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因多态性检测在高危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药物二级预防中的指导价值
1
作者 江铮 魏锋 +1 位作者 陈朋 蒋小玲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4年第12期25-28,32,共5页
目的观察基因多态性检测在高危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药物二级预防中的指导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于福州市第二医院住院的高危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0例。对照组根据指南推... 目的观察基因多态性检测在高危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药物二级预防中的指导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于福州市第二医院住院的高危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0例。对照组根据指南推荐选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试验组根据基因检测分析结果及指南推荐选择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比较2组随访3、6、12个月终点事件发生率,存活时间,随访12个月累积生存率。结果试验组随访3、6、12个月终点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平均存活时间长于对照组(P<0.01)。生存曲线结果显示,试验组12个月累积生存率高于对照组(χ^(2)=7.650,P<0.01)。结论通过基因多态性检测选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高危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能明显降低其12个月内终点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累积生存率,该检测有利于指导临床医师个体化精准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危缺血性脑卒中 基因多态性检测 抗血小板药物 终点事件
下载PDF
HR-NICE进展的影响因素及血清Hcy的预测价值
2
作者 张君臣 段勇 +2 位作者 余江 邓华 刘慧 《中外医学研究》 2023年第11期124-127,共4页
目的:探究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HR-NICE)进展的影响因素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5月─2021年7月于中江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48例HR-NICE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发病l周内出现症状加重... 目的:探究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HR-NICE)进展的影响因素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5月─2021年7月于中江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48例HR-NICE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发病l周内出现症状加重或复发,NIHSS评分增加>2分;或有新发缺血性脑卒中、周围血管事件、心血管事件等情况将其分为HR-NICE稳定组(n=182)及HR-NICE进展组(n=66例),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验指标,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Hcy对HR-NICE患者早期进展风险的最佳截断值。结果:两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血尿酸、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入院时ABCD2评分、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吸烟史、饮酒史及家族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总胆固醇、Hcy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cy为HR-NICE病程进展的危险因素;Hcy评估HR-NICE进展的AUC为0.785;以>15μmol/L为截断值,Hcy鉴定HR-NICE进展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7.10%、65.70%。结论:Hcy为HR-NICE病程进展的危险因素,且对HR-NICE诊断及病情评估有较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 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 预测价值 进展
下载PDF
基于多模态MRI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特征、血流动力学、侧支循环及临床疗效评估的应用进展
3
作者 陈禹 沈龙山 +2 位作者 程雯 陈刘成 王震寰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3期566-570,共5页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是导致全球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且其具有较高的复发风险。在脑卒中的影像学诊断、风险分层、治疗方式的选择及预后评估等方面,多模态MRI技术有着其他影像学技术难以具有的空间分辨率、脑脊液抑制等优势。...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是导致全球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且其具有较高的复发风险。在脑卒中的影像学诊断、风险分层、治疗方式的选择及预后评估等方面,多模态MRI技术有着其他影像学技术难以具有的空间分辨率、脑脊液抑制等优势。本文从斑块的影像学特征、血流动力学及侧支代偿状态等多个维度对多模态MRI在评估脑卒中风险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旨在为脑卒中精准风险分层及预后评估等方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磁共振 血管壁成像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缺血性事件 高危因素
下载PDF
银杏内酯注射液对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周围血Lp-PLA2、NSE以及GFAP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6
4
作者 李娜 赵景茹 +4 位作者 杨圣俊 张锐利 陈景红 杨蕊 王天俊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第12期745-748,共4页
目的研究及观察银杏内酯注射液对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相关周围血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水平的影响,以期为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方式选取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 目的研究及观察银杏内酯注射液对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相关周围血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水平的影响,以期为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方式选取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04月至2016年11月本院收治的64例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64例患者根据随机分配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阿司匹林肠溶片、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银杏内酯注射液,然后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7d、14d时的血流变相关指标、血浆Lp-PLA2、NSE以及GFAP水平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流变学相关指标、血浆Lp-PLA2、NSE、GFAP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而治疗7d及14d后观察组的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及全血还原低切黏度等血流变相关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浆Lp-PLA2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相关血清指标(NSE、GFAP)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银杏内酯注射液可有效降低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因此其在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内酯注射液 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脂蛋白磷脂酶A2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神经功能缺损
下载PDF
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个体化治疗 被引量:5
5
作者 陈玮琪 马琳 +2 位作者 荆京 王伊龙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5期489-493,共5页
分子标记物可使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high risk non-disabling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events,HR-NICE)患者的临床诊断、危险度分层、治疗方案和预后判断更加精确,但不同种族人群间存在卒中发生的原因以及基因位点的差异,... 分子标记物可使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high risk non-disabling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events,HR-NICE)患者的临床诊断、危险度分层、治疗方案和预后判断更加精确,但不同种族人群间存在卒中发生的原因以及基因位点的差异,从而使其对强化抗血小板治疗的获益也不尽相同。由于基因类型和蛋白存在与否的不同,患者对相同药物可能存在不同的收益,所以在决定诊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差异,进行个体化治疗。新型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无需代谢、直接起效,可能为未来的精准化治疗带来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 分子标记物 药物基因组学 替格瑞洛 普拉格雷
下载PDF
脑梗死二级预防阿司匹林抵抗高危因素及氯吡格雷干预效果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张玲玲 马松华 《中国药业》 CAS 2019年第24期58-61,共4页
目的分析阿司匹林用于脑梗死二级预防时发生抵抗的高危因素及氯吡格雷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20例,以血小板聚集率为基础,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组(A组)和阿司匹林未抵抗组(B组),各60例,分析发生阿... 目的分析阿司匹林用于脑梗死二级预防时发生抵抗的高危因素及氯吡格雷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20例,以血小板聚集率为基础,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组(A组)和阿司匹林未抵抗组(B组),各60例,分析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高危因素。按随机数字表法将阿司匹林抵抗组患者分为A1组和A2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继续口服阿司匹林片,B组患者加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结果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高低密度脂蛋白(LDL)血症是脑梗死二级预防中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高危因素(P<0.05);与治疗前比较,A1组和A2组患者治疗后的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评分均显著增加,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显著减少,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显著延长,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髓鞘碱性蛋白(MBP)、S100β蛋白及D-二聚体含量均显著减少(P<0.05),且A2组患者各项指标的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A1组(P<0.05);A2组患者缺血性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67%,显著低于A1组的20.00%(P<0.05)。结论年龄、性别、糖尿病、高LDL血症是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中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高危因素,加用氯吡格雷治疗可有效改善抵抗现象,减少缺血性不良事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二级预防 阿司匹林抵抗 高危因素 氯吡格雷 缺血性不良事件
下载PDF
丁苯酞治疗老年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张锐利 魏晓珊 +2 位作者 田志松 乔志永 吴洋 《国际老年医学杂志》 2022年第4期393-396,共4页
目的探究丁苯酞治疗的老年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HR-NICE)预后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7月遵化市人民医院和石家庄市中医院就诊的329例HR-NICE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12个月患者的复发率,根据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28例)和未复... 目的探究丁苯酞治疗的老年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HR-NICE)预后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7月遵化市人民医院和石家庄市中医院就诊的329例HR-NICE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12个月患者的复发率,根据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28例)和未复发组(301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导致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管狭窄是导致丁苯酞治疗老年HR-NICE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于丁苯酞治疗的老年HR-NICE患者,应加强对NLR、hs-CRP水平升高和血管狭窄者的临床观察,预防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 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复发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超敏C反应蛋白
下载PDF
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定义及预测模型 被引量:4
8
作者 韩冲 陈玮琪 +2 位作者 荆京 王伊龙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5期477-482,共6页
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high risk non-disabling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events,HR-NICE)患者处于不稳定状态,早期复发进展为严重卒中的风险较高。目前,不同的临床评分系统是临床工作者常用的预测模型,但随着近些年对影像及... 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high risk non-disabling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events,HR-NICE)患者处于不稳定状态,早期复发进展为严重卒中的风险较高。目前,不同的临床评分系统是临床工作者常用的预测模型,但随着近些年对影像及分子标记物研究的深入,发现其同样能够预测卒中复发风险,进而指导HR-NICE人群的早期干预及个体化治疗,从而改善患者预后、降低致残率,同时可以降低国家卒中负担。本文根据近年对于卒中复发风险预测模型的相关研究,对HR-NICE的定义、临床、影像和分子标记物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其预后评判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轻型卒中 预测模型
下载PDF
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宋偲琦 滕珅 +1 位作者 李进伟 滕伟禹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21年第3期226-229,共4页
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HR-NICE)的概念于2013年被首次提出。HR-NICE具有"最常见、最易复发、最易被忽视"的"三最"特点,因其未致残,神经系统症状可逆,很适合被防控。早期精准治疗对HR-NICE患者的预后产生直... 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HR-NICE)的概念于2013年被首次提出。HR-NICE具有"最常见、最易复发、最易被忽视"的"三最"特点,因其未致残,神经系统症状可逆,很适合被防控。早期精准治疗对HR-NICE患者的预后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日益受到关注。男性、冠心病、起病形式波动进展、多发病灶、代谢综合征、糖尿病等因素与HR-NICE复发风险升高有关,强化降脂治疗可减少HR-NICE复发。本文对HRNICE治疗的研究进展及减少复发的预防措施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 治疗进展 复发
下载PDF
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与认知障碍 被引量:4
10
作者 周知微 马萌萌 何俐 《中国卒中杂志》 2017年第12期1123-1126,共4页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种病死率及致残率相当高的脑血管疾患,分为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disabling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events,DICE)和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non-disabling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events,NICE)。NICE通常...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种病死率及致残率相当高的脑血管疾患,分为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disabling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events,DICE)和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non-disabling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events,NICE)。NICE通常不被重视,但很大比例的NICE人群处于不稳定状态,在一段时间内复发成严重的卒中,称为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high risk non-disabling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events,HR-NICE),而且HR-NICE后认知功能障碍是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时间,因此尽早识别HR-NICE患者,积极进行综合干预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对HR-NICE及HR-NICE所致认知障碍的定义、流行病学、临床特点、评估方法及综合干预手段进行综述,以期提高其诊断治疗水平,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认知障碍 综述
下载PDF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在急性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樊朝军 杨源瑞 +1 位作者 魏俊 雷琼 《现代医药卫生》 2019年第11期1622-1624,共3页
目的研究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HR-NICE)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急性HR-NICE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160例)和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组(198例),分别给予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 目的研究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HR-NICE)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急性HR-NICE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160例)和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组(198例),分别给予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87%,高于阿司匹林组(71.87%,P<0.05),联合治疗组与阿司匹林组治疗前后血小板、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HR-NICE,疗效较佳、安全性高,可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急性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
下载PDF
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循证医学治疗
12
作者 马琳 陈玮琪 +2 位作者 荆京 王拥军 王伊龙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5期483-488,共6页
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high risk non-disabling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events,HR-NICE)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国内外指南均建议对HR-NICE人群进行快速评估、早期干预以及建立专病管理系统等综合管理。同时在治疗方... 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high risk non-disabling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events,HR-NICE)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国内外指南均建议对HR-NICE人群进行快速评估、早期干预以及建立专病管理系统等综合管理。同时在治疗方面,多项研究探讨了不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HRNICE人群及针对不同病因的患者采用抗凝或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本文就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管理和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作一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事件 综合管理系统 抗栓 二级预防 溶栓
下载PDF
脑卒中高危人群无症状颈动脉斑块易损性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及对脑血管缺血事件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胡斌彬 罗成宏 +1 位作者 陆伟恒 刘群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2年第8期25-28,共4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高危人群无症状颈动脉斑块易损性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及对脑血管缺血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在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行脑卒中筛查确定为高危人群且合并无症状颈动脉斑块的120例患者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脑卒中高危人群无症状颈动脉斑块易损性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及对脑血管缺血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在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行脑卒中筛查确定为高危人群且合并无症状颈动脉斑块的120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将所有脑卒中高危人群分为稳定性斑块组(n=71)及易损斑块组(n=49)。比较两组的基础资料、实验室指标水平,分析脑卒中高危人群发生脑血管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稳定性斑块组与易损斑块组的外周血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易损斑块组患者的外周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胱抑素C(CysC)水平高于稳定性斑块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脑血管缺血事件组和非脑血管缺血事件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及FPG、TC、TG、HDL-C、Hcy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性质与LDL-C、Cys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易损斑块(β=1.784,OR=2.546,95%CI=1.734~2.996)、LDL-C水平较高(β=1.695,OR=2.198,95%CI=1.453~2.760)、CysC水平较高(β=1.564,OR=1.754,95%CI=1.176~2.488)是脑卒中高危人群脑血管缺血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脑卒中高危人群合并易损性无症状颈动脉斑块,LDL-C、CysC水平异常增高,且是后续脑血管缺血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高危人群 无症状颈动脉斑块 易损性 脑血管缺血事件
下载PDF
消斑汤治疗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4
作者 易悟强 彭姚芬 +2 位作者 卿力东 韩山清 于晓明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1年第22期110-112,122,共4页
目的:观察消斑汤治疗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HR-NICE)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HR-NICE痰热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降血脂、抗血小板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消斑汤口服,两组... 目的:观察消斑汤治疗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HR-NICE)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HR-NICE痰热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降血脂、抗血小板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消斑汤口服,两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期间的复发情况,治疗前后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脂的变化。结果:观察组3个月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Hcy、Hs-CRP、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水平在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发现:观察组治疗后的hs-CRP、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斑汤可以降低HR-NICE痰热证患者卒中复发率,降低患者血清Hcy、hs-CRP、血脂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消斑汤 痰热证 中风复发
下载PDF
人尿激肽原酶对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远 《中国药物评价》 2017年第4期272-274,共3页
目的:探讨人尿激肽原酶对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将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接受治疗的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观... 目的:探讨人尿激肽原酶对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将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接受治疗的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人尿激肽原酶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新发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新发缺血性卒中等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在静滴人尿激肽原酶前后的舒张压与收缩压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联用人尿激肽原酶治疗,能降低患者出现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概率,不会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与血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尿激肽原酶 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面临的特殊问题 被引量:30
16
作者 王拥军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2020-2026,共7页
在我国,每年有新发脑血管病患者约270万,每年死于脑血管病的患者约130万,脑血管病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的"第一杀手".脑血管病以其高发病率、高复发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成为严重阻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疾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 在我国,每年有新发脑血管病患者约270万,每年死于脑血管病的患者约130万,脑血管病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的"第一杀手".脑血管病以其高发病率、高复发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成为严重阻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疾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这一疾病负担日趋严重.和世界其他国家不同,中国脑血管病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如发病年龄低、脑出血占比高、颅内动脉狭窄病理改变更为突出;同时中国脑血管病的防治也面临着和全世界一样的问题,即高危非致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人群越发增加.因此,要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脑血管病综合防治策略,需要更进一步的认识我国脑血管病的特点和脑血管病防治面临的特殊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病 发病特点 脑出血 颅内动脉狭窄 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防治
原文传递
新生儿脑病相关高危因素及构成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尚利宏 王颍源 李书津 《中国实用医刊》 2014年第2期31-33,共3页
目的分析新生儿脑病构成和相关危险因素,探讨降低新生儿脑损伤发生的措施。方法选择3年内新生儿脑病患儿300例,对相关病因及高危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入组的300例新生儿脑病中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比例仅为37.3%,导致新生儿脑病... 目的分析新生儿脑病构成和相关危险因素,探讨降低新生儿脑损伤发生的措施。方法选择3年内新生儿脑病患儿300例,对相关病因及高危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入组的300例新生儿脑病中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比例仅为37.3%,导致新生儿脑病的原因还包括颅内出血、颅内感染、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胆红素脑病等;单因素分析示胎儿宫内窘迫、胎盘异常、脐带异常、胎膜早破、围生期感染、败血症、难产等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生有关,而产时的急性缺氧事件并非均导致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生。结论新生儿脑病的构成包括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颅内感染、先天性遗传性代谢病、胆红素脑病、染色体病、脑梗死、低血糖脑病、主要解剖异常等,而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与多种围生期的高危因素有关,因此不能把多数新生儿脑病的病因简单地归为产时的急性缺氧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脑病 缺氧缺血性脑病 急性缺氧事件 围生期高危因素
原文传递
人尿激肽原酶对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建华 何悦 +5 位作者 于明 杨溢 韩薇 徐宇浩 夏海平 刘娜 《江苏医药》 CAS 2017年第1期39-41,共3页
目的观察人尿激肽原酶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抗血小板在降低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HR-NICE)患者90d内出现缺血性卒中风险的作用。方法 HR-NICE患者305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单纯双抗治疗(A组,156例)和双抗联合人尿激肽原酶治... 目的观察人尿激肽原酶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抗血小板在降低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HR-NICE)患者90d内出现缺血性卒中风险的作用。方法 HR-NICE患者305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单纯双抗治疗(A组,156例)和双抗联合人尿激肽原酶治疗(B组,149例),观察其90d内主要终点事件(新发缺血性卒中)和次要终点事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或血管性死亡)的发生情况。检测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变化。结果B组患者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低于A组(7.4%vs.16.0%)(P<0.05),两组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相仿(3.4%vs.7.4%)(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T、APTT和Fib均无明显变化(P>0.05)。149例高血压患者在应用人尿激肽原酶治疗期间血压无明显波动(P>0.05)。结论与单纯双抗治疗比较,双抗血小板联合人尿激肽原酶治疗能有效地降低HR-NICE患者新发缺血性卒中事件的发生,且不影响患者凝血功能和血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尿激肽原酶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
原文传递
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治疗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黄环 粟伟栋 谭红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8年第1期33-37,共5页
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high-risk non-disabling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event,HR-NICE)的早期精准治疗直接影响预后,故日益受到重视。尽管静脉溶栓是目前公认的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对其在HR-NICE患者中的疗效,尚... 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high-risk non-disabling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event,HR-NICE)的早期精准治疗直接影响预后,故日益受到重视。尽管静脉溶栓是目前公认的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对其在HR-NICE患者中的疗效,尚存有争议。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HR-NICE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事件 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 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