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3篇文章
< 1 2 6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case study of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on urban road-surface and air temperatures during heat-wave days in Seoul
1
作者 KIM Yoo-Jun KIM Baek-Jo +3 位作者 SHIN Yoon-Sook KIM Hui-Won KIM Geon-Tae KIM Seon-Jeong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19年第4期261-269,共9页
High road-surface temperature due to heat waves can lead to dangerous driving conditions such as tire blowouts and deformation induced by thermal stress on the roads. In this study, a Mobile Observation Vehicle datase... High road-surface temperature due to heat waves can lead to dangerous driving conditions such as tire blowouts and deformation induced by thermal stress on the roads. In this study, a Mobile Observation Vehicle dataset, with high spatial and temporal resolutions for the heat-wave episode that occurred on 16–17 August 2018, is used to understand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on urban road-surface and air temperatures in Seoul.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the magnitude of urban road-surface temperature is dependent on the differences in incoming solar radiation due to screening of high-rise buildings in the Gangnam area, and is associated with the topographical features in the Gangbuk area. The road-surface temperature in the section of darker-colored asphalt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lighter-colored asphalts, with a mean difference of 6.8°C, and both surface and air temperatures on the iron plate were highest, with means of 51.7°C and 35.1°C,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during the water-sprinkling period, road-surface temperature was cooled by about 8.7°C(19%) 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period without water-sprinkling,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air temperature. The current results could be practically used to improve roadsurface temperature prediction models for civil engineers or road manag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t wave road-surface temperature mobile observation vehicle SEOUL
下载PDF
2023年夏季我国气候异常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支蓉 高辉 孙冷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5-125,共11页
2023年夏季,我国气候特征整体表现为“温高雨少”,区域性、阶段性高温、旱涝等气象灾害明显。降水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主要多雨区位于我国北方,松花江、海河流域出现严重汛情。生成和登陆台风频数均较常年同期偏少,但北上台风却对京津... 2023年夏季,我国气候特征整体表现为“温高雨少”,区域性、阶段性高温、旱涝等气象灾害明显。降水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主要多雨区位于我国北方,松花江、海河流域出现严重汛情。生成和登陆台风频数均较常年同期偏少,但北上台风却对京津冀等地造成极其严重的雨涝灾害。2023年夏季我国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次高,北方地区暖异常明显,华北、西北等地区阶段性高温热浪尤为突出。华北、东北地区降水偏多是由不同环流系统造成的。其中,华北南部降水异常偏多主要由7月底至8月初一次极为罕见的天气尺度持续性极端降水过程所致,台风杜苏芮和卡努外围环流与异常偏西、偏北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相配合,再加上太行山东麓的地形效应是其主要原因。盛夏东北东部异常偏南风引导的水汽输送在整个对流层都异常偏强,造成东北北部和东部降水明显偏多,这一异常环流与初夏巴伦支海海冰密集度减小及盛夏西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偏暖均有一定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降水 高温热浪 巴伦支海海冰密集度 台风杜苏芮 台风卡努
下载PDF
2023年汛期气候预测效果评述及先兆信号分析
3
作者 支蓉 高辉 孙冷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7-386,共10页
2023年夏季,我国整体表现为高温少雨的特征,旱涝分布不均。夏季台风虽然生成和登陆个数均较常年偏少,但破坏力极强。华北、西北等地阶段性高温事件异常突出,但长江流域的高温干旱强度明显弱于2022年同期。从预测效果来看,2023年汛期预... 2023年夏季,我国整体表现为高温少雨的特征,旱涝分布不均。夏季台风虽然生成和登陆个数均较常年偏少,但破坏力极强。华北、西北等地阶段性高温事件异常突出,但长江流域的高温干旱强度明显弱于2022年同期。从预测效果来看,2023年汛期预测较好把握了我国北方主雨带特征,对松花江流域、嫩江流域、海河流域可能出现的较重汛情做出了准确的预测预警。对夏季热带气旋的生成个数、主要路径、影响区域等的预测与实况较为相符。对夏季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的特征预测与实况一致,并明确指出,长江流域发生类似2022年夏季大范围持续性高温干旱事件的可能性低。汛期预测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对华南等地的降水预测与实况出现较大偏差,对华北、黄淮等地的高温过程极端性估计不足。针对2023年汛期降水的先兆信号及其预报性能进行了回顾和评估,无论是年代际尺度还是年际尺度外强迫信号,均对我国北方主雨带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同时,几乎所有先兆信号都对华南降水给出了一致的错误信息,是导致华南降水预报失败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降水 高温热浪 热带气旋 先兆信号
下载PDF
西太平洋暖池海洋热浪在2020~2022三年拉尼娜事件爆发背景下的演变特征、爆发机制及其影响研究
4
作者 郑飞 张小娟 曹庭伟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6-390,共15页
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持续增长的海洋热浪事件(marine heat waves,MHW)对气候系统和社会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其中西太平洋暖池区域是MHW特征显著变化的典型区域。本文基于已建立的MHW高分辨率数据、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提供的大... 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持续增长的海洋热浪事件(marine heat waves,MHW)对气候系统和社会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其中西太平洋暖池区域是MHW特征显著变化的典型区域。本文基于已建立的MHW高分辨率数据、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提供的大气海洋再分析资料、美国宇航局(NASA)Aqua卫星和生物地球化学Argo浮标提供的叶绿素-a浓度资料,利用统计分析和奇异值分解(SVD)等方法,探讨了2020~2022年西太平洋暖池MHW的演变特征、爆发机制及其生态影响。结果表明,西太平洋暖池MHW的爆发频率和强度等在近30年显著增加,其特征属性的变化与连续La Ni?a事件的爆发密切相关。尤其在2020~2022年连续三年La Ni?a事件背景下,西太平洋暖池区MHW爆发频次达到全球最高,且其覆盖面积、爆发频次、总天数、累积强度均是1982年以来最显著的。通过对西太平洋暖池区域混合层热收支的分析,2020~2022年期间MHW爆发主要是净海表热通量中的向下短波辐射项和海洋动力过程中的纬向平流项共同主导。此外,研究也揭示了在西太平洋暖池区域,MHW与海洋生态指标叶绿素-a浓度时空尺度上呈现负相关协同变化的特征,尤其是2020~2022年的MHW事件使该区域海洋上层浮游生物量整体呈显著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热浪 三年拉尼娜 西太平洋暖池 爆发机制 海洋生态影响
下载PDF
高温热浪期间城市空间热环境特征及人群热舒适度评价研究——以重庆渝中区典型空间为例
5
作者 黄海静 介鹏宇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8-106,共9页
针对高密度城市空间的高温热浪问题,以山地城市重庆的核心城区渝中区为例,对商业区、住区、山地公园、滨江公园3类4种典型城市功能空间进行一个热浪周期的实测,通过空气温度、地表温度、相对湿度、太阳辐射等热环境参数分析,比较不同城... 针对高密度城市空间的高温热浪问题,以山地城市重庆的核心城区渝中区为例,对商业区、住区、山地公园、滨江公园3类4种典型城市功能空间进行一个热浪周期的实测,通过空气温度、地表温度、相对湿度、太阳辐射等热环境参数分析,比较不同城市空间热环境特征;结合城市人群热舒适相关问卷调研,选取生理等效温度(PET)描述人体热感受,归纳城市空间高温热浪期间对人群热舒适的影响要素及规律,建立夏季室外热舒适度预测模型。显示:1)高温热浪期间热环境受城市空间要素影响且具有差异化特征,老旧住区受高温热浪影响严重,商业区紧随其后,公园绿地较好;2)室外热舒适度与空间要素紧密相关,PET、空气温度和地表温度与热感觉和热舒适显著负相关,相对湿度与热感觉和热舒适呈显著正相关,空气温度和热辐射对热舒适度影响较大,相对湿度与地表温度影响相对较小;3)合理的空间形态和遮阴规划、植被及水体设置、高蓄热性下垫面等设计要素可缓解高温热浪,降低热中性温度,提高热舒适性。研究结果为山地城市高温热浪形成机制探究及城市空间热环境优化设计提供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高密度城市 高温热浪 热环境 热舒适度 城市功能空间
下载PDF
自研28 GHz/50 kW回旋管实现长时间连续运行
6
作者 胡林林 黄麒力 +7 位作者 卓婷婷 胡鹏 龚胜刚 孙迪敏 蒋艺 马国武 陈洪斌 马弘舸 《强激光与粒子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共3页
介绍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针对磁约束聚变装置电子回旋共振加热(ECRH)系统、重离子加速器电子回旋共振(ECR)离子源以及前沿科技探索应用研制的28 GHz/50 kW连续波回旋管最新实验结果。研究团队在2019年该回旋管实现50 k... 介绍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针对磁约束聚变装置电子回旋共振加热(ECRH)系统、重离子加速器电子回旋共振(ECR)离子源以及前沿科技探索应用研制的28 GHz/50 kW连续波回旋管最新实验结果。研究团队在2019年该回旋管实现50 kW/30 s运行的基础上,通过结构优化和稳定性设计验证,最终实现了在10~50 kW功率范围多个功率水平的稳定长时间连续运行,典型运行结果为16 kW/3000 s、26 kW/900 s、46 kW/1800 s、50 kW/300 s,特别在输出功率32 kW连续稳定工作了400 min。这是国内首次研制出小时级连续工作的中等功率回旋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旋管 电子回旋共振加热 ECR离子源 连续波 磁约束聚变
下载PDF
2023年全球重大天气气候事件
7
作者 代潭龙 洪洁莉 +3 位作者 李莹 刘远 王国复 翟建青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0-376,共7页
2023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高出约1.45℃(±0.12℃),是有观测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全球海平面继续上升,且全球平均海平面达到了有卫星记录(1993年至今)以来的最高水平,反映了持续的海洋变暖以及冰川和冰盖的融化。北极海冰面积... 2023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高出约1.45℃(±0.12℃),是有观测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全球海平面继续上升,且全球平均海平面达到了有卫星记录(1993年至今)以来的最高水平,反映了持续的海洋变暖以及冰川和冰盖的融化。北极海冰面积仍远低于常年值,南极海冰面积创下历史新低。巴基斯坦、中国京津冀地区、意大利、巴西圣保罗州北部沿海地区、新西兰北岛等地遭受暴雨洪涝灾害,非洲西北部、中国云南、中美洲和南美洲北部发生严重干旱,南欧、北美、南美、东亚和南亚等地遭遇创纪录高温热浪,欧洲和北美等地遭遇寒流和暴风雪侵袭,强对流天气频繁袭击世界各处,全球热带气旋活动频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大天气气候事件 气象灾害 山火 高温热浪
下载PDF
热浪频次及间隔时间对闽楠和木荷苗木水力结构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8
作者 张子雷 余海霞 +7 位作者 曲鲁平 汤行昊 王浩 王朝昭 刘南 王艺璇 邵长亮 董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51-1263,共13页
近年来亚热带地区极端气候事件热浪发生频率增加,热浪频次及间隔时间的变化使热浪发生的模式及其对植物的胁迫方式更加多样化。高频热浪不仅通过热胁迫影响植物的碳固持速率,还会间接形成水分胁迫造成植物水力结构发生障碍,影响碳水化... 近年来亚热带地区极端气候事件热浪发生频率增加,热浪频次及间隔时间的变化使热浪发生的模式及其对植物的胁迫方式更加多样化。高频热浪不仅通过热胁迫影响植物的碳固持速率,还会间接形成水分胁迫造成植物水力结构发生障碍,影响碳水化合物的运输。然而,目前亚热带树木水力结构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对复杂热浪的模式的响应仍不明确。以亚热带主要阔叶树种闽楠(Phoebe bournei)和木荷(Schima superba)苗木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热浪模拟试验,关注不同热浪频次(单次,两次)及重复热浪间隔时间(短间隔、中间隔、长间隔)对苗木茎部水力结构特征及NSC的影响,使用冲洗法测定水力结构中的导水率(Kh)、最大导水率(K_(max))、比导率(K_(s))、木质部栓塞百分数(PLC),使用蒽酮-硫酸比色法测定茎段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结果表明,(1)闽楠和木荷的水力结构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在树种间存在显著差异;(2)不同热浪频次对闽楠和木荷的K_(max)和PLC影响存在显著差异;(3)重复热浪间隔时间变长,木荷茎栓塞减轻,而闽楠茎栓塞增加,且植株栓塞越严重,茎NSC含量越少。总体上,闽楠的水力传输系统对热浪抗性较弱,在热浪后栓塞严重,导水率下降且无法完全恢复,且NSC含量与栓塞程度相关性较弱;而木荷水力传输系统抗性较强,在热浪后导水能力可能恢复至未受干扰水平,且其恢复程度与NSC含量紧密相关。该研究结果表明,高频热浪的发生会显著影响闽楠和木荷苗木茎部的导水能力,且不同间隔时间的重复热浪事件对植物水力结构的影响存在差异性,并且两个亚热带阔叶树种对热浪伴随的高温和水分胁迫的耐受性和耐受机制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浪 频次 间隔时间 闽楠 木荷 水力结构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下载PDF
影响华北重度和轻度高温热浪的大气背景场差异分析
9
作者 靳鑫桐 周波涛 +2 位作者 谢文欣 胡跃鹏 范怡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4-135,共12页
首先识别了1961—2020年华北地区的高温热浪事件,在此基础上筛选出重度和轻度高温热浪事件多发年份,对比分析了重度和轻度高温热浪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大气背景差异。结果表明,重度和轻度高温热浪发生频次的高值区分别位于华北北部... 首先识别了1961—2020年华北地区的高温热浪事件,在此基础上筛选出重度和轻度高温热浪事件多发年份,对比分析了重度和轻度高温热浪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大气背景差异。结果表明,重度和轻度高温热浪发生频次的高值区分别位于华北北部和中南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华北重度和轻度高温热浪事件频次均呈现显著的增长趋势,其中重度高温热浪事件频次的增加更为明显。对应华北重度高温热浪事件多发,东亚中纬度地区为准相当正压结构的异常反气旋性环流控制,华北地区位于异常反气旋性环流的东南部。在该异常环流背景下,华北地区上空呈现异常下沉运动、云量偏少、大气整体偏干。在异常下沉绝热增温的同时,晴朗干燥的配置有利于更多的太阳辐射到达地表,相应的向上长波辐射和感热通量增加,进一步加热近地表大气。在华北轻度高温热浪事件高发年,华北位于异常反气旋(东南侧)和气旋(西北侧)性环流之间,主要受异常西南风控制。异常西南风向华北输送暖平流加热大气的同时,增加了华北上空的水汽。偏多的水汽捕获更多的长波辐射并反射至地表,利于气温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高温热浪 轻度高温热浪 华北 大气背景 动力水汽条件 热力条件
下载PDF
土壤湿度-地表气温耦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2022年8月复合型热浪事件的影响
10
作者 崔彩珍 余锦华 +1 位作者 代刊 云星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09-1720,共12页
2022年8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复合型热浪给社会经济、人类健康、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等方面均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利用国家信息中心提供的1979—2022年6—8月逐日最高、最低气温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再分析数据集的土壤湿度等资料,定义... 2022年8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复合型热浪给社会经济、人类健康、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等方面均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利用国家信息中心提供的1979—2022年6—8月逐日最高、最低气温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再分析数据集的土壤湿度等资料,定义了复合型热浪事件强度指数及其相应的土壤湿度-地表气温耦合指数,采用分段线性拟合等方法,探讨此次复合型热浪特征及土壤湿度-地表气温耦合的影响.结果表明:(1)2022年8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复合型热浪事件强度为1979年以来最强,伴随最强的土壤湿度-地表气温耦合.空间分布显示,强的热浪发生在四川东部、重庆西部、湖南等地,这些区域的土壤湿度严重偏干,蒸发受限,获得的净辐射主要用于地表向上的感热通量,使土壤湿度-地表气温出现强的正反馈过程,对热浪的维持起重要作用.(2)复合型热浪中土壤湿度-地表气温耦合影响日间和夜间热浪的物理强迫及过程不同:日间,地表净太阳短波向下辐射增强的强迫作用,促使发生强的土壤湿度-地表气温耦合,引起日间热浪.夜间,白天积累在土壤的热量,通过减小大气热量通量辐散,使夜间地表气温下降减慢,形成夜间热浪,这与以往研究单独夜间热浪的过程不同,后者认为夜间热浪主要与大气柱水汽增加引起的大气逆辐射增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型热浪事件 土壤湿度-地表气温耦合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下载PDF
基于兰姆波谐振器和超表面的谐振式热红外探测器研究
11
作者 林叶繁 党岩盟 +2 位作者 孙海燕 赵继聪 王鹏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1-388,共8页
设计了一种基于氮化铝(AlN)兰姆波谐振器和超表面的谐振式热红外探测器,基于超表面的吸收器用于对特定波长红外辐射的吸收,再利用AlN兰姆波谐振器的温度频率效应检测红外辐射。首先,对兰姆波谐振器的电极周期、电极宽度、AlN薄膜厚度和... 设计了一种基于氮化铝(AlN)兰姆波谐振器和超表面的谐振式热红外探测器,基于超表面的吸收器用于对特定波长红外辐射的吸收,再利用AlN兰姆波谐振器的温度频率效应检测红外辐射。首先,对兰姆波谐振器的电极周期、电极宽度、AlN薄膜厚度和支撑轴尺寸进行优化设计,设计了电极周期分别为12μm和1.2μm的谐振器结构,其工作频率分别为365 MHz和2544 MHz。其次,设计了方形结构超表面的等离子体吸收器,并研究分析其红外吸收机理及结构尺寸对吸收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集成超表面红外吸收器并调节吸收结构尺寸,实现可调谐、近100%的双带吸收性能,在3μm~5μm和8μm~12μm处的吸收率均超过99.5%,谐振式热红外探测器的响应时间低于0.8 ms、热噪声等效功率低于10^(-11)Hz/μ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探测技术 热探测器 兰姆波谐振器 等离子体
下载PDF
声波法在直埋供热管道泄漏检测中的工程应用
12
作者 郭帅杰 张立申 +3 位作者 李成 穆连波 王随林 鲁军辉 《暖通空调》 2024年第5期160-165,共6页
利用声波法对城市内2段直埋供热管道的泄漏情况进行非开挖式工程实测,分析了不同工程条件下的泄漏声波信号特征,并采用傅里叶滤波进行声波振动信号的降噪处理。研究表明,傅里叶滤波可有效提升泄漏定位精度,实测漏点定位误差小于2%,基于... 利用声波法对城市内2段直埋供热管道的泄漏情况进行非开挖式工程实测,分析了不同工程条件下的泄漏声波信号特征,并采用傅里叶滤波进行声波振动信号的降噪处理。研究表明,傅里叶滤波可有效提升泄漏定位精度,实测漏点定位误差小于2%,基于傅里叶滤波降噪的声波法直埋供热管道泄漏检测技术具有较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热管道 声波法 泄漏 检测 定位 直埋
下载PDF
红外与可见光双模导引头光学系统设计
13
作者 吕阳 辛宏伟 +2 位作者 康玉思 贺玉坤 陈长征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30,共4页
为了提升导弹在复杂环境下的寻的制导能力,设计了一种红外与可见光双模式导引头光学系统。该方案中采用分光镜透射红外光反射可见光,使结构布局更加紧凑,实现红外与可见光共口径,同时配合红外材料选取,实现光学被动消热差设计。中红外... 为了提升导弹在复杂环境下的寻的制导能力,设计了一种红外与可见光双模式导引头光学系统。该方案中采用分光镜透射红外光反射可见光,使结构布局更加紧凑,实现红外与可见光共口径,同时配合红外材料选取,实现光学被动消热差设计。中红外模式视场角3°×2.3°,可见光模式视场角5°×4°,工作温度20℃条件下,双模式在截止频率处,MTF(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值均大于0.4。红外与可见光双模式光学系统适合应用于复杂环境的导弹制导,对温度有良好的适应性,具有较好的成像质量,满足系统的性能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系统 可见光 长波红外 消热差
下载PDF
湍流普朗特数在高超声速绕流中的修正
14
作者 刘景源 《弹箭与制导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共5页
为精确模拟高超声速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导致的复杂非平衡湍流流动,提出一种湍流普朗特数修正模型。应用数值模拟及理论分析方法,对高超声速来流马赫数为9.22的平板、压缩拐角等绕流进行数值分析,评估了所提出的湍流普朗特数修正模型。... 为精确模拟高超声速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导致的复杂非平衡湍流流动,提出一种湍流普朗特数修正模型。应用数值模拟及理论分析方法,对高超声速来流马赫数为9.22的平板、压缩拐角等绕流进行数值分析,评估了所提出的湍流普朗特数修正模型。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及Kays湍流普朗特数模型的对比表明:对高超声速复杂流动,湍流普朗特数应进行修正,提出的经湍流非平衡参数修正的湍流普朗特数修正模型与原模型及Kays模型相比,给出的壁面压强、壁面热流更精确,壁面最大热流相对误差小于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 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 气动热 湍流普朗特数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氮化硼的介电特性及其在微波加热中的热透波性能
15
作者 张利 尚小标 +2 位作者 白永珍 李广超 肖利平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8-128,共11页
耐火结构的热透波性能对微波加热的模式和效率均具有重要影响,所以明确耐火结构在微波加热过程中的动态热透波性能变化至关重要。本文以氮化硼陶瓷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测试了其在915 MHz、2 450 MHz两种频率下的宽温域(25~1 000℃)介电... 耐火结构的热透波性能对微波加热的模式和效率均具有重要影响,所以明确耐火结构在微波加热过程中的动态热透波性能变化至关重要。本文以氮化硼陶瓷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测试了其在915 MHz、2 450 MHz两种频率下的宽温域(25~1 000℃)介电特性,采用传输线理论计算了氮化硼陶瓷的功率透过系数,并对其介电常数、介电损耗因子等参数的温度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25~1 000℃,两种频率下的介电常数变化幅度较小,介电常数仅变化了1.8%左右;两种频率下的介电损耗因子随温度呈波动性变化,900℃之后都呈指数增长的趋势。微波在氮化硼陶瓷中的波长和穿透深度均随温度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当频率增大时,穿透深度随频率的增大而减小。氮化硼陶瓷的透波性能在两种极化模式下存在明显差异,水平极化(TM)明显高于垂直极化(TE)。当频率为915 MHz时,可以考虑材料厚度值为0.08 m左右作为优化材料厚度,同时以入射角度在θ_(i)≤67°范围内入射具有良好的透波性能(PTC≥0.7)。当频率为2 450 MHz时,可以考虑材料厚度值为0.06 m作为优化材料厚度,在TE极化模式中应优先考虑微波入射角度在θ_(i)≤58°范围内入射,在TM极化模式中建议入射角度θ_(i)≤77°入射具有较好的透波效果(PTC≥0.9)。本研究对微波加热设备内炉衬材料的选择、工艺参数的设定以及有效提高微波能的利用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加热 氮化硼 透波性能 介电常数 耐火结构
下载PDF
基于能量分析重构VMD分量的直埋供热管道泄漏定位研究
16
作者 高茹霞 李成 +5 位作者 王随林 穆连波 鲁军辉 王海鸿 李智 刘建军 《暖通空调》 2024年第4期55-61,135,共8页
为提高声波法在复杂噪声环境下进行直埋供热管道泄漏定位的准确性,本文提出了基于能量分析重构有效模态分量的供热管道泄漏定位方法,即采用变分模态分解(VMD)将检测信号自适应地分解为一组本征模态函数(IMF),识别、提取有泄漏特征的有... 为提高声波法在复杂噪声环境下进行直埋供热管道泄漏定位的准确性,本文提出了基于能量分析重构有效模态分量的供热管道泄漏定位方法,即采用变分模态分解(VMD)将检测信号自适应地分解为一组本征模态函数(IMF),识别、提取有泄漏特征的有效模态分量,并通过能量占比分析完成信号加权重构。泄漏实验和工程实测表明:常规VMD泄漏定位方法与本文方法的平均定位偏差分别为1.57、0.51 m,相对定位偏差分别为8.42%、2.75%,采用本文方法定位准确性提高67.34%;工程实测中,常规VMD方法未能发现管道泄漏位置,本文方法确定的泄漏位置定位偏差为1.78 m;本文方法可抑制有效模态分量中的残余噪声,降低噪声成分对泄漏定位的影响,提高复杂噪声环境下供热管道泄漏定位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波法 供热管道 变分模态分解 能量分析 信号重构 信号降噪 泄漏定位
下载PDF
中亚复合高温干旱事件识别与特征分析
17
作者 杨英杰 曹倩 税玥 《干旱气象》 2024年第1期19-26,共8页
由于复合高温干旱事件造成的综合效应远超普通干旱事件,复合高温干旱日益受到人们关注。基于中亚地区1981—2020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第五代再分析陆地产品(Land Component of the Fifth Generation of European Reanalysis,ERA5-La... 由于复合高温干旱事件造成的综合效应远超普通干旱事件,复合高温干旱日益受到人们关注。基于中亚地区1981—2020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第五代再分析陆地产品(Land Component of the Fifth Generation of European Reanalysis,ERA5-Land)的逐小时温度数据、月尺度潜在蒸散量数据和日尺度多源集成降水产品,计算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和日最高温度,识别复合高温干旱事件并分析其特征,得到以下结论:(1)复合高温干旱事件在中亚各地区空间分布上呈非集中趋势,1980年代、1990年代、2000年代和2010年代发生频次较高的区域分别位于东南部、北部、西北部和西部;(2)这些事件的时间分布表现出由大波动变为平稳小波动的趋势,且2020年之后将维持此平稳状态;(3)分析1984、1993、2010、2020年4个复合高温干旱事件典型年份,发现1984年高温干旱主要集中在中亚东南部,1993年仅零星地区偶发,2010年北部多发复合高温干旱事件,2020年则集中于西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高温干旱 中亚 时空分析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
下载PDF
Web GIS-Based Temporal Analysis of Climatic Factors Impacting Heat Stroke in Karachi
18
作者 Ali Atif Mahnoor Rehman +3 位作者 Muhammad Butt Syed Mahmood Shahid Ghazi Rashid Mehmood 《Journal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2024年第1期61-69,共9页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specifically the increasing threat of heatwaves, in Pakistan, with a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city of Karachi. The Pakistan Meteorological Department (PMD) analyse...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specifically the increasing threat of heatwaves, in Pakistan, with a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city of Karachi. The Pakistan Meteorological Department (PMD) analysed a century of climatic data to reveal warming trends, attributing them to human-induced factors. The vulnerability of Pakistan to climate change is highlighted, given its warm climate and location in a region where temperature increases are expected to surpass global averages. The study examines the past three decades, noting a significant rise in the frequency of hot days, especially in Karachi, where heatwaves have become more prevalent. The aims and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involve identifying temporal changes in temperature, rainfall, humidity, and wind speed from 1984 to 2014 in Karachi. The literature review emphasizes the health implications of heatwaves, citing increased mortality during such events globally. The study incorporates a comprehensive temporal analysis, addressing gaps in previous research by considering multiple climate indicators responsible for heatwaves. The methodology involves statistical analyses, including linear regression and Pearson correlation, applied to temperature data and urbanization parameters. Results indicate an increasing trend in heat index temperature, with heatwave vulnerability peaking in the last three decades. Heat Index Temperature Anomalies show a clear surge, emphasizing the need for new indices to control critical heat stress conditions.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tropical climate variability, particularly heat index, is linked to extreme hot days, urging measures to reduce population vulnerability. The findings underscore the importance of policy strategies, such as integrated coastal zone management, to mitigate the adverse health effects of heatwaves in Karachi’s vulnerable pop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PCC Heat Wave Heat Index PMD
下载PDF
刘氏毫火针联合骨骼肌冲击波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19
作者 何烨欣 白伟杰 +1 位作者 孙春梅 张志强 《中国中医急症》 2024年第5期838-841,共4页
目的观察刘氏毫火针结合骨骼肌冲击波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卒中后SH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毫火针组、冲击波组和联合组。3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3组分别采用刘氏毫火针治疗、骨骼肌冲击波治疗和... 目的观察刘氏毫火针结合骨骼肌冲击波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卒中后SH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毫火针组、冲击波组和联合组。3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3组分别采用刘氏毫火针治疗、骨骼肌冲击波治疗和刘氏毫火针与骨骼肌冲击波联合治疗,均治疗1个月。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时分别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脑卒中生活质量量表(SS-QOL)、数字等级评定量表(NRS)和肩关节被动活动度(PROM)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个月后,联合组的总有效率(96.67%)明显优于毫火针组(80.00%)、冲击波组(73.33%)(P<0.05)。联合组的mRS、SS-QOL、NRS评分及肩关节PROM优于冲击波组(P<0.05),联合组mRS、SS-QOL、NRS评分及肩关节外展PROM优于毫火针组(P<0.05),肩关节前屈PROM与毫火针组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刘氏毫火针联合骨骼肌冲击波治疗卒中后SHS能有效减轻疼痛和改善肩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肩手综合征 刘氏毫火针 骨骼肌冲击波 针刺
下载PDF
高温热浪对大连市城市热岛变化特征影响分析
20
作者 曹葛 金翠 +1 位作者 张泽宇 候明璇 《河北省科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11-20,共10页
高温热浪(heat wave, HW)事件频发加剧城市热岛(urban heat island, UHI)的负面影响,因此探究HW时期不同生长季UHI变化特征的差异对居民应对城市热胁迫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大连市主城区2018年和2019年生长季前中后期Landsat 8数据,... 高温热浪(heat wave, HW)事件频发加剧城市热岛(urban heat island, UHI)的负面影响,因此探究HW时期不同生长季UHI变化特征的差异对居民应对城市热胁迫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大连市主城区2018年和2019年生长季前中后期Landsat 8数据,对比分析热浪与非热浪(non-heat wave, NHW)期间UHI的差异,结合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和归一化建筑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build-up index,NDBI)进一步定量探讨地表覆被类型与城市热岛效应的关系。结果表明:(1)相比非热浪年,热浪年在生长季内均表现出明显的增温趋势,生长季中期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标准差降低了0.3℃,说明2019年LST离散程度减小,LST变化趋于稳定。(2)HW对UHI的影响总体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时间上,HW对应生长季中期热岛强度较NHW显著增强,较强热岛和弱热岛面积占比从非热浪年的12.8%和17.7%增长至热浪年的27.3%和21.2%;空间上,中心城区热岛强度最强,呈现由中心城区向周围扩散的趋势。(3)HW和NHW生长季内UHI与NDVI、NDBI存在明显相关关系(P<0.05)。UHI与NDVI呈负相关关系,与NDBI呈正相关关系。生长季前期和后期,UHI主要受到NDVI和NDBI的共同影响,而在生长季中期,2018年UHI不仅受到NDVI和NDBI的影响,还受到高温热浪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城市居民缓解城市热胁迫提供有效的科学支持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 热浪 地表温度 LANDSAT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