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0篇文章
< 1 2 7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rban Spatial Form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Climate Adaptability of Regional Architecture: A Case Study of Traditional Cave Dwelling Villages in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1
作者 QI Zizhuo YANG Xin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24年第3期1-7,共7页
A multitude of climate-adaptive design approaches are embedded in regional architecture,which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addressing the deformed development of urban spatial patterns and the dual challenges of climate ... A multitude of climate-adaptive design approaches are embedded in regional architecture,which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addressing the deformed development of urban spatial patterns and the dual challenges of climate and resources.This paper examines the principles of climate adaptability embedded in the site layout and spatial organiz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ave dwelling villages in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The extracted climate adaptability principles are summarized,and the resulting design strategies that are well-suited to the contemporary urban space form are presented.Through analysis,it can be observed that traditional cave dwelling villages in northern Shaanxi are predominantly situated on south-facing slopes in proximity to water at low altitudes.These villages are characterized by compact building groups and east-west development,which is constrained by the elements of mountains and rivers.A two-level street system is generated,comprising streets parallel to the contour line and roadways perpendicular to the contour line.This results in the formation of a courtyard form enclosed by mountains.Such site layout and spatial organization exhibit excellent climate adaptability with regard to heat,ventilation,and wind storage.In light of the aforementioned considerations,the following urban spatial form design strategies are put forth:①the topographic height difference can be exploited to obtain sufficient sunshine;②the group shape can be optimized in order to reduce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③the best orientation of the building can be chosen to take account of both winter and summer conditions;④the height and length can be combined in order to form natural masking;⑤the D/H ratio of streets and roadways should be controlled to achieve a balance between heat gain and cooling of groups;⑥vents should be set appropriately to optimize group ventilation;⑦climate buffers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increase the level of climate respon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ditional cave dwellings in northern Shaanxi urban spatial form Outdoor thermal environment
下载PDF
Spatiotemporal Differentiation of Urban Spatial Form and Carbon Emissions in Poyang Lake City Group
2
作者 LUO Xiaolin LI Zhi CHU Xi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24年第2期87-92,共6页
In response to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s of low-carbon land spatial planning in Jiangxi Province and the lack of existing research,this paper explored the mechanism of spatial form elements of Poyang Lake urban agglom... In response to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s of low-carbon land spatial planning in Jiangxi Province and the lack of existing research,this paper explored the mechanism of spatial form elements of Poyang Lake urban agglomeration on urban carbon emissions.Based on generalized linear regression and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models,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 emissions,the spatiotempo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form index and carbon emissions,and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the intensity of dominant factors from 63 county-level administrative units in the Poyang Lake city group from 2005 to 2020.The results showed that:①The carbon emissions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around Poyang Lake are generally increasing,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value concentration in the middle and low-value agglomeration in pieces;②The main driving factor for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carbon emissions was the expansion of built-up area;③Improving urban compactness and optimizing urban form could effectively reduce urban carbon emissions.The results showcas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urban spatial landscape pattern and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carbon emissions,which could make the low-carbon land spatial planning in the Poyang Lake city group more reasonable and practic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emissions urban spatial form the Poyang Lake city group Landscape pattern index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下载PDF
Urban Dynamics and Emergence of New Centers in the Dakar Region (Senegal)
3
作者 Mouhamadou Moustapha Mbacké Ndour Mohamed Lamine Ndao Alphousseyni Ndonky 《Journal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2024年第4期227-243,共17页
Due to the status of the Dakar region as the former capital of AOF (French West Africa) and current capital of the Republic of Senegal, it is home to a very large part of the population and most of the socio-economic,... Due to the status of the Dakar region as the former capital of AOF (French West Africa) and current capital of the Republic of Senegal, it is home to a very large part of the population and most of the socio-economic, administrative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on a very small area of the country (0.28%). This situation makes it a very attractive region and subject to strong land pressure. The objective of this article is to study past and current urban dynamics as well as changes in natural spaces, in order to identify new urban centers. The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consists in analyzing satellite images to understand the evolution of different forms of spatial occupation in the Dakar region, and to study population movement flows and urban forms in order to reveal new urban center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 that the Dakar urban space is characterized by diverse forms which express a heterogeneous set of spaces. They also revealed the emergence of new clusters between 1986 and 2016, notably Ngor, Grand Yoff, Parcelles Assainies in the North-West, and Keur Massar and the North of the communes of Rufisque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Dakar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Dynamics Movement Flows urban forms Land Use DAKAR
下载PDF
Diversity and Application of Herbaceous Flowers in Urban Road Greening in Hefei City
4
作者 HU Wenjuan ZHAO Zhiyan +1 位作者 WU Qian XU Huaxue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24年第3期63-65,69,共4页
In urban road greening,the planting of ground cover flowers is essential,and herbaceous flowers are an important part.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n the diversity of herbaceous flowers in urban road green spaces of Hefe... In urban road greening,the planting of ground cover flowers is essential,and herbaceous flowers are an important part.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n the diversity of herbaceous flowers in urban road green spaces of Hefei City,the types,colors,application frequency and planting of herbaceous flowers in urban road green space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and the application forms of herbaceous flowers in the road greening of Hefei City were studied.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s of herbaceous flowers in the road greening of Hefei City were found,and some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road green space Herbaceous flowers DIVERSITY Application form Hefei City
下载PDF
跨学科视野下的城市设计——向丹尼斯·斯科特·布朗学习
5
作者 程世丹 杨昕蓓 《建筑师》 CSSCI 2024年第5期79-87,共9页
丹尼斯·斯科特·布朗作为现代城市设计领域的杰出学者和实践者,以其独特的跨学科视角和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注而闻名。本文通过回顾她的研究项目、学术著述和职业实践,分析其跨学科城市设计思想与方法,厘清布朗的学术贡献,并... 丹尼斯·斯科特·布朗作为现代城市设计领域的杰出学者和实践者,以其独特的跨学科视角和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注而闻名。本文通过回顾她的研究项目、学术著述和职业实践,分析其跨学科城市设计思想与方法,厘清布朗的学术贡献,并试图从中汲取启发,丰富我们对城市设计的理解和实践,创造出更加人性化和可持续的城市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尼斯·斯科特·布朗 城市设计 跨学科 城市形态 象征主义 社会规划
下载PDF
城市建筑立体复合形态演变及机制——以巴黎为例
6
作者 韩冬青 宋亚程 +2 位作者 葛欣 吴瑶 方洲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53-1065,共13页
选取3个不同时期具有立体复合特征的巴黎城市项目为样本,呈现了从集权式的大尺度整体建设逐渐转向多元主体掌控的精细化、小颗粒度协作开发的形态演变进程;通过形态与价值观念和政策制度的关联分析,揭示了其内在成因机制;从建筑三维形... 选取3个不同时期具有立体复合特征的巴黎城市项目为样本,呈现了从集权式的大尺度整体建设逐渐转向多元主体掌控的精细化、小颗粒度协作开发的形态演变进程;通过形态与价值观念和政策制度的关联分析,揭示了其内在成因机制;从建筑三维形体、功能立体布局、建筑与城市渗透性、建筑高度、公共空间品质等方面出发,总结了巴黎城市以立体复合利用为特征的精细化管控体系与方法.最后,通过对3个项目的回溯与总结,提出目标、制度、策略的协同共进是实现城市建筑立体复合形态的重要基础,并对我国城市规划设计及管控提出了建立多元主体协商机制、采用三维形态管控方法、构建城市与建筑一体化管控指标、明确总师责权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复合形态 形态演变 成因机制 精细化管控 巴黎城市项目
下载PDF
新型都市工业:形成原因、内涵特征与发展策略
7
作者 罗仲伟 李亚光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0-106,共17页
新型都市工业作为一种产业新形态,是新质生产力的都市空间产业表现。在总结提炼新型都市工业基本内涵的基础上,从产业空间形态、产业行业形态、发展体系、微观运行主体、区域产业属性和区域产业治理方式六个方面阐述了其主要特征。围绕... 新型都市工业作为一种产业新形态,是新质生产力的都市空间产业表现。在总结提炼新型都市工业基本内涵的基础上,从产业空间形态、产业行业形态、发展体系、微观运行主体、区域产业属性和区域产业治理方式六个方面阐述了其主要特征。围绕现阶段产城人融合发展态势,我国各级政府应以形成新型都市工业发展共识为基础,重构或调整多种利益关系,重新配置都市工业资源,加快数智化转型,充实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塑造工业与社区新型关系,推动试点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都市工业 产城人融合 工业形态 楼宇工业 工业社区
下载PDF
基于城市职能的明清金州古城景观格局之发展演变研究
8
作者 张健 吕军辉 陈九桦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443-450,共8页
金州古城地处辽东边陲,其城市平面和功能布局既受到军事防御功能的影响,又体现出儒家礼制的特征。古城空间格局在明代已初具规模,又经清代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城市功能和完善的道路体系。将历经时代变迁的金州古城三维城市肌... 金州古城地处辽东边陲,其城市平面和功能布局既受到军事防御功能的影响,又体现出儒家礼制的特征。古城空间格局在明代已初具规模,又经清代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城市功能和完善的道路体系。将历经时代变迁的金州古城三维城市肌理变化以二维方式来进行体现,通过对明清两代古城空间结构与营建特点的介绍,直观感受城市空间与职能的发展和演变,进而对金州古城空间形态、功能区域以及城市职能转变的推动力进行了解析,并阐释了城市发展的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州古城 明清时期 空间形态 城市职能 景观格局
下载PDF
京杭大运河沿线主要城市空间形态的综合测度研究
9
作者 张晓瑞 项金铭 熊悦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59-66,共8页
京杭大运河作为连接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的走廊,历来对促进沿河城市兴起与繁荣发挥着关键作用。研究选取京杭大运河沿线8个主要城市的空间形态进行对比研究,利用空间句法对城市空间网络进行解构,并分析各个城市内部... 京杭大运河作为连接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的走廊,历来对促进沿河城市兴起与繁荣发挥着关键作用。研究选取京杭大运河沿线8个主要城市的空间形态进行对比研究,利用空间句法对城市空间网络进行解构,并分析各个城市内部结构的不同之处;运用城市分形维数和紧凑度指数对不同城市进行计算,对城市空间外部形态特征进行分析;并将这些城市分为城市空间形态简单、城市空间形态较复杂和城市空间形态复杂三大类。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城市发展建议,以期为大运河沿线城市以及此类其他沿河城市的空间形态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杭大运河 城市空间形态 空间句法 紧凑度 分形维数
下载PDF
基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以蛇口工业区为例
10
作者 杨镇源 梁锦滔 钱宇环 《住区》 2024年第2期6-16,共11页
在深圳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城市的空间形态逐渐发生变化。深圳产业由最初的低技术、低成本制造业向高技术、高效益的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转型升级。其城市形态也由以制造业工业园区为主导的高密度和低容积率的空间形态,向产城一体化综... 在深圳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城市的空间形态逐渐发生变化。深圳产业由最初的低技术、低成本制造业向高技术、高效益的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转型升级。其城市形态也由以制造业工业园区为主导的高密度和低容积率的空间形态,向产城一体化综合开发的低密度和高容积率的空间形态转变。深圳产业空间的城市形态演变规律的研究探索对于其他地区的发展有重要价值。深圳蛇口工业区在特区成立的40年内,经历了产业转型的过程。本文选取蛇口工业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城市形态学的理论和方法,从整体城市形态和城市街区形态层面上对其展开研究,分析功能、路网、绿地和岸线变化下的城市发展特点,探究区位、容积和覆盖率对街区形态的影响,并总结了产业转型升级下城市和街区的空间形态演变模式,研究结果可以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模式推广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规划 产业转型升级 城市空间形态 街区空间形态 蛇口工业区
下载PDF
先秦时期城市形态研究
11
作者 王发堂 张增云 《华中建筑》 2024年第2期143-147,共5页
中国传统城市模式具有深刻的哲学底色和文化内涵,但随着对营城建制的不断关注,主要的研究成果却集中在秦汉及之后的王朝时期,先秦时期城市发展尚未得到重视。该文将先秦城市作为研究目标,致力于探究先秦城市形态发展的整体趋势。先秦城... 中国传统城市模式具有深刻的哲学底色和文化内涵,但随着对营城建制的不断关注,主要的研究成果却集中在秦汉及之后的王朝时期,先秦时期城市发展尚未得到重视。该文将先秦城市作为研究目标,致力于探究先秦城市形态发展的整体趋势。先秦城市形态分为对称式和非对称式两种,并分别辨析不同形态出现的具体原因,继而指出两种形态间的关联系时代变化下城市职能转变所致。最后通过对现有城市遗址归纳整理,得出先秦城市形态以对称式为主,非对称式为辅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城市 城市形态 对称性
下载PDF
南京河西鱼嘴核心区城市设计中的一体化形态建构与管控
12
作者 韩冬青 王恩琪 方榕 《建筑技艺(中英文)》 2024年第6期30-35,共6页
在新城核心区设计中,如何基于自然与人工资源特征进行形态整合往往是实现集约化开发的重要抓手。而在实施管控的过程中,通常会经历专题论证、实践反馈和动态调整的过程。以南京河西鱼嘴核心区为例,回顾其规划历程,总结其在滨江城市环境... 在新城核心区设计中,如何基于自然与人工资源特征进行形态整合往往是实现集约化开发的重要抓手。而在实施管控的过程中,通常会经历专题论证、实践反馈和动态调整的过程。以南京河西鱼嘴核心区为例,回顾其规划历程,总结其在滨江城市环境形态建构与管控中的关键策略,为当代中国高密度核心区的城市建筑一体化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建筑一体化 新城核心区 自然与人工资源 城市形态 城市设计管控
下载PDF
形态演变和驱动发展:天津城市空间拓展与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殷彪 汪丽君 宋苑震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共8页
我国的城市发展已由增量扩张转为存量优化,通过对处于稳定发展阶段城市的空间形态和拓展因素的研究,有助于挖掘城市发展的规律特征,对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城市更新起到引导和调控作用,促进城市转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文章以天津市为例,以1... 我国的城市发展已由增量扩张转为存量优化,通过对处于稳定发展阶段城市的空间形态和拓展因素的研究,有助于挖掘城市发展的规律特征,对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城市更新起到引导和调控作用,促进城市转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文章以天津市为例,以1985—2020年的城市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利用GIS工具对天津的城市扩张进行定量化和可视化分析,并通过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的方法,利用社会经济数据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进行定量化研究,以探寻城市扩张的规律和驱动因素,为城市的更新发展探寻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城市空间 城市形态 演变过程 驱动因素
下载PDF
高密度城市人口动静集聚与街坊形态关联解析——基于曼哈顿的实证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屹豪 庄宇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6-46,共11页
高密度城市中人口具有高度流动性,其动静态人口的集聚现象和城市空间形态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关联性。本文以曼哈顿为例,回溯其城市建设与形态演进轨迹,基于当前市域范围内静态和动态人口数据,运用空间聚类分析和曼哈顿人口探索器,识... 高密度城市中人口具有高度流动性,其动静态人口的集聚现象和城市空间形态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关联性。本文以曼哈顿为例,回溯其城市建设与形态演进轨迹,基于当前市域范围内静态和动态人口数据,运用空间聚类分析和曼哈顿人口探索器,识别出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然后分别选取两个动、静态人口密度集中的1 km×1 km城市地段切片,通过空间矩阵分析其中典型街坊形态的量值特征,结果发现4个地段的形体密度存在梯度分异格局,并且与人口动静态分布的差异化现象相关。在此基础上,辨识并抽象出高密度街坊的组构类型,并揭示构成影响城市形态的隐性秩序和关联因素,最后提出曼哈顿城市形态对我国高密度城市建设的三点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态人口 高密度 城市形态 曼哈顿
下载PDF
天津市中心城区典型城市形态原型中建筑形态的热环境效应 被引量:1
15
作者 艾合麦提·那麦提 曾穗平 +1 位作者 倪丽丽 曾坚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28-1236,共9页
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使用Landsat-8遥感影像反演地表温度(LST),以表征城市热环境。同时,采用建筑数据量化17种建筑形态指标,并识别9种典型城市形态原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城市形态原型间的地表温度差异,并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方法... 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使用Landsat-8遥感影像反演地表温度(LST),以表征城市热环境。同时,采用建筑数据量化17种建筑形态指标,并识别9种典型城市形态原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城市形态原型间的地表温度差异,并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方法探究不同城市形态原型中建筑形态的热环境效应。结果表明:①不同城市形态原型之间的夏季地表温度差异显著,低层高密度区地表温度均值最高,高层低密度区最低;②不同城市形态原型中建筑形态对夏季地表温度均有显著影响,但影响程度存在差异;③不同城市形态原型中各建筑形态因素对夏季地表温度影响方向一致,但重要性存在差异。因此,城市开发和更新中应关注城市形态模式和建筑形态,提出因地制宜的建筑形态调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形态原型 建筑形态 地表温度 热环境效应 多元线性逐步回归 天津市中心城区
下载PDF
改革开放遗产的价值形态与保护传承路径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杨 何依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15,共6页
立足于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建构背景,从价值内涵与保护类型两个层面明确了改革开放遗产的保护传承路径。首先,在批判遗产理论视角下,确立改革开放遗产的正式身份,理清保护对象的边界与范畴;其次,在实践层面推进改革开放遗产整体... 立足于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建构背景,从价值内涵与保护类型两个层面明确了改革开放遗产的保护传承路径。首先,在批判遗产理论视角下,确立改革开放遗产的正式身份,理清保护对象的边界与范畴;其次,在实践层面推进改革开放遗产整体楔入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实现从“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至“时间全贯通”的统筹;最后,在制度层面,加强司法监察层面的底线约束能力,为打通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最后一公里”提供约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历史文化 改革开放遗产 保护传承路径 价值形态 保护类型
下载PDF
国外韧性城市形态研究述评
17
作者 胡俊辉 刘丹凤 +1 位作者 任利剑 运迎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423-4436,共14页
面对突发的自然和人为灾害,城市表现出极大的脆弱性。韧性城市形态被认为是化解城市脆弱性的关键得到关注,梳理国外研究成果对应对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不确定灾害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以韧性城市形态为主题,从概念与特征、形态要素韧... 面对突发的自然和人为灾害,城市表现出极大的脆弱性。韧性城市形态被认为是化解城市脆弱性的关键得到关注,梳理国外研究成果对应对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不确定灾害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以韧性城市形态为主题,从概念与特征、形态要素韧性表现、评估及韧性设计等方面追踪国外研究进展。研究结果表明:国外文献重点探讨了形态与自然灾害的关联;韧性城市形态的概念尚未达成一致意见;从宏观、中观、微观空间层次视角探讨城市形态要素韧性表现成果较多;形态要素韧性评估集中于道路网络要素的韧性表现;形态要素韧性设计关键在于空间异质性。基于分析结果可知,我国未来研究重点应集中在全方位构建韧性城市形态研究框架、丰富并拓展形态要素韧性评估方法与技术、重视形态要素空间异质性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韧性城市形态 述评
下载PDF
新型城市建设与中国式城市现代化 被引量:2
18
作者 项松林 孙悦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0-150,共11页
新型城市建设是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对于未来城市发展的规划与构想,加强新型城市建设是实现中国式城市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相关政策推动下,新型城市建设历经“谋篇布局”“全面实施”“迭代升级”等不同阶段,在实践探索... 新型城市建设是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对于未来城市发展的规划与构想,加强新型城市建设是实现中国式城市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相关政策推动下,新型城市建设历经“谋篇布局”“全面实施”“迭代升级”等不同阶段,在实践探索中不断突破与深化,取得了重要进展。客观地看,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仍面临城市宜居性不高、城市韧性度不够、城市智慧化不足、城市创新力不强、城市生态化不优、城市人文性不全等问题。新征程上,继续推进新型城市建设,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支撑人口规模巨大的城市现代化;更加注重动力变革,夯实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城市现代化;更加注重品质内涵,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的城市现代化;更加注重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现代化;更加注重发展方式,引领和平发展的城市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市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 城市现代化 城市形态
下载PDF
上海市城市形态与边界真空对城市活力的影响分析
19
作者 张治中 曾俊伟 +2 位作者 钱勇生 魏旭婷 张富涛 《河南科学》 2024年第3期337-346,共10页
长期以来,城市活力一直是城市规划理论讨论的重点.为了研究上海市的城市形态和边界真空因素对城市活力的影响,使用GWR和GD模型分析了相关因素对城市活力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边界真空和城市形态与城市活力密切相关,边界真空一定程度上... 长期以来,城市活力一直是城市规划理论讨论的重点.为了研究上海市的城市形态和边界真空因素对城市活力的影响,使用GWR和GD模型分析了相关因素对城市活力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边界真空和城市形态与城市活力密切相关,边界真空一定程度上不满足雅各布斯的相关理论;城市活力与城市形态密切相关,良好的道路小街区特性可以有效增强行人出行能力,主干路(边界真空)不可距离居民日常出行点过近.此外,城市的交通设施(如地铁站)可以很好地增强居民远距离出行的能力,对居民的步行具有刺激作用.最后,本文呼吁城市在规划初期,应该考虑边界真空和城市形态对居民出行行为的吸引性和便捷性,以便于日常居民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活力 城市形态 边界真空 建成环境 上海市
下载PDF
上海地区高温过程中局地气候区尺度城市热岛特征分析
20
作者 高颖 陈燕 +2 位作者 张宁 敖翔宇 周玉奇 《气象科学》 2024年第2期391-400,共10页
本文以超大城市上海为研究对象,选取2017年7月为夏季代表月,利用自动气象站网观测得到的逐小时气温和风速数据,基于局地气候分区方法分析了上海市各局地气候区(Local Climate Zone,LCZ)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气温和城市热岛强度(Urban Heat... 本文以超大城市上海为研究对象,选取2017年7月为夏季代表月,利用自动气象站网观测得到的逐小时气温和风速数据,基于局地气候分区方法分析了上海市各局地气候区(Local Climate Zone,LCZ)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气温和城市热岛强度(Urban Heat Island Intensity,UHII)时空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由于城市几何形态、建筑材料、表面不透水面占比以及人类活动的不同,上海市夏季典型月各LCZ的气温和UHII表现出明显差异,在高温日,UHII日变化曲线可以分为"W"型、浅"U"型、"V"型、日间型和平稳型这五类。城市建筑形态对城市风、热环境具有较为复杂的影响,UHII与天空可视因子(Sky View Factor,SVF)的相关系数在00时(北京时,下同)为负,而在12、16时为正,这是由于建筑物对城市冠层内的辐射传输的影响和建筑物的热量储存导致的;城乡风速之比与SVF在00、12和16时都为正相关,说明了高大密集的建筑物对风速有衰减作用,同时风速通过影响大气的平流输送进一步影响UHI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气候区 城市热岛 建筑形态 天空可视因子 风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