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anonical Correlation Factors Causing the Formation of Accumulated Sand-belts along the Oasis Fringe in Hexi Corridor
1
作者 Chang Zhaofeng Wang Qiangqiang +7 位作者 Zhang Jianhui Tang Jinnian Zhu Shujuan Fan Baoli Zhang Dabiao Liu Shizeng Zhang Guozhong Li Aide 《Animal Husbandry and Feed Science》 CAS 2014年第5期279-284,共6页
Accumulated sand-belts refer to those formed along the oasis fringe,especially at the upwind location,due to the accumulation of sand blocked by farmland windbreak. In the 60 years since the foundation of new China,a ... Accumulated sand-belts refer to those formed along the oasis fringe,especially at the upwind location,due to the accumulation of sand blocked by farmland windbreak. In the 60 years since the foundation of new China,a lot of trees have been planted for desertification combating in northwest and north China,thus,accumulated sand-belts were formed at the upwind location. The formation and the ecological effects of the accumulated sand-belts along the oasis fringe is a new scientific concern. To study the formation causes of these belts in Hexi corridor,21 samples were selected,and the height / width of the belts,as well as the vegetation,soil,soil moisture and climatic factors were investigated.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height / width of the belts and the vegetation,soil,soil moisture and climatic factors using the methods of variance analysis,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ccumulated sand-belts take a trend of being high and wide in the east whereas low and narrow in the west,and most of the parts tend to be stable; the species on the belts are dominated by Tamarix austromongolica,the vegetation cover and the pure vegetation cover of different dominant species on the leeward slope of the accumulated sand-belts vary significantly. The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height and width of accumulated sand-belt is the interaction of precipitation,distance to the sand source,leeward vegetation cover and annual average wind speed. Moreover,the height of accumulated sand-belts a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to the soil moisture at the depth of 30- 50 cm,air humidity and leeward vegetation cover,and the width of the belts is also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distance to the sand source. The ecological effects of the accumulated sand-belts are both positive( stopping sands from moving into farmland,protective role as an obstacle)and negative( when the belts decay and activate one day,they will become the new sand sources). At present,there are no signs showing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the belts. The ecological effects of the accumulated sand-belts are: firstly the protective role as an obstacle,and secondly to intercept and reduce the sands moving into farmlan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ight of accumulated sand-belt Width of accumulated sand-belt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Canonical correlation factors Ecological effects hexi of Gansu
下载PDF
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河西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刘一丹 姚晓军 +1 位作者 李宗省 胡家瑜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9-180,共12页
河西地区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保护优先区,而且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地段,开展该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评估及驱动力定量分析对于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碳交换、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植被综合作用等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 河西地区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保护优先区,而且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地段,开展该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评估及驱动力定量分析对于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碳交换、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植被综合作用等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基于MOD17A3产品数据、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R-贡献率和偏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2000—2020年河西地区植被NPP变化特征及土地利用覆被和气候变化对NPP的影响,结果表明:(1)河西地区耕地、水域和居民建筑用地面积整体呈增加趋势,而草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有所减少,且2010年后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整体动态度显著提高,其中,草地、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主导了土地利用类型的相互转换。(2)河西地区整体植被NPP呈增长趋势,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的变化斜率分别为0.86和1.29,且植被NPP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由东南向西北递减。(3)2000—2020年河西地区LUCC对植被NPP的影响逐渐增大,且气候变化对植被NPP的贡献率普遍高于LUCC,但二者对不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所起的作用不同,表现为耕地、林地和草地的植被NPP影响因子以气候变化为主导,未利用土地和居民建筑用地的植被NPP影响因子逐步以LUCC为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 土地利用 时空变化 驱动因素 河西地区
下载PDF
河西走廊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关系及时空分异
3
作者 张文睿 孙栋元 +4 位作者 王亦可 杨俊 兰立军 靳虎甲 徐裕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27-1537,共11页
推进水资源、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生态和谐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文章基于修正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河西走廊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水平,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和泰尔指数揭... 推进水资源、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生态和谐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文章基于修正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河西走廊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水平,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和泰尔指数揭示驱动因素和空间异质性,并利用趋势面映射耦合协调度全域分布。结果表明:(1)由经济发展带动水资源-经济-生态系统综合发展水平逐年上升,综合发展指数由2006年0.29增长至2021年0.65。(2)河西走廊水资源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生态子系统两两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呈不同趋势上升,水资源-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度发展处于颉颃阶段向磨合阶段升级;协调度经历“轻度失调衰退-濒临失调衰退-勉强协调发展-初级协调发展-中级协调发展”五个阶段。(3)区域空间异质性逐渐发展为减小趋势,2021年空间分布表现出东南部发展优于西北部格局,金昌和张掖逐步成为河西发展优势区域。(4)城市化率、排污总量、节水灌溉面积对河西走廊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耦合发展起到较大的驱动作用。研究结果对河西走廊经济-生态-水资源系统协同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正耦合协调模型 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系统 时空演变规律 驱动因素 河西走廊
下载PDF
基于PSR模型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农业生态安全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4
作者 陈雅莉 樊伟 +1 位作者 齐鹏 王晓娇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24年第2期45-52,共8页
农业生态安全指农业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处于一种健康、平衡、不受威胁的状态,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农业生态安全是发展绿色农业的基本要求。近年来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由于农业生产中资源不合理利用以及经济发展粗放等行为,其农业... 农业生态安全指农业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处于一种健康、平衡、不受威胁的状态,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农业生态安全是发展绿色农业的基本要求。近年来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由于农业生产中资源不合理利用以及经济发展粗放等行为,其农业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因此,本研究选择甘肃河西走廊地区重要农业区的三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对2008-2017年农业生态安全进行综合评价,并采用因子障碍度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8-2017年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农业生态安全水平在不断提升,农业生态环境在逐渐改善。(2)张掖市农业生态安全等级由“较不安全”向“较安全”转变,武威市农业生态安全等级由“较不安全”上升至“较安全”等级,酒泉市农业生态安全等级由“较不安全”向“临界安全”转变。(3)影响张掖、武威、酒泉农业生态安全的障碍因素有重叠又有不同,其中“森林覆盖率”“农膜使用强度”“居民受教育程度”等因子是影响河西走廊地区农业生态安全共有的障碍因素,各区域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安全 PSR模型 因子障碍度 河西走廊
下载PDF
河西走廊中段荒漠植被组成及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
5
作者 安宁 郭彬 +2 位作者 张东梅 杨淇越 罗维成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2-443,共12页
荒漠植被是河西走廊绿洲生态安全防护的重要屏障,研究荒漠植被组成及土壤养分分布特征对于荒漠—绿洲过渡带荒漠植被建设及管理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大量野外调查,并使用传统统计学与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河西走廊中段及巴丹吉林沙漠... 荒漠植被是河西走廊绿洲生态安全防护的重要屏障,研究荒漠植被组成及土壤养分分布特征对于荒漠—绿洲过渡带荒漠植被建设及管理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大量野外调查,并使用传统统计学与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河西走廊中段及巴丹吉林沙漠南缘荒漠植被组成及土壤养分特征,并解析了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河西走廊中段及巴丹吉林沙漠西南缘荒漠区植物组成单一,多样性较低,且植物种类集中在少数科中,出现频度高的植物均为红砂(Reaumuria songarica)和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等典型荒漠植物。草本植物分布与年均降水量有较强相关性,研究区最南端的山丹县草本生物量达到108.01 g·m^(-2),在一定年降水量区间,灌木生物量随降水增加而增加,最高值出现在靠近祁连山北坡的肃州区,为134.03 g·m^(-2);降水量的增加,会显著促进草本植物的生长。研究区表层土壤有机碳、总氮、总磷含量最高,其平均值分别为2.12 g·kg^(−1)、0.25 g·kg^(−1)、0.41 g·kg^(−1),且离散程度较底层土壤更高;水平方向上三种土壤养分变异程度高,空间自相关性弱,最高值出现在张掖绿洲附近,分别达到11.22 g·kg^(−1)、1.30 g·kg^(−1)、0.73 g·kg^(−1)。主成分分析显示,造成研究区生境差异的首要因素是土壤属性,其次是降水,但不同环境因子之间也会互相影响,共同驱动了荒漠植被组成及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中段 物种组成 土壤养分 环境因子 巴丹吉林沙漠南缘
下载PDF
河西走廊农业生产效率评价——基于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分析
6
作者 焦义宸 侯庆丰 《热带农业工程》 2024年第3期27-31,共5页
本文基于河西走廊5个市2012—2021年的面板数据,运用DEA-BCC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对农业生产效率进行分析。DEA-BCC模型静态分析结果显示:在研究期内,只有2015和2021年达到了DEA有效,实现了高效率生产,其余年份均为DEA无效;Malmquist指... 本文基于河西走廊5个市2012—2021年的面板数据,运用DEA-BCC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对农业生产效率进行分析。DEA-BCC模型静态分析结果显示:在研究期内,只有2015和2021年达到了DEA有效,实现了高效率生产,其余年份均为DEA无效;Malmquist指数动态分析结果显示:在研究期内,除2012—2013年外,其余年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均大于1,农业生产效率在逐步提升,生产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生产规模较小,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因此,本文提出河西走廊可以合理配置资源、合理使用化肥、扩大生产规模、提升科技水平,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农业经济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DEA-MALMQUIST
下载PDF
河西走廊天然胡杨林的分布和更新特征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
7
作者 马俊梅 马剑平 +5 位作者 满多清 郭春秀 张裕年 赵鹏 王飞 李元星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4-234,共11页
通过对河西走廊天然胡杨林立地类型、分布、生长、更新特征及土壤因子调查,分析河西走廊天然胡杨分布、更新特征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河西走廊天然胡杨林分布以疏勒河、黑河、石羊河三大流域的河岸阶地、古河道阶地及各... 通过对河西走廊天然胡杨林立地类型、分布、生长、更新特征及土壤因子调查,分析河西走廊天然胡杨分布、更新特征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河西走廊天然胡杨林分布以疏勒河、黑河、石羊河三大流域的河岸阶地、古河道阶地及各流域下游绿洲耕地边缘为主。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和立地条件,将现有天然胡杨林分为弃耕地林地、耕地及灌渠周围林地、现河道沿岸林地、古河道及戈壁低洼地林地4个类型。(2)耕地及灌渠周围林地和现河道沿岸林地胡杨生长、龄级构成及幼苗更新均优于弃耕地林地和古河道及戈壁低洼地林地;仅单位面积更新幼苗株数而言,耕地及灌渠周围林地最多,均值为22.13,其次是弃耕地林地20.92、现河道沿岸林地10.50,古河道及戈壁低洼地林地最少,为1.33。(3)不同类型胡杨林中,土壤因子各不相同,在0~20 cm及20~40 cm土层中,耕地及灌渠周围林地、现河道沿岸林地土壤含水量均高于弃耕地林地和古河道及戈壁低洼地林地,且具显著性差异(P<0.05);0~20 cm土层中,土壤速效P表现为:现河道沿岸林地<古河道及戈壁低洼地林地<弃耕地林地和耕地及灌渠周围林地,20~40 cm土层中,现河道沿岸林地土壤速效P明显低于其他3类林地(P<0.05);全N与有机质含量在不同类型林地中无显著差异(P>0.05);土壤电导率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中,表现为弃耕地林地显著小于其他3类林地(P<0.05),尤其40~60 cm土层中,古河道及戈壁低洼地林地显著大于其他3类林地(P<0.05);不同类型林地中,除0~20 cm土层中粗沙粒外,各土层中耕地和灌渠周围林地土壤黏粒、粉粒、粗沙粒占比均高于其他3类林地(P<0.05)。(4)土壤水分、速效P含量与胡杨中龄、幼龄及幼苗株数呈正相关关系(P<0.05)。加强林地管护,适时疏枝、去除枝枯梢、间伐及灌溉补水,可推动胡杨林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天然胡杨 分布更新 土壤因子
下载PDF
河西走廊荒漠植物多样性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4
8
作者 李善家 王兴敏 +2 位作者 刘海锋 孙梦格 雷雨昕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29-438,共10页
研究河西走廊荒漠植物多样性结构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有利于保护干旱区植物多样性、维持荒漠生态系统稳定。沿河西走廊由东南至西北方向自然降水递减梯度设置样带,探讨荒漠植物α、β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研究... 研究河西走廊荒漠植物多样性结构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有利于保护干旱区植物多样性、维持荒漠生态系统稳定。沿河西走廊由东南至西北方向自然降水递减梯度设置样带,探讨荒漠植物α、β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研究结果显示,(1)Margalef丰富度指数(R)范围为1.22-8.22,Simpson优势度指数(D)范围为0.25-0.97,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范围为0.05-1.52,Pielou均匀度指数(E)范围为0.08—0.90。河西走廊荒漠植物物种数少且分布不均,少数物种占据较大优势。(2)表征β多样性的Bray-Curtis距离指数(dBC)普遍较高,河西走廊东、中部样带间dBC平均值为0.91,西部样带间dBC平均值为0.78。东、中部样带(年均降水量大于50 mm)与西部样带(年均降水量约50 mm)之间dBC大都为1.00,说明东中部与西部之间荒漠植物相似性极低。(3)α多样性和环境因子的Spearman分析和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表明,α多样性的变化由比湿、年均风速、年均降水量、短波辐射总强度、土壤含水量、土壤氮磷等因素解释,其中比湿、年均风速的解释率较高,分别为35.4%、19.8%。(4)β多样性和环境因子的Mantel检验表明,β多样性与土壤、气候和经纬度都显著相关,其中表征水分的比湿、年均降水量相关系数较高,分别为0.40、0.36。综上所述,水分是影响河西走廊荒漠植物多样性的主要因子,年均风速、年均温度、辐射总强度、土壤养分等也会影响植物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荒漠植物 Α多样性 Β多样性 环境因子 冗余分析 Mantel检验
下载PDF
河西走廊东段不同生境对沙米形态结构及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9
作者 姜生秀 赵鹏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48-256,共9页
为揭示荒漠地区1 a生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及适应策略,于2020年以甘肃民勤县、武威市和古浪县生境的沙米为对象,对其形态结构、生物量分配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古浪县年均气温、年均日照时数和土壤日均温度... 为揭示荒漠地区1 a生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及适应策略,于2020年以甘肃民勤县、武威市和古浪县生境的沙米为对象,对其形态结构、生物量分配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古浪县年均气温、年均日照时数和土壤日均温度均最低,分别为6.81℃、2669 h和16.22℃,武威市均最高,分别为8.58℃、2873.4 h和22.94℃;古浪县土壤含水量、土壤粉粒和土壤速效磷均最高,分别为4.53%、17.51%和6.81 g·kg^(-1),民勤县均最小,分别为1.46%、7.19%和5.55 g·kg^(-1);古浪县沙米株高、冠幅及根长均最高,分别为70.63、54.24 cm和96.15 cm,民勤县均最小,分别为62.40、46.77 cm和86.31 cm。(2)古浪县沙米根生物量和质量分数及根冠比均最高,分别为7.56 g、15.98%和0.291;不同生境根-茎、根-叶、根-花、叶-茎、花-茎和花-叶生物量均是α<1的异速生长关系。(3)3个生境中,株高和根、茎、叶、花生物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根冠比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根生物量、根冠比与年均气温、土壤日均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含水量、粉粒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年均日照时数、年太阳总辐射和叶、花生物量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由此说明,古浪县生境土壤含水量和肥力较好,沙米生长良好。沙米的形态特征与个体生物量间协同变化,沙米地下生物量积累速率大于地上生物量,生殖器官大于营养器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米 环境因子 形态特征 生物量 河西走廊
下载PDF
2000—2020年河西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时空变化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薛健 李宗省 +2 位作者 陈雪娇 周慧玲 桂娟 《环境生态学》 2023年第7期1-12,共12页
河西地区是我国“三区四带”和甘肃省“四屏一廊”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利用InVEST模型、USLE方程与修正风蚀方程等评价方法,结合河西地区的气象、水文、地形、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壤质地等... 河西地区是我国“三区四带”和甘肃省“四屏一廊”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利用InVEST模型、USLE方程与修正风蚀方程等评价方法,结合河西地区的气象、水文、地形、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壤质地等数据,对2000—2020年河西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量化,并分析各项功能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识别河西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高、中、低值区。结果表明:2000—2020年河西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整体向好,但波动较大,稳定性有待增强。受气候条件与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空间上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通过分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因素,发现林地与草地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提升具有关键作用,海拔在2 500~3 500 m和缓坡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较优。2000—2020年河西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综合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最优年份为2020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低值区主要位于河西地区西北部的平原地带,占比41%。生态修复时要减少人类活动带来的负面影响,增强区域的土壤保持与防风固沙能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中值区主要分布在河西地区的浅山区以及走廊绿洲,占比35%。其巩固提升对策要重点关注农牧业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的问题,对区域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减少人地矛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高值区集中在祁连山区,占比24%,是为整个河西地区提供生态资源与产品的关键区与重点区。今后要继续加强生态环境的监测与保护,维持生态系统的原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影响因素 InVEST模型 河西地区
下载PDF
1960—2019年河西地区风蚀气候侵蚀力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1
作者 张克新 赵莉 +2 位作者 彭娇婷 纪燕 罗佳佳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240-2246,共7页
基于河西地区14个气象站点1960—2019年逐月气象观测资料,利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的公式计算河西地区风蚀气候因子指数值(C值),对河西地区气候侵蚀力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在整个研究时段内,河西地区C... 基于河西地区14个气象站点1960—2019年逐月气象观测资料,利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的公式计算河西地区风蚀气候因子指数值(C值),对河西地区气候侵蚀力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在整个研究时段内,河西地区C值的年际变化呈现出波动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4.03/10a,年C值呈现出上升−下降−略微上升的状态;该地区季节C值呈现出秋季开始逐渐变大、次年春季达到最大、到夏季又迅速减小的变化特征。②河西地区多年平均C值范围8.7~132.9,整体呈现出从东南向西北增加的特点;研究区C值最大值位于西北部的马鬃山,中部地区C值相对较小,最小值出现在研究区东部的武威。③Mann-Kendall(M-K)突变检验结果表明,该地区年C值在1984年发生突变,而春、夏、秋、冬四季C值发生突变的年份分别为1983年、1984年、1987年和1988年;突变前和突变后C值差异明显;④河西地区气候因子对C值的影响程度表现为平均风速>降水量>相对湿度>平均气温,其中风速是首要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蚀气候侵蚀力 风蚀气候因子指数 河西地区
下载PDF
河西走廊荒漠戈壁风电产业发展优势与前景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朱丽 陈文业 +4 位作者 谈嫣蓉 肖云飞 王斌杰 邴丹珲 刘世增 《甘肃林业科技》 2023年第3期60-63,共4页
随着“双碳”战略的推进,可再生清洁能源风能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我国风能资源丰富,而荒漠、戈壁更是风能资源富集区,是风电产业发展的良好区域。文章立足甘肃河西走廊风电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优势,探讨风电场建设对荒漠戈壁生态环境... 随着“双碳”战略的推进,可再生清洁能源风能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我国风能资源丰富,而荒漠、戈壁更是风能资源富集区,是风电产业发展的良好区域。文章立足甘肃河西走廊风电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优势,探讨风电场建设对荒漠戈壁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河西走廊荒漠戈壁风电产业发展前景,为促进河西走廊风电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 河西走廊 影响因素 发展趋势
下载PDF
河西走廊防风固沙林结构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明国 袁宏波 +4 位作者 刘淑娟 刘开琳 万翔 李菁菁 李学敏 《防护林科技》 2023年第6期1-5,31,共6页
防风固沙林在控制风沙和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河西走廊防风固沙林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河西走廊防风固沙林的乔木应用比例只有8.18%,灌木树种比例达91.82%,其中梭梭占比60.93%。纯林所占比例达56.82%,其中... 防风固沙林在控制风沙和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河西走廊防风固沙林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河西走廊防风固沙林的乔木应用比例只有8.18%,灌木树种比例达91.82%,其中梭梭占比60.93%。纯林所占比例达56.82%,其中梭梭纯林的比例达到50.00%;造林密度超过1650株·hm^(-2)林地占调查样地的84.38%,都是株距小行距大的结构均匀林分。灾害性大风和长期干旱影响和限制了防风固沙林分布与人工林建设,早期造林所建防风固沙林密度过大、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已经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防风固沙林 林分结构 影响因素 公众意识
下载PDF
河西走廊气候因素对哮喘大鼠模型气道炎症的影响
14
作者 王锦 杨洋 +4 位作者 王雨薇 李嘉宁 葛姝廷 姜现瑞 张娟娟 《河西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33-37,共5页
目的:建立河西走廊气候影响下的过敏性哮喘大鼠模型(即河西走廊气候特点的过敏性哮喘大鼠模型),探讨河西走廊气候因素对过敏性哮喘大鼠模型气道炎症的影响。方法:用卵蛋白致敏SD大鼠的方法建立过敏性哮喘模型,将过敏性哮喘模型暴露于河... 目的:建立河西走廊气候影响下的过敏性哮喘大鼠模型(即河西走廊气候特点的过敏性哮喘大鼠模型),探讨河西走廊气候因素对过敏性哮喘大鼠模型气道炎症的影响。方法:用卵蛋白致敏SD大鼠的方法建立过敏性哮喘模型,将过敏性哮喘模型暴露于河西走廊气候环境下,将SD大鼠按体重均衡原则随机分为空白组、哮喘模型组、河西走廊气候环境暴露低、中、高剂量组,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浆中TNF-α和IL-4的水平。结果:肺组织病理学显示,哮喘模型组肺泡和支气管结构不完整,肺泡间隔明显增厚,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和支气管壁内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支气管上皮中杯状细胞增多。随着河西走廊气候因素暴露程度的加重,肺组织损伤程度加重,肺泡逐渐出现实变和出血,支气管内有分泌物潴留和出血。大鼠血浆TNF-α和IL-4水平显示,与空白组相比,各组大鼠血浆TNF-α水平均降低、IL-4水平均升高、TNF-α/IL-4比值均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河西走廊气候因素暴露各组大鼠血浆TNF-α水平均降低,IL-4水平均升高,TNF-α/IL-4比值均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河西走廊气候因素暴露各组两两相比,血浆TNF-α水平依次降低、IL-4水平依次升高、TNF-α/IL-4比值依次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随着河西走廊气候因素暴露程度的加重,哮喘大鼠模型气道损伤和炎症程度加重,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是上调IL-4水平和下调TNF-α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气候因素 哮喘大鼠模型 气道炎症 影响
下载PDF
河西地区绿洲NDVI的演变特征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13
15
作者 李振朝 韦志刚 +1 位作者 吕世华 姜洪权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2-87,共6页
选取NOAA和NASAPathfinder AVHRR陆面资料中的1982-2000年中国区域的NDVI逐月数据,进行河西地区植被覆盖状况分析,探讨河西绿洲植被的演变规律,分析研究河西地区NDVI的年际变化特征,发现近20年来额济纳绿洲是明显退化的;临泽和民勤是明... 选取NOAA和NASAPathfinder AVHRR陆面资料中的1982-2000年中国区域的NDVI逐月数据,进行河西地区植被覆盖状况分析,探讨河西绿洲植被的演变规律,分析研究河西地区NDVI的年际变化特征,发现近20年来额济纳绿洲是明显退化的;临泽和民勤是明显的正值,金塔绿洲也为正值,但值较小。从时间段上来说,1982-1984年,NDVI处于相对高值段,各绿洲有所发展;1985-1989年是NDVI的低值段,绿洲退化;1990-1995是NDVI的高值段,绿洲的发展很明显;1996年开始,NDVI有所下降,绿洲有所退化。对1982-2000年河西绿洲的降水、气温、地温、及各内陆河的径流资料与河西绿洲中部临泽、民勤、金塔、额济纳旗四个绿洲的NDVI作了相关分析,研究了河西中部地区绿洲发展和气候变化及水资源的关系,发现河西中部地区绿洲NDVI与前期3、4月份的气温、降水、内陆河径流的关系较好,与5月份地气温差的相关关系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中部 NDVI 气候因子 演变特征
下载PDF
科技创新团队关键和谐要素辨识 被引量:3
16
作者 孙永河 段万春 杜元伟 《科技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169-173,共5页
为提高科技创新团队的合作效率与合作效果,首先基于和谐管理理论对科技创新团队中可能存在的和谐要素即和谐主题要素、和则要素、谐则要素予以分类分析,然后从科技创新团队固有的关系灵活性、集成创新性特征出发提出了能够表征和谐要素... 为提高科技创新团队的合作效率与合作效果,首先基于和谐管理理论对科技创新团队中可能存在的和谐要素即和谐主题要素、和则要素、谐则要素予以分类分析,然后从科技创新团队固有的关系灵活性、集成创新性特征出发提出了能够表征和谐要素之间错综复杂关联影响关系的网络结构,最后基于DEMATEL方法构建了能够从具有复杂关联影响关系的和谐要素中辨识出关键和谐要素的决策方法。案例应用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科技创新团队和谐要素分类分析理论与关键和谐要素辨识方法能够为指导科技创新团队和谐环境营造起到积极的作用,具有应用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团队 和谐要素辨识 和谐主题要素 和则要素 谐则要素
下载PDF
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组织演化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晓军 席酉民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9-136,共8页
从企业组织产生至今,其结构经历了以专业化分工为特征的"职能导向"和以协作为特征的"流程导向"两个阶段,并最终显现出二者整合的趋势,来兼顾职能制的效率和流程导向的整体性。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组织结构的... 从企业组织产生至今,其结构经历了以专业化分工为特征的"职能导向"和以协作为特征的"流程导向"两个阶段,并最终显现出二者整合的趋势,来兼顾职能制的效率和流程导向的整体性。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组织结构的主导因素模型。随着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复杂多变发展和不确定性的提高,传统的组织结构形态面临着来自四个方面的六大挑战,现有实践和理论单纯地从职能和流程设计出发,已不能很好地生存和适应环境的变化,从和谐管理理论的视角出发,提出未来的组织结构应在关注职能和流程设计的同时,还要注重组织中人的因素,从职能与流程的"优化设计"和人的"能动致变"两个方面出发,通过二者的互动耦合来有效地应对组织结构所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形态 主导因素 和谐管理理论
下载PDF
河西走廊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被引量:28
18
作者 李传华 朱同斌 +5 位作者 周敏 殷欢欢 王玉涛 孙皓 曹红娟 韩海燕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931-1943,共13页
干旱半干旱区植被NPP变化对全球碳循环有重要影响,该区域NPP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表现出较大的时空异质性,其驱动机制并不十分清楚。选择中国河西走廊,利用随机森林算法估算了2002—2018年的NPP,基于偏导数法计算了气候与人类活动对NPP的影... 干旱半干旱区植被NPP变化对全球碳循环有重要影响,该区域NPP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表现出较大的时空异质性,其驱动机制并不十分清楚。选择中国河西走廊,利用随机森林算法估算了2002—2018年的NPP,基于偏导数法计算了气候与人类活动对NPP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机森林算法能较好的适用于干旱半干旱区NPP估算。(2)2002—2018年间河西走廊年NPP的平均值为153.32 gC m^(-2) a^(-1),总量为37.468 Tg C/a,呈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分布特征,研究期间NPP呈2.37 gC m^(-2) a^(-1)(P=0.09)增长趋势。(3)河西走廊NPP变化52.51%由气候因子贡献,47.49%由人类活动贡献。(4)在气候变化对NPP的影响中,降水主导了该区72.21%的区域,温度对NPP变化量的贡献占73.71%,前者影响着NPP变化格局,后者主导NPP变化数量。升温和增湿均有利于该区NPP增加,随着西北地区气候暖湿化,河西走廊植被会持续改善,该研究有助于理解干旱半干旱区NPP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为适应气候变化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NPP) 随机森林 气候变化 影响因子 河西走廊
下载PDF
河西走廊中段荒漠草地地上生物量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
19
作者 车卓 石菁 徐德亮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6年第4期193-196,203,共5页
[目的] 揭示河西走廊中段荒漠草地地上生物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区域草地生态系统碳库及其变化评估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利用从52个样点获得的样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河西走廊中段荒漠草地单位... [目的] 揭示河西走廊中段荒漠草地地上生物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区域草地生态系统碳库及其变化评估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利用从52个样点获得的样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河西走廊中段荒漠草地单位面积地上生物量的范围为11.17~523.76 g/m2,平均值为149.67 g/m2,大致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特征;(2)调查中共出现15种优势植物群落地,地上部生物量黑果枸杞群落最小,为49.887.42 g/m2,叉枝鸦葱群落最大,为201.6998.48 g/m2;(3)地上生物量与经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海拔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4)土壤环境因子能够解释地上生物量39.8%的空间变异,其中土壤类型、土壤容重和土壤有机质的影响较显著,而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相对较弱。[结论] 河西走廊荒漠草地地上生物量趋势为由西北至东南逐渐降低;海拔和土壤环境因子是影响分布格局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地 地上生物量 空间分布 环境因子 河西走廊
下载PDF
甘肃省河西地区灌漠土养分限制因子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赵良菊 肖洪浪 +1 位作者 刘晓宏 郭天文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50-53,共4页
通过实验室分析及温室盆栽,研究了甘肃省河西地区张掖、武威、金昌及民勤等四地灌漠土的土壤养分状况。结果表明:张掖九公里土壤主要缺N,其次缺Cu,从最佳处理(OPT)中减N、Cu处理,盆栽试验植株干物重分别下降了45.81%、17.44%;武威五... 通过实验室分析及温室盆栽,研究了甘肃省河西地区张掖、武威、金昌及民勤等四地灌漠土的土壤养分状况。结果表明:张掖九公里土壤主要缺N,其次缺Cu,从最佳处理(OPT)中减N、Cu处理,盆栽试验植株干物重分别下降了45.81%、17.44%;武威五爱村土壤养分限制因子为N、P、S、Cu,减N、P、S、Cu处理与最佳处理相比相对产量分别下降31.13%、28.87%、20.82%、16.69%;民勤羊路灌漠土缺N、P、Cu、Fe、Zn,不施N、P、Cu、Fe、Zn的相对产量分别为47.38%、68.77%、70.91%、78.40%和80.21%;金昌小井子农场土壤主要缺P、N、Mn、Zn,从最佳处理中减P、N、Mn、Zn处理,植株干物重分别下降了31.79%、14.53%、22.31%、21.77%。可见河西地区灌漠土氮、磷普遍缺乏;张掖和武威等地的微量元素铜,金昌和民勤等地的微量元素锌分别表现缺乏,铁、锰、硫个别表现不足。通过实验室测定结果与盆栽试验植株干物重关系的对照分析,发现实验室测定结果与盆栽试验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尤其在土壤养分含量低于对应的养分亏缺临界值的元素上,表现出很好的对应关系,即测得土壤养分缺乏时,盆栽试验中不施该元素的植株干物重均显著低于最佳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河西地区 灌漠土 土壤养分 限制因子 Portch修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