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蠕孢菌产孢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22
1
作者 陆宁海 徐瑞富 +2 位作者 吴利民 邵刚锋 李贵圆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7-81,共5页
对番茄褐斑病原菌一长蠕孢菌产孢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燕麦片琼胶培养基、Czapek培养基和PDA+番茄叶片能促进产孢子,V8汁、PSA和番茄汁培养基抑制产孢;碳源果糖明显促进产孢,甘露醇抑制产孢子;氮源氯化铵促进产孢,蛋白胨和硫酸铵抑... 对番茄褐斑病原菌一长蠕孢菌产孢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燕麦片琼胶培养基、Czapek培养基和PDA+番茄叶片能促进产孢子,V8汁、PSA和番茄汁培养基抑制产孢;碳源果糖明显促进产孢,甘露醇抑制产孢子;氮源氯化铵促进产孢,蛋白胨和硫酸铵抑制产孢;光照和紫外线照射对长蠕孢菌产孢有明显促进作用,特别是紫外线照射60~80min时产孢量达到最大;偏低温或偏高温以及微碱性环境能促进长蠕孢菌产孢,温度为15℃或30℃,pH 8~9时最有利于产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褐斑病 长蠕孢菌 产孢量
下载PDF
哈茨木霉TR-12对番茄褐斑病菌的拮抗作用 被引量:15
2
作者 吴利民 陆宁海 +3 位作者 郎剑锋 田雪亮 徐瑞富 王旭丽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86-188,共3页
PDA平板拮抗试验表明,哈茨木霉对番茄褐斑病菌有强烈的拮抗作用,其孢子悬浮液的含孢量为10^5~10^8个/ml,时,对番茄褐斑病菌的抑制率高达82.5%。比较测定了哈茨木霉菌液和4种药剂对番茄褐斑病菌的抑制效果。哈茨木霉对番茄褐斑... PDA平板拮抗试验表明,哈茨木霉对番茄褐斑病菌有强烈的拮抗作用,其孢子悬浮液的含孢量为10^5~10^8个/ml,时,对番茄褐斑病菌的抑制率高达82.5%。比较测定了哈茨木霉菌液和4种药剂对番茄褐斑病菌的抑制效果。哈茨木霉对番茄褐斑病菌的抑制作用较50%速克灵WP和50%退菌特WP相对较差,哈茨木霉菌孢子悬浮液含孢量10^6个/mL的抑制效果与75%百菌清相近,含孢量10^8个/ml,的抑制效果与70%甲基托布津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茨木霉 番茄褐斑病菌 拮抗作用
下载PDF
番茄叶片蜡质和角质层与芝麻斑病菌侵染的关系 被引量:19
3
作者 康立功 齐凤坤 +1 位作者 许向阳 李景富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47-50,共4页
对4个抗芝麻斑病和6个感病番茄品种的叶片表皮抗性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氯仿去除叶片蜡质,用KOH或角质酶去除叶片角质层后,叶片芝麻斑病发病率显著增加;叶片蜡质和角质层同时去除的与叶片破损的芝麻斑病发病率差异不显著,表明... 对4个抗芝麻斑病和6个感病番茄品种的叶片表皮抗性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氯仿去除叶片蜡质,用KOH或角质酶去除叶片角质层后,叶片芝麻斑病发病率显著增加;叶片蜡质和角质层同时去除的与叶片破损的芝麻斑病发病率差异不显著,表明叶片的抗性成分主要是蜡质和角质层。叶片蜡质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蜡质含量和角质层的厚度与品种的抗性有关。抗病品种叶片蜡质含量显著高于感病品种。叶片蜡质提取物在体外抑菌效果不显著,说明蜡质的抗性作用主要是物理性阻止芝麻斑病菌的穿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芝麻斑病菌 叶片 蜡质 角质层
下载PDF
番茄芝麻斑病原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种类及其活性变化 被引量:7
4
作者 齐凤坤 康立功 +1 位作者 许向阳 李景富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7-51,共5页
番茄芝麻斑点病原菌能够产生一系列细胞壁降解酶,即果胶甲基酯酶(PE)、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多聚半乳糖醛酸反式消除酶(PGTE)、果胶甲基反式消除酶(PMTE)和纤维素酶(Cx)。酶动力学研究表明:产生的各种细... 番茄芝麻斑点病原菌能够产生一系列细胞壁降解酶,即果胶甲基酯酶(PE)、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多聚半乳糖醛酸反式消除酶(PGTE)、果胶甲基反式消除酶(PMTE)和纤维素酶(Cx)。酶动力学研究表明:产生的各种细胞壁降解酶均有特定的最适反应条件。水解酶类的PG、PMG、Cx最大酶活的pH均为5.0,温度均为50℃;裂解酶类的PGTE和PMTE最大酶活的pH均为9.0,温度均为30℃,与其他病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的特性基本相同。在活体外,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PG、PMG、PGTE、PMGE、Cx的活性都大幅度增加,但所有酶活性都明显低于活体内的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斑病菌 细胞壁降解酶 果胶酶 酶动力学
下载PDF
番茄褐斑病菌产毒培养条件及其毒素的致病范围 被引量:8
5
作者 陆宁海 齐尚红 +1 位作者 吴利民 徐瑞富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6-38,共3页
对番茄褐斑病菌(Helminthosporiurn carposaprum)产毒条件和毒素对不同番茄品种的毒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pH值、温度、光照条件、培养天数所制备的毒素毒力差异显著,病菌的最佳产毒条件是室温25℃,光照12 h、pH值为6、振荡培养1... 对番茄褐斑病菌(Helminthosporiurn carposaprum)产毒条件和毒素对不同番茄品种的毒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pH值、温度、光照条件、培养天数所制备的毒素毒力差异显著,病菌的最佳产毒条件是室温25℃,光照12 h、pH值为6、振荡培养15 d;不同植物对病菌毒素的敏感性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褐斑病菌 毒素 培养条件 致病范围
下载PDF
番茄褐斑病菌毒素对抗·感番茄品种的作用 被引量:2
6
作者 陆宁海 郭立季 +1 位作者 吴利民 徐瑞富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2期5905-5906,共2页
研究在番茄褐斑病菌毒素作用下,番茄抗、感病品种的根数、根长、芽长及根的电导值和PAL活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抗、感病番茄品种的根数、根长、芽长均受到抑制,根的电导值及叶片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升高;抗病品种的根数、根长、... 研究在番茄褐斑病菌毒素作用下,番茄抗、感病品种的根数、根长、芽长及根的电导值和PAL活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抗、感病番茄品种的根数、根长、芽长均受到抑制,根的电导值及叶片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升高;抗病品种的根数、根长、芽长受毒素的影响较感病品种小,即感病品种对毒素敏感,且抗、感病品种的电导值间差异达显著水平;抗病品种的PAL活性增加幅度较感病品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褐斑病菌 毒素 抗病品种 感病品种
下载PDF
番茄芝麻斑病菌的侵染条件及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康立功 齐凤坤 +1 位作者 许向阳 李景富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64-67,共4页
对番茄芝麻斑病菌侵染条件及致病性的研究表明,温度与保湿时间对番茄芝麻斑病菌的侵染有很大的影响。当温度为10℃时,病原菌潜育期达120h;当温度为25~30℃时,潜育期仅为74h。叶面保湿时间越长,越有利于病原菌的侵染,叶面最少保湿时间... 对番茄芝麻斑病菌侵染条件及致病性的研究表明,温度与保湿时间对番茄芝麻斑病菌的侵染有很大的影响。当温度为10℃时,病原菌潜育期达120h;当温度为25~30℃时,潜育期仅为74h。叶面保湿时间越长,越有利于病原菌的侵染,叶面最少保湿时间为6h。病原菌侵染的最佳温度和保湿时间组合为:温度25~30℃,保湿时间42~48h。不同番茄品种对病菌的敏感性差异较显著,704、7929、7913为感病品种,08HN31、7945、08HN30为抗病品种。不同菌龄病原菌对番茄的致病性也有差异,培养10d的菌株致病力较强,培养5d和20d的菌株致病力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芝麻斑病菌 侵染 致病性
下载PDF
番茄褐斑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8
作者 张定法 刘鸣韬 +2 位作者 高付军 毛红彦 李来泉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18-20,共3页
研究了番茄褐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病菌生长的温度范围为9~38℃,适宜温度为27~30℃;分生孢子产生和萌发的温度范围分别为25~35℃和10~40℃,适宜温度分别为30℃和27~30℃;菌丝体及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分别为51℃和55℃。病... 研究了番茄褐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病菌生长的温度范围为9~38℃,适宜温度为27~30℃;分生孢子产生和萌发的温度范围分别为25~35℃和10~40℃,适宜温度分别为30℃和27~30℃;菌丝体及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分别为51℃和55℃。病菌生长和孢子萌发的pH值范围分别为3~10和4~10,适宜pH值均为6~7。分生孢子产生及萌发均要求95%以上的相对湿度。紫外光对分生孢子有很强的杀伤作用,病菌可以在大棚内外越冬。退菌特、代森锰锌、扑海因、速克灵对病菌分生孢子萌发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生孢子 褐斑病菌 番茄 生物学特性 适宜温度 萌发 生长 杀伤作用 抑制作用 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