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5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ccurrence of Organic Matter in Calcimicrobialites across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in Huayingshan Region,Sichuan,South 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杨浩 王永标 陈林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CIE CSCD 2008年第5期518-525,共8页
Calcimicrobialites across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in Huayingshan (华蓥山) region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the fluorescence microscopic measurements to understand the occurrence of organic matter. The microbiali... Calcimicrobialites across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in Huayingshan (华蓥山) region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the fluorescence microscopic measurements to understand the occurrence of organic matter. The microbialites are composed of micrite matrix and coarse spar cement. Abundant rhombic or magnetic needle-like carbonate minerals were observed adrift within the cement. The fluorescence microscopic measurement indicates the micrite matrix in microbialites shows the most abundant organic matter, with the rhombic or magnetic needle-like carbonate minerals and coarse spar cement coming to the 2nd and the 3rd, respectively. Organic matter is mainly preserved in the space between the grains of the micrite minerals but almost evenly distributed in the rhombic or magnetic needle-like carbonate minerals. As one of the common diagenesis types, dolomitization is observed to occur in the microbialites in Huayingshan. However, the carbonate cement in microbialites still has high content of element Sr as shown by the microprobe analysis, reflecting that the dolomitization might have happened in a restricted environment. Observation under the fluorescence microscope shows that dolomitization just led to the redistribution of organic matter in the grain space of dolomite minerals, inferring that the diagenesis has a slight effect on the preservation, and thus on the content of organic matter in the microbiali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ganic matter calcimicrobialite PERMIAN-TRIASSIC fluorescence huayingshan.
下载PDF
Provenance of the Early Permian bauxitic claystone in Huayingshan region,Sichuan Basin,South China:Constraints from U-Pb ages and trace elements of detrital zircons 被引量:1
2
作者 Tian-Jia Liu Xun-Lian Wang +3 位作者 Zhen-Tao Wang Xi-Fang Liu Peng-Cheng Ju Jia-Ai Zhong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SCIE CSCD 2023年第2期211-228,共18页
The Early Permian bauxite in the Sichuan Basi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karst-type bauxite deposits in South China Block and its provenance is poorly understood.Here we present results of mineralogy,wholerock geochemis... The Early Permian bauxite in the Sichuan Basi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karst-type bauxite deposits in South China Block and its provenance is poorly understood.Here we present results of mineralogy,wholerock geochemistry,detrital zircon U-Pb ages and trace element compositions of the bauxitic claystone from the Lower Permian Dazhuyuan Formation and those of the siltstone from the underlying Lower Silurian Hanjiadian Formation in Huayingshan region,Sichuan Basin,South China Block to constrain the provenance of the bauxitic claystone.Detrital zircons from bauxitic claystone and siltstone have similar age spectra,and the ages of bauxitic claystone are classified into five groups of 2600-2200 Ma,1800-1600 Ma,1200-900 Ma,900-650 Ma,and 650-400 Ma respectively.Those of the siltstone are classified into four groups of 2600-2200 Ma,1200-900 Ma,900-650 Ma,and 650-400 Ma respectively.We propose that the bauxitic claystone in the study region has mixed sources:the siltstone of the Lower Silurian Hanjiadian Formation probably constitutes the dominant source,and the Late Paleoproterozoic magmatic rocks along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Block are probably the secondary source.Moreover,the source materials of the Hanjiadian Formation siltstone are mainly sourced from Grenville-aged magmatic rocks in the Cathaysia Block and Neoproterozoic magmatic rocks in the Jiangnan orogen,with minor contributions from the underlying clastic sediments in the Cathaysia Block and Pan-African magmatic rocks in the orogen in eastern Gondwa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ayingshan Dazhuyuan Formation Bauxitic claystone Detrital zircon Mixed sources
原文传递
四川盆地华蓥山断裂带南段地应力方向的差异:来自钻孔成像测井的启示
3
作者 唐荣 李金玺 +4 位作者 罗超 蔡鸿燕 谢荣洁 刘傲东 公子龙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7-562,共16页
华蓥山断裂带作为四川盆地内规模最大的断裂带,两侧地质构造存在较大差异,历史上该断裂带上频发5级左右地震,现今仍具一定活动性,扰动着盆地的地应力场。明确华蓥山断裂带的地壳应力状态可以提高对该地区活动变形、构造活动以及地震活... 华蓥山断裂带作为四川盆地内规模最大的断裂带,两侧地质构造存在较大差异,历史上该断裂带上频发5级左右地震,现今仍具一定活动性,扰动着盆地的地应力场。明确华蓥山断裂带的地壳应力状态可以提高对该地区活动变形、构造活动以及地震活动性的认识,并对后续华蓥山断裂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在收集整理华蓥山断裂带南段8处钻孔测井成像(钻孔崩落与钻孔诱发张裂缝)数据基础上,结合中国现代地应力场和四川盆地东南缘的地震震源机制解数据对其地应力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华蓥山断裂带南段南部地区大多数钻孔的最大水平主应力为北西西—南东东向,与四川盆地区域应力场方向一致,仅1处钻孔的最大水平主应力呈北东东—南西西向;在南段中部地区钻孔的最大水平主应力均为北东东—南西西向,对比四川盆地区域应力场呈逆时针偏转。应力方向发生偏转主要是由华蓥山断裂带基底性质变化、构造应力和区域应力场的综合作用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成像 地应力场 华蓥山断裂带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广邻快速公路华蓥山特长隧道方案的地质条件比选研究
4
作者 陈子龙 谭钢 唐志伟 《公路交通技术》 2024年第5期158-165,共8页
广邻快速公路为连接广安市与邻水县的重要高等级公路,其控制性工程华蓥山特长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极其复杂,施工及运营风险极高。为了降低隧道工程施工及运营风险,分析了隧址区的工程地质条件,重点论证了岩溶及岩溶水与煤矿... 广邻快速公路为连接广安市与邻水县的重要高等级公路,其控制性工程华蓥山特长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极其复杂,施工及运营风险极高。为了降低隧道工程施工及运营风险,分析了隧址区的工程地质条件,重点论证了岩溶及岩溶水与煤矿采空区2类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并通过对比不同方案的地质条件,确定了岩溶发育路段短、岩溶水危害较小、对环境影响较小、煤矿采空区长度短的隧道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蓥山特长隧道 岩溶及岩溶水 煤矿采空区 方案比选
下载PDF
2021年9月16日四川泸县M_(S)6.0地震震区三维S波精细速度结构 被引量:2
5
作者 吴萍萍 李大虎 +6 位作者 詹艳 郭慧丽 刘雪华 徐微 杨歧焱 鲁来玉 丁志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386-2403,共18页
近年来,四川盆地南缘(川南)中强地震频次增多和地震活动性增强,2021年9月16日四川省泸州市泸县M_(S)6.0地震的发生再次引起国内外学者对川南地区深部孕震环境和潜在地震危险性的密切关注.为了探究泸县6.0级地震震区的深部结构特征,本文... 近年来,四川盆地南缘(川南)中强地震频次增多和地震活动性增强,2021年9月16日四川省泸州市泸县M_(S)6.0地震的发生再次引起国内外学者对川南地区深部孕震环境和潜在地震危险性的密切关注.为了探究泸县6.0级地震震区的深部结构特征,本文基于最新布设于震区70个短周期密集地震台站的观测资料,采用背景噪声成像法构建了泸县M_(S)6.0震区三维S波精细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喻家寺向斜和华蓥山断裂带东/西支深部速度结构表现明显非均匀性,喻家寺向斜构造区在深度3.0 km内表现为低速,随着深度增加,速度逐渐增大.华蓥山断裂带东、西支除了存在局部低速非均匀体,整体上表现为NE-SW展布的高速特征.泸县震源区西侧4.0~6.0 km深度呈现低速异常,东侧则表现高速异常分布,主震位于高低速分界带,震区周边存在大范围的明显线状几何特征的地震分布,震源深度优势分布层位主要集中在3.0~5.0 km之间.综合已有的资料分析,主震西侧的低速异常区指示着该处可能存在流体,推测泸县6.0级地震可能是在区域构造应力和流体扰动的作用下,泸县震区的先存隐伏断层发生错动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县地震 背景噪声成像 S波速度结构 华蓥山断裂带 孕震环境
下载PDF
川东华蓥山褶皱带西天超大型玄武岩矿床地质特征及岩石成因 被引量:1
6
作者 黄从俊 李明辉 《地质与资源》 CAS 2023年第3期301-310,300,共11页
通过野外和镜下岩相学观察,结合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方法,研究了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西天超大型纤维用玄武岩矿床的地质特征,分析了矿石工业指标和矿床成因.结果表明:矿床位于川东褶皱带华蓥山背斜东翼,矿体呈似层状赋存于上二叠统峨眉... 通过野外和镜下岩相学观察,结合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方法,研究了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西天超大型纤维用玄武岩矿床的地质特征,分析了矿石工业指标和矿床成因.结果表明:矿床位于川东褶皱带华蓥山背斜东翼,矿体呈似层状赋存于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3β)地层中,矿石储量约1594×10^(4)t,达超大型规模;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西天玄武岩岩浆属高钛、高钾钙碱性-钙碱性系列;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区域内高钛峨眉山玄武岩及OIB型玄武岩特征相似;西天玄武岩为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外带组成部分,形成于板内构造环境,岩浆演化来源于OIB型源区且基本未受地壳物质混染,为地幔热柱成因的产物;矿床中的柱状节理玄武岩、块状玄武和气孔状玄武岩可用于纤维拉丝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蓥山褶皱带 玄武岩矿床 纤维材料 岩浆岩 四川省
下载PDF
华蓥山断裂带中段的活动时代及地震危险性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肖瑞卿 匡野 +3 位作者 孙明智 付琪智 魏柯佳 邓金花 《四川地质学报》 2023年第2期195-201,共7页
华蓥山基底断裂是四川盆地内部最重要的深断裂,不仅控制了四川盆地的基底物性和埋深差异,而且对断裂两侧的沉积作用和构造变形有明显的制约作用。作者通过野外地质调查,查明了华蓥山断裂带中段的空间展布和几何学特征,在断裂带不同部位... 华蓥山基底断裂是四川盆地内部最重要的深断裂,不仅控制了四川盆地的基底物性和埋深差异,而且对断裂两侧的沉积作用和构造变形有明显的制约作用。作者通过野外地质调查,查明了华蓥山断裂带中段的空间展布和几何学特征,在断裂带不同部位采集了断层泥样品,通过扫描电镜(SEM)、电子自旋共振(ESR),确定了华蓥山断裂带中段的最新活动年龄为(309±62)~(466±69) ka,表明华蓥山断裂带中段的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同时结合区域地震资料,分析了华蓥山断裂带的地震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蓥山断裂带 断层活动性 发震潜力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四川药用植物病害调查与病原鉴定 I.主要栽培药用植物病害 被引量:29
8
作者 陈小红 叶华智 +2 位作者 严吉明 秦芸 伍光庆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6年第1期58-62,共5页
对四川省24种主要栽培药用植物病害种类进行田间系统调查,采集病害标本,通过症状观察和病原鉴定,确诊了113种病害,其中25种为国内新记录。明确了每种药用植物的主要病害,为药用植物病害的防治和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关键词 四川 药用植物 病害名录 病原鉴定
下载PDF
重庆地区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动力环境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冯梅 安美建 +1 位作者 吴中海 谭成轩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19-328,共10页
使用中国地震台网约100台原始观测波形数据,利用FOCMEC震相法确定了2017年11月23日5.0级重庆武隆和2016年12月27日4.9级重庆荣昌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同时搜集了重庆地区近年来其它震源机制资料。结果显示武隆地震属于走滑正断型,与2013... 使用中国地震台网约100台原始观测波形数据,利用FOCMEC震相法确定了2017年11月23日5.0级重庆武隆和2016年12月27日4.9级重庆荣昌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同时搜集了重庆地区近年来其它震源机制资料。结果显示武隆地震属于走滑正断型,与2013年发生在七曜山断裂带中段的石柱地震活动性质相似,推断七曜山断裂以正断活动为主。发生在华蓥山断裂带南段的荣昌地震属于走滑逆冲型,推断华蓥山断裂(南段)以逆冲活动为主。从区域震源机制解结果看,华蓥山断裂南段所在的重庆西部主要受近东西向挤压构造应力控制,与华南区域构造应力场一致。七曜山断裂带所在的重庆中东部主要受近南北向挤压应力控制,与现今华南区域构造应力场不一致。推断重庆中东部处于一个与周围应力和构造活动方式不同的独特环境。综合新生代构造资料推断,青藏高原隆升基本没有影响华蓥山断裂带以东地区。重庆中东部至两湖平原地区处于特提斯构造域和环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过渡区,其独特的应力环境表明该区现今似乎不受两大构造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应力 七曜山断裂 华蓥山断裂 重庆
下载PDF
四川省凉山州艾滋病流行原因及防治状况进展 被引量:33
10
作者 朱成华 周艺彪 +1 位作者 宋秀霞 姜庆五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75-679,共5页
四川省凉山州是我国艾滋病高流行区之一。凉山州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传统文化和性习俗、卫生经济状况,导致当地防艾工作的开展存在以下几个难点:缺乏有效宣传教育手段、短期内难以改变传统性习俗、尚未建立完善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针... 四川省凉山州是我国艾滋病高流行区之一。凉山州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传统文化和性习俗、卫生经济状况,导致当地防艾工作的开展存在以下几个难点:缺乏有效宣传教育手段、短期内难以改变传统性习俗、尚未建立完善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针对吸毒贩毒者缺乏有效治疗干预措施。因此改变宣传方法、完善监测系统、合理配置卫生服务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干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艾滋病病毒 流行 防控 四川省凉山州
下载PDF
川中-川南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同位素组成特征 被引量:33
11
作者 肖芝华 谢增业 +1 位作者 李志生 马成华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45-250,共6页
川中-川南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烃类组成以甲烷为主,主要分布在80%~96%之间;天然气干燥系数(C1/C1-5)以小于0.95为主,为典型的湿气。天然气同位素组成包括C1—C4碳、氢同位素等。总体特征是碳、氢同位素值主要受成熟度的影响,均表现出较... 川中-川南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烃类组成以甲烷为主,主要分布在80%~96%之间;天然气干燥系数(C1/C1-5)以小于0.95为主,为典型的湿气。天然气同位素组成包括C1—C4碳、氢同位素等。总体特征是碳、氢同位素值主要受成熟度的影响,均表现出较轻的特点,δ13C1值介于-43‰~-37‰之间,δ13C2值介于-30‰~-24‰之间;δDCH4值介于-190‰~-150‰之间,δDC2H6值介于-150‰~-110‰之间,δD2与δD1的差值大于15‰,明显轻于海相层系的天然气,具有煤型气特征,表明须家河组天然气主要来源于上三叠统煤系烃源岩。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值与干燥系数之间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同时,甲、乙烷氢同位素值也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同位素特征 须家河组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砂岩储层特征研究 被引量:17
12
作者 谢武仁 杨威 +4 位作者 李熙喆 谢继荣 谢增业 张满郎 金慧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8年第5期623-629,共7页
根据134口井的岩石学、物性等资料,较系统地描述了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砂岩储层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该组发育须二段、须四段和须六段3套厚层砂岩,岩石类型主要以长石岩屑砂岩、岩屑长石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为主,以岩屑长石砂... 根据134口井的岩石学、物性等资料,较系统地描述了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砂岩储层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该组发育须二段、须四段和须六段3套厚层砂岩,岩石类型主要以长石岩屑砂岩、岩屑长石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为主,以岩屑长石砂岩、岩屑砂岩和石英砂岩为辅,其岩石组份随物源的变化而变化,从须二段到须六段岩石中岩屑含量逐渐增多,其中长石岩屑砂岩为富气岩石类型;砂岩剩余原生粒间孔、粒间及粒内溶孔为主要储集空间,杂基孔和微裂缝为次要储集空间,剩余原生孔隙的发育程度决定了储层的基本储集性质,次生孔隙的发育决定了优质储层的发育;储层致密主要是由早期压实和晚期胶结作用造成,而溶蚀作用和绿泥石衬边则起到增大和保护孔隙的作用,为有利的成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上三叠统 岩石类型 储集性能 成岩作用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及四川盆地的壳幔导电性结构研究 被引量:65
13
作者 张乐天 金胜 +5 位作者 魏文博 叶高峰 段书新 董浩 张帆 谢成良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4126-4137,共12页
自从2008年MS8.0级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青藏高原东缘便成为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的热点区域.该区域的龙门山断裂带标志着青藏高原东缘与四川盆地的边界.汶川地震即发生于龙门山断裂带内的映秀—北川断裂上.该地区现有的研究工作多集中于... 自从2008年MS8.0级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青藏高原东缘便成为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的热点区域.该区域的龙门山断裂带标志着青藏高原东缘与四川盆地的边界.汶川地震即发生于龙门山断裂带内的映秀—北川断裂上.该地区现有的研究工作多集中于青藏高原东缘及四川盆地的西部,对四川盆地东部构造情况的研究目前较少.在SinoProbe项目的资助下,完成了一条跨越青藏高原东缘及整个四川盆地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该剖面自西北始于青藏高原内部的松潘—甘孜地块,向东南延伸穿过龙门山断裂带、四川盆地内部及四川盆地东部的华蓥山断裂,最终止于重庆东南的川东滑脱褶皱带附近.维性分析表明剖面数据整体二维性较好,通过二维反演得到了最终的电性结构模型.该模型表明,从电性结构上看,沿剖面可分为三个主要的电性结构单元,分别为:浅部高阻、中下地壳低阻的松潘—甘孜地块,浅部低阻、中下地壳相对高阻的四川盆地,以及华蓥山以东整体为高阻特征的扬子克拉通地块.龙门山断裂带在电性结构上表现为倾角较缓、北西倾向的逆冲低阻体,反映了青藏高原东缘相对四川盆地的推覆作用.其在地下向青藏高原内部延伸,深度约为20km左右.在标志逆冲推覆滑脱面的低阻层下存在一电性梯度带,表征着低阻的青藏高原中下地壳与高阻的扬子地壳之间的电性转换.位于四川盆地东边界的华蓥山断裂在电性结构上表现为一倾向为南东向的低阻体插入高阻的扬子克拉通结晶基底,切割深度约为30km左右.这一结构反映出华蓥山向西的推覆作用.在电性结构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青藏高原东缘的壳内物质流、青藏块体与扬子块体的深部关系以及青藏高原东部的隆升机制等构造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测深 青藏高原东缘 四川盆地 壳幔电性结构 龙门山断裂带 华蓥山断裂
下载PDF
川滇地区2010~2013年重力变化及重力网的地震监测能力 被引量:17
14
作者 胡敏章 李辉 +3 位作者 刘子维 郝洪涛 王青华 郑兵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16-620,共5页
研究了当前川滇地区重力网的分形特征,发现其分形维数为1.43~1.62,对应格网距为30~60km,具备了监测Ms5.0级以上地震的能力。选择20′(约37km)的格网间距,对研究区域内2010~2013年的重力变化数据进行格网化,并分析重力变化与地震的... 研究了当前川滇地区重力网的分形特征,发现其分形维数为1.43~1.62,对应格网距为30~60km,具备了监测Ms5.0级以上地震的能力。选择20′(约37km)的格网间距,对研究区域内2010~2013年的重力变化数据进行格网化,并分析重力变化与地震的关系。虽然经历了芦山Ms7.0级地震的能量释放,但是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与鲜水河断裂带东南段交叉地带仍然存在较强重力变化,对该区域的震情需继续加强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重力变化 川滇地区 重力网
下载PDF
四川杜鹃花资源调查及其育种意义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鲜小林 陈睿 +1 位作者 秦帆 万斌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2-96,共5页
中国是杜鹃花的主要分布中心,其中四川杜鹃花资源非常丰富,但目前开发程度较低。通过几年来在木里、西昌、康定、泸定、雅安、洪雅、汶川、广元、北川、绵竹、彭州等地考察,对四川杜鹃花的种类及分布有了初步了解,并对四川杜鹃花资源在... 中国是杜鹃花的主要分布中心,其中四川杜鹃花资源非常丰富,但目前开发程度较低。通过几年来在木里、西昌、康定、泸定、雅安、洪雅、汶川、广元、北川、绵竹、彭州等地考察,对四川杜鹃花的种类及分布有了初步了解,并对四川杜鹃花资源在育种方面的优势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育种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相关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杜鹃花 资源 育种 种类 分布
下载PDF
华蓥山隧道西口右线揭煤防突防坍技术 被引量:12
16
作者 郑金龙 张广洋 +2 位作者 李晓红 杨林 董永康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59-561,共3页
华蓥山隧道是我国在建的最长公路隧道 ,地质情况十分复杂。通过总结隧道西口右线揭煤的成功经验 。
关键词 隧道 揭煤 瓦斯突出 坍塌 不良地质
下载PDF
川北旺苍唐家河剖面仙女洞组灰泥丘沉积特征及造丘环境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沈骋 谭秀成 +5 位作者 周博 李凌 曾伟 陈虹宇 苏成鹏 施开兰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02-214,共13页
目前川北地区早寒武世微生物藻与古杯参与的生物礁(丘)发育特征存在较大争议。通过实测剖面与镜下分析,川北旺苍县鼓城乡唐家河剖面仙女洞组发育三期灰泥丘。对该剖面灰泥丘沉积特征进行精细研究认为:第一期灰泥丘发育在滑塌角砾灰岩之... 目前川北地区早寒武世微生物藻与古杯参与的生物礁(丘)发育特征存在较大争议。通过实测剖面与镜下分析,川北旺苍县鼓城乡唐家河剖面仙女洞组发育三期灰泥丘。对该剖面灰泥丘沉积特征进行精细研究认为:第一期灰泥丘发育在滑塌角砾灰岩之上,造丘生物主要为枝状和房室状附枝藻,主要岩性为砾屑灰岩、藻格架凝块灰岩和含云生物碎屑灰岩,发育丘基、丘核、丘盖和丘翼,后期演化为钙质砂泥岩结束生长。第二期生物丘发育在鲕粒滩间生屑灰岩之上,造丘生物主要为肾状藻,次为附枝藻,主要岩性为生物碎屑灰岩、藻格架凝块灰岩、漂浮砾岩和亮晶鲕粒灰岩,纵向上发育丘基、丘核、丘坪、丘盖和丘翼,最终再度沉积鲕粒灰岩。第三期灰泥丘发育在藻叠层灰岩之上,造丘生物为古杯和微生物藻,岩性主要为古杯灰岩、生物碎屑泥晶灰岩、藻格架凝块灰岩和藻叠层灰岩,发育丘基、丘核和丘盖。进一步分析三期灰泥丘的成丘环境认为第一期灰泥丘属于台缘斜坡环境内的斜坡灰泥丘低能沉积,经历三个演化阶段;第二期属于台地边缘灰泥丘,经历四期演化阶段;第三期为台缘高能鲕粒滩向陆一侧能量相对较低的台缘古杯灰泥丘沉积,经历三个演化阶段。剖面中灰泥丘多与鲕粒滩共存,构成丘滩复合体,为后期研究储集性能和油气富集关系具有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泥丘 成丘模式 仙女洞组 川北地区 微生物藻 古杯
下载PDF
中国致密砂岩煤成气藏地质特征及成藏过程——以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与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气藏为例 被引量:74
18
作者 张水昌 米敬奎 +1 位作者 刘柳红 陶士振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20-330,共11页
中国煤系天然气分布受多种因素控制,以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与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气藏为例,从构造、烃源岩演化、储集层特征、成藏历史等多方面探讨中国煤系天然气的聚集和成藏过程。对比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藏与四川盆... 中国煤系天然气分布受多种因素控制,以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与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气藏为例,从构造、烃源岩演化、储集层特征、成藏历史等多方面探讨中国煤系天然气的聚集和成藏过程。对比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藏与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藏的成藏地质条件有许多相似之处,两地气藏特征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盆地构造特征和成藏过程不同。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过程是气体推动着水体整体向构造高位运移,多种成藏条件共同影响下形成的气水倒置是气藏负压的主要原因。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气藏成藏以构造圈闭控制成藏为主,局部发育岩性气藏,气藏异常高压是快速沉积引起的欠压实作用、烃源岩的生烃作用及后期构造挤压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成气 鄂尔多斯盆地 四川盆地 上古生界 须家河组 成藏历史
下载PDF
基于贝叶斯理论的接收函数与环境噪声联合反演 被引量:18
19
作者 刘启元 李昱 +5 位作者 陈九辉 vanderHilstR.D. 郭飚 王峻 齐少华 李顺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603-2612,共10页
基于Bayes反演理论(Tarantola,1987,2005),在接收函数非线性复谱比反演方法基础上(刘启元等,1996),本文讨论了接收函数与地震环境噪声Rayleigh波相速度频散的联合反演.本文采用修正后的快速广义反射/透射系数方法(Pei et al.,2008,2009... 基于Bayes反演理论(Tarantola,1987,2005),在接收函数非线性复谱比反演方法基础上(刘启元等,1996),本文讨论了接收函数与地震环境噪声Rayleigh波相速度频散的联合反演.本文采用修正后的快速广义反射/透射系数方法(Pei et al.,2008,2009)计算Rayleigh波相速度频散,并引入地壳泊松比的全局性搜索.数值检验表明:(1)接收函数与环境噪声的联合反演能够有效地解决反演结果对初始模型依赖的问题,即使对地壳速度结构仅有非常粗略的初始估计(例如,垂向均匀模型),本文方法仍能给出模型参数的可靠估计;(2)由于环境噪声与接收函数在频带上的适配性明显优于地震面波,接收函数与环境噪声的非线性联合反演能更好地约束台站下方近地表的速度结构;对于周期范围为2~40s的环境噪声相速度频散,利用本文方法能够可靠推测台站下方0~80km深度范围的S波速度结构,其浅表速度结构的分辨率可达到1km(3)本文方法能够可靠地估计地壳泊松比,泊松比的全局性搜索有助于合理解释接收函数和环境噪声的面波频散数据.利用本文方法对川西台阵KWC05台站观测的接收函数与环境噪声的联合反演表明,该台站下方地壳厚度为44km,上地壳具有明显的高速结构,24~42km范围的中下地壳具有低速结构.该台站下方地壳的平均泊松比为0.262,壳内低速带的泊松比为0.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叶斯理论 联合反演 接收函数 地震环境噪声 川西台阵
下载PDF
华蓥山公路隧道地质病害防治措施 被引量:6
20
作者 钱让清 杨晓勇 王兴华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8-50,共3页
四川华蓥山隧道为全国在建之最长、地质条件最复杂的公路隧道。本文介绍了工程中采用的瓦斯突出、岩溶水突出、油气燃烧及地下水腐蚀的防治技术。
关键词 地质病害 防治 华蓥山公路隧道 地质条件 瓦斯突出 岩溶水 地下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