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民间文学运动的通俗文学回响--《小说世界》对民间文学的关照
1
作者 李一凡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46-57,共12页
1923—1929年通俗期刊《小说世界》刊载的民间文学文章可分为搜集整理、介绍评价、研究探讨和仿拟改编四类。这些文章在规模和倾向上受胡怀琛的影响较大。与同时期的《歌谣》周刊等其他刊物不同,《小说世界》走出了一条从民间搜集民间文... 1923—1929年通俗期刊《小说世界》刊载的民间文学文章可分为搜集整理、介绍评价、研究探讨和仿拟改编四类。这些文章在规模和倾向上受胡怀琛的影响较大。与同时期的《歌谣》周刊等其他刊物不同,《小说世界》走出了一条从民间搜集民间文学,再以民间文学改造民间社会的道路。这可视作现代民间文学运动在通俗文学界的特殊回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民间文学运动 通俗文学 期刊 《小说世界》 胡怀琛
下载PDF
《全清诗》的先声 被引量:6
2
作者 朱则杰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8,共4页
在分时段编纂的中国古代诗歌全集系列中,迄今为止只有时代最晚、规模最大的《全清诗》这一种还没有成书,也没有立项。但关于编纂《全清诗》的动议,却早在此前百年左右就一再有人反复提出过。根据目前所知,至少有商务印书馆、张元济、胡... 在分时段编纂的中国古代诗歌全集系列中,迄今为止只有时代最晚、规模最大的《全清诗》这一种还没有成书,也没有立项。但关于编纂《全清诗》的动议,却早在此前百年左右就一再有人反复提出过。根据目前所知,至少有商务印书馆、张元济、胡玉缙,胡怀琛、高旭、王葆桢,邹永修、纪钜维、徐世昌凡三组机构和个人,他们都可以视为《全清诗》的先声。在清朝灭亡百年之际,回溯这段学术的历程,未尝不具有一种激励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诗 《全清诗》 商务印书馆 胡怀琛 邹永修
下载PDF
胡怀琛的白话文写作学与新文学教育 被引量:2
3
作者 卢永和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15-20,共6页
20世纪早期的白话文写作学具有新文学普及教育的意义。胡怀琛结合自己的写作及教学经验,整合文字学、语法学、修辞学、文学理论等学科知识,初步建构起一套白话文写作理论。胡怀琛借鉴现代西方语言与文学观念,区分文学与非文学之文体差异... 20世纪早期的白话文写作学具有新文学普及教育的意义。胡怀琛结合自己的写作及教学经验,整合文字学、语法学、修辞学、文学理论等学科知识,初步建构起一套白话文写作理论。胡怀琛借鉴现代西方语言与文学观念,区分文学与非文学之文体差异,藉此凸显新白话文学的美学追求;另一方面,其白话文写作学以汉语文化为本,遵循母语审美基本原则。胡怀琛的白话文写作学开启的是一条新旧通变、中西兼融的新文学创作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怀琛 白话文写作学 新文学教育
下载PDF
“修辞”的诗学意义及其限度——论胡怀琛的修辞学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卢永和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2期93-99,共7页
晚清民国时期胡怀琛的修辞学研究关涉中国文学近现代转型的诸多诗学问题。胡怀琛认为修辞的目的在于美,故修辞学与文学相邻近,此观点契合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从修辞层面看,胡怀琛认为文学只有写得好不好的问题,而... 晚清民国时期胡怀琛的修辞学研究关涉中国文学近现代转型的诸多诗学问题。胡怀琛认为修辞的目的在于美,故修辞学与文学相邻近,此观点契合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从修辞层面看,胡怀琛认为文学只有写得好不好的问题,而不存在新旧中西的问题。胡怀琛强调情感为文学的第一位,由此为"修辞"在文学中的位置划界,同时也具调和新旧文学观念冲突的意涵。胡怀琛的修辞学研究通过文学语言运用实践,让读者切实感受到口号式文学革命观念如何落实在词、句、段等文学技术构造层面。胡怀琛由文言修辞学转向白话修辞学,可理解为新旧文学观念的折衷调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怀琛 修辞 修辞学 诗学
下载PDF
胡怀琛与南社关系之考论 被引量:1
5
作者 卢永和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22-27,共6页
考论胡怀琛与南社的关系,旨在阐扬胡怀琛对南社组织发展所作之贡献,同时挖掘其文学思想背后的"南社"因子。胡怀琛在南社的活跃期为第七至十一次雅集(1912-1914年),其间任南社的"会计员"和"子事",承担繁... 考论胡怀琛与南社的关系,旨在阐扬胡怀琛对南社组织发展所作之贡献,同时挖掘其文学思想背后的"南社"因子。胡怀琛在南社的活跃期为第七至十一次雅集(1912-1914年),其间任南社的"会计员"和"子事",承担繁琐社务,并受托修改《南社条例》,代编《南社丛刻》第八集,对柳亚子的复社起到重要的斡旋作用。胡怀琛于1935年发表的《南社的始末》一文,首次对南社作全面介绍,客观上起到宣传南社、维护南社声誉的作用。作为成绩斐然的南社作家,胡怀琛的文学思想亦新且旧,具有南社转型过渡特征,其文学批评立场也受他的南社身份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怀琛 南社 柳亚子 雅集
下载PDF
《海天诗话》与中国比较诗学的滥觞
6
作者 方汉文 夏凤军 张晶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共7页
民国初年胡怀琛发表的《海天诗话》以中国传统诗话的形式对中外诗歌比较进行探索,开创了中国诗话与外国特别是西方诗学对话的途径,是中国比较诗学最早的作品之一。这部论著既有中国传统诗话的独特方法与视域,也通过对欧美诗的点评阐释... 民国初年胡怀琛发表的《海天诗话》以中国传统诗话的形式对中外诗歌比较进行探索,开创了中国诗话与外国特别是西方诗学对话的途径,是中国比较诗学最早的作品之一。这部论著既有中国传统诗话的独特方法与视域,也通过对欧美诗的点评阐释而形成与西方诗学原理和基本观念的对照,对研究中国比较诗学的起源与历史有着重要价值。无可讳言,《海天诗话》也存在点评方式失之于简约、较少形而上学层面的理论阐释、对西方诗学观念的理解并不明晰等缺陷。而正确评价其历史贡献与价值有利于理解中国比较诗学初期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天诗话》 胡怀琛 比较诗学
下载PDF
小说学与“长时段”:论胡怀琛的中国小说史学
7
作者 卢永和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8-136,共9页
民国学者胡怀琛著有《中国小说研究》、《中国小说概论》、《中国小说的起源与演变》等普及型文学史著作,其研究理念与著述体例有别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胡怀琛的中国小说史学以小说类型为经,以时代为纬,讲求小说学与小说史学的... 民国学者胡怀琛著有《中国小说研究》、《中国小说概论》、《中国小说的起源与演变》等普及型文学史著作,其研究理念与著述体例有别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胡怀琛的中国小说史学以小说类型为经,以时代为纬,讲求小说学与小说史学的融合互渗,注重把握小说文体演变的内在逻辑与宏大结构。胡怀琛以现代意义的小说观为参照,重新整合经史子集中具有"小说"意味的文本,藉此重新发现中国的"小说",并重建各种历史文本与文类的关联性和有序性。胡怀琛将"长时段"的历史思维与解释方法运用于中国小说史研究,从"形"与"质"两方面勾勒出中国小说历史演化的基本轮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怀琛 中国小说史 小说学 长时段
下载PDF
胡怀琛与民国之初的新文学教育
8
作者 赵黎明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3-66,共4页
"南社"诗人胡怀琛被五四新文化派斥为"旧派文人",但实际上其对新文学教育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民初之时,他在上海等地多所大中专院校讲授白话诗文,课程讲义10余部大多付梓出版。这些著述既注重文学本位,又强调文体意... "南社"诗人胡怀琛被五四新文化派斥为"旧派文人",但实际上其对新文学教育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民初之时,他在上海等地多所大中专院校讲授白话诗文,课程讲义10余部大多付梓出版。这些著述既注重文学本位,又强调文体意识;既有浓厚的历史观念,又有强烈的文化选择意识;讲课内容还提出了"新文学建设的根本计划"。因此,其新文学课堂不仅为新文化运动的顺利展开制造了土壤营造了气氛,其课程内容本身也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重要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怀琛 新文学 教育
下载PDF
胡怀琛与新旧融合的新诗文体观
9
作者 卢永和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9-23,共5页
二十世纪20年代新诗发轫期,文人学者胡怀琛从理论、批评和创作等方面倡导并践行新旧融合的新诗文体观。胡怀琛将"偏于情"与"能唱"两条视为新诗的本体规定,意在强调新诗的情感与形式两重"诗美"内质。胡怀... 二十世纪20年代新诗发轫期,文人学者胡怀琛从理论、批评和创作等方面倡导并践行新旧融合的新诗文体观。胡怀琛将"偏于情"与"能唱"两条视为新诗的本体规定,意在强调新诗的情感与形式两重"诗美"内质。胡怀琛关注的核心问题不是诗的新旧,而是诗的好坏,他提出"新派诗"的理论构想,目的是吸纳新旧两种诗体的优长,同时革除二者的弊端。胡怀琛批改胡适的《尝试集》,意在以"批评"代"理论",从文本细微处打磨新诗艺术。胡怀琛比激进与保守两派学人更能理性看待新旧诗体的赓续嬗变问题,从而为嗣后的新诗文体建设提供方向性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怀琛 新旧融合 新诗 “新派诗”
下载PDF
胡怀琛与《尝试集批评与讨论》
10
作者 卢永和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79-84,共6页
胡适的《尝试集》出版仅月余,诗人学者胡怀琛撰文对之发难,并替胡适改诗,由此引发一场笔墨官司。嗣后胡怀琛搜集相关书信文章汇成《尝试集批评与讨论》一书出版。细读《尝试集批评与讨论》史料可见:胡怀琛对胡适的态度平和低调,而胡适... 胡适的《尝试集》出版仅月余,诗人学者胡怀琛撰文对之发难,并替胡适改诗,由此引发一场笔墨官司。嗣后胡怀琛搜集相关书信文章汇成《尝试集批评与讨论》一书出版。细读《尝试集批评与讨论》史料可见:胡怀琛对胡适的态度平和低调,而胡适对胡怀琛的态度则轻蔑傲慢;胡怀琛评改《尝试集》的目的是打磨新诗艺术。胡怀琛的诗学观念亦新且旧,学人对胡怀琛的评价不高,但胡怀琛对《尝试集》的评改,从批评实践层面为五四新诗建设提供了诸多诗学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怀琛 胡适 尝试集 尝试集批评与讨论
下载PDF
胡怀琛的陶学研究
11
作者 刘中文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56-63,共8页
作为学术视阈宏阔、有着百余部著述的著名学者和作家,胡怀琛早在19世纪20年代就已经建树了他的陶学成就,其陶学理论颇为平实、客观、切理,启发并引领着后世陶学。然而,在大师频出的时代,胡怀琛被淹没了。在他身后近八十余年的陶学史中,... 作为学术视阈宏阔、有着百余部著述的著名学者和作家,胡怀琛早在19世纪20年代就已经建树了他的陶学成就,其陶学理论颇为平实、客观、切理,启发并引领着后世陶学。然而,在大师频出的时代,胡怀琛被淹没了。在他身后近八十余年的陶学史中,胡怀琛同样被忽略了。无论从学术史抑或陶学史的角度,都有必要正视胡怀琛的陶学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怀琛 陶学 研究
下载PDF
现代“小诗”文化身份的鉴识——论胡怀琛的《小诗研究》
12
作者 卢永和 《肇庆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5-9,共5页
胡怀琛的《小诗研究》是第一本系统研究小诗的专著。胡怀琛强调小诗的"中国"血统,不认同"小诗来源于日本短歌和印度泰戈尔"之说,由此淡化小诗的"新诗"身份。胡怀琛在理论探讨中未把小诗提升为一种独立的... 胡怀琛的《小诗研究》是第一本系统研究小诗的专著。胡怀琛强调小诗的"中国"血统,不认同"小诗来源于日本短歌和印度泰戈尔"之说,由此淡化小诗的"新诗"身份。胡怀琛在理论探讨中未把小诗提升为一种独立的诗体,而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如何看待中国新诗的固有文化传统。胡怀琛的小诗研究力主"调和"新旧文学观,理论立场模糊,故容易被人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怀琛 小诗 《小诗研究》 文化身份
下载PDF
民国初期诗学融通与新变——以胡怀琛《诗的作法》为考察中心
13
作者 周兴禄 《安顺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20-23,共4页
民国诗人、学者胡怀琛的著作《诗的作法》主要主张诗是发抒情感的文字,因情感无新旧,故以此可通融新旧体诗及中西诗学。这是中国诗歌及其理论在晚清、民国初年受到社会变革、中西方学术交互作用与影响而发生深刻变化的体现。著者的诗学... 民国诗人、学者胡怀琛的著作《诗的作法》主要主张诗是发抒情感的文字,因情感无新旧,故以此可通融新旧体诗及中西诗学。这是中国诗歌及其理论在晚清、民国初年受到社会变革、中西方学术交互作用与影响而发生深刻变化的体现。著者的诗学观多是既有传统诗学的观点,又有着新的思想,但也存在着过激和浅薄的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诗学 胡怀琛 诗缘情
下载PDF
新旧之间:胡怀琛“新派诗”理论抉微
14
作者 刘立群 李金钉 《巢湖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76-81,共6页
清末民初学者胡怀琛在新诗发生初期,提出了颇具特色的"新派诗",其"合新旧二体之长而去其短"的定位,使得"新派诗"理论在阐发时也表现出一种新旧之间的摇摆姿态。立足文本、劈肌分理,另踩定历史事实,试对... 清末民初学者胡怀琛在新诗发生初期,提出了颇具特色的"新派诗",其"合新旧二体之长而去其短"的定位,使得"新派诗"理论在阐发时也表现出一种新旧之间的摇摆姿态。立足文本、劈肌分理,另踩定历史事实,试对胡怀琛"新派诗"理论进行细致分析,以求对该理论特点的把握,无疑会为认识新诗发生初期新旧诗之相互关系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怀琛 “新派诗”理论 新旧之间
下载PDF
“为胡适改诗”与新诗发生的内在张力——胡怀琛对《尝试集》的批评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姜涛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30-136,共7页
本文以新诗史上的一桩悬案———胡怀琛为胡适"改诗"事件———为讨论对象,在历史还原的基础上,首先检讨了在新、旧诗坛之间,胡怀琛特殊的身份及发言姿态,由此透视出新诗发生期复杂纠葛的诗坛格局;既而又从具体的诗学角度展... 本文以新诗史上的一桩悬案———胡怀琛为胡适"改诗"事件———为讨论对象,在历史还原的基础上,首先检讨了在新、旧诗坛之间,胡怀琛特殊的身份及发言姿态,由此透视出新诗发生期复杂纠葛的诗坛格局;既而又从具体的诗学角度展开分析,探讨了胡怀琛对《尝试集》的批评中所暴露的新诗发生期的基本困境,即围绕新诗"音节"问题展开的争议,并剖析了"争议"背后的接受原因,以及新诗史上"声音"与"意义"间的内在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怀琛 《尝试集》 新诗 音节问题 诗学 文学批评 胡适 新诗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