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7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abundance,distribution,and enrichment mechanism of harmful trace elements in coals from Guizhou,Southwestern 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Hui Hou Wei Cheng +1 位作者 Ruidong Yang Yan Zhang 《Acta Geochimica》 EI CAS CSCD 2024年第5期889-903,共15页
Coal seams can enrich a variety of harmful trace elements under specific geological conditions.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armful trace elements in coal is extremely uneven,and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ac... Coal seams can enrich a variety of harmful trace elements under specific geological conditions.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armful trace elements in coal is extremely uneven,and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element content are different.The harmful elements released in the process of coal mining and utilization will cause serious harm to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human body.It is of great resource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geochemistry of coal that affects the enrichment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armful trace elements.Based o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on coal geochemistry in Guizhou published by previous investigators,this study counted 1097 sample data from 23 major coal-producing counties in Guizhou Province,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 the relevant research results of harmful trace elements in the coal of Guizhou,and revealed the overall distribution and enrichment characteristics of harmful trace elements in the coal of Guizhou.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contents of Cd,Pb,Se,Cu,Mo,U,V,As,Hg,and Cr in coal of Guizhou are higher than those in Chinese coal and world coal.A variety of harmful trace elements in the coal of Guizhou have high background values,especially in Liupanshui,Xingyi and Qianbei coalfield.The enrichment of various harmful trace elements in the Late Permian coal in Guizhou is mainly related to the combined action of various 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factors.The supply of terrigenous debris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may be the basic background of the enrichment of harmful elements in western Guizhou,while low-temperature hydrothermal activity and volcanic ash deposition may be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enrichment of harmful elements in southwestern Guizho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rmful trace elements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enrichment law 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features GUIZHOU
下载PDF
Shale oil enrichment evaluation and production law in Gulong Sag,Songliao Basin,NE China 被引量:3
2
作者 SUN Longde CUI Baowen +9 位作者 ZHU Rukai WANG Rui FENG Zihui LI Binhui ZHANG Jingya GAO Bo WANG Qingzhen ZENG Huasen LIAO Yuanhui JIANG Hangl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3年第3期505-519,共15页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drilling,tests and simulation experiments,the shales of the Cretaceous Qingshankou Formation in the Gulong Sag of the Songliao Basin are discussed with respect to hydrocarbon generation evoluti...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drilling,tests and simulation experiments,the shales of the Cretaceous Qingshankou Formation in the Gulong Sag of the Songliao Basin are discussed with respect to hydrocarbon generation evolution,shale oil occurrence,and pore/fracture evolution mechanism.In conjunction with a substantial amount of oil testing and production data,the Gulong shale oil enrichment layers are evaluated and the production behaviors and decline law are analyzed.The results are drawn in four aspects.First,the Gulong shales are in the stage of extensive hydrocarbon expulsion when R_(0) is 1.0%-1.2%,with the peak hydrocarbon expulsion efficiency of 49.5%approximately.In the low-medium maturity stage,shale oil migrates from kerogen to rocks and organic pores/fractures.In the medium-high maturity stage,shale oil transforms from adsorbed state to free state.Second,the clay mineral intergranular pores/fractures,dissolution pores,and organic pores make up the majority of the pore structure.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clay minerals undergo significant intergranular pore/fracture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minerals such as illite and illite/smectite mixed layer.A network of pores/fractures is formed by organic matter cracking.Third,free hydrocarbon content,effective porosity,total porosity,and brittle mineral content are the core indicators for the evaluation of shale oil enrichment layers.Class-I layers are defined as free hydrocarbon content equal or greater than 6.0 mg/g,effective porosity equal or greater than 3.5%,total porosity equal or greater than 8.0%,and brittle mineral content equal or greater than 50%.It is believed that the favourable oil layers are Q2-Q3 and Q8-Q9.Fourth,the horizontal wells in the core area of the light oil zone exhibit a high cumulative production in the first year,and present a hyperbolic production decline pattern,with the decline index of 0.85-0.95,the first-year decline rate of 14.5%-26.5%,and the single-well estimated ultimate recovery(EUR)greater than 2.0×10^(4)t.In practical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more efforts will be devoted to the clarification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expulsion mechanisms,accurate testing of porosity and hydrocarbon content/phase of shale under formation conditions,precise delineation of the boundary of enrichment area,relationship between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stimulated reservoir volume,and enhanced oil recovery,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UR and achieve a large-scale,efficient development of shale o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ngliao Basin Gulong shale oil Cretaceous Qingshankou Formation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expulsion reservoir pore type pore/fracture formation mechanism enrichment layer evaluation production decline law
下载PDF
Petroleum geological features and hydrocarbon enrichment of Linhe Depression in Hetao Basin, NW China
3
作者 ZHANG Ruifeng HE Haiqing +8 位作者 ZHU Qingzhong CHEN Shuguang LIU Xiheng DAN Weining HU Yanxu SHI Yulei ZHANG Yufei YU Haijun ZHANG Xime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3年第4期798-811,共14页
Based on paleogeomorphology, drilling and seismic data,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tudies the structural and sedimentary evolution, source rock characteristics,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hydro... Based on paleogeomorphology, drilling and seismic data,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tudies the structural and sedimentary evolution, source rock characteristics,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odel and enrichment law in the Linhe Depression of the Hetao Basin, NW China. The Hetao Basin mainly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of evolution, namely, weak extensional fault depression, strong extensional fault depression and strike-slip transformation, giving rise to four positive structural belts(Jilantai, Shabu, Nalinhu and Xinglong), which are favorable areas for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The two main saline lacustrine source rocks, Lower Cretaceous Guyang Formation and Oligocene Linhe Formation,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sulfur content, rich algae, early maturity, early expulsion, and wide oil generation window. The large structural transition belt in the intermountain area around the Hetao Basin controls the formation of large-scale braided river delta deposits, which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quartz content(50%-76%), long-term shallow burial and weak compaction, low cement content, and good reservoir properties in delta front sandbody. The burial depth of the effective Paleogene reservoirs is predicted to reach 8000 m. Thre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odels, nose-uplift near sag, buried hill surrounding sag, fault nose near source rock, are constructed. The law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the Linhe Depression is finally clarified as follows: near-source around the depression is the foundation, high-quality thick reservoir is the premise, good tectonic setting and trap conditions are the ke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tao Basin Linhe Depression Cretaceous Guyang Formation Paleogene Linhe Formation Jilantai Oilfield Bayan Oilfield hydrocarbon enrichment law
下载PDF
四川盆地南部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深层页岩气富集控制因素新认识 被引量:7
4
作者 陈更生 石学文 +7 位作者 刘勇 吴伟 杨雨然 朱逸青 陈丽清 徐亮 钟可塑 殷樱子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71,共14页
近年来,随着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开发迈向深层(埋深介于3500~4500 m),在四川盆地南部(下文简称川南)地区的泸州、长宁和渝西等区块深层页岩气不断取得了重要突破,展现了深层页岩气良好的开发前景。为了准确认识川南地区... 近年来,随着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开发迈向深层(埋深介于3500~4500 m),在四川盆地南部(下文简称川南)地区的泸州、长宁和渝西等区块深层页岩气不断取得了重要突破,展现了深层页岩气良好的开发前景。为了准确认识川南地区深层页岩在局部地区出现的低电阻率、高含水饱和度、测试微气现象,分别从页岩有机质成熟演化、页岩气源内运移特征和区域多期断裂活动影响等3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页岩气富集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高—过成熟度有机质石墨化造成了页岩电阻率和含气量明显降低,在有机质成熟度(Ro)大于3.6%以后,有机质生气能力衰竭,颗粒孔隙度明显降低,含水饱和度明显升高;②页岩气存在“源内侧向运移”特征,含气性与现今构造区带构造位置相对高低相关,表现为相对海拔高部位含气饱和度高,相对海拔低部位含气饱和度低;③Ⅰ级断裂对天然气的散失有显著的控制作用,建议距离Ⅰ级断裂1.5 km范围内勿部署实施井位,Ⅱ级断裂对含气性影响范围有限,距离Ⅱ级断层700 m以外时对页岩气体积压裂的影响较小。结论认为,充分考虑页岩有机质热演化程度、构造位置相对高低关系以及断裂发育特征等因素对深层页岩气富集的影响,有利于完善深层页岩气评价标准,对认识深层页岩气资源潜力以及优选有利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并可为推动实现深层页岩气规模增储和效益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南地区 五峰组—龙马溪组 深层页岩气 保存条件 富集规律 控制因素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三叠系气田型深层富钾锂卤水勘探历程、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兵 王绪本 +6 位作者 郑绵平 杨凯 张永生 李倩 张赛民 温思宇 林晓杨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65-677,共13页
四川盆地三叠系嘉陵江组和雷口坡组不仅是常规天然气的主要赋存层位,同时也形成和储存了富含钾锂等关键元素的卤水资源。本文梳理总结了四川盆地三叠系气田型深层卤水勘探进程、成因机理、富集规律方面的进展和认识,并对潜在的研究重点... 四川盆地三叠系嘉陵江组和雷口坡组不仅是常规天然气的主要赋存层位,同时也形成和储存了富含钾锂等关键元素的卤水资源。本文梳理总结了四川盆地三叠系气田型深层卤水勘探进程、成因机理、富集规律方面的进展和认识,并对潜在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四川盆地三叠系气田型深层卤水中钾、锂等关键金属元素均达到了工业品位,随着全球对锂资源需求的增大,由起初的“气钾兼探”逐渐向“气钾锂综合勘探”过渡。四川盆地三叠系深层富钾锂卤水的成因机制大体上相同,其中干旱气候条件下古海水的蒸发浓缩致使卤水中的钾锂富集;高温高压下含钾/锂元素的杂卤石/绿豆岩与埋藏卤水发生水岩反应,进一步促进了钾锂的富集;淋滤作用也是卤水中钾元素富集的重要成因。深层卤水主要储集于各类白云岩中,其富集主要受断裂、裂缝发育带和背斜等构造控制,富集规律可归纳为“孔隙裂缝储卤、断裂运卤、背斜核部富卤”。基于目前四川盆地气田型深层卤水的勘探现状和不足,未来应该加强地球物理勘探集成新技术的研发、资源评价方法与体系的优化、含高品位伴生元素新层系的勘探以及气田型卤水有效开发利用技术的研究。未来有望在四川盆地气田型深层卤水继续取得新的找矿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三叠系 气田型深层卤水 卤水成因 富集规律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深层火山岩气藏勘探开发关键技术 被引量:1
6
作者 高涛 曹宝军 +6 位作者 纪学雁 刘家军 李伟 毕晓明 徐岩 狄嘉祥 唐亚会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2-182,共11页
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断陷火山岩气藏是徐深气田的主力气藏,具有岩性多样、储层非均质性强的特点,面临气藏富集规律不清、优质储层预测难、气井产能和井控储量变化规律复杂、剩余气挖潜难度大等一系列技术难点和挑战。通过开展火山岩气... 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断陷火山岩气藏是徐深气田的主力气藏,具有岩性多样、储层非均质性强的特点,面临气藏富集规律不清、优质储层预测难、气井产能和井控储量变化规律复杂、剩余气挖潜难度大等一系列技术难点和挑战。通过开展火山岩气藏成藏演化过程分析、火山岩喷发期次描述、有效储层预测、井控储量评价、剩余潜力描述等工作,攻关形成了火山岩气藏成藏评价、三级火山体精细刻画、动态储量评价、剩余潜力评价及挖潜等技术。建立了“低渗增长型+高渗稳定型”2类动态储量模式及动静结合“六参数”挖潜技术政策界限,落实了烃源岩生气期及气藏成藏期,明确了气藏富集受源岩、断裂、储层、盖层四因素的联合控制,实现了对火山岩储层内部结构的精细表征,搞清了2类气井动态储量增长规律,形成了不同类型剩余气的挖潜技术对策。基于火山岩气藏一系列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的创新,徐深气田的天然气产量逐年攀升,形成的系列技术在大庆油田已得到全面推广应用,并取得了明显效果,有效支撑了大庆油田天然气产量的持续稳定增长。研究成果可为同类型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有效的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气藏 富集规律 火山体刻画 动态储量 剩余气 挖潜技术 松辽盆地
下载PDF
中国东西部陆相页岩油地质特征差异性分析及其对富集规律影响——以胜利探区为例
7
作者 张奎华 王越 +4 位作者 于洪洲 周健 汪誉新 宋梅远 倪胜利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59,共18页
以胜利探区为例,系统对比研究了中国东西部陆相湖盆页岩油地质特征差异性及其对富集规律的影响。济阳坳陷沙四段上亚段—沙三段下亚段在古地貌、古气候、古水体介质等因素共同控制下,富有机质纹层状碳酸盐页岩大规模分布,富有机质黏土... 以胜利探区为例,系统对比研究了中国东西部陆相湖盆页岩油地质特征差异性及其对富集规律的影响。济阳坳陷沙四段上亚段—沙三段下亚段在古地貌、古气候、古水体介质等因素共同控制下,富有机质纹层状碳酸盐页岩大规模分布,富有机质黏土纹层成烃与富碳酸盐纹层成储协同演化为游离烃规模富集提供了有利条件。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哈山地区风城组强裂陷作用导致强烈火山活动,在火山喷发物质与古气候共同影响下,富有机质纹层状含碱长英页岩相大规模分布,且成烃成储演化过程中形成较多的长英质矿物,并伴生大量的基质溶蚀孔和晶间孔,为页岩油富集奠定了重要基础。哈山地区在多期逆冲推覆过程中,准原地系统持续生烃、油多气少和相对较好的保存条件以及构造覆压、生烃增压作用产生的异常高压为页岩油高产提供了必要条件。准噶尔盆地东南缘(准东南)芦草沟组在海迹湖咸水环境下,受火山凝灰质与微生物作用影响,形成了富有机质纹层状页岩相夹贫有机质层状白云岩相的主要岩相组合类型。博格达山周缘山前构造带芦草沟组富有机质页岩均进入成熟演化阶段,胜利探区构造相对稳定区具备页岩油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页岩油 页岩岩相 富集规律 济阳坳陷 哈山地区 准东南地区
下载PDF
致密砂岩气藏高产富集规律研究——以川西坳陷新场—合兴场须家河组二段气藏为例
8
作者 严焕榕 詹泽东 +3 位作者 李亚晶 毕有益 邓美洲 冯英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1-548,576,共9页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藏储量巨大,具有砂体厚、物性差、非均质性强、气水分布复杂等特点,给气藏的开发评价及建产选区带来极大难度。为实现气藏高效评价开发,以新场—合兴场须家河组二段气藏为研究对象,基于气藏静、动态...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藏储量巨大,具有砂体厚、物性差、非均质性强、气水分布复杂等特点,给气藏的开发评价及建产选区带来极大难度。为实现气藏高效评价开发,以新场—合兴场须家河组二段气藏为研究对象,基于气藏静、动态特征,深度分析了典型井的古、今构造位置,断层特征,裂缝和储层品质等对产能的影响,明确气井高产的主要控制因素。通过分析各控制因素的综合作用,结合成藏研究成果,探讨天然气富集高产规律,结果表明新场—合兴场须家河组二段气藏气井可分为高产高效、中产中效、低产低效3种类型。高产高效和中产中效气井产量高、稳产好,主要分布在北南向四级烃源断层和五级断层附近,裂缝发育、优质储层厚度大,具有良好的地质条件。明确了气藏富集高产遵循古、今构造控藏,烃源断层控富,有效裂缝控产,优质储层控稳的规律,为该气藏的高效开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 须家河组 致密砂岩气藏 富集高产规律 新场构造带
下载PDF
不当得利法释义学的建构
9
作者 王泽鉴 《交大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0,共26页
不当得利法始于罗马法,集大成于德国民法,旨在调整私法上无法律上原因的财产变动,涉及整个私法关系。中国台湾地区不当得利法继受于德国,其法释义学的建构亦主要依靠学说继受。在不当得利法的体系建构上,类型化区分非常关键。当前台湾... 不当得利法始于罗马法,集大成于德国民法,旨在调整私法上无法律上原因的财产变动,涉及整个私法关系。中国台湾地区不当得利法继受于德国,其法释义学的建构亦主要依靠学说继受。在不当得利法的体系建构上,类型化区分非常关键。当前台湾地区通说采类型说,将不当得利区分为给付型不当得利和非给付型不当得利两大类型。前者旨在调整失败法律交易的财产变动、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与市场私法自治密切相关。后者尤其是权益侵害型不当得利旨在强化对权益的保护,有较广阔的适用领域。通过比较法学说继受、本土判例积累以及学说发展深化,建构不当得利的理论体系并使之精细化,亦是内地不当得利法发展的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当得利 类型化 立法继受 学说继受 法释义学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断缝体油藏开发特征与潜力
10
作者 何发岐 李俊鹿 +3 位作者 高一龙 吴锦伟 白兴盈 高盾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67-677,F0002,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广泛发育不同规模断层和裂缝,极大地改善了致密储层渗流能力,形成了基质储层低渗透背景下的优质油藏类型——断缝体油藏,同时也加剧了油藏的非均质性和产能的差异性,给油藏内幕结构精细刻画和产能控制因素研究带来挑...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广泛发育不同规模断层和裂缝,极大地改善了致密储层渗流能力,形成了基质储层低渗透背景下的优质油藏类型——断缝体油藏,同时也加剧了油藏的非均质性和产能的差异性,给油藏内幕结构精细刻画和产能控制因素研究带来挑战。充分运用断裂体系空间刻画、断裂分类分级和产能对比分析等方法,基于井-震-藏联合攻关进一步明确了断缝体油藏开发特征。建立了断缝体油藏“二元四区”模型,划分出断核破碎带、诱导裂缝带、微裂缝改造带、基质孔隙带等4个区带,其中断核破碎带是主要产量贡献单元。断层延伸长度越长、实钻构造位置越高,断核破碎带单井产能越高。诱导裂缝带距离断层越近,产能也越高。断缝体油井生产特征主要分为3个阶段:①断裂系统作为储集体的高产阶段;②断裂系统既作为储集体又同时发挥导流作用的储-导转化阶段;③裂缝主要发挥导流作用阶段。通过研究大幅提升了断缝体油藏高产井占比,同时对盆地西南缘中生界油藏高效滚动勘探开发部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 断缝体油藏 “二元四区”模型 开发特征 高产富集规律
下载PDF
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再富集实验及评价研究
11
作者 张顺康 刘炳官 +3 位作者 尤启东 林波 孙东升 金勇 《复杂油气藏》 2024年第3期309-316,共8页
为研究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阶段剩余油再富集规律,并对再次富集以后的剩余油质量进行评价,以江苏油田厚油层油藏和窄条状油藏为基础,开展了剩余油再富集的物理模拟实验,分析了隔夹层、油井与断层距离、压力梯度等因素对剩余油再富集的影... 为研究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阶段剩余油再富集规律,并对再次富集以后的剩余油质量进行评价,以江苏油田厚油层油藏和窄条状油藏为基础,开展了剩余油再富集的物理模拟实验,分析了隔夹层、油井与断层距离、压力梯度等因素对剩余油再富集的影响规律。进一步以物理模拟实验结果为基础,提出了以再富集指数和动用潜力指数作为评价指标,建立了剩余油再富集质量的评价方法。评价结果表明:对于厚油层油藏和窄条状油藏来说,高压力梯度条件下的剩余油再富集指数和动用潜力指数更高,含水率下降值和提高采收率幅度更大,剩余油再富集质量更好;对于窄条状油藏来说,远离断层时剩余油再富集以后含水下降值、提高采收率幅度都高于近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断块 剩余油 再富集 实验 规律
下载PDF
深层常压页岩气富集机制研究——以涪陵页岩气田白马区块为例
12
作者 徐向 辛志源 +5 位作者 刘超 姚欣欣 刘赵毅 唐文艳 卢坤辉 廖添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4年第3期53-60,共8页
目前,我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勘探开发主要聚焦在中深层超压背斜,而针对深层常压页岩气富集机制的研究较为薄弱。以白马向斜南斜坡Y162井为例,在系统评价五峰组-龙一1亚段页岩气赋存状态及储层孔隙结构的基础上,与焦石坝背斜JY11-4井中深层... 目前,我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勘探开发主要聚焦在中深层超压背斜,而针对深层常压页岩气富集机制的研究较为薄弱。以白马向斜南斜坡Y162井为例,在系统评价五峰组-龙一1亚段页岩气赋存状态及储层孔隙结构的基础上,与焦石坝背斜JY11-4井中深层异常高压页岩气成藏特征对比,结果表明:1)白马向斜五峰组-龙一1亚段页岩气含量略高于焦石坝背斜,是典型以吸附气为主的深层常压气藏;2)白马向斜页岩孔隙度明显低于焦石坝背斜,且孔隙度与TOC呈正相关,单位TOC比表面积更高;3)地层抬升幅度小,远离大断裂带,受构造活动影响小,断裂欠发育,构造保存条件较好,来自白马向斜核部页岩气的顺层扩散对斜坡区页岩气藏进行气源补充,是斜坡区页岩气维持常压、最终形成以吸附气为主的深层常压向斜型页岩气富集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马向斜 页岩气 深层常压 保存条件 页岩气富集规律
下载PDF
松辽盆地古龙页岩油富集规律及有利区分布 被引量:1
13
作者 林铁锋 王瑞 +7 位作者 张金友 刘召 白云风 程心阳 刘鑫 吕建才 马生明 李昕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8-98,共11页
近年的勘探开发实践已经证实松辽盆地白垩系发育的页岩油资源潜力巨大,但页岩油富集规律不清、有利区分布不明的问题制约了古龙页岩油勘探开发的快速推进。基于古龙全区多口井的取心及全面实验分析,系统开展页岩油含油性、储集性以及动... 近年的勘探开发实践已经证实松辽盆地白垩系发育的页岩油资源潜力巨大,但页岩油富集规律不清、有利区分布不明的问题制约了古龙页岩油勘探开发的快速推进。基于古龙全区多口井的取心及全面实验分析,系统开展页岩油含油性、储集性以及动用条件分析,明确页岩油富集分布规律,建立有利区划分标准,系统评价了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页岩油有利区。结果表明:沉积背景控制了页岩矿物组分及薄夹层岩性纵向上的规律性;明确了烃源岩丰度及热演化程度控“油”,有机质生烃演化及成岩演化控“储”,核磁可动孔隙度和脆性矿物含量控“动用”的富集可动主控要素。古龙页岩油纵向上在下部的Q_(1)—Q_(4)油层以纯页岩为主,含油性最好,但黏土矿物含量最高,工程品质较差,一类有利区主要分布在齐家-古龙凹陷北部及南部的部分区域,二类有利区基本覆盖齐家-古龙凹陷,分布面积最大;中部的Q_(5)—Q_(7)油层为页岩夹薄层白云岩,含油性中等,工程品质中等,核磁可动孔隙度最低,一类有利区部分发育于齐家−古龙凹陷北部,面积最小,二类有利区分布与R_(o)>1.2%范围相近,面积小于Q_(1)—Q_(4)油层;Q_(8)—Q_(9)油层岩性为页岩夹薄层粉砂岩,含油性较好,黏土矿物含量相对最低,工程品质最好,核磁可动孔隙度最大,可动条件最好,一类有利区分布面积最大,R_(o)>1.2%范围内基本均有分布,二类有利区分布与Q_(8)—Q_(9)油层相似。研究成果可为古龙页岩油的下一步勘探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古龙页岩油 富集规律 有利区分布
下载PDF
普光地区下三叠统富锂钾卤水成因与分布规律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双 王峻 +6 位作者 张春光 赵晴 黄淑婷 张椿华 王增刚 郝晓磊 任宏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6-105,共10页
通过对普光地区钻孔卤水和油田水水化学分析测试,开展离子比例研究,明确嘉陵江组和飞仙关组各亚段卤水的成因机制和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嘉陵江组卤水K^(+)质量浓度在4060.00~20160.00 mg/L,Li^(+)质量浓度在26.00~271.00 mg/L,整体... 通过对普光地区钻孔卤水和油田水水化学分析测试,开展离子比例研究,明确嘉陵江组和飞仙关组各亚段卤水的成因机制和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嘉陵江组卤水K^(+)质量浓度在4060.00~20160.00 mg/L,Li^(+)质量浓度在26.00~271.00 mg/L,整体为海水浓缩特征。嘉四段—嘉五段卤水K^(+)质量浓度在4110.00~20160.00 mg/L,Li^(+)质量浓度在76.15~271.00 mg/L,Li^(+),K^(+)富集受海水蒸发浓缩、“绿豆岩”风化作用和淋滤作用主控;嘉二段卤水K^(+)质量浓度在4060.00~4140.00 mg/L,Li^(+)质量浓度在26.00~27.80 mg/L,受海水蒸发浓缩及膏盐溶解主控。飞仙关组卤水K^(+)质量浓度在6.13~650.00 mg/L,Li^(+)质量浓度在0.02~50.60 mg/L,整体为地下溶滤特征。飞三段—飞四段卤水K^(+)质量浓度在588.00~650.00 mg/L,Li^(+)质量浓度在40.40~50.60 mg/L,Li^(+),K^(+)富集受膏岩等围岩溶滤和嘉陵江组卤水运移主控;飞一段—飞二段卤水K^(+)质量浓度在6.13~478.00 mg/L,Li^(+)质量浓度在0.02~17.90 mg/L,由地层水对碳酸盐岩溶解主控。富锂钾卤水平面上主要分布在大湾-土主构造及其构造作用中等的翼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锂钾卤水 成因机制 富集规律 下三叠统 普光地区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基于大数据关联规则算法的卡林型金矿床元素富集规律及找矿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曹胜桃 胡瑞忠 +6 位作者 周永章 刘建中 谭亲平 高伟 郑禄林 郑禄璟 宋威方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72,共15页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卡林型金矿床开拓了新的找矿思路。本研究应用关联规则算法,挖掘滇黔桂“金三角”卡林型金矿床内微量元素与金矿化海量数据之间的关联性,提取元素异常组合,分析控制因素,定量构建找矿标志。结果显示矿床内元素异常...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卡林型金矿床开拓了新的找矿思路。本研究应用关联规则算法,挖掘滇黔桂“金三角”卡林型金矿床内微量元素与金矿化海量数据之间的关联性,提取元素异常组合,分析控制因素,定量构建找矿标志。结果显示矿床内元素异常组合分为4组:(1)强正关联显著富集元素(As、Sb、Hg、Tl、Ag、W和Rb),显示硫化和黏土化作用;(2)较强正关联略富集元素I(Zr、Th、Ta、Nb和Hf)和强负关联强迁出元素(Li和Sr),显示去碳酸盐化作用;(3)较强正关联略富集元素II(Sn、Zn、Ni、V、Co和Cu),显示硫化作用;(4)弱关联基本无富集元素(Cd、Pb、Ba、Bi、U和Mo),与成矿无显著关联。从大数据角度获取的元素异常组合,与学界关于Au主要在去碳酸盐化、硫化和黏土化条件下形成的认识一致。通过关联规则算法分别对与硫化和去碳酸盐化相关的元素建立定量找矿标志。硫化找矿标志:样品中As、Hg、Sb、Tl、W、Ag和Rb等元素内中高含量项数≥1、≥2、≥3、≥4和≥5时,对应的Au矿化分别为≥4.5×10^(-9)、≥47.0×10^(-9)、≥150×10^(-9)、≥500×10^(-9)和≥1000×10^(-9);样品内高含量项数≥1、≥2和≥3时,对应的Au矿化分别为≥150×10^(-9)、≥500×10^(-9)和≥1000×10^(-9);找矿过程中两组指标配合使用,确保不漏矿,高效圈矿。去碳酸盐化找矿标志:样品中Zr、Th、Ta、Nb和Hf含量任意两项出现正异常,认为样品经历过去碳酸盐化作用。定量识别的硫化和去碳酸盐化找矿标志可望在卡林型金矿找矿预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关联规则算法分析矿床元素富集规律、控制因素和定量构建找矿标志的方法,也可为其他类型矿床开展类似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大数据 关联规则 卡林型金矿 元素富集规律 控制因素 找矿标志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中拐地区致密砂岩气成藏特征及富集规律
16
作者 赵飞 韩宝 +6 位作者 钟磊 潘越扬 马尚伟 许海红 韩小锋 郭望 魏东涛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2-155,共14页
致密砂岩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低碳能源,对能源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中拐地区二叠系佳木河组致密砂岩气的成藏特征及富集规律认识不清。基于钻井、测井、三维地震、岩心和实验分析测试资料... 致密砂岩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低碳能源,对能源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中拐地区二叠系佳木河组致密砂岩气的成藏特征及富集规律认识不清。基于钻井、测井、三维地震、岩心和实验分析测试资料,综合分析研究区致密砂岩气成藏地质特征、富集规律及高产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拐地区二叠系佳木河组致密砂岩气类型主要由油型气、煤型气及混合气组成,气源主要来自沙湾凹陷风城组及下乌尔禾组烃源岩,佳木河组烃源岩可能供烃,具有多源供烃特征;气藏类型为岩性-地层圈闭型,具有远源运移,多期次聚集成藏特征;致密储层受浊沸石矿物等溶蚀作用在局部地区形成物性相对较好的储层“甜点”,其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部,纵向上主要发育在4320~4640 m和4830~4900 m深度段,高产层段主要集中在上部“甜点”带。致密砂岩气藏的富集及高产受控于有利成岩相带上的储层“甜点”和局部发育的古凸起及构造裂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气 成藏特征 富集规律 佳木河组 中拐地区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六盘水汪家寨煤矿可采煤层有害元素富集特征及分布规律
17
作者 张文涛 徐大杰 +1 位作者 杨维 周泽 《资源信息与工程》 2024年第5期78-82,共5页
利用贵州省六盘水汪家寨煤矿勘查过程中可采煤层化验测试数据,研究煤中有害元素(S、P、As、F、Cl、U、Th、V)富集特征以及分布规律。依据煤中有害元素含量,采用富集系数概念,分析可采煤层有害元素的富集特征,并对轻度富集有害元素的平... 利用贵州省六盘水汪家寨煤矿勘查过程中可采煤层化验测试数据,研究煤中有害元素(S、P、As、F、Cl、U、Th、V)富集特征以及分布规律。依据煤中有害元素含量,采用富集系数概念,分析可采煤层有害元素的富集特征,并对轻度富集有害元素的平面和垂向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矿区仅S、Th、V在部分可采煤层中轻度富集;平面上,轻度富集的硫元素在矿区范围内连片产出,轻度富集的钍、钒元素则为零星分布,垂向上,硫元素从上至下富集系数先升高后降低(7煤和17煤略有起伏),1、4、8煤轻度富集;钍元素仅在1煤轻度富集,其余煤层正常富集;钒元素在8、13、14煤轻度富集,其余煤层正常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害元素 富集系数 分布规律 汪家寨煤矿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郝滩地区延安组延8—延10油藏富集规律
18
作者 黄延明 汪洋 +6 位作者 胡晓雪 张博 葛政廷 吴頔 陈峻 肖飞 吴雨风 《能源与环保》 2024年第4期76-83,92,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郝滩地区延安组下段油气显示优越,是长庆油田常规油气藏稳产增产的主力层位。但研究区内延安组储层特征研究程度低,油藏富集规律不明,严重制约了油藏的勘探开发和油田增产稳产工作的推进。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储层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郝滩地区延安组下段油气显示优越,是长庆油田常规油气藏稳产增产的主力层位。但研究区内延安组储层特征研究程度低,油藏富集规律不明,严重制约了油藏的勘探开发和油田增产稳产工作的推进。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储层特征研究,对郝滩地区延安组的成藏控制因素进行分析,并结合现有油藏的精细解剖,探讨研究区延安组下段油藏的富集规律并解剖其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郝滩地区延8—延10储集砂岩物性高,整体为中孔、中—低渗储层,主要的储油空间为粒间孔和长石溶孔;沉积—成岩—构造耦合作用控制郝滩地区延安组下段石油富集成藏,沉积—成岩耦合共同控制延安组下段优质储层发育与分布,而局部发育小幅度构造隆起形成的圈闭有利于石油富集保存;郝滩地区延安组油藏主要为古地貌油藏和岩性—构造油藏,以斜坡古地貌成藏模式、河间丘构造—岩性成藏模式及坡咀岩性—构造成藏模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郝滩地区 延安组 古地貌 构造耦合 油藏富集规律 成藏模式
下载PDF
论行政主体主张公法不当得利返还的法律进路
19
作者 张洪波 汪义双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49-62,共14页
公法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与民法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行政赔偿请求权、结果除去请求权及公法无因管理请求权存在显著差别,具有独立存在价值,不能被其他请求权替代。在类型化视角下,行政主体以何种方式向行政相对人主张不当得利返还,迄今... 公法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与民法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行政赔偿请求权、结果除去请求权及公法无因管理请求权存在显著差别,具有独立存在价值,不能被其他请求权替代。在类型化视角下,行政主体以何种方式向行政相对人主张不当得利返还,迄今尚无定论。既有法律进路多属德国法的翻版,与我国立法实践及理论实务存在较大隔阂,值得商榷。行政机关直接以行政处分的方式请求返还,有违背行政合法性原则之嫌;以一般给付诉讼的方式请求返还,与行政诉讼法的价值理念及诉讼结构显有扞格;以反向行政诉讼的方式请求返还,与现行诉讼体制机制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鉴于此,以提起民事诉讼的方式请求返还,或可成为破解当前诉讼困境的有益尝试。其不仅契合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的本旨,还符合公私法交融的发展趋向和司法实务的裁判立场,更可借此铸造有别于德国法的本土化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法不当得利 行政主体 行政处分 行政诉讼 民事诉讼
下载PDF
深部煤层气富集规律与开发对策研究
20
作者 刘锐 《石化技术》 CAS 2024年第4期252-254,共3页
简述了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深部煤层气勘探认识。分析研究了深部煤层气的富集规律,认为广覆式的厚煤层储集为生气有利条件,温度、应力、含气性成为富集的主控地质因素;致密顶底板的封存形成深部“箱式”成藏条件,正向微构造是产量高的主控... 简述了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深部煤层气勘探认识。分析研究了深部煤层气的富集规律,认为广覆式的厚煤层储集为生气有利条件,温度、应力、含气性成为富集的主控地质因素;致密顶底板的封存形成深部“箱式”成藏条件,正向微构造是产量高的主控因素。阐述了地质物探一体化水平井导向技术、深部煤层大规模体积压裂技术、精细排采管控技术三项开发对策,对深部煤层气的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深部煤层气 富集规律 开发对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