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内经》运气七篇大论对“亢害承制”本义及应用初探
1
作者 李嘉豪 老膺荣 《陕西中医》 CAS 2024年第5期666-669,674,共5页
“亢害承制”理论为中医运气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从《素问》中原文出发,本文整理、分析其中七篇大论中“亢害承制”相关原文,本文初步阐释亢害承制理论含义,通过对上下文“天道”“地理”含义的辨析明确运气学中亢害承制理论的本义... “亢害承制”理论为中医运气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从《素问》中原文出发,本文整理、分析其中七篇大论中“亢害承制”相关原文,本文初步阐释亢害承制理论含义,通过对上下文“天道”“地理”含义的辨析明确运气学中亢害承制理论的本义及范畴,从而对季节性疾病(包括慢性病及疫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治则治法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五运六气 运气七篇 亢害承制 主气 周期节律
下载PDF
法国汉学家、加拿大裔美国生理学家与《黄帝内经》首部英译本
2
作者 王银泉 《中医药文化》 2023年第2期105-126,共22页
中医知识以译介途径传入西方最初由明末清初在华耶稣会士翻译为拉丁文和法文等欧洲语言。就中医典籍英译而言,迄今学界一致公认《黄帝内经》最早的英译于1925年由道森(Dawson)完成,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学界只知晓这个译者的一个英文... 中医知识以译介途径传入西方最初由明末清初在华耶稣会士翻译为拉丁文和法文等欧洲语言。就中医典籍英译而言,迄今学界一致公认《黄帝内经》最早的英译于1925年由道森(Dawson)完成,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学界只知晓这个译者的一个英文姓氏Dawson和名字首字母P,即P.Dawson。换言之,没人知晓其完整姓名,且道森更是被错误地认定为德国人并且被长期以讹传讹。过往研究也从未提及道森的译文发表在1925年《医学史年鉴》的具体哪一期以及《医学史年鉴》是个什么样的刊物。大量原始文献的考证以及相关研究,确认了道森的国籍和学术身份,《黄帝内经素问》首个英译者为出生在加拿大、大半辈子生活和工作在美国的运动生理学家珀西·米拉德·道森(Percy Millard Dawson,1873—1970),译文发表在1925年3月出版的美国医学史期刊《医学史年鉴》(Annals of Medical History)第7卷第1期。颇为出乎意料的是,道森翻译的《黄帝内经素问》的源语文本并不是中文著作,而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中国生活了46年的法国耶稣会士戴遂良(Léon Wieger,1856—1933)于1917年在中国直隶河间府献县出版的法语版汉学著作《中国宗教信仰及哲学观通史》(Histoire des croyances religieuses et opinions philosophiques en Chine depuis l’origine jusqu’a nos jours)的其中一课。世界比较宗教学研究先驱艾尔伯特·伊斯坦斯·海登(Albert Eustace Haydon,1880—1975)是《黄帝内经素问》首个英译本的重要促成者。由此,关于首个《黄帝内经》英译者的身份,从国籍被张冠李戴和身份模糊不清,以至于只有寥寥数语,且语焉不详的简介,甚至长期成为以讹传讹的例子,到现在还原史实抽丝剥茧般地水落石出真相大白。上述重大发现推动了中医英译与对外传播史研究方向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也揭秘了横跨东西半球三大洲的中西文化知识互译与交流传播的“哥伦布大交换”一个经典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素问》 英译 《医学史年鉴》 道森 戴遂良 汉学家
下载PDF
浅谈汪昂研究《黄帝内经》的成就 被引量:4
3
作者 董正华 韩志毅 +1 位作者 张文军 赵钰蓉 《河南中医》 2012年第5期565-567,共3页
明清医家汪昂撷取《素问》、《灵枢》的精要内容,分为九类加以整理,博采众家之长,又参合己见,编成《素问灵枢类纂约注》。全书以儒释医,通俗易懂;注解经文,质疑自释;精释运气,见解深邃;论述脏腑,颇多发明;阐释病机,指导临床;阐释治法,... 明清医家汪昂撷取《素问》、《灵枢》的精要内容,分为九类加以整理,博采众家之长,又参合己见,编成《素问灵枢类纂约注》。全书以儒释医,通俗易懂;注解经文,质疑自释;精释运气,见解深邃;论述脏腑,颇多发明;阐释病机,指导临床;阐释治法,明确逆从,是汪昂研究《黄帝内经》的心血结晶,流传广泛,对后世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 汪昂
下载PDF
运用《内经》理论辨证论治咳嗽 被引量:5
4
作者 尹新中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7年第12期2460-2461,共2页
运用中医药理论对临床常见症状——咳嗽的病因病机及治则进行了论述,着重提出咳嗽一证不能仅限于见咳止咳,单独治肺,而要寻找咳证的深层次原因,同时治疗上也要把握针对病因的治疗。较为详实读经典,指导临床。引《医学心悟》方"止嗽... 运用中医药理论对临床常见症状——咳嗽的病因病机及治则进行了论述,着重提出咳嗽一证不能仅限于见咳止咳,单独治肺,而要寻找咳证的深层次原因,同时治疗上也要把握针对病因的治疗。较为详实读经典,指导临床。引《医学心悟》方"止嗽散""治诸般咳嗽"。结合现代医学对慢性咳嗽最常见的原因鼻后滴流综合征、咳嗽变异性哮喘及食管反流性疾病进行分析。结合临床对感冒后咳嗽运用中医药治疗介绍证治体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咳嗽 内经·素问 感冒后咳嗽 辨证论治
下载PDF
《素问》“治之以兰”与“或石治之”新释 被引量:3
5
作者 冯文林 《上海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64-65,共2页
《素问》自传世以来,历代医家对其注释考证者颇多,但目前其中仍然有许多内容和文字值得商榷。近日,笔者把《素问》不同篇章前后联系贯穿,并依据历代各家注疏以及相关史料,发现其中有些内容仍有新的内涵。如《素问·奇病论》的... 《素问》自传世以来,历代医家对其注释考证者颇多,但目前其中仍然有许多内容和文字值得商榷。近日,笔者把《素问》不同篇章前后联系贯穿,并依据历代各家注疏以及相关史料,发现其中有些内容仍有新的内涵。如《素问·奇病论》的“治之以兰”的“兰”被传统解释为“芳香化浊之草”;再如,《素问·腹中论》的“石之则狂”和《素问·病能论》的“或石治之”的“石”常常被认为是“针刺”、“砭石”等,笔者提出一己之见,重新注释如下,希望同道给予批评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素问》 释义 《内经》
下载PDF
从《黄帝内经》看“心包络”与“心包” 被引量:9
6
作者 柴瑞震 陈业兴 《河南中医》 2014年第2期197-198,共2页
通过对《黄帝内经》有关篇章中的记载考证,认为心包络是经典中固有的全称概念,心包络即包心之络脉,不是包心之外膜。心包是心包络的省称或简称。现代却以心包取代心包络使用,并误解中医"心包"为现代医学的心包。中医的心包已... 通过对《黄帝内经》有关篇章中的记载考证,认为心包络是经典中固有的全称概念,心包络即包心之络脉,不是包心之外膜。心包是心包络的省称或简称。现代却以心包取代心包络使用,并误解中医"心包"为现代医学的心包。中医的心包已经演变为现代医学心包膜的简称,两个心包含义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素问》 《灵枢经》 心包络 心包 心包经 心包膜
下载PDF
《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评介 被引量:1
7
作者 罗根海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2期65-67,共3页
《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是已故著名医史文献学家郭霭春教授的生前力作,1995年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代表了当代《素问》研究的最新水平。《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一书以校勘为特色,先后使用传统校勘手段,以及对校、参校、核校、体... 《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是已故著名医史文献学家郭霭春教授的生前力作,1995年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代表了当代《素问》研究的最新水平。《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一书以校勘为特色,先后使用传统校勘手段,以及对校、参校、核校、体校等方法,校正了许多历史遗案,同时纠正许多注释上的讹误之处。论文引证郭霭春教授的其他同类书籍,通过互证对他的不同校勘方法,做了详细的举例说明、分析,并通过数据统计,理清这部医经古籍的学术价值和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 校注 评介
下载PDF
从生态翻译学看《黄帝内经·素问》的中医术语英译 被引量:3
8
作者 陈松菁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50-53,共4页
中医术语翻译是中医英语学科关注的重点和热点,也是中医典籍翻译的难点。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分析《黄帝内经?素问》的中医术语翻译的原则和方法,以期为中医典籍的翻译带来一些新的启示。
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 中医术语 《黄帝内经·素问》
下载PDF
《素问》“治未病”学术思想选讲(一)
9
作者 连建伟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4期509-511,共3页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从医学、养生角度对《黄帝内经.素问》里有关"治未病"的条文进行诠释与讲解。
关键词 内经 素问 治未病 养生 王冰 人体本质
下载PDF
《素问》“治未病”学术思想选讲(二)
10
作者 连建伟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5期637-640,共4页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从医学、养生角度对《黄帝内经.素问》里有关"治未病"的条文进行诠释与讲解。
关键词 内经 素问 治未病 养生 王冰 人体本质
下载PDF
《素问》“治未病”学术思想选讲(三)
11
作者 连建伟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6期765-767,771,共4页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从医学、养生角度对《黄帝内经·素问》里有关"治未病"的条文进行诠释与讲解。
关键词 内经 素问 治未病 养生 王冰 人体本质
下载PDF
《香草续校书·内经素问》版本考述
12
作者 姚海燕 《中医文献杂志》 2015年第1期6-8,共3页
《香草续校书·内经素问》是晚清著名儒家学者于鬯校注医经的重要著作,向来受到研治《内经》者的重视。文章对该书存世各版本的详细情况及其源流关系作了考证梳理,可供中医古籍的学习研究者参考利用。
关键词 香草续校书 内经素问 版本 考证
下载PDF
伤寒“传足不传手”探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封鑫宇 田露 《河南中医》 2020年第11期1642-1645,共4页
根据《五十二病方》记载,《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所记载病候数目相差较多,足脉分别为70个和103个,手脉仅为8个和34个,足六经分布的范围包含了手六经分布的范围,故在此处只言足经,不言手经。根据《阴阳十一脉灸经》中所... 根据《五十二病方》记载,《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所记载病候数目相差较多,足脉分别为70个和103个,手脉仅为8个和34个,足六经分布的范围包含了手六经分布的范围,故在此处只言足经,不言手经。根据《阴阳十一脉灸经》中所叙述的经络循行范围来看,足六经除了太阴脉止于腹部外,其余五经皆经躯干循行至头部,足六经的分布范围远大于手六经。从伤寒传经顺序、命名方法以及记载的病候来看,《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明显更重视足六经,《素问·热论》可能受此影响。从气血运行与经脉关系看,根据足六经比手六经分布广这一现象推论,伤寒传于足六经表现出来的诸症包括了伤寒传于手六经表现出的症状。可见,《素问·热论》所论伤寒并非单单传于足六经,而是传于手足十二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足不传手” 伤寒 《黄帝内经素问》
下载PDF
“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探讨 被引量:3
14
作者 姬永宽 满天 《河南中医》 2018年第12期1791-1794,共4页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对"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现象的解释可以理解为:"左手足不便、耳目聪明"与"右耳目不聪明、手足便"是在气血分布影响下产生的结果。气血的不均衡分布导致了左右耳目、手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对"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现象的解释可以理解为:"左手足不便、耳目聪明"与"右耳目不聪明、手足便"是在气血分布影响下产生的结果。气血的不均衡分布导致了左右耳目、手足偏强的现象,这种不均衡分布以人体左右"阳阴"属性的不同为条件,即"东方阳也、西方阴也"("左右"与"东方、西方"属同义概念替换),而这一"阴阳属性"的差异则是受四季更迭影响而产生的结果。冬春两季气血主要分布在左手和左足,夏秋两季气血主要分布在右手和右足。"人气"冬春在人体之左,夏秋在人体之右。冬春"人气"在左,时值春季"升浮"之性,气血上浮而养头面,故左耳目"聪明"于右耳目;夏秋"人气"在右,又值秋季"收敛"之性,气血下行而养四肢,故右手足"强"于左手足。"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这一现象既是对古人所总结的"天人合一"观念的具体运用,也是对后世脉诊原理的探索,对揭示古人的阴阳观念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不足西北 地不满东南” 《黄帝内经·素问》 《灵枢经》 《伤寒论》 东方阳 西方阴
下载PDF
《黄帝内经·素问》中“刺”的语义内涵研究
15
作者 陈珊 闻永毅 《河南中医》 2021年第10期1465-1468,共4页
目的:对《黄帝内经·素问》中动词“刺”的语义进行描写与分析,探究中医语境下动词“刺”的语义内涵。方法:选用中医经典文献语料库中的《素问》文本为语料来源,利用语料库检索工具WordSmith检索电子文本中“刺”字,组成一个独立文... 目的:对《黄帝内经·素问》中动词“刺”的语义进行描写与分析,探究中医语境下动词“刺”的语义内涵。方法:选用中医经典文献语料库中的《素问》文本为语料来源,利用语料库检索工具WordSmith检索电子文本中“刺”字,组成一个独立文本文件,分析其语义。结果:动词“刺”呈现3个显著特征:①刺之后的名词性成分为穴位;②事件过程要素“动作(戳)”突显成为语义焦点;③“工具(针)”词汇概念的融合与分离呈现在句式上。结论:动词“刺”的语义内涵可以概括为“施事(医者)+工具(针)+动作(戳)+对象(病人)+目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 语义 《黄帝内经·素问》
下载PDF
《针经》《素问》编撰与流传解谜 被引量:14
16
作者 黄龙祥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20年第2期67-74,共8页
通过对传世本《灵枢》《素问》编纂思想的发掘和梳理,发现二者是一部完整书的两个部分,二者的性质、关系是以《灵枢》为内篇,系理论创新之作,叙述方法以"撰"为主;以《素问》为外篇,为临床应用和资料整理性质,叙述方法以"... 通过对传世本《灵枢》《素问》编纂思想的发掘和梳理,发现二者是一部完整书的两个部分,二者的性质、关系是以《灵枢》为内篇,系理论创新之作,叙述方法以"撰"为主;以《素问》为外篇,为临床应用和资料整理性质,叙述方法以"编"为主。内、外篇皆成于西汉晚期至东汉之间,作者为曾长期在国家藏书机构任职的一流学者。在宋以前外篇流传更广,内篇则流传很有限,二者在传承过程中,虽内容有亡佚及添补、篇次有错乱及人为调整,但总体而论,失真的程度不大,特别是内篇《灵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经》 《素问》 《黄帝内经》 版本流传
原文传递
“新校正”非“林校”说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玉川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2-4,共3页
“新校正”是《内经素问》中北宋校书者所作注文的冠语。明清以来学者无不以为它出于林亿等人之手,故有简称“林校”之说。本文作者首次提出,“新校正”是孙兆对林亿等《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作再一次重新校正时使用的称谓,是用来与林... “新校正”是《内经素问》中北宋校书者所作注文的冠语。明清以来学者无不以为它出于林亿等人之手,故有简称“林校”之说。本文作者首次提出,“新校正”是孙兆对林亿等《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作再一次重新校正时使用的称谓,是用来与林亿等的校注相区别的标志;并从校注的条文总数、校注写作的年代与孙兆作“新校正”的可能性等方面,作了必要的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医学史 内经素问 新校正 林亿
原文传递
《黄帝内经·素问》中“郁”的英译探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袁卓喜 李莉莲 《中国科技翻译》 2022年第2期61-64,16,共5页
本文梳理《黄帝内经·素问》中“郁”的概念,对比分析了李照国、吴连胜、文树德和倪毛信四部译本中对“郁”的翻译。对比发现,不同译本根据语境对“郁”有不同的译法,李译多以stagnate译“郁”,吴译交替使用stagnate和suppress,文... 本文梳理《黄帝内经·素问》中“郁”的概念,对比分析了李照国、吴连胜、文树德和倪毛信四部译本中对“郁”的翻译。对比发现,不同译本根据语境对“郁”有不同的译法,李译多以stagnate译“郁”,吴译交替使用stagnate和suppress,文译主要译之以oppress,倪译则以意译或省略不译为主。对照历代医书对“郁”义的考释,文章认为译之以stagnate更为贴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素问 “郁”义 英译
原文传递
《黄帝内经·素问》中“和”的英译 被引量:4
19
作者 杨雯珺 翟书娟 吴青 《中国科技翻译》 2021年第2期47-50,共4页
本文梳理《黄帝内经·素问》中"和"的概念,对比分析李照国和文树德两个译本。发现"和"多表示事物和合的特性、形神相和的健康观和阴阳调和的治疗观。两者相较,李照国译词选择多元。译者对"和"的翻译... 本文梳理《黄帝内经·素问》中"和"的概念,对比分析李照国和文树德两个译本。发现"和"多表示事物和合的特性、形神相和的健康观和阴阳调和的治疗观。两者相较,李照国译词选择多元。译者对"和"的翻译影响中医"和"文化的传播,正确传译文化负载词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其国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观念 中医文化 黄帝内经·素问 英译 国际传播
原文传递
《黄帝内经·素问》篇目中“论”的翻译初探
20
作者 李昌响 丁年青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3期6-8,共3页
探讨《黄帝内经·素问》篇目中"论"的内涵,并例举4部代表性译著中"论"的英译。从词义和词源学角度考察英译选词"Discourse""Discussion""Treatise"和"On",认为"... 探讨《黄帝内经·素问》篇目中"论"的内涵,并例举4部代表性译著中"论"的英译。从词义和词源学角度考察英译选词"Discourse""Discussion""Treatise"和"On",认为"论"当译为"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素问》 篇目 翻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