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09篇文章
< 1 2 1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changes in the annual distribution of mountain runoff during the period of 1965-2018 in Hexi Corridor,Northwest China
1
作者 Yan Luo ZhiXiang Lu +2 位作者 Qi Feng Meng Zhu JinBo Zhang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24年第2期73-83,共11页
The annu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iver runoff in arid regions have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water resource stability and management.Based on the mountain runoff data from 1965 to 2018,this study examines... The annu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iver runoff in arid regions have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water resource stability and management.Based on the mountain runoff data from 1965 to 2018,this study examines the annual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monthly runoff of the Shiyang River Basin,Heihe River Basin,and Shule River Basin in the Hexi Corridor,Northwest China.Many indexes are used and analyzed,including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nce,the complete regulation coefficient,the concentration degree and concentration period,the magnitude of change,the skewness coefficient,and the kurtosis coefficient of the annual distribution curves.The results reveal the following:(1)The inhomogeneity of annual runoff distribution in the Taolai River and the rivers to the west of it,except the Shiyou River,show an increasing trend.Conversely,the inhomogeneity of the rivers to the east of the Taolai River generally show a downward trend,but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nce value is still very high.(2)In the Shiyang River Basin,the annual distribution of the concentration period is characterized by a relatively discrete pattern.Conversely,the Heihe River Basin exhibits a relatively concentrated pattern,and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Shule River Basin is quite different.Notably,all concentration periods in the three basins have shifted backward after the 2000s.(3)The Shiyang River Basin exhibits disordered annual distribution curves of runoff in different years.In contrast,the Heihe River Basin presents a typical‘single-peak’pattern with a prominent right-skewed.The Shule River Basin has regular distribution curves,with a gradually significant‘double-peak’pattern from east to west.Overall,there has been a slight change in runoff in the Shiyang River Basin,while the Heihe River Basin and Shule River Basin have experienced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runoff.The annual distribution curves of runoff in the Liyuan River and the rivers to the east of it exhibit a gentle peak pattern,and the appearance probability of extreme runoff during the year is low.Conversely,the rivers to the west of the Liyuan River,excluding the Danghe River,display a sharp peak and thick tail pattern,indicating that the appearance probability of extreme runoff during the year is high.These findings have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th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e Hexi Corridor.Moreover,they provide a solid foundation for predicting future changes in 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xi Corridor Inland rivers Mountain runoff Annu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unoff
下载PDF
A Study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aracteristic Cuisines of the Hexi Corrid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2
作者 Jing Luo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2024年第10期170-177,共8页
Given the diversity of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it is difficult to find precise counterparts of many food-related vocabularies in the unique dietary culture of the Hexi Corridor in the target language,mak... Given the diversity of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it is difficult to find precise counterparts of many food-related vocabularies in the unique dietary culture of the Hexi Corridor in the target language,making it challenging to fully convey the essence of its local dietary culture in translation.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the theory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provides an ideal translation approach through the language mode,image mode,sound mode,and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multimodalities,which can accurately address the deficienci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dietary culture.Through this research,it is not only possible to highlight the unique charm of the dietary culture of the Hexi Corridor but also to build a bridge for its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promoting cross-border cultural exchanges and mutual understan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hexi Corridor Characteristic cuisine English translation study
下载PDF
A Study on Germa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Culture-Loaded Words in Documentary Hexi Corridor(Expert)by Adaptation Theory
3
作者 ZHU Yalin NI Xiaoshan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23年第2期74-79,共6页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aptation theory.It is based on the translation text of the sixth episode“Silk Road”and the seventh episode“...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aptation theory.It is based on the translation text of the sixth episode“Silk Road”and the seventh episode“Dunhuang”of the documentary Hexi Corridor.Many words with Chinese cultural connotations appear in the subtitles of this documentary.This paper will be divided into four parts.The first part and the second part deal with the basic theories,i.e.,definition of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and of adaptation theory.The original text is analysed in the third part.This part deals with the background and specifics of the language of the documentary film Hexi Corridor.The fourth part deals with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by the author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adopted by the author.The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are solved by five translation methods,namely transliteration,loan translation,substitution,interpretation,and adap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adaptation theory documentary film hexi Corrido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下载PDF
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光合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4
作者 连晓荣 何海军 +6 位作者 李永生 周文期 王晓娟 杨彦忠 刘忠祥 张彦军 周玉乾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7-177,209,共12页
以6个不同熟期玉米品种为材料,于2020—2021年在河西走廊灌区不同地区开展试验,研究覆膜和露地两种种植模式对不同熟期玉米品种农艺性状、光合指标、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地区两年参试品种在覆膜条件下的株高较露地种植提高3... 以6个不同熟期玉米品种为材料,于2020—2021年在河西走廊灌区不同地区开展试验,研究覆膜和露地两种种植模式对不同熟期玉米品种农艺性状、光合指标、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地区两年参试品种在覆膜条件下的株高较露地种植提高3.96%,轴粗降低6.87%,其他农艺性状两种种植模式间差异不显著;品种间净光合速率(P n)、蒸腾速率(T r)、气孔导度(G s)和胞间CO 2浓度(C i)有所不同,但覆膜与露地种植模式间差异不显著;覆膜和露地种植处理的平均产量分别为16381.05 kg·hm^(-2)和16186.05 kg·hm^(-2),两模式间差异不显著;不同种植模式间的粗脂肪、粗蛋白、淀粉含量差异不显著。与露地种植模式相比,不同地区两个年份下早熟品种和中熟品种覆膜种植模式玉米产量分别平均降低5.30%和4.24%,晚熟品种玉米产量平均增加7.91%;与覆膜种植方式相比,露地种植早熟和中熟玉米品种的纯收入分别增加9.19%和6.99%,晚熟品种纯收入平均降低5.08%。综上所述,在河西走廊灌区,早熟和中熟玉米品种推荐选择露地种植,晚熟品种推荐采用覆膜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模式 玉米 光合特性 产量 品质 河西灌区
下载PDF
甘肃五坝墓地人骨反映的史前人群变迁
5
作者 贺乐天 陈国科 杨谊时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7-258,共12页
在跨大陆交流的大背景下,河西走廊史前时期人群的迁徙、扩散、融合及其与古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但人骨材料的缺乏使学界对该区新石器时代人群的来源及其与青铜时代人群的关系并不清楚。本文以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的五... 在跨大陆交流的大背景下,河西走廊史前时期人群的迁徙、扩散、融合及其与古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但人骨材料的缺乏使学界对该区新石器时代人群的来源及其与青铜时代人群的关系并不清楚。本文以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的五坝墓地(4400~3800 BP)中出土的14例成年个体颅骨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非测量和测量性状的分析。结果显示:五坝人群属东亚类群,与青海省东北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群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对河西地区史前时期人群变迁历史的梳理则表明该地区至少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人群迁徙:新石器时代晚期,来自河湟地区的农人成规模地向河西走廊扩散,同时带来了波浪式的文化传播;青铜时代早中期,该区人群的颅面部形态特征变得相对复杂,但人群属性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青铜时代晚期以后,欧亚草原游牧人群的大规模南下使河西人群的颅面部形态发生明显改变,也使该地区迎来了考古学文化和生业方式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颅骨 颅面形态 人群类型
下载PDF
河西走廊文化翻译传播研究
6
作者 曹进 陈怡莉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23-30,共8页
从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的角度出发,探析文本的三个功能在河西走廊文化翻译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并探索河西走廊文化国际表达的有效路径。研究发现,文本的信息记忆功能指导译者在翻译中还原原文的历史信息,通过重构文化联想的空间来引发读... 从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的角度出发,探析文本的三个功能在河西走廊文化翻译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并探索河西走廊文化国际表达的有效路径。研究发现,文本的信息记忆功能指导译者在翻译中还原原文的历史信息,通过重构文化联想的空间来引发读者的共鸣;信息传递功能引导译者采取迂回婉转的方式转换原文,消除文化不匀质现象,实现最大化的信息等值传递;文本的信息生成功能解决两种语言文化空缺或概念空缺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文化符号学 文本功能
下载PDF
人工智能时代河西走廊文化多模态国际传播研究
7
作者 曹进 赵宝巾 《英语研究》 2024年第1期60-73,共14页
河西走廊文化凝聚了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交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其成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瑰宝之一。本研究以符际互补理论、翻译学理论、传播学理论为分析构架,突出信息在多模态国际传播中的等值性,强调信息传播效... 河西走廊文化凝聚了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交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其成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瑰宝之一。本研究以符际互补理论、翻译学理论、传播学理论为分析构架,突出信息在多模态国际传播中的等值性,强调信息传播效果与受众的认可度,以“河西宝卷”“绚丽甘肃”“数字敦煌”为分析对象,对河西走廊文化多模态国际传播开展分析研究,建议在数字化时代,努力实现人工智能和文化产品生产的无缝对接,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国际传播提供新思路、新理念和新手段。本文也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多模态 河西走廊文化 翻译 国际传播
下载PDF
从传说到信仰:论河西走廊平天仙姑信仰及其在内蒙古高原的传播
8
作者 周建强 《高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1期77-84,共8页
传说反映了人们对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一些重大事件、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人物的集体记忆,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历史真实。西汉时期,修道者在河西走廊临泽县板桥一带募化建桥,是仙姑故事的原始素材和历史真实。只是在后来的发展演变中逐步形... 传说反映了人们对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一些重大事件、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人物的集体记忆,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历史真实。西汉时期,修道者在河西走廊临泽县板桥一带募化建桥,是仙姑故事的原始素材和历史真实。只是在后来的发展演变中逐步形成了以“仙姑原型”为蓝本,富有神奇色彩的民间传说,并在传说的基础上不断神化仙姑,最终形成了平天仙姑信仰。平天仙姑信仰是产生于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板桥一带,而又广泛流传于河西走廊黑河流域的民间信仰,是河西走廊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环境下多元文化共生共融的产物,是各种信仰文化融合的产物,既能够满足农耕民族,又能够满足游牧民族信仰需求。平天仙姑信仰借助河西走廊的地缘优势,通过民族之间的交往互动在周边邻近内蒙古高原民众当中有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平天仙姑信仰在内蒙古高原民众当中的传播、影响实际上是长期以来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影响力、辐射力的一个缩影和侧面。从文化层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对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的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平天仙姑 信仰
下载PDF
古代河西走廊西行文学刍议
9
作者 朱瑜章 朱希帆 《河西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11,共11页
古代河西走廊位于丝绸之路咽喉要道,几千年来东往西来的人们络绎不绝,形成了一条闻名遐迩的“陇右—河西—西域”西行之路。有路就有诗,以路串诗,以诗显路,产生了独具特色的西行文学。历史上五凉时期、唐代、明清时期曾出现了西行文学... 古代河西走廊位于丝绸之路咽喉要道,几千年来东往西来的人们络绎不绝,形成了一条闻名遐迩的“陇右—河西—西域”西行之路。有路就有诗,以路串诗,以诗显路,产生了独具特色的西行文学。历史上五凉时期、唐代、明清时期曾出现了西行文学发展的三个高峰期,其文化品性的基本特点是:寻根文学一脉相承,英雄主义、尚武精神的赞歌,士人家国情怀的升华,贬谪文学翻出新声,“误读”与“矫正”的矛盾统一,文学的自觉。其诗性审美特征是:“江山之助”雄浑豪壮之美,“诗史”性价值,走廊文学的属性,士人的心路历程。“文学之路”的研究已渐成一个学术增长点,在重绘的中国文学路线图上,应该给予河西走廊西行文学以应有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 河西走廊 西行文学 文化品性 诗性审美
下载PDF
明清时期河西走廊自然灾害与信仰渴求
10
作者 宿爱云 《高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1期68-76,共9页
自然环境是催生民间信仰的原动力,自然崇拜是人类最原始的信仰形态,与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河西走廊在自然地理区划上属于典型的西北内陆干旱气候区。明清时期的河西走廊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这种... 自然环境是催生民间信仰的原动力,自然崇拜是人类最原始的信仰形态,与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河西走廊在自然地理区划上属于典型的西北内陆干旱气候区。明清时期的河西走廊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激发了民众对“自然神”的信仰和崇拜。通过爬梳方志文献,明清时期河西走廊地区民间信仰中的自然神崇拜,主要包括天地崇拜、山川崇拜、风雨雷电水火崇拜、雪神崇拜等。明清时期河西走廊区域的自然神崇拜,既反映了自然环境在人类思想行为方式上的投射,又显示了人类在自觉调整人与自然、社会关系中的主动性,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状况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河西走廊 自然灾害 自然神崇拜
下载PDF
河西走廊集聚提升类乡村规划路径探索——以东寨镇为例
11
作者 王莉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12期60-64,共5页
在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之后,各地乡村振兴建设积极开展,但在实践中缺少经验借鉴和理论参考,即便同一类型乡村,生态环境、经济基础等也不同,所面临的规划难题也不同。该文针对河西走廊特殊气候和集聚提升类乡村发展特征,对占河西走廊乡... 在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之后,各地乡村振兴建设积极开展,但在实践中缺少经验借鉴和理论参考,即便同一类型乡村,生态环境、经济基础等也不同,所面临的规划难题也不同。该文针对河西走廊特殊气候和集聚提升类乡村发展特征,对占河西走廊乡村大多数的集聚提升类乡村进行调查研究,提出规划策略,并以东寨镇为实践研究对象探索乡村振兴规划路径。从生态宜居、产业振兴、文化振兴和人才振兴等方面探索实现乡村振兴之路,为河西走廊同类型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河西走廊 积聚提升 乡村规划 路径
下载PDF
丝绸之路河西段聚落空间结构特征与优化策略研究
12
作者 李军环 张耀珑 +1 位作者 黄馨予 阿鑫 《新建筑》 2024年第2期134-138,共5页
丝绸之路沿线乡村聚落受到特殊地理环境和多元文化的双重影响,具有重要的文化遗产价值。文章选取典型的丝绸之路河西段肃南县马蹄藏族乡的芭蕉湾村、南城子村、石峰村为研究对象,基于人类聚居学理论,从三维和二维角度运用量化的数理分... 丝绸之路沿线乡村聚落受到特殊地理环境和多元文化的双重影响,具有重要的文化遗产价值。文章选取典型的丝绸之路河西段肃南县马蹄藏族乡的芭蕉湾村、南城子村、石峰村为研究对象,基于人类聚居学理论,从三维和二维角度运用量化的数理分析方法对样本聚落的空间格局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总结其形态特征与空间组织规律,发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基础,针对乡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提升的需求,有针对性地从“遗传”和“修复”两个层面、“面—线—点”三个层级提出聚落空间结构优化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河西段 空间结构 空间优化 量化研究
下载PDF
《敕赐景会寺重建碑记》校录及相关问题考证
13
作者 吴浩军 《河西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4-21,共8页
地处青藏高原北缘、河西走廊中部、甘青交通要道的景会寺遗存有明代碑刻一通,是研究明代边镇治理及河西地区佛教活动的重要文献资料。文章对碑文重作释录,并就碑文撰写者赵锦、书丹者王继祖及寺庙建修者沙迦舍念、罗谷领真的生平事迹进... 地处青藏高原北缘、河西走廊中部、甘青交通要道的景会寺遗存有明代碑刻一通,是研究明代边镇治理及河西地区佛教活动的重要文献资料。文章对碑文重作释录,并就碑文撰写者赵锦、书丹者王继祖及寺庙建修者沙迦舍念、罗谷领真的生平事迹进行考证,同时对藏传佛教在河西走廊的传播活动情况略作申述,以彰显其在西北史地研究和地方文化资源挖掘利用等方面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敕赐景会寺重建碑记》 景会寺 赵锦 罗谷领真 藏传佛教 河西走廊
下载PDF
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河西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一丹 姚晓军 +1 位作者 李宗省 胡家瑜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9-180,共12页
河西地区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保护优先区,而且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地段,开展该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评估及驱动力定量分析对于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碳交换、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植被综合作用等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 河西地区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保护优先区,而且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地段,开展该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评估及驱动力定量分析对于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碳交换、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植被综合作用等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基于MOD17A3产品数据、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R-贡献率和偏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2000—2020年河西地区植被NPP变化特征及土地利用覆被和气候变化对NPP的影响,结果表明:(1)河西地区耕地、水域和居民建筑用地面积整体呈增加趋势,而草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有所减少,且2010年后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整体动态度显著提高,其中,草地、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主导了土地利用类型的相互转换。(2)河西地区整体植被NPP呈增长趋势,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的变化斜率分别为0.86和1.29,且植被NPP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由东南向西北递减。(3)2000—2020年河西地区LUCC对植被NPP的影响逐渐增大,且气候变化对植被NPP的贡献率普遍高于LUCC,但二者对不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所起的作用不同,表现为耕地、林地和草地的植被NPP影响因子以气候变化为主导,未利用土地和居民建筑用地的植被NPP影响因子逐步以LUCC为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 土地利用 时空变化 驱动因素 河西地区
下载PDF
Study on Fog Climate Characteristic and Forecasting Method in East of Hexi Corridor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晓玲 丁文魁 张义海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0年第2期37-41,共5页
Using fog meteorological data of five stations of Wuwei in east of Hexi Corridor from 1961 to 2008,geography distribution and climate characteristic of fog were analyzed with statistical metho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Using fog meteorological data of five stations of Wuwei in east of Hexi Corridor from 1961 to 2008,geography distribution and climate characteristic of fog were analyzed with statistical metho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og had the obvious region characteristic,fog days were more in mountainous area than Sichuan area and were more in south than north.Fog assumed reducing tendency year by year.Fog occurring frequency was the highest from July to October in one year.Fog occurring centralized time was form 20:00 to next day 08:00 in one day.Selecting of ECMWF numerical forecast grid field,factor was initially elected with Press criterion,factor was selected with stepwise regression forecast method.The fog forecasting equation was built with optimal subset regression.The overall situation and the most superior significance equations of fog forecasting were ascertained finally for spring,summer and autumn.Fitting rate three seasonal forecasting equation were 85.5%,82.1% and 81.2% respectively,which would provide objective and effective instruction products for forecasting serv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G Climate characteristic ECMWF Numerical forecasting hexi Corridor China
下载PDF
河西走廊不同产区主栽酿酒葡萄品种品质特性
16
作者 陈娟 马忠明 +4 位作者 牛小霞 贾进 边金霞 王平 贾霄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6-205,共10页
【目的】探究在甘肃河西地区张掖和武威2个产区种植的‘赤霞珠’‘梅鹿辄’‘马瑟兰’‘贵人香’4个酿酒葡萄品种的品质特征和差异,筛选出适合种植的优势品种和地区,为酿酒葡萄的推广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定和分析4个酿酒葡萄... 【目的】探究在甘肃河西地区张掖和武威2个产区种植的‘赤霞珠’‘梅鹿辄’‘马瑟兰’‘贵人香’4个酿酒葡萄品种的品质特征和差异,筛选出适合种植的优势品种和地区,为酿酒葡萄的推广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定和分析4个酿酒葡萄品种的外观果实品质和品质指标(包括果粒质量、果皮质量、种子质量、果实纵横径、花青素与酚类化合物、可溶性固形物、总糖、总酸等),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产区和品种的综合评价进行排序。【结果】发现2个产区的4个酿酒葡萄品种在成熟期的外观果实指标和品质指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贵人香’品种的果实纵、横径和质量最大,其次为‘赤霞珠’‘梅鹿辄’‘马瑟兰’。此外,总酚、单宁、黄酮和花青素的含量在果实不同部位中也存在差异,且各品种间的含量表现为‘赤霞珠’>‘贵人香’>‘梅鹿辄’>‘马瑟兰’,其中花色苷以‘赤霞珠’最高,‘贵人香’最低。总糖、还原糖和pH值则以‘梅鹿辄’最高,‘赤霞珠’最低,总酸以赤霞珠最高。综合分析显示,在张掖产区,‘赤霞珠’的品质表现最佳,适合持续种植。【结论】‘赤霞珠’具有深紫色、中等果粒大小、适中的糖酸比和丰富的酚类和可溶性固形物等品质特点。在张掖产区的综合品质最佳,适宜进一步发展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地区 酿酒葡萄 品质
下载PDF
河西走廊农田灌溉面积阈值分析
17
作者 吴梦雨 李冬杰 +2 位作者 韩玉国 邱业 曲芝旭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65-1174,共10页
明晰区域农业水资源可承载灌溉面积能力,约束农业用水和控制农田灌溉面积扩张是解决河西走廊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的战略选择。利用水量平衡原理和逐步回归模型,以当地水资源量、水资源利用情况、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等资料为基础,... 明晰区域农业水资源可承载灌溉面积能力,约束农业用水和控制农田灌溉面积扩张是解决河西走廊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的战略选择。利用水量平衡原理和逐步回归模型,以当地水资源量、水资源利用情况、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等资料为基础,计算出河西走廊在不同发展情景下的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和可承载灌溉面积阈值。结果表明:(1)在经济优先发展情景下,河西走廊地区可开发利用水资源总量为48.22×10^(8)m^(3),可承载灌溉面积阈值为58.92×10^(4)~67.16×10^(4)hm^(2)。(2)在生态优先发展情景下,可开发利用水资源总量为34.44×10^(8)m^(3),可承载灌溉面积阈值为37.90×10^(4)~43.20×10^(4)hm^(2)。(3)在经济兼顾生态发展情景下,可开发利用水资源总量为41.33×10^(8)m^(3),可承载灌溉面积阈值为48.41×10^(4)~55.18×104hm^(2)。(4)微灌面积占比与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可为河西走廊地区确定合理灌溉面积、优化水土规划和配水制度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面积 阈值 农业 水资源管理 河西走廊
下载PDF
河西走廊潜在蒸散发时空格局变化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5
18
作者 马亚丽 牛最荣 孙栋元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2-202,共11页
蒸散发过程影响因素众多,潜在蒸散发(ET_0)与气象变量交互作用复杂,亟需揭示ET_0变化对气象变量的响应机理。基于河西走廊及周边21个气象站点气象资料,采用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以河西走廊整体及3分区2个空间尺度,揭示ET_0时空变化规律,明... 蒸散发过程影响因素众多,潜在蒸散发(ET_0)与气象变量交互作用复杂,亟需揭示ET_0变化对气象变量的响应机理。基于河西走廊及周边21个气象站点气象资料,采用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以河西走廊整体及3分区2个空间尺度,揭示ET_0时空变化规律,明确ET_0对各气象因素变化敏感性及贡献。结果表明:(1)河西走廊及分区ET_0均呈显著波动上升趋势(Z>1.98),线性变化率2.94 mm·a~(-1),且黑河分区变化最明显。(2)ET_0由东南向西北递增变化,中东部石羊河分区(1003.78 mm)、黑河分区(1031.30 mm)较小,西部疏勒河分区(1171.89 mm)较大。(3)河西走廊ET_0对气象因素变化敏感性排序为相对湿度(RH)、日最高气温(T_(max))、日照时数(n)、平均风速(u)、日降水量(P),ET_0对RH减少最敏感,对P变化最不敏感。(4)u增大是造成河西走廊ET_0增大的主要原因,其次是RH减少、T_(max)升高、n增加。(5)疏勒河分区、黑河分区、石羊河分区ET_0呈增加变化,贡献最大因素分别为T_(max)(5.13%)、u(8.22%)、T_(max)(5.97%),贡献最小因素为n。气候因素中的风速和气温变化是河西走廊地区ET_0变化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成果对合理规划农田灌溉用水和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蒸散发 气象变量 响应 定量关系 河西走廊
下载PDF
基于生态水文最优性理论的河西内陆河流域植被覆盖模拟
19
作者 申子傲 吴静 李纯斌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27,共13页
在生态恢复过程中,生态系统中植被所处状态对于生态平衡是否可持续至关重要,本研究以河西内陆河流域2000-2020年生长季气象和植被数据为基础,应用Eagleson生态水文最优性理论,模拟流域内生态水文平衡状态下的最优植被覆盖度Meq,植被覆... 在生态恢复过程中,生态系统中植被所处状态对于生态平衡是否可持续至关重要,本研究以河西内陆河流域2000-2020年生长季气象和植被数据为基础,应用Eagleson生态水文最优性理论,模拟流域内生态水文平衡状态下的最优植被覆盖度Meq,植被覆盖度恢复阈值与当前现状植被覆盖度的差值即为植被恢复潜力。结果表明:1)模拟的多年平均最优植被覆盖度Meq与多年生长季平均实际植被覆盖度M的变化一致,但过渡更加平稳,呈现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流域内多年生长季平均实际植被覆盖度为0.163,模拟的多年平均最优植被覆盖度为0.166。2)流域内平均恢复潜力为0.003,植被覆盖度仍具有恢复潜力的面积占比为62.76%,分布在流域北部地区,3个流域内平均植被恢复潜力为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3)河西内陆河流域植被恢复潜力与区域干旱指数密切相关。森林的平均植被恢复潜力随着干旱等级增加呈减小的变化特征;而灌木植被覆盖度超过恢复潜力的程度随干旱指数增加呈先加剧后减轻的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水文最优性 河西内陆河流域 植被覆盖 植被恢复潜力
下载PDF
不同改良剂对河西灌区盐碱地土壤肥力状况的改良效应
20
作者 姜雪 郭丽琢 +8 位作者 牛济军 高玉红 剡斌 陈震 卢培娜 李晓瑾 马敬 陈文涛 何振邦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86-1098,共13页
【目的】旨在进一步提升盐碱地的生产能力,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持续发展,探索不同类型改良剂对盐碱地土壤肥力改良效果。【方法】通过田间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以不施改良剂为对照(CK),有机肥(T_(1))、粉煤灰(T_(2))、生物炭(T_(3))、糠醛渣... 【目的】旨在进一步提升盐碱地的生产能力,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持续发展,探索不同类型改良剂对盐碱地土壤肥力改良效果。【方法】通过田间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以不施改良剂为对照(CK),有机肥(T_(1))、粉煤灰(T_(2))、生物炭(T_(3))、糠醛渣(T_(4))、蚯蚓粪(T_(5))、腐殖酸(T_(6))、克碱王(T_(7))、粉煤灰+有机肥(T_(8))、粉煤灰+糠醛渣(T_(9))、生物炭+糠醛渣(T_(10))、蚯蚓粪+腐殖酸(T_(11))研究了11种土壤改良剂对河西走廊盐碱地土壤肥力的改良效果。【结果】不同方案改良剂均能不同程度提高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养分含量。与CK相比,各改良剂处理均显著增加了盐碱地0~30 cm和30~6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幅分别达4.09%~26.44%和14.67%~28.38%,而生物炭+糠醛渣处理提高幅度最大,其次为生物炭和有机肥处理;与CK相比,有机肥处理显著增加了各土层土壤全氮、速效磷及速效钾含量,0~30 cm土层分别增加了591.15%、111.91%和242.01%,30~60 cm土层分别增加了148.16%、154.60%和93.08%。【结论】单施有机肥与生物炭配施糠醛渣均可有效提升盐碱地土壤养分含量,对该地区综合改良利用盐碱地具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灌区 盐碱地 改良剂 有机质 氮磷钾养分 土壤肥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