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红碱淖湖泊表层底泥磷形态研究
1
作者 刘晓清 刘昱含 +1 位作者 刘钊 于学峰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4年第1期164-172,共9页
磷是一种重要的生命必需元素,其与氮都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元素。红碱淖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在区域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十分显著。采用连续提取法对陕西红碱淖湖泊表层沉积物磷形态进行分析,得到弱吸附态磷(NH4Cl-P)、铁锰螯合态... 磷是一种重要的生命必需元素,其与氮都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元素。红碱淖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在区域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十分显著。采用连续提取法对陕西红碱淖湖泊表层沉积物磷形态进行分析,得到弱吸附态磷(NH4Cl-P)、铁锰螯合态磷(BD-P)、铁铝氧化态磷(NaOH-P)、钙磷(HCl-P)、惰性磷(Res-P)五种磷形态。结果表明:总体上,红碱淖表层底泥磷向水体释放的风险较低,但在湖泊水体pH值上升背景下,一些碱溶解磷(如NaOH-P)向湖泊水体释放的风险可能增加。五种形态磷在全湖的空间分布表明:NH4Cl-P与BD-P呈现大致相似的特征,NaOH-P主要在湖泊南岸附近富集,HCl-P和Res-P呈大致相反的变化趋势,总磷(TP)在全湖近乎均匀分布。与国内典型湖泊沉积物的对比显示:红碱淖表层底泥无论是总磷还是活泼磷均处于较低水平,也说明该湖泊表层底泥磷向水体释放的风险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碱淖 表层底泥 磷形态 释放风险
下载PDF
First investigation of desert Lake Hongjiannao,Shannxi Province based on its sediment study
2
作者 汪勇 沈吉 +4 位作者 羊向东 张恩楼 刘兴起 刘恩峰 肖霞云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06年第3期285-294,共10页
By multi-proxy analysis of grain-siz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MS), Fe/Mn and Rb/Sr ratios, TOC and other chemical elements,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e Hongjiannao Lake over the past 80 years were discussed. It is ... By multi-proxy analysis of grain-siz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MS), Fe/Mn and Rb/Sr ratios, TOC and other chemical elements,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e Hongjiannao Lake over the past 80 years were discussed. It is revealed that the lake formed during 1928-1952 A.D., characterized by relatively high Fe/Mn ratio and lower Rb/Sr ratio, MS value and lake productivity. During this period sandstorms were prevalent with three extremes occurring in 1936, 1939 and 1941 A.D., respectively. In the short time period of 1952-1960 A.D., the water level of the lake rose remarkably, as shown by a sharp increase in coarse slit and MS value, as well as the obvious dilution of geochemical element concentrations in lake sediments. The lake expansion is ascribed to both much more rainfall and human activities, especially in about 1958 A.D., when a great deal of channeled-off water from the around swamps was let to inpour into the lake. The li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ediment proxies reflect that the Hongjiannao Lake has already developed into a stable deep lake since the 1960s, characterized by the higher lake productivity and Rb/Sr ratio and lower Fe/Mn ratio. The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of sandstorms have also reduced greatly since the 1960s due to natural conservation activities. The drop of water level since the middle of the 1990s may be related to a warm and dry clim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 荒漠化 湖泊 沉积物 全球气候变化
下载PDF
沙漠区地下水系统碳平衡-以红碱淖流域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雷君豪 董少刚 +3 位作者 张敏 高东辉 冯彦博 王锟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7-55,共9页
地下水以其分布广泛,水量巨大,溶解无机碳(DIC)含量高而对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目前对地下水中的碳循环主要关注于其向地表水的排放,对整个地下水系统中碳的迁移转化研究鲜有报道。为探究地下水系统在全球碳收支中的作用,文... 地下水以其分布广泛,水量巨大,溶解无机碳(DIC)含量高而对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目前对地下水中的碳循环主要关注于其向地表水的排放,对整个地下水系统中碳的迁移转化研究鲜有报道。为探究地下水系统在全球碳收支中的作用,文章以红碱淖流域为例,利用质量守恒原理、水文地球化学模拟方法构建地下水系统碳平衡方程,分析地下水中碳的补排。结果表明,红碱淖流域地下水系统属于“碳汇”,年汇碳量为661.19~805.33 t。其中,碳酸盐岩的溶解(白云石)-沉淀(方解石)是影响地下水碳平衡的主要水化学作用;大气降水中的HCO-3和包气带CO_(2)是该区地下水中DIC的主要补给来源。根据计算,每年由水-岩相互作用进入地下水的碳量为451.05 t;通过降水入渗、侧向补给和农田灌溉补给地下水的碳量总计952.47~1 039.24 t;通过向湖泊排泄及地下水开采排放的碳量为684.96~742.36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岩相互作用 地下水 碳平衡 碳循环 二氧化碳 红碱淖
下载PDF
陕西红碱淖近百年来环境变化的湖泊沉积记录 被引量:24
4
作者 汪勇 羊向东 +2 位作者 沈吉 潘红玺 肖霞云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05-112,共8页
本文通过岩性、粒度、磁化率、有机碳、化学元素的多指标综合分析,对陕西红碱淖近百年以来的环境演化进行了探讨。红碱淖于1927年后开始成湖,以较低的磁化率值、低湖泊生产力和较高的Fe/Mn比值为特征;1952-1960年,为短暂湖泊快速扩张时... 本文通过岩性、粒度、磁化率、有机碳、化学元素的多指标综合分析,对陕西红碱淖近百年以来的环境演化进行了探讨。红碱淖于1927年后开始成湖,以较低的磁化率值、低湖泊生产力和较高的Fe/Mn比值为特征;1952-1960年,为短暂湖泊快速扩张时期,在沉积物中表现为粘粒含量一度下降、各元素浓度明显被稀释;自1960年以来,岩性和指标特征反映了该湖演化为稳定的深湖环境。湖泊的形成和扩张与区域降水量的增加有关,而50年代后期以来湖面的迅速扩大同时得益于人类滩地疏导导致的入湖水量增加。人类活动也引起了近40年来湖泊生产力的提高和沉积物-水界面氧系统的变化。此外,钻孔粒度特征较好地分辨出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3次强沙尘暴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碱淖 环境变化 湖泊沉积 多指标综合分析
下载PDF
陕西红碱淖近百年来的孢粉记录及环境变化 被引量:15
5
作者 肖霞云 羊向东 +1 位作者 沈吉 汪勇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8-34,共7页
通过孢粉分析,对陕西红碱淖地区近百年来的环境演化进行了探讨,对比钻孔岩性特征、历史记载和器测资料,验证了孢粉记录在短尺度的高分辨率环境变化研究中的有效性.研究表明,1927年以前,红碱淖地区气候非常干旱,不具备成湖条件,植被类型... 通过孢粉分析,对陕西红碱淖地区近百年来的环境演化进行了探讨,对比钻孔岩性特征、历史记载和器测资料,验证了孢粉记录在短尺度的高分辨率环境变化研究中的有效性.研究表明,1927年以前,红碱淖地区气候非常干旱,不具备成湖条件,植被类型为典型荒漠;1927-1938年,干旱程度有所缓和,湖盆洼地开始积水成湖,植被类型为小灌木荒漠草原植被;1938-1960年,气候相对好转,环境开始变湿,红碱淖在此相对较好的气候条件下,积蓄了一定的水量,形成比第二阶段更深些的湖泊,植被类型为灌丛草原;1960年前后环境有较大的变化,孢粉图谱很好地反映了1960年前后人类活动与降水增加叠加后对环境及湖泊的影响.在1960-2000年期间,气候比前几阶段有明显改善,环境湿润,湖泊面积在1960年前后迅速扩大后维持较高湖面.植被为典型草原植被;近几年来,湖区环境又开始相对转干,植被发育为以藜科为主的草原植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变化 孢粉记录 湖泊 洼地 环境演化 孢粉分析 气候 植被类型 小灌木 干旱
下载PDF
陕北红碱淖沉积物粒度特征所揭示的环境变化 被引量:24
6
作者 汪勇 沈吉 +3 位作者 羊向东 张恩楼 刘兴起 刘恩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49-355,共7页
通过沉积物粒度参数,对陕西红碱淖近几十年以来的湖泊演化和区域环境变化进行了探讨。沉积岩芯下部样品粒度组成呈双峰特征,据此可以分辨沉积物中湖相和风成组分。结果表明红碱淖形成于1928年,成湖初期流域风沙发育,其中1936年、193... 通过沉积物粒度参数,对陕西红碱淖近几十年以来的湖泊演化和区域环境变化进行了探讨。沉积岩芯下部样品粒度组成呈双峰特征,据此可以分辨沉积物中湖相和风成组分。结果表明红碱淖形成于1928年,成湖初期流域风沙发育,其中1936年、1939年和1941年发生了三次强沙尘暴事件;1952~1960年为湖泊快速扩张时期,系人为改造使入湖地表径流在短时间内快速增强所致;1960年以后,红碱淖演化为稳定深湖环境,湖区降水增多,风沙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大大降低,沉积物粒度频率分布曲线也演变为单峰形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该湖水面有下降趋势。红碱淖粒度参数特征较好地反映了湖泊演化历史、区域风沙强度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碱淖 湖泊沉积 粒度 风沙特征 湖泊演化
下载PDF
陕北红碱淖湖泊变化和生态需水初步研究 被引量:49
7
作者 唐克旺 王浩 刘畅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04-309,共6页
红碱淖位于陕北风沙区,是我国沙漠中最大的淡水湖,对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论文通过对陕北红碱淖湖泊的考察和调研,调查分析了湖泊近年来的变化趋势和流域的生态环境现状。在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和耗水计算基础上,初步定量... 红碱淖位于陕北风沙区,是我国沙漠中最大的淡水湖,对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论文通过对陕北红碱淖湖泊的考察和调研,调查分析了湖泊近年来的变化趋势和流域的生态环境现状。在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和耗水计算基础上,初步定量评价了湖泊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计算结果表明,红碱淖近年的萎缩主要是由于当地气候持续干旱的影响,目前该湖泊仍处于负均衡状态。根据湖泊对于当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确定了湖泊保护的最小目标和适宜目标,根据水量平衡计算,确定了最小和适宜的生态需水量。通过对流域社会经济用水和生态建设用水研究,提出了湖泊保护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碱淖湖泊 生态需水量 陕北地区 生态环境保护 湖泊变化
下载PDF
陕北红碱淖流域水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刘萍萍 甘文宇 +1 位作者 张瑞芳 谭良玺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9-124,共6页
通过概化计算得到陕北红碱淖流域1998-2004年的水量补给和消耗,建立了流域水量平衡模型,使用Mat-lab软件建立了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了红碱淖流域水量失衡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998-2004年红碱淖流域年平均补给水量为1.06&... 通过概化计算得到陕北红碱淖流域1998-2004年的水量补给和消耗,建立了流域水量平衡模型,使用Mat-lab软件建立了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了红碱淖流域水量失衡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998-2004年红碱淖流域年平均补给水量为1.06×10^8m^3,年平均耗水量为1.69×10^8m^3,年平均水量净消耗为0.63×10^8m^3。自然因素是影响红碱淖流域水量失衡的主要因素。降水量每变化1mm,对应于水量补给变化约为1.01×10^4m^3,流域年平均温度波动1℃,导致的水量变化约为1.24×10^4m^3,年平均风速波动1m/s,造成水量变化约为1.34×10^4m^3。流域内农业灌溉是人为因素方面的主要耗水部分,年均约为0.45×10^8m^3。由于自然因素的不可控性以及红碱淖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要缓解流域水量失衡状况,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流域耗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碱淖流域 水量平衡模型 影响因素 定量分析
下载PDF
1957—2015年红碱淖湖水域面积时空变化监测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20
9
作者 王莺 闫正龙 高凡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65-271,共7页
选取红碱淖湖泊1957-2015年近60 a合计15期DRG、DLG、DOM、遥感影像、纸质地图等基础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辅以野外调绘资料及相关属性数据,综合利用RS、GIS、GPS等技术,采用空间数据处理、信息提取解译、海量数据建库、集成管理分析等方... 选取红碱淖湖泊1957-2015年近60 a合计15期DRG、DLG、DOM、遥感影像、纸质地图等基础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辅以野外调绘资料及相关属性数据,综合利用RS、GIS、GPS等技术,采用空间数据处理、信息提取解译、海量数据建库、集成管理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区近60 a水域面积时空变化特征及趋势,同时结合同时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因素,探讨了引起湖泊水域面积时空变化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近60 a研究区水域面积发生了显著变化:1)1957-1976年,水域面积持续增长并达到近60 a极大值,由1957年的37.6 km^2增至1976年的55.53 km^2,增幅高达47.69%,以湖泊北侧、南右侧区域增幅速度相对较快,其他区域次之;2)1977-1999年,水域面积整体状况稳定,维持在50 km^2左右;3)2000-2015年,水域面积呈逐年萎缩趋势,由1999年的50.27 km^2减少至2015年的31.05 km^2,减幅达38.23%,除七卜素河附近水域在2005年出现逆转面积略有增加外,其他区域均呈现规律性萎缩趋势;总体来看,近60 a间红碱淖湖泊水域面积演变过程依据水域面积年间变化率可以划分为扩张期(1957-1976)、稳定期(1977-1999)、萎缩期(2000-2015)3个阶段,总体呈现萎缩趋势;气候暖干化趋势是影响扩张期和稳定期湖泊水域面积变化的主要因素,气候暖干化叠加人类活动(上游水利工程修建、煤矿开采、环湖路面建设、灌溉耗水等)是造成萎缩期湖泊水域面积变化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监测 气候变化 红碱淖湖泊 时空变化 人类活动
下载PDF
1973-2013年红碱淖水域水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21
10
作者 赵宁 马超 杨亚莉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82-993,共12页
对1973-2013年8期Landsat MSS、TM、ETM^+、OLI影像进行了辐射定标、大气校正、辐射归一化和波段运算等处理;利用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分期提取了红碱淖水域面积,分析了湖水水质及红碱淖周围植被变化.研究表明:40 a间红碱淖水域面... 对1973-2013年8期Landsat MSS、TM、ETM^+、OLI影像进行了辐射定标、大气校正、辐射归一化和波段运算等处理;利用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分期提取了红碱淖水域面积,分析了湖水水质及红碱淖周围植被变化.研究表明:40 a间红碱淖水域面积呈阶段性萎缩趋势,1990s后萎缩速率加剧,水域面积总体缩小45.7%;湖区周边NDVI波动性增加显示了水退草进的变化趋势;湖面NDVI值的骤增,暗示叶绿素a或悬浮物浓度增加,间接表明湖区水质变差.根据40 a来水域面积变化,红碱淖的演变进程可依据湖泊面积动态度划分为稳定期(1973-1994年)和萎缩期(1994-2013年)两个阶段,气候暖干化是影响稳定期(1973 1994年)湖泊变化的主要因素,在萎缩期(1994-2013年)气候暖干化叠加人类活动是湖泊水量减少和水质变差的诱因,高强度的人为干扰如人工筑坝、灌溉耗水和煤炭开采是红碱淖水域面积锐减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碱淖 湖泊变化 NDVI 驱动力 遥感监测 MSS/TM/ETM^+/OLI
下载PDF
陕北红碱淖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谭良玺 张会英 +3 位作者 张瑞芳 罗竹梅 李旭祥 刘萍萍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26-132,共7页
选用1986年、1989年、1999年和2002年4个时期的Landsat-TM/ETM的遥感影像,利用ERDAS IMAGINE软件和fragstats3.3景观格局分析系统定量分析了陕北红碱淖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和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6~2002年,红碱淖流域的... 选用1986年、1989年、1999年和2002年4个时期的Landsat-TM/ETM的遥感影像,利用ERDAS IMAGINE软件和fragstats3.3景观格局分析系统定量分析了陕北红碱淖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和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6~2002年,红碱淖流域的密灌、林草地和其他水域面积分别增加了15.45%、30.33%和106.16%,沙丘稀灌、耕地和湖泊面积分别减少了40.05%、10.10%、24.33%,说明流域内湖泊退化严重,沙丘稀灌和耕地主要向密灌和林草地景观转化;流域景观指数中,流域平均斑块面积减少,斑块总数、形状指数、多样性指数增加,说明流域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流域景观类型增加;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流域内林草地斑块面积增大;流域上游修建水库拦蓄和农灌开采地表水量是湖泊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人类社会活动是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碱淖流域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 景观格局
下载PDF
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红碱淖水面面积的影响 被引量:14
12
作者 李登科 卓静 王钊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10-1115,共6页
红碱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淡水湖泊,也是全世界最大的遗鸥繁殖与栖息地,对该地区水面面积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利用TM、中巴资源卫星影像对红碱淖水面面积进行解译,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红碱淖水面面积的动态变化进行... 红碱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淡水湖泊,也是全世界最大的遗鸥繁殖与栖息地,对该地区水面面积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利用TM、中巴资源卫星影像对红碱淖水面面积进行解译,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红碱淖水面面积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模拟,分析了引起红碱淖水面面积急剧萎缩的原因.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红碱淖水面面积在大幅度萎缩,水位急剧下降.红碱淖水面面积急剧萎缩是气候变化和人为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可能的影响因素有气候变化、灌溉用水、生态环境建设、煤矿开采用水排水和水源地开采等5个方面,其中上游河流截流是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遥感监测 红碱淖
下载PDF
陕北红碱淖流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会英 刘萍萍 李旭祥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80-183,共4页
本文以红碱淖流域为研究区,选取1989、2000、2007年3期遥感影像,利用ERDAS软件对3期影像进行解译,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叠加三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图,采用动态度、开发度、耗减度和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等指数模型,研究红碱淖流域1989-2007年... 本文以红碱淖流域为研究区,选取1989、2000、2007年3期遥感影像,利用ERDAS软件对3期影像进行解译,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叠加三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图,采用动态度、开发度、耗减度和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等指数模型,研究红碱淖流域1989-2007年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和转移趋势以及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989-2007年间红碱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总体特征为湖泊、其它水域和沙地面积减少,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增加。湖泊、其它水域和沙地面积减少了9.85km2、5.34km2和65.42km2,分别减少了19.65%、26.93%和18.67%;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增加了10.12km2、37.66km2和32.82km2,分别增加了10.78%、24.77%和4.99%。减少的沙地主要转化为草地,增加的林地主要来源为草地,增加的耕地主要来源为林地;各土地利用类型相互转化的综合年变化率有增大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碱淖流域 土地利用 动态变化 ERDAS
下载PDF
基于Landsat和HJ卫星影像的红碱淖面积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刘英 吴立新 岳辉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0-64,共5页
为获取较精确的水体面积数据,基于近红外和红光波段反射率数据,在土壤湿度监测指数(Soil Moisture Monitoring Index,SMMI)基础上,构建一种水体提取方法——尺度化SMMI(Scaled SMMI,即S-SMMI),将红光波段纳入水体提取中,扩展了水体提取... 为获取较精确的水体面积数据,基于近红外和红光波段反射率数据,在土壤湿度监测指数(Soil Moisture Monitoring Index,SMMI)基础上,构建一种水体提取方法——尺度化SMMI(Scaled SMMI,即S-SMMI),将红光波段纳入水体提取中,扩展了水体提取的波段范围,丰富了水体提取方法。基于1988-2014年Landsat和HJ卫星影像,利用S-SMMI提取红碱淖湖区面积并结合降雨量数据对其26年来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区降雨量没有明显减少的情况下,红碱淖湖区面积不断萎缩,由1988年9月24日的49.92km2减至2013年9月13日的31.92km2,减少了36.06%;湖区面积总体变化趋势可分为两个阶段:1988-1999年湖区面积有增有减,但总体变化不大;从1999年开始,湖区面积呈线性递减趋势;总体上,红碱淖湖区面积平均萎缩速度为0.87km2/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度化SMMI NIR-Red光谱特征空间 水体提取 红碱淖
下载PDF
红碱淖流域水生态现状及保护对策 被引量:12
15
作者 娄广艳 王文君 +1 位作者 葛雷 王瑞玲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7-152,共6页
应用遥感解译、实地查勘、调研咨询和历史资料收集等方法对红碱淖流域的湿地状况、生物状况、河湖连通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红碱淖流域湿地面积萎缩,1987-1997年,流域湿地面积变化不大,1997-2010年,流域湿地面积减少40.26 km2;红碱... 应用遥感解译、实地查勘、调研咨询和历史资料收集等方法对红碱淖流域的湿地状况、生物状况、河湖连通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红碱淖流域湿地面积萎缩,1987-1997年,流域湿地面积变化不大,1997-2010年,流域湿地面积减少40.26 km2;红碱淖鱼类资源减少,虽然组成变化不大,但捕捞产量逐渐下降,1974年和1975年鱼产量最高,年平均鱼产量54 kg/hm2,2003-2006年,已无捕捞产量;红碱淖鸟类数量下降,如普通鸬鹚以前是优势种,数量达到上千只,现在已经难以看到,雁鸭类、红嘴鸥等鸟类数量也有明显下降;河湖连通性受阻,大部分入湖河流目前已干涸,尤其是上游建设小型水库和蓄水池,使河湖连通性进一步恶化。从自然条件变化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分析水生态退化的原因,包括气候变化、农业灌溉与植被耗水、能源及旅游开发和水利工程建设等影响因素,并提出建立跨区域的流域综合治理体制、加强湿地管理、加强生物及栖息地保护和建立水生态监测体系等保护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碱淖流域 湿地 水生态 生物多样性 保护对策
下载PDF
红碱淖湖泊近50年来的环境变化分析——以湖泊沉积记录数据为依据(英文)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双 陈硕 张家武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09年第6期178-183,共6页
对红碱淖湖泊短钻岩芯沉积物进行了粒度、碳酸盐以及有机质含量等环境代用指标分析,恢复了红碱淖近50年以来的环境变化过程。依据红碱淖湖泊沉积记录,可以将红碱淖过去50年的环境变化大致划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A阶段,1957~1996年),... 对红碱淖湖泊短钻岩芯沉积物进行了粒度、碳酸盐以及有机质含量等环境代用指标分析,恢复了红碱淖近50年以来的环境变化过程。依据红碱淖湖泊沉积记录,可以将红碱淖过去50年的环境变化大致划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A阶段,1957~1996年),湖泊环境变化的影响因素以自然因素为主,又经历了迅速扩张(A1阶段,1957~1969年)、基本稳定(A2阶段,1969~1990年)和渐趋萎缩(A3阶段,1990~1996年)3个亚阶段。A1阶段:这个时期粘粒和粉沙含量变化不明显,但粗颗粒含量减少、平均粒径变细,有机质含量在波动中上升,另外,这期间的TOC含量总体上略有上升。TOC含量的变化,除与碳酸盐含量的变化呈极好的负相关外,与平均粒径的变化也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平均粒径较细时TOC含量也较高。A2阶段:这一时期平均粒径值较稳定(1983~1984年除外),各粒径含量虽然仍呈波动性变化,但没有明显的增减趋势;TOC与碳酸盐仍呈负相关关系,二者含量较A1阶段均略有增加。A3阶段:入湖颗粒中粉沙、粗颗粒含量均下降,以粘土为主,平均粒径减小,碳酸盐含量增加、有机质含量减少,说明气候偏干,流域生产力下降、入湖径流减少,水动力较弱,湖泊萎缩,面积减小。第二阶段(B阶段,1996~2005年),湖泊面积缩小,但指标中碳酸盐含量减少,有机质含量快速增加,指示湖泊沉积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强烈,碳酸盐保存条件发生改变,碳酸盐含量在这种情况下已不能指示湖泊环境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碱淖 粒度 TOC 碳酸盐 环境变化
下载PDF
红碱淖湖滨土壤微生物及稀有放线菌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姗姗 来航线 +2 位作者 韦小敏 张艳群 马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17-124,共8页
【目的】分析陕西神木红碱淖湖滨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资源及稀有放线菌资源的分布,为沙化环境下放线菌资源利用及红碱淖地区生态保护与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9-09,在红碱淖的北岸、西岸、南岸共采集12个土样,对土样的理化... 【目的】分析陕西神木红碱淖湖滨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资源及稀有放线菌资源的分布,为沙化环境下放线菌资源利用及红碱淖地区生态保护与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9-09,在红碱淖的北岸、西岸、南岸共采集12个土样,对土样的理化性质和微生物区系进行分析,并采用5种放线菌培养基对该地区土壤中的放线菌进行了分离,对具有特殊形态的13株放线菌进行16SrDNA鉴定。【结果】①红碱淖地区土壤pH值均在8.2以上,最高值接近10,土壤中碱解氮、速效钾、速效磷含量分别在7.00~79.10,24.84~71.73,2.34~5.30mg/kg。②红碱淖地区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分别为105~107,102~104,101~103 CFU/g;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在43.94~608.80mg/kg,其与土壤微生物数量之间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P<0.01)。③改良HV琼脂培养基对红碱淖地区放线菌具有较好的分离效果。④16SrDNA测序比对结果显示,红碱淖地区放线菌资源以诺卡氏菌属(Nocardia)和链霉菌属(Streptomyces)为主;稀有放线菌占到23.08%,分属于拟诺卡氏菌属(Nocardiopsis)、糖丝菌属(Saccharothrix)和Actinophytocola。【结论】红碱淖地区的土壤属于碱性或者强碱性,土壤肥力较低;该地区蕴含着丰富的放线菌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碱淖 微生物区系 放线菌
下载PDF
陕西红碱淖遗鸥(Larus relictus)繁殖种群动态 被引量:11
18
作者 肖红 张治来 +1 位作者 王中强 王艳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3期83-86,共4页
报道了红碱淖自2000年首次记录遗鸥(Larus relictus)以来随后5年间对其繁殖种群数量变化的监测结果.2005年,红碱淖遗鸥繁殖种群达2460巢,成为继内蒙古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和敖拜淖尔之后目前最大遗鸥种群的繁殖地.结合历年来红碱淖由... 报道了红碱淖自2000年首次记录遗鸥(Larus relictus)以来随后5年间对其繁殖种群数量变化的监测结果.2005年,红碱淖遗鸥繁殖种群达2460巢,成为继内蒙古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和敖拜淖尔之后目前最大遗鸥种群的繁殖地.结合历年来红碱淖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水位及湖心岛变化情况,在未来5-10年间,红碱淖仍将是遗鸥重要繁殖地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鸥 繁殖种群 动态 红碱淖
下载PDF
红碱淖渔业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8
19
作者 任惠丽 刘爱华 +1 位作者 田强兵 丁妍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6-99,共4页
根据2011年5月和8月的监测数据,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及营养状态指数法对红碱淖渔业环境水质进行评价,并结合以往监测数据和资料分析红碱淖水质污染趋势和盐碱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红碱淖渔业环境水质为重度污染,主要污... 根据2011年5月和8月的监测数据,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及营养状态指数法对红碱淖渔业环境水质进行评价,并结合以往监测数据和资料分析红碱淖水质污染趋势和盐碱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红碱淖渔业环境水质为重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pH、非离子氨、TP、TN和CODMn,在2005-2011年,污染呈上升趋势;营养状态指数表明湖泊处于富营养状态;自20世纪80年代起,湖泊盐碱度及硬度持续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碱淖 渔业环境质量 评价
下载PDF
陕西红碱淖湿地水鸟组成及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4
20
作者 肖红 汪青雄 +2 位作者 王中强 胡彩娥 蔡启文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05-608,共4页
2001年4月~2009年11月采用样线法和定点观察法对陕西红碱淖湿地鸟类进行了调查。共记录鸟类79种,隶属于8目14科,其中古北界56种,东洋界5种,广布种18种;在居留型上夏候鸟32种,旅鸟45种,迷鸟2种,无冬候鸟和留鸟。优势种以雁鸭类、鸥科、... 2001年4月~2009年11月采用样线法和定点观察法对陕西红碱淖湿地鸟类进行了调查。共记录鸟类79种,隶属于8目14科,其中古北界56种,东洋界5种,广布种18种;在居留型上夏候鸟32种,旅鸟45种,迷鸟2种,无冬候鸟和留鸟。优势种以雁鸭类、鸥科、鸻鹬类为主。红碱淖湿地鸟类物种多样性指数为1.564,均匀度指数为0.361。在不同生境中,沼泽地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最高(1.561),均匀度指数为0.363,芦苇丛鸟类群落多样性最低(0.104),均匀度指数为0.050。分析了食物、生境和水位等因素对红碱淖湿地水鸟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碱淖湿地 水鸟组成 多样性指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