一起,以后便成为这个传说故事的要素之一。“汉”、“云汉,”实际上是由汉水而来。秦人发祥于汉水上游,《史记.秦本纪》中说:“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 《牛郎织女》的传说在故事的孕育阶段,“汉”或曰“天汉”便同“牵牛”、“织女”联系在一起,以后便成为这个传说故事的要素之一。“汉”、“云汉,”实际上是由汉水而来。秦人发祥于汉水上游,《史记.秦本纪》中说:“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为秦人始祖。据此,同汉水联系的织女,是由以织出名的秦人远祖女修而来。“牵牛”、“织女”由星名转变为传说故事中的人物,也最早见于睡虎地发现的秦简中。《三辅黄图》中载秦始皇并天下之后“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同样反映了秦民族对牵牛织女传说的群体记忆。很早以来西和、礼县、天水一带浓厚的乞巧风俗,正说明了织女传说同秦文化的关系。天水地名的得名也与“汉水”、“天汉”有关。发源于嶓冢山的汉水本一直东流,经略阳、沔县,同发源于陕西宁羌的沔水合流,至湖北入长江。大约在西汉时地理变化,在略阳附近改而南流。今人皆以陕西宁羌的嶓冢山为《尚书.禹贡》中嶓冢山,实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水 天汉 天水 秦文化 织女 乞巧风俗 牛郎织女传说
下载PDF
汉水流域县域生态产业的构建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胡仪元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1-113,132,共4页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北方社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在这一工程的建设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解决好源头和沿线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汉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最重要的水源,但目前汉水流域已面临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本文...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北方社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在这一工程的建设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解决好源头和沿线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汉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最重要的水源,但目前汉水流域已面临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本文在深入分析当前汉水流域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得出,要解决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就必须促进汉水流域的县域生态产业开发,同时指出汉水流域的县域生态产业的构建主要包括主体构建、客体构建和环体构建三个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水流域 县域经济 生态产业 构建
下载PDF
南阳市汉水流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被引量:3
8
作者 高更和 魏奕秋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2年第2期78-81,共4页
对南阳市汉水流域水土流失的现状、成因、危害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 ,讨论了治理水土流失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水土保持 行政机制 水土流失 治理 汉水流域 南阳市 成因 危害
下载PDF
西秦岭自然保护的地位与意义 被引量:7
9
作者 张百平 余付勤 +1 位作者 王晶 张兴航 《自然保护地》 2021年第2期31-37,共7页
西秦岭是指嘉陵江以西的秦岭-大巴山,是我国南北过渡带的西段,被作为青藏高原与秦巴山地的过渡区域,地质和地貌结构复杂,气候类型多样,亚热带、温带和高山气候交错分布,形成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和保护地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特别是包含... 西秦岭是指嘉陵江以西的秦岭-大巴山,是我国南北过渡带的西段,被作为青藏高原与秦巴山地的过渡区域,地质和地貌结构复杂,气候类型多样,亚热带、温带和高山气候交错分布,形成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和保护地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特别是包含了我国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大片区中分布在中间的岷山和白水江两大片区。西秦岭又是我国南、北方特有属的主要分界线和特有属的分布中心之一,更是西南向华中、华东及华北特有属扩展的关键通道,对于我国生物多样性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这里也是我国秦汉唐时期人类活动重要的南北通道和场所,对于民族的统一和文化的传播意义非凡。此外,以成徽盆地为核心的西汉水流域,气候冷暖适度、地形和缓、洞穴发育,具有上古时代人类生存的理想条件;古昆仑山的原型、大禹治水地点以及炎黄活动区域这些中华上古文明发生的关键地点和事件,极有可能就发生在西秦岭内部。因此,西秦岭的自然保护不仅要做好自然保护地体系,特别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的设计、完善和有效保护,更要研究西秦岭的自然保护对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严格保护好此地的珍贵历史文化景观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秦岭 西汉水 成徽盆地 国家公园 文化景观
下载PDF
嶓冢山与汉水古源——对一桩史地疑案的梳理 被引量:4
10
作者 祝中熹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1-12,共12页
时代较早的文献对汉水源流的记载,同后世水系实况严重不符。魏晋以来,许多学者力求解释这一现象,但众说纷纭,歧见丛出,久无定论,遂成史地学上一大疑案。直到近世,方弄清汉水中断、河道变易的真相。这一疑案的获解,对于古地志学和古代史... 时代较早的文献对汉水源流的记载,同后世水系实况严重不符。魏晋以来,许多学者力求解释这一现象,但众说纷纭,歧见丛出,久无定论,遂成史地学上一大疑案。直到近世,方弄清汉水中断、河道变易的真相。这一疑案的获解,对于古地志学和古代史研究都具有重大意义,有必要做一番全面、系统的梳理工作,以为涉及此域的学人们提供些资料信息的查阅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禹贡》 嶓冢山 汉源 《汉志》 嘉陵 天水
下载PDF
汉水、渭水流域在汉民族发展史上的地位 被引量:1
11
作者 梁中效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50-52,共3页
渭水与汉水分别是黄河、长江最大的支流 ,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黄帝从这里走向黄河、长江的中下游 ,形成了极富凝聚力的华夏族———汉族。秦汉隋唐时期 ,华夏文明光彩夺目 ,不仅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繁荣时期 ,... 渭水与汉水分别是黄河、长江最大的支流 ,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黄帝从这里走向黄河、长江的中下游 ,形成了极富凝聚力的华夏族———汉族。秦汉隋唐时期 ,华夏文明光彩夺目 ,不仅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繁荣时期 ,而且也是汉民族的形成、发展和壮大时期。汉民族因汉水而得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水流域 渭水流域 汉民族 发展史 中国
下载PDF
基于GIS技术的流域水文水环境信息系统开发初探──以汉水流域为例 被引量:12
12
作者 彭盛华 赵俊琳 翁立达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0-14,共5页
介绍了流域水文水环境信息系统开发的原则和方法,以汉水流域为例,探讨了基于GIS技术的汉水流域水文水环境信息系统开发的必要性,分析了系统的功能需求和结构,以1∶100万数字化地图数据ArcChina为基础,开发了具有一些初步功能的汉... 介绍了流域水文水环境信息系统开发的原则和方法,以汉水流域为例,探讨了基于GIS技术的汉水流域水文水环境信息系统开发的必要性,分析了系统的功能需求和结构,以1∶100万数字化地图数据ArcChina为基础,开发了具有一些初步功能的汉水流域水文水环境信息系统,并就该系统潜在的应用范围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 水环境 地理信息系统 开发 汉水流域 GIS技术
下载PDF
再论汉水文化与楚文化、汉文化的关系 被引量:2
13
作者 徐永安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4期17-20,97,共5页
回顾了汉水文化研究过程中几位学者对汉水文化与楚文化、汉文化的关系的不同观点,并进行对照评析,提出了对这一问题比较全面的看法。
关键词 汉水文化 楚文化 汉文化
下载PDF
谈陕西汉水流域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被引量:2
14
作者 宋力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年第11期13-14,共2页
分析了陕西汉水流域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共享的观念、文献资源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该区域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 文献信息资源 共建共享 汉水流域
下载PDF
豫境汉水流域水土流失特征及其治理对策
15
作者 管华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3期81-84,共4页
豫境汉水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34.4%,以轻度和中度侵蚀为主,有面蚀、沟蚀和重力侵蚀3种类型,其中面蚀主要发生于坡耕地区,沟蚀主要发生于海拔500m以下的丘陵区,重力侵蚀主要发生于暴雨中心区.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了诸... 豫境汉水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34.4%,以轻度和中度侵蚀为主,有面蚀、沟蚀和重力侵蚀3种类型,其中面蚀主要发生于坡耕地区,沟蚀主要发生于海拔500m以下的丘陵区,重力侵蚀主要发生于暴雨中心区.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了诸多方面的危害,例如破坏耕地,减少耕地面积,导致肥力下降;淤塞水库和河道水体,降低蓄水和航运效益;植被覆盖率下降,环境恶化,洪水和干旱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的成因主要是地势陡峻,降雨量大,暴雨集中;过度开垦荒地,坡耕地比例较大;过度伐林放牧,植被破坏较为严重,植被覆盖率较低;采矿筑路施工过程中防护不力,诱发水土流失.针对上述水土流失的特征和成因,应采取政策、法规、行政、经济和技术等多方面的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加以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成因 治理对策 豫境汉水流域
下载PDF
安康方言研究的社会价值及其与汉水文化的关系
16
作者 周政 《安康师专学报》 2006年第4期1-3,共3页
本文探讨方言研究的社会价值及其安康方言研究与汉水文化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安康方言 汉水文化 价值 关系
下载PDF
汉水上游地区体育旅游形式与发展对策研究
17
作者 邱毅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2期103-105,共3页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专家座谈、田野考察和问卷调研等方法,对汉水上游地区体育旅游现状、形式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调研与分析,并结合当地特点,提出发展本地区体育旅游事业的建议,以满足这一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汉水上游 体育旅游 现状 形式
下载PDF
嘉陵江名称考 被引量:2
18
作者 何术林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第1期71-75,共5页
嘉陵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重要支流,全长近1 120公里。从古到今、不同的地域,嘉陵江都有不同的名称。如:潜水、汉水、西汉水、白水、复水、渝水、阆水、龙门水、漾水,羌水等。嘉陵江这一称谓始于南北朝,但当时不甚流行,到了唐代,这一名称... 嘉陵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重要支流,全长近1 120公里。从古到今、不同的地域,嘉陵江都有不同的名称。如:潜水、汉水、西汉水、白水、复水、渝水、阆水、龙门水、漾水,羌水等。嘉陵江这一称谓始于南北朝,但当时不甚流行,到了唐代,这一名称才渐为人知,并一直沿用到现在。笔者根据收集的各种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总结了几条关于河流命名的规律:1.以支流命名干流;2.河流因地名变化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陵江 潜水 西汉水 汉水
下载PDF
中华文明起源的地理学透视
19
作者 张百平 姚永慧 +2 位作者 刘俊杰 李佳宇 蒋娅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31-1646,共16页
地理环境对世界文明起源和历史演进具有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中华文明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的广阔地理空间上发生与扩展,与地理环境之间具有更为复杂而深厚的联系。但如何从地理学角度解读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演进还极为少见。本文根据近年对中国... 地理环境对世界文明起源和历史演进具有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中华文明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的广阔地理空间上发生与扩展,与地理环境之间具有更为复杂而深厚的联系。但如何从地理学角度解读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演进还极为少见。本文根据近年对中国南北过渡带的综合考察,新石器遗址文化的空间关系分析,先秦及秦汉文献的解读,得到如下结论:(1)新石器时代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及龙山文化的地理分布,揭示了中华早期文明最先在西汉水流域与渭河上游地区出现,并且具有明显的自西向东演进的趋势;(2)青藏高原与嘉陵江之间的西秦岭地区,尤其是内部的成徽盆地和西礼盆地,气候适度、资源丰厚和安全稳定,为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几乎所有的条件,应该是中华文明孕育的关键地区;(3)实地调查和分析表明,氐羌民族的核心区域、古昆仑原型山以及大禹治水的具体位置等与中华文明起源有重大关系的三大谜团,都与西秦岭有密切的关系;(4)秦人从大禹治水时期走上历史舞台,在多次起落和兴衰中,积累了先进的治水方法,修建了中国史上最宏大的治水工程——都江堰、郑国渠、灵渠等,开启了“书同文”和“郡县制”,促进了华夏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形成了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演进的主体脉络;(5)西秦岭地区目前基本上还是中国考古和历史研究的偏弱地区,建议今后对西秦岭地区进行系统、深刻的考古和历史文化研究,以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早日实现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起源 西秦岭 西汉水 成徽盆地 古昆仑山
原文传递
湖北老河口长尺地遗址石家河文化遗存发掘简报
20
作者 韩国河 尹彩燕 +3 位作者 陈康(摄影) 周阵锋(摄影) 吴赵明(摄影) 李小波(绘图) 《江汉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17,共13页
2016年7~9月,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系对湖北老河口长尺地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新石器时代灰坑、灰沟等遗迹,主要为石家河文化遗址,出土了较为丰富的陶器和石器,为研究汉水中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及该地区环境变迁、社会演进等提... 2016年7~9月,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系对湖北老河口长尺地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新石器时代灰坑、灰沟等遗迹,主要为石家河文化遗址,出土了较为丰富的陶器和石器,为研究汉水中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及该地区环境变迁、社会演进等提供了新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尺地遗址 石家河文化 汉水中上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