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4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erbal Textual Research of Inulae Flos in Chinese Classic Prescription
1
作者 Xiaodu QIN Houkang CAO Zhipeng HUANG 《Medicinal Plant》 CAS 2022年第5期100-105,共6页
The herbal textual research of Inulae Flos was carried out from the aspects of name,origin,habit and distribution,nature and flavor,meridian,efficacy and indications by referring to ancient Chinese herbal books and di... The herbal textual research of Inulae Flos was carried out from the aspects of name,origin,habit and distribution,nature and flavor,meridian,efficacy and indications by referring to ancient Chinese herbal books and different editions of Pharmacopoeia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After textual research,Inulae Flos has been named as"Inulae Flos"since Shennong Bencaojing(Shennong’s Herbal Classic).Its original plant is Inula japonica Thunb.or I.britannica L.,which is easy to multiply and widely distributed.Inulae Flos is used medically with clean and dry capitulum,and there is also honey-burning method.The description of Inulae Flos in Pharmacopoeia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uch as nature and flavor,meridian,efficacy and indications,is gener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records in traditional herbal boo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ulae Flos herbal textual research ORIGIN
下载PDF
经典名方中龙葵的本草考证 被引量:1
2
作者 胡港 俞赟丰 +2 位作者 邓羿駃 曾洁 王孟清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24年第3期101-109,共9页
通过收集整理本草古籍和现代文献,考证经典名方中龙葵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炮制、性味、功效。经考证,历代主流均以“龙葵”为正名,尚有多个别名,多源于其形态和性味功效。龙葵的正品基原应为今茄科(Solanaceae)茄属(Solanum)龙葵... 通过收集整理本草古籍和现代文献,考证经典名方中龙葵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炮制、性味、功效。经考证,历代主流均以“龙葵”为正名,尚有多个别名,多源于其形态和性味功效。龙葵的正品基原应为今茄科(Solanaceae)茄属(Solanum)龙葵(Solanum nigrum),其全国均有产,常在夏秋采收,品质以茎叶色绿、带果者为佳。古代炮制多为阴干或使用鲜品,与现代较为一致,但近现代多加以切段。古今龙葵常以生品入药。古代多认为其味苦性寒且无毒,而1977年版《中国药典》载其性味苦、微甘,寒,有小毒,用于治疗疮疖肿痛、肿瘤等。古代含龙葵的方剂龙葵膏、龙葵根散、龙葵散主要用于疮疡,而人参散用于吐血;现代含龙葵的方剂白英清喉汤、软坚解毒汤、泄肺逐饮汤、山甲龙葵汤、祛瘀散结汤、龙葵苡仁汤均用于各种癌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葵 基原 炮制 性味功效 本草考证
下载PDF
古今蜚蠊的药性、功效与临床应用考证
3
作者 彭艺超 姚譞 +2 位作者 凌江红 张彤 王冰 《上海中医药杂志》 CSCD 2024年第11期46-51,共6页
蜚蠊又名蟑螂,作为传统“四害”之一,鲜有报道总结其作为传统中药的药性、功效与临床配伍应用。以美洲大蠊为代表的蜚蠊科昆虫药用历史悠久,在多种疾病治疗方面展现出良好的药效作用,但其他蜚蠊昆虫如澳洲大蠊、东方蜚蠊没有得到足够的... 蜚蠊又名蟑螂,作为传统“四害”之一,鲜有报道总结其作为传统中药的药性、功效与临床配伍应用。以美洲大蠊为代表的蜚蠊科昆虫药用历史悠久,在多种疾病治疗方面展现出良好的药效作用,但其他蜚蠊昆虫如澳洲大蠊、东方蜚蠊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及开发、应用。为了深入开发应用蜚蠊科昆虫类药物,首先需要了解其作为药物是否有效,故通过查阅大量本草和医药典籍,从药性、功效、临床应用三方面进行了考证,以挖掘有害昆虫的药用价值,为人类健康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蜚蠊 蟑螂 药性 功效 临床应用 本草考证 中药研究
下载PDF
毛头鬼伞的本草考证及不良反应研究进展
4
作者 高海云 陈瑜鑫 +3 位作者 李瑶 李慧 刘天睿 袁媛 《中国药物警戒》 2024年第5期502-506,512,共6页
目的探究药用真菌毛头鬼伞的用药历史与现代研究进展,为毛头鬼伞进一步研究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查阅古代本草专著,对毛头鬼伞的名称、产地、形态、药性、功效进行考证,并结合现代文献研究进行深入探索。结果毛头鬼伞用药历史悠久,其古代... 目的探究药用真菌毛头鬼伞的用药历史与现代研究进展,为毛头鬼伞进一步研究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查阅古代本草专著,对毛头鬼伞的名称、产地、形态、药性、功效进行考证,并结合现代文献研究进行深入探索。结果毛头鬼伞用药历史悠久,其古代名称为鬼盖、地盖、鬼屋等,现代称毛头鬼伞、鸡腿菇。性平、味甘,归胃、心经,主治小儿寒热惊痫证、疔疮肿毒、恶疮、蜈蚣蛇蝎伤。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毛头鬼伞具有抗氧化、抗癌、保护肝脏、抗炎、抗糖尿病、抗菌、抗病毒和抗线虫活性等药理作用。通过系统查阅古今文献发现,毛头鬼伞可能引起双硫仑样反应、胃肠炎型中毒、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皮肤反应、富集重金属等不良反应。结论通过对毛头鬼伞的本草考证及不良反应进行总结,可为毛头鬼伞的安全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头鬼伞 鸡腿菇 本草考证 双硫仑样反应 药用安全 不良反应
下载PDF
南北刘寄奴的考证及对比分析
5
作者 郭鼎帅 蔡家瀚 +2 位作者 张媛媛 王长福 王秋红 《广东药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152-159,共8页
刘寄奴为我国传统常用中药,具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的功效。自古以来,就存在记载不一、品种复杂、标准不清等问题,给现代药理学研究和临床用药带来极大困难。本文以阴行草和奇蒿2种主流刘寄奴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内外研究对其本草溯源、... 刘寄奴为我国传统常用中药,具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的功效。自古以来,就存在记载不一、品种复杂、标准不清等问题,给现代药理学研究和临床用药带来极大困难。本文以阴行草和奇蒿2种主流刘寄奴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内外研究对其本草溯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质量标准等方面进行整理和分析,为规范刘寄奴临床用药、探索新的药用机制、完善药材评价标准提供参考依据,以促进对这一重要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寄奴 阴行草 奇蒿 本草考证
下载PDF
中药防风与前胡的比较研究概况
6
作者 王一寓 党小琳 程芬 《医学综述》 CAS 2024年第18期2255-2260,共6页
防风和前胡为常用中药,因药材性状相似,鉴定较为困难,经常出现混用或错用的现象。两者均来源于伞形科植物的干燥根,化学成分相似,临床上均可用于治疗感冒,但两种药材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防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祛风要药,主要化学... 防风和前胡为常用中药,因药材性状相似,鉴定较为困难,经常出现混用或错用的现象。两者均来源于伞形科植物的干燥根,化学成分相似,临床上均可用于治疗感冒,但两种药材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防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祛风要药,主要化学成分为色原酮类化合物;前胡始载于《名医别录》,为化痰止咳平喘药,主要化学成分为香豆素类化合物。通过对防风与前胡的异同点进行梳理总结,以期为两者的快速、准确鉴定和选用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解决方法,同时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风 前胡 本草考证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鉴别
下载PDF
丹参品种、产地及栽培历史本草考证 被引量:2
7
作者 翟俊杰 左亚锋 +1 位作者 王孟虎 孟祥松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130-137,共8页
丹参为我国常用大宗中药材,历代本草均有记载,药用历史悠久,功效显著,具有活血止痛、宁心安神的作用,为常用活血化瘀药,临床医疗价值较高,在治疗心肌缺血、改善肝功能、保护肾脏、对抗肿瘤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查阅文献发现,近年来对... 丹参为我国常用大宗中药材,历代本草均有记载,药用历史悠久,功效显著,具有活血止痛、宁心安神的作用,为常用活血化瘀药,临床医疗价值较高,在治疗心肌缺血、改善肝功能、保护肾脏、对抗肿瘤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查阅文献发现,近年来对丹参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药理成分、临床等方面,鲜有从古籍文献出发对丹参品种、产地及栽培历史进行研究。通过系统查阅丹参古今文献发现,丹参近缘品种较多,在民间应用和地方入药中同属多种植物的根均作丹参用;在清代以前为野生丹参,清代以后才出现人工栽培丹参,以山东、四川丹参质量最好;各地虽有栽培,但是栽培品种混杂,品质退化严重,质量参差不齐,为此,有必要对丹参的品种、产地及栽培历史进行考证,为丹参正本清源及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品种 产地 栽培历史 本草考证
下载PDF
鱼腥草的研究进展及其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
8
作者 王连睿 东红阳 苗明三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84-1092,共9页
鱼腥草为我国传统的药食同源中药材之一,其化学成分类型丰富,包含挥发油类、黄酮类、生物碱类、苯丙素类、甾体类等。研究表明,鱼腥草具有抗炎、抗肿瘤、抗菌和抗病毒等药理作用。该文综述了鱼腥草的本草考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并根... 鱼腥草为我国传统的药食同源中药材之一,其化学成分类型丰富,包含挥发油类、黄酮类、生物碱类、苯丙素类、甾体类等。研究表明,鱼腥草具有抗炎、抗肿瘤、抗菌和抗病毒等药理作用。该文综述了鱼腥草的本草考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并根据中药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的概念,从植物亲缘学、传统药性及药效、不同产地和采收时期、可入血成分和化学成分可测性等方面对鱼腥草的质量标志物进行预测分析,以期为鱼腥草的质量控制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腥草 质量标志物 本草考证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下载PDF
藏药“叶格兴”的基原及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9
作者 杨安南 冯艳 +5 位作者 李志峰 李亚荣 缐杨 王琦 冯育林 钟国跃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75-690,共16页
目的澄清常用藏药“叶格兴”的基原,考察其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为规范临床用药、质量控制及资源的合理利用等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文献考证、植物分类学鉴定、化学成分考察、药理活性鉴定,结合资源分布及临床使用现状调查分析。结果藏药... 目的澄清常用藏药“叶格兴”的基原,考察其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为规范临床用药、质量控制及资源的合理利用等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文献考证、植物分类学鉴定、化学成分考察、药理活性鉴定,结合资源分布及临床使用现状调查分析。结果藏药“叶格兴”涉及2科4属7种,即忍冬科接骨木属,菊科千里光属、合耳菊属、风毛菊属,文献记载的基原植物中最早使用的“叶格兴嘎保”即“白”者应是双花千里光、川西千里光;“叶格兴那保”即“黑”应为柳叶菜风毛菊及血满草;莱菔叶千里光(异叶千里光)、菊叶千里光(菊状千里光)、接骨草为云南、甘肃、川西习用、市场流通的主要代用品。叶格兴主要含萜类、黄酮类、生物碱类、酚酸等化学成分;叶格兴黑者主要用于“愈创”,白者主要用于“消炎”与现代药理研究抗炎、抗氧化、抗菌等活性相对应。结论鉴于“叶格兴”的基原涉及到多种不同科属的植物,“叶格兴”已成为这些植物类药材的统称;据考证结果及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从有利于规范临床用药、保证疗效和药材质量的角度,其名称和基原宜规范为:“■/叶格兴嘎保”(即白者),来源为双花千里光(红缨合耳菊)、川西千里光(川西合耳菊);“■/叶格兴那保”(即黑者),来源为柳叶菜风毛菊、血满草,莱菔叶千里光(异叶千里光)、菊叶千里光(菊状千里光)为各地代用品;接骨草作为独立药物。应加强各地方代用品的资源与使用现状调查、不同资源物种的药效物质基础及生物活性等的比较研究,规范其品种-名称-基原,以合理利用其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格兴 藏药 本草考证 化学成分 药理活性
下载PDF
荠的本草考证
10
作者 郭思妤 孙婉萍 谢明 《中医药导报》 2024年第2期181-187,202,共8页
荠菜作为药材首载于《名医别录》,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药食同源类中药,在中国各地乡间田野均随处可见,其别名众多。荠类中存在名称混用的现象,历代本草中与荠菜混用最多的是菥蓂,荠类中的荠菜Capsella bursa-pastoris(L.)Medic.与菥蓂Thlas... 荠菜作为药材首载于《名医别录》,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药食同源类中药,在中国各地乡间田野均随处可见,其别名众多。荠类中存在名称混用的现象,历代本草中与荠菜混用最多的是菥蓂,荠类中的荠菜Capsella bursa-pastoris(L.)Medic.与菥蓂Thlaspi arvense L.分属十字花科中的两种药用植物,从五代时期,开始有本草将荠菜子与菥蓂子混为一物,导致后续宋、明、清时期的部分本草对其原植物形态描述发生错误,将荠菜与菥蓂混淆,尤其是明代的部分本草更是将荠菜与菥蓂视为一物。对荠菜的基原进行梳理考证,为荠菜制定国家标准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荠菜 菥蓂 品名 基原 本草考证
下载PDF
瓜蒌不同药用部位、炮制方法、药性与功效的考证
11
作者 张溪桐 杨彬 +1 位作者 张宁 王冰 《上海中医药杂志》 CSCD 2024年第11期52-57,63,共7页
瓜蒌、瓜蒌子和瓜蒌皮是来源于同一植物果实的不同部位,为了解三种药物的应用历史及彼此间的相互联系,通过系统查阅历代本草和医学典籍,从药用部位、炮制方法、药性与功效四个方面进行了考证。结果表明,历代典籍中瓜蒌多用其植物名称“... 瓜蒌、瓜蒌子和瓜蒌皮是来源于同一植物果实的不同部位,为了解三种药物的应用历史及彼此间的相互联系,通过系统查阅历代本草和医学典籍,从药用部位、炮制方法、药性与功效四个方面进行了考证。结果表明,历代典籍中瓜蒌多用其植物名称“栝楼”,在古代方剂中入药的部位有果实、种子、瓤、果皮;古代瓜蒌、瓜蒌子或瓜蒌皮有清炒、蛤粉炒、葛粉炒、烧、煅、蒸、去油等炮制方法,现代三者常用的炮制方法为炒和蜜炙;有关其性味的记载经历了由“苦,寒”向“甘,寒”的转变,直到近代对三者才有了归经的记载;瓜蒌子偏于润肺和通便,瓜蒌皮偏于清热、化痰、宽胸,瓜蒌的功效兼而有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蒌 瓜蒌子 瓜蒌皮 药用部位 炮制方法 药性 功效 本草考证
下载PDF
椒目的本草考证
12
作者 段禹彤 杨钧涵 +3 位作者 冉明 隋家欣 孟令杰 孙婉萍 《中国药师》 CAS 2024年第2期357-364,共8页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历代本草著作,对椒目的名称、基原产地及采收、功效主治、性味归经等方面进行综述。椒目作为药材名始载于《本草经集注》,后世也多以“椒目”作为正名;椒目为芸香科植物花椒或青椒的种子,秋季8~10月成熟时采摘,炮制...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历代本草著作,对椒目的名称、基原产地及采收、功效主治、性味归经等方面进行综述。椒目作为药材名始载于《本草经集注》,后世也多以“椒目”作为正名;椒目为芸香科植物花椒或青椒的种子,秋季8~10月成熟时采摘,炮制方法有净制、炒制和盐制;能利水消肿,治疗肾虚耳鸣,主治水腹胀满,无毒或小毒。本文对椒目追本溯源,考究药史,厘清椒目的中药基原性能,为椒目的临床正确使用及为国家制定该药材的中药质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椒目 名称 基原采收 本草考证
下载PDF
薏苡附子败酱散文献分析与考证
13
作者 魏艳婷 王萌 +2 位作者 李佳佳 苏红宁 贡磊磊 《中国药业》 CAS 2024年第16期38-43,共6页
目的为薏苡附子败酱散的临床应用与研发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华医典》(第5版)数据库、《国医典藏》中医古籍数据库、中医药基本古籍数据库(中南大学)及中医世家、中医宝典官网,以及中国知网中薏苡附子败酱散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1958年... 目的为薏苡附子败酱散的临床应用与研发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华医典》(第5版)数据库、《国医典藏》中医古籍数据库、中医药基本古籍数据库(中南大学)及中医世家、中医宝典官网,以及中国知网中薏苡附子败酱散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1958年1月至2022年12月。梳理记载薏苡附子败酱散的古代文献,并结合现代临床研究,考证该方关键信息。结果与结论共收集相关古籍文献84条,涉及中医古籍48部,其中23部全面记载了该方功能主治、组成、剂量、炮制、制法与服法等内容。薏苡附子败酱散共3种异名方(附子汤、败酱散、薏苡附子散)。其由薏苡仁、附子、败酱草组方,根据古今剂量折算,每剂含薏苡仁34.5 g,附子6.9 g,败酱草17.25 g,附子用炒制品,薏苡仁、败酱草均用生品,加水400 mL,煎至200 mL,顿服。该方古籍记载主治病证为肠痈内已成脓,身无热,肌肤甲错,腹皮急,如肿状,按之软,脉数。现代研究以炎症为主要应用方向,并广泛应用于内科、妇科、儿科等学科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薏苡附子败酱散 古代文献 现代研究 本草考证 临床应用
下载PDF
款冬花药用历史的本草考证及沿革变迁
14
作者 温洋 李思瑶 +1 位作者 秦雪梅 李震宇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86-1493,共8页
款冬花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历代本草专著和方书典籍中有关其药用历史的记载十分丰富,是临床中常用的止咳化痰药。目前,关于款冬花的基原、产地、规格等级等已有较多综述,但性味、功效记载的变迁,以及古代应用的考证及现代应用的评述... 款冬花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历代本草专著和方书典籍中有关其药用历史的记载十分丰富,是临床中常用的止咳化痰药。目前,关于款冬花的基原、产地、规格等级等已有较多综述,但性味、功效记载的变迁,以及古代应用的考证及现代应用的评述未见相关综述。性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部分,反映中药性质、性能,是临症治法、遣药组方的重要依据。此外,历代典籍中记载了大量的款冬花方剂和应用,有值得深入挖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款冬花 性味 功效 古代方剂 配伍 制剂 熏法 本草考证
下载PDF
东洋参本草考证
15
作者 王青卓 于宁宁 +3 位作者 于旭峰 张义敏 张思超 宋素花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1期13-18,共6页
东洋参多出现于清末民初本草医籍中,近现代文献多认为该药为大力参、土人参、竹节参、牛蒡等药物的别名,基原混淆不清。为正名清源,本文从名称、基原、产地、加工炮制、性味功效几方面进行考证,得出东洋参较早收录于清代《本草纲目拾遗... 东洋参多出现于清末民初本草医籍中,近现代文献多认为该药为大力参、土人参、竹节参、牛蒡等药物的别名,基原混淆不清。为正名清源,本文从名称、基原、产地、加工炮制、性味功效几方面进行考证,得出东洋参较早收录于清代《本草纲目拾遗》,因其产于日本而得名东洋参,基原植物为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er,以日本云州、会津、信州为道地,我国东北地区亦有培植;东洋参药材经净须、煮沸、冷却、曝干等炮制工艺制成,性温、味甘微苦,功擅补气生津,可治一切津气虚损之证,清代江浙地区常作人参使用。另附辨伪,以别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洋参 本草考证 基原 辨伪 产地
下载PDF
中药石膏本草考证
16
作者 王倩 杨晓铭 +5 位作者 孙宇 邹葭霜 陈云 高竹 梁婷婷 顾利芳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113-117,共5页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结合近现代文献资料,对石膏的名称、基原、产地与品质评价、采收加工及炮制方法等进行了系统梳理及考证,以期为石膏药材资源的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历代本草皆以石膏为正名,别名较多。命名有的与石膏的...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结合近现代文献资料,对石膏的名称、基原、产地与品质评价、采收加工及炮制方法等进行了系统梳理及考证,以期为石膏药材资源的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历代本草皆以石膏为正名,别名较多。命名有的与石膏的外观性状有关如“细石”,有的与其质地有关如“软石膏”。经考证历史上存在将方解石、长石、理石、寒水石、玄精石等作石膏使用的情况。根据历代本草记载厘清了石膏及易混淆品种之间的异同,并分析考证了湖北应城石膏的道地性,品质评价多以色白、块大、质松、纵断面纤维状、具绢丝样光泽、无夹层、无杂石者为佳。石膏全年可采,一般于冬季采挖,炮制方法主要有:水飞、煅、炒、煨、煮、炙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膏 本草考证 基原 产地 品质评价 炮制方法
下载PDF
藜芦的本草考证
17
作者 成子己 徐丽莉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24年第2期96-104,共9页
结合历代医籍和近现代文献,对藜芦药材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与考证。历代本草记载的主流基原为百合科藜芦属植物藜芦(Veratrum nigrum L.)。藜芦别名众多,广泛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以根及根茎入药,以直径大、... 结合历代医籍和近现代文献,对藜芦药材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与考证。历代本草记载的主流基原为百合科藜芦属植物藜芦(Veratrum nigrum L.)。藜芦别名众多,广泛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以根及根茎入药,以直径大、外皮土黄色、质清脆、断面粉为上乘。采收时间多为每年5~8月,净制后晒干。对于藜芦性味功效认识古今记载基本一致。本研究为藜芦药材的质量控制、临床应用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本草文献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芦 本草考证 基原 产地 品质评价 毒性
下载PDF
藏药蕨麻的本草考证
18
作者 肖华 张炜 +5 位作者 马青青 范莹莹 谭金华 拜礼文 周金元 海平 《西北药学杂志》 2024年第1期20-25,共6页
目的对藏药蕨麻进行本草考证,为藏药蕨麻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查阅、整理历代有关蕨麻的本草记载,对始载本草、名称及药用历史进行系统研究。结果众多本草古籍中均有关于蕨麻的药食记载,且本草专著记载蕨麻全草及块... 目的对藏药蕨麻进行本草考证,为藏药蕨麻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查阅、整理历代有关蕨麻的本草记载,对始载本草、名称及药用历史进行系统研究。结果众多本草古籍中均有关于蕨麻的药食记载,且本草专著记载蕨麻全草及块根均可入药,全草有收敛止血、补血益气、生津利痰的功效;块根具有生津止渴、健脾益胃、收敛止血、止咳、利痰、益气补血的功效,主治吐血、下血、疟疾、脾虚腹泻、下痢等症。但现行标准记载其药用部位为其干燥地下部分。结论近现代对蕨麻药用部位及药理作用的研究与古代存在差异,需要对蕨麻叶和全草的活性成分进一步深入研究,以便开发、利用蕨麻药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蕨麻 藏医药 药用历史 本草考证
下载PDF
木贼本草考证
19
作者 唐佩 俞赟丰 +2 位作者 郭清 钟仪 乔江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24年第9期122-130,共9页
木贼始载于《嘉佑本草》,此后历代本草均有收载。宋代至今,木贼有“节节草”、“笔筒草”、“笔头草”等多种别名;其基原以木贼科植物木贼(Equisetum hyemale L.)为主,但仍存在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历代产地多见于今陕西省、甘肃省... 木贼始载于《嘉佑本草》,此后历代本草均有收载。宋代至今,木贼有“节节草”、“笔筒草”、“笔头草”等多种别名;其基原以木贼科植物木贼(Equisetum hyemale L.)为主,但仍存在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历代产地多见于今陕西省、甘肃省境内,现广泛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宋代木贼的采收以农历“四月”为主,现多于夏秋季采挖。木贼的炮制包括“炒黑”、“去节”等,现多以“切制”为主。木贼味甘微苦、性平微温,无毒,主归肝、肺及胆经,具有发汗解肌、明目退翳、固崩止血、消积等功效,为“肝之专药”、“去翳明目要剂”,可用于目生翳障、迎风流泪、肠风下血、脱肛、喉痹、疟疾、崩漏等症。本文的考证结果不仅为木贼的资源开发利用和安全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其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贼 产地 基原 炮制 本草考证
下载PDF
经典名方香苏散的古今应用分析与关键信息考证
20
作者 朱连超 梁绿圆 +9 位作者 唐箐 曹佳蕾 徐梓铭 张慧珍 郭智丹 马荣泽 张正绍 魏炳琦 都修波 马丙祥 《上海中医药杂志》 CSCD 2024年第11期33-39,共7页
经典名方香苏散收录于《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中,由香附、紫苏叶、甘草、陈皮4味药组成,用于治疗感冒、瘟疫、腹痛、头痛、风湿脚痛、妊娠伤寒等,现代临床多用于治疗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及神经系统疾病。本研究共搜集相关古籍文献3... 经典名方香苏散收录于《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中,由香附、紫苏叶、甘草、陈皮4味药组成,用于治疗感冒、瘟疫、腹痛、头痛、风湿脚痛、妊娠伤寒等,现代临床多用于治疗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及神经系统疾病。本研究共搜集相关古籍文献36条,涉及古籍32部,将所得文献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并结合现代研究文献,对香苏散的源流以及药物组成、基原、炮制方法、煎煮服法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考证分析,为香苏散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名方 香苏散 功效主治 考证 临床应用 中药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