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提高麸皮占比对高盐稀态酱油品质及香气成分的改善作用
1
作者 武倩宇 耿予欢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2-271,共10页
该研究采用大豆、面粉及麸皮为原料制备高盐稀态酱油,探究了麸皮添加量对酱油理化指标、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质联用技术(GC-MS)检测并分析了酱油样品的香气成分。结果表明,当大豆、面粉和麸皮用量之比为... 该研究采用大豆、面粉及麸皮为原料制备高盐稀态酱油,探究了麸皮添加量对酱油理化指标、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质联用技术(GC-MS)检测并分析了酱油样品的香气成分。结果表明,当大豆、面粉和麸皮用量之比为7:2:1(S2)时,成曲蛋白酶活力最高,其氨基酸态氮含量(0.87 g/mL)和总氮含量(1.81g/mL)最高,与对照酱油相比,添加麸皮的酱油抗氧化能力显著提高,发酵结束时S2、S3(7:1:2)的还原力分别比S1(7:3:0)高30.38%和20.85%,DPPH自由基清除率同样比S1高31.81%和28.59%(P<0.05)。此外,在添加麸皮的酱油中检测到了60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添加麸皮能够显著提高酱油中醛类、酸类和杂环类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使得酱油的香气成分更为丰富,改善了酱油的风味。研究结果有利于推进麸皮在酱油生产中的高值化利用,对酱油酿造工艺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麸皮 高盐稀态酱油 抗氧化性 香气成分
下载PDF
耐盐植物乳杆菌的选育及其对高盐稀态发酵酱油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张伟 杨俊文 +5 位作者 余冰艳 林琛 谢梦雪 罗晓明 周尚庭 蒋雪薇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6-94,共9页
为得到发酵性能优良且适用于高盐稀态酱油酿造的耐盐乳酸菌,以发酵泡菜中筛选的耐盐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04为出发菌株进行紫外诱变,高锰酸钾-溴化钾-MRS(de Man,Rogosa and Sharpe)平板初筛及MRS液体发酵复筛获得2株... 为得到发酵性能优良且适用于高盐稀态酱油酿造的耐盐乳酸菌,以发酵泡菜中筛选的耐盐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04为出发菌株进行紫外诱变,高锰酸钾-溴化钾-MRS(de Man,Rogosa and Sharpe)平板初筛及MRS液体发酵复筛获得2株产乳酸较强的突变株L04-1和L04-2,其在160 g/L NaCl的MRS液体培养基中发酵乳酸积累量分别可达3.69和3.49 g/L,比L04高16.03%和9.75%。在高盐稀态发酵第45天添加L04-1及L04-2进行为期120 d的发酵,乳酸菌总数和细菌总数的测定结果表明,耐盐植物乳杆菌的加入可增加酱醪中乳酸菌的数量并能抑制其他细菌生长;通过对酱油发酵过程中乳酸、还原糖、总酸及氨态氮的分析发现,2株突变株均可促进乳酸、总酸及氨态氮的积累,其中添加L04-1发酵酱油乳酸含量最高,为4.31 g/L。采用气质联用分析添加L04-1、L04-2发酵酱油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发现其酯类物质含量分别比L04高36.60%和16.46%;醇类物质分别比L04高23.24%和10.58%,且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可促进酱油的前香及主体香的形成。感官评分显示,2株突变株发酵的酱油香气和滋味的评分均优于添加L04的发酵酱油和对照组。诱变选育的2株耐盐植物乳杆菌在酱油发酵中具有积累乳酸、促进酯类、醇类物质生成的特征,有利于形成酱油适口的酸感,丰富酱油的滋味和香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盐植物乳杆菌 选育 高盐稀态发酵酱油 乳酸 挥发性风味物质
下载PDF
酱醪葡萄球菌的筛选及其对高盐稀态酱油发酵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张伟 王洁丽 +5 位作者 林琛 刘俊良 杨俊文 周慧 周尚庭 蒋雪薇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5-136,共12页
为了探明酱醪葡萄球菌对高盐稀态酱油发酵的影响,采集高盐稀态酱醪,以产酸为指标分离筛选并获得3株产酸性能良好的葡萄球菌JL04、JL15、JL17,16S rDNA测序结合生理生化特性分别鉴定为香料葡萄球菌、鱼发酵葡萄球菌和肉葡萄球菌。在高盐... 为了探明酱醪葡萄球菌对高盐稀态酱油发酵的影响,采集高盐稀态酱醪,以产酸为指标分离筛选并获得3株产酸性能良好的葡萄球菌JL04、JL15、JL17,16S rDNA测序结合生理生化特性分别鉴定为香料葡萄球菌、鱼发酵葡萄球菌和肉葡萄球菌。在高盐稀态酱油发酵第15天分别添加3株菌进行为期60 d的发酵,分析发酵过程中还原糖、总酸及氨态氮的变化,结果发现3株菌均能加快酱醪中还原糖的利用,提高总酸及氨态氮含量,其中JL04总酸最高,为15.61 g/L,JL17氨态氮最高,为9.31 g/L。HPLC定量分析添加JL04、JL15、JL17的发酵酱油中6种有机酸总含量,分别较对照组增加了37.53%,24.06%及25.90%,主要是乙酸、乳酸、琥珀酸含量增加。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添加3株菌发酵酱油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发现酯类物质含量明显提高,其中JL04比对照组提高了116.09%,以乙酸酯类和乳酸酯类含量增加为主,与相应的有机酸含量增加呈正相关关系。感官评分显示:3株菌添加发酵可增进酱油的香气及滋味。高盐稀态酱醪中分离筛选的3株葡萄球菌具有代谢积累有机酸,促进相应酯类物质合成的特征,可作为赋予酱油适口酸感、丰富酱油滋味、增进酱油香气的风味菌应用于酱油发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醪葡萄球菌 筛选 高盐稀态酱油 有机酸 挥发性风味物质
下载PDF
酵母菌对高盐稀态酱油风味强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苗春雷 朱娅媛 +2 位作者 黄卓权 张敏倩 朱新贵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308-315,共8页
高盐稀态酱油的酿造过程伴随着复杂的微生物活动,多菌种的发酵体系中各类微生物的繁殖与代谢使酱油形成了独特的感官风味。在漫长的发酵周期里,酵母菌是驱动酱油发酵的重要微生物之一,其对酱油特征风味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文章对近... 高盐稀态酱油的酿造过程伴随着复杂的微生物活动,多菌种的发酵体系中各类微生物的繁殖与代谢使酱油形成了独特的感官风味。在漫长的发酵周期里,酵母菌是驱动酱油发酵的重要微生物之一,其对酱油特征风味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文章对近年来分析研究得出的酱油特征性风味物质进行整理及归纳,并着重对酱醪中主要耐盐酵母菌的种类及其对酱油风味的强化能力进行综述,对酱油发酵过程中通过干预酵母菌群改善产品品质进行了探讨,并对未来传统酿造调味品的产业化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盐稀态酱油 耐盐酵母菌 风味强化 挥发性风味物质
下载PDF
两种发酵工艺制备的牡丹籽酱油理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明君 李迎秋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3-47,共5页
该研究以牡丹籽粕为主要蛋白原料,分别采用高盐稀态发酵工艺和低盐固态发酵工艺制备两种牡丹籽酱油,并测定两种酱油的基本理化指标。结果表明,高盐稀态和低盐固态牡丹籽酱油的总氮(1.4845,1.4542 g/dL)、氨基酸态氮(0.7724,0.7319 g/dL... 该研究以牡丹籽粕为主要蛋白原料,分别采用高盐稀态发酵工艺和低盐固态发酵工艺制备两种牡丹籽酱油,并测定两种酱油的基本理化指标。结果表明,高盐稀态和低盐固态牡丹籽酱油的总氮(1.4845,1.4542 g/dL)、氨基酸态氮(0.7724,0.7319 g/dL)、可溶性无盐固形物(20.96,18.52 g/dL)含量均达到国家一级酱油标准,还原糖(3.4439,3.1473 g/dL)和总可滴定酸(1.2679,1.3385 g/dL)含量与黄豆酱油相近,且红色与黄色指数比黄豆酱油更高。该研究证实了以牡丹籽作为主要蛋白原料酿造高质量酱油的可行性,为牡丹籽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新型牡丹籽酱油的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油品质 牡丹籽粕 低盐固态发酵 高盐稀态发酵
下载PDF
纳滤技术在减盐酱油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孙启星 苗春雷 +1 位作者 朱娅媛 朱新贵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6-160,共5页
为了降低酿造酱油含盐量,满足减盐酱油市场需求,文章利用纳滤技术对酱油进行脱盐处理,分析了压力、稀释水量对酱油纳滤脱盐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佳纳滤工艺:当压力为2.2 MPa,稀释水量为40%时,酱油脱盐率为30.3%,氨基酸态氮损失率为12.5%,... 为了降低酿造酱油含盐量,满足减盐酱油市场需求,文章利用纳滤技术对酱油进行脱盐处理,分析了压力、稀释水量对酱油纳滤脱盐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佳纳滤工艺:当压力为2.2 MPa,稀释水量为40%时,酱油脱盐率为30.3%,氨基酸态氮损失率为12.5%,酱油盐分降低至13.09 g/dL。对纳滤前后酱油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和风味物质分析发现,游离氨基酸和风味物质均有损失,其中总游离氨基酸损失约5%,甘氨酸损失最大,为11.11%;酱油风味物质中乙醇浓度变化最大,降低了50.44%,其他酱油关键香气成分苯乙醇、4-乙烯基愈创木酚和HEMF等变化较小。直接感官鉴评表明,脱盐前后酱油的口感和香气无变化。此外,纳滤副产物被二次发酵利用,实现了绿色生产。该研究结果为酱油纳滤脱盐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滤 压力 稀释水量 减盐酱油 游离氨基酸 风味物质
下载PDF
牡丹籽酱油的制备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7
作者 张明君 李迎秋 《轻工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3-60,共8页
分别采用高盐稀态发酵工艺和低盐固态发酵工艺制备牡丹籽酱油,并与采用相同发酵工艺制备的黄豆酱油进行对比,研究其感官特性、抗氧化活性物质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发酵工艺相同的情况下,牡丹籽酱油具有比黄豆酱油更明显的甜味和... 分别采用高盐稀态发酵工艺和低盐固态发酵工艺制备牡丹籽酱油,并与采用相同发酵工艺制备的黄豆酱油进行对比,研究其感官特性、抗氧化活性物质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发酵工艺相同的情况下,牡丹籽酱油具有比黄豆酱油更明显的甜味和更好的色泽;高盐稀态牡丹籽酱油和低盐固态牡丹籽酱油的总酚含量为571.73 mg GAE/100 mL和516.77 mg GAE/100 mL、总黄酮含量为87.78 mg RE/100 mL和76.05 mg RE/100 mL,均显著高于高盐稀态黄豆酱油和低盐固态黄豆酱油(P<0.05);高盐稀态牡丹籽酱油和低盐固态牡丹籽酱油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75.57%和75.79%)、ABTS自由基清除率(180.25 mmol Trolox/mL和169.17 mmol Trolox/mL)和还原力(6577.60μg AAE/mL和6039.58μg AAE/mL)也均显著强于高盐稀态黄豆酱油和低盐固态黄豆酱油(P<0.05)。综上可知,牡丹籽酱油具有更优良的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油 抗氧化活性 牡丹籽粕 低盐固态发酵 高盐稀态发酵
下载PDF
11种国产高盐稀态酱油的氨基酸组分和挥发性物质的特征性分析
8
作者 戴璐瑶 许睿琦 +3 位作者 苏志林 陈书婧 吴昊霖 吴剑荣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73-81,共9页
该实验对11种国产高盐稀态酱油的挥发性成分和游离氨基酸进行解析,同时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评判广式与非广式酱油中氨基酸和风味组成特点,采用稀疏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sPLS-DA)模型进行氨基酸分类辨别分析。结果表明,... 该实验对11种国产高盐稀态酱油的挥发性成分和游离氨基酸进行解析,同时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评判广式与非广式酱油中氨基酸和风味组成特点,采用稀疏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sPLS-DA)模型进行氨基酸分类辨别分析。结果表明,苯丙氨酸、丝氨酸、甲硫氨酸在非广式酱油中含量较高;甘氨酸、丙氨酸、酪氨酸在广式酱油中含量较高。在不同酱油样品中共检测到91种挥发性成分,不同酱油样品中挥发性物质的PLS-DA表明,2,6-二甲基吡嗪、甲醇、呋喃、辛乙烯二醇单正十二烷基酯、山梨酸、2-丁酮、邻甲氧基苯酚的含量与广式酱油相关性较高;而(2R,3R)-2,3-丁二醇、2,3,5,6-四甲基吡嗪的含量与非广式酱油相关性较高。该实验的辨识模型有利于区分广式与非广式酱油的组成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酸 挥发性物质 广式高盐稀态酱油 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下载PDF
酱油发酵阶段淋油穿孔对酱油品质的影响及穿孔控制技术的研究
9
作者 张嫱 尹何南 《食品安全导刊》 2023年第8期108-111,共4页
为确认淋油穿孔对广式高盐稀态酱油发酵品质的影响,本实验针对淋油穿孔对酱油理化和感官品质的影响进行研究,并通过调整淋油时间、淋油方式来控制穿孔率。结果表明,在广式高盐稀态发酵工艺中淋油时发生穿孔会使发酵原油的还原糖含量升高... 为确认淋油穿孔对广式高盐稀态酱油发酵品质的影响,本实验针对淋油穿孔对酱油理化和感官品质的影响进行研究,并通过调整淋油时间、淋油方式来控制穿孔率。结果表明,在广式高盐稀态发酵工艺中淋油时发生穿孔会使发酵原油的还原糖含量升高,总酸和氨基酸含量降低。同时,理化指标的变化也会对原油的感官品质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如酸味减弱、甜味增加等。另外,淋油时间和淋油方式都会对穿孔率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综合来看,当采用A组方式、淋油时间为4 min时,穿孔率可控制在5.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油 穿孔 广式 高盐稀态发酵
下载PDF
基于高盐稀态酱油发酵过程中添加酵母的研究
10
作者 毛诗语 陈斌 +1 位作者 刘羽莎 王祖培 《现代食品》 2023年第18期44-46,共3页
高盐稀态酱油是一种传统的中国调味品,在其制作过程中加入酵母,可以促进发酵过程,改善酱油的品质。本研究通过探讨添加酵母对高盐稀态酱油发酵过程及酵母的应用方式,分析发酵条件、酵母种类及添加量,旨在为高盐稀态酱油的生产提供理论... 高盐稀态酱油是一种传统的中国调味品,在其制作过程中加入酵母,可以促进发酵过程,改善酱油的品质。本研究通过探讨添加酵母对高盐稀态酱油发酵过程及酵母的应用方式,分析发酵条件、酵母种类及添加量,旨在为高盐稀态酱油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仅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盐稀态酱油 酵母 发酵过程 品质
下载PDF
制曲和发酵工艺条件对高盐稀态酱油品质的影响研究
11
作者 关妙琪 《现代食品》 2023年第24期220-222,共3页
本研究探讨了制曲和发酵条件对高盐稀态酱油品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制曲温度、发酵时间和盐水浓度等因素对酱油品质有显著影响。因此,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优化工艺、提高酱油产量与品质。
关键词 制曲 发酵工艺 高盐稀态酱油品质
下载PDF
混合制曲对酿造酱油理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徐欢欢 欧阳珊 +2 位作者 尹文颖 赵谋明 崔春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82-85,共4页
在工业规模条件下,添加糖化增香曲与米曲霉混合制曲生产高盐稀态酱油,以米曲霉单独制曲进行对照实验,对发酵过程中各理化指标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添加糖化增香曲混合制曲可提高高盐稀态酱油的品质。发酵58d时,混合制曲发酵酱油... 在工业规模条件下,添加糖化增香曲与米曲霉混合制曲生产高盐稀态酱油,以米曲霉单独制曲进行对照实验,对发酵过程中各理化指标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添加糖化增香曲混合制曲可提高高盐稀态酱油的品质。发酵58d时,混合制曲发酵酱油的全氮含量、氨基酸态氮含量、氨基酸生成率以及还原糖含量与纯种制曲相比,分别提高了12%、14%、9%和5%;同时混合制曲还可提高高盐稀态酱油的红色指数和黄色指数,使酱油的色泽更为鲜红透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化增香曲 混合制曲 高盐稀态酱油 理化性质
下载PDF
高盐稀态酱油专用米曲霉的紫外诱变选育 被引量:12
13
作者 刘达玉 段献银 +1 位作者 黄丹 周晓庆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5-159,共5页
以从酱油厂曲池中分离纯化的A3、A6、A18、A23和A27米曲霉菌株为出发菌株,经紫外诱变后,通过初筛、复筛和遗传稳定性试验,筛选获得1株蛋白酶和糖化酶活力高且遗传稳定的变异菌株A3U-12.该菌株蛋白酶活力1 245.17U/g及糖化酶活力831.28U... 以从酱油厂曲池中分离纯化的A3、A6、A18、A23和A27米曲霉菌株为出发菌株,经紫外诱变后,通过初筛、复筛和遗传稳定性试验,筛选获得1株蛋白酶和糖化酶活力高且遗传稳定的变异菌株A3U-12.该菌株蛋白酶活力1 245.17U/g及糖化酶活力831.28U/g,分别是同培养条件下的沪酿3.042酶活力的1.21倍和1.5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油 高盐稀态 米曲霉 紫外诱变 选育
下载PDF
耐盐乳酸菌与酵母菌在酱醪汁中协同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曹小红 刘卓 +2 位作者 鲁梅芳 王春玲 綦伟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2-15,共4页
采用透析培养的方法,研究了添加耐盐乳酸菌与酱醪中酵母菌的协同作用以及发酵工艺的控制和对酱油主要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酱醪发酵过程中,添加耐盐乳酸菌明显促进T酵母菌的生长,而与S酵母菌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在酱醪发酵前期,... 采用透析培养的方法,研究了添加耐盐乳酸菌与酱醪中酵母菌的协同作用以及发酵工艺的控制和对酱油主要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酱醪发酵过程中,添加耐盐乳酸菌明显促进T酵母菌的生长,而与S酵母菌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在酱醪发酵前期,同时添加104个/mL耐盐乳酸菌与T酵母菌时对发酵酱醪中的pH值和总酸起到稳定作用,提高了还原糖的产生速度,对中后期酱油主体风味的形成和提高具有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盐乳酸菌 酵母菌 高盐稀态酱醪 透析培养
下载PDF
两种发酵酱油风味物质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43
15
作者 张艳芳 陶文沂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86-490,共5页
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对低盐固态发酵酱油和高盐稀态发酵酱油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了分析,通过谱图检索,共鉴定了52种物质,醇类(16),酚类(7),醛酮(13),酸类(4),酯类(7),杂环化合物类(5)。26种成分在两种酱油中同时检出,形成酱油风... 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对低盐固态发酵酱油和高盐稀态发酵酱油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了分析,通过谱图检索,共鉴定了52种物质,醇类(16),酚类(7),醛酮(13),酸类(4),酯类(7),杂环化合物类(5)。26种成分在两种酱油中同时检出,形成酱油风味的主体成分是乙醇、2-甲基丁醇、2-甲基丙醇、苯乙醇、乙酸、2-甲基丁酸、糠醇。17种成分为低盐固态酱油特有,1-辛烯-3-醇为其中主要成分,具有浓郁的蘑菇香气;9种成分为高盐固态酱油特有,4-乙基愈创木酚为其中主要成分,是提高酱油香气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盐固态发酵酱油 高盐稀态发酵酱油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固相微萃取 食品添加剂
下载PDF
混合制曲对高盐稀态酱油理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之瑶 冯云子 +1 位作者 崔春 赵谋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136-139,148,共5页
选取沪酿3.042米曲霉曲精(AK)和糖化增香曲(GK)进行混合制曲酿造高盐稀态酱油,研究以不同比例的曲精混合制曲对高盐稀态工艺发酵酱油的理化性质的影响并且确定最优菌种比例。研究结果表明:GK的添加使酸性蛋白酶受到抑制,但总氮和氨基酸... 选取沪酿3.042米曲霉曲精(AK)和糖化增香曲(GK)进行混合制曲酿造高盐稀态酱油,研究以不同比例的曲精混合制曲对高盐稀态工艺发酵酱油的理化性质的影响并且确定最优菌种比例。研究结果表明:GK的添加使酸性蛋白酶受到抑制,但总氮和氨基酸态氮的含量随着GK的添加呈显著上升后略有下降的趋势。GK的添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酱油的抗氧化活性,当AK和GK分别为0.5‰、1.5‰时,酱油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强。其中,全氮与氨基酸态氮具有显著正相关性(p<0.01),总酸分别与总氮、DPPH自由基清除力呈正相关和负相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盐稀态酱油 糖化增香曲 混合制曲 理化特性
下载PDF
鲁氏酵母不同时间的添加对高盐稀态酱油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韩冉 张珊 +1 位作者 余倩倩 侯丽华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4,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时间添加鲁氏酵母菌对高盐稀态酱油的影响。方法:发酵过程中监测总酸和氨基酸态氮含量,发酵结束后测定酸类物质含量和风味物质种类,比较酵母的不同添加时间对酱油品质的影响。结果:在第30天添加鲁氏酵母菌S1效果最优;在第4... 目的:研究不同时间添加鲁氏酵母菌对高盐稀态酱油的影响。方法:发酵过程中监测总酸和氨基酸态氮含量,发酵结束后测定酸类物质含量和风味物质种类,比较酵母的不同添加时间对酱油品质的影响。结果:在第30天添加鲁氏酵母菌S1效果最优;在第45天添加鲁氏酵母菌S2效果最优;最佳发酵方法为在第30天添加S1后在第45天添加S2酵母进行混合发酵。结论:同一种酵母不同株间添加时间的不同会对酱油发酵效果产生不同影响,不同种类酵母在不同时段添加的混合发酵效果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盐稀态酱油 鲁氏酵母 添加时间
下载PDF
科学利用微生物推动中国酱油工艺大变革 被引量:12
18
作者 李幼筠 周逦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共5页
该文从微生物在酱油生产中的协同有效利用入手,分析了我国现行酱油生产工艺的利弊。着重强调了多菌种酿造酱油的必要性,并据此阐明了在当今民众消费形态的演进与变化形式下,"冷温高盐稀态工艺"的采用能最有效提升产品质量,从... 该文从微生物在酱油生产中的协同有效利用入手,分析了我国现行酱油生产工艺的利弊。着重强调了多菌种酿造酱油的必要性,并据此阐明了在当今民众消费形态的演进与变化形式下,"冷温高盐稀态工艺"的采用能最有效提升产品质量,从而将促进我国新一轮酱油工艺的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发酵 酱油 冷温高盐稀态
下载PDF
韩国高盐稀态发酵酱油速酿工艺的探讨 被引量:9
19
作者 何胜华 马莺 李海梅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46-48,共3页
对韩国高盐稀态发酵酱油的生产工艺进行了探讨,在制曲过程中采用韩国菌种和制曲工艺。同时在发酵后期添加鲁氏接合酵母(Zygosaccharom yces rouxii)和白色球拟酵母(Torulopsiscandida)并且采用降温后熟发酵工艺,制得的产品滋味鲜美,酱... 对韩国高盐稀态发酵酱油的生产工艺进行了探讨,在制曲过程中采用韩国菌种和制曲工艺。同时在发酵后期添加鲁氏接合酵母(Zygosaccharom yces rouxii)和白色球拟酵母(Torulopsiscandida)并且采用降温后熟发酵工艺,制得的产品滋味鲜美,酱香、醇香、酯香浓郁,氨基酸态氮生成率达到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盐稀态发酵 酱油 酵母
下载PDF
大型发酵酱油酿造过程中风味物质的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刘晓艳 叶月华 +4 位作者 钱敏 白卫东 黄汉聪 杨红 何一龙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42-247,共6页
为促进大型发酵酱油产品风味的提高与改善,研究高盐稀态酱油在机械化酿造过程中风味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采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针对不同酿造阶段酱醪中风味成分的种类和相对含量进行分析。结果定性鉴别出氨基酸及其衍生物... 为促进大型发酵酱油产品风味的提高与改善,研究高盐稀态酱油在机械化酿造过程中风味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采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针对不同酿造阶段酱醪中风味成分的种类和相对含量进行分析。结果定性鉴别出氨基酸及其衍生物、有机酸、糖类及其衍生物、醇类、酯类、胺类和其他物质共210种。利用热图和主成分分析法探寻不同酿造阶段的样品风味物质差异,结果显示发酵过程对贡献酱油鲜甜味的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和糖类及其衍生物影响较大,第1天样品对贡献修饰风味的有机酸、胺类、酯类和其他类物质影响也较为显著,其中氨基酸及其衍生物是酱油含量最多的风味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盐稀态酱油 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 非挥发性风味物质 挥发性风味物质 动态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