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右室高位间隔部与心尖部VVI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陈乔 傅春江 +3 位作者 杨立 于长青 王伟 王旭开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2年第1期39-40,共2页
目的探讨高位间隔部(HRVS)与心尖部(RVA)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行VVI起搏并愿随访的患者104例,其中HRVS起搏54例,RVA起搏50例,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半年、1年及3年在同一起搏频率下(60次/分)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 目的探讨高位间隔部(HRVS)与心尖部(RVA)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行VVI起搏并愿随访的患者104例,其中HRVS起搏54例,RVA起搏50例,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半年、1年及3年在同一起搏频率下(60次/分)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心输出量和监测脑钠肽(BNP)水平。结果HRVS起搏患者LVEF及BNP水平无明显改变;RVA起搏患者LVEF(术后半年、3年分别为0.60±0.15、0.54±0.16)降低及BNP(术后半年、3年分别为96.51±46.41 ng/L、168.33±49.37 ng/L)水平升高。结论 VVI HRVS起搏优于RVA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高位间隔部起搏 心尖部起搏 心功能 左室射血分数 脑钠肽
下载PDF
3830电极在右室间隔起搏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春亮 曹清涛 王怀新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年第1期22-24,共3页
目的比较Medtronic 3830主动固定导线在右室间隔(高位室间隔部和中位室间隔部)起搏的优劣。方法 71例需起搏器植入的患者,根据心室电极位置的不同,随机分为高位室间隔组(n=35)和中位室间隔组(n=36),观察两组在术中及术后3个月的各项心... 目的比较Medtronic 3830主动固定导线在右室间隔(高位室间隔部和中位室间隔部)起搏的优劣。方法 71例需起搏器植入的患者,根据心室电极位置的不同,随机分为高位室间隔组(n=35)和中位室间隔组(n=36),观察两组在术中及术后3个月的各项心室电极参数以及起搏器植入术前、术后3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浆脑钠肽(BNP)。结果电极全部植入成功,术后未发生导线脱位或心肌穿孔。中位室间隔组QRS波时限要短于高位室间隔组[(116±23.6)ms VS(150±34.2)ms,P<0.05]。中位室间隔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LVEF、BNP无显著改变,高位室间隔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LVEF降低[(0.46±0.12)%VS(0.62±0.07)%],P<0.05]、BNP升高[(161.3±34.2)ng/L VS(80.1±33.2)ng/L,P<0.05]。术中及术后3个月两组的心室起搏阈值、阻抗、感知无差异。结论采用3830主动电极行右室间隔部起搏可行,右室中位间隔起搏QRS波时限更短,对心功能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830电极 右室中位室间隔起搏 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 右心室
下载PDF
右心室高位间隔部与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的比较 被引量:1
3
作者 周妍 郭航远 +3 位作者 裘宇芳 邢杨波 彭放 杨彪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0年第6期411-412,452,407,共4页
目的:对比右心室高位间隔部起搏(right high-interventricularseptum,RHIVS)与右心室心尖部(right ventricular apex,RVA)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植入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30例行右心室高位间隔部起搏为RHIVS组,30例行... 目的:对比右心室高位间隔部起搏(right high-interventricularseptum,RHIVS)与右心室心尖部(right ventricular apex,RVA)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植入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30例行右心室高位间隔部起搏为RHIVS组,30例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为RVA组。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2个月的6分钟步行试验,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 fraction,LVEF)。结果:RHIVS组与RVA组术前6分钟步行试验(six minute corridorwalktest,6-MWT)步行距离及LVEF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2个月,RVA组6-MWT步行距离较RHIVS组明显降低(310±95vs 415±103,P<0.01)。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RVA组LVEF亦较RHIVS组有显著的减低(53.47±3.95 vs 56.25±4.73,P<0.05;52.17±3.68 vs 55.10±4.47,P<0.05;46.97±2.59 vs 53.95±4.84,P<0.01)。结论:右心室高位间隔部起搏防止起搏导致的心功能的恶化,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更接近生理性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左心室射血分数 右室高位室间隔部起搏
下载PDF
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高位室间隔起搏中的临床应用
4
作者 崔红玉 刘培敏 +1 位作者 任国成 刘再宇 《中外医疗》 2011年第13期9-10,12,共3页
目的探讨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高位室间隔起搏中的应用。方法对有植入永久起搏器适应证的缓慢心律失常患者42例,随机分为2组,22例用主动螺旋电极植入右室高位室间膈(高位室间隔组)。20例用被动电极植入右室心尖部(右室心尖组)。记录2组... 目的探讨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高位室间隔起搏中的应用。方法对有植入永久起搏器适应证的缓慢心律失常患者42例,随机分为2组,22例用主动螺旋电极植入右室高位室间膈(高位室间隔组)。20例用被动电极植入右室心尖部(右室心尖组)。记录2组术中术后各项参数、心电图QRS波宽度及并发症。结果 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室间膈组电极植入15min后较植入即刻的起搏阈值明显下降[(0.71±0.11)vvs(0.97±0.13)v,P<0.05]。起搏的QRS波时限较心尖部变窄[(124.77±11.35)msvs(149.28±12.51)ms,P<0.05]。术后1、3个月随访2组的起搏阈值、阻抗、感知无差异。结论初步证明使用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高位室间隔起搏是稳定、安全、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 高位室间隔 螺旋电极
下载PDF
右室间隔上部起搏对左室功能的影响
5
作者 刘阳贵 杜昕 +2 位作者 原建华 刘增林 朱明辉 《中国航天医药杂志》 2002年第1期6-7,共2页
目的探讨不同的起搏部位对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需要更换人工永久性起搏器患者11例。手术前起搏电极均位于右室心尖部(RVA)。手术更换起搏器,采用螺旋电极,均置放于右室间隔上部(RVS)。术后1周,程控起搏器功能参数,使起搏器工作模式... 目的探讨不同的起搏部位对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需要更换人工永久性起搏器患者11例。手术前起搏电极均位于右室心尖部(RVA)。手术更换起搏器,采用螺旋电极,均置放于右室间隔上部(RVS)。术后1周,程控起搏器功能参数,使起搏器工作模式为VVI、频率与术前频率相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前后数据变化,并统计学处理。结果右室心尖起搏与右室间隔上部起搏比较:每搏量(ml)由58.8±19.42上升到67.2±15.8(P<0.05);心输出量(L/min)由4.93±1.30上升到5.40±0.86(P<0.05);射血分数(%)由45.2±7.3上升到53.1±5.4(P<0.05);E峰(mm/s)由57.43±15.18上升到66.35±13.73(P<0.02);E/A由0.89±0.4上升到1.04±0.37(P<0.02)。结论右室间隔上部起搏有利于左心功能的维持,尽可能保持正常心室激动顺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永久起搏器 右室间隔上部起搏 左心功能 起搏部位
下载PDF
心室无导线起搏器植入部位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7
6
作者 李巧元 郭成军 +7 位作者 方冬平 刘旭 卢春山 戴文龙 何东方 马克娟 林璨璨 张瑜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9年第3期224-228,共5页
目的探讨高位室间隔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参与国内首次无导线起搏器临床研究的患者,比较高位室间隔植入无导线起搏器(A组)与低位室间隔植入者(B组)的有关参数。结果共入选15例患者,均顺利植入Micra起搏器。A... 目的探讨高位室间隔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参与国内首次无导线起搏器临床研究的患者,比较高位室间隔植入无导线起搏器(A组)与低位室间隔植入者(B组)的有关参数。结果共入选15例患者,均顺利植入Micra起搏器。A组8例,B组7例,A组及B组在植入时的起搏阈值[0.38(0.22)mV vs 0.63(1.00)mV]、R波感知[(10.9±4.7) mV vs (7.3±3.0) mV]、电极阻抗[(906.3±162.4)Ωvs (750.0±173.4)Ω]、T波同步导联数[(7.2±2.7) vs (7.1±2.5)]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起搏QRS时限A组有缩短的趋势(140.0 ms vs 179.0 ms,P>0.05),A组起搏QTc短于B组(440.0 ms vs 520.0 ms,P<0.05),A组在手术中的透视时间短于B组[12.86(5.36) min vs 18.46(4.41) min,P<0.05]。两组在出院前、随访1个月时的阈值、感知及阻抗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高位室间隔植入Micra无导线起搏器安全、可行,起搏的心室除极与复极顺序可能优于低位间隔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无导线起搏器 Micra 植入部位 高位室间隔 低位室间隔
原文传递
右心室流出道高位间隔部起搏的应用及护理 被引量:1
7
作者 徐敏 高春恒 +3 位作者 崔俊友 张华 殷泉忠 刘洪珍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年第3期306-308,共3页
目的 探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心室流出道高位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及护理对策.方法 40例需起搏器植入的患者,采用VVI起搏模式,将其随机分为右心室流出道高位间隔部起搏组(RVOTH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各20例,观察两组在术中及... 目的 探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心室流出道高位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及护理对策.方法 40例需起搏器植入的患者,采用VVI起搏模式,将其随机分为右心室流出道高位间隔部起搏组(RVOTH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各20例,观察两组在术中及术后的各项参数以及护理对策.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各1例术后发生电极脱位.全部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出现.RVOTHS组手术曝光时间明显延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36,P<0.01).术中两组患者心室的起搏阈值、感知阈值和电极阻抗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VOTHS组起搏心电图QRS波宽度较RVA组变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13,P>0.05).结论 右心室流出道高位间隔部起搏是安全和可行的,术后护理重视心电监测及个性化护理,可使并发症的发生率大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人工 护理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