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einrich events recorded in a loess-paleosol sequence from Hexigten,Inner Mongolia 被引量:2
1
作者 Ji-Ling Song Hong-Yan Sun +3 位作者 Ming-Zhong Tian Xu-Jiao Zhang Xue-Feng Wen Miao Sun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2期431-439,共9页
We describe the last glaciation climatic history Marine Isotope Stage(MIS, 2-4) from 66.7 ka to 14.5 ka in Hexigten, northeast Inner Mongolia, North China. The climate of the region experienced frequent and significan... We describe the last glaciation climatic history Marine Isotope Stage(MIS, 2-4) from 66.7 ka to 14.5 ka in Hexigten, northeast Inner Mongolia, North China. The climate of the region experienced frequent and significant fluctuations between dry-cold and less dry-cold during the late MIS4. The climate was generally warm and humid during early MIS3(MIS3 c) and late MIS3(MIS3 a), whereas it was cold and dry in middle MIS3(MIS3 b) and during MIS2. In this study, the cold and dry conditions were correlated with a stronger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and strong dune activity; whereas, warm and humid conditions were related to a stronger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EASM) and weak dune activity. This study establishes six distinct dry and cold intervals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period(66.7-14.5 ka) based on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data, multi-proxies record(magnetic susceptibility, grain size analysis, Rb/Sr, SiO2/TiO2) and chemical index of alteration(CIA). The last glacial period may be correlated with Heinrich events 1 to 6 which were further confirmed by comparison with the Hulu cave stalagmites and Greenland ice core record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study area was substantially affected by the EASM, as compared with the loess-desert transition zone of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especially in MIS3 c and suggested that the East Asian monsoon played a pivotal role in the last glacial period climate and dune a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record DUNE activity INNER Mongolia East Asian MONSOON Marine ISOTOPE stage 2-4 heinrich events
下载PDF
末次冰期贵州七星洞石笋高分辨率气候记录与Heinrich事件 被引量:18
2
作者 张美良 程海 +3 位作者 袁道先 林玉石 覃嘉铭 章程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37-344,共8页
通过对贵州都匀七星洞Q4、Q6石笋进行高精度的TIMS U系测年和氧同位素分析 ,建立了末次冰期 6 0 .5kaBP以来都匀凯酉地区高分辨率的古气候变化时间序列。通过与格陵兰GISP2冰心的δ18O曲线对比分析 ,初步揭示并探讨了末次冰期以来反映... 通过对贵州都匀七星洞Q4、Q6石笋进行高精度的TIMS U系测年和氧同位素分析 ,建立了末次冰期 6 0 .5kaBP以来都匀凯酉地区高分辨率的古气候变化时间序列。通过与格陵兰GISP2冰心的δ18O曲线对比分析 ,初步揭示并探讨了末次冰期以来反映的短时间尺度气候快速变化的D O旋回事件 1~ 18和Heinrich事件H1~H5在黔南七星洞中的石笋记录 ,并对冷事件发生的年代给出了界定。研究表明 ,黔南 6 0 .5kaBP以来石笋记录冷暖事件所反映出的古季风环流变化 ,明显受北大西洋气候振荡的影响 ,显示与北极地区存在着古气候的遥相关。石笋δ18O记录表明 ,在 6 0 .5~ 11.2 9kaBP间的末次冰期 ,δ18O值由负偏逐渐向正偏方向变化 ,反映东亚夏季风由强变弱 ,降雨由多变少 ,气温由高变低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冰期 古季风环流 古气候 heinrich事件 D-O旋回
下载PDF
东亚季风气候对Heinrich2事件的响应:来自石笋的高分辨率记录 被引量:15
3
作者 陈仕涛 汪永进 +1 位作者 吴江滢 刘殿兵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86-592,共7页
据湖北省神农架天鹅洞一支石笋11个230Th年龄和254个δ18O数据,建立了28.5~22.0kaB.P.同位素分辨率平均约30a的东亚季风气候变化序列。该石笋δ18O曲线与南京葫芦洞石笋记录在重叠时段基本一致,说明本区石笋δ18O反映了区域性东亚季风... 据湖北省神农架天鹅洞一支石笋11个230Th年龄和254个δ18O数据,建立了28.5~22.0kaB.P.同位素分辨率平均约30a的东亚季风气候变化序列。该石笋δ18O曲线与南京葫芦洞石笋记录在重叠时段基本一致,说明本区石笋δ18O反映了区域性东亚季风经向环流特征。在24.3kaB.P.左右,石笋δ18O明显正偏,持续时间近1ka,指示一次显著的弱夏季风事件,与北大西洋倒数第二次冰漂碎屑事件(Heinrich2)同步发生,可视为东亚季风气候对H2事件的响应。高分辨率的δ18O序列揭示了H2事件的内部结构特征:(1)事件发生的突变性,石笋δ18O记录指示事件发生时在100a内δ18O从-8.59‰迅速正偏为-6.75‰,振幅达1.84‰;(2)事件结束的渐变性,δ18O正偏到-6.75‰后便以阶梯状缓慢负偏到-8.86‰至事件结束,持续时间近900a。这一过程与末次盛冰期东亚季风气候H1事件表现的季风强弱转换方式基本一致,说明末次盛冰期东亚季风气候H型事件具有共同的内部结构特征。研究表明,末次盛冰期东亚季风气候H事件的突变可能受北大西洋驱动并经青藏高原冰川变化放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季风 末次盛冰期 heinrich2事件 石笋 神农架
下载PDF
新疆伊犁盆地黄土古气候记录与Heinrich事件对比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张文翔 史正涛 +2 位作者 刘勇 苏怀 牛洁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73-979,共7页
伊犁盆地作为中国黄土高原与欧洲黄土区的过渡区域,其第四纪古气候研究对于揭示全球气候驱动及耦合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伊犁盆地塔勒德晚更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粒度、低频磁化率及地球化学元素分析,探讨了西风区黄土-古土壤序列... 伊犁盆地作为中国黄土高原与欧洲黄土区的过渡区域,其第四纪古气候研究对于揭示全球气候驱动及耦合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伊犁盆地塔勒德晚更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粒度、低频磁化率及地球化学元素分析,探讨了西风区黄土-古土壤序列中古气候指标变化特征及记录的全球气候突变事件.结果表明:古土壤层中粒径<10μm颗粒物含量明显高于黄土层,与之相反的是古土壤层中的低频磁化率、Zr/Rb值和元素Ti含量均小于黄土层,且元素Ti含量与Zr/Rb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黄土-古土壤剖面中古气候代用指标清晰的记录了6次Heinrich(H)事件及Younger Drays(YD)事件,但YD事件、H1、H2、H5和H6事件变幅较H3和H4事件显著,古气候指标与格陵兰冰芯δ18O、季风区李家塬粒度和洛川、西峰及环县Zr/Rb值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所记录的气候事件较李家塬、洛川、西峰更为显著.结合已有研究说明,Heinrich和D-O旋回等气候事件是由西风区向季风区传递的,MIS3阶段温度的升高和常年受西风的影响是造成塔勒德气候环境变化特征的主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沉积 Henrich事件 伊犁盆地 西风区 黄土高原
下载PDF
Heinrich 3事件的实证:浙江舟山群岛泥裂 被引量:4
5
作者 贾楠 孙立广 +1 位作者 袁林喜 谢周清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46-153,共8页
在浙江舟山朱家尖岛观音湾海滩地区发现了大量发育良好,深达60cm的泥裂构造。年代学结果表明,该泥裂构造形成于31.2~30.4kaBP期间。孢粉学和粘土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该构造揭示了研究区域曾经发生的一次强烈的冷干事件,事件发生时植被... 在浙江舟山朱家尖岛观音湾海滩地区发现了大量发育良好,深达60cm的泥裂构造。年代学结果表明,该泥裂构造形成于31.2~30.4kaBP期间。孢粉学和粘土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该构造揭示了研究区域曾经发生的一次强烈的冷干事件,事件发生时植被衰落。这极可能是第四纪晚期全球范围内发生的气候快速变冷事件Heinrich3事件的一个直接的景观证据,为第四纪气候快速变化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舟山群岛 泥裂 heinrich 3事件 气候变化
下载PDF
Heinrich事件和末次冰期气候的不稳定性 被引量:19
6
作者 鹿化煜 周杰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6年第1期40-44,共5页
对北大西洋深海沉积物的研究表明:末次冰期北大西洋沉积物记录中有多次洋面温度降低、有孔虫含量减少、盐度降低和粗颗粒的碳酸盐碎屑快速堆积的现象,这些时间跨度上千年或几百年的气候快速波动被称为Heinrich事件[1-4]... 对北大西洋深海沉积物的研究表明:末次冰期北大西洋沉积物记录中有多次洋面温度降低、有孔虫含量减少、盐度降低和粗颗粒的碳酸盐碎屑快速堆积的现象,这些时间跨度上千年或几百年的气候快速波动被称为Heinrich事件[1-4],很难用古气候的米兰科维奇理论来解释。最近对末次冰期中国马兰黄土堆积的调查发现,在末次冰期之中东亚冬季风也有多次加强,它与北大西洋沉积物中的Heinrich事件对应很好,暗示着东亚季风的变迁更直接受控于北半球冰量的变化,而不是过去人们认为的东亚古季风气候变化与地球轨道变化引起太阳辐射变化直接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inrich事件 气候 不稳定性 黄土 晚更新世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应用自然伽玛反演辨认的末次冰期以来的Heinrich事件 被引量:4
7
作者 袁林旺 陈晔 周春林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09-114,共6页
采用柴达木盆地达参 1井自然伽玛曲线进行古气候反演 ,得出了末次冰期以来 6个短尺度的气候变化事件 ,与北大西洋 Heinrich事件 (H1- H6 )及格陵兰冰心和黄土中的短尺度气候事件均能较好对应 .一方面表明内陆湖盆能记录气候长尺度和较... 采用柴达木盆地达参 1井自然伽玛曲线进行古气候反演 ,得出了末次冰期以来 6个短尺度的气候变化事件 ,与北大西洋 Heinrich事件 (H1- H6 )及格陵兰冰心和黄土中的短尺度气候事件均能较好对应 .一方面表明内陆湖盆能记录气候长尺度和较短尺度气候变化事件 ,是反映古气候变化良好的信息载体之一 ;另一方面也证明了自然伽玛曲线能记录气候长尺度及短尺度的气候变化事件 ,表明自然伽玛曲线能较真实反映古气候变化情况 ,是良好的古气候代用指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heinrich事件 自然伽玛曲线 冰期
下载PDF
萨拉乌苏动物组合对Heinrich事件的反映 被引量:1
8
作者 张云翔 李永项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13年第6期1489-1495,共7页
萨拉乌苏动物组合包括下部的萨拉乌苏动物群和上部城川动物群,前者含有水牛和古菱齿象等化石,属于晚更新世中期,环境较为温凉湿润;后者以野驴和披毛犀为主,属于晚更新世晚期,代表较干冷的气候环境。综合两者的动物组合、测年结果及其生... 萨拉乌苏动物组合包括下部的萨拉乌苏动物群和上部城川动物群,前者含有水牛和古菱齿象等化石,属于晚更新世中期,环境较为温凉湿润;后者以野驴和披毛犀为主,属于晚更新世晚期,代表较干冷的气候环境。综合两者的动物组合、测年结果及其生态特点,显示前者应该是末次冰期中期的温凉湿润环境,而后者则应为末次冰盛期的前夜,应该是另一次Heinrich事件H2的动物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inrich事件 动物组合 萨拉乌苏 晚更新世
下载PDF
闽西仙云洞石笋记录的Heinrich2事件年龄及亚旋回特征 被引量:4
9
作者 车印平 肖海燕 +2 位作者 崔梦月 姜修洋 蔡炳贵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39-1147,共9页
选取福建西部仙云洞石笋(XYⅢ-28),通过利用U系定年和氧碳同位素测试方法分别对9个U/Th年龄和301个氧同位素样品进行分析,从而建立了26.33~22.98 kyr B.P.期间平均分辨率为11 yr的东亚夏季风演化序列。该石笋记录最显著的特征是在24.09... 选取福建西部仙云洞石笋(XYⅢ-28),通过利用U系定年和氧碳同位素测试方法分别对9个U/Th年龄和301个氧同位素样品进行分析,从而建立了26.33~22.98 kyr B.P.期间平均分辨率为11 yr的东亚夏季风演化序列。该石笋记录最显著的特征是在24.09~23.39 kyr B.P.时段内δ^(18)O偏正,振幅为0.7‰,对应于北大西洋显著的Heinrich2(H2)突变事件。根据主要变化过程中间点的位置可以标定H2事件的起止时间分别为24.09±0.06 kyr B.P.、23.39±0.07 kyr B.P.。XYⅢ-28石笋记录的H2事件内部呈现出明显的百年至十年际尺度的"两谷一峰"结构的亚旋回特征。这种百年至十年际尺度的亚旋回事件在H1事件、新仙女木事件以及小冰期等内部同样存在,表明这些千年尺度极端变冷事件内部气候也是不稳定的,可能受控于相同的驱动因素。仙云洞石笋记录与高低纬古气候记录对比发现,南北半球呈现反相位关系,即"see-saw"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2事件 石笋记录 东亚季风 仙云洞 亚旋回
下载PDF
中国不同区域MIS-3时期气候特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0
作者 甄治国 钟巍 +2 位作者 薛积彬 郑琰明 刘伟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14-824,共11页
在对比分析前人对MIS-3阶段气候环境特征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冰芯、石笋氧同位素与磁化率等各种代用指标,对中国不同区域在MIS-3时期的气候环境特征及其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中国不同区域MIS-3阶段的气候环境特征在大背景较为一致的... 在对比分析前人对MIS-3阶段气候环境特征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冰芯、石笋氧同位素与磁化率等各种代用指标,对中国不同区域在MIS-3时期的气候环境特征及其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中国不同区域MIS-3阶段的气候环境特征在大背景较为一致的条件下也存在一定的区域性差异.青藏高原在MIS-3阶段的早期(MIS-3c)和晚期(MIS-3a)较其它区域来说可能温度要高,降水量更为充沛,中期(MIS-3b)气候曾经一度变冷变干,存在着千年尺度的气候转换;东亚季风区主要以暖湿气候为主,西南季风区则以凉湿为主,而温湿的气候环境可能是MIS-3时期西北地区主要气候特征.区域对比研究还发现,Heinrich事件与D-O循环在中国不同地区同样着存在不少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3 气候变化 heinrich事件 D-O循环
下载PDF
会宁剖面黄土粒度记录的MIS3阶段气候变化研究 被引量:17
11
作者 翟新伟 李富强 吴松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73-780,共8页
深海氧同位素第三阶段(MIS3)是末次冰期中的一段特殊时期,通过对会宁黄土剖面粒度变化特征的研究分析恢复重建了会宁MIS3阶段古气候。会宁剖面记录了较明显的5次降温事件——Heinrich事件(H2:23.22~23.51ka,H3:30.52~31.1... 深海氧同位素第三阶段(MIS3)是末次冰期中的一段特殊时期,通过对会宁黄土剖面粒度变化特征的研究分析恢复重建了会宁MIS3阶段古气候。会宁剖面记录了较明显的5次降温事件——Heinrich事件(H2:23.22~23.51ka,H3:30.52~31.19ka,H4:38.3~39.93ka,H5:43.67—44.82ka,H6:63.54~64.41ka),其中的MIS3阶段根据粒度特征分为3a(46.36~55.48ka)较为温湿。3b(30.04~46.36ka)干冷,3e(24.47~30.04ka)温湿三个阶段,具明显的D一0旋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宁 黄土 MIS3 粒度 heinrich事件
下载PDF
末次冰消期亚洲季风强度变化的黄土高原西部万象洞石笋灰度记录 被引量:23
12
作者 张德忠 白益军 +2 位作者 桑文翠 张平中 程海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91-799,共9页
基于对石笋扫描图像灰度值的提取和10个^(230)Th年代数据,建立了末次冰消期万象洞石笋灰度变化时间序列。在17.6~12.8kaB P.期间,石笋灰度值在千年-亚千年尺度上呈现出明显的9次增大(峰)和9次减小(谷)交替变化的特征。对比分析发现,万... 基于对石笋扫描图像灰度值的提取和10个^(230)Th年代数据,建立了末次冰消期万象洞石笋灰度变化时间序列。在17.6~12.8kaB P.期间,石笋灰度值在千年-亚千年尺度上呈现出明显的9次增大(峰)和9次减小(谷)交替变化的特征。对比分析发现,万象洞石笋灰度与密度指数在高频变化上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石笋灰度值的减小对应于密度的增大和葫芦洞石笋δ^(18)O值的偏正,指示在末次冰消期期间石笋灰度与密度的变化同时记录了亚洲季风强度的变化。季风的强烈衰退导致环境温度突然降低,洞穴滴水碳酸氢钙过饱和度的升高,形成晶型规则且排列整齐的方解石晶体,使得石笋透光性增强而反射光能力降低,灰度值减小;反之亦然。Heinrich-1冷旋回期间,万象洞石笋灰度值的逐渐增大与季风强烈衰退造成降水减少和植被恶化使得杂质含量增加有关。同时末次冰消期万象洞石笋灰度记录的千年-亚千年尺度上亚洲季风强度的变化与高北纬气候存在密切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象洞 石笋灰度 末次冰消期 亚洲季风 H1事件
下载PDF
末次冰期东亚季风快速波动的模式与成因 被引量:7
13
作者 管清玉 潘保田 +3 位作者 邬光剑 高红山 李琼 苏怀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29-436,共8页
通过对位于东亚季风区中东部与西部边缘的两个高分辨率黄土剖面记录的对比研究,发现它们不仅捕捉到了20个Dansgaard-Oeschger事件与6个Heinrich事件,而且黄土记录与GRIP冰芯记录的这些快速气候波动基本上是同步的。暗示在整个末次冰期,... 通过对位于东亚季风区中东部与西部边缘的两个高分辨率黄土剖面记录的对比研究,发现它们不仅捕捉到了20个Dansgaard-Oeschger事件与6个Heinrich事件,而且黄土记录与GRIP冰芯记录的这些快速气候波动基本上是同步的。暗示在整个末次冰期,东亚季风气候同样存在千年—百年尺度上的快速波动。所不同的是,西面的沙沟剖面对这些快速气候波动的反应比东面的王官剖面敏感。结合末次冰期中国黄土记录的先前研究结果,我们发现,自西向东Dansgaard-Oeschger旋回的幅度逐渐变小,推测这主要是由西风与东亚夏季风共同作用所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冰期 东亚季风 气候波动 Dansgaard-Oeschger事件 heinrich事件
下载PDF
千年尺度气候变率的研究 被引量:29
14
作者 王绍武 谢志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43-153,共11页
2 0世纪后期 ,千年 (ka)尺度气候变率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格陵兰冰芯及深海沉积证明 ,在末次冰期中普遍存在平均周期为 1 5ka的循环 ,有人认为全新世也存在这种循环 ,小冰期就是最近一个循环的冷期。 (2 ... 2 0世纪后期 ,千年 (ka)尺度气候变率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格陵兰冰芯及深海沉积证明 ,在末次冰期中普遍存在平均周期为 1 5ka的循环 ,有人认为全新世也存在这种循环 ,小冰期就是最近一个循环的冷期。 (2 )每个循环由 1个相对暖期 (间冰阶 )及 1个冷期(冰阶 )组成 ,称为Dansgaard/Oeshger循环 (D/O循环 )。 (3)连续几个D/O循环的冰阶气温愈来愈低 ,海因里希事件 (H事件 )就发生在最冷的冰阶之后。 (4 )自 15kaBP到 6 8kaBP共确定出 6次H事件 ,分别称为H1…H6,有的作者认为新仙女木事件 (YD)与H事件形成机制近似 ,可以称为H0 。 (5 )D/O循环与H事件的成因 ,目前尚无定论。但热盐环流 (THC)变化的学说得到了较多作者的承认。这个学说认为 :北大西洋北部的大量融冰使海面为冷的淡水控制 ,影响了大传送带中海水的下沉 ,从而削弱了深水的形成。北大西洋THC减弱 ,使向北输送的热量减少 ,使北大西洋气候更寒冷。一旦深水形成再次增加 ,完成一个D/O循环。H事件形成的机制与之类似 ,不过过程变化更为激烈。 (6 )这样 ,THC有 3种模态 :现代模 (北大西洋有两个泵 )、冰阶模 (一个泵 ) ,及H事件 (无泵 )。 (7)海洋环流模式已经对THC的变化及模态之间的转换进行了模拟 ,至少在一定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年尺度 气候变率 D/O循环 H事件 热盐环流 全新世
下载PDF
南海西南陆坡末次冰期以来的浮游有孔虫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5
15
作者 吴庐山 朱照宇 +4 位作者 邱燕 陈芳 陈超云 钟和贤 周厚云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8,共8页
对南海西南陆坡区SA08—34柱状样浮游有孔虫进行了定量统计分析,并采用古生态转换函数FP-12E计算各样品所代表的海水表层古温度(SST),结合^14C测年和CaCO3分析结果,揭示了该海域末次冰期以来的古海洋学特征。末次冰期以来SST具有... 对南海西南陆坡区SA08—34柱状样浮游有孔虫进行了定量统计分析,并采用古生态转换函数FP-12E计算各样品所代表的海水表层古温度(SST),结合^14C测年和CaCO3分析结果,揭示了该海域末次冰期以来的古海洋学特征。末次冰期以来SST具有较大的变化,其中冰后期SST冬季为24.85~26.23℃,夏季为28.81~29.36℃,季节温差为2.66~4.47℃;末次盛冰期SST有明显的周期性波动,SST冬季为23.60~26.86℃,夏季为28.45~29.63℃,季节温差为2.34~5.09℃;末次间冰段SST冬季为23.48~27.57℃,夏季为28.82~29.73℃,季节温差为2.16~5.34℃。南海西南陆坡区在末次冰期出现6次明显的海水表层降温事件,其中“新仙女木”事件的年代约为11.75~12.38kaBP,H1H4事件的年代分别约为15.51~16.76、21.15~22.40、26.79~27.42和34.31~34.94ka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 海水表层温度 末次冰期 “新仙女木”事件 heinrich事件 南海
下载PDF
南极15ka以来海洋沉积物的环境磁学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侯红明 王保贵 汤贤赞 《极地研究》 CAS CSCD 1997年第1期35-43,共9页
通过对东南极普里兹湾陆坡区NP95-1及西南极长城湾NG93-1两柱样系统的环境磁学研究,获得了南极地区15.0~5.5kaB.P.以来的古气候变化序列。结果表明,磁学参数较好地记录了古气候变化及沉积环境变化的信息。... 通过对东南极普里兹湾陆坡区NP95-1及西南极长城湾NG93-1两柱样系统的环境磁学研究,获得了南极地区15.0~5.5kaB.P.以来的古气候变化序列。结果表明,磁学参数较好地记录了古气候变化及沉积环境变化的信息。NP95-1柱样较好地记录了Heinrich1事件、新仙女木事件以及波令-阿罗德暖期,其中Heinrich1事件发生于14.3kaB.P.,新仙女木冷期为11.7~10.3kaB.P.,10.3kaB.P.以后,南极地区进入全新世。在全新世,两柱样记录了在10.0kaB.P.及6.0kaB.P.前后两个暖期,其间夹有小幅气温下调的时段;6.0kaB.P.后,两柱样均有气候颤动变冷的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海洋 沉积物 环境磁学
下载PDF
重庆东部40~46kaBP气候事件的石笋记录 被引量:1
17
作者 董明星 雒昆利 +3 位作者 陈桥 李树文 叶成礼 刘强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44-248,共5页
石笋的w(Mg)/w(Sr)值与Mg的固液分配系数DMg/Ca直接相关,可作为估算古温度变化的地球化学温度计。用武隆县芙蓉洞的石笋中的Ca、Mg、Sr地球化学值重建了重庆东部40~46kaBP的古气候变化。古气候重建结果显示46~44.6kaBP为温凉期;44.6~... 石笋的w(Mg)/w(Sr)值与Mg的固液分配系数DMg/Ca直接相关,可作为估算古温度变化的地球化学温度计。用武隆县芙蓉洞的石笋中的Ca、Mg、Sr地球化学值重建了重庆东部40~46kaBP的古气候变化。古气候重建结果显示46~44.6kaBP为温凉期;44.6~40.6kaBP为持续稳定的冷湿期;40.6~40kaBP为干热期。分辨率达51~135a的古温度曲线清晰地显示了41~42kaBP时期的Heinrich事件H4和在40、45和45.7kaBP的3个暖事件(IS8,9,10),该结果与前人资料在误差范围内有很好的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东部 40—46 KABP w(Mg)/w(sr)记录 heinrich事件4 石笋
下载PDF
再论华南地区末次冰盛期植被类型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金陵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5-112,共8页
根据南海北部17940孔和台湾中部头社孔孢粉序列对比结果,首次提出了华南地区15—40kaBP期间的三个具代表性植物群1)以青栲类为主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第1植物群,该植物群在MIS2阶段(20—15kaBP),为南海北部周边地区和台湾中部头社盆地... 根据南海北部17940孔和台湾中部头社孔孢粉序列对比结果,首次提出了华南地区15—40kaBP期间的三个具代表性植物群1)以青栲类为主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第1植物群,该植物群在MIS2阶段(20—15kaBP),为南海北部周边地区和台湾中部头社盆地周围地带性植被;2)以松属或桤木属为主的木本植物为第2植物群,对应于间冰阶,夏季风盛行,降水充沛,气候暖湿,高海面(高湖面);3)以蒿属或以禾草为主的草本植物为第3植物群,对应于冰阶,冬季风盛行,降水少,气候暖干,低海面(低湖面)。第2、3植物群在末次冰期时段呈交替出现,表现出东亚季风在本区的旋回特征。文中推论了LGM时段大陆架上的植被类型为陆架前缘的浅水区分布着红树林,裸露的陆架前后缘分别生长着草地、灌木丛和常绿阔叶林。最后,本文提出了蒿属峰值与北大西洋Heinrich事件的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与气候 末次冰盛期 季风 heinrich事件 华南
下载PDF
MIS3以来黄土高原东南部石笋阶段性沉积记录的夏季风演化 被引量:3
19
作者 董进国 董梦彩 +1 位作者 熬贵福 黄姜楠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71-177,共7页
基于山西龙洞8个铀钍年代和100个氧同位素数据(δ^(18 )O)重建了深海氧同位素(MIS)3阶段以来东亚夏季风演化历史。石笋L8沉积并不连续,主要生长在58.0~54.5,27.1~18.0和6.8~3.9kaBP 3个阶段。不同于季风边缘区其他洞穴记录,石笋δ^(18 )... 基于山西龙洞8个铀钍年代和100个氧同位素数据(δ^(18 )O)重建了深海氧同位素(MIS)3阶段以来东亚夏季风演化历史。石笋L8沉积并不连续,主要生长在58.0~54.5,27.1~18.0和6.8~3.9kaBP 3个阶段。不同于季风边缘区其他洞穴记录,石笋δ^(18 )O值在24.5kaBP突然增加1‰,表明MIS2早期内陆地区经历了一次显著的弱季风过程,可能响应于北大西洋Heinrich 2事件。石笋δ^(18 )O序列伴随着轨道尺度太阳辐射的变化,晚全新世δ^(18 )O值持续偏重意味着低纬热带辐合带逐步南移,导致北方地区夏季风降水持续减少。Dansgaard-Oeschger(D-O)15事件具有明显的双峰结构,与格陵兰冰心记录的亚千年尺度温度波动几乎同步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石笋 DO 15事件 H2事件
下载PDF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record from the environmental sensitive grain size component of QF Old Red Sand, Haitan Island, China
20
作者 FanGen Hu ZhiZhong Li +4 位作者 JianHui Jin Qian Zhao Hui Zhang XianLi Wang Jing Xia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13年第2期220-229,共10页
The "Old Red Sand" is widely distributed along the coast of Fujian Province, China. Most studi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from as- pects of the origin, age and laterization of the "Old Red Sand", but this paper focus... The "Old Red Sand" is widely distributed along the coast of Fujian Province, China. Most studi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from as- pects of the origin, age and laterization of the "Old Red Sand", but this paper focused on reconstructing the history of the Asian Winter Monsoon change. On the basis of granulometric analysis of high-resohition samples, we have obtained environmental sen- sitive grain size component (ESGSC) from the Qingfeng (QF) profile by using the grain size-standard deviation method, which proves that the selected ESGSC is an important climate proxy. The mean grain size of this ESGSC could be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EAWM) intensity. As such, the history of the EAWM change since 44.0 ka reconstructed here reveals three main phases based on chronology dates of previous researches: (1) 44.0-25.5 ka B.P., the EAWM is relatively weak but increases gradually with fluctuations; (2) 25.5-15.5 ka B.P., relatively strong with high frequency fluctuations; (3) 15.5-7.1 ka B.P., with a weaker winter monsoon, but during 11-10 ka B.P. is remarkably enhanced. The EAWM recorded by mean grain size of the two neighboring sections have a better repeatability, so the millennial scales oscillation should be a reliable signal of the EAWM intensity. The climate recorded by ESGSC of the QF "Old Red Sand" compared to 6-80 of Huhi Cave stalagmites and Greenland GISP2 ice cores shows a good consistency, especially in detail, the YD event and four Heinrich events are all recorded, but the signal of D-O cycles was relatively wea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ld Red Sand sensitive grain siz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heinrich event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