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ssp. Sinensis)根瘤内Frankia菌的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4
1
作者 陈立红 于学梅 +1 位作者 姚贵敏 闫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4213-4220,共8页
为了研究中国沙棘亚种共生菌Frankia的遗传多样性,利用PCR-RFLP分子标记方法,对从青海西宁到内蒙古库伦17个地点采集的106个中国沙棘根瘤样品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供试样品nifD-nifK基因间隔区(IGS)扩增产物分别用3种内切酶(HinfⅠ、... 为了研究中国沙棘亚种共生菌Frankia的遗传多样性,利用PCR-RFLP分子标记方法,对从青海西宁到内蒙古库伦17个地点采集的106个中国沙棘根瘤样品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供试样品nifD-nifK基因间隔区(IGS)扩增产物分别用3种内切酶(HinfⅠ、HaeⅢ和MboⅠ)酶切,共产生21条酶切谱带,其中17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位点百分比(PPL)为80.99%,所有样品可被划分为9个基因型。结果表明中国沙棘根瘤内的Frankia菌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土壤质量较好地点的丰富度高于土壤质量较差地点,海拔较高地区的丰富度高于海拔较低地区,多数地点至少有2种不同基因型的Frankia菌。聚类分析显示Frankia菌不同基因型间的遗传距离在4.88%~55.96%之间,它们在不同地点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没有发现不同基因型菌间的亲缘关系与地点有相关性。中国沙棘根瘤中Frankia菌可分为两个基因型组,组内基因型分布比较一致,而组间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沙棘 FRANKIA PCR-RFLP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ssp.sinensis Rousi)的开花特性及风媒传粉距离的检测 被引量:22
2
作者 鲁先文 马瑞君 孙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518-2525,共8页
连续两年对雌雄异株的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ssp.sinensis Rousi)的花期物候、开花式样进行了观察,检测了柱头可授性、花粉活力和花粉一胚珠比,并进行厂人工授粉、套袋实验,检测结实率。结果显示中国沙棘风媒传粉发生... 连续两年对雌雄异株的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ssp.sinensis Rousi)的花期物候、开花式样进行了观察,检测了柱头可授性、花粉活力和花粉一胚珠比,并进行厂人工授粉、套袋实验,检测结实率。结果显示中国沙棘风媒传粉发生在4月下旬或5月上旬,单花花期约7d;传粉盛期在第3天到第5大,柱头的可授性从第2天到第4天或第5天。中国沙棘花先叶开放、花小、无花冠、花药成熟时萼片从两个侧向的纵缝中裂开,形成有利于化粉散布的对流风洞。花粉活力和花粉.胚珠比都很高,具有典型的适应风媒传粉的花部特征和性状。中国沙棘花粉的传播距离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通过重力玻片法检测可以看出,在风速小于3m/s时,主要集中在15-25m之间,当风速大于3m/s时,顺风向可超过85m以外。传粉效率对结实率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ssp. sinensis Rousi) 开花特性 风媒传粉 传粉距离 结实率
下载PDF
Modular growth and clonal propagation of Hippophae rhamnoides subsp, sinensis in response to irrigation intensity 被引量:16
3
作者 Zilin Cao Tianjiang Li +5 位作者 Genqian Li Chunhong Liu Haiyin Gao Guanghui Dai Zhiyong Xiao Sunling Li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5期1019-1028,共10页
A multipurpose clone plant species, Hippophae rhamniodes has the capacity for indefinite longevity, although under successive drought stress it may often decline or die across large areas. Field trials were con- ducte... A multipurpose clone plant species, Hippophae rhamniodes has the capacity for indefinite longevity, although under successive drought stress it may often decline or die across large areas. Field trials were con- ducted over 2 years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varied irrigation intensities on modular growth and clonal propagation in a semi-arid area. Irrigation levels included a control, as well as two, four and six times the volume of water that was typically received via local annual average precipitation. Irrigation intensity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clonal propagation capacity (number of daughter ramets), aboveground modular growth (height, base diameter, and crown width), belowground modular growth included root nodule dry weight, stretching capacity of lateral roots (length of the longest lateral roots, and diameter of first-grade lateral roots), and branching intensity of lateral roots (number of lateral roots bifurcation grade, number of first- grade lateral roots). The modular growth and the density of daughter ramets were small under non-irrigation or low irrigation, and became larger with increased irrigation intensity. Beyond a certain threshold, however, further increases in irrigation intensity resulted in a reversion to the development. The optimal irrigation intensities for growth and propagation were 3.48-5.29 times the volume of nominal local annual average precipitation. There were effects of irrigation intensities on the positiv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aboveground and belowground modular growths, and on clonal propagation capacities. Under various water treatments, H. rhamnoides may adapt to the environment through the regulation of growth and propagation. We concluded that water shortages act to weaken the growth and propagation of H. rhamniodes plant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nal propagation hippophae rhamnoides subsp sinensis Irrigation intensity Modular growth
下载PDF
Fruits foraging patterns and seed dispersal effect of frugivorous birds on Hippophae rhamnoides sinensis
4
作者 LU Xianwen SUN Kun +3 位作者 MA Ruijun ZHANG Hui SU Xue WANG Mingli 《Frontiers in Biology》 CSCD 2006年第3期318-322,共5页
Behaviors of 18 species of birds eating fruits of Hippophae rhamnoides spp.sinensis were observed from September 2003 to March 2004.Their foraging patterns were found to be very different and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 Behaviors of 18 species of birds eating fruits of Hippophae rhamnoides spp.sinensis were observed from September 2003 to March 2004.Their foraging patterns were found to be very different and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classes:(1)direct swallowing the fruits on crown of the shrubs and sometimes regurgitating seeds soon after;(2)carrying the fruits to their perching sites and swallowing;(3)pecking the fruits from the shrubs to the ground,eating pulp and seeds but leaving pericarp;(4)pecking through the pericarp,eating pulp and leaving pericarp and seeds;(5)pecking through the pericarp on the top of fruits,and only eating seeds.These foraging patterns have different effects on seed dispersal of H.rhamnoides spp.sinensis.The germina-tion experiment of three groups of seeds(seeds from feces,dry fruits and extracted seeds from dry fruits)was carried out.Although ingestion processes of birds had some adverse effects on the seed germination of H.rhamnoides spp.sinensis,the seeds from feces still have a relatively higher germination ratio.H.rhamnoides spp.sinensis provides food to a variety of frugivorous birds,and the birds disperse its seeds.Thus,a mutually benefic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ird and the seed is form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ppophae rhamnoides spp.sinensis frugivo-rous birds foraging patterns seed dispersal
原文传递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中国沙棘雌雄株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及水分利用效率特征 被引量:85
5
作者 高丽 杨劼 刘瑞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6025-6034,共10页
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系统对野外不同生境(沟底、坡面)和田间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中国沙棘雌雄株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及水分利用效率特征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中国沙棘雌雄株在水分条件较好的生境中均表现较强的生活力,净光合速率和... 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系统对野外不同生境(沟底、坡面)和田间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中国沙棘雌雄株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及水分利用效率特征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中国沙棘雌雄株在水分条件较好的生境中均表现较强的生活力,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主要受光照强度和大气温度的影响,雄株表现出更高的光合、蒸腾、水分利用效率;在水分条件较差的生境中,雌雄株均通过降低蒸腾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来适应逆境,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影响因子增多,雄株的光合速率大幅度下降,雌株仍保持较高的光合速率,雌株的水分利用效率高于雄株。可见,在反映植物瞬时生理变化的性状方面,雌株对土壤水分减少表现出了更强的适应性,雄株对土壤水分变化表现出了更大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 中国沙棘 雌雄异株 水分 净光合速率 蒸腾速率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中国沙棘无性系生长调节 被引量:49
6
作者 李根前 黄宝龙 +2 位作者 唐德瑞 赵一庆 王迪海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5期682-686,共5页
根据无性系跟踪挖掘资料 ,分析了毛乌素沙地中国沙棘无性系生长调节规律 .结果表明 ,无性系分株群 (同一无性系所有分株的集合 )结构由增长型发展到稳定型 ,最后演变成衰退型 .在衰退过程中或其后的一段时间内 ,无性系能够通过分株出生... 根据无性系跟踪挖掘资料 ,分析了毛乌素沙地中国沙棘无性系生长调节规律 .结果表明 ,无性系分株群 (同一无性系所有分株的集合 )结构由增长型发展到稳定型 ,最后演变成衰退型 .在衰退过程中或其后的一段时间内 ,无性系能够通过分株出生调节使分株群结构 (年龄和高度级 )恢复到稳定型 .在分株群结构变化的同时 ,种群通过分株的死亡调节不断改变着分株的克隆生长型 ,提高了无性系种群的持久性以及对空间和资源的利用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沙棘 无性系生长 分株群 结构动态 毛乌素沙地
下载PDF
鸟类取食中国沙棘果实的方式及其对种子的传播作用 被引量:14
7
作者 鲁先文 孙坤 +3 位作者 马瑞君 张辉 苏雪 王明理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35-638,共4页
2003年9月~2004年3月,定期观察取食中国沙棘果实的鸟类及其取食方式.共记录取食中国沙棘果实的鸟类18种,其取食果实的方式主要有:1)直接在树冠上吞食果实,有时候在吞食后将种子呕出;2)将果实从树上衔走后,在栖息处吞食或啄食;3)将果实... 2003年9月~2004年3月,定期观察取食中国沙棘果实的鸟类及其取食方式.共记录取食中国沙棘果实的鸟类18种,其取食果实的方式主要有:1)直接在树冠上吞食果实,有时候在吞食后将种子呕出;2)将果实从树上衔走后,在栖息处吞食或啄食;3)将果实啄落至地面,然后取食果肉和种子,留下果皮;4)啄破果皮,吸食果肉,留下果皮及种子;5)从顶端将果皮啄破后,仅取食里面的种子.不同的取食方式决定了它们对沙棘种子的传播作用不同.收集鸟粪便中的种子与完整的干果实及人工剥离果肉和内果皮的种子做萌发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鸟类消化道过程对种子的萌发有一定影响,但萌发率仍较高.沙棘为多种鸟类提供食物,而鸟类则为沙棘传播种子,它们之间形成一种互利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沙棘 食果实鸟 取食方式 种子传播
下载PDF
干旱条件下皇甫川流域4种灌木蒸腾特征比较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仝川 杨吉力 +2 位作者 李军 吴雅琼 龚建周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7-202,共6页
准格尔丘陵区位于鄂尔多斯高原的最西端,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区域.2001年是该区域连续干旱的第3年,在植物生长旺季的8月中下旬,在自然条件下,对准格尔丘陵区主要人工种植灌木中间锦鸡儿、沙柳、羊柴和沙棘的蒸... 准格尔丘陵区位于鄂尔多斯高原的最西端,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区域.2001年是该区域连续干旱的第3年,在植物生长旺季的8月中下旬,在自然条件下,对准格尔丘陵区主要人工种植灌木中间锦鸡儿、沙柳、羊柴和沙棘的蒸腾耗水特征应用LI-1600稳态气孔计进行野外测定.结果表明:沙棘的蒸腾速率无午休现象,在12:00~16:00时间段内都呈较高的蒸腾速率,其它3种植物的蒸腾速率日变化曲线则呈双峰型.以上4种植物日蒸腾速率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羊柴>沙棘>沙柳>中间锦鸡儿.在连续3年干旱和人为原因致使沙棘灌木林长势不好的情况下,沙棘单株叶片日蒸腾累计失水量为1169.57g.中间锦鸡儿、沙柳和羊柴的单株叶片日蒸腾累计失水量为分别为887.69g,3739.30g,1907.57g.该研究结果可为农牧交错带准格尔丘陵区水土保持、区域生态系统平衡需水分析以及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锦鸡儿 沙柳 羊柴 沙棘 蒸腾速率 日蒸腾耗水 皇甫川流域
下载PDF
中国沙棘果实中的黄酮苷类成分 被引量:27
9
作者 陈雏 张浩 +2 位作者 顾恒 尹鸿翔 陈阳 《华西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67-370,共4页
目的研究中国沙棘果实中的黄酮苷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95%乙醇渗滤提取得总浸膏,经溶剂萃取及柱层析分离,采用化学及光谱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异鼠李素-3-O-槐二糖-7-O-鼠李糖苷(Ⅰ)、异鼠李素-3-O-芸香... 目的研究中国沙棘果实中的黄酮苷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95%乙醇渗滤提取得总浸膏,经溶剂萃取及柱层析分离,采用化学及光谱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异鼠李素-3-O-槐二糖-7-O-鼠李糖苷(Ⅰ)、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Ⅱ)、异鼠李素-3-O-葡萄糖-7-O-鼠李糖苷(Ⅲ)、丁香亭-3-O-芸香糖苷(Ⅳ)、山柰酚-3-O-槐二糖-7-O-鼠李糖苷(Ⅴ)、山柰酚-7-O-鼠李糖苷(Ⅵ)、槲皮素-3-O-葡萄糖苷(Ⅶ)和槲皮素-3-O-芸香糖(Ⅷ)。结论化合物Ⅰ、Ⅴ为首次从中国沙棘果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Ⅳ、Ⅵ为首次从胡颓子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沙棘 黄酮醇苷 化学成分 结构鉴定
下载PDF
祁连山两侧中国沙棘不同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辉 苏雪 +4 位作者 孙坤 鲁先文 马建勤 陈学林 马瑞君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02-706,共5页
应用RAPD技术研究了祁连山中段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oes ssp.sinensis)4个居群和1个对照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探讨中国沙棘边缘居群的遗传变异以及天然屏障祁连山对中国沙棘居群遗传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祁连山地区中国沙棘... 应用RAPD技术研究了祁连山中段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oes ssp.sinensis)4个居群和1个对照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探讨中国沙棘边缘居群的遗传变异以及天然屏障祁连山对中国沙棘居群遗传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祁连山地区中国沙棘居群水平的Nei’基因多样度(h)和Shannon多态信息指数(I)分别为0.2070和 0.297 4,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319 3,均高于中国沙棘整个分布区的平均值,表明该地中国沙棘边缘居群遗传多样性水平及居群间的遗传分化都有增加的趋势;居群间每代迁移数(Nm=1.065 9)显著低于异交风媒植物(Nm= 5.380),表明祁连山的隔离对中国沙棘居群间的基因交流有限制作用,造成了该地中国沙棘边缘居群间较高的遗传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沙棘 边缘居群 RAPD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祁连山
下载PDF
中国沙棘表皮毛的形态分布和类群研究 被引量:20
11
作者 张吉科 张小民 张国伟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408-413,T002,共7页
研究中国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Linnsubsp.sinenstsrousi)表皮毛,旨在澄清当前名称上的混乱,进一步探讨不同表皮毛的形态定义、类群间的演化关系,为沙棘属的分类、生态和系统演化提... 研究中国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Linnsubsp.sinenstsrousi)表皮毛,旨在澄清当前名称上的混乱,进一步探讨不同表皮毛的形态定义、类群间的演化关系,为沙棘属的分类、生态和系统演化提供依据。经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中国沙棘有两类六群表皮毛:一类为螺状表皮毛,包括螺状星毛、螺状星盾毛和螺状盾毛;另一类为非螺状表皮毛,包括星毛、星盾毛和盾毛。在系统发育中,星毛经星盾毛演化为盾毛;非螺状表皮毛衍生为螺状表皮毛。故星毛、螺状星毛为祖征型;星盾毛、螺状星盾毛为演生型;盾毛、螺状眉毛为进化型。表皮毛在个体发育中,星毛、螺状星毛发生最早,星盾毛、螺状星盾毛次之,眉毛、螺状盾毛最后。沙棘表皮毛的主要功能是保护冬芽越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沙棘 沙棘 表皮毛 形态 类群 功能
下载PDF
二倍体杂交种棱果沙棘双向杂交起源及其母本主要来源于中国沙棘的分子证据 被引量:6
12
作者 蒋严妃 严容 +2 位作者 苏雪 陈纹 孙坤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2-36,共5页
棱果沙棘为同域分布的中国沙棘和肋果沙棘同倍化自然杂交形成的。本文利用母系遗传的cpDNA trnS-G序列检测青海祁连棱果沙棘及其亲本中国沙棘和肋果沙棘同域分布的两个地区(拱北湾、八宝河滩)共93个个体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棱果沙棘及... 棱果沙棘为同域分布的中国沙棘和肋果沙棘同倍化自然杂交形成的。本文利用母系遗传的cpDNA trnS-G序列检测青海祁连棱果沙棘及其亲本中国沙棘和肋果沙棘同域分布的两个地区(拱北湾、八宝河滩)共93个个体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棱果沙棘及其亲本在拱北湾和八宝河滩分别有12个和7个单倍型,两地区的棱果沙棘都与其亲本共享单倍型,其中拱北湾棱果沙棘共36个个体中有28个与中国沙棘共享3个单倍型(H2,H4,H5),有2个个体与肋果沙棘共享单倍型(H11),八宝河滩的棱果沙棘共10个个体中有7个与中国沙棘共享一个单倍型(H4),3个与肋果沙棘共享单倍型(H7)。应用最大简约法(MP)分别对两地区的棱果沙棘及其亲本trnS-G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棱果沙棘的大部分个体都与中国沙棘聚在一起,另外,棱果沙棘4种特有单倍型(H3、H7、H8、H9)的6个个体在系统树上也与中国沙棘聚为一支。以上结果进一步证明了二倍体自然杂交种棱果沙棘为双向杂交起源,但其主要母本来源应为中国沙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倍化自然杂交 中国沙棘 肋果沙棘 棱果沙棘 trnS-G 母本来源
下载PDF
子午岭中国沙棘亚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8
13
作者 孙坤 陈纹 +1 位作者 马瑞君 陈学林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72-75,共4页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方法对子午岭中国沙棘3个亚居群在小地理范围内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居群水平上,子午岭中国沙棘居群存在比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多态位点百分率为58.88%,Nei's基因多样性h=0.1744,Shannon&#...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方法对子午岭中国沙棘3个亚居群在小地理范围内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居群水平上,子午岭中国沙棘居群存在比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多态位点百分率为58.88%,Nei's基因多样性h=0.1744,Shannon's多态性信息指数I=0.2687.子午岭中国沙棘居群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亚居群内,亚居群间的遗传变异占总遗传变异的24.03%(Gst=0.2403),AMOVA的结果也表明,有18.80%的遗传变异存在于亚居群之间.这一结果符合中国沙棘风媒、异交的繁育系统特点,但亚居群间的基因分化系数仍要高于异交、风媒植物居群间遗传分化的平均值(Gst=0.1930).该地中国沙棘亚居群间较高的遗传分化与其生活环境和限制的基因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沙棘 亚居群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不同温度下中国沙棘种子的萌发策略 被引量:12
14
作者 孙坤 吕小旭 +2 位作者 苏雪 王瑞雪 侯勤正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4-87,共4页
分布于青藏高原的沙棘属植物具有与其环境相适应的种子萌发对策,为探求主要分布于我国青藏高原边缘至华北等海拔较低地区的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subsp sinensis Rousi)的萌发对策,本文对中国沙棘在不同温度下种子的萌发特征... 分布于青藏高原的沙棘属植物具有与其环境相适应的种子萌发对策,为探求主要分布于我国青藏高原边缘至华北等海拔较低地区的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subsp sinensis Rousi)的萌发对策,本文对中国沙棘在不同温度下种子的萌发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沙棘种子在15~30℃范围内均有较高的发芽率,其中在温度为15、20和25℃时发芽率达88%以上,显著高于30℃(73.33%)和35℃(4.67%)下的发芽率,萌发结束时胚根及下胚轴长度也显著大于较高温度(30,35℃)下的长度,过高温度对其发芽率和发芽势及其胚根和下胚轴长都产生抑制作用.此外,中国沙棘种子在各温度处理下,3~4d内开始萌发,7~15d完成萌发过程,具有缓慢萌发的特性.这些特性表明分布于较低海拔区域的中国沙棘具有与分布在青藏高原的沙棘属其他种类不同的种子萌发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沙棘 种子萌发 温度 萌发策略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中国沙棘无性系种群林缘扩散规律 被引量:23
15
作者 李根前 黄宝龙 唐德瑞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9-13,共5页
以样地调查资料为基础,分析了中国沙棘无性系种群的林缘扩散规律及其生态学意义。结果表明,中国沙棘通过无性系生长向林缘扩散形成"阶梯式"同龄斑块镶嵌体系,群落依靠该体系不断向前移动或者同龄斑块之间的交替更新来维持... 以样地调查资料为基础,分析了中国沙棘无性系种群的林缘扩散规律及其生态学意义。结果表明,中国沙棘通过无性系生长向林缘扩散形成"阶梯式"同龄斑块镶嵌体系,群落依靠该体系不断向前移动或者同龄斑块之间的交替更新来维持和恢复其稳定性。同时,林缘扩散种群具有密度大、生产力高等特征,但其生物量积累和自然稀疏过程与有性植物种群具有相同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沙棘 无性系种群 林缘扩散 毛乌素沙地 结构动态 数量动态
下载PDF
中国沙棘花粉生活力检测方法比较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孙坤 张玉娜 +3 位作者 苏雪 张辉 李金霞 温江波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8-81,共4页
比较分析了I-KI染色法、蓝墨水染色法、TTC染色法、过氧化物酶染色法和离体萌发法5种花粉生活力检测方法在测定中国沙棘花粉生活力中的适用性,并探索了花粉适宜的离体萌发条件.结果表明,I—KI染色法、TTC染色法未能将中国沙棘花粉染... 比较分析了I-KI染色法、蓝墨水染色法、TTC染色法、过氧化物酶染色法和离体萌发法5种花粉生活力检测方法在测定中国沙棘花粉生活力中的适用性,并探索了花粉适宜的离体萌发条件.结果表明,I—KI染色法、TTC染色法未能将中国沙棘花粉染上色,因此不适合其生活力的检测;蓝墨水染色法和过氧化物酶染色法能够快速地测定中国沙棘花粉生活力,但测定值均偏高,误差相对较大;离体萌发法适合中国沙棘花粉生活力的测定.在筛选中国沙棘花粉适宜的培养基时,发现中国沙棘花粉在蔗糖(O.15~0.20g·mL^-1)+硼酸(0.1×10^-4g·mL^-1)的培养基上萌发速度较快,有活力的花粉能够完全萌发且萌发率趋于稳定;附加琼脂的固体培养基对花粉的萌发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沙棘 花粉生活力 检测方法
下载PDF
皇甫川流域中国沙棘树干液流日变化及其相关因子 被引量:31
17
作者 于红博 杨劼 +1 位作者 臧春鑫 徐延达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071-1076,共6页
运用热耗散(TDP)法对皇甫川流域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 subsp. sinensis Rousi)的树干液流速率进行测定,用自动气象站同步连续监测太阳总辐射、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风速、10 cm处土壤温度等环境因子,用LI-6400系列光合... 运用热耗散(TDP)法对皇甫川流域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 subsp. sinensis Rousi)的树干液流速率进行测定,用自动气象站同步连续监测太阳总辐射、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风速、10 cm处土壤温度等环境因子,用LI-6400系列光合仪同步测定每日6:00—18:00的沙棘叶蒸腾速率。结果表明:非降雨时段,沙棘树干液流速率日进程变化呈现明显的昼高夜低的起伏趋势,白天液流速率变化有波动,夜间液流速率变化缓慢;降雨时,在降雨的开始时段,沙棘树干液流速率明显增大,降雨中后期,液流速率明显减小并趋于平缓;以环境因子作自变量,以单位叶干质量的液流量为因变量,经过逐步回归,建立了多元线性模型,回归方程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耗散法 液流速率 中国沙棘 皇甫川流域
下载PDF
中国沙棘平茬萌蘖种群的密度动态及其调节规律 被引量:14
18
作者 李甜江 李允菲 +4 位作者 田涛 贺斌 徐德兵 高甲荣 李根前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13-719,共7页
以样地每木检尺资料为基础,依据"空间差异代替时间变化法"以及"样地编年序列法"的原理,探讨了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iodes subsp.sinensis平茬萌蘖种群的密度动态及其调节规律。结果表明:通过萌蘖植株、分蘖和构... 以样地每木检尺资料为基础,依据"空间差异代替时间变化法"以及"样地编年序列法"的原理,探讨了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iodes subsp.sinensis平茬萌蘖种群的密度动态及其调节规律。结果表明:通过萌蘖植株、分蘖和构件密度制约的出生与死亡调节,中国沙棘从个体数量、分株形态、构件生物量分配等不同层次维持种群适宜的数量和结构。①种群通过萌蘖植株的出生与死亡调节不断改变着种群密度,依次可将种群密度动态分为上升、下降和平稳等3个阶段。②种群通过分蘖的出生与死亡调节,不断改变着萌蘖植株的形态。随着种群基盖度的增大,合轴型分株的比例下降而单轴型分株的比例上升。③种群通过构件的出生与死亡调节,不断改变着构件的生物量分配。随着种群基盖度的增大,枯枝生物量分配上升而叶片生物量分配下降,克隆器官和根系的生物量分配均呈下降趋势。④研究对象的生物量分配已趋于平稳,亟待再次平茬或创造林窗恢复种群的繁殖、生长和存活能力。由此可得出结论:中国沙棘平茬后,通过克隆植株、分蘖及构件的密度制约出生与死亡调节,使种群形成与环境资源供应水平相适应的个体数量与分株形态,从而实现对生境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种群持久性的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学 平茬萌蘖 密度动态 克隆生长型 生物量分配 调节规律 中国沙棘
下载PDF
皇甫川流域中国沙棘光合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杨劼 李国强 曹云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8-151,共4页
通过对中国沙棘光合特征及热值的分析发现:在干旱胁迫条件下,中国沙棘的光合作用受到了严重的气孔和非气孔限制;在水分条件好转后,气孔导度不再受干旱的影响,但是光合能力无法恢复。热值分析证明了在水分胁迫后,中国沙棘在生长季结束不... 通过对中国沙棘光合特征及热值的分析发现:在干旱胁迫条件下,中国沙棘的光合作用受到了严重的气孔和非气孔限制;在水分条件好转后,气孔导度不再受干旱的影响,但是光合能力无法恢复。热值分析证明了在水分胁迫后,中国沙棘在生长季结束不能完成能量积累,影响其下一年度生长发育,进而导致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甫川流域 中国 沙棘 光合特征
下载PDF
山西五台山不同海拔中国沙棘居群的遗传变异 被引量:6
20
作者 孙坤 王瑞雪 +2 位作者 陈纹 侯勤正 李梅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5-79,共5页
利用ISSR分子标记分析了山西五台山不同海拔中国沙棘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用11条引物对3个中国沙棘居群共60个样品进行扩增,共检测到170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162个,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95.29%.五台山中国沙棘总的Shannons信... 利用ISSR分子标记分析了山西五台山不同海拔中国沙棘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用11条引物对3个中国沙棘居群共60个样品进行扩增,共检测到170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162个,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95.29%.五台山中国沙棘总的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455 6,Neis指数(h)为0.301 1,表明亚种水平的遗传多样性较高.五台山中国沙棘居群水平也具有很高的遗传多样性,PPB平均为62.55%,I平均为0.323 5,h平均为0.203 0.五台山高海拔的中国沙棘居群S15和S16较低海拔居群S14遗传多样性丰富.POPGENE分析表明,五台山中国沙棘居群间存在较高的遗传分化(Gst=0.316 1),在总的遗传变异中31.61%的变异存在于居群间,居群间的基因流仅为1.081 8,限制的基因流可能是居群间存在较高遗传分化的主要原因,较高的居群间的遗传分化暗示在资源保护和利用中应考虑对不同地方居群的保护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沙棘 五台山 海拔 遗传变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