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rmophysical Characterization and Crystallization Kinetics of Semi-Crystalline Polymers
1
作者 Matthieu Zinet Zakariaa Refaa +2 位作者 M’hamed Boutaous Shihe Xin Patrick Bourgin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2013年第7期28-37,共10页
Final properties and behavior of polymer parts are known to be directly linked to the thermomechanical history experienced during their processing. Their quality depends on their structure, which is the result of the ... Final properties and behavior of polymer parts are known to be directly linked to the thermomechanical history experienced during their processing. Their quality depends on their structure, which is the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process and the polymers in terms of thermomechanical kinetics. To study the actual behavior of a polymer during its transform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into account all the thermal dependencies of their thermophysical properties. In this paper, a complete experimental therm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semi-crystalline polymer is performed. Thermal conductivity is measured using the hot wire method. The PVT diagram is obtained by means of an isobaric piston type dilatometer. Heat capacity is characterized versus temperature by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 A modification of the Schneider rate crystallization equations is proposed, allowing to identify in a simple way all the crystallization kinetics parameters, using only DSC measurements. Finally, a multiphysical coupled model is built in order to numerically simulate the cooling of a polypropylene plate, as in the cooling stage of the injection molding process. Calculated evolutions of temperature, crystallinity, pressure and specific volume across the plate thickness are presented and commen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rmophysical characterization heat transfer CRYSTALLIZATION KINETICS POLYMER Multiphysical Modeling
下载PDF
层板结构内部换热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郁新华 全栋梁 +2 位作者 刘松龄 许都纯 胡主根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05-410,共6页
在已研究流阻特性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扰流柱柱高、柱形,对两种类型结构的层板进行内表面换热系数的测量、分析。层板内表面上的换热系数随冲击距离的减小而增大,随冲击孔间距的增大而减小。方形扰流柱的换热情况要稍好于菱形扰流柱、圆... 在已研究流阻特性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扰流柱柱高、柱形,对两种类型结构的层板进行内表面换热系数的测量、分析。层板内表面上的换热系数随冲击距离的减小而增大,随冲击孔间距的增大而减小。方形扰流柱的换热情况要稍好于菱形扰流柱、圆形扰流柱,并且柱子高低对流场影响很大,尤其是C型绕流方案。基于换热体积和换热面积之比特性尺寸的努谢特数与冲击雷诺数之间成对数线性关系,并整理出准则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板 扰流柱 内通道表面 换热特性
下载PDF
纳米流体的研究进展及其关键问题 被引量:7
3
作者 孟照国 张灿英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6-48,52,共4页
分析了纳米流体的制备、表征、传热特性、机理以及应用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指出开发纳米流体调控合成新技术、建立纳米流体微观结构及热特性测试标准、加强纳米流体换热与其微观结构关联性研究将是纳米流体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 纳米流体 制备 表征 传热
下载PDF
闭式热虹吸管强化传热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4
作者 战洪仁 惠尧 吴众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764-2775,共12页
介绍了闭式热虹吸管的工作原理和性能表征方式,从固有参数和操作条件两个方面对闭式热虹吸管强化传热研究进行了综述,阐述通过改变工质种类、充液率、结构参数、表面处理、加热功率、运行温度、倾角和冷却介质流量等因素对闭式热虹吸管... 介绍了闭式热虹吸管的工作原理和性能表征方式,从固有参数和操作条件两个方面对闭式热虹吸管强化传热研究进行了综述,阐述通过改变工质种类、充液率、结构参数、表面处理、加热功率、运行温度、倾角和冷却介质流量等因素对闭式热虹吸管性能影响的主要机理。归纳总结了上述因素对闭式热虹吸管传热性能影响的研究现状和变化规律,并指出目前闭式热虹吸管强化传热研究中的不足和局限性。建议研究中应确定各性能影响因素之间的协同关系,消除其他因素的影响,扩大所研究变量变化范围。此外建议将闭式热虹吸管强化传热研究与封闭空间内沸腾和冷凝等传热传质过程强化机理研究相结合,完善传热传质理论及计算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式热虹吸管 强化传热 性能表征 固有参数 操作条件
下载PDF
高速重载工况下静压推力轴承的热特性表征 被引量:3
5
作者 于晓东 高维铖 +4 位作者 伍广鹏 周文凯 毕宏伟 杨晓冬 郑小军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79-85,共7页
在高速重载工况下静压推力轴承由于强剪切和强挤压联合作用,油膜发热量大,温升高且分布不均,会产生热变形。不同工况下静压推力轴承对流换热不同,进一步导致工作台和底座热变形不均匀。为表征其热特性,提出等面积分割法,通过区域计算不... 在高速重载工况下静压推力轴承由于强剪切和强挤压联合作用,油膜发热量大,温升高且分布不均,会产生热变形。不同工况下静压推力轴承对流换热不同,进一步导致工作台和底座热变形不均匀。为表征其热特性,提出等面积分割法,通过区域计算不同工况下静压推力轴承对流换热系数。运用软件ANSYS Workbench对工作台和底座温度分布及热变形进行仿真,得到工作台热变形分布及载荷和转速对轴承的影响,搭建实验台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承载0~8 t时,随载荷增大和转速减小,变形量逐渐增大。承载8~24 t时,随载荷增大和转速减小,变形量逐渐减小。承载24~32 t时,旋转工作台为Z向负变形,且最大变形在工作台边缘处,底座最大变形集中在底座最下面肋板部分。底座变形比旋转工作台变形小。承载16~30 t时静压推力轴承变形较小,最优承载在16~30 t之间。建议通过优化其内部结构或增强散热进一步提高抗热变形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压推力轴承 高速重载工况 对流换热系数 热特性表征 数值模拟与实验
下载PDF
基于停留时间分布的缠绕管内二次流研究
6
作者 黄正梁 王超 +4 位作者 郭燕妮 杨遥 孙婧元 王靖岱 阳永荣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21-927,共7页
缠绕管内二次流能够显著强化管内传质、传热性能。通过测量缠绕管内液体的停留时间分布,利用无量纲方差σ2表征二次流强度,研究了缠绕直径、缠绕角度、缠绕管管径等结构参数对二次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径向流动未达到极限迁移距离的缠... 缠绕管内二次流能够显著强化管内传质、传热性能。通过测量缠绕管内液体的停留时间分布,利用无量纲方差σ2表征二次流强度,研究了缠绕直径、缠绕角度、缠绕管管径等结构参数对二次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径向流动未达到极限迁移距离的缠绕管中,随着液体Reynolds数Re的增大,σ2先减小后增大,对应缠绕管内依次出现的湍流作用区和二次流作用区;在径向流动达到极限迁移距离的缠绕管中,随着Re的增大,σ2先减小后增大最后趋于平稳,对应缠绕管内依次出现的湍流作用区、二次流作用区和二次流极限区。从湍流作用区转变为二次流作用区的临界Reynolds数ReS随缠绕管缠绕直径和管径的减小而减小,缠绕角度对ReS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缠绕管 停留时间分布 二次流 实验表征 测量 流体力学 传热
下载PDF
小尺度复层物体传热过程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马艳 陈永昌 +1 位作者 张辉 马重芳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27-630,共4页
以小尺度多层物体为对象,针对非对称传热工况,进行了复合传热特性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电热膜发热量较低时,复合层各层的温差变化很小。随着发热量的增加,各层温差变化明显。电热膜的发热量约75%用于电热膜表面与空气的自然... 以小尺度多层物体为对象,针对非对称传热工况,进行了复合传热特性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电热膜发热量较低时,复合层各层的温差变化很小。随着发热量的增加,各层温差变化明显。电热膜的发热量约75%用于电热膜表面与空气的自然对流换热,25%用于向胶水侧的导热。改变复合层厚度对散热损失有一定影响,随着热通量的增加,厚度的改变对电热膜和玻璃的温差影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尺度 非对称 传热特性 复合层物体
下载PDF
樟子松木材干燥过程传热传质多尺度单元表征模型 被引量:2
8
作者 刘纪建 于建芳 +1 位作者 王喜明 李亚玲 《林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6-31,共6页
了解木材干燥过程中的水分迁移和热量传递规律有助于提高木材的干燥质量,改善干燥工艺,节约能源。以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为材料,建立能够较准确模拟木材干燥过程中含水率和温度分布变化的多尺度单元表征模型,模型由宏观尺度上3个... 了解木材干燥过程中的水分迁移和热量传递规律有助于提高木材的干燥质量,改善干燥工艺,节约能源。以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为材料,建立能够较准确模拟木材干燥过程中含水率和温度分布变化的多尺度单元表征模型,模型由宏观尺度上3个耦合方程——2个水分扩散方程和1个热量平衡方程,以及微观尺度上的单个细胞水分迁移的平衡方程组成。解析模型的过程为:分析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有限元网格的生成、方程离散化、查找相应物性参数、MATLAB软件编程求解。最后通过试验分析验证了建立的多尺度模型的准确性:在80℃进行切片称质量法和容积密度法试验值和模拟值的比较,2种方法的试验值与模拟值之间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2种方法都可以反映出模拟值的准确性;切片称质量法P<0.5,容积密度法P>0.5,表明容积密度法与模型结果更加吻合。用容积密度法进行40,60和80℃下试材平均含水率的变化试验,比较试验结果和模拟值,两者吻合较好,证明多尺度单元表征模型可以反映出干燥的传热传质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材干燥 传热传质 数学模型 多尺度单元表征 容积密度法
下载PDF
吸湿凉爽功能针织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9
作者 钱娟 谢婷 张佩华 《针织工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6,共6页
吸湿凉爽功能纺织品是夏季服用面料开发热点之一。通过文献梳理与分析,从针织物吸湿导湿原理、针织物中的差动毛细效应、针织物的热传递性能以及织物与皮肤接触方式4方面,分析并总结了针织物凉爽功能实现原理,提出吸湿凉爽功能针织物的... 吸湿凉爽功能纺织品是夏季服用面料开发热点之一。通过文献梳理与分析,从针织物吸湿导湿原理、针织物中的差动毛细效应、针织物的热传递性能以及织物与皮肤接触方式4方面,分析并总结了针织物凉爽功能实现原理,提出吸湿凉爽功能针织物的功能实现要从优化纱线及织物内部的毛细孔隙、构建传湿梯度、改变皮肤与织物接触等方面着手。同时,针对吸湿凉爽功能针织物的功能测试与表征方法进行总结,为进一步设计和研发吸湿凉爽功能产品提供基础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湿凉爽 功能纺织品 吸湿导湿原理 差动毛细效应 热传递性能 功能测试及表征
下载PDF
交流冷金属过渡(Advanced CMT)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增材制造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0
作者 张博文 张来启 《新型工业化》 2017年第11期82-88,共7页
电弧增材制造技术是低成本金属零件快速成形的重要方法之一,零件的成形精度目前因电弧热输入量过高而无法精确控制,国内外使用冷金属过渡技术进行增材制造成为热点。交流冷金属过渡技术(Advanced CMT)既秉承了原冷金属过渡技术(CMT)无... 电弧增材制造技术是低成本金属零件快速成形的重要方法之一,零件的成形精度目前因电弧热输入量过高而无法精确控制,国内外使用冷金属过渡技术进行增材制造成为热点。交流冷金属过渡技术(Advanced CMT)既秉承了原冷金属过渡技术(CMT)无飞溅、焊速快、热输入量低的特点,又引入变极性的交流电模式,使焊接过程中的热量分布更合理,基材收到的热输入量进一步降低。通过对CMT技术和交流CMT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比较和分析,认为交流CMT技术以其更低的热输入量,更高的熔敷效率和焊接稳定性等优势而更适合应用于增材制造领域,并且下一步应该侧重于解决交流CMT技术下的凝固过程原位检测表征,以及热源模拟的进一步修正,为复杂件的精确成形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弧增材制造 交流冷金属过渡焊(AdvancedCMT) 凝固 原位检测表征 热源模拟
下载PDF
Effects of magnetic fluids on crystallization characterizations in a multi-component and multiphase system
11
作者 SHU BiFen SHEN Hui +3 位作者 CHEN MeiYuan XIA JianHan WANG Xiang SUN JianWei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2008年第4期347-353,共7页
In this study, experiments are carried out on the effects of magnetic fluids on the crystallization char- acterizations in a multi-component and multiphase system, which contains the liquid and the vapor of HCFC141b, ... In this study, experiments are carried out on the effects of magnetic fluids on the crystallization char- acterizations in a multi-component and multiphase system, which contains the liquid and the vapor of HCFC141b, water, water vapor, and gas hydrates. The mass transfer phenomena between the phase interfaces of water-HCFC141b and water-vapor are also research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presence of a rotary magnetic field, magnetic fluids can remarkably enhance the heat and mass transfer between phase interfaces and, therefore,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crystallization, especially in improving the formation temperature and velo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netic liquid MULTIPHASE CRYSTALLIZATION characterization heat and MASS transfer
原文传递
不同冷却模式下花岗岩强度对比与热破坏能力表征试验研究 被引量:19
12
作者 郤保平 吴阳春 +3 位作者 赵阳升 王磊 张保平 牛新明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86-300,共15页
不同冷却模式下热对花岗岩的破坏能力不同,其细观破裂程度和宏观力学特性表现也不同。在20℃空气中自然冷却和20℃恒温水中热冲击急剧冷却2种模式下花岗岩单轴抗压强度和表面降温规律的对比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引入"热冲击因子"... 不同冷却模式下热对花岗岩的破坏能力不同,其细观破裂程度和宏观力学特性表现也不同。在20℃空气中自然冷却和20℃恒温水中热冲击急剧冷却2种模式下花岗岩单轴抗压强度和表面降温规律的对比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引入"热冲击因子",建立不同冷却介质环境下热传递数值模拟方法,从传热角度探究不同冷却介质对花岗岩强度劣化机制,找到能够清晰描述热对岩石破坏能力的物理量,从而对热的破坏能力做进一步的定量划分。研究结果表明:(1)2种冷却模式下,因热冲击急剧冷却模式的换热系数远大于自然冷却的换热系数,热冲击因子数值变大,动态热应力相应也随之变大,试件内部破裂严重,裂隙密度增多,力学强度劣化更严重;(2)20℃恒温水中热冲击冷却模式下,花岗岩的抗压强度仅为20℃空气中自然冷却模式下的抗压强度的85%~90%;(3)不同冷却模式下热传递过程中,花岗岩试件内部形成的温度梯度、热冲击因子、热应力的演化过程和规律一致,其最大值总是出现在靠近试件表面的位置;(4)热冲击因子能较好地表征热破坏能力,花岗岩的单轴抗压强度与最大热冲击因子具有很好的相关性;(5)根据热冲击因子的演化规律,可以确定花岗岩试件内部破裂最严重的具体时间,热冲击因子可以实现对热破坏能力的定量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热破坏能力表征 热冲击因子 换热系数 动态热应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