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Trip Into The Hinterland of The Himalayan Area
1
作者 NAMGYAI&DOMA 《China's Tibet》 1996年第5期2-7,共6页
ATripIntoTheHinterlandofTheHimalayanArea¥NAMGYAI&DOMAOnceuponabinethelandofTibetwasagreatboundlessiseawhosef... ATripIntoTheHinterlandofTheHimalayanArea¥NAMGYAI&DOMAOnceuponabinethelandofTibetwasagreatboundlessiseawhosefoamingwavescrash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 Trip Into The Hinterland of The himalayan area
下载PDF
DETACHMENT FAULT IN DINGGYE AREA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HIMALAYAN OROGEN 被引量:1
2
作者 LIU Demin and LI Dewei(College of Earth Scien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HB430074, China)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 2003年第1期70-80,共11页
Dinggye lies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Himalayan Orogen. A lot of low angle extension detachment faults have been developed in Dinggye area and some of them make up the main body of the South Tibet Detachment System. ... Dinggye lies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Himalayan Orogen. A lot of low angle extension detachment faults have been developed in Dinggye area and some of them make up the main body of the South Tibet Detachment System. On the whole, the extension direction of all the detachment faults is perpendicular to the strike of the Himalayan Orogen. Each detachment fault has its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Mylonite was extensively developed in the detachment faults and can be divided into a variety of types such as siliceous mylonite, felsic mylonite, granite mylonite, protomylonite, crystallization mylonite and so on. On the basis of our field survey works, these detachment faults can b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ir locations into three units listed as follows: (1)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study area, the detachment faults occur on large scale and in orbicular shape, and form the middle layer of the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es. (2)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study area, the detachment faults occur in linear shape that is parallel to the Himalayan Orogen and has a stable attitude, and have undergone two phases of development. In the first phase, the Rouqiechun Group rocks were formed and make up the hanging wall, while in the second phase the Jiachun Group rocks were formed and make up the hanging wall. (3) In the southeastem part of the study area, the detachment faults strike nearly along southeast direction in a stable way and some of these detachment faults were distorted by the late-formed faults and folds. Furthermore, in the southwestern part of the study area, the ductile shear zones are parallel to the detachment fa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喜玛拉雅山 定日地区 断层脱离 延伸结构 断层特性 糜棱岩类型
下载PDF
Pressure-temperature Evolution of the Metapelites in the Motuo Area, the Eastern Himalayan Syntaxis
3
作者 DONG Hanwen XU Zhiqin +1 位作者 LI Yuan LIU Zhao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2期544-557,共14页
The Motuo area is located in the east of the Eastern Himalayan Syntaxis.There outcrops a sequence of high-grade metamorphic rocks,such as metapelites.Petrology and mineralogy data suggest that these rocks have experie... The Motuo area is located in the east of the Eastern Himalayan Syntaxis.There outcrops a sequence of high-grade metamorphic rocks,such as metapelites.Petrology and mineralogy data suggest that these rocks have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of metamorphism.The prograde metamorphic mineral assemblages (M1) are mineral inclusions (biotite + plagioclase + quartz ± sillimanite ± Fe-Ti oxides) preserved in garnet porphyroblasts,and the peak metamorphic assemblages (M2) are represented by garnet with the lowest Xsps values and the lowest XFe# ratios and the matrix minerals (plagioclase + quartz ± K-feldspar + biotite + muscovite + kyanite ± siilimanite),whereas the retrograde assemblages (M3) are composed of biotite + plagioclase + quartz symplectites rimming the garnet porphyroblasts.Thermobarometric computation shows that the metamorphic conditions are 562-714℃ at 7.3-7.4 kbar for the M1 stage,661-800℃ at 9.4-11.6 kbar for the M2 stage,and 579-713℃ at 5.5-6.6 kbar for the M3 stage.These rocks are deciphered to have undergone metamorphism characterized by clockwise P-T paths involving nearly isothermal decompression (ITD) segments,which is inferred to be related to the collision of the India and Eurasia pla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morphic rocks P-T path Motuo area the Eastern himalayan Syntaxis
下载PDF
MECHANISM OF THE BASIN-MOUNTAIN METALLOGENIC SYSTEM IN HIMALAYAN PERIOD IN SANJIANG CONCENTRATION AREA,SOUTHWEST CHINA
4
作者 Liu Fengshan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425-426,共2页
Sanjiang (Jinshajiang River,Lancangjiang River and Nujiang River) concentration area in southwest China is within the Tethys\|Himalayan tectonic domain,and it is the main area where develops Himalayan movement and rel... Sanjiang (Jinshajiang River,Lancangjiang River and Nujiang River) concentration area in southwest China is within the Tethys\|Himalayan tectonic domain,and it is the main area where develops Himalayan movement and relative ore deposits,such as Yulong super large Cu\|Mo deposit,Jinding super large Pb\|Zn deposit,etc ,in West China.So it is a best place to study Himalayan movement and metallogeny.1 Metallogenic geological background Sanjiang concentration area has passed complex Tethys tectonic development before Cainozoic era,and it begins Himalayan inland basin\|mountain tectonic development at the end of Yanshan movement.It commonly accepts autochthonous platform type deposits since Mesozoic era,and the basin\|mountain tectonic pattern has already appeared.Old metamorphic terrains and paleo\|Tethys orogenic belts become “mountains”,as well as microplateforms sink to become “basins”.Comparing to Mesozoic basins,Eogene basins are many smaller garben\|type extension basins or strike\|slip extension basins on the background of big large bas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malayan MINERALIZATION METALLOGENIC SYSTEM Sanjiang co ncentration area
下载PDF
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东部陆热地区火山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成因研究
5
作者 刘宗昊 康志强 +3 位作者 杨锋 乔泽东 马诚佑 申妍菲 《地质找矿论丛》 CAS 2024年第2期219-231,共13页
本文首次开展了对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东部陆热地区的中酸性火山岩进行了系统的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全岩主元素、微量元素研究,结果表明:陆热地区酸性火山岩主要为英安岩和流纹岩,样品锆石U-Pb定年获得了141.1 Ma±1.3 Ma、135.... 本文首次开展了对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东部陆热地区的中酸性火山岩进行了系统的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全岩主元素、微量元素研究,结果表明:陆热地区酸性火山岩主要为英安岩和流纹岩,样品锆石U-Pb定年获得了141.1 Ma±1.3 Ma、135.3 Ma±6.6 Ma两个年龄值;稀土元素分配图呈明显的右倾模式,轻重稀土分馏明显,Eu负异常;在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中,样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HFSE),显示出壳源岩浆的特征。陆热地区中性火山岩为安山岩,样品锆石的U-Pb年龄为133.9 Ma±4.9 Ma,样品稀土元素分配图呈明显的右倾型模式,且没有明显的Eu异常。在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中,样品无Nb、Ta负异常,且其Mg^(#)值较高(42.9),相容性元素Ni、Co、Cr、V等含量相对较高,显示出一定的幔源岩浆特征。本研究认为,陆热地区酸性火成岩是在地壳伸展减薄的拉伸环境以及Kerguelen地幔柱活动的双重作用下,幔源岩浆底侵使上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中性火成岩则是与Kerguelen地幔柱活动有关的基性岩浆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分离结晶,并沿着构造裂缝上涌喷出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提斯喜马拉雅带 火山岩 地球化学 锆石U-PB测年 陆热地区 西藏
下载PDF
^(40)Ar-^(39)Ar Dating of Quartz from Ore in the Baiyangping Cu-Co Polymetallic Ore-Concentrated Area, Lanping Basin, Yunnan
6
作者 何明勤 刘家军 +4 位作者 李朝阳 李志明 刘玉平 杨爱平 桑海清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04年第4期342-348,共7页
Ar- 39Ar fast neutron activation age spectrum of quartz in ore collected from the Baiyangping Cu-Co polymetallic ore-concentrated area, Lanping Basin, is saddle-shaped. The plateau age, minimum appearance age and isoc... Ar- 39Ar fast neutron activation age spectrum of quartz in ore collected from the Baiyangping Cu-Co polymetallic ore-concentrated area, Lanping Basin, is saddle-shaped. The plateau age, minimum appearance age and isochron age shown on the spectra are 56.53± 0.43 Ma, 55.52± 1.78 Ma and 55.90± 0.29 Ma respectively. The age data are consistent with each other within 1σ uncertainties. Because the given initial 40Ar/ 36Ar value of 294.7± 1.14 is very close to Nier’s value ( 295.5±5), both plateau and isochron ages may be considered as the forming time of quartz. So the age of 55.90- 56.53 Ma represents the forming age of ore deposits. It is obvious that the ore deposits were formed during the Early Himalayan peri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测定 喜玛拉雅早期运动 铜-钴多金属矿集中地区 云南西部
下载PDF
喜马拉雅运动:对川滇交界区古地理重建的制约和楚雄盆地的改造 被引量:13
7
作者 吴根耀 马力 +1 位作者 许效松 徐克定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2期3-10,共8页
简述了喜马拉雅运动三大变形幕的运动学特征并分析了其在楚雄地区的反映。在剥去喜马拉雅运动的改造 ,把攀西地堑系和滇中海槽复原到建造时的位置后 (楚雄盆地视作相对原地的 ) ,按“盆”、“山”耦合的思路重塑了古特提斯分支洋盆的演... 简述了喜马拉雅运动三大变形幕的运动学特征并分析了其在楚雄地区的反映。在剥去喜马拉雅运动的改造 ,把攀西地堑系和滇中海槽复原到建造时的位置后 (楚雄盆地视作相对原地的 ) ,按“盆”、“山”耦合的思路重塑了古特提斯分支洋盆的演化及这些盆地的发育。川滇交界区尽管发生燕山运动 ,印支期建立起来的“盆”、“山”耦合关系直至喜马拉雅运动才脱耦。分析了脱耦的各种表现及第四纪内继承的新构造运动对盆地保存和油气成藏的不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运动 古地理重建 川滇交界区 构造复位 油气保存 盆地改造
下载PDF
定结地区韧性剪切带变形特征与糜棱岩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刘德民 李德威 杨巍然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2期479-486,共8页
定结地区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 ,发育有多方向、多尺度、多层次、多期次的韧性剪切带。在剪切带中 ,各种韧性变形组构极为丰富 ,表明剪切带岩石的变形主要为韧性变形机制所致。变形岩石类型为花岗质糜棱岩、长英质糜棱岩和硅质糜棱岩 ... 定结地区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 ,发育有多方向、多尺度、多层次、多期次的韧性剪切带。在剪切带中 ,各种韧性变形组构极为丰富 ,表明剪切带岩石的变形主要为韧性变形机制所致。变形岩石类型为花岗质糜棱岩、长英质糜棱岩和硅质糜棱岩 ;由于岩石受糜棱岩化作用程度的不同 ,在韧性剪切带中发育糜棱岩化岩石、初糜棱岩、糜棱岩及超糜棱岩 ;剪切带岩石的变形温度为 2 0 8~ 5 5 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结地区 韧性剪切带 糜棱岩化作用 喜马拉雅造山带 温度
下载PDF
论18世纪后期英国对中国西藏的渗透政策及其破产 被引量:3
9
作者 许彬 谢忠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115-119,共5页
在18世纪后期,英国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对我国西藏实行以建立直接交往关系为主的渗透政策。由于喜玛拉雅地区各国在历史上同我国西藏形成的密切关系及其在地缘政治上的屏障作用,英国在这一地区的扩张活动同它建立印藏直接交往的... 在18世纪后期,英国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对我国西藏实行以建立直接交往关系为主的渗透政策。由于喜玛拉雅地区各国在历史上同我国西藏形成的密切关系及其在地缘政治上的屏障作用,英国在这一地区的扩张活动同它建立印藏直接交往的尝试一样,都是其对藏渗透政策的组成部分。英国在廓尔喀侵藏战争中的卑劣表演最终导致了其对藏渗透政策的彻底破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 东印度公司 中国 西藏 渗透政策 喜玛拉雅地区
下载PDF
燕山地区喜马拉雅期地壳运动划分及表现特征 被引量:9
10
作者 易明初 李晓 《现代地质》 CAS CSCD 1995年第3期325-326,共2页
在全面总结燕山地区新生代沉积相和厚度分析、地貌类型及特征、新生代岩浆活动、活动构造类型及特征、延(庆)涿(鹿)地堑盆地及其构造演化、地震地质分析以及大量的同位素年龄测试结果基础上,结合前人对邻区地壳运动划分的意见,系... 在全面总结燕山地区新生代沉积相和厚度分析、地貌类型及特征、新生代岩浆活动、活动构造类型及特征、延(庆)涿(鹿)地堑盆地及其构造演化、地震地质分析以及大量的同位素年龄测试结果基础上,结合前人对邻区地壳运动划分的意见,系统地将燕山地区喜马拉雅期地壳运动划分为两期、三幕和三亚幕,为我国东部地区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新生代地壳运动年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地区 喜马拉雅运动 造山运动 地壳运动
下载PDF
跨喜马拉雅的藏缅语族语言研究 被引量:17
11
作者 孙宏开 《民族学刊》 2015年第2期69-76,122-125,共12页
中国西南地区喜马拉雅南麓西起巴基斯坦,东到尼泊尔、不丹、印度、缅甸、泰国、老挝、孟加拉、越南等国家,分布着大约300多种藏缅语族语言,有的语言还跨境分布。他们与北麓中国境内的藏缅语族语言有着十分密切的亲缘关系。跨喜马拉雅的... 中国西南地区喜马拉雅南麓西起巴基斯坦,东到尼泊尔、不丹、印度、缅甸、泰国、老挝、孟加拉、越南等国家,分布着大约300多种藏缅语族语言,有的语言还跨境分布。他们与北麓中国境内的藏缅语族语言有着十分密切的亲缘关系。跨喜马拉雅的藏缅语族语言研究就是要对这一带的藏缅语族语言的种类、分布以及发生学分类的简要情况、分类的依据等进行辨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地区 藏缅语族语言 语言特点 发生学关系 分类的依据
下载PDF
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北坡构造地貌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德民 李德威 +2 位作者 谢德凡 廖群安 易顺华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39-644,共6页
研究区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北坡,构造地貌丰富、典型.本文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将区内构造地貌分为断裂构造地貌、花岗岩构造地貌、夷平面构造地貌、冰川构造地貌、水系及阶地构造地貌和土林构造地貌等类型,并对这些构造地貌特征进行... 研究区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北坡,构造地貌丰富、典型.本文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将区内构造地貌分为断裂构造地貌、花岗岩构造地貌、夷平面构造地貌、冰川构造地貌、水系及阶地构造地貌和土林构造地貌等类型,并对这些构造地貌特征进行初步分析描述,为喜马拉雅造山带的构造隆升研究提供了地表构造地貌上的有力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地貌 河流阶地 喜马拉雅造山带 定结地区
下载PDF
喜马拉雅造山带加里东期构造作用:以马拉山-吉隆构造带为例 被引量:17
13
作者 高利娥 曾令森 +1 位作者 许志琴 王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00-1218,共19页
青藏高原是由复合地体和复合造山拼贴体组成,是新元古代以来长期活动、多期造山及新生代最后隆升的基础上形成的高原。最近在马拉山-吉隆构造带中厘定出形成于445~431Ma的碎屑锆石,包括岩浆成因和变质成因,以及447Ma的变质事件,比已有... 青藏高原是由复合地体和复合造山拼贴体组成,是新元古代以来长期活动、多期造山及新生代最后隆升的基础上形成的高原。最近在马拉山-吉隆构造带中厘定出形成于445~431Ma的碎屑锆石,包括岩浆成因和变质成因,以及447Ma的变质事件,比已有关于安第斯型造山作用的认识晚30~60Myr。主量、微量和同位素特征显示志留纪片麻岩具有和奥陶纪花岗岩一致的地球化学特征,属于同一套岩石。综合已有现象推断出:喜马拉雅地区古生代构造事件持续时间更长,微陆块与冈瓦纳大陆北缘的碰撞作用可能发生在志留纪,引发奥陶纪的岩浆岩发生变质作用,以及志留纪的岩浆活动,这些热事件属于加里东期构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造山带 马拉山-吉隆构造带 加里东期构造作用
下载PDF
藏式宗堡建筑在喜马拉雅地区的分布及其艺术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晶 李天 《西藏研究》 CSSCI 2008年第4期71-79,共9页
宗堡建筑是西藏官式建筑的重要形式,专指西藏地方政府宗(县)一级政府机关所在地,属于藏式宫殿建筑类型。西藏宗堡建筑起源很早,是宫殿、寺院,以及防御堡垒的综合体。宗堡建筑在属于藏传佛教文化圈的喜马拉雅地区,如拉达克、不丹等地也... 宗堡建筑是西藏官式建筑的重要形式,专指西藏地方政府宗(县)一级政府机关所在地,属于藏式宫殿建筑类型。西藏宗堡建筑起源很早,是宫殿、寺院,以及防御堡垒的综合体。宗堡建筑在属于藏传佛教文化圈的喜马拉雅地区,如拉达克、不丹等地也有分布,但在建筑风格上带有一定的本地化特征。文章试图通过对喜马拉雅地区藏式宗堡建筑艺术特点的分析,从建筑艺术角度说明藏传佛教在对外传播过程中,不仅对喜马拉雅地区政治以及社会制度有很大影响,对该区域的建筑类型也有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堡建筑 喜马拉雅地区 艺术特征
下载PDF
西藏林周地区新生代水热成矿地质模型 被引量:2
15
作者 孟宪刚 邵兆刚 +7 位作者 杨朝斌 雷伟志 王津 冯向阳 朱大岗 余佳 杜建军 韩建恩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81-389,共9页
通过对西藏林周地区有关矿床基本成因、蚀变特征和区域水热活动历史的调查,对其中一些矿床流体包裹体以及旁多、当雄、羊八井等地水样进行了H、O同位素分析,概略地在区域断裂构造网络中判断成矿流体运移趋势,归纳出喜马拉雅期林周地区... 通过对西藏林周地区有关矿床基本成因、蚀变特征和区域水热活动历史的调查,对其中一些矿床流体包裹体以及旁多、当雄、羊八井等地水样进行了H、O同位素分析,概略地在区域断裂构造网络中判断成矿流体运移趋势,归纳出喜马拉雅期林周地区新生代水热成矿的条件和环境,并建构了一个地质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林周地区 喜马拉雅期 H、O同位素 水热成矿 地质模型
下载PDF
云南宁蒗地区喜山期斑岩体岩石化学特征与成矿性及其岩浆来源探讨 被引量:3
16
作者 胡受权 郭文平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36-144,共9页
宁蒗地区喜山期斑岩带受近南北向的包都-波罗弧形断裂带控制,由壳幔混源型岩浆被动侵位而成,总体上呈向北逐渐倾伏的趋势。该斑岩带斑岩属钙碱性系列、中酸性岩类。通过对该斑岩带各斑岩体(群)地质特征、岩石化学特征的综合分析,... 宁蒗地区喜山期斑岩带受近南北向的包都-波罗弧形断裂带控制,由壳幔混源型岩浆被动侵位而成,总体上呈向北逐渐倾伏的趋势。该斑岩带斑岩属钙碱性系列、中酸性岩类。通过对该斑岩带各斑岩体(群)地质特征、岩石化学特征的综合分析,表明其为含铜斑岩或铜(钼)斑岩,具良好的成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蒗地区 喜山期 斑岩带 岩石化学 成矿性
下载PDF
鄂西渝东地区晚燕山—喜马拉雅期剥蚀量 被引量:18
17
作者 袁玉松 林娟华 +1 位作者 程心阳 李双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878-2884,共7页
鄂西渝东地区是中国南方海相油气勘探的重要区块,又是目前页岩气勘探的热门地区,该地区晚燕山-喜马拉雅期以来长期遭受隆升剥蚀.剥蚀量是烃源岩热演化、油气藏形成与演化、资源量计算和盆地模拟中不可缺少的基础参数.考虑到剥蚀量恢复... 鄂西渝东地区是中国南方海相油气勘探的重要区块,又是目前页岩气勘探的热门地区,该地区晚燕山-喜马拉雅期以来长期遭受隆升剥蚀.剥蚀量是烃源岩热演化、油气藏形成与演化、资源量计算和盆地模拟中不可缺少的基础参数.考虑到剥蚀量恢复方法固有的局限性和适用条件,本文在分析了古温标镜质体反射率Ro剖面特征之后,采用古地温梯度反演法进行钻井剥蚀量恢复,然后分析钻井剥蚀量与钻井开孔层位之间的相关性,再与地质图相结合编制剥蚀量平面分布图.结果表明:鄂西渝东地区古温标Ro剖面不存在明显的"错断"、"跳跃"现象。记录的古地温为达到最大埋深时的古地温;钻井剥蚀量与钻井开孔层位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开孔层位越老,剥蚀量越大,反之亦然;晚燕山—喜马拉雅期剥蚀量总体上从东往西逐渐变小.东部的利川复向斜剥蚀量为2000-4000 m,中部的石柱复向斜为1500-2500 m,方斗山以西为1000-150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西渝东 剥蚀量 喜马拉雅期 古地温梯度 镜质体反射率
下载PDF
云南宁蒗地区喜山期斑岩带地质特征与成矿 被引量:2
18
作者 胡受权 郭文平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7-13,共7页
斑岩带受近南北向的包都-波罗弧形断裂控制,由混源型岩浆被动侵位而成,属钙碱性系列,中酸性岩。研究表明为含铜或铜(钼)斑岩,具良好的成矿前景。
关键词 斑岩带 地质特征 成矿 岩石化学
下载PDF
西藏定结地区高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岩浆源区研究 被引量:17
19
作者 张金阳 廖群安 李德威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9-14,共6页
西藏定结地区高喜马拉雅隆起带中淡色花岗岩体紧靠藏南拆离断层内呈等轴状小岩株产出。淡色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为过铝质,高Si和K,低Ca、Fe和Mg,岩石富轻稀土元素及Rb、Ba和Th,贫Hf、Zr、Y和Yb,呈现S型花岗岩特征。基底副变质岩中广泛发... 西藏定结地区高喜马拉雅隆起带中淡色花岗岩体紧靠藏南拆离断层内呈等轴状小岩株产出。淡色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为过铝质,高Si和K,低Ca、Fe和Mg,岩石富轻稀土元素及Rb、Ba和Th,贫Hf、Zr、Y和Yb,呈现S型花岗岩特征。基底副变质岩中广泛发育淡色花岗岩脉体,在副变质岩中的淡色花岗岩脉体内发现紫苏辉石暗色麻粒岩残留体,通过对淡色花岗岩与基底副变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发现它们具有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均富K、Rb、Ba和Th,贫Hf、Zr、Y和Yb。认为基底副变质岩为高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源岩,其在快速隆升降压的条件下发生缺水熔融生成淡色花岗岩浆而残余麻粒岩残留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定结地区 高喜马拉雅隆起带 淡色花岗岩 副变质岩 地球化学 岩浆源区
下载PDF
西藏南迦巴瓦峰地区发现的星叶石 被引量:6
20
作者 刘焰 韩秀伶 +2 位作者 周湖云 张培善 钟大赉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37-340,共4页
在西藏境内喜马拉雅山脉的东端的南迦巴瓦峰地区发现了星叶石。该矿物产出于火成碳酸岩脉中,与白云石、方解石、镁橄榄石、镁铝尖晶石、金云母、韭闪石、磷灰石、镁钛矿、石榴石以及三种未定名副矿物共生。该矿物的晶胞参数为:a0=... 在西藏境内喜马拉雅山脉的东端的南迦巴瓦峰地区发现了星叶石。该矿物产出于火成碳酸岩脉中,与白云石、方解石、镁橄榄石、镁铝尖晶石、金云母、韭闪石、磷灰石、镁钛矿、石榴石以及三种未定名副矿物共生。该矿物的晶胞参数为:a0=5.356(1),b0=11.607(4),c0=11.851(6),α=64.57°(3),β=76.98°(4),γ=85.45°(3)。化学成分(%)为:SiO235.22,TiO211.47,Al2O31.18,FeO28.90,MnO5.15,MgO1.51,CaO1.75,K2O5.90,Na2O2.46,总和93.54%,化学式为:(K,Na)3(Fe,Mn,Mg,Ca)7Ti2Si8O24(O,OH)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星叶石 火成碳酸岩脉 白云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