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covery and inspiration of large-and medium-sized glutenite-rich oil and gas fields in the eastern South China Sea:An example from Paleogene Enping Formation in Huizhou 26 subsag,Pearl River Mouth Basin
1
作者 XU Changgui GAO Yangdong +4 位作者 LIU Jun PENG Guangrong LIU Pei XIONG Wanlin SONG Pengli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4年第1期15-30,共16页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the Huizhou Sag of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the geochemical indexes of source rocks were measured,the reservoir development morphology was restored,the rocks and ...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the Huizhou Sag of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the geochemical indexes of source rocks were measured,the reservoir development morphology was restored,the rocks and minerals were characterized microscopically,the measured trap sealing indexes were compared,the biomarker compounds of crude oil were extracted,the genesis of condensate gas was identified,and the reservoir-forming conditions were examined.On this basis,the Paleogene Enping Formation in the Huizhou 26 subsag was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for the potential of oil and gas resources,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large-scale high-quality conglomerate reservoirs,the trapping effectiveness of faults,the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model,and 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and exploration targets of large-and medium-sized glutenite-rich oil and gas fields.The research results were obtained in four aspects.First,the Paleogene Wenchang Formation in the Huizhou 26 subsag develops extensive and thick high-quality source rocks of semi-deep to deep lacustrine subfacies,which have typical hydrocarbon expulsion characteristics of"great oil generation in the early stage and huge gas expulsion in the late stage",providing a sufficient material basis fo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the Enping Formation.Second,under the joint control of the steep slope zone and transition zone of the fault within the sag,the large-scale near-source glutenite reservoirs are highly heterogeneous,with the development scale dominated hierarchically by three factors(favorable facies zone,particle component,and microfracture).The(subaqueous)distributary channels near the fault system,with equal grains,a low mud content(<5%),and a high content of feldspar composition,are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sweet spot reservoirs.Third,the strike-slip pressurization trap covered by stable lake flooding mudstone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oil and gas preservation,and the NE and nearly EW faults obliquely to the principal stress have the best control on traps.Fourth,the spatiotemporal configuration of high-quality source rocks,fault transport/sealing,and glutenite reservoirs controls the degree of hydrocarbon enrichment.From top to bottom,thre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units,i.e.low-fill zone,transition zone,and high-fill zone,are recognized.The main area of the channel in the nearly pressurized source-connecting fault zone is favorable for large-scale hydrocarbon enrichment.The research results suggest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exploration of large-scale glutenite-rich reservoirs in the Enping Formation of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and present a major breakthrough in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huizhou sag huizhou 26 subsag PALEOGENE Enping Formation GLUTENITE large-and medium-sized oil and gas field
下载PDF
Differences of tuffaceous components dissolution and their impact on physical properties in sandstone reservoirs: A case study on Paleogene Wenchang Formation in Huizhou-Lufeng area, Zhu I Depression,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China
2
作者 JIN Zihao YUAN Guanghui +4 位作者 ZHANG Xiangtao CAO Yingchang DING Lin LI Xiaoyan FU Xiaoha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23年第1期111-124,共14页
The element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agenetic alteration products of tuffaceous components in sandstone reservoirs of Paleogene Wenchang Formation in typical subsags of the Huizhou-Lufeng area of the Zhu I De... The element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agenetic alteration products of tuffaceous components in sandstone reservoirs of Paleogene Wenchang Formation in typical subsags of the Huizhou-Lufeng area of the Zhu I Depression,Pearl River Mouth Basin,were identified through microscopic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ain and trace elements.The impacts of dissolution of different tuffaceous components on physical properties of reservoirs were discussed through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of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ie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mainly four types of tuffaceous components in the study area,which are acidic,intermediate,basic and alkaline tuffaceous components.The acidic tuffaceous components evolved in a process of strong alteration and weak dissolution of alteration products,with a large amount of kaolinite precipitated during alteration to disenable the improvement of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The intermediate and alkaline tuffaceous components evolved in a process of strong dissolution of tuffaceous components and strong alteration of residual tuffaceous components;the dissolution of tuffaceous components created intergranular pores,but the alteration products such as autogenic quartz,apatite and illite deteriorated the pore structure;ultimately,the dissolution of tuffaceous components resulted in the increase of porosity but no increase of permeability of the reservoir.The basic tuffaceous components dominantly evolved in a process of dissolution of tuffaceous components to strong dissolution of alteration products;both tuffaceous components between particles and laumontite generated from alteration can be strongly dissolved to create pores;thus,the dissolution of tuffaceous components can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reservoi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hu I Depression huizhou sag Lufeng sag tuffaceous component DISSOLUTION physical property response Paleogene Wenchang Formation
下载PDF
南海东部富砂砾型大中型油气田发现与启示——以珠江口盆地惠州26洼古近系恩平组为例
3
作者 徐长贵 高阳东 +4 位作者 刘军 彭光荣 刘培 熊万林 宋朋霖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7,共14页
基于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油气勘探实践,通过烃源岩地球化学指标测定、储集体发育形貌恢复及镜下岩矿表征、圈闭封盖指标实测比对、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提取、凝析气成因判别及成藏条件解剖,系统分析惠州26洼古近系恩平组油气资源潜力、大... 基于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油气勘探实践,通过烃源岩地球化学指标测定、储集体发育形貌恢复及镜下岩矿表征、圈闭封盖指标实测比对、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提取、凝析气成因判别及成藏条件解剖,系统分析惠州26洼古近系恩平组油气资源潜力、大型砂砾岩优质储集层发育特性、断裂圈闭有效性及油气运聚成藏模式,总结南海东部古近系富砂砾型大中型油气田的形成条件及勘探方向。研究表明:(1)洼内古近系文昌组发育“面积广、厚度大”的半深湖—深湖亚相优质烃源岩,具有“早期大量生油、晚期大量排气”的典型倾油型烃源岩排烃特征,为恩平组油气成藏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2)洼内断裂陡坡带与转换带联合控制下近源规模性砂砾岩体储集层非均质性强,具有“有利相带-颗粒组分-微裂缝”三元分级控储特性,等粒、低泥质(含量小于5%)、高含量长石组分及近断裂组合的(水下)分流河道有利于甜点储集层发育;(3)稳定湖泛泥岩封盖下的走滑增压型圈闭是油气保存的必备条件,斜交主应力的北东及近东西向断裂控圈效果最优;(4)优质烃源岩-断裂输导/封堵-砂砾岩储集层时空配置共同控制油气富集程度,自上而下划分为低充满带、过渡带和高充满带3个油气聚集单元,且近增压型通源断裂带河道主体区利于规模性油气富集。研究成果为珠江口盆地恩平组规模性富砂砾型油气藏勘探指明了新方向,并实现了油气勘探重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惠州凹陷 惠州26洼 古近系 恩平组 砂砾岩 大中型油气田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HZ26区文昌组储层特征及成因机制
4
作者 傅筱涵 李晓艳 +4 位作者 丁琳 靳子濠 刘培 王宇辰 远光辉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0-61,共12页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油气资源丰富,文昌组勘探主要受限于储层。以惠州凹陷HZ26区文昌组砂岩储层为研究对象,采用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包裹体测温等手段,对储层特征、增孔保孔机制、成岩成储过程展开研究。结果表明:①文昌组以岩屑砂岩、...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油气资源丰富,文昌组勘探主要受限于储层。以惠州凹陷HZ26区文昌组砂岩储层为研究对象,采用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包裹体测温等手段,对储层特征、增孔保孔机制、成岩成储过程展开研究。结果表明:①文昌组以岩屑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储层为主,粒间普遍含凝灰质杂基,文昌组储层整体表现为低孔、低渗。②早成岩A期大气淡水溶蚀作用和早成岩B期—中成岩A期有机酸溶蚀作用是储层最主要的增孔机制,早成岩阶段沉淀的嵌晶式浊沸石可以有效抵御压实作用从而保护粒间孔隙,早期油气充注也可以通过抑制胶结作用而保护粒间孔隙。③文昌组WC41、WC42、WC43砂层组的成岩成储过程具有明显差异。WC41砂层组原生孔发育带整体杂基含量少,成岩演化过程简单,油气沿断层处运移,在上覆不整合遮挡下形成油气藏;WC42砂层组广泛分布凝灰质杂基,凝灰质蚀变作用普遍发育,沉淀出可以提高岩石抗压性的致密胶结浊沸石,浊沸石被酸溶解后,提供大量粒间溶蚀孔,浊沸石溶解带是研究区油气聚集的另一有利场所;WC43砂层组远火山口端的富泥质杂基带和近火山口端的火山角砾堆积带均遭受强烈压实作用,储集性能差。本项研究成果可为HZ26区文昌组油气勘探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惠州凹陷 优质储层 文昌组 成岩演化 增孔保孔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惠东新区恩平组烃源岩生烃特征及成藏贡献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培 彭光荣 +5 位作者 熊万林 杨兴业 王宇辰 高翔 杜晓东 韩博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9-60,共12页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惠东新区恩平组厚度达3000 m,沉积特征整体表现为陆相浅水广盆环境,恩平组烃源岩生烃特征和成烃规模一直是困扰研究区勘探的基础问题之一。为厘清上述两个关键问题,以构造学、沉积学以及有机地球化学相结合的研究思...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惠东新区恩平组厚度达3000 m,沉积特征整体表现为陆相浅水广盆环境,恩平组烃源岩生烃特征和成烃规模一直是困扰研究区勘探的基础问题之一。为厘清上述两个关键问题,以构造学、沉积学以及有机地球化学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为指导,在化验分析数据基础之上,重新认识本地区恩平组烃源岩特征、生烃潜力及主要成藏贡献区。研究表明:惠东地区恩平组主体发育三角洲—浅湖相沉积,烃源岩包括煤、碳质泥岩和暗色泥岩;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中等—好,有机质类型为II型,具有早期生油,晚期持续生气的特征;盆地模拟计算原油地质资源量近3×108t,天然气资源量近500×108m3,资源潜力较大;油气源对比表明恩平组烃源岩来源的油气藏主要发育在惠东地区,惠东地区下一步最有利勘探方向为邻近烃源岩的深层恩平组圈闭以及“源-断-脊-圈”匹配较好的浅层珠江、珠海组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平组烃源岩 生烃特征 资源潜力 成藏贡献 惠东新区 珠江口盆地 惠州凹陷
下载PDF
构造转换带源汇系统控储作用——以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惠州26转换带为例
6
作者 林璐 蔡俊杰 +2 位作者 刘杰 牛胜利 王菲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33,共13页
为明确惠州26转换带源汇系统对沉积砂体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基于钻测井、地震、岩心等资料,刻画源汇系统的要素特征,分析沉积砂体储层物性特征,进而明确惠州26转换带不同时期源汇耦合模式及其控储作用。结果表明,在物源体系上,惠州26转... 为明确惠州26转换带源汇系统对沉积砂体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基于钻测井、地震、岩心等资料,刻画源汇系统的要素特征,分析沉积砂体储层物性特征,进而明确惠州26转换带不同时期源汇耦合模式及其控储作用。结果表明,在物源体系上,惠州26转换带在文昌期—恩平期持续受到南部东沙隆起的物源供给;在搬运体系上,沟谷形态发生了由文昌期V型向恩平期U型的转换;在沉积体系上,惠州26转换带经历了深水窄盆小扇—浅水广盆大扇—浅水广盆辫状三角洲的沉积演化过程。认为研究区储层质量受搬运距离和沉积相带等控制,在相同沉积体系内,搬运距离越长,越容易发育优质储层;经转换斜坡入湖并远距离搬运的辫状河三角洲内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最优势相带,砂体储层物性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汇系统 储层物性 惠州凹陷 构造转换带
下载PDF
砂岩储集层凝灰质溶蚀作用的差异性及其物性响应——以珠一坳陷惠州—陆丰地区古近系文昌组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靳子濠 远光辉 +4 位作者 张向涛 操应长 丁琳 李晓艳 傅筱涵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0-112,共13页
以储集层显微分析为基础,通过主微量元素定量分析,对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惠州—陆丰地区典型洼陷带古近系文昌组砂岩中凝灰质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岩蚀变产物组合进行分析,并结合储集层物性特征,探讨不同凝灰质溶蚀作用对储集层物性... 以储集层显微分析为基础,通过主微量元素定量分析,对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惠州—陆丰地区典型洼陷带古近系文昌组砂岩中凝灰质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岩蚀变产物组合进行分析,并结合储集层物性特征,探讨不同凝灰质溶蚀作用对储集层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酸性、中性、基性和碱性4类凝灰质杂基;酸性凝灰质经历强蚀变、蚀变产物难溶蚀的演化过程,蚀变沉淀大量高岭石,不能有效增孔升渗;中性和碱性凝灰质则表现出凝灰质强溶蚀、残余凝灰质强蚀变的演化过程,凝灰质溶蚀粒间孔发育,但自生石英、磷灰石和伊利石等蚀变产物使孔隙结构变差,凝灰质溶蚀作用最终导致储集层增孔不升渗;基性凝灰质以凝灰质溶蚀-蚀变产物强溶蚀的演化过程为主,粒间凝灰质与蚀变成因的浊沸石均可溶蚀成孔,凝灰质溶蚀作用能够显著改善储集层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珠一坳陷 惠州凹陷 陆丰凹陷 凝灰质 溶蚀作用 物性响应 古近系文昌组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构造变换带发育特征及其控油气作用 被引量:3
8
作者 彭光荣 牛胜利 +3 位作者 邱欣卫 何雁兵 唐旭 余一欣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23,共12页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西南部断裂发育,并发生相互作用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构造变换带,对油气成藏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通过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和构造编图,对惠州凹陷西南部构造变换带类型、分布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进行了分析。惠...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西南部断裂发育,并发生相互作用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构造变换带,对油气成藏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通过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和构造编图,对惠州凹陷西南部构造变换带类型、分布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进行了分析。惠西南地区主要发育软连接型和硬连接型两大类构造变换带,根据断层倾向组合特征和硬连接作用方式可进一步划分出同向叠覆型、对向叠覆型、背向叠覆型、同向共线凹型、同向共线凸型和变换断层型等6类。软连接型构造变换带发育于两条控洼断层的相互叠接区,形成变换斜坡或断槽,变换带处多发育地层翘倾并新生小规模次级断层以保持区域应变守恒。硬连接型构造变换带位于控洼断层内部,断层位移-距离曲线在变换带处呈明显低值区,断层下降盘发育横向背斜。在惠西南地区共识别出8个软连接型变换带和8个硬连接型变换带,而且受裂陷I幕沉积中心迁移及断层活动速率变化影响,南部变换带数量更多。构造变换带不仅控制了局部砂体和储层的发育,还伴生多种类型构造圈闭及岩性圈闭,变换斜坡也为油气运移提供了优势通道。勘探实践证实,软连接型变换带的成藏效果优于硬连接型变换带。深入分析惠西南地区构造变换带发育特征及其控藏作用,对该地区下一步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变换带 软连接 硬连接 控藏作用 惠州凹陷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转换斜坡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以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始新统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陶文芳 葛家旺 +2 位作者 雷永昌 李旭彪 朱筱敏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3-114,共12页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始新世发育多个不同类型的转换斜坡(或称为构造转换带),位于惠州26洼和西江30洼之间的HZ25转换斜坡控制并发育了一套大型近源辫状河三角洲体系。基于新处理的三维地震、钻(测)井、岩心及相关分析化验资料,详细分析讨...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始新世发育多个不同类型的转换斜坡(或称为构造转换带),位于惠州26洼和西江30洼之间的HZ25转换斜坡控制并发育了一套大型近源辫状河三角洲体系。基于新处理的三维地震、钻(测)井、岩心及相关分析化验资料,详细分析讨论了转换斜坡型辫状河三角洲砂体沉积特征。研究表明,晚始新世时期气候炎热潮湿,东沙隆起通过HZ25转换斜坡向惠州26洼输送充沛的物源碎屑,发育厚层辫状河三角洲成因砂体,粒度概率曲线和C-M图显示典型牵引流态特征;砂岩以岩屑砂岩为主,岩性粒度较粗、分选差,磨圆度为棱角状-次棱角状;岩心显示多期次冲刷界面、高角度斜层理、楔状交错层理等强水流动力沉积构造及间断性正韵律。转换斜坡是物源水系主要的运输通道,辫状河三角洲向前推进距离约8 km,整体形态为向北东方向展布的坨状或朵叶状。受控于转换斜坡古地貌格局,辫状河三角洲具有水动力强、距物源较近且物源供给充足的特征,砂地比平均值约52%。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是优质储层发育带,转换斜坡及其控制的厚层优质砂体耦合形成良好的地层-岩性圈闭,是惠州凹陷深层主要勘探对象。研究区辫状河三角洲整体为一套低孔、低渗储层。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储层由于泥质杂基含量低,分选改造中等,以显孔-原生孔为主,孔隙连通性较好,是下一步油气优先勘探评价的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三角洲 沉积特征 转换斜坡 惠州凹陷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惠州凹陷流体动力场研究方法及应用
10
作者 游婷婷 庞雄奇 +5 位作者 李洪博 袁武 胡涛 于飒 施砍园 蔡哲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6-94,共9页
惠州凹陷深层非常规致密油气藏分布规律不清、顶底界限不明,严重影响勘探开发进程,针对该问题,以测井、试油、高压压汞等资料为基础,综合采用储层物性统计分析和实例剖析法确定研究区浮力成藏下限,采用最小流动孔喉半径法和储层内外势... 惠州凹陷深层非常规致密油气藏分布规律不清、顶底界限不明,严重影响勘探开发进程,针对该问题,以测井、试油、高压压汞等资料为基础,综合采用储层物性统计分析和实例剖析法确定研究区浮力成藏下限,采用最小流动孔喉半径法和储层内外势差法确定油气成藏底限,对惠州凹陷自由流体动力场和局限流体动力场进行划分,明确非常规油气藏分布界限。研究结果表明:惠州凹陷浮力成藏下限为3500~4000 m,对应孔隙度为8.50%,渗透率为1.00 mD;油气成藏底限临界孔喉半径为0.0325μm,临界孔隙度为1.72%~2.00%,对应的深度底限为6000~6500 m。研究结果为惠州凹陷开拓新的油气勘探领域,寻找新的油气勘探目标和接替资源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力成藏下限 致密油气 油气成藏底限 流体动力场 判别方法 惠州凹陷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惠州26洼古近系文五段沉积体系重建及勘探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绪诚 陈维涛 +3 位作者 罗明 何叶 靳瑶瑶 王菲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4-34,共11页
沉积体系重建是储层预测的基础。基于最新处理的三维地震资料,分析了珠江口盆地惠西南地区惠州26洼主控边界断层活动性及洼陷构造演化,厘清了古近系文昌期洼内具有沿断层走向构造迁移特征,以此为基础恢复物源—沉积区古地貌,对文五段沉... 沉积体系重建是储层预测的基础。基于最新处理的三维地震资料,分析了珠江口盆地惠西南地区惠州26洼主控边界断层活动性及洼陷构造演化,厘清了古近系文昌期洼内具有沿断层走向构造迁移特征,以此为基础恢复物源—沉积区古地貌,对文五段沉积体系进行重建。研究表明:①惠西南地区惠州26洼在文昌期沿主控断层走向发生构造迁移扩展,沉积、沉降中心向北东方向发生自迁移:文昌早期为南断北超箕状半地堑,文昌末期则为多断联控、广湖连片的沉积背景。②文五段沉积时期惠州26洼北部火山岩潜山与东沙隆起之间断层尚未活动,两大物源区为连片的缓坡带剥蚀区,碎屑物北西向搬运至潜山侧翼坪台形成广阔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③文昌末期构造活动向北迁移,潜山侧翼沉积区由于断层错断造成物源供给不充分,同时湖盆强烈断陷沉积厚层泥岩,形成有利储盖组合。在新认识指导下,首次下探惠州26洼深部文五段,钻遇规模储层并获得天然气发现,这对珠江口盆地其他具有类似成盆背景的深层古近系油气勘探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惠西南地区 惠州26洼 构造迁移 古地貌 沉积体系 古近系 文五段
下载PDF
不同规模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岩储层特征及差异研究——以惠州凹陷HZ25与XJ30转换带文昌组为例
12
作者 张向涛 崔航 +3 位作者 牛胜利 杨祎 邱欣卫 朱世发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26,共13页
古近系文昌组已成为惠州凹陷近期勘探的重点层系,但储层差异性大、优质储层成因机理不清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勘探工作。本文以惠州凹陷HZ25与XJ30转换带文昌组为例,充分利用各种岩矿测试手段对储层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HZ25转换带发... 古近系文昌组已成为惠州凹陷近期勘探的重点层系,但储层差异性大、优质储层成因机理不清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勘探工作。本文以惠州凹陷HZ25与XJ30转换带文昌组为例,充分利用各种岩矿测试手段对储层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HZ25转换带发育近源、小规模辫状河三角洲,储层表现为“高长石、高杂基、粒度粗、分选差”的特征,初始孔隙度仅为30.91%,其相对缓慢和较浅的埋藏特征导致压实减孔量较低,现今孔隙度为12.97%;XJ30转换带发育长源、大规模辫状河三角洲,储层表现为“低长石、低杂基、粒度细、分选好”的特征,初始孔隙度高达35.54%,而相对快速和较深的埋藏特征使得压实作用对孔隙破坏极其严重,现今孔隙度仅为10.41%。分析表明,搬运距离与埋藏过程决定了两个转换带的储层特征差异。该结论为惠州凹陷乃至珠江口盆地类似地区深层储层预测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州凹陷 文昌组 储层差异性 辫状河三角洲 初始孔隙度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与惠州凹陷断裂特征差异及构造演化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博 邓超 +3 位作者 周亮 纪凯 舒誉 吴宇翔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4-46,共13页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利用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与惠州凹陷二维地震资料,结合断层活动速率分析方法,研究了凹陷内部断裂体系几何学与运动学差异性。依据断裂特征及其活动性差异,将珠江口盆地北部断裂体系发育演化重新划分为裂陷早期(E_(2)w)...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利用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与惠州凹陷二维地震资料,结合断层活动速率分析方法,研究了凹陷内部断裂体系几何学与运动学差异性。依据断裂特征及其活动性差异,将珠江口盆地北部断裂体系发育演化重新划分为裂陷早期(E_(2)w)、裂陷晚期(E_(2)e)、拗陷期(E_(3)z-N_(1)z-N_(1)h)和构造活化期(N_(1)y-N_(2)w-Q)4个构造期次。同时,依据断层展布规模、活动速率大小及活化时期等研究成果,推测惠州凹陷比恩平凹陷更有利于形成大中型油气田。建议将近EW向和NWW向断层作为后期构造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活动速率 控盆断裂 构造演化 恩平凹陷 惠州凹陷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惠州凹陷环惠州26洼古近系储层条件及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14
作者 郭智毅 刘培 +4 位作者 徐乐意 徐国盛 熊万林 高翔 刘徐敏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37-550,共14页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是一个已经探明的富油凹陷,其主力烃源岩为古近系恩平组和文昌组2套地层。为了进一步研究惠州凹陷环26洼古近系储层条件及其对油气成藏产生的影响,选择了HZ-A、HZ-B、HZ-C和HZ-D共4个构造,以HZ-A和HZ-B构造为主,利用...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是一个已经探明的富油凹陷,其主力烃源岩为古近系恩平组和文昌组2套地层。为了进一步研究惠州凹陷环26洼古近系储层条件及其对油气成藏产生的影响,选择了HZ-A、HZ-B、HZ-C和HZ-D共4个构造,以HZ-A和HZ-B构造为主,利用储集砂岩的岩石成分、沉积相、孔隙度、渗透率、薄片鉴定等资料等,对研究区储层宏观特征和微观特征做出了较为完整的分析,并结合储层流体包裹体数据及埋藏史图做出HZ-A和HZ-B构造的古近系成岩-成储-成藏耦合关系图,以示储层条件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可较为直观的反映及对比其成岩、成储、成藏过程。研究结果表明,4个构造文昌组沉积相以发育扇三角洲、滨浅湖、中深湖、近岸水下扇为主,恩平组则以辫状河三角洲和扇三角洲为主。HZ-A构造恩平组以长石类砂岩为主、文昌组以长石类和岩屑类砂岩为主,HZ-B构造恩平组以石英类砂岩为主、文昌组以石英类和岩屑类砂岩为主;恩平、文昌组均大量发育特低-低孔、特低-低渗储层,发育少量中孔-中渗储层。研究区主要成岩作用包括压实、溶解、石英加大、胶结、凝灰质蚀变等作用,但各构造成岩作用强度各有不同。通过综合分析发现,良好储集层的发育与适度的成岩演化是油气成藏的必备条件,同时也为油气提供了有效的横向运移通道,这是油气聚集的前提条件,并且丰富了油气输导类型,使油气更容易聚集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州凹陷 惠州26洼 古近系 储层条件 油气成藏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脊-断-圈耦合控藏作用分析
15
作者 高翔 《当代化工研究》 2023年第6期55-57,共3页
为研究惠州凹陷油气差异富集规律,从汇聚脊、断裂结构及演化阶段、断脊与活动中心匹配、断圈匹配等角度对脊-断-圈的耦合控藏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脊-断耦合在宏观尺度上决定了油气富集区带差异分布;断-圈耦合关系在微观尺度上控制... 为研究惠州凹陷油气差异富集规律,从汇聚脊、断裂结构及演化阶段、断脊与活动中心匹配、断圈匹配等角度对脊-断-圈的耦合控藏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脊-断耦合在宏观尺度上决定了油气富集区带差异分布;断-圈耦合关系在微观尺度上控制油气优势运移路径。根据以上认识建立了脊-断-圈油气运聚评价方法:(1)根据汇聚脊确定油气富集区带;(2)根据断裂活动强度、断面脊确定垂向运移路径;(3)根据充注段与圈闭的配置关系确定侧向运移路径。以上方法在惠州A构造油气勘探中取得了良好成效,同时也对惠州凹陷后续油气勘探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惠州凹陷 脊-断-圈耦合 油气运移 下生上储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主力烃源岩测井预测及评价 被引量:29
16
作者 袁彩萍 徐思煌 薛罗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0-116,共7页
利用惠州凹陷文昌组与恩平组声波时差、自然伽马、电阻率、密度和中子孔隙度等测井参数对烃源岩有机碳含量(TOC)的响应特征,建立了单井及惠州凹陷综合的五元回归定量预测模型。应用该模型对12口钻井进行了泥质烃源岩TOC测井预测,获得了... 利用惠州凹陷文昌组与恩平组声波时差、自然伽马、电阻率、密度和中子孔隙度等测井参数对烃源岩有机碳含量(TOC)的响应特征,建立了单井及惠州凹陷综合的五元回归定量预测模型。应用该模型对12口钻井进行了泥质烃源岩TOC测井预测,获得了这些井文昌组、恩平组烃源岩连续的TOC曲线,并按陆相泥质烃源岩评价标准计算了好与很好、中等与差烃源岩的厚度。结果表明,TOC预测结果相对误差大多在20%内,且单井模型略优于综合模型。层位上,恩平组中等烃源岩厚度比例在50%以上,其次为差烃源岩,好烃源岩厚度占比一般低于20%;文昌组好与很好烃源岩厚度比例大多高于75%,因此文昌组烃源岩整体优于恩平组。横向上,惠西半地堑最优,惠东半地堑次之,惠南半地堑与惠北半地堑烃源岩相对不够发育。烃源岩测井预测纵向分辨率高,但受钻井分布所限难于揭示烃源岩空间展布。测井约束下综合地球物理烃源岩评价应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测井响应 定量预测 烃源岩 古近系 惠州凹陷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陆相湖盆层序构型及其岩性预测意义:以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为例 被引量:15
17
作者 朱红涛 Keyu Liu +3 位作者 杨香华 舒誉 吴静 李敏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2-39,共8页
地层岩相组合有规律地分布于层序的不同体系域。为了有效地进行储层发育、烃源岩分布的预测,文中提出层序构型的明确概念、类型、识别标志及其意义。层序构型是指三级层序内不同体系域地层单元时间-空间组成配置关系,其类型可分为L型、... 地层岩相组合有规律地分布于层序的不同体系域。为了有效地进行储层发育、烃源岩分布的预测,文中提出层序构型的明确概念、类型、识别标志及其意义。层序构型是指三级层序内不同体系域地层单元时间-空间组成配置关系,其类型可分为L型、T型、TH型、H型(E-H型和L-H型)4种,其中,L型层序主要为富砂层序,储层相对发育;T型层序为富泥层序,烃源岩最为发育;TH型层序为富泥层序,烃源岩相对发育;E-H型层序为富泥层序,烃源岩发育程度次于TH型层序;L-H型层序主要为富砂层序,储层相对发育。珠江口盆地富烃的惠州凹陷文昌组层序构型实例分析表明,惠州凹陷南缘主要为T型层序,烃源岩相对发育,北缘主要为H型层序,储层相对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构型 储层 烃源岩 预测 文昌组 惠州凹陷
下载PDF
惠州凹陷文昌组烃源岩及相关原油中的2-甲基藿烷系列 被引量:9
18
作者 包建平 朱俊章 +4 位作者 朱翠山 施洋 詹兆文 周霞 张文艳 《地球化学》 CAS CSCD 2012年第1期70-77,共8页
首次报道了在惠州凹陷文昌组优质烃源岩及相关原油中普遍存在丰富的2-甲基藿烷系列生物标志物,而在恩平组烃源岩中则几乎缺乏这类生物标志物,其分布具有明显的专一性。这类特殊生物标志物在该地区沉积地层中分布特征的专一性是由不同时... 首次报道了在惠州凹陷文昌组优质烃源岩及相关原油中普遍存在丰富的2-甲基藿烷系列生物标志物,而在恩平组烃源岩中则几乎缺乏这类生物标志物,其分布具有明显的专一性。这类特殊生物标志物在该地区沉积地层中分布特征的专一性是由不同时期沉积水体的水化学条件决定的。生物化学的研究结果表明,蓝细菌中富含2-甲基藿烷多醇,它们是2-甲基藿烷系列的前身物,因此蓝细菌是这类生物标志物的主要生物来源。依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发现较丰富的2-甲基藿烷系列大多出现在碳酸盐岩沉积中,显然这是一种偏碱性的水介质条件,可能暗示着这样的环境有利于蓝细菌的大量发育,这也可能是控制惠州凹陷文昌组和恩平组烃源岩中2-甲基藿烷系列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2-甲基藿烷系列在不同层位烃源岩中分布的专一性可以作为确定原油的成因类型和追溯原油的来源可靠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原油 2-甲基藿烷系列 文昌组 惠州凹陷
下载PDF
惠州凹陷断裂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被引量:12
19
作者 田鹏 梅廉夫 +1 位作者 于慧玲 于水明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91-594,共4页
对惠州凹陷断层的断距、延伸长度、断开层位、倾角和空间发育及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将断层分为3个级别。分析了油气藏分布与断裂的关系后指出,二级断层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最强,沿北西向断裂油气富集程度高,断距太大的断层不利于油气富集... 对惠州凹陷断层的断距、延伸长度、断开层位、倾角和空间发育及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将断层分为3个级别。分析了油气藏分布与断裂的关系后指出,二级断层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最强,沿北西向断裂油气富集程度高,断距太大的断层不利于油气富集,晚期活动的断裂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州凹陷 断层分级 油气成藏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珠江组K系列陆架砂脊沉积演化与成因 被引量:19
20
作者 丁琳 张昌民 +4 位作者 杜家元 施和生 罗明 王湘蜀 贾培蒙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79-385,共7页
依据地震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对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珠江组上段MFS18.5-SB17.5地层(K层系)进行了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划分,共划分出8个砂层或砂层组。通过以层序界面、最大海泛面及次一级海泛面作为约束条件提取地层切片的研究方... 依据地震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对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珠江组上段MFS18.5-SB17.5地层(K层系)进行了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划分,共划分出8个砂层或砂层组。通过以层序界面、最大海泛面及次一级海泛面作为约束条件提取地层切片的研究方法,结合钻/测井、岩心和区域沉积背景,在研究区开展精细的地震相和沉积相研究。惠州凹陷珠江组K系列地层主要分布两大沉积体系,西侧为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席状砂沉积体系和东南侧为陆架砂脊沉积体系,其中陆架砂脊主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分布在三角洲朵体前端;(2)平行于岸线呈NEE方向,且为条带状展布;(3)向两翼减薄,部分砂脊一翼较厚并具有尖锐边缘,另一翼逐渐变薄,并具有不规则边缘。探讨了这些在陆架上沉积的条带状砂脊成因的机制,指出这些平行于岸线的指状砂脊是三角洲前缘砂受波浪搬运和改造的产物,其在侧向相变为泥岩,是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的一个重要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洲前缘 陆架砂脊 珠江组 惠州凹陷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