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ridded inventories of historical usage for selected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in Heilongjiang River Basin, 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LIU Li-yan JIANG An-xi +2 位作者 REN Nan-qi JIANG Gui-bin LI Yi-f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6年第4期822-826,共5页
The use of technical HCH (1, 2, 3, 4, 5, 6-hexachlorocyclohexane), DDT (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 and lindane in Heilongjiang River Basin (HRB) of China was studied. Between 1952 and 1984 the total usage ... The use of technical HCH (1, 2, 3, 4, 5, 6-hexachlorocyclohexane), DDT (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 and lindane in Heilongjiang River Basin (HRB) of China was studied. Between 1952 and 1984 the total usage in the HRB was 108900 t for technical HCH, and 4900 t for DDT, respectively, and the use of DDT due to dicofol application in the HRB was 220 t from 1984 to 2003. The usage of lindane in HRB was 109 t from 1991 to 2000.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ighest technical HCH use (41800 t) in HRB was on maize, accounting for 38.3% of the total usage on all crops, followed by the use on wheat (28000 t, 25.7%) and on soybean (26600 t, 24.4%). The highest DDT use (2300 t) was on soybean, accounting for 46.8% of the total usage on all crops, followed by the use on maize (1500 t, 31.3%) and on sorghum (600 t, 13.2%). The major use of lindane was mainly on wheat. Gridded usage inventories of these three OCPs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in HRB with a 1/6° latitude by 1/4° longitude resolution have been created by using different gridded cropland as surrogates. Some soil samples have also been collected in HRB. Data of usage and soil concentrations of 5: HCH in HRB match quite well to those in Shanghai region, and much higher soil concentration of 5: DDT in Shanghai region could be due to much heavier dicofol use in this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OCPs) DDT HCH LINDANE inventories heilongjiang river basin
下载PDF
Impact of historical pattern of human activities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on wetland in Heilongjiang River Basin 被引量:2
2
作者 Chaoxue Song Hong S.He +2 位作者 Kai Liu Haibo Du Justin Krohn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23年第12期123-136,共14页
Mid and high latitude wetlands are becoming fragmented and losing ecosystem functions at a much faster rate than many other ecosystems.This is due in part to increasing human activities and climate change.In this stud... Mid and high latitude wetlands are becoming fragmented and losing ecosystem functions at a much faster rate than many other ecosystems.This is due in part to increasing human activities and climate change.In this study,we analyzed wetland distribution and spatial pattern changes for the Heilongjiang River Basin over the past 100 yr.We identified the driving factors and quantified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each factor based on landscape pattern metrics and 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s.Our results show that wetlands have been fragmented into smaller and regular patches with dominant factors that varied at different periods.Geographic features play the most important role in patterns of wetland change for the entire basin(with 50%-60%of relative importance).Human activities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climate change at the century scale,but less important when magnified at the decadal scale.In the early 1900s,human activities were relatively low and localized and remained that way in the subsequent decades.Thus,the effect of human activities on wetland area of the entire basin is weaker when examined at the magnified decadal scale.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human activities are more important on the Chinese side of the Heilongjiang River Basin,in the ZeyaBureya Plain on the Russian side,and at lower altitudes(0-100 m).Revealing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processes and driving factors over the past 100 yr helps researchers and policymakers understand and anticipate wetland change and design effective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poli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tland change Human activities Climate change Driving mechanism heilongjiang river basin
原文传递
额尔古纳河流域水文地理区划研究
3
作者 齐悦 戴长雷 +3 位作者 佟涛 宋成杰 王闯 李善智 《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中英俄文)》 2024年第2期84-92,共9页
额尔古纳河流经中俄蒙3国,对3个国家间水权分配问题和黑龙江(阿穆尔河)水资源量具有重要影响。为研究额尔古纳河流域水文地理分布特征,基于30 m数字地表模型,结合行政区划、图鉴等资料,对额尔古纳河流域基于行政管理、地表水和地下水3... 额尔古纳河流经中俄蒙3国,对3个国家间水权分配问题和黑龙江(阿穆尔河)水资源量具有重要影响。为研究额尔古纳河流域水文地理分布特征,基于30 m数字地表模型,结合行政区划、图鉴等资料,对额尔古纳河流域基于行政管理、地表水和地下水3因素分区,分析流域水资源分布特性。额尔古纳河流域流经中俄蒙3国共10个行政区,根据地表径流特征和地下水赋存特征划分为6个地表水分区和3个地下水分区。耦合3因素得到额尔古纳河流域17个分区,分区数最多、流域涉及面积最广且地下水类型分布多样的为中国,为协调整个流域的水资源管理问题,以中国境内为主,辅以俄罗斯和蒙古两国,以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加强跨界河流国家的生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从全流域视角对额尔古纳河流域水资源进行规划和区划,对额尔古纳河及同类型的跨界河流水资源的管理提供具有地域特性的分配依据以及研究方法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理 额尔古纳河 黑龙江(阿穆尔河) 跨界河流 区划
下载PDF
元代黑龙江流域农业经济研究
4
作者 赵文生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5,共5页
元初,黑龙江流域饱受战乱之苦,社会经济凋敝。平息乃颜、哈丹之乱后,元廷着手恢复农业生产:派遣汉族官兵至上游怯绿连河(今克鲁伦河)和混同江(今松花江)一带,与当地女真族和蒙古族人民一道屯田,建立浦峪路屯田万户府、肇州蒙古屯田万户... 元初,黑龙江流域饱受战乱之苦,社会经济凋敝。平息乃颜、哈丹之乱后,元廷着手恢复农业生产:派遣汉族官兵至上游怯绿连河(今克鲁伦河)和混同江(今松花江)一带,与当地女真族和蒙古族人民一道屯田,建立浦峪路屯田万户府、肇州蒙古屯田万户府、水达达屯田总管府;将“流囚”从奴儿干改发至肇州屯田;上百户张成等率部屯田于水达达地面以至于“黑龙江之东北极边”地区楚科奇半岛;每有灾荒,元廷要赈济受灾农户。这些举措使得黑龙江流域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有效恢复和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黑龙江流域 农业经济 赋税 赈济
下载PDF
智媒时代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文化微传播策略研究
5
作者 宋明华 刘子淳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85-90,共6页
随着智媒时代的到来,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途径发生了改变。黑龙江流域作为多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文化积淀深厚,传承传播意义重大。通过深入分析智媒时代微传播特点和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提出“聚焦微圈层”“... 随着智媒时代的到来,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途径发生了改变。黑龙江流域作为多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文化积淀深厚,传承传播意义重大。通过深入分析智媒时代微传播特点和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提出“聚焦微圈层”“创新微内容”等微传播实施策略,以期推动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播和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媒时代 黑龙江流域 少数民族文化 微传播策略
下载PDF
黑龙江流域鄂温克族体育文化产业保护性开发策略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宋博文 隋东旭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3年第4期72-79,共8页
黑龙江流域鄂温克族体育文化资源禀赋深厚,具有地域性、功能性、节庆性、民族性等特征。鄂温克族体育文化产业保护性开发的原则应立足本土文化特色,坚持供给与需求并重、保护与创新并重,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 黑龙江流域鄂温克族体育文化资源禀赋深厚,具有地域性、功能性、节庆性、民族性等特征。鄂温克族体育文化产业保护性开发的原则应立足本土文化特色,坚持供给与需求并重、保护与创新并重,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文化效益;保护性开发的模式为:民族体育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民族体育文化产业与民族演艺产业相结合,“校企合作”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民族体育文化产业与民族运动赛事相结合,民族体育文化产业与传媒产业相结合。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黑龙江流域鄂温克族体育文化产业保护性开发策略进行研究,以期为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社会生活等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流域 鄂温克族 体育文化产业 保护性开发
下载PDF
上黑龙江盆地中侏罗统绣峰组的沉积环境与大地构造背景 被引量:7
7
作者 赵寒冬 尹志刚 +5 位作者 马丽玲 周兴福 谭成印 赵焱 刘志逊 刘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823-829,共7页
对上黑龙江盆地中侏罗统绣峰组的岩石学特征、砂岩类主要化学成分、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C、O同位素的定量分析表明,其主要化学成分具有K2O/Na2O、SiO2较高和SiO2/Al2O3、Fe2O3+MgO较低的特征,显示了活动大陆边缘的性质;微量元素中B、Sr... 对上黑龙江盆地中侏罗统绣峰组的岩石学特征、砂岩类主要化学成分、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C、O同位素的定量分析表明,其主要化学成分具有K2O/Na2O、SiO2较高和SiO2/Al2O3、Fe2O3+MgO较低的特征,显示了活动大陆边缘的性质;微量元素中B、Sr/Ba值较低,Fe/Mn值高,C、O同位素Z值低,显示了内陆淡水沉积的特点;稀土元素具有轻稀土富集、分馏好、Eu弱亏损的特点,与活动大陆边缘及上黑龙江盆地南缘古生代花岗岩的稀土模式相似。综合分析绣峰组岩石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认为绣峰组沉积于淡水河流环境,物质主要来源于蒙克山以南晚石炭世塔林超单元及中元古界—下寒武统大网子岩组;上黑龙江盆地的形成与蒙古-鄂霍次克造山作用有关,属活动大陆边缘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黑龙江盆地 绣峰组 沉积环境 构造背景
下载PDF
黑龙江流域水环境背景值研究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孟凡生 张铃松 +2 位作者 姚志鹏 孙宗光 王业耀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20,共7页
黑龙江流域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的中国东北平原,土壤腐殖质含量高,这些腐殖质随着地面径流进入水体,成为流域溶解性有机物(DOM)的自然本底(环境背景)。自然本底的存在导致流域水质有机污染综合指标不能真实反映流域的人为污染,流域... 黑龙江流域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的中国东北平原,土壤腐殖质含量高,这些腐殖质随着地面径流进入水体,成为流域溶解性有机物(DOM)的自然本底(环境背景)。自然本底的存在导致流域水质有机污染综合指标不能真实反映流域的人为污染,流域背景区内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背景值范围分别为3.0~11.7、14.3~40.5 mg/L。流域部分水质考核断面水质受到有机质背景值的影响。由于叠加人为污染,定量分析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背景值范围存在很大难度。重金属元素相对稳定,相对于“六五”时期重金属背景值,目前水体中重金属含量普遍升高。结合水环境管理需求,背景值研究成果应用于水环境管理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笔者在综述黑龙江流域水环境背景值研究基础上,总结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水环境背景值研究建议,为科学客观评价流域水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流域 天然有机质 环境背景值 水质评价
下载PDF
黑龙江省乌裕尔河流域有机碳迁移与沉积通量 被引量:7
9
作者 姜伟 侯青叶 +2 位作者 杨忠芳 夏学齐 钟聪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84-392,共9页
我国目前水土流失严重,确定土壤侵蚀究竟属于碳汇还是碳源,对认识我国土壤有机碳含量具有重要意义。以黑龙江省乌裕尔河流域为研究区域,采集松嫩平原南部河水和悬浮物样品以及沉积物样品各10套,垂向剖面14条,扎龙湿地沉积柱2个,生物样品... 我国目前水土流失严重,确定土壤侵蚀究竟属于碳汇还是碳源,对认识我国土壤有机碳含量具有重要意义。以黑龙江省乌裕尔河流域为研究区域,采集松嫩平原南部河水和悬浮物样品以及沉积物样品各10套,垂向剖面14条,扎龙湿地沉积柱2个,生物样品405件,根系土305件,对采集的原水进行过滤和测试。根据样品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分析及210Pb1、37Cs、粘土矿物、磁化率、反射光谱、粒度的测试结果,开展黑龙江乌裕尔河流域土壤有机碳侵蚀通量、流域内有机质迁移方式及扎龙湿地沉积速率等研究,认为:本区影响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包括温度、降雨量和土壤质地;乌裕尔河流域每年主要以溶解形式在水体中长距离迁移的方式向扎龙湿地输入有机碳,其总量估计为2.91×106kg;扎龙湿地每年沉积的有机碳总量估算为2.71×106kg,近几年的平均沉积速率约为0.34 g/(cm2.a)。根据本区的有机碳循环数据分析,乌裕尔河流域的侵蚀土壤最终进入扎龙湿地进行沉积,属于碳汇的范畴。研究结果对于查明土壤侵蚀对土壤有机碳汇/源影响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 乌裕尔河流域 土壤侵蚀 有机碳 土壤碳汇/源 沉积通量
下载PDF
黑龙江流域跨境洪灾防治的跨时段多层次合作机制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刘宗瑞 周海炜 胡兴球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63-168,共6页
近年来,随着黑龙江沿岸社会经济日趋繁荣和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流域自然环境压力逐渐加大,较大地削弱了流域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黑龙江流域大规模洪灾频发。在东北亚一体化逐步推进的大背景下,中俄两国政府加强黑龙江跨境洪灾联合防治以... 近年来,随着黑龙江沿岸社会经济日趋繁荣和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流域自然环境压力逐渐加大,较大地削弱了流域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黑龙江流域大规模洪灾频发。在东北亚一体化逐步推进的大背景下,中俄两国政府加强黑龙江跨境洪灾联合防治以保障沿岸社会经济发展的正常秩序。中俄在黑龙江流域有长期的跨境水资源合作,2013年两国合作成功应对流域大规模洪灾。目前,以高层定期会晤为主体的合作机制已不能满足两国合作治理跨境洪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需求,两国之间从中央到地方各层次合作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国际河流水资源是跨境共享资源,当前两国在应对跨境洪灾时,主要面临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四方面:缺乏全方位流域洪灾防治的整体规划;两国间的自然灾害应急体制协同水平依然不高;以政府为主导的治理模式限制了其他治理主体的参与程度;黑龙江跨境洪灾防治的基础性工作较为薄弱。中俄两国政府应该根据各自水资源管理体制和灾害防治体系的主要特点探索新的区域合作治理机制。在中俄两国合作战略的指导下,从防洪组织层次与洪灾历时阶段两个维度在黑龙江流域构建跨时段多层次的跨境洪灾治理机制,以适应流域日益紧密联系的社会经济发展,逐步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跨境洪灾所带来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流域 跨境洪灾 跨时段多层次合作机制
下载PDF
中、俄跨界含水层研究——以黑龙江—阿穆尔河中游盆地为例 被引量:10
11
作者 韩再生 王皓 柴蕊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4期697-701,共5页
跨界含水层作为全球地下水资源中的重要部分,对管理国家之间共有的珍贵水资源,建设和谐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有关部门和组织的配合下,在划定亚洲跨界含水层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在中国国界上的跨界含水层,并选择中国和俄罗斯共享的黑... 跨界含水层作为全球地下水资源中的重要部分,对管理国家之间共有的珍贵水资源,建设和谐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有关部门和组织的配合下,在划定亚洲跨界含水层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在中国国界上的跨界含水层,并选择中国和俄罗斯共享的黑龙江—阿穆尔河中游盆地,进行了实例研究。本项研究作为国际共享含水层资源管理计划在亚洲的第一个实例研究,将促进以中国为首的亚洲跨界含水层资源管理计划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界含水层 水资源 黑龙江-阿穆尔河中游盆地
下载PDF
黑龙江流域渤海古城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禹浪 刘述昕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7年第12期1-9,共9页
从20世纪至今,在黑龙江流域范围内,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量的渤海古城址,这些古城址不仅分布在河谷平原和江河两岸,且在原始森林中也有众多的渤海时期的山城。这些古城址的发现,不仅揭示了当时渤海国行政建制的规模,也为人们了解渤海国在... 从20世纪至今,在黑龙江流域范围内,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量的渤海古城址,这些古城址不仅分布在河谷平原和江河两岸,且在原始森林中也有众多的渤海时期的山城。这些古城址的发现,不仅揭示了当时渤海国行政建制的规模,也为人们了解渤海国在黑龙江流域的城镇化过程提供了大量资料。因此,从黑龙江流域渤海古城的角度,人们可以窥见渤海国时期黑龙江流域迅速封建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流域 渤海国古城 渤海国城镇化
下载PDF
黑龙江流域早期的采金业与国际移民研究(1850—1920)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欣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73-180,共8页
黑龙江流域自1850年代以来,以盛产易于人工开采的砂金而成为东北亚工业化的肇始,拉动了以金矿区为原点的中、俄、日、朝等多国淘金客组成的向心式移民。随着采金区从黑龙江源向上、中、下游拓展,这些淘金移民以黑龙江为中轴线形成了或... 黑龙江流域自1850年代以来,以盛产易于人工开采的砂金而成为东北亚工业化的肇始,拉动了以金矿区为原点的中、俄、日、朝等多国淘金客组成的向心式移民。随着采金区从黑龙江源向上、中、下游拓展,这些淘金移民以黑龙江为中轴线形成了或流动、或固定的工业移民社区,构建了跨越政治、种族、语言、文化等多重障碍的新型国际移民社会,成功开启了以工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多元经济开发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黑龙江流域 采金业 国际移民
下载PDF
论清代宁古塔将军的设立及其职能 被引量:2
14
作者 周喜峰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76-81,共6页
清朝初年,为了加强对黑龙江流域各民族的统治,抵御沙俄的侵略,清朝在宁古塔设立总管,康熙元年(1662)改称"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宁古塔将军是清代黑龙江流域最早设立的军政长官。负责辖区的政治、军事经济、边防等各项事宜。... 清朝初年,为了加强对黑龙江流域各民族的统治,抵御沙俄的侵略,清朝在宁古塔设立总管,康熙元年(1662)改称"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宁古塔将军是清代黑龙江流域最早设立的军政长官。负责辖区的政治、军事经济、边防等各项事宜。宁古塔将军的设立,是黑龙江地方政权建设的重要开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黑龙江流域 宁古塔将军 军政管理
下载PDF
黑龙江(阿穆尔河)流域水文地质区划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戴长雷 李梦玲 +1 位作者 张兆廷 《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 2021年第3期209-216,共8页
黑龙江(阿穆尔河)作为中俄重要的国际界河,其水文地质分区对两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黑龙江(阿穆尔河)流域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特征等,结合流域地跨4国的水文地质资料及水文地质图,对流域水文地质进行区划,首先划分为9个水... 黑龙江(阿穆尔河)作为中俄重要的国际界河,其水文地质分区对两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黑龙江(阿穆尔河)流域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特征等,结合流域地跨4国的水文地质资料及水文地质图,对流域水文地质进行区划,首先划分为9个水文地质分区,在此基础上,进行边界调整和部分区域细化,最终确定为12个水文地质分区,形成黑龙江(阿穆尔河)流域水文地质区划图。并析出流域内3个跨国界含水层:额石高原中蒙俄跨界含水层、结布逊平原中俄跨界含水层、黑龙江中下游中俄跨界含水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阿穆尔河)流域 水文地质 跨国界含水层 区划 自然地理
下载PDF
黑龙江流域各族对满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喜峰 《满语研究》 2009年第1期116-121,共6页
黑龙江流域各民族与满族的形成关系密切,满族的祖先及其主体来自黑龙江流域。在满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生活于黑龙江上游和下游地区的索伦、东海女真等都在人力和物力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满族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 黑龙江流域 民族 满族
下载PDF
推进黑龙江流域人口较少民族文化认同研究的基本路径
17
作者 吴立红 马丽丹 《黑河学院学报》 2020年第8期7-8,共2页
黑龙江流域是我国多民族交错杂居的边疆地区,其中人口较少的鄂伦春族、赫哲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等民族更是独特的群体。总结以往研究成果把握学术发展趋势,立足民族文化传承和国家发展的高度揭示其重要意义、明确研究对象、主要目标... 黑龙江流域是我国多民族交错杂居的边疆地区,其中人口较少的鄂伦春族、赫哲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等民族更是独特的群体。总结以往研究成果把握学术发展趋势,立足民族文化传承和国家发展的高度揭示其重要意义、明确研究对象、主要目标及培育路径,是推进黑龙江流域人口较少民族文化认同研究的基本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流域 五小民族 文化认同 基本路径
下载PDF
论尼·巴依科夫的黑龙江流域生态写作
18
作者 金钢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22年第2期78-83,127,共7页
尼·巴依科夫被认为是20世纪初哈尔滨俄侨中最著名的作家和自然科学家。他的创作以黑龙江流域的自然与人两者间的关系为探讨对象,建构了他独立的生态伦理观,表现出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在巴依科夫看来,自然是人类的母亲,是人类... 尼·巴依科夫被认为是20世纪初哈尔滨俄侨中最著名的作家和自然科学家。他的创作以黑龙江流域的自然与人两者间的关系为探讨对象,建构了他独立的生态伦理观,表现出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在巴依科夫看来,自然是人类的母亲,是人类获取幸福的家园。为此,他在作品中不断地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建构问题,并企图通过人与动物间伦理相通性的精神阐释,寻求建构生态平衡的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侨 尼·巴依科夫 黑龙江流域 生态写作 生态文学
下载PDF
关于古代黑龙江地区的肃慎各族与“肃慎族系”
19
作者 魏国忠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7年第3期1-6,共6页
世世代代劳动、生息、繁衍在白山黑水之间的这块神奇的黑土大地上的肃慎族系各族,与另两个族系各族人民一道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饶有特色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化而与黄河流域文明、长江流域文明等等共同构架了中华文明。在前后数千年的... 世世代代劳动、生息、繁衍在白山黑水之间的这块神奇的黑土大地上的肃慎族系各族,与另两个族系各族人民一道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饶有特色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化而与黄河流域文明、长江流域文明等等共同构架了中华文明。在前后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肃慎人及相继以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洲和以及赫哲、鄂伦春等等为称的后续各族先后出现在不同时期的史载之中,既经历了曲折复杂而又悠久漫长的发展历程,也演义了生动活泼别具特色的历史画卷。其中的一些先进成分,还曾陆续地建立了地方性的民族政权甚至于一而再地入主中原和君临全国,在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成功地扮演了主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肃慎 肃慎族系 黑龙江地区 黑龙江流域
下载PDF
黑龙江流域元文化、黑土文化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路径选择
20
作者 师清芳 《黑河学院学报》 2020年第8期4-6,共3页
黑龙江流域独特的文化有优势,也有劣势。在“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推进过程中,国家设定的“一带一路”北上的目标与黑龙江地域、文化关联密切。发挥元生态文化、黑土文化的优势,避其劣势,奠定黑龙江发展特色,形成黑龙江发展的内外循环,走... 黑龙江流域独特的文化有优势,也有劣势。在“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推进过程中,国家设定的“一带一路”北上的目标与黑龙江地域、文化关联密切。发挥元生态文化、黑土文化的优势,避其劣势,奠定黑龙江发展特色,形成黑龙江发展的内外循环,走出发展瓶颈,实现重新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黑龙江流域 元文化 黑土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