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issue and host tropism of influenza viruses:Importance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被引量:7
1
作者 ZHANG Hong1,2 1 Z-BioMed, Inc., Rockville, MD 20855, USA 2 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Medicin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unyi Medical College, Zunyi 563003, China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2009年第12期1101-1110,共10页
It is generally accepted that human influenza viruses preferentially bind to cell-surface glycoproteins/ glycolipids containing sialic acids in α2,6-linkage; while avian and equine influenza viruses preferentially bi... It is generally accepted that human influenza viruses preferentially bind to cell-surface glycoproteins/ glycolipids containing sialic acids in α2,6-linkage; while avian and equine influenza viruses preferentially bind to those containing sialic acids in α2,3-linkage. Even though this generalized view is accurate for H3 subtype isolates, it may not be accurate and absolute for all subtypes of influenza A viruses and, therefore, needs to be reevaluated carefully and realistically. Some of the studies published in major scientific journals on the subject of tissue tropism of influenza viruses are inconsistent and caused confusion in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One of the reasons for the inconsistency is that most studies were quantitative descriptions of sialic acid receptor distributions based on lectin or influenza virus immunohistochemistry results with limited numbers of stained cells. In addition, recent studies indicate that α2,3- and α2,6-linked sialic acids are not the sole receptors determining tissue and host tropism of influenza viruses. In fact, determinants for tissue and host tropism of human, avian and animal influenza viruses are more complex than what has been generally accepted. Other factors, such as glycan topology, concentration of invading viruses, local density of receptors, lipid raft microdomains, coreceptors or sialic acid-independent receptors, may also be important. To more efficiently control the global spread of pandemic influenza such as the current circulating influenza A H1N1, it is crucial to clarify the determinants for tissue and host tropism of influenza viruses through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experimental results. In this review, I will comment on some conflicting issues related to tissue and host tropism of influenza viruses, discuss the importance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lectin and influenza virus immunohistochemistry results and point out direc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in this area, which should lead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issue and host tropism of influenza viru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SSUE and host tropism INFLUENZA viruses sialic acid RECEPTORS quantitative analysis
原文传递
金黄色葡萄球菌IsdB基因缺失序列比较与宿主特异性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王登峰 吴建勇 +2 位作者 李建军 杨学云 王治才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2012年第6期40-44,共5页
对新疆地区分离的牛源金黄色葡萄球菌XJ43(CC97)、XJ108(CC398)和XJ69(CC479)的IsdB基因序列测定、比对发现,在编码非功能结构域的277-314碱基(5'-3')间存在不同序列的缺失,并导致各编码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出现一定差异;Blast分... 对新疆地区分离的牛源金黄色葡萄球菌XJ43(CC97)、XJ108(CC398)和XJ69(CC479)的IsdB基因序列测定、比对发现,在编码非功能结构域的277-314碱基(5'-3')间存在不同序列的缺失,并导致各编码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出现一定差异;Blast分析显示,NCBI中登录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同菌株IsdB基因序列相似性大于95%,但与新分离的三种序列型相比,除医源菌株USA300 TCH959(CC8)与XJ69(CC479)的IsdB基因序列缺失一致外,其他医源菌株与XJ43缺失的序列均不一致;牛源或羊源CC133、CC425、CC151和属人畜共患CC398 XJ108菌株IsdB基因缺失的序列一致,表明这种序列缺失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宿主特异性无绝对相关性,但含有IsdB基因序列缺失的菌株在反刍动物乳腺感染中出现频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IsdB基因 宿主特异性
下载PDF
寄主植物物理性状及营养物质对地红蝽寄主选择性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赵瑞 牛越 +6 位作者 王雅丽 王美 赵萌萌 张晓晨 焦丽亚琳 韩渊怀 李锐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37-748,共12页
【目的】地红蝽Pyrrhocoris tibialis是一种重要的农业植食性害虫,寄主范围广泛。本研究测定地红蝽对不同植物的取食偏好及分析寄主植物物理性状和营养物质在地红蝽成虫寄主选择行为中的作用,以期从寄主理化性状的角度来探讨地红蝽寄主... 【目的】地红蝽Pyrrhocoris tibialis是一种重要的农业植食性害虫,寄主范围广泛。本研究测定地红蝽对不同植物的取食偏好及分析寄主植物物理性状和营养物质在地红蝽成虫寄主选择行为中的作用,以期从寄主理化性状的角度来探讨地红蝽寄主选择行为机制,为指导作物抗虫育种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自由选择方法研究地红蝽成虫对5种寄主植物(谷子Setaria italica、高粱Sorghum bicolor、绿豆Vigna radiata、大豆Glycine max和玉米Zea mays)叶片的取食选择性;使用Y型嗅觉仪进一步检测地红蝽对5种植物叶片气味的趋性反应;测定分析5种植物叶片物理性状及主要营养物质含量与地红蝽取食选择性的相关性。【结果】地红蝽成虫对5种寄主植物叶片的取食选择率存在显著性差异,依次为谷子>高粱>绿豆=大豆>玉米,与对这5种寄主植物叶片气味的趋性反应百分率结果一致。相关性分析表明,地红蝽成虫的取食选择性与叶片长宽比、含水量和背面茸毛密度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81,0.884和0.906,而与地红蝽成虫取食前后寄主植物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和总蛋白质含量变化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15和-0.951。通径分析表明,寄主植物叶片背面茸毛密度和总蛋白质含量变化是地红蝽寄主选择性的重要决定因素。【结论】地红蝽成虫对不同寄主植物存在取食选择和趋向性差异,地红蝽成虫取食选择与寄主植物叶片长宽比、背面茸毛密度、含水量以及可溶性糖和总蛋白质含量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红蝽 寄主选择性 趋性 趋向性 物理性状 营养物质
下载PDF
硫酸乙酰肝素与口蹄疫病毒感染 被引量:1
4
作者 独军政 常惠芸 +1 位作者 高闪电 才学鹏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77-581,共5页
受体是病毒宿主嗜性和致病机制的主要决定因素。硫酸乙酰肝素(HS)是一种多聚阴离子碳水化合物,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膜和细胞基质。HS是许多病毒在细胞膜上的特异受体或辅助受体。目前发现口蹄疫病毒可利用HS和整联蛋白(αvβ3、αv... 受体是病毒宿主嗜性和致病机制的主要决定因素。硫酸乙酰肝素(HS)是一种多聚阴离子碳水化合物,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膜和细胞基质。HS是许多病毒在细胞膜上的特异受体或辅助受体。目前发现口蹄疫病毒可利用HS和整联蛋白(αvβ3、αvβ6、αvβ1、αvβ8)作为病毒受体。口蹄疫病毒可能在不同的感染阶段利用不同类型的受体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研究病毒受体的结构和功能对理解病毒与宿主细胞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论述了HS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口蹄疫病毒感染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乙酰肝素 口蹄疫病毒 受体 宿主范围
下载PDF
螺旋粉虱对10种寄主植物的趋性研究
5
作者 郑凌燕 符悦冠 +3 位作者 韩冬银 毕仁军 黄华 苏振国 《生物安全学报》 2008年第3期200-204,共5页
本文通过随机摆放寄主植物(呈圆形)和采用Y形嗅觉仪实验的方法,研究了螺旋粉虱成虫对多种不同寄主植物的趋性差异,寻找诱集植物,为螺旋粉虱的监测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10种寄主植物同时存在时,螺旋粉虱成虫趋向于在番木瓜... 本文通过随机摆放寄主植物(呈圆形)和采用Y形嗅觉仪实验的方法,研究了螺旋粉虱成虫对多种不同寄主植物的趋性差异,寻找诱集植物,为螺旋粉虱的监测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10种寄主植物同时存在时,螺旋粉虱成虫趋向于在番木瓜和番石榴上停落、取食和产卵;在不同寄主植物叶片挥发物的Y形嗅觉仪实验中,螺旋粉虱雌成虫对番木瓜、番石榴的趋向性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粉虱 寄主植物 趋性
下载PDF
SARS病毒的组织嗜性和宿主趋向性
6
作者 赵百慧 钱冬萌 +3 位作者 闫志勇 侯伟 付强 王斌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2期118-120,122,共4页
①目的 了解SARS病毒的组织嗜性和宿主趋向性。②方法 分别将具有明确致病性的 2 2种冠状病毒 (包括 6株SARS病毒 )S蛋白编码序列和 2 2种冠状病毒全基因序列 (包括 1 1株SARS病毒 )进行对排并绘制系统发生树 ,观察具有不同组织嗜性... ①目的 了解SARS病毒的组织嗜性和宿主趋向性。②方法 分别将具有明确致病性的 2 2种冠状病毒 (包括 6株SARS病毒 )S蛋白编码序列和 2 2种冠状病毒全基因序列 (包括 1 1株SARS病毒 )进行对排并绘制系统发生树 ,观察具有不同组织嗜性和宿主范围的冠状病毒所处的位置 ,预测SARS病毒的组织嗜性和宿主趋向性。③结果 在依据编码S蛋白序列和全基因序列所绘制的系统发生树中各冠状病毒的分支明确 ,与其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 (NCBI)中的分类相一致。④结论 SARS病毒是冠状病毒的一个新的变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S病毒 组织嗜性 宿主趋向性 冠状病毒 S蛋白编码序列 全基因序列 急性严重呼吸系统综合征
下载PDF
甲型流感病毒宿主嗜性相关位点的多态性研究
7
作者 刘修良 李艳娇 +5 位作者 陈伟杰 王雨茜 高其乐 胡晶晶 张志杰 熊成龙 《上海预防医学》 CAS 2023年第7期626-633,共8页
【目的】以甲型流感病毒(IAV)毒株的完整内部蛋白编码基因为基础,发现并分析IAV传播过程中出现的影响宿主嗜性类型的单个或相互作用的关键氨基酸位点,为研究IAV的人类宿主适应性突变提供依据。【方法】在全球流感共享数据库(GISAID)EpiF... 【目的】以甲型流感病毒(IAV)毒株的完整内部蛋白编码基因为基础,发现并分析IAV传播过程中出现的影响宿主嗜性类型的单个或相互作用的关键氨基酸位点,为研究IAV的人类宿主适应性突变提供依据。【方法】在全球流感共享数据库(GISAID)EpiFluTM数据库中,根据查询条件获得43671个IAV毒株对应的6个内部基因节段全长核苷酸序列,通过质控与去冗余后保留698个嗜人类亚型(HU)和1266个嗜禽类亚型(AV)代表株,使用R代码比较2种嗜性类别代表株的氨基酸共义序列,获得氨基酸差异位点及其多态性,并对差异位点进行多位点组合分析。【结果】AV与HU中H1N1、H3N2亚型代表株分别进行共有序列比对,各发现49个、57个保守差异位点。差异位点的多位点组合分析,在HU与AV间分别发现79个三位点组合与65个四位点组合。共有11个保守差异位点同时存在于2种组合内:PB2蛋白的271、684位点;PB1蛋白的336、486、581、621位点;PA蛋白的204、356位点;NP蛋白的33、305、357位点;M1和NS1中未发现符合条件的差异位点。【结论】IAV的嗜人和嗜禽类毒株间在PB2、PB1、PA与NP蛋白中存在若干保守氨基酸差异位点,这些位点彼此间可能存在一定形式的互相作用并进而形成特定的组合,共同(而非各自)决定着病毒的宿主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流感病毒 基因 宿主 嗜性 氨基酸多态性
原文传递
痘病毒宿主范围因子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白刚 贾怀杰 +1 位作者 何小兵 景志忠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55-661,共7页
痘病毒是已知病毒中基因组最大、宿主谱最广和危害最严重的人兽共患病病原之一。随着病原和宿主互作的分子生物学、功能基因组学以及免疫学相关技术的发展,痘病毒宿主范围因子及其相关作用机制被相继发现和研究,这为痘病毒的组织嗜性和... 痘病毒是已知病毒中基因组最大、宿主谱最广和危害最严重的人兽共患病病原之一。随着病原和宿主互作的分子生物学、功能基因组学以及免疫学相关技术的发展,痘病毒宿主范围因子及其相关作用机制被相继发现和研究,这为痘病毒的组织嗜性和宿主特异性的阐明奠定了分子基础。本文将通过对脊椎动物重要痘病毒属主要成员的宿主范围因子及其作用机制的介绍,以加深对痘病毒的分子遗传演化、组织嗜性和跨宿主种间感染机制的理解和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痘病毒 宿主范围因子 组织嗜性 跨种感染 免疫应答
原文传递
大肠埃希菌Ⅰ型菌毛fimA基因的克隆和序列比较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张信军 胡会杰 +3 位作者 何章科 周明旭 许绵 朱国强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3-17,共5页
通过设计1对fimA全基因通用引物,对已知不同人、动物源的17株大肠埃希菌菌株的Ⅰ型菌毛fimA基因进行PCR扩增、克隆和测序,并与GenBank中9株菌株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分析,探讨I型菌毛宿主嗜性。结果表明:17株菌株均能扩增出约549bp的预... 通过设计1对fimA全基因通用引物,对已知不同人、动物源的17株大肠埃希菌菌株的Ⅰ型菌毛fimA基因进行PCR扩增、克隆和测序,并与GenBank中9株菌株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分析,探讨I型菌毛宿主嗜性。结果表明:17株菌株均能扩增出约549bp的预期大小目的片段。克隆和序列分析显示,26株不同来源的大肠埃希菌fimA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为88.7%-100%,推导氨基酸同源性为88%-100%,其中出现差异的31个易发生突变的位点多为中性氨基酸,其中10株菌的fimA序列于第26个氨基酸位置连续插入了脯氨酸和苏氨酸,且80%为猪源大肠埃希菌,因此提示I型菌毛在大肠埃希菌的进化过程中可能具备一定的宿主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埃希菌 Ⅰ型菌毛 fimA 克隆 序列分析 宿主嗜性
原文传递
麻鸭源禽痘病毒的形态观察、分离鉴定及动物试验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红云 郑敏 +4 位作者 罗满林 韦英益 孙文超 朱远致 辛佳亮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466-1471,共6页
旨在对麻鸭源禽痘病毒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其组织嗜性和易感动物进行初步探索。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广西邕宁发病麻鸭皮肤痘疹样本,结果显示,呈鸭源禽痘病毒阳性;电镜观察负染标本和超薄切片,病毒粒子符合典型的痘病毒形态特征;HE染色... 旨在对麻鸭源禽痘病毒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其组织嗜性和易感动物进行初步探索。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广西邕宁发病麻鸭皮肤痘疹样本,结果显示,呈鸭源禽痘病毒阳性;电镜观察负染标本和超薄切片,病毒粒子符合典型的痘病毒形态特征;HE染色镜检组织切片,符合痘病毒感染的病理学特征;利用SPF鸭胚和鸭胚成纤维细胞进行病毒分离,经IFA和PCR方法检测证实成功分离到1株麻鸭源禽痘病毒;对麻鸭15种组织597份样本进行检测,发现痘疹中病毒含量最高,其次为食管、喉头、气管,而在肠道和法氏囊中未检测到病毒;同居感染试验发现麻鸭、阳江鹅和樱桃谷鸭均可感染该病毒,而鸡和番鸭未见感染。结果为鸭源禽痘病毒的生物学特性、组织嗜性和宿主范围研究,以及其诊断和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鸭 禽痘病毒 分离鉴定 组织嗜性 宿主范围
原文传递
野生动物在埃博拉病毒维持和传播中的作用
11
作者 蒋丽香 邢超 +2 位作者 罗静 史秋梅 何宏轩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1889-1895,共7页
埃博拉病毒能引起人类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严重的急性出血热,致病力强、病死率高,且无有效治疗药物和疫苗.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在人群中传播速度快,已引起世界各国高度关注,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此疫情定性为国际紧急公共卫生事件.本文收... 埃博拉病毒能引起人类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严重的急性出血热,致病力强、病死率高,且无有效治疗药物和疫苗.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在人群中传播速度快,已引起世界各国高度关注,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此疫情定性为国际紧急公共卫生事件.本文收集了近40年来埃博拉病毒在病原学、生态学和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整合了多学科理论知识来阐述埃博拉病毒在自然环境中是如何维持、循环传播的以及它的储存宿主等问题,详细地介绍了蝙蝠等野生动物在埃博拉病毒传播链中的作用,提出了阻止埃博拉病毒等重大人兽共患病病原从野生动物向人传播是维护社会公共卫生安全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加强野生动物疫病监测,建立长期、全面的监测体系,为早期预警和防控其向人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来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共卫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博拉病毒 野生动物 储存宿主 宿主嗜性 跨种传播
原文传递
微病毒phiCPAR39衣壳Vpl蛋白生物多态性及表位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姚卫锋 卢桂玲 +3 位作者 谢艳秋 于旺 宋蒙蒙 李士颖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CAS 2014年第4期281-283,272,共3页
【目的】分析衣原体微病毒phiCPAR39 Vp1蛋白的亚结构,揭示其在衣原体病毒研究中的价值。【方法】以phiCPAR39 Vp1氨基酸序列为基础,采用Gamier—Robson法、Chou—Fasman法和Karplus—Schulz法分析二级结构;按Kyte—Doolittle法、Hop... 【目的】分析衣原体微病毒phiCPAR39 Vp1蛋白的亚结构,揭示其在衣原体病毒研究中的价值。【方法】以phiCPAR39 Vp1氨基酸序列为基础,采用Gamier—Robson法、Chou—Fasman法和Karplus—Schulz法分析二级结构;按Kyte—Doolittle法、Hopp—Woods法、Emini法和Jameson—Wolf法分析蛋白的抗原表位。ProteinBlast多序列比对分析蛋白序列多态性。【结果】phiCPAR39 Vp1蛋白序列保守度高,有以B折叠为主的亚三级结构,全序列形成多个抗原位点,预测其N端1~10,103~109,158~166,190~197,252~260,273~285,310~316,333~341,359—367,414~420,466~476,511~516为优势抗原位点。【结论】phiCPAR39 Vp1蛋白结构复杂,抗原位点繁多而利于重组挑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病毒 蛋白结构 信息 宿主嗜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