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延安作家建国后的文人心态与文学道路——以何其芳1949年之后的现代诗创作为考察 |
周思辉
|
《长春大学学报》
|
2023 |
1
|
|
2
|
对“何其芳现象”的思考 |
程俊力
尤雪莲
|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2
|
|
3
|
作为话语仪式的忏悔--何其芳延安时期的诗歌话语分析 |
李遇春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3
|
|
4
|
十七年时期何其芳诗性人格的呈现 |
赵思运
|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2
|
|
5
|
论何其芳对中国新格律诗的理论建树 |
夏冠洲
|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2
|
|
6
|
延安时期何其芳的诗人心态与创作道路 |
张立群
|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
2010 |
2
|
|
7
|
“姿态”美学的建构——1930年代何其芳对古典诗传统的再发现 |
罗小凤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12 |
1
|
|
8
|
早期“新格律诗”运动比照下的1950年代新诗形式问题讨论 |
张桃洲
|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9
|
若干重要诗集创作与评价上的理论问题 |
蓝棣之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1
|
|
10
|
“在刹那间握住了永恒”——论何其芳1930年代诗作中的意象建构 |
周思辉
|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0 |
1
|
|
11
|
“独语”体:象征散文的独特创造 |
魏洪丘
|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
2005 |
1
|
|
12
|
十七年时期何其芳文学思想的体制性呈现 |
赵思运
|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
2006 |
1
|
|
13
|
诗歌观念的对话与重建——从何其芳诗歌定义开始的审思 |
雷斌
|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3 |
1
|
|
14
|
重庆时期何其芳的文学批评精神 |
谢应光
|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
0 |
|
15
|
“格式塔”下的“脚步”——何其芳诗歌《脚步》的艺术探析 |
王书博
|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13 |
0 |
|
16
|
何其芳的悲秋情结——从何其芳大学时期(1930~1935)诗文看 |
赵思运
|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
2010 |
0 |
|
17
|
梦幻的抒写——论《画梦录》对象征诗学的借鉴与转化 |
王书博
|
《怀化学院学报》
|
2013 |
0 |
|
18
|
十七年时期何其芳的自我调适 |
赵思运
|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
2011 |
0 |
|
19
|
何其芳文学创作风格转变原因探微 |
胡天春
|
《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0 |
|
20
|
带着民族特色走向世界的何其芳 |
陶德宗
|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
2003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