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6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pacts of Human Activities and Season on Species Diversity and Abundance of Butterflies in Mpanga Kipengere Game Reserve and Surrounding Farmlands, Tanzania
1
作者 Privatus M. Kasisi Nsajigwa Mbije Paul Lyimo 《Open Journal of Ecology》 2024年第4期274-291,共18页
Maintaining natural habitats is crucial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insects and other species that indicate environmental changes. However, the Mpanga/Kipengere Game Reserve and its surrounding farmlands are facing distur... Maintaining natural habitats is crucial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insects and other species that indicate environmental changes. However, the Mpanga/Kipengere Game Reserve and its surrounding farmlands are facing disturbance due to human activities, which is putting many wildlife species, particularly larger mammals, at risk. To determine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on butterfly species diversity and abundance in the reserve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we conducted a study from November 2021 to October 2023. We collected butterfly data using transect walks and baited traps in two habitat types. Our study yielded 2799 butterfly Individuals ranging in 124 species divided into five families habitat, season, and anthropogenic factors are significant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influencing species diversity and abundance of butterflies. Therefore, it’s important to protect habitat and dry-season water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invertebrates such as butterflies. Our study findings provide essential information for ecological monitoring and future assessment of the Mpanga/Kipengere Game Reserve ecosystem heal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panga Kipengere Game Reserve Species Diversity habitat Butterflies SEASON human Activities
下载PDF
GIS APPLICATION IN RESEARCH OF WILDLIFE HABITAT CHANGE——A case study of the Giant Panda in Wolong Nature Reserve 被引量:13
2
作者 Liu Xuehua Institute of Geography, CAS, Beijing 100101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C. Bronsveld A.G. Toxopeus M.S. Kreijns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erospace Survey and Earth Sciences The Netherlands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1997年第4期51-60,共10页
The general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fi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nda distribution and human activities. Comparison of the potential panda habitat and the real panda distribution shows a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The general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fi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nda distribution and human activities. Comparison of the potential panda habitat and the real panda distribution shows a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Seven human activities were identified and analyzed. They are settlements, farming, road construction, firewood collection, timber production, mining and Chinese medicinal plant collecti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these activities were characterized. The analysis of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s and the pandas' habitat and distribution revealed that there is a relation existing between the human activities and the panda distribution, and the Giant Pandas have disappeared from the areas where the human activities are concentrated. GIS is the main tool used in this study to collect, store, retrieve, transform and present the spatial data of human activities and panda habitat and distribution in Wolong Nature Reser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ant Panda potential panda habitat real panda distribution human activities
下载PDF
关于推动好房子建设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住房发展之路的研究与思考 被引量:2
3
作者 梁浩 李宏军 +4 位作者 宫玮 张川 酒淼 龚维科 杨润芳 《建设科技》 2024年第9期6-9,14,共5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要求牢牢抓住让人民群众安居这个基点,以努力让人民群众住上更好的房子为目标,大力提高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要求牢牢抓住让人民群众安居这个基点,以努力让人民群众住上更好的房子为目标,大力提高住房品质,为人民群众建设好房子。本文分析了推动好房子建设对于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梳理了推动过程中政策、标准、科技、产业、人才、国际合作、宣传推广等方面的困惑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工作推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房子 中国式现代化 人民安居 推进建议
下载PDF
人居视角下历史城区公共设施空间保护与更新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邵甬 刘昊翼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6-434,共9页
历史城区具有遗产性和生活性的双重属性,随着“遗产旅游”的兴起和人居环境的老化,历史城区面临生活功能减退的问题,这对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构成挑战.文章基于“人居视角”,强调历史城区作为遗产社区回归生活性的重要性,强调应关注与... 历史城区具有遗产性和生活性的双重属性,随着“遗产旅游”的兴起和人居环境的老化,历史城区面临生活功能减退的问题,这对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构成挑战.文章基于“人居视角”,强调历史城区作为遗产社区回归生活性的重要性,强调应关注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设施空间,探索更可持续和韧性的历史城区保护与更新方法.以平遥古城教育设施空间作为实证进行研究,文章分析平遥古城不同历史时期公共设施空间的演变特征,探索了人群和教育空间关系的演变动力机制,并提出了针对平遥古城公共设施空间的更新策略,旨在实现历史城区的活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居视角 历史城区 公共设施空间 保护与更新 平遥古城
下载PDF
脚丈乡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北乡土建筑研究概述
5
作者 靳亦冰 李冬雪 +2 位作者 邹佳勤 赵书仪 王军 《新建筑》 2024年第5期139-144,共6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北乡土建筑研究团队始终扎根西部、深耕乡土,致力于西部人居环境改善与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承。本研究系统梳理了研究团队在黄土高原、河西走廊、西海固、河湟、三江源、藏彝走廊等不同研究片区,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核心...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北乡土建筑研究团队始终扎根西部、深耕乡土,致力于西部人居环境改善与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承。本研究系统梳理了研究团队在黄土高原、河西走廊、西海固、河湟、三江源、藏彝走廊等不同研究片区,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核心学术思想和建立在身体力行基础上的研究成果,以期能为区域学科理论建构查漏补缺,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乡土 地域文化 乡村人居 因地制宜 知行合一
下载PDF
人类活动对生境质量的影响及空间关系定量分析——以石家庄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闫语 秦耀伟 +4 位作者 平玉荣 东嘉琪 李双江 曹建生 肖捷颖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74-582,共9页
定量分析并揭示人类活动对生境质量的影响及相关关系,可为区域生态环境的治理及修复提供科学依据。以石家庄为例,基于2010年、2015年、2021年遥感影像解译土地利用结果,利用InVEST模型评估石家庄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结合土地利用、夜间... 定量分析并揭示人类活动对生境质量的影响及相关关系,可为区域生态环境的治理及修复提供科学依据。以石家庄为例,基于2010年、2015年、2021年遥感影像解译土地利用结果,利用InVEST模型评估石家庄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结合土地利用、夜间灯光、人口密度数据构建人类活动强度指标,运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人类活动与生境质量的空间相关性及其对生境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10—2021年,研究区的人类活动强度变化较小,整体处于较低水平,总体为增长趋势,空间上呈西低东高分布;研究区的生境质量平均值处于中等级,呈V型波动,先减小后增加,且呈西部高、中部及东部低的分布特征;人类活动对生境质量的影响存在显著空间异质性,整体以负相关为主且影响程度减弱,在河流沿线及局部山区呈正相关。未来石家庄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措施需要考虑人类活动强度与生境质量间的空间相关性,将中东部地区作为重点,控制建设用地发展,保护基本农田,加强滹沱河沿线生态修复,以提高生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强度 生境质量 夜间灯光数据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InVEST模型
下载PDF
从流域视角探讨文化遗产保护
7
作者 汪芳 李卓起 +1 位作者 董颖 王乐业 《建筑遗产》 CSSCI 2024年第2期1-6,共6页
目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多在行政区划的框架内开展。然而现有的行政区划管理逻辑与人类文明和遗产形成的源起逻辑是大相径庭的。众所周知,早期人类依水而居,流域成为孕育人类文明的载体和城乡演变的见证。可以说,人水关系在人地关系中是... 目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多在行政区划的框架内开展。然而现有的行政区划管理逻辑与人类文明和遗产形成的源起逻辑是大相径庭的。众所周知,早期人类依水而居,流域成为孕育人类文明的载体和城乡演变的见证。可以说,人水关系在人地关系中是最本质、经典且持久的。文章从流域视角切入,探讨文化遗产保护所呈现的“自然-人文”耦合的系统性特征,提出多尺度协调保护与系统性网络构建、跨学科整合与数据同化技术应用、与动态环境变化适应性响应策略等保护思路,并分析“黄-运-长”流域共同体中的两组人水互动模式的典型案例,从文化遗产的本质出发,为其保护与发展提供一个可持续的综合框架,以回应构建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的时代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人居 文化遗产保护 人水关系 “黄-运-长”流域共同体
下载PDF
高密度城区野猪生境适宜性与“人猪冲突”潜在风险区识别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韩依纹 方铁树 +2 位作者 蒋韵 殷利华 万敏 《中国城市林业》 2024年第1期16-24,共9页
快速城市化进程引发的生境变化导致城市生物多样性整体下降,但一些能适应碎片化生境的物种却大量繁殖,被迫扩散或进入城区觅食,从而引发野生动物和居民的现实或潜在冲突。文章针对近年来城区“人猪冲突”现象,以武汉市洪山区为例,基于... 快速城市化进程引发的生境变化导致城市生物多样性整体下降,但一些能适应碎片化生境的物种却大量繁殖,被迫扩散或进入城区觅食,从而引发野生动物和居民的现实或潜在冲突。文章针对近年来城区“人猪冲突”现象,以武汉市洪山区为例,基于红外相机监测,结合MaxEnt模型,探究高密度城区野猪生境适宜性和“人猪冲突”的潜在热点区域。结果表明:洪山区野猪偏好海拔高于60 m、坡度介于10°~45°的城市林地区域,主要集中在洪山区中部的低山缓丘,共识别出潜在适宜区面积13.80 km2;洪山区潜在“人猪冲突”区域位于中部,并形成自西向东北贯穿、3个核心区聚集的格局;高密度城区野猪夜行性显著;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城市林地,不适宜区主要是建设用地;土地利用类型、高程和坡度对城区野猪种群分布影响较大;城市林地斑块及之间的建成区面临较大“人猪冲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物多样性 人猪冲突 生境适宜性 红外相机监测 MaxEnt模型
下载PDF
珠三角彩叶林美学文化与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9
作者 王淳 郝泽周 +7 位作者 孙冰 李乐 高丙涛 曾伟 陈勇 万利鑫 柯欢 裴男才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7-364,共8页
针对珠三角城市群中广州、深圳、佛山等地及周边地区常见的彩叶树种美学文化功能评价中的关键问题,在文献梳理和理论实践的基础上,运用专家评估法和层次分析原理建立综合指标法,构建包括3个准则层(B1~3)、9个次准则层(C1~9)和27个指标层... 针对珠三角城市群中广州、深圳、佛山等地及周边地区常见的彩叶树种美学文化功能评价中的关键问题,在文献梳理和理论实践的基础上,运用专家评估法和层次分析原理建立综合指标法,构建包括3个准则层(B1~3)、9个次准则层(C1~9)和27个指标层(D1~27)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期有效地评价珠三角彩叶林的美学与文化功能,明确森林城市群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保护与开发的重点,提升彩色林相营建技术与美丽湾区建设的匹配性与实用性,拓展城市林业和人居环境学科理论的内涵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 城市林业 森林城市群 人居环境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西沙群岛玉琢礁珊瑚礁鱼类种类组成及演变
10
作者 谢宏宇 刘永 +4 位作者 赵金发 李纯厚 石娟 肖雅元 王腾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55,共10页
玉琢礁是西沙群岛中的重要环礁,拥有多样化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和丰富的鱼类资源。为掌握玉琢礁珊瑚礁鱼类的资源状况及其演变特征,于2023年采用手钓、水下潜捕、水下视频和eDNA等方法,对其珊瑚礁鱼类资源进行调查。共发现鱼类220种,其中e... 玉琢礁是西沙群岛中的重要环礁,拥有多样化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和丰富的鱼类资源。为掌握玉琢礁珊瑚礁鱼类的资源状况及其演变特征,于2023年采用手钓、水下潜捕、水下视频和eDNA等方法,对其珊瑚礁鱼类资源进行调查。共发现鱼类220种,其中eDNA方法共发现鱼类111种,结合2003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的历史档案数据,截至目前在玉琢礁共发现鱼类265种,隶属于12目50科128属,其中鲈形目占绝对优势。鱼类群落组成以小型鱼类为主,平均分类差异指数(Δ^(+))和变异分类差异指数(Λ^(+))分别为56.08和122.4;相似性分析表明,2003与2023年之间,鱼类在种类组成、食性组成和不同体型层面的相似性均表现为不相似或极不相似。与历史调查数据进行比较,共有45种鱼类未被监测到,其中大型肉食性鱼类受到自然与人类扰动的影响最为显著,植食性鱼类所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分类多样性指数(Δ^(+)、Λ^(+))显著下降。初步推断不可持续的捕捞、生境衰退和温度上升等因素导致了玉琢礁珊瑚礁鱼类的更替。研究结果可为玉琢礁的珊瑚礁鱼类资源保护与管理、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沙群岛 珊瑚礁鱼类 人类扰动 生境衰退 演变
下载PDF
人居环境适宜性演变与提升障碍——以陕西省为例
11
作者 王艺荣 方斌 张志成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6-137,共12页
人文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是科学提升人居环境适宜性的关键.以陕西省为例,依次运用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和障碍度模型,测算2000年、2010年和2020年人居环境适宜性,分析人文、自然环境适宜性及人居环境综合适宜性的时... 人文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是科学提升人居环境适宜性的关键.以陕西省为例,依次运用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和障碍度模型,测算2000年、2010年和2020年人居环境适宜性,分析人文、自然环境适宜性及人居环境综合适宜性的时空演变特征,识别适宜性制约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陕西省人居环境适宜性持续改善,尤以陕北地区改善最为明显;②人文与自然环境适宜性的空间相关性变化显著,人居环境综合适宜性的空间自相关程度先大幅降低,后小幅升高;③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使得人文环境的障碍度不断减小,而自然环境制约愈发明显.依据研究结果,提出“全面统筹,主抓短板;分级治理,以点带面,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人居环境适宜性提升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居环境 适宜性 人文—自然系统 障碍因素 陕西省
下载PDF
人类活动胁迫下野生动物生境变迁研究——以中国仰鼻猴为例
12
作者 秦淑洁 钱天陆 +2 位作者 李思青 吴朝宁 王结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5735-5745,共11页
人类活动是威胁当今世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越来越多的“难民物种”受人类活动干扰被限制在了次优的栖息地。以我国受威胁情况较为严重的珍稀物种仰鼻猴为例,基于地形变量、人类活动变量、气候变量及古今分布点(历史时期:20世纪... 人类活动是威胁当今世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越来越多的“难民物种”受人类活动干扰被限制在了次优的栖息地。以我国受威胁情况较为严重的珍稀物种仰鼻猴为例,基于地形变量、人类活动变量、气候变量及古今分布点(历史时期:20世纪前;现今时期:20世纪至今)数据,利用MaxEnt模型对其古今生境开展预测,结果表明:古今以来,人类活动导致仰鼻猴丧失了我国东部921756km^(2)的适宜生境,保留适生区内的生境质量下降,新增适生区分散且破碎,仰鼻猴重新适应了历史时期的次适生区甚至不适生区。古今以来,仰鼻猴对气候变量适应能力的改变远小于对地形变量,与可以自由选择适宜生境时相比,现今时期的仰鼻猴生境内的海拔更高、地形起伏度更大,最冷月最低温以及年度气温变化的适宜范围相比更窄,仰鼻猴提高了对多种环境因素的适应能力,但同时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度升高,并面临着种群隔离度增加等风险,已无法占据最佳生态位。建议关注现有适宜生境附近的人类活动强度,尽可能减少与仰鼻猴产生空间或资源的竞争,加强对该物种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仰鼻猴 MaxEnt模型 人类活动胁迫 生境变迁 环境适应
下载PDF
人类干扰进入大熊猫栖息地的路径与影响——以秦岭大熊猫栖息地内穿孔为例
13
作者 杨志娇 杨淳 +9 位作者 杨思萌 李长财 李薪雨 文菀玉 王宇航 张希明 朱大鹏 朱代博 刘刚 龚明昊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4期1-9,共9页
【目的】在秦岭大熊猫栖息地,分析穿孔干扰源进入栖息地的特征、周边景观产生的影响以及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空间利用对人类干扰的响应。【方法】基于最优觅食理论,假设人类干扰沿坡度较小的平缓区域即河谷/沟谷进入大熊猫... 【目的】在秦岭大熊猫栖息地,分析穿孔干扰源进入栖息地的特征、周边景观产生的影响以及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空间利用对人类干扰的响应。【方法】基于最优觅食理论,假设人类干扰沿坡度较小的平缓区域即河谷/沟谷进入大熊猫栖息地,且进入强度由坡度决定;借助空间分析工具及景观指数,对比分析同一干扰源影响下,具有景观差异的邻近沟谷内大熊猫活动对人为干扰的回避距离和对海拔及坡度的利用特征。【结果】栖息地穿孔内的人类干扰沿平缓河谷/沟谷进入栖息地,对大熊猫空间利用和种群格局造成影响。坡度是人类干扰进入大熊猫栖息地的主要限制因子:坡度越小干扰越易进入,迫使大熊猫选择距离沟谷更远、海拔更高的空间,但对大熊猫的坡度利用选择影响较小。【结论】人类干扰以坡度为导向进入大熊猫栖息地,迫使大熊猫对人类干扰产生距离和海拔上的回避;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人类干扰进入大熊猫栖息地的特征以及大熊猫空间利用和栖息地选择的影响因素,并提供栖息地内人类活动管理和修复决策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息地破碎化 人类干扰 秦岭 大熊猫
下载PDF
未来情景羌塘高原野牦牛栖息地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14
作者 魏子谦 徐增让 +3 位作者 乔添 邹秀萍 靳茗茗 多布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317-3328,共12页
近30年来,羌塘高原野牦牛(Bos mutus)种群数量虽缓慢恢复,但仍为野生有蹄类中仅有的易危物种。由于其对人为活动规避明显且具有极强的攻击性,野牦牛栖息地分布和质量数据仍很匮乏。把野外调查与最大熵(Maxent)、土地利用模拟模型(FLUS)... 近30年来,羌塘高原野牦牛(Bos mutus)种群数量虽缓慢恢复,但仍为野生有蹄类中仅有的易危物种。由于其对人为活动规避明显且具有极强的攻击性,野牦牛栖息地分布和质量数据仍很匮乏。把野外调查与最大熵(Maxent)、土地利用模拟模型(FLUS)、InVEST三种模型相结合,系统分析羌塘高原野牦牛栖息地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通过未来气候、未来土地覆被和未来食物情景构建2050年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浓度(RCPs)情景下羌塘高原生境状况,预测栖息地变化状况,以期为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维护提供数据支撑。结果发现:2020年前后野牦牛栖息地总面积为25.1万km^(2),集中分布在那曲市北部,阿里地区分布零散。栖息地以草原和荒漠为主,部分位于冰川区,野牦牛对气候条件反应敏感,偏好生活在暖季降雨量约在200mm,冷季降雨量约10mm,年最低温度-30℃的区域,坡度耐受性高。约92%的野牦牛栖息地位于羌塘国家自然保护区内,仅有南部约1.2万km^(2)栖息地与人类活动交叠明显。2050年前后羌塘高原暖湿化明显,草原面积增加,野牦牛栖息地将向西北部无人区扩张,目前栖息地分布较零散的阿里地区也将出现大面积高质量栖息地,三种RCPs情境下栖息地面积分别为28.2万km^(2)(RCP2.6)、28.4万km^(2)(RCP4.5)和28.0万km^(2)(RCP8.5),新增栖息地以极重要栖息地为主,边界与羌塘自然保护区范围更加吻合,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将有力支撑野牦牛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牦牛 青藏高原 气候变化 栖息地模拟 人为干扰 羌塘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洛阳古代都城人居环境适应自然环境的生态智慧
15
作者 姚晓军 袁自清 +2 位作者 田欣 蒋鹤 田国行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0-76,共7页
洛阳古代都城人居环境建设凝聚着丰富的营建智慧,对当代都城人居环境的营建具有重要意义和借鉴价值。通过对历史城市文献图像的挖掘、考古资料的分析、文化遗产现状及空间形态的综合调查,发掘并建构涵盖洛阳古代五大都城人居智慧的基础... 洛阳古代都城人居环境建设凝聚着丰富的营建智慧,对当代都城人居环境的营建具有重要意义和借鉴价值。通过对历史城市文献图像的挖掘、考古资料的分析、文化遗产现状及空间形态的综合调查,发掘并建构涵盖洛阳古代五大都城人居智慧的基础信息数据库,从人居空间(有家有园,称为家园)、人居秩序(轴线引导,长幼有序)、人居风景(地尽其用,遵从自然)、人居哲学(象天法地、天人合一)4个视角,结合古都自然山水、中轴线、景观视线、人文秩序、风景体系、哲学思想等方面对都城原创的人居智慧进行了系统提炼;运用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和人的需求理论,系统揭示古代都城人居智慧在适应自然山水环境、增强人居空间韧性、提升支撑体系能力、适应人文特征中的理念、方法及技术手段,为探索人居空间适应自然山水格局的规划实践提供历史智慧与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洛阳古代都城 人居环境 山水格局 适应 人居智慧
下载PDF
基于GIS的滇中地区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
16
作者 张雪 刘璐 游珍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24年第1期8-18,共11页
科学评估人居环境适宜性,有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研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以1 km×1 km栅格为基本研究单元,构建了滇中地区地形、水文、植被、气候单要素和综合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模型与标准... 科学评估人居环境适宜性,有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研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以1 km×1 km栅格为基本研究单元,构建了滇中地区地形、水文、植被、气候单要素和综合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模型与标准,从空间上定量评价了滇中地区的人居环境适宜性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1)从自然单要素的适宜性评价结果来看,气候、水文和地被的适宜性评价结果均以比较适宜为主;而地形是该区域人居环境适宜性的主要限制要素,且在空间上分区比较破碎,以一般适宜地区为主,主要分布在区域的西部和北部。(2)从人居环境适宜性综合评价结果来看,整体的人居环境状况较好,空间上呈片状分布的特征,临界适宜和一般适宜地区区域点总面积的80%以上;昆明市的不适宜地区面积占比最高,高度适宜地区面积较小但多数分布在楚雄州,曲靖市整体的人居环境状况最好。(3)结合人口数量和密度空间分布数据来看,人口分布与人居环境适宜性在空间分布上存在较高一致性,滇中地区近90%的人分布在临界适宜、一般适宜和比较适宜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居环境适宜性 人居环境指数 地理信息系统 滇中地区
下载PDF
极地建筑发展综述与思考——以南极科考站为例
17
作者 杜少紫 任飞 《世界建筑》 2024年第7期87-93,共7页
本文系统回顾了19世纪初至今南极科考站的发展历程,梳理了地缘政治、科技水平和设计理念的变化对其建设目标、建筑功能、建筑结构与形式演变的影响,总结以南极科考站为代表的极地建筑在环境可持续性、极端气候适应性和室内环境宜居性3... 本文系统回顾了19世纪初至今南极科考站的发展历程,梳理了地缘政治、科技水平和设计理念的变化对其建设目标、建筑功能、建筑结构与形式演变的影响,总结以南极科考站为代表的极地建筑在环境可持续性、极端气候适应性和室内环境宜居性3个方面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低碳化、可变化、智能化的新一代极地建筑设计原型。在人类向外拓展生存空间、向内面临能源与环境双重危机的挑战下,借鉴极地建筑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将为未来介质中的人居环境营建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地建筑 南极科考站 极端环境 未来人居 技术范式
下载PDF
Importance of Stewards and Other Protection Efforts for Conservation of Red Knots (Calidris canutus rufa) and Other Shorebirds on Delaware Bay, New Jersey
18
作者 Joanna Burger Amanda Dey Larry Niles 《Natural Science》 2024年第9期162-182,共21页
Understanding the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population stability in long-distance migrant birds i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particularly given global climate change, sea level rise, and loss or disturbance at essentia... Understanding the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population stability in long-distance migrant birds i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particularly given global climate change, sea level rise, and loss or disturbance at essential habitats. While the populations of most shorebirds are declining worldwide, those that migrate through Delaware Bay, New Jersey and Delaware, are declining at the most rapid rate despite conservation efforts. In this paper, we 1) provid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n population declines of red knots (Calidris canutus rufa) using Delaware Bay, threats to their foraging, and efforts to reduce threats, 2) summarize briefly our studies of the effects of human activities on knots and other shorebirds, 3) present data on management efforts to protect knots and other shorebirds from the activities of people, and 4) discuss the efficacy of such efforts (usually referred to as “decreasing the effect of human disturbances”). The Shorebird Project on Delaware Bay is over 25 years old and provides long-term data to help assess the status of shorebird numbers, particularly for red knot, as well as the density of horseshoe crabs (Limulus polyphemus) and their eggs. Red knots have continued to decline even more precipitously in the last few years, presenting cause for concern. Protective efforts have been successful in reducing human disruption on the N.J. Delaware Bay beaches, but the lack of uniformity in implementation across the New Jersey side, and across the whole Bay have hampered further improvements. Implementation of signs, fencing, and stewards on some beache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the use of these beaches by red knots, determined by examining the use of beaches pre- and post-implementation. Implementation of fencing and stewards had the greatest effect. From 1986 to 2018,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shift in the percent of Delaware Bay red knots using the NJ side, where protection efforts had been implemented on many of the beaches. Merely restricting access (without fencing or other efforts) did not result in more knots using the beaches post-restriction. This is the first paper that clearly shows the protective effects of having beach stewards. We discuss the long-term needs for continued management of Delaware Bay beaches, and other beaches coastwide, and of determining the causes of population declines of red kno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d Knot Calidris canutus rufa CONSERVATION Beach Monitors human Disturbance habitat Restoration Management Stewards Education Population Declines Coastal
下载PDF
地名证据下中国野生虎的历史分布与人虎关系演变
19
作者 纪小美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8-147,共10页
利用地名的证据作用,应用空间计量与数理统计方法,描述了野生虎的历史分布,分析了虎地名的构词方式与表征地物,探讨了人虎关系的历史演变,关注了虎的生存状态、虎患及人类响应。地名证据发现:(1)历史上野生虎主要集中于湘东南、黔中、... 利用地名的证据作用,应用空间计量与数理统计方法,描述了野生虎的历史分布,分析了虎地名的构词方式与表征地物,探讨了人虎关系的历史演变,关注了虎的生存状态、虎患及人类响应。地名证据发现:(1)历史上野生虎主要集中于湘东南、黔中、鄂西与辽中南地区的深山沟谷与密林中,其次是省界交汇地区;(2)主要栖居于低海拔、低起伏度与坡度平缓的林谷中,森林破坏与农田扩增导致虎生境的碎片化与领地的锐减;(3)生境破坏与习性改变引发虎群、虎与其他动物、虎与人因争夺有限的生存资源而激烈竞争,虎生存状态趋向恶化;(4)隋唐时期之前,虎地名村落的数量较为稳定,随后不断增加,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意味着人虎冲突程度越发激烈,虎患是天灾与人祸共同作用的结果;(5)明清以来,先进的猎杀技术促使人类在人虎冲突中越发激进,官方有组织的反击行动越发频繁,直接将野生虎推向灭绝的边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地名村落 历史分布 生境变迁 人虎关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保护动物栖息地适宜性评价的优先保护区选取——以三江源地区为例
20
作者 高文明 宋芊 +1 位作者 张皓翔 王士如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18-1328,共11页
在人类活动日益频繁、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时代背景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衰减,野生动物栖息地日渐丧失。面对众多亟需保护的区域,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最有大的保护效果,成为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脆弱... 在人类活动日益频繁、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时代背景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衰减,野生动物栖息地日渐丧失。面对众多亟需保护的区域,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最有大的保护效果,成为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脆弱敏感,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设立保护区是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目前同时考虑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和人类活动空间需求的研究方法较少。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最大熵(MaxEnt)模型评估野生动物栖息地适宜性并考虑人类活动空间需求,对三江源地区的保护价值进行评估,为综合确定优先保护区域提供新方法。评价体系中对4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以及20种国家重点保护物种栖息地适宜性进行了评价与分析,更加真实可信的反映了区域的保护优先性。结果表明,1)三江源地区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区域主要位于东南部地区,整体呈现东南高于西北的趋势。2)野生动物栖息地高、较高适宜性区域位于三江源中西部地区,面积总计为8.75×10^(4) km^(2),其中41.2%的区域分布于三江源国家公园内。3)三江源地区极高优先级保护区域面积为3.01×10^(4) km^(2),位于三江源地区中西部,占总面积的8.0%,其中35.8%的区域位于三江源国家公园内。三江源地区优先保护区域主要位于长江源区、澜沧江源区和囊谦县,应对以上地区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研究成果可为保护区位置的确定和弥补保护空缺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 MaxEnt模型 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三江源 人类活动强度 优先保护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