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yperparasitism of Homona coffearia Nietn. (Lepidoptera: Tortricidae), the Tea Tortrix of Sri Lanka: Implications for Biological Control
1
作者 Ravindra S. Walgama 《Advances in Entomology》 2015年第2期33-43,共11页
Tea tortrix, Homona coffearia Nietner (Lepidoptera: Tortricidae), is a seasonal pest of tea in Sri Lanka. Though it is active in dry weather, it is observed that populations do occur in wet weather causing serious dam... Tea tortrix, Homona coffearia Nietner (Lepidoptera: Tortricidae), is a seasonal pest of tea in Sri Lanka. Though it is active in dry weather, it is observed that populations do occur in wet weather causing serious damage to tea. The parasite, Macrocentrus homonae Nixon (Hymenoptera: Braconidae), controls the tortrix populations, but the efficiency of Macrocentrus has been reduced on account of hyperparasites in recent times. Level of hyperparasitism was studied in some tea tortrix prone areas in the up country region to study how this affected the tortrix populations during wet weather. The hyperparasitism varied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of which average values observed ranged from 35% to 52% in the plantations studied. A negative linear relationship was observed between the average number of parasite cocoons in a cocoon mass and the percentage hyperparasitism. Three generations of tortrix were evident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of May to November 2005. It is observed that tortrix populations do occur in dry and wet weather, and that hyperparasitism has been identified as the major cause affecting the efficient control of tortrix by the parasite. Possibilities of tea tortrix control in wet weather a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ROL Hyperparasitism homona coffearia LEPIDOPTERA Macrocentrus homonae Parasites TEA Tortrix TEA PLANTATION
下载PDF
茶卷叶蛾寄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毒力测定 被引量:6
2
作者 王定锋 吴光远 +2 位作者 王庆森 刘丰静 曾明森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0年第3期345-349,共5页
从茶园中自然羅病而死的茶卷叶蛾(Homona coffearia)幼虫僵虫上分离纯化出1株病原真菌,经核糖体DNA(rDNA)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鉴定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并命名为JYBb201菌株。对该菌株在PDA、PPDA... 从茶园中自然羅病而死的茶卷叶蛾(Homona coffearia)幼虫僵虫上分离纯化出1株病原真菌,经核糖体DNA(rDNA)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鉴定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并命名为JYBb201菌株。对该菌株在PDA、PPDA和SDAY3种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和产孢能力进行测定,发现其在PDA上平均生长速度最快,菌丝的日均增长量达4.30 mm。但在SDAY培养基上培养16 d的产孢量比其他两种培养基大,达4.30×107孢子.mL-1。对茶卷叶蛾幼虫的毒力测定结果显示,该菌具有较高的杀虫活性,以2.16×108孢子.mL-1和4.32×107孢子.mL-1的菌液处理,9 d后其校正死亡率均达到94.74%,表明JYBb201菌株是1株对茶卷叶蛾幼虫具有潜在防治作用的病原真菌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卷叶蛾 球孢白僵菌 分离鉴定 RDNA-ITS 生物学 毒力
下载PDF
柑橘长卷蛾成虫形态和生殖系统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常明山 罗来凤 +3 位作者 刘文爱 李德伟 邓艳 蒋学建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22,25,共4页
通过人工饲养、观察和解剖新羽化成虫,描述了柑橘长卷蛾Homona coffearia Nietner成虫形态特征和内外生殖系统结构。结果表明:柑橘长卷蛾雌成虫翅黄褐色,体长9.51~11.21 mm;雄成虫前翅内缘和臀前区左侧黑色,基部有明显的前缘褶、外缘至... 通过人工饲养、观察和解剖新羽化成虫,描述了柑橘长卷蛾Homona coffearia Nietner成虫形态特征和内外生殖系统结构。结果表明:柑橘长卷蛾雌成虫翅黄褐色,体长9.51~11.21 mm;雄成虫前翅内缘和臀前区左侧黑色,基部有明显的前缘褶、外缘至顶角黄褐色,体长8.27~9.34 mm。雌成虫外生殖系统包括交配孔和产卵器,产卵器包括产卵孔和产卵瓣,内生殖系统由1对卵巢、2根输卵管、交尾囊、囊导管、导精管、受精囊腺、附腺等组成;雄成虫外生殖系统包括抱器瓣、背兜、阳茎,内生殖系统由睾丸、贮精囊、射精管等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长卷蛾 成虫 形态 生殖系统
下载PDF
茶卷叶蛾寄生真菌球孢白僵菌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定锋 曾明森 +2 位作者 王庆森 刘丰静 吴光远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1年第4期507-512,共6页
球孢白僵菌是最重要的虫生真菌之一,在农林害虫生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从茶卷叶蛾球孢白僵菌JYBb201-11菌株中克隆了几丁质酶Bbchit1基因(GenBank登录号:HQ435871)。根据GenBank上昆虫病原真菌几丁质酶基因序列同源性设计引物,... 球孢白僵菌是最重要的虫生真菌之一,在农林害虫生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从茶卷叶蛾球孢白僵菌JYBb201-11菌株中克隆了几丁质酶Bbchit1基因(GenBank登录号:HQ435871)。根据GenBank上昆虫病原真菌几丁质酶基因序列同源性设计引物,分别进行DNA-PCR和总RNA-RT-PCR反应,对得到的目的片段,回收纯化后通过PMD18-T载体转化到大肠杆菌DH5α中,获得几丁质酶基因序列的重组质粒PMD18-chit,并测序。结果表明,DNA-PCR和总RNA-RT-PCR获得的基因序列完全一样,都是一个完整ORF序列,含1 047bp核酸序列,编码348个氨基酸,信号肽长度为22个氨基酸,成熟蛋白理论分子量约为36.78kD,理论等电点为5.95。该蛋白序列中包含2个保守区域,即底物结合区域(SIGG)和几丁质的活性位点(DGIDIDIE),该蛋白可归为几丁质酶18族V类。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球孢白僵菌JYBb201-11菌株几丁质酶与球孢白僵菌Bb0062菌株(AAN41259)和NCIM1216菌株(ACF32998)几丁质酶chit1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都达99.43%;与球孢白僵菌MTCC 2028菌株(ACZ28129)几丁质酶chit1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98.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茶卷叶蛾 几丁质酶基因 克隆 序列分析
下载PDF
染毒方式对球孢白僵菌侵染茶卷叶蛾毒力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定锋 曾明森 +2 位作者 李慧玲 王庆森 吴光远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2年第10期1097-1101,共5页
探讨球孢白僵菌JYBb201和JYBb202菌株在4种染毒方式下对茶卷叶蛾5龄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当孢子悬液浓度为1.0×107个.mL-1时,球孢白僵菌JYBb201和JYBb202菌株对茶卷叶蛾5龄幼虫的最终校正死亡率分别为:浸虫法85.00%和81.94%;涂抹法... 探讨球孢白僵菌JYBb201和JYBb202菌株在4种染毒方式下对茶卷叶蛾5龄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当孢子悬液浓度为1.0×107个.mL-1时,球孢白僵菌JYBb201和JYBb202菌株对茶卷叶蛾5龄幼虫的最终校正死亡率分别为:浸虫法85.00%和81.94%;涂抹法82.50%和76.94%;浸梢法47.50%和43.61%;喷雾法52.50%和48.61%。同时,2个菌株采用浸虫法处理茶卷叶蛾5龄幼虫僵虫率也最高,分别为67.50%和57.50%;致死速度最快,LT50分别为3.510d和3.808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茶卷叶蛾 染毒方式 毒力
下载PDF
柑橘长卷蛾触角感器种类与分布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张蒙 靳秀芳 +2 位作者 常明山 温秀军 李奕震 《江苏林业科技》 2014年第4期7-10,20,共5页
应用电子扫描显微镜对柑橘长卷蛾雌雄成虫触角上的化学感受器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发现成虫触角上存在着6种感器,即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感器,柱形感器,其中以毛形感器和耳形感器数目最多。柑橘长卷蛾雌雄成虫... 应用电子扫描显微镜对柑橘长卷蛾雌雄成虫触角上的化学感受器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发现成虫触角上存在着6种感器,即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感器,柱形感器,其中以毛形感器和耳形感器数目最多。柑橘长卷蛾雌雄成虫触角感器的种类、分布和形态特征也存在一定差异。柑橘长卷蛾触角感器种类较多,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研究柑橘长卷蛾触角感器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等特征,可为解释其生态学习性和对其进行电生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长卷蛾 触角感器 形态特征 扫描电镜
下载PDF
黑荆树害虫林间防治试验 被引量:9
7
作者 陈顺立 陈彤 +2 位作者 李柳 诸泉民 欧兆胜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1994年第2期138-141,共4页
选用20%氰戊菊脂、90%敌百虫、80%敌敌畏等三种农药的不同浓度,对茶袋蛾、黑荆大造桥虫,柑桔长卷蛾等黑荆树主要害虫,以正交拉丁方设计进行林间防治试验.结果分析表明,浓度对防治效果有显著影响,以20%氰戊菊脂200... 选用20%氰戊菊脂、90%敌百虫、80%敌敌畏等三种农药的不同浓度,对茶袋蛾、黑荆大造桥虫,柑桔长卷蛾等黑荆树主要害虫,以正交拉丁方设计进行林间防治试验.结果分析表明,浓度对防治效果有显著影响,以20%氰戊菊脂2000倍液、90%敌百虫800倍液、80%敌敌畏800倍液效果最佳.不同害虫种类对药剂有一定选择性.利用超轻型飞机喷洒20%氰戊菊脂100倍液或白僵菌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荆树 防治 茶袋蛾 黑荆大造桥虫 虫害
下载PDF
广东桐花树群落上的柑橘长卷蛾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徐家雄 林广旋 +5 位作者 邱焕秀 林明生 黄木养 陆旭 赵丹阳 黄德冲 《广东林业科技》 2008年第4期15-20,共6页
柑橘长卷蛾是红树林桐花树群落的重要害虫,在广东省局部区域的红树林保护区,已经对桐花树造威严重危害、对秋茄造成危害。柑橘长卷蛾在桐花树1年完成6代,以中龄幼虫越冬,第1~5代虫历时38~58d,越冬代虫历时130~137d。在桐花树群... 柑橘长卷蛾是红树林桐花树群落的重要害虫,在广东省局部区域的红树林保护区,已经对桐花树造威严重危害、对秋茄造成危害。柑橘长卷蛾在桐花树1年完成6代,以中龄幼虫越冬,第1~5代虫历时38~58d,越冬代虫历时130~137d。在桐花树群落,幼虫危害嫩芽、叶片、花序和果实;在桐花树+秋茄群落,幼虫危害秋茄的嫩芽和嫩叶片。在桐花树群落,5月上旬-5月下旬和9月上旬~10月上旬,受害嫩芽数量与受害叶片数量有两个高峰期,柑橘长卷蛾种群数量消长规律与受害嫩芽与受害叶片数量的变化规律成正相关,柑橘长卷蛾种群数量全年也对应有两个高峰期,但秋季害虫高峰期害虫的总数量只有春季暴发期害虫总数量的29%。柑橘长卷蛾数量与捕食性蜘蛛数量的比例为1:0.33,林间捕食性蜘蛛数量的比例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桐花树 秋茄 柑橘长卷蛾
下载PDF
茶卷叶蛾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李慧玲 张辉 +4 位作者 王定锋 李良德 王庆森 曾明森 吴光远 《茶叶学报》 2018年第2期83-85,共3页
本文研究了茶卷叶蛾在不同温度下的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在18~30℃范围内,茶卷叶蛾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蛹、幼虫、卵的发育速率与温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茶卷叶蛾卵、幼虫、蛹的发育起点温... 本文研究了茶卷叶蛾在不同温度下的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在18~30℃范围内,茶卷叶蛾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蛹、幼虫、卵的发育速率与温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茶卷叶蛾卵、幼虫、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48℃、6.13℃、7.95℃,有效积温分别为102.86日·度、492.32日·度、138.67日·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卷叶蛾 有效积温 发育历期 发育起点温度
下载PDF
温度和补充营养对茶卷叶蛾长体茧蜂成蜂寿命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慧玲 张辉 +6 位作者 陈金发 苏亮 王定锋 李良德 王庆森 曾明森 吴光远 《茶叶学报》 2017年第4期198-200,共3页
在实验室控温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温度和营养对长体茧蜂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长体茧蜂寿命长短依次为18℃>21℃>24℃>27℃>30℃,在18~30℃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长体茧蜂的寿命显著缩短;雄蜂寿命明显短于雌蜂。补充营养对雌... 在实验室控温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温度和营养对长体茧蜂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长体茧蜂寿命长短依次为18℃>21℃>24℃>27℃>30℃,在18~30℃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长体茧蜂的寿命显著缩短;雄蜂寿命明显短于雌蜂。补充营养对雌蜂寿命的影响大于对雄蜂寿命的影响,在18~27℃条件下,补充营养显著提高了雌蜂的寿命,在30℃条件下,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卷叶蛾 长体茧蜂 温度 补充营养 生物防治
下载PDF
印楝素、苦皮藤素防治茶卷叶蛾幼虫室内试验初报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辉 李慧玲 王定锋 《茶叶科学技术》 2014年第4期43-44,共2页
开展了0.5%印楝素乳油、1%苦皮藤素乳油防治茶卷叶蛾室内药效试验。0.5%印楝素乳油800倍液和1%苦皮藤素乳油液750倍防治茶卷叶蛾效果良好,药后1、3、5 d防治效果分别为70.00%、85.19%、100%和66.67%、88.89%、95.83%,速效性也较好。初... 开展了0.5%印楝素乳油、1%苦皮藤素乳油防治茶卷叶蛾室内药效试验。0.5%印楝素乳油800倍液和1%苦皮藤素乳油液750倍防治茶卷叶蛾效果良好,药后1、3、5 d防治效果分别为70.00%、85.19%、100%和66.67%、88.89%、95.83%,速效性也较好。初步试验结果表明,0.5%印楝素乳油、1%苦皮藤素乳油适用于茶园防治茶卷叶蛾幼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楝素 苦皮藤素 茶卷叶蛾 防治效果
下载PDF
茶卷叶蛾农药防治技术研究
12
作者 姚历勇 《武夷科学》 2006年第1期92-95,共4页
为了有效控制茶卷叶蛾的为害,选用3%阿耳发特、24.5%全力和2.5%天王星等3种杀虫剂的不同浓度对茶卷叶蛾进行防治试验,并对结果作方差分析。室内外试验结果表明:所选用的几种药剂种类和浓度对防治效果均有显著影响;复合杀虫剂对幼... 为了有效控制茶卷叶蛾的为害,选用3%阿耳发特、24.5%全力和2.5%天王星等3种杀虫剂的不同浓度对茶卷叶蛾进行防治试验,并对结果作方差分析。室内外试验结果表明:所选用的几种药剂种类和浓度对防治效果均有显著影响;复合杀虫剂对幼虫有良好效果,最佳组合为A1B1C3,即阿耳发特6000倍+全力5000倍+天王星14000倍液,杀虫效果达97%,此法简便易行,在生产上可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卷叶蛾 杀虫剂
下载PDF
3种农药对黑荆树主要食叶害虫的林间防治
13
作者 谢峥 《华东昆虫学报》 2005年第2期188-190,共3页
选用3种农药对黑荆树主要食叶害虫柑橘卷叶蛾、大袋蛾、黑荆大造桥虫进行林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以10%氯氰菊酯1∶2000、90%敌百虫晶体1∶600、80%敌敌畏1∶800防治效果最佳,与各药剂的最低浓度间存在显著差异。3种药剂总体防治效果无... 选用3种农药对黑荆树主要食叶害虫柑橘卷叶蛾、大袋蛾、黑荆大造桥虫进行林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以10%氯氰菊酯1∶2000、90%敌百虫晶体1∶600、80%敌敌畏1∶800防治效果最佳,与各药剂的最低浓度间存在显著差异。3种药剂总体防治效果无显著差异。因此,在生产性防治时可任选其中一种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荆树 柑橘卷叶蛾 大袋蛾 黑荆大造桥虫 农药 林间防治
下载PDF
两株棒束孢菌的鉴定及其对茶卷叶蛾和茶小卷叶蛾的致病力 被引量:13
14
作者 王定锋 杨广 +2 位作者 王庆森 曾明森 吴光远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31-539,共9页
为明确分离自茶卷叶蛾和中华大刀螳僵虫的2株虫生真菌的归属及生防潜力,采用形态学特征和r DNA-ITS序列分析其分类地位,测定了其对茶卷叶蛾和茶小卷叶蛾幼虫的致病力,并初步筛选了其最适培养条件。结果表明:2株真菌均为环链棒束孢Isaria... 为明确分离自茶卷叶蛾和中华大刀螳僵虫的2株虫生真菌的归属及生防潜力,采用形态学特征和r DNA-ITS序列分析其分类地位,测定了其对茶卷叶蛾和茶小卷叶蛾幼虫的致病力,并初步筛选了其最适培养条件。结果表明:2株真菌均为环链棒束孢Isaria cateniannulata,分别命名为ICBS918和ICTL911。在1.0×108孢子/m L浓度下,ICBS918和ICTL911对茶卷叶蛾幼虫的累计校正死亡率均达100%,LT50分别为3.13 d和3.15 d;对茶小卷叶蛾幼虫的累计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和95%,LT50分别为3.25 d和3.31 d。接菌后8 d,2菌株对茶卷叶蛾幼虫的LC50分别为0.47×105孢子/m L和1.01×105孢子/m L;对茶小卷叶蛾幼虫的LC50分别为2.20×105孢子/m L和1.34×105孢子/m L。2菌株23℃下最适生长培养基均为综合马铃薯培养基,最适产孢培养基均为蛋白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在萨氏培养基上,菌株ICBS918和ICTL911分别在24~30℃及24℃时生长速度最快,在27℃和21℃时产孢量最大。表明2株环链棒束孢对茶卷叶蛾和茶小卷叶蛾幼虫均具有较好的生防潜力,可作为生防菌进行开发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链棒束孢 茶卷叶蛾 茶小卷叶蛾 致病力 培养特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