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省两淮煤田废弃煤炭矿井剩余资源综合调查、开发利用现状及展望
1
作者 蒋健明 韩锋 +6 位作者 丁海 余苇 俞显忠 徐宏杰 尚建华 易小会 朱建刚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6-58,共13页
随着去产能政策和能源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安徽省两淮煤田先后关闭了大量资源枯竭、经济亏损、产能落后的煤炭矿井。本文在综合调查两淮煤田废弃煤炭矿井剩余资源潜力的基础上,梳理了两淮煤田废弃煤炭矿井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了当... 随着去产能政策和能源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安徽省两淮煤田先后关闭了大量资源枯竭、经济亏损、产能落后的煤炭矿井。本文在综合调查两淮煤田废弃煤炭矿井剩余资源潜力的基础上,梳理了两淮煤田废弃煤炭矿井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了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截至2023年底,两淮煤田63处废弃煤炭矿井剩余煤炭资源约24.33亿t、煤层气约102.83亿m^(3)、可利用地下空间约7383.80万m^(3)、天然焦约3.45亿t,此外还有丰富的矿井水、地热和土地等其他可利用资源,具有良好的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虽然目前两淮煤田在废弃煤炭矿井煤层气、矿井水、土地和共伴生矿产等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但仍然面临基础资料缺失、管理体系不完善、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单一和利用率低等一系列问题。针对上述主要问题,本文从信息化建设、基础理论研究和探索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与展望,以期加快开发利用两淮煤田废弃煤炭矿井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煤炭矿井 两淮煤田 煤炭资源 开发利用 煤层气资源
下载PDF
明清徽商与两淮城市的艺术繁盛和社会风雅
2
作者 赵敏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37-44,共8页
明清时期两淮城市经济发达,文化繁荣,音乐风貌多彩多姿,戏曲演剧盛况空前,说唱音乐热闹非凡,时调小曲风行不衰,书画艺术风格多元。明清两淮城市艺术的繁荣离不开徽商的巨大贡献,徽商凭借其雄厚的商业资产极大地促进了两淮城市商业经济... 明清时期两淮城市经济发达,文化繁荣,音乐风貌多彩多姿,戏曲演剧盛况空前,说唱音乐热闹非凡,时调小曲风行不衰,书画艺术风格多元。明清两淮城市艺术的繁荣离不开徽商的巨大贡献,徽商凭借其雄厚的商业资产极大地促进了两淮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市民阶层的崛起,提高了城市的内生动力,影响了两淮城市的文化价值取向,强烈地刺激了市俗音乐文化的全面勃兴。徽商大贾的园亭宾客、文酒诗会对明清学术的交流与发展影响深远,使得明清两淮城市呈现人文荟萃、名伶辈出、风雅尽显的特殊气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淮城市 徽商 音乐风貌
下载PDF
安徽省煤炭资源可利用性和保障程度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刘春 俞显忠 《中国煤炭》 2023年第6期1-6,共6页
安徽省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两淮煤田,保有资源量338.17亿t,占全省资源量的99%以上。虽然资源相对丰富,但综合考虑相关制约因素,其勘查、开发和接替前景仍不容乐观。根据安徽省煤炭资源调查数据,介绍了安徽省煤炭资源勘查以及开发利用现状... 安徽省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两淮煤田,保有资源量338.17亿t,占全省资源量的99%以上。虽然资源相对丰富,但综合考虑相关制约因素,其勘查、开发和接替前景仍不容乐观。根据安徽省煤炭资源调查数据,介绍了安徽省煤炭资源勘查以及开发利用现状,并对安徽省煤炭供需形势进行了分析;通过对资源禀赋条件、勘查程度、矿体埋深及其压覆情况和开采技术条件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两淮煤田当前可利用资源量为244.64亿t,占保有资源量的72.3%,正常开采条件下估算保障年限为94 a,资源保障程度较好;未利用矿区保障年限为21 a,可有效接替资源不足。建议在勘查程度较高、找矿难度较大的现实情况下,应高度重视煤炭资源的节约利用,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转化升值,同时应加强对煤层气资源的综合利用,对政策性闭坑煤矿的资源可利用性进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淮煤田 煤炭资源勘查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煤炭供需 保障程度
下载PDF
低渗煤中N_(2)吸附模型适用性分析
4
作者 杨靖浩 刘会虎 +2 位作者 张琨 薛生 徐宏杰 《中国煤炭地质》 2023年第9期27-32,共6页
以中国两淮煤田低渗含煤区刘庄矿13煤和祁东矿7煤为研究对象,开展了N_(2)等温吸附试验。以回归系数平方、标准差和相对误差三种指标综合分析了Langmuir模型(简称L模型)、Toth模型(简称T模型)、Dubinin-Astakhov(简称D-A模型)、Dubinin-R... 以中国两淮煤田低渗含煤区刘庄矿13煤和祁东矿7煤为研究对象,开展了N_(2)等温吸附试验。以回归系数平方、标准差和相对误差三种指标综合分析了Langmuir模型(简称L模型)、Toth模型(简称T模型)、Dubinin-Astakhov(简称D-A模型)、Dubinin-Radushkevich模型(简称D-R模型)、Optimize Langmuir模型(简称优化L模型)、Optimize Toth模型(简称优化T模型)、Optimize Dubinin-Astakhov模型(简称优化D-A模型)、Optimize Dubinin-Radushkevich模型(简称优化D-R模型),共8种模型对低渗煤中N_(2)吸附曲线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两组煤样中N_(2)吸附都符合经典IUPAC等温吸附分类标准中的第Ⅰ型等温吸附曲线;8种模型对低渗煤中N_(2)吸附的拟合精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优化T模型>T模型>优化L模型>优化D-A模型>优化D-R模型>D-A模型>L模型>D-R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模型 氮气 低渗煤 两淮煤田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coalbed gas generation between Huaibei-Huainan coalfields and Qinshui coal basin based on the tectono-thermal modeling 被引量:13
5
作者 WU YuDong JU YiWen +3 位作者 HOU QuanLin HU ShengBiao PAN JieNan FAN JunJi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1年第7期1069-1077,共9页
The geothermal history and the tectonic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Huaibei-Huainan coalfields were reconstructed by using the vitrinite reflectance data, and their correlative restriction on coalbed gas generation of H... The geothermal history and the tectonic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Huaibei-Huainan coalfields were reconstructed by using the vitrinite reflectance data, and their correlative restriction on coalbed gas generation of Huaibei-Huainan coalfields and Qinshui coal basin was discussed. The burial, thermal, and maturity histories of are similar between Huaibei coalfield and Huainan coalfield, obviousl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Qinshui coal basin. Based on the tectono-thermal evolution characters of Huaibei-Huainan coalfields and Qinshui basin, the process of coalbed gas gener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1) Dur- ing Early Mesozoic, both in Huaibei-Huainan and Qinshui, the buried depth of Permian coal seams increased rapidly, which resulted in strong metamorphism and high burial temperature of coal seams. At this stage, the coal rank was mainly fat coal, and locally reached coking coal. These created an environment favoring the generation of thermogenic gas. (2) From Late Ju- rassic to Cretaceous, in the areas of Huaibei-Hualnan, the strata suffered from erosion and the crust became thinning, and the Permian coal-bearing strata were uplifted to surface. At this stage, the thermogenic gas mostly escaped. Conversely, in Qinshui basin, the cover strata of coal seams kept intact during this stage, and the thermogenic gas were mostly preserved. Furthermore, with the interaction of magmatism, the burial temperature of coal seams reached higher peak value, and it was suitable for the secondary generation of thermogenic gas. (3) From Paleogene onward, in area of Huainan-Huaibei, the maturity of coal and burial temperature were propitious to the generation of secondary biogenic gases. However, in Qinshui basin, the maturity of coal went against genesis of second biogenic gas or thermogenic gas. By comparison, Huaibei-Huainan coalfields are dominated by thermogenic gas with a significant biogenic gas and hydrodynamic overprint, whereas Qinshui basin is dominated mainly by thermogenic g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aibei coalfield huainan coalfield Qinshui coal basin tectono-thermal modeling coalbed gas generation
原文传递
淮北市杜集区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及提升措施
6
作者 冯东海 王翠婷 +1 位作者 费坤 马友华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7期153-158,共6页
为掌握杜集区耕地质量等级与高、中、低产田在各乡镇的分布,探究杜集区耕地质量等级提升的有效措施,本文利用ArcGIS软件平台、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平台,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评价单元、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和隶属度,建立耕地质... 为掌握杜集区耕地质量等级与高、中、低产田在各乡镇的分布,探究杜集区耕地质量等级提升的有效措施,本文利用ArcGIS软件平台、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平台,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评价单元、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和隶属度,建立耕地质量评价数据库,完成杜集区的耕地质量等级划分。结果表明,杜集区平均耕地质量等级为4.58级,高产田主要分布在朔里镇、石台镇和段园镇,面积1 547.93 hm^(2),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19.34%;中产田分布范围较广,包括矿山集街道、朔里镇、高岳街道、段园镇和石台镇,面积6 455.68 hm^(2),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80.66%。依据杜集区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的结果,初步判断杜集区耕地质量等级提升的限制因素为灌溉能力和排水能力,提出了相应的耕地质量提升措施,并分析了耕地质量提升模式及其取得的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质量 评价指标 提升措施 安徽淮北 杜集区
下载PDF
两淮煤田煤储层孔-裂隙系统与煤层气产出性能研究 被引量:136
7
作者 姚艳斌 刘大锰 +2 位作者 黄文辉 汤达祯 唐书恒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3-168,共6页
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显微裂隙分析、压汞孔隙分析及低温氮吸附试验等手段,研究了两淮煤田煤储层孔、裂隙系统发育情况.研究发现该区煤储层孔、裂隙系统具有如下特征:①显微裂隙非常发育,且多以宽度小于5μm且长度小于300 μm的裂隙为主体... 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显微裂隙分析、压汞孔隙分析及低温氮吸附试验等手段,研究了两淮煤田煤储层孔、裂隙系统发育情况.研究发现该区煤储层孔、裂隙系统具有如下特征:①显微裂隙非常发育,且多以宽度小于5μm且长度小于300 μm的裂隙为主体;②孔隙度较小,且孔隙类型中吸附孔(0~100 nm)远比渗流孔(大于100nm)发育;③吸附孔多为连通性较差的一端封闭的平行板毛细孔.这种两极、双峰分布的孔裂隙系统结构,有利于煤层气的聚集,但对煤层气的开采不十分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淮煤田 煤储层 孔隙结构 裂隙系统 煤层气
下载PDF
两淮煤田煤系岩石热导率特征及其对地温场的影响 被引量:18
8
作者 徐胜平 彭涛 +2 位作者 吴基文 张海潮 任自强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6-81,共6页
随着煤炭开采深度的增大,矿井高温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必须对矿区的地温场特征进行研究.基于安徽淮北和淮南煤田煤系所测定的127块岩石样品的热导率数据,结合区内前人的研究成果,全面报道两淮煤田岩石热导率参数及其特征,并分析热导率对... 随着煤炭开采深度的增大,矿井高温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必须对矿区的地温场特征进行研究.基于安徽淮北和淮南煤田煤系所测定的127块岩石样品的热导率数据,结合区内前人的研究成果,全面报道两淮煤田岩石热导率参数及其特征,并分析热导率对现今地温场的影响.结果表明:两淮煤田煤系岩石热导率变化范围为0.37-4.36W/(m·K),平均值为2.54W/(m·K);热导率与岩性、埋藏深度、地层时代和密度等密切相关,砂岩的热导率普遍大于泥岩和煤,热导率和深度、密度均表现为正相关关系;岩石导热性的差异对区内地温场的影响较大,导热性差的松散层和煤层往往会造成地温异常,且上覆松散层愈厚其地温愈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导率 特征 地温场 两淮煤田
下载PDF
用测井曲线划分煤体结构和预测煤储层渗透率 被引量:91
9
作者 傅雪海 姜波 +3 位作者 秦勇 叶诗忠 章云根 曾庆华 《测井技术》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40-143,共4页
基于测井曲线划分的煤体结构 ,利用聚类分析将两淮煤田各矿井煤体结构划分为原生结构 碎裂煤 (Ⅰ类 )、碎斑煤(Ⅱ类 )和糜棱煤 (Ⅲ类 ) 3种类型。根据煤层气试井资料 ,建立了煤储层渗透率与Ⅱ、Ⅲ类构造煤厚度百分比之间的数学模型 ,... 基于测井曲线划分的煤体结构 ,利用聚类分析将两淮煤田各矿井煤体结构划分为原生结构 碎裂煤 (Ⅰ类 )、碎斑煤(Ⅱ类 )和糜棱煤 (Ⅲ类 ) 3种类型。根据煤层气试井资料 ,建立了煤储层渗透率与Ⅱ、Ⅲ类构造煤厚度百分比之间的数学模型 ,并依据Ⅱ、Ⅲ类构造煤的发育程度 ,将煤储层渗透率划分为高、中、低渗 3个级别。在上述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 ,探讨了两淮煤田Ⅱ、Ⅲ类构造煤和低渗区的分布特征 ,为煤层气勘探选区避开煤体结构强烈破碎、煤储层可改造性差的区段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曲线 划分 煤体结构 预测 煤储层 渗透率 煤层气
下载PDF
两淮煤田大地热流分布及其构造控制 被引量:13
10
作者 彭涛 吴基文 +2 位作者 任自强 徐胜平 张海潮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391-2401,共11页
基于127块煤系地层岩石样品的热导率测定结果,并结合59个井田内可靠的系统测温数据,计算得出两淮煤田的大地热流值,并编制大地热流分布图,其结果表明:两淮煤田大地热流值变化范围为29.7~83.9mW·m^-2,平均值为58.3mW·m^-2,... 基于127块煤系地层岩石样品的热导率测定结果,并结合59个井田内可靠的系统测温数据,计算得出两淮煤田的大地热流值,并编制大地热流分布图,其结果表明:两淮煤田大地热流值变化范围为29.7~83.9mW·m^-2,平均值为58.3mW·m^-2,和其他沉积盆地存在一定的差异,且淮南煤田大地热流值(63.7mW·m^-2)远大于淮北煤田(55.2mW·m^-2).综合分析得出,两淮煤田大地热流与其他盆地的差异以及淮南煤田热流值高于淮北煤田的现象为构造演化和区域地质背景的控制结果;而研究区内热流的分布不均主要是由于受地质构造对地温场的影响所致,推覆构造上下盘现今热流值的差异尤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淮煤田 热导率 大地热流 构造控制
下载PDF
山东及两淮地区石炭、二叠系高分辨层序序列对比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增学 魏久传 +2 位作者 韩美莲 刘德勇 张德强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z1期6-10,共5页
研究了山东和两淮煤田石炭、二叠系层序地层学特征 ,以陆表海聚煤盆地充填沉积为重点 ,进行了高分辨层序地层划分 .研究表明 ,陆表海盆地充填序列可划分出三级层序 12个 ,四级层序 2 4个 ,五级层序最多可识别出 4 6个 .通过山东地区与... 研究了山东和两淮煤田石炭、二叠系层序地层学特征 ,以陆表海聚煤盆地充填沉积为重点 ,进行了高分辨层序地层划分 .研究表明 ,陆表海盆地充填序列可划分出三级层序 12个 ,四级层序 2 4个 ,五级层序最多可识别出 4 6个 .通过山东地区与两淮煤田的对比分析认为 ,三级和四级层序可以对比和追踪 ,其精度和准确程度较高 ,而五级层序对比较为困难 .层序对比的关键问题是各级层序界面的识别与追踪 ,特别是低级别层序界面的识别与对比 .提出了山东及邻区高分辨层序地层划分方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层序 石炭系 二叠系 鲁西 淮南 淮北
下载PDF
采煤沉陷区农田-水域生态系统变化前后服务价值评估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李慧 易齐涛 +2 位作者 章磊 王晓萌 徐鑫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354-361,404,共9页
两淮矿区煤炭大规模的井工开采导致了广泛的土地沉陷和积水,农业生态系统向水域生态系统转变,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重大变化,采矿前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比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采矿活动对区域生态系统扰动影响。该研究参照农田生态系... 两淮矿区煤炭大规模的井工开采导致了广泛的土地沉陷和积水,农业生态系统向水域生态系统转变,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重大变化,采矿前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比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采矿活动对区域生态系统扰动影响。该研究参照农田生态系统和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并选取合理的指标体系,对两淮典型矿区农田生态系统向水域生态系统转变前后的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了定量估算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多样化,使得其服务功能单位面积总价值均高于此前的农田生态系统,淮南3个研究水域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从原来的农田生态系统的53 845元/(hm2·a)增加至95 203~133 089元/(hm2·a)的范围,而淮北2个研究水域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则从47 624元/(hm2·a)增加至82 948~93 204元/(hm2·a)的范围;由于大量储水空间的形成,农田生态系统原有的产品提供价值主要转变为供水价值,占总服务价值的45%左右;同时水域水分调节功能和水质净化功能也显著增强,二者在淮南水域占到总服务价值的48%左右,在淮北水域则为40%左右;由于水域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显著下降,使得其初级产品提供能力和气体调节能力弱化80%~90%,但生物多样性服务价值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两淮矿区 土地利用 采煤沉陷
下载PDF
断层分层信息维及其在深部煤炭开采地质条件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6
13
作者 武昱东 琚宜文 +3 位作者 侯泉林 潘结南 张杨 范俊佳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323-1330,共8页
以淮北煤田临涣矿区为例,对3个不同采区的二叠系含煤地层进行了断层带面积信息维的分层计算,获得了不同开采层位的断层带面积信息维分布等值线图,并结合各煤层内构造状态和瓦斯含量对信息维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和评估。结果表明,研究区... 以淮北煤田临涣矿区为例,对3个不同采区的二叠系含煤地层进行了断层带面积信息维的分层计算,获得了不同开采层位的断层带面积信息维分布等值线图,并结合各煤层内构造状态和瓦斯含量对信息维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和评估。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断层带面积信息维的分维值较好地反映了断层的构造复杂程度,高分维值单元的构造相对复杂;大(中)型断裂穿过不同层位时,对应单元的分维值表现出较高的相似性;并且随着开采层位的加深,各煤层信息维的分维值从统计学特征上表现为均值减小、标准差增加。在此基础上,预测了临涣矿区深部未开发层位的断层带面积信息维分布特征,推测深部煤层中受到断层带影响的单元可能较少,但在局部单元会有密集的小断层,不利于瓦斯的逸散,因而很可能具有相对更高的瓦斯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信息维 深部煤炭资源 分层评估 瓦斯逸散 两淮煤田
下载PDF
两淮采煤沉陷积水区水体水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41
14
作者 孙鹏飞 易齐涛 许光泉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345-1353,共9页
为分析沉陷积水区主要补给水源及相应的溶质来源,在淮南"潘谢"矿区和淮北"朱-杨庄"矿区各选取3个研究站点,基于水化学基本理论和原理,分析了各研究水域主要离子质量浓度、组成及类型,采用Gibbs图及因子分析方法,对... 为分析沉陷积水区主要补给水源及相应的溶质来源,在淮南"潘谢"矿区和淮北"朱-杨庄"矿区各选取3个研究站点,基于水化学基本理论和原理,分析了各研究水域主要离子质量浓度、组成及类型,采用Gibbs图及因子分析方法,对水化学特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水体总溶解性固体(TDS)质量浓度在丰、平、枯水期总体上逐渐升高,淮北沉陷积水区水体的矿化度、碱度和总硬度均高于淮南沉陷积水区。水化学组成在区域范围具有一定的空间变异性,HCO-3和Na+在阴阳离子中占有最大比例;淮南3个站点水化学类型主要为Na+-HCO-3-Cl-和Na+-Ca2+-HCO-3型,淮北3个站点则为Na+-Mg2+-HCO-3型。Gibbs图和因子分析共同揭示了淮南沉陷积水区水化学特征主要受浅层地下水和地表径流的双重影响,而淮北沉陷积水区离子组成主要体现了区域浅层地下水化学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沉陷区 水化学 因子分析 淮南矿区 淮北矿区
下载PDF
两淮煤田煤系地层岩石热导率特征 被引量:7
15
作者 彭涛 张海潮 +2 位作者 任自强 沈书豪 徐胜平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70-475,共6页
基于对淮北和淮南煤田煤系地层所测定的127块岩石样品的热导率结果,对测试的岩石热导率结果进行校正,还原岩石初始压力和温度环境下的热导率,校正结果值略大于实测值。同时结合区内前人的实测数据,全面报道了两淮煤田岩石热导率参... 基于对淮北和淮南煤田煤系地层所测定的127块岩石样品的热导率结果,对测试的岩石热导率结果进行校正,还原岩石初始压力和温度环境下的热导率,校正结果值略大于实测值。同时结合区内前人的实测数据,全面报道了两淮煤田岩石热导率参数及其特征,并从多方面分析了影响热导率大小的因素。结果表明:两淮煤田煤系地层岩石热导率变化范围为0.37~4.36W/mK,平均值2.54W/mK;热导率与岩性、埋藏深度、地层时代和密度等相关密切,砂岩的热导率普遍大于泥岩和煤,热导率和深度、密度均表现为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导率 校正 影响因素 两淮煤田
下载PDF
两淮煤田煤系天然气勘探开发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6
作者 张文永 朱文伟 +4 位作者 窦新钊 赵志义 胡广青 丁海 易小会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45-251,237,共8页
为进一步开发安徽两淮煤田天然气,基于近年来煤系天然气的研究成果,系统总结了两淮煤田煤系天然气主要的成藏地质条件,结合潘气-1井最新钻探成果,深入剖析了石炭-二叠系煤层气、页岩气和致密砂岩气的垂向展布特征,并进一步提出了两淮煤... 为进一步开发安徽两淮煤田天然气,基于近年来煤系天然气的研究成果,系统总结了两淮煤田煤系天然气主要的成藏地质条件,结合潘气-1井最新钻探成果,深入剖析了石炭-二叠系煤层气、页岩气和致密砂岩气的垂向展布特征,并进一步提出了两淮煤田煤系天然气勘探开发方向。结果表明:两淮煤田煤系天然气资源潜力大,主要层位泥页岩有机质丰度高,热演化进入成熟阶段,孔裂隙系统发育一般,垂向上发育了多套稳定沉积的煤系"三气"共生组合形式。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两淮煤田下一步工作重点应立足于多种天然气资源共探共采系统开展工作,同时建立煤炭与煤系天然气勘查开发过程中各种技术规范和标准,促进煤炭与煤系天然气协同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天然气 共探共采 两淮煤田 低渗透率煤层
下载PDF
安徽省两淮矿区地质环境治理技术 被引量:17
17
作者 徐良骥 严家平 高永梅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7-40,共4页
由于采煤、采石活动影响,两淮矿区内分布着大面积的沉陷区、积水域和采石场遗迹地。针对两淮矿区矿山地质环境现状,提出了因地制宜、多元综合整治的地质环境治理理念,在矿区内采用沉陷区复垦、设立特色矿山公园、山地地质环境治理等技... 由于采煤、采石活动影响,两淮矿区内分布着大面积的沉陷区、积水域和采石场遗迹地。针对两淮矿区矿山地质环境现状,提出了因地制宜、多元综合整治的地质环境治理理念,在矿区内采用沉陷区复垦、设立特色矿山公园、山地地质环境治理等技术对地质环境进行治理。探讨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多元治理技术模式,提出采煤沉陷区的"两大层次、三大类型、六种模式"复垦技术,因地制宜设立了淮北矿山公园及采石场遗迹的治理技术等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淮矿区 地质环境 多元综合治理 技术模式
下载PDF
煤系共伴生资源利用现状及两淮煤田前景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陈健 陈萍 +1 位作者 刘文中 胡友彪 《洁净煤技术》 CAS 2015年第6期105-108,共4页
为对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基于文献调研,系统介绍了我国煤系共伴生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并结合部分测试数据,展望了安徽两淮煤田煤系共伴生资源的勘探及利用前景。结果表明:煤中部分稀有元素(Ga、Ge、Li、Nb、Ta、Zr和REEs等)... 为对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基于文献调研,系统介绍了我国煤系共伴生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并结合部分测试数据,展望了安徽两淮煤田煤系共伴生资源的勘探及利用前景。结果表明:煤中部分稀有元素(Ga、Ge、Li、Nb、Ta、Zr和REEs等)可能富集成矿,具有开发利用价值,我国已从煤及煤灰中提取Ga和Ge。两淮煤田煤系地层中铝质泥岩层(铝土岩)、受岩浆侵入影响的煤层及石炭系太原组灰岩等均为稀有元素勘探的目标层,可能具有潜在开发利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有元素 伴生资源 两淮煤田
下载PDF
酸雨对江苏淮北地区大豆产量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国正 吴洪颜 +3 位作者 何小红 王伟丽 濮梅娟 喻德跃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51-256,共6页
研究利用1992-2013年江苏省酸雨观测资料和大豆产量资料,分析酸雨对淮北地区大豆产量的影响。首先分析了淮北地区大豆生育期内酸雨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拉格朗日插值法计算了酸雨年的大豆期望产量,得到酸雨致灾损失率;然后通过对大... 研究利用1992-2013年江苏省酸雨观测资料和大豆产量资料,分析酸雨对淮北地区大豆产量的影响。首先分析了淮北地区大豆生育期内酸雨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拉格朗日插值法计算了酸雨年的大豆期望产量,得到酸雨致灾损失率;然后通过对大豆酸雨灾损率与生育期降水p H做相关分析,筛选大豆生长受酸雨影响最敏感的生育阶段,构建基于生育期降水p H的产量损失模型;最后,依据酸雨灾害损失率和酸雨发生频率确定风险指数模型,根据风险指数大小对淮北地区大豆生长开展酸雨影响风险区划。结果表明:2007年以来,淮北地区大豆生育期内酸雨发生频率自西向东逐渐增加,且有逐年下降趋势;生育时期内降水p H除淮安外皆小于5.6,2000年以后徐州、淮安大豆生育期降水pH持续下降,至2009年开始回升;大豆受酸雨影响平均灾损率为8%~20%,徐州的平均灾损率高于淮安;大豆成熟前各生育期的降水p H与产量灾损率呈非线性显著负相关,即灾损率随着生育期降水pH的增加而呈曲线下降,以开花~结荚期和播种~出苗期最显著;酸雨对大豆生长影响的风险分区以灌云、灌南以及睢宁县为风险高值区,徐州、泗洪和淮安为风险低值区,其它地区为中影响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酸雨 淮北地区 期望产量 灾损率
下载PDF
安徽省两淮煤田控煤构造样式研究 被引量:15
20
作者 朱文伟 张品刚 +2 位作者 张继坤 林燕华 孙贵 《中国煤炭地质》 2011年第8期49-52,共4页
在系统总结安徽省煤田构造特征的基础上,运用构造控煤分析方法,提出煤田控煤构造样式,将其划分为六大类18种亚类,并重点讨论了两淮煤田控煤构造样式的成因及其与煤炭资源赋存之间的关系,从而查明了安徽省煤炭资源赋存的基本规律。结果表... 在系统总结安徽省煤田构造特征的基础上,运用构造控煤分析方法,提出煤田控煤构造样式,将其划分为六大类18种亚类,并重点讨论了两淮煤田控煤构造样式的成因及其与煤炭资源赋存之间的关系,从而查明了安徽省煤炭资源赋存的基本规律。结果表明:淮北煤田变形强烈,控煤构造样式以伸展控煤构造样式为主;淮南煤田受南北向挤压影响较大,控煤构造样式多以挤压控煤构造样式为特征,南北缘煤系改造变动频繁;在皖南煤田局部发育同沉积控煤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田构造 控煤构造样式 赋煤规律 两淮煤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