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omatal response of Pinus sylvestriformis to elevated CO2 concentrations during the four years of exposure 被引量:6
1
作者 ZHOUYu-mei HANShi-jie LIUYing JIAXia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5-18,i001,共5页
Four-year-old Pinus sylvestriformis were exposed for four growing seasons in open top chambers to ambient CO2 concentration (approx. 350 μmol·mol-1) and high CO2 concentrations (500 and 700 μmol·mol-1) at ... Four-year-old Pinus sylvestriformis were exposed for four growing seasons in open top chambers to ambient CO2 concentration (approx. 350 μmol·mol-1) and high CO2 concentrations (500 and 700 μmol·mol-1) at Research Station of Changbai Mountain Forest Ecosystem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t Antu Town, Jilin Province, China (42oN, 128oE). Stomatal response to elevated CO2 concentrations was examined by stomatal conductance (gs), ratio of intercellular to ambient CO2 concentration (ci/ca) and stomatal number. Reciprocal transfer experiments of stomatal conductance showed that stomatal conductance in high-[CO2]-grown plants increased in comparison with ambient-[CO2]-grown plants when measured at their respective growth CO2 concentration and at the same measurement CO2 concentration (except a reduction in 700 μmol·mol-1 CO2 grown plants compared with plants on unchambered field when measured at growth CO2 concentration and 350 μmol·mol-1CO2). High-[CO2]-grown plants exhibited lower ci/ca ratios than ambient-[CO2]-grown plants when measured at their respective growth CO2 concentration. However, ci/ca ratios increased for plants grown in high CO2 concentrations compared with control plants when measured at the same CO2 concentratio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tomatal number per unit long needle between elevated and ambient CO2. However, elevated CO2 concentrations reduced the total stomatal number of whole needle by the decline of stomatal line and changed the allocation pattern of stomata between upper and lower surface of need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_i/c_a ratio high CO_2 Pinus sylvestriformis Stomatal conductance Stomatal number Stomatal line Abbreviations: g_s stomatal conductance c_i intercellular CO_2 concentration c_a ambient CO_2 concentration
下载PDF
高压填料塔内脱碳传质模型的建立及适用性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花亦怀 刘云飞 +5 位作者 王铭 桑伟 唐建峰 陈静 姚宝龙 孙培源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0-118,共9页
为探究高压工况下,填料塔内醇胺溶液吸收高浓度(体积分数35%)CO_(2)的传热传质规律,基于双膜理论,以小型θ环填料塔实验装置为基础,建立了塔内N-甲基二乙醇胺+哌嗪(MDEA+PZ)脱碳传质模型。利用不同吸收压力下的实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修正... 为探究高压工况下,填料塔内醇胺溶液吸收高浓度(体积分数35%)CO_(2)的传热传质规律,基于双膜理论,以小型θ环填料塔实验装置为基础,建立了塔内N-甲基二乙醇胺+哌嗪(MDEA+PZ)脱碳传质模型。利用不同吸收压力下的实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修正,使模型适用于高压工况。结果表明,传质通量修正因子的引入,能够较好地解决高压工况下模型计算误差较大的问题;不同进气和溶液流量下,CO_(2)浓度场和温度场的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基本一致;填料塔内存在快速反应区域,并且会随着气液流量变化移动。本模型可为相应特征天然气的净化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填料塔 高浓度CO_(2) 化学吸收 醇胺溶液 传质模型
下载PDF
肖探1井高温钻井液碳酸根和碳酸氢根污染及处理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恒 回海军 《化工管理》 2023年第20期52-54,123,共4页
肖探1井是位于塔里木盆地的一口风险探井,井底温度超过200℃,目的层为碳酸盐岩地层,钻井过程中存在严重的CO_(2)气侵问题,污染后的钻井液中CO_(3)^(2-)、HCO_(3)^(-)浓度极高,导致钻井液黏度、切力和滤失量大幅度上涨,严重影响了正常钻... 肖探1井是位于塔里木盆地的一口风险探井,井底温度超过200℃,目的层为碳酸盐岩地层,钻井过程中存在严重的CO_(2)气侵问题,污染后的钻井液中CO_(3)^(2-)、HCO_(3)^(-)浓度极高,导致钻井液黏度、切力和滤失量大幅度上涨,严重影响了正常钻井施工。为解决上述问题,针对不同污染阶段,采用传统CaO、CaCl_(2)处理法并创新性提出甲酸钾、磺酸盐聚合物DSP-1协同处理法,有效降低了污染钻井液的黏切和滤失量,保证了该井顺利完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气侵 碳酸根和碳酸氢根污染 高温 磺酸盐 甲酸盐
下载PDF
基于高浓度MEA的CO_(2)化学吸收工艺优化 被引量:13
4
作者 刘珍珍 方梦祥 +2 位作者 夏芝香 王涛 陈知律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666-3675,共10页
工艺改进优化是降低CO_(2)化学吸收工艺再生能耗的有效方法。对基于高浓度乙醇胺(ethanolamine,MEA)吸收剂的CO_(2)化学吸收捕集工艺进行了改进,通过大型通用流程模拟软件Aspen Plus,结合汽液平衡、热容等热力学实验数据,建立了高浓度ME... 工艺改进优化是降低CO_(2)化学吸收工艺再生能耗的有效方法。对基于高浓度乙醇胺(ethanolamine,MEA)吸收剂的CO_(2)化学吸收捕集工艺进行了改进,通过大型通用流程模拟软件Aspen Plus,结合汽液平衡、热容等热力学实验数据,建立了高浓度MEA化学吸收热力学模型,并与中试平台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能够准确地预测CO_(2)吸收和再生过程。对贫液负荷、再生塔压力、贫富液换热器端差、捕集率等重要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并对耦合的新工艺进行了研究,包括级间冷却工艺、富液分级流工艺和蒸汽机械再压缩技术(mechanicalvapor recompression,MVR)工艺。研究表明,40%MEA在降低能耗方面的潜力较大,传统工艺和新型工艺参数的联合优化能够有效降低再生能耗。综合优化后,基于40%MEA吸收剂的新型工艺,贫液负荷为0.25mol CO_(2)/mol MEA,捕集率为90%时,再生能耗为2.61GJ/tCO_(2),相比基于30%MEA吸收剂的传统工艺(4.0GJ/tCO_(2))降低34.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捕集 乙醇胺 高浓度 再生能耗
下载PDF
缓释肥处理下麦田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7
5
作者 任宏芳 王璐 +3 位作者 郝兴宇 张东升 宗毓铮 李萍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50-63,共14页
采用控制系统来模拟未来大气CO_(2)浓度和气温升高的气候变化情景,借助基于半导体芯片技术的IonS5^(TM)XL测序平台并结合相关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气候变化背景下缓释肥处理的麦田土壤进行16S rRNA细菌V4区和18S rRNA真菌ITS区测序分析,探... 采用控制系统来模拟未来大气CO_(2)浓度和气温升高的气候变化情景,借助基于半导体芯片技术的IonS5^(TM)XL测序平台并结合相关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气候变化背景下缓释肥处理的麦田土壤进行16S rRNA细菌V4区和18S rRNA真菌ITS区测序分析,探究了缓释肥处理下麦田土壤细菌和真菌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所有样品测序后获得细菌和真菌平均有效序列数分别是80543和64303个,平均OTUs分别是3149和1161个。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大气CO_(2)浓度升高小麦土壤细菌的Shannon和Chao1指数均降低,而土壤真菌在各气候环境下均无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显示,各处理下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差异不明显,真菌群落结构在气温升高时差异明显。缓释肥处理与普通肥相比,土壤细菌和真菌的Alpha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均没有差异。菌群分类学表明,小麦土壤的优势细菌门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和酸杆菌门,主要的优势细菌属有9种;优势真菌门为子囊菌门、被孢菌门和担子菌门,主要的优势真菌属有7种。大气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施用普通尿素使变形菌门和鞘氨醇单胞菌属的相对丰度分别增加10.34%和46.27%。在对照温度对照CO_(2)浓度条件下,缓释肥处理比普通肥处理使子囊菌门和毛壳菌属相对丰度分别显著增加39.85%和295.33%;在升高温度对照CO_(2)浓度条件下,缓释肥处理比普通肥处理使子囊菌门和毛壳菌属分别增加33.16%和154.49%。CO_(2)对变形菌门、鞘氨醇单胞菌属和毛壳菌属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在各气候变化环境下,各土壤理化性质均有所改善;与普通氮肥相比,缓释氮肥处理在各气候环境下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全氮含量降低,土壤有效磷和总磷含量升高。冗余分析表明,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主要受土壤全氮和盐分含量的影响,而真菌群落结构主要受土壤pH和有效磷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未来气候环境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大于缓释肥处理。该结果加深了缓释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影响的认识,为未来气候环境变化下缓释肥推广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大气CO_(2)浓度升高 温度升高 缓释肥 土壤微生物 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生物质电站高温气体CO_(2)浓度测量方法 被引量:3
6
作者 盛伟岸 张立权 +2 位作者 黄帅 韩晓娟 张文彪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1-116,共6页
电站气体浓度测量对实现燃烧优化、提高燃烧效率和火焰品质、减少污染物排放具有重要意义。以CO_(2)气体为例进行研究,基于近红外波段可调谐激光吸收层析成像技术,提出了基于径向基(radial basis function,RBF)神经网络的高温气体CO_(2... 电站气体浓度测量对实现燃烧优化、提高燃烧效率和火焰品质、减少污染物排放具有重要意义。以CO_(2)气体为例进行研究,基于近红外波段可调谐激光吸收层析成像技术,提出了基于径向基(radial basis function,RBF)神经网络的高温气体CO_(2)浓度测量方法。通过实验获取不同浓度下的CO_(2)吸收可调谐激光光谱信号,计算CO_(2)吸收谱线和原始信号的差值,提取出描述该差异性的统计特征参数作为RBF神经网络的输入,CO_(2)浓度作为RBF神经网络的输出,建立了基于RBF神经网络的高温气体CO_(2)浓度测量仿真模型,通过仿真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与GRNN神经网络对比分析表明:RBF神经网络法可以有效提高CO_(2)浓度测量精度,为生物质发电高温气体计量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量学 CO_(2)浓度 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 径向基神经网络 高温气体 燃烧优化 生物质电站
下载PDF
高浓度CO_(2)气氛下不同负载型Pd催化剂对甲烷燃烧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赵永 张莎 +3 位作者 吴冬霞 胡江亮 王建成 鲍卫仁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59-164,169,共7页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不同载体的负载型Pd催化剂,考察了不同载体催化剂在0%、80%CO_(2)气氛下催化燃烧CH_(4)的活性,利用XRD、N_(2)吸脱附测试、O_(2)-TPD、XPS等对催化剂物理结构和表面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发现,各催化剂的活性受高...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不同载体的负载型Pd催化剂,考察了不同载体催化剂在0%、80%CO_(2)气氛下催化燃烧CH_(4)的活性,利用XRD、N_(2)吸脱附测试、O_(2)-TPD、XPS等对催化剂物理结构和表面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发现,各催化剂的活性受高浓度CO_(2)抑制程度不同但活性顺序一致,而以NaY为载体的催化剂受CO_(2)影响较小,与载体较弱的酸性和微孔结构有关;SiO_(2)由于较强的酸性以及表面较多的非活性氧物种不利于CH_(4)催化燃烧反应;Pd/Al_(2)O_(3)催化剂具有利于气体分子扩散的较大介孔比表面积,并且表面富含CH_(4)活化所需的吸附氧,因而表现出最佳的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催化剂 CH_(4) 催化燃烧 载体 高浓度CO_(2)
下载PDF
填料塔中混合胺钛基纳米流体对高浓度CO_(2)的捕集试验研究
8
作者 孔宇 江砚池 +4 位作者 陶彦峰 由婷 刘健 张忠孝 孔成栋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1-126,共6页
模拟了石油化工废气排放过程中高浓度CO_(2)(50%,体积分数)尾气处理场景。对伯胺和叔胺溶液进行复配,建立了兼具快速反应性能和高吸收容量的混合胺钛基纳米流体。自主设计并搭建10 t/a规模填料塔CO_(2)吸收-解吸循环试验系统,考察了纳... 模拟了石油化工废气排放过程中高浓度CO_(2)(50%,体积分数)尾气处理场景。对伯胺和叔胺溶液进行复配,建立了兼具快速反应性能和高吸收容量的混合胺钛基纳米流体。自主设计并搭建10 t/a规模填料塔CO_(2)吸收-解吸循环试验系统,考察了纳米流体吸收剂在填料塔中的CO_(2)吸收-解吸综合强化机制。研究发现,相较混合胺而言,纳米流体吸收剂最大可提升40%的吸收-解吸循环容量。提高贫液中的CO_(2)负载会削弱纳米颗粒对吸收剂捕集CO_(2)性能的促进作用。当CO_(2)负载达到0.4 mol/mol(1 mol胺负载0.4 mol CO_(2))时,纳米流体吸收剂的体积总传质系数和混合胺吸收剂基本一致。体系中纳米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使液相内部形成微对流,可提升捕集体系的CO_(2)吸收性能。但当纳米颗粒质量分数超过0.12%时,液相中的微对流和固体穿梭效应会因粒子团聚而削弱。因此,需要在循环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对团聚的纳米颗粒进行分散。如何通过耦合外部扰动和内部化学分散来提升纳米颗粒分散的稳定性,将是后续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流体 混合胺 高浓度CO_(2) 填料塔
下载PDF
CO_(2) 浓度升高对植物生理生化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9
作者 圣倩倩 高顺 +1 位作者 顾舒文 石娇娇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71-176,共6页
随着现代工业化的发展,CO_(2) 浓度呈上升趋势,对生态环境及植物生长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本文从植物叶片对CO_(2) 的吸收和固定等生理响应的机理研究方面,综述了CO_(2) 浓度升高对不同类型植物关键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主要从光合作用... 随着现代工业化的发展,CO_(2) 浓度呈上升趋势,对生态环境及植物生长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本文从植物叶片对CO_(2) 的吸收和固定等生理响应的机理研究方面,综述了CO_(2) 浓度升高对不同类型植物关键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主要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叶片气孔导度、抗氧化酶活性和膜脂过氧化能力等方面总结了近年来CO_(2) 浓度升高对植物生长及生理活动的影响,以期为环境因子变化对植物生长影响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浓度升高 植物光合生理 高抗树种筛选 优化设计
下载PDF
高浓度CO_(2)处理对樱桃果实贮藏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云香 李文生 +2 位作者 常虹 周家华 王宝刚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01-110,共10页
以“先锋”和“红灯”2个品种樱桃果实为试材,采用10%高浓度CO_(2)处理果实并对贮藏期间品质指标进行测定,研究了高浓度CO_(2)处理对不同品种樱桃品质的影响,以期为高浓度CO_(2)处理在樱桃果实贮藏保鲜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 以“先锋”和“红灯”2个品种樱桃果实为试材,采用10%高浓度CO_(2)处理果实并对贮藏期间品质指标进行测定,研究了高浓度CO_(2)处理对不同品种樱桃品质的影响,以期为高浓度CO_(2)处理在樱桃果实贮藏保鲜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0%高浓度CO_(2)处理能有效减轻“先锋”和“红灯”樱桃贮藏期间果柄、果肉褐变及腐烂的发生,抑制丙二醛(MDA)含量和pH升高,减缓果实色泽变暗和可滴定酸含量的降低,提高果实中总酚含量,延缓花色苷含量升高,降低果实中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高浓度CO_(2)处理有效保持“红灯”樱桃果实的硬度,但对“先锋”樱桃无明显作用;有效减缓“先锋”樱桃果实可溶性固形物(SSC)含量的降低,但对“红灯”樱桃无明显作用;减缓“红灯”樱桃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的降低,但对“先锋”樱桃无明显作用。总体来说,10%高浓度CO_(2)处理能较好的保持樱桃果实的品质及风味,延缓樱桃果实采后衰老,但对不同品质指标的影响随品种不同而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樱桃 高浓度CO_(2) 贮藏品质
下载PDF
不同CO_(2)浓度和氮水平对冬小麦光合和生长特性的影响
11
作者 吴浩 张雪松 王丹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594-2602,共9页
为揭示高CO_(2)浓度处理下,不同氮水平对冬小麦光合作用、生物量积累和产量的影响,利用开顶式气室(OTC),以冬小麦品种宁麦13为试验材料,开展不同CO_(2)浓度(C,环境CO_(2)浓度;T,高CO_(2)浓度,比环境CO_(2)浓度高200μmol·mol^(-1)... 为揭示高CO_(2)浓度处理下,不同氮水平对冬小麦光合作用、生物量积累和产量的影响,利用开顶式气室(OTC),以冬小麦品种宁麦13为试验材料,开展不同CO_(2)浓度(C,环境CO_(2)浓度;T,高CO_(2)浓度,比环境CO_(2)浓度高200μmol·mol^(-1))和氮水平(LN,低氮,90 kg·hm^(-2);HN,高氮,240 kg·hm^(-2))的交互试验,测定不同处理下不同生育期冬小麦的光合特性、叶片碳氮含量、地上部生物量和产量。结果表明,CO_(2)浓度升高提高了冬小麦的净光合速率,在低氮水平下增幅为78.4%,在高氮水平下增幅为77.2%。在开花期和灌浆期,高氮水平对冬小麦地上部干物质量积累有明显促进作用。各处理中,C-LN的产量最低,T-HN的产量最高,且二者差异显著(P<0.05)。以上结果说明,在未来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可通过增施适量的氮肥提升冬小麦的生物量和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高CO_(2)浓度 施氮水平 光合生理 生物量 产量
下载PDF
复杂地质条件下工作面上隅角瓦斯防治方法及措施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慧慧 《煤炭与化工》 CAS 2021年第9期109-110,114,共3页
为了解决北辛窑矿8201工作面上隅角瓦斯超限的问题,在原有钻孔和插管治理瓦斯的基础上,提出采用CO_(2)预裂增透技术、顶板高位钻孔和上隅角埋管瓦斯综合抽采技术对工作面瓦斯进行治理,通过现场实际应用表明,平均风排瓦斯量从17.35 m^(3)... 为了解决北辛窑矿8201工作面上隅角瓦斯超限的问题,在原有钻孔和插管治理瓦斯的基础上,提出采用CO_(2)预裂增透技术、顶板高位钻孔和上隅角埋管瓦斯综合抽采技术对工作面瓦斯进行治理,通过现场实际应用表明,平均风排瓦斯量从17.35 m^(3)/min降为9.74 m^(3)/min,平均瓦斯浓度从0.62%降为0.4%,浓度下降明显,且未出现超限预报警现象,确保了工作面的正常生产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隅角 CO_(2)预裂 高位钻孔 瓦斯浓度
下载PDF
高浓度CO_(2)环境下高温防腐防窜水泥浆体系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仕康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3年第8期66-71,共6页
恩平区块油田是南海东部第一个含CO_(2)气顶的油田,其气顶CO_(2)含量高达95.67%~96.78%,高温高浓度CO_(2)环境使水泥石长效封固能力降低,井筒完整性保障难度增大。在较高的压力环境下,CO_(2)呈现低黏度、高扩散性和高压缩性的超临界特性... 恩平区块油田是南海东部第一个含CO_(2)气顶的油田,其气顶CO_(2)含量高达95.67%~96.78%,高温高浓度CO_(2)环境使水泥石长效封固能力降低,井筒完整性保障难度增大。在较高的压力环境下,CO_(2)呈现低黏度、高扩散性和高压缩性的超临界特性,使水泥石的腐蚀加剧,给开发井固井作业带来极高的挑战。研发了一类高温防腐剂C-FC和C-FA,通过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的协同作用以及优化颗粒级配技术,构建了在高浓度CO_(2)环境下密度在1.9~2.2 g/cm3高温防腐防窜水泥浆体系。室内体系评价实验表明,不同密度的高温防腐防窜水泥浆体系下水泥石结构致密,具有良好的防腐能力,室内在150℃、35 MPa、70%CO_(2)分压下水泥石腐蚀深度小于1.3 mm,抗压强度衰退率小于11%,渗透率增大率小于18%,具有良好的流变性能和防气窜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浓度CO_(2) 高温防腐防窜 高温防腐剂 水泥浆体系 固井
下载PDF
高浓度氨水捕集二氧化碳的能耗与氨逃逸分析
14
作者 雷轩邈 王甫 +2 位作者 朱先会 王丽娜 袁金良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40-849,共10页
针对低浓度氨水捕集CO_(2)速率慢、再生能耗高的问题,利用Aspen Plus软件模拟高浓度氨水(质量分数为16%~22%)为吸收剂的燃煤电厂CO_(2)捕集工艺系统,对比高浓度与低浓度氨水捕集CO_(2)工艺的能耗特性与氨逃逸速率,揭示高浓度氨水脱碳过... 针对低浓度氨水捕集CO_(2)速率慢、再生能耗高的问题,利用Aspen Plus软件模拟高浓度氨水(质量分数为16%~22%)为吸收剂的燃煤电厂CO_(2)捕集工艺系统,对比高浓度与低浓度氨水捕集CO_(2)工艺的能耗特性与氨逃逸速率,揭示高浓度氨水脱碳过程中氨逃逸和能耗与氨水浓度、碳负载、解吸塔富液入口温度之间的关联特性。研究表明:再生过程中存在氨逃逸浓度转变的临界再生温度和贫液碳负载的限制,当氨水质量分数为20%时,再生温度不宜高于107℃,贫液碳负载率不宜低于0.25;与低浓度氨水(质量分数为4%~8%)脱碳相比,高浓度氨水脱碳工艺的CO_(2)再生能耗可降低26.2%~32.2%,考虑氨回收能耗后的总体能耗仍可降低21.6%~25%,为低能耗氨法碳捕集工艺的开发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捕集 高浓度氨水 能耗 氨逃逸 碳负载
下载PDF
柴油表征燃料在高浓度CO_(2)氛围下燃烧机理的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龙 刘永峰 +3 位作者 毕贵军 刘海峰 宋金瓯 何旭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4477-4488,共12页
为研究高浓度CO_(2)在高温高压情况下对柴油燃烧特性的影响,提出了柴油表征燃料在CO_(2)/O_(2)氛围下的燃烧反应机理.通过量子化学计算了化学反应路径并对反应路径进行分析,最后进行柴油表征燃料燃烧的仿真.通过搭建定容燃烧弹试验台架... 为研究高浓度CO_(2)在高温高压情况下对柴油燃烧特性的影响,提出了柴油表征燃料在CO_(2)/O_(2)氛围下的燃烧反应机理.通过量子化学计算了化学反应路径并对反应路径进行分析,最后进行柴油表征燃料燃烧的仿真.通过搭建定容燃烧弹试验台架和可视化系统进行试验与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50%CO_(2)+50%O_(2)氛围下,对仿真与实验的火焰燃烧极限长度和火焰纵截面面积进行对比,最小误差分别为0.39%和0.64%,最大误差分别为8.54%和4.94%,说明此机理适用于高浓度CO_(2)氛围下柴油燃烧特性的研究;CO_(2)的化学效应在柴油表征燃料燃烧时具有促进作用,CO_(2)在2600 K时发生热解,热解产物CO与H自由基等发生反应可以生成着火促进剂·OH;柴油在50%CO_(2)+50%O_(2)、43%CO_(2)+57%O_(2)和35%CO_(2)+65%O_(2)氛围下的燃烧效率比空气氛围分别提高了28.2%、30.4%和3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浓度CO_(2) 表征燃料 量子化学计算 定容燃烧弹 燃烧效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