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limate-Vegetation Coverage Interactions in the Hengduan Mountains Area, Sou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and Their Downstream Effects
1
作者 Congxi FANG Jinlei CHEN +4 位作者 Chaojun OUYANG Lu WANG Changfeng SUN Quan ZHANG Jun WEN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4期701-716,共16页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mechanism of climate-vegetation coverage coupled changes in the Tibetan Plateau(TP)region,which is the most climatically sensitive and ecologically fragile region with the highest terrain in ...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mechanism of climate-vegetation coverage coupled changes in the Tibetan Plateau(TP)region,which is the most climatically sensitive and ecologically fragile region with the highest terrain in the world.This study,using multisource datasets(including satellite data and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s and reanalysis data)revealed the mutual feedback mechanisms between changes in climate(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and vegetation coverage in recent decades in the Hengduan Mountains Area(HMA)of the southeastern TP and their influences on climate in the downstream region,the Sichuan Basin(SCB).There is mutual facilitation between rising air temperature and increasing vegetation coverage in the HMA,which is most significant during winter,and then during spring,but insignificant during summer and autumn.Rising temperature significantly enhances local vegetation coverage,and vegetation greening in turn heats the atmosphere via enhancing net heat flux from the surface to the atmosphere.The atmospheric heating anomaly over the HMA thickens the atmospheric column and increases upper air pressure.The high pressure anomaly disperses downstream via the westerly flow,expands across the SCB,and eventually increases the SCB temperature.This effect lasts from winter to the following spring,which may cause the maximum increasing trend of the SCB temperature and vegetation coverage in spring.These results are helpful for estimating future trends in climate and eco-environmental variations in the HMA and SCB under warming scenarios,as well as seasonal forecasting based o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HMA eco-environment and SCB clim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ngduan mountains area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climate change net heat flux downstream effects
下载PDF
Spatio-temporal Pattern of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Hengduan Mountains area, China: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被引量:12
2
作者 CHEN Tiantian PENG Li +1 位作者 LIU Shaoquan WANG Qia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7年第6期948-962,共15页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 a metric used to define and identify changes in plant communities, is greatly affected by climate change, human activities and other factors. Here, we used the Carnegie-Ames-Stanford App...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 a metric used to define and identify changes in plant communities, is greatly affected by climate change, human activities and other factors. Here, we used the 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CASA) model to estimate the NPP of plant communities in Hengduan Mountains area of China, an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PP and altitude in this region. We examined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vegetation growth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 and quantitatively assessed the effect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measures by partitioning the contributions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to NPP change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1) the average total and annual NPP values over the years were 209.15 Tg C and 468.06 g C/(m2·yr), respectively. Their trend increasingly fluctuated, with spatial distribution strongly linked to altitude(i.e., lower and higher NPP in high altitude and low altitude areas, respectively) and 2400 m represented the marginal altitude for vegetation differentiation; 2) areas where climate was the main factor affecting NPP accounted for 18.2% of the total research area, whereas human activities were the primary factor influencing NPP in 81.8% of the total research area, which indicated that human activity was the main force driving changes in NPP. Areas where climatic factors(i.e.,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were the main driving factors occupied 13.6%(temperature) and 6.0%(precipitation) of the total research area, respectively. Therefore,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NPP changes was stronger than that of precipitation; and 3) the majority of NPP residuals from 2001 to 2014 were positive, with human activities playing an active role in determining regional vegetation growth, possibly due to the return of farmland back to forest and natural forest protection. However, this positive trend is decreasing. This clearly shows the periodical nature of ecological projects and a lack of long-term effectiven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 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 (CASA) model climate change human activities hengduan mountains area
下载PDF
基于自然的横断山区居民基本生计消长效应及其地域类别性征
3
作者 方一平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79-890,共12页
面对气候变化这一全人类共同的挑战,居民生计必须适应社会生态系统的波动,生计产出才有更高、更强的韧性。动态的社会生态系统对生计的支撑效果监测是一个既复杂又尚待解决的难题,而开展基于自然的生计效应模拟是可持续生计研究的新方... 面对气候变化这一全人类共同的挑战,居民生计必须适应社会生态系统的波动,生计产出才有更高、更强的韧性。动态的社会生态系统对生计的支撑效果监测是一个既复杂又尚待解决的难题,而开展基于自然的生计效应模拟是可持续生计研究的新方向。本文以干湿和用地条件为基础,以横断山区76个县(区、市)为样本,着眼居民日常基本生存状态表征,采用EViews 10软件探讨主要自然变量在居民基本生计维系中的角色和量变关系。结果表明:(1)自然系统主变量对本地居民基本生计的贡献率达到72%,充分体现了横断山区自然系统对居民基本生计支持的鲜明主导性,居民基本生计对横断山区自然系统的高度依赖性。同时,提升耕地量质是有效促进居民基本生计水平的最高优先序,而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弱化生态系统脆弱性能有效收缩对居民基本生计产生的负向作用幅度。(2)在基本生计向富足生计转型过程中,耕地始终是极为关键的生计基础,耕地保护、农业生态系统功能保全直接影响横断山区居民的自然资本及其基本生计保障能力。(3)自然、社会系统对居民基本生计的支撑效应既因地理尺度而异,又因地域类型而别,也因发展阶段而变。着重生态和社会系统的协同配合是生计改进效应最大化的捷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断山区 居民基本生计 生计消长效应 社会生态系统 地域类型
下载PDF
川西横断山区高寒草甸生态治理与畜牧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4
作者 李勋 张艳 《现代农业研究》 2023年第2期126-129,共4页
川西横断山区气候寒旱,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绝大多数草本植物返青晚、生长慢,人工草地资源匮乏,冬春季节牲畜饲草贮备不足。该文在对区域内牧草缺乏和生态问题现状进行阐述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利用高产牧草品种保护和恢复天... 川西横断山区气候寒旱,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绝大多数草本植物返青晚、生长慢,人工草地资源匮乏,冬春季节牲畜饲草贮备不足。该文在对区域内牧草缺乏和生态问题现状进行阐述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利用高产牧草品种保护和恢复天然草地的新模式来缓解和释放天然草地载畜压力,对川西横断山区脆弱生态系统恢复和提高该地区草牧业市场竞争力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生态恢复 横断山区 草地退化 畜牧业
下载PDF
横断山区2004-2014年植被NPP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子 被引量:107
5
作者 王强 张廷斌 +3 位作者 易桂花 陈田田 别小娟 何奕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084-3095,共12页
横断山区是我国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对周边区域乃至我国中西部地区气候和生态环境有着深刻的影响。NPP作为碳收支和气候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判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基于MODIS C6的NPP数据、1∶100万... 横断山区是我国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对周边区域乃至我国中西部地区气候和生态环境有着深刻的影响。NPP作为碳收支和气候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判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基于MODIS C6的NPP数据、1∶100万植被类型图、气象数据和地形数据,采用趋势线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对横断地区2004—2014年植被NPP时空格局、变化规律以及驱动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004—2014年横断山区植被年NPP总量的介于183.768—223.239 Tg C之间,多年平均为208.498 Tg C,单位面积下的植被年NPP均值为463 g C m^(-2)a^(-1)。整体上,植被NPP呈增加趋势,但局部差异明显。(2)植被NPP平均值的年际变化率在-53—97 g C m^(-2)a^(-1)之间,NPP呈增加趋势的区域分布在北部与中部的东侧以及南部的东、西两侧地区,而减少趋势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北部、中部的汶川—映秀一带以及南部攀枝花地区。(3)横断山区植被NPP变化受气候因子驱动影响的区域占比8.42%,主要集中在中部的大雪山-沙鲁里山地区,而非气候因子占比91.58%,分布在北部的阿坝地区以及南部的低海拔广大地区。该研究将对横断山区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P 气候变化 驱动因子 MODIS C6 横断山区
下载PDF
基于GIS的横断山区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和经济的关系 被引量:27
6
作者 陈田田 彭立 +2 位作者 刘邵权 王旭熙 徐定德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05-512,共8页
地形起伏度是影响山区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以横断山区大尺度ASTER GDEM为数据源,基于GIS的窗口递增分析原理,采用均值变点法科学分析平均地形起伏度的最佳统计面积并对其进行分级和相关性分析,得出实验区最佳分析窗口面积为0.... 地形起伏度是影响山区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以横断山区大尺度ASTER GDEM为数据源,基于GIS的窗口递增分析原理,采用均值变点法科学分析平均地形起伏度的最佳统计面积并对其进行分级和相关性分析,得出实验区最佳分析窗口面积为0.202 5 km2,省域之间地形起伏度差异明显,省内差异不明显,相关性较高.同时,采用空间分析技术、统计学方法以及PCA排序法,分析地形起伏度与人口、经济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地形起伏度的增大,人口密度逐渐降低,当达到3.7以后人口密度趋于一个固定值;地形起伏度与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的负相关性最大,与城镇化率的负相关性较小,与人均GDP的负相关性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断山区 最佳统计单元 地形起伏度 人口 经济
下载PDF
基于Google Earth影像的横断山区沟蚀及侵蚀沟类型调查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董一帆 聂勇 熊东红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51-157,共7页
[目的]探讨横断山区侵蚀沟的类型、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为研究沟蚀对横断山区土壤侵蚀及土地退化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基于Google Earth高清影像结合GIS的方法,基于可见性的基本原则,对横断山区开展侵蚀沟的抽样调查。共布设调查单元2... [目的]探讨横断山区侵蚀沟的类型、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为研究沟蚀对横断山区土壤侵蚀及土地退化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基于Google Earth高清影像结合GIS的方法,基于可见性的基本原则,对横断山区开展侵蚀沟的抽样调查。共布设调查单元2 242个,每个单元尺寸1km×1km。[结果]共有571个调查单元发现有侵蚀沟分布,占调查单元总数的25.5%,平均沟壑密度为2.20km/km2。沟蚀在海拔低于<1 500m的区域发育显著,沟壑密度随坡度增加而增长,与年降雨相关性较弱。草地是沟蚀发育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燥红土的沟蚀分布率及平均沟壑密度显著高于其他土壤类型。通过总结国内外现有的侵蚀沟分类体系及其异同,结合调查结果,判定该次调查的横断山区侵蚀沟类型主要为切沟和冲沟(包括有泥石流事件的冲沟)。[结论]横断山区切沟和冲沟分布广泛,发育强烈,其分布受海拔、坡度、土地利用及土壤类型等因素的影响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冲)沟 GOOGLE EARTH 横断山区 泥石流
下载PDF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岷江冷杉林林窗特征 被引量:4
8
作者 刘兴良 刘杉 +7 位作者 蔡蕾 单凤娇 潘红丽 冯秋红 李旭华 贾程 杜忠 何飞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1,共11页
为了研究大熊猫等珍稀动物的重要栖息地岷江冷杉林的林窗特征,采用样带法,研究不同海拔梯度带岷江冷杉林窗数量与密度、形状与大小结构、形成方式与时间、形成木种类与特征等。研究结果表明,岷江冷杉林林窗的线状密度和密度分别为51个/k... 为了研究大熊猫等珍稀动物的重要栖息地岷江冷杉林的林窗特征,采用样带法,研究不同海拔梯度带岷江冷杉林窗数量与密度、形状与大小结构、形成方式与时间、形成木种类与特征等。研究结果表明,岷江冷杉林林窗的线状密度和密度分别为51个/km和25.5个/hm 2;随着海拔梯度的上升,林窗数量增多,其密度也随之上升;林窗以竖式林窗为主,占林窗数量的64.71%,以25~50 m 2和75~100 m 2范围内林窗个数最多,但75~100 m 2级别林窗面积为25~50 m 2级别的林窗面积的2.2倍;形成时间≥30年的林窗数量最多,占39.22%;林窗形成方式以树倒为主,其次为树干中部折断木,占形成木数量百分比分别为70.83%和14.58%;林窗形成木径级在31~40 cm范围和高度级在16~20 m范围内数量最多,分别占所有形成木数量的33.75%和38.33%。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岷江冷杉林林窗随着海拔梯度的上升,林窗数量增多,其密度具有随之上升的趋势;岷江冷杉林以小林窗为主,形成时间≥30 a,形成木以树倒为主,径级在31~40 cm范围和高度级在16~20 m范围为主要特征。研究结论可以为近自然人工群落构建、人工促进更新,以及大熊猫栖息地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断山区 林窗面积 形成木 径级分布 高度级分布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西藏昌都横断山区聚落生态环境与生态建设方案 被引量:8
9
作者 刘邵权 陈国阶 《山地学报》 CSCD 2001年第2期141-144,共4页
在对聚落生态建设进行理论阐述的基础上 ,针对昌都横断山区聚落的现实状况 ,分析其原生环境与次生环境问题 ,并以左贡县绕金聚落为例 ,阐述地方病防治、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治理相结合的聚落生态建设案例 ,以此作为昌都横断山区聚落生态... 在对聚落生态建设进行理论阐述的基础上 ,针对昌都横断山区聚落的现实状况 ,分析其原生环境与次生环境问题 ,并以左贡县绕金聚落为例 ,阐述地方病防治、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治理相结合的聚落生态建设案例 ,以此作为昌都横断山区聚落生态建设的示范 ,为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昌都横断山区 聚落生态环境 聚落生态建设
下载PDF
横断山区草本沼泽湿地水体氮含量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勇 岳海涛 +4 位作者 刘振亚 李丽萍 田昆 郑秋竹 张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6427-6433,共7页
草本沼泽是横断山区重要的湿地类型,为探明横断山区草本沼泽湿地水体中总氮、硝氮和氨氮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于2014-2017年在横断山区对典型草本沼泽湿地开展水样采集和分析工作,同时收集降水量、地表大气温度、水温、水深、人... 草本沼泽是横断山区重要的湿地类型,为探明横断山区草本沼泽湿地水体中总氮、硝氮和氨氮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于2014-2017年在横断山区对典型草本沼泽湿地开展水样采集和分析工作,同时收集降水量、地表大气温度、水温、水深、人口数量、GDP、家畜数量等环境数据。结果表明:(1)横断山区草本沼泽湿地水体中总氮含量表现出明显的纬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总氮含量随纬度和海拔增加而下降,水温是控制这种地带性特征的主要因素。同时,随经度增加,水体中总氮含量也显著增加,社会经济发展因素是导致这种分布特征的主要原因;(2)横断山区沼泽湿地水体中硝氮和氨氮含量在海拔梯度上的变化趋势不明显;(3)随经度和纬度增加,沼泽湿地水体中硝氮含量逐渐增加,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水深和水温;(4)随经度增加,沼泽湿地水体中氨氮的含量逐渐增加,但氨氮含量与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均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断山区 沼泽湿地 水体氮含量 空间分布
下载PDF
四川横断山区生态移民的风险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18
11
作者 李锦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0-55,共6页
四川横断山区的生态移民,目标是在这一地区将人口进行再分配,以缓解该区域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改善因为生态危机而变得越来越贫困的当地居民的生活,本质上是一次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是,生态移民目标的双重性,使它面临生态环境影响、移... 四川横断山区的生态移民,目标是在这一地区将人口进行再分配,以缓解该区域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改善因为生态危机而变得越来越贫困的当地居民的生活,本质上是一次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是,生态移民目标的双重性,使它面临生态环境影响、移民贫困化、传统文化多样性流失的风险。本文认为,只有树立创造发展机遇的指导思想、建立弥补移民所有损失的政策保障、建立对全过程全面负责的机构责任制、实现文化圈内优先以化解文化冲突等措施,才能真正达到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横断山区 生态移民 风险 对策
下载PDF
基于DEM的横断山县域山区类型划分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颖 赵宇鸾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6期8-14,共7页
科学界定山地和山区类型可为山区因地制宜施策提供参考。运用均值变点法,确定最佳统计单元面积,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工具处理DEM数据,提取横断山各类山地面积,以县级行政单元对横断山山区类型进行划分。研究表明:使用均值变点法确定移... 科学界定山地和山区类型可为山区因地制宜施策提供参考。运用均值变点法,确定最佳统计单元面积,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工具处理DEM数据,提取横断山各类山地面积,以县级行政单元对横断山山区类型进行划分。研究表明:使用均值变点法确定移动窗口面积14.98km^2为横断山地地形起伏度最佳统计单元面积;横断山山地面积占比大,山地与非山地面积之比约为94∶6,山地省际空间分异明显,四川省的山地类型以次高山、高山为主,西藏自治区的山地类型以高山、极高山为主,云南省的山地类型以中山和次高山为主;横断山县级行政单元多数是山区县,其中有16个半山区县,6个准山区县,11个显山区县,65个整山区县,只有1个非山区县。整山区县的数量最多,主要分布于横断山地的中部及其以北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 山区 DEM 地形起伏度 横断山地
下载PDF
川西横断山高山峡谷区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构想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兴 覃建雄 史先琳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5-63,共9页
川西横断山高山峡谷区是我国西部地区山地旅游发展的典型区域之一,也是四川旅游发展最具潜力的地区之一。通过野外实地踏勘、文献查阅和调查走访,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对该区域的旅游资源做了全面的调查及评价,在... 川西横断山高山峡谷区是我国西部地区山地旅游发展的典型区域之一,也是四川旅游发展最具潜力的地区之一。通过野外实地踏勘、文献查阅和调查走访,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对该区域的旅游资源做了全面的调查及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该区域发展山地旅游的开发理念、开发准则、开发定位以及开发策略,并对该区域发展山地旅游的特殊性进行了总结,提出基于生态保护、旅游体验和社区参与三大核心要素的西部山地旅游发展模式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断山 高山峡谷区 山地旅游 旅游资源评价 川西
下载PDF
横断山区典型干旱河谷干湿状况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丁文荣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6-10,共5页
利用1959~2015年6个气象站点的连续监测数据,基于Vyshotskii模型、线性倾向分析、Hurst趋势预测等方法,研究了横断山区典型干旱河谷干湿状况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发现干湿状况在年际与年内尺度上的变化均表现出明显的非同步性,除巴塘和... 利用1959~2015年6个气象站点的连续监测数据,基于Vyshotskii模型、线性倾向分析、Hurst趋势预测等方法,研究了横断山区典型干旱河谷干湿状况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发现干湿状况在年际与年内尺度上的变化均表现出明显的非同步性,除巴塘和西昌有暖干化趋势外,其余河谷均呈现出暖湿化趋势,年内春季与秋季的干湿变化规律性较明显;年际尺度上雷波未来演变为暖干化的概率较大,而其余河谷仍将维持历史时期的变化趋势,年内尺度上夏季、冬季的未来趋势倾向规律明显;随着海拔升高及纬度增加,干旱河谷暖干化程度越突出,而越偏东的河谷,暖湿化的演变趋势越突出;干湿状况与降水量、相对湿度和降水日数呈正相关,与平均气温、积温、日照时数及平均风速呈负相关,降水量的变化状况直接影响着干湿状况的波动及演变趋势,而特殊地形与人类活动间接影响干旱河谷区的干湿度演变。横断山区干旱河谷的干湿变化以暖湿化趋势为主,气候变化尤其是降水变化是该趋势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湿状况 演变特征 影响因素 横断山区 干旱河谷
下载PDF
横断山脉纵向岭谷地区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5
15
作者 苏锦兰 宋金梅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0年第1期23-29,共7页
利用横断山脉纵向岭谷典型区域2005~2019年28个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时降水数据,分析纵谷区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纵谷区年降水量自西向东减少,而短时强降水量对年降水量的贡献则从西北向东南增加,短时强降水发生频率空间分... 利用横断山脉纵向岭谷典型区域2005~2019年28个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时降水数据,分析纵谷区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纵谷区年降水量自西向东减少,而短时强降水量对年降水量的贡献则从西北向东南增加,短时强降水发生频率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在0.1~6.7次/年之间,纵谷区上段发生频率很低,怒江下游和金沙江下游周边流域出现2个大值中心。(2)纵谷区短时强降水年发生频率具有0.022次/年的增加趋势。发生频率逐月变化峰值在7~8月出现,纵谷区下段2个大值中心在6~9月均明显存在;逐候变化多峰值特征突出(36、39~44、47和51候4个峰值),且51候后的下降趋势强于36候前的增加趋势,候频率高峰到达时间的空间分布表现出东北早、西南晚的特点。(3)发生频率日变化主峰值多出现在凌晨,次峰值在傍晚。子夜前后、凌晨、清晨三个时段频率空间分布均自北向南、东南增加,怒江和金沙江下游的2个大值中心明显,而午后、傍晚二个时段频率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小。纵谷区中上段发生频率日变化幅度大,其西部多为夜发性短时强降水,而东部则以午后至傍晚的短时强降水为主,纵谷区下段发生频率日变化幅度小,午后、傍晚、夜间都会出现。短时强降水的这些时空分布特征与横断山脉纵向岭谷地形及南亚季风活动特性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断山脉纵向岭谷地区 短时强降水 发生频率(次数) 时间变化 空间分布
下载PDF
横断山区山地灾害的动态危险性评价 被引量:12
16
作者 徐瑞池 李秀珍 +1 位作者 胡凯衡 聂银瓶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96-201,208,共7页
以横断山区的崩滑流山地灾害为研究对象,选取坡度、坡向、曲率、相对高差、岩性、断裂带密度和河网密度作为该区域山地灾害静态危险性的评价因子,采用频率比法计算了横断山区山地灾害静态危险度。在此基础上,重点考虑降雨因子对山地灾... 以横断山区的崩滑流山地灾害为研究对象,选取坡度、坡向、曲率、相对高差、岩性、断裂带密度和河网密度作为该区域山地灾害静态危险性的评价因子,采用频率比法计算了横断山区山地灾害静态危险度。在此基础上,重点考虑降雨因子对山地灾害危险性动态变化的影响,并基于灰色关联度法确定静态危险度和降雨因子对山地灾害动态危险性影响的相对权重,最后采用因子叠加法实现了横断山区山地灾害的动态危险性评价。相关研究成果对于横断山区的发展规划和山地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灾害 动态危险性评价 降雨 横断山区
下载PDF
藏东横断山区业拉山背风坡土壤理化性质垂直地带性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鹏 李小熊 +4 位作者 姚甜甜 喻武 方江平 万丹 史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1-118,共8页
【目的】对业拉山背风坡不同海拔梯度表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垂直地带性进行分析,为区域干凉河谷地带土壤抗侵蚀评价及植被恢复提供参考。【方法】以业拉山海拔3200~4600 m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其体积质量、孔隙度、田间持水性、有机质含量... 【目的】对业拉山背风坡不同海拔梯度表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垂直地带性进行分析,为区域干凉河谷地带土壤抗侵蚀评价及植被恢复提供参考。【方法】以业拉山海拔3200~4600 m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其体积质量、孔隙度、田间持水性、有机质含量,并分析海拔及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不同海拔土壤的理化性质存在一定差异。不同海拔土壤有机质含量、体积质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饱和含水率、毛管含水率和田间持水率分别为14.78~198.96 g/kg,0.43~1.45 g/cm3,55.51%~89.25%,42.64%~81.13%,38.52%~201.61%,30.19%~184.85%和23.07%~175.25%。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体积质量、非毛管孔隙度总体呈减小趋势,有机质含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饱和含水率、毛管含水率、田间持水率总体呈增大趋势。海拔与土壤体积质量、非毛管孔隙度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与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饱和含水率、毛管含水率、田间持水率和有机质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业拉山背风坡表层土壤结构以海拔4400 m地区最优,海拔4200和4600 m地区优于海拔3800和4000 m地区,海拔3200~3600 m地区最差。从土壤类型看,业拉山背风坡表层土壤理化性能综合表现为黑毡土>棕壤>褐土>灰褐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业拉山 背风坡 土壤理化性质 垂直地带性 藏东 横断山区
下载PDF
横断山区植物分布和栽培的生态气候学研究
18
作者 江爱良 《地理环境研究》 1989年第1期44-52,共9页
作者总结了横断山区植物分布和栽培的特征:1.某些作物种植上限可达很高的海拔高度。例如:云南省丽江地区水稻种植的上限可达2500m以上;西双版纳南坡的橡胶树林分布超过海拔1000m;柑桔最高种植海拔在四川省巴塘县苏龙洼乡可达2400m。2.... 作者总结了横断山区植物分布和栽培的特征:1.某些作物种植上限可达很高的海拔高度。例如:云南省丽江地区水稻种植的上限可达2500m以上;西双版纳南坡的橡胶树林分布超过海拔1000m;柑桔最高种植海拔在四川省巴塘县苏龙洼乡可达2400m。2.一些地方某些作物的产量明显较高。例如:大理市(20°N、100°E,2000m)水稻产量可达15t/ha;丽江县小麦产量高达1 t/ha。3.不同地带性的植物可在同一海拔高度上的某些地点良好地共生在一起。4.冬季经常出现的逆湿,使植物分布倒置现象显著。5.一些热带植物(例如芒果)在横断山较高纬度(22°—27°N)地区生长发育良好且产果甚丰,不象中国东部较低纬度(19.5°—23°N)地区那样不产果或产果少。作者并认为,横断山区是茶和柑桔的发源地或发源地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断山区 植物分布与栽培 生态气候学
下载PDF
横断山区凉山州耕地景观安全格局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丽芳 冉丹阳 +3 位作者 杨存建 廖雨 祝聪 张英 《生态科学》 CSCD 2020年第2期25-31,共7页
针对横断山区凉山彝族自治州1995年-2015年的耕地安全评价与演变等问题,采用耕地安全评价模型、土地动态度方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法,对其进行时空格局演变与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1)1995年-2015年凉山州耕地斑块呈现破碎化状态,脆弱度... 针对横断山区凉山彝族自治州1995年-2015年的耕地安全评价与演变等问题,采用耕地安全评价模型、土地动态度方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法,对其进行时空格局演变与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1)1995年-2015年凉山州耕地斑块呈现破碎化状态,脆弱度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发展趋势;(2)与1995年-2005年相比,2005年-2015年凉山州的耕地安全等级呈明显下降趋势,低安全水平主要分布在西昌市及其周边县区;(3)耕地动态变化度主要受第一产值、有效灌溉面积、化肥使用量、耕地安全指数、人口密度等5个因子的影响。该研究结果可为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耕地整理与利用提供科学的参考,并对横断山的其他区域的耕地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景观安全格局 时空演变 驱动力分析 横断山区
下载PDF
不同人类干扰背景下横断山南段保护优先区规划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宋成文 王文礼 +5 位作者 刘冬梅 代光辉 刘维鸿 李泞吕 朱颖 张志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9655-9668,共14页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最有效、最基本的措施。在有限的资金和人力条件下,如何参考不同人类干扰在保护优先区建设中的影响并选择合适的保护规划方案,在更大程度上的保护本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一直以来都是保护生物学家争...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最有效、最基本的措施。在有限的资金和人力条件下,如何参考不同人类干扰在保护优先区建设中的影响并选择合适的保护规划方案,在更大程度上的保护本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一直以来都是保护生物学家争论的焦点。以横断山南段区为例,重点关注保护区建设过程中不同的人类干扰程度,以人类干扰的高低为切入点,基于多准则决策分析的原理和方法,以横断山南植被生态系统和人类干扰强度因子为基础,对比分析横断山南的生态系统保护价值分布、人类干扰格局和保护成效,结果显示:一是区域内森林生态系统(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落叶混交林、常绿针叶林)、湿地生态系统(湖泊、河流、草本湿地)、高山生态系统(冰川和永久积雪、高寒草甸、高寒草原)价值高且分值在21分以上;二是从人类干扰高低分析入手,基于维持和提升区域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不同的保护优先区域和保护策略。三是识别出横断山南段区的保护优先区主要包括峨边县、马边县、石棉县、越西县、保山市、腾冲市、维西县、德钦县、察隅县等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断山南段区 生态系统 人类干扰 保护优先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