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inding of EGF1 Domain Peptide in Coagulation Factor Ⅶ with Tissue Factor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Triggering of Coagulation 被引量:3
1
作者 梅恒 胡豫 +3 位作者 王华芳 石威 邓君 郭涛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10年第1期42-47,共6页
The binding function of EGF1 domain peptide with tissue factor(TF)and its ability of triggering coagulation were explored.The TF expression model in vitro was established by lipopolysaccha-ride induction.The affinity ... The binding function of EGF1 domain peptide with tissue factor(TF)and its ability of triggering coagulation were explored.The TF expression model in vitro was established by lipopolysaccha-ride induction.The affinity of EGFP-EGF1 and TF expressing cells was analyzed by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and flow cytometry(FCM).The affinity of EGFP-EGF1 and rat soluble TF was quantitated by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The ability of EGFP-EGF1 in triggering coagulation was tested by prothrombin time assay.The FCM 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gulation factor epidermal growth factor-like domain tissue factor ANTIcoagulation
下载PDF
High-yield expression of recombinant mouse coagulation factor Ⅶ in methylotrophic yeast Pichia pastoris 被引量:1
2
作者 项贵明 粟永萍 +1 位作者 程天民 艾国平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2006年第5期288-292,共5页
Objective: To explore high-yield secretory expression of recombinant mouse coagulation factor Ⅶ (rmF Ⅶ ) protein in Pichia pastoris (P. pastoris). Methods: The fragment of mF Ⅶ cDNA was amplified by PCR from a pcDN... Objective: To explore high-yield secretory expression of recombinant mouse coagulation factor Ⅶ (rmF Ⅶ ) protein in Pichia pastoris (P. pastoris). Methods: The fragment of mF Ⅶ cDNA was amplified by PCR from a pcDNA3-mFⅦ plasmid. Then the cDNA fragment was subcloned into α-factor secretion signal open reading frame of pPIC9K secretory expression vector. The mutagenesis of mF Ⅶ was performed by Site-Direct Mutation and then verified by DNA sequencing. The yeast expression vector of rmF Ⅶ, named as pPIC9K-rmFⅦ, was linearized with Sac I and transferred into GS115 strains(his-Mut+)by electroporation. The recombinants were identified by direct PCR and selection on MM and MD plates. rmF Ⅶ was expressed in recombinant strains (his+Mut+) for 4 d. The expression level and activation of rmF Ⅶ in the BMMY medium were detected by SDS-PAGE and Western blot respectively. Results:pPIC9K-rmFⅦ was constructed and transferred to GS115 strains successfully. 48-hour post induction by methanol rmFⅦ protein was secreted into the culture supernatant. The molecular weight of the expressed products was shown to be about 46 kD by SDS-PAGE analysis. Western blot showed that the expressed rmF Ⅶ exhibited specificity and antigenicity. Conclusion: Since mFⅦ is considered as a tumor-targeting molecule , this study may provide a basis for further anti-tumor strategy on rmF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USE coagulation factor PICHIA PASTORIS protein EXPRESSION Site-Direct Mutation
下载PDF
冠心病血瘀证凝血因子Ⅶ基因多态性的检测分析 被引量:18
3
作者 黄献平 袁肇凯 +6 位作者 毛以林 谭光波 卢芳国 胡志希 田松 李杰 孙贵香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6年第2期97-99,共3页
目的探讨凝血因子Ⅶ(FⅦ)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CHD)心血瘀阻证候及凝血因子Ⅶ活性(FⅦc)的相关性。方法对CHD心血瘀阻证组112例、非心血瘀阻证组108例、非CHD心血瘀阻证组110例和健康对照组100名检测分析FⅦ基因型(M1M1、M1M2、M2M2)和... 目的探讨凝血因子Ⅶ(FⅦ)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CHD)心血瘀阻证候及凝血因子Ⅶ活性(FⅦc)的相关性。方法对CHD心血瘀阻证组112例、非心血瘀阻证组108例、非CHD心血瘀阻证组110例和健康对照组100名检测分析FⅦ基因型(M1M1、M1M2、M2M2)和等位基因(M1、M2)及FⅦc。结果CHD心血瘀阻证组在基因型M1M1和等位基因M1频率分布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FⅦ-M1M1基因型的各组受检者FⅦc值的变化呈CHD心血瘀阻证组>非CHD血瘀证组>CHD非血瘀证组>健康对照组递减趋势;而FⅦ-M1M2基因型各组受检者FⅦc值的变化相反,呈现健康对照组<CHD非血瘀证组<非CHD心血瘀阻证组<CHD心血瘀证组的趋势;在三个病变组内,FⅦ基因M1M1型的FⅦc检测值均较M1M2型显著增高。结论FⅦ基因M1M1多态性和M1等位基因与CHD心血瘀阻证相关;FⅦ基因多态性与血浆Ⅶc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血瘀证 凝血因子 凝血因子活性
下载PDF
尿毒症患者凝血因子Ⅶ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4
作者 方峻 夏凌辉 +1 位作者 魏文宁 宋善俊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6期730-732,共3页
本研究检测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Ⅶ (FⅦ )水平并初步探讨其影响因素。选取 3 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患者 ,采用一期凝血法分别检测血液透析前及血液透析 1月后血浆凝血因子Ⅶ水平∶因子Ⅶ活性 (FⅦ∶C) ;采用重... 本研究检测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Ⅶ (FⅦ )水平并初步探讨其影响因素。选取 3 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患者 ,采用一期凝血法分别检测血液透析前及血液透析 1月后血浆凝血因子Ⅶ水平∶因子Ⅶ活性 (FⅦ∶C) ;采用重组可溶性组织因子一期凝血法检测活化因子Ⅶ (FⅦa)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因子Ⅶ抗原 (FⅦAg)。结果显示 :①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前FⅦa、FⅦ∶C和FⅦAg水平分别为 4 .0 0± 0 .86μg/L、( 14 8.5± 4 0 .4 ) %和 ( 99.8± 2 1.1) % ,健康对照则分别为 2 .77± 1.0 2 μg/L、( 113 .1± 3 3 .0 ) %和 ( 73 .7± 18.3 ) % ,尿毒症患者的FⅦa ,FⅦ∶C ,FⅦAg水平与健康对照比较显著增高 (P 值均 <0 .0 5 ) ;②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后FⅦa,FⅦ∶C和FⅦAg水平分别为 5 .5 6± 1.4 5 μg/L、( 2 0 0 .8± 68.7) %和 ( 12 4 .1± 19.3 ) % ,与血液透析前相比较 ,FⅦa,FⅦ∶C和FⅦAg水平均显著增高 ( P值均 <0 .0 5 ) ;③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前FⅦAg ,FⅦ∶C及FⅦa水平与血尿素氮水平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r =0 .3 7,P <0 .0 5 ;r =0 .4 0 ,P <0 .0 5 ;r =0 .2 8,P <0 .0 5 ) ;与血肌酐水平亦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r =0 .14 ,P <0 .0 5 ;r =0 .2 3 ,P <0 .0 5 ;r =0 .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 尿毒症 慢性肾功能衰竭
下载PDF
河南汉族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凝血因子Ⅶ基因多态性检测 被引量:5
5
作者 贺颖 封青川 +2 位作者 杨冬之 齐华 郑红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9-63,共5页
目的:检测河南汉族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凝血因子Ⅶ(FⅦ)基因的多态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103例河南汉族DVT患者和250名正常对照者FⅦ基因R353Q、5’F7和IVS7位点的多态性,并进行基因型频率、等位... 目的:检测河南汉族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凝血因子Ⅶ(FⅦ)基因的多态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103例河南汉族DVT患者和250名正常对照者FⅦ基因R353Q、5’F7和IVS7位点的多态性,并进行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及单倍型分析。结果:DVT组和对照组R353Q、5’F7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IVS7基因型频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0.327,P=0.569),DVT组H7等位基因频率(44.7%)低于对照组(51.8%)(χ2=4.112,P=0.043)。结论:FⅦ基因R353Q、5’F7多态性可能不是河南汉族人群DVT发病的遗传学风险因子;IVS7多态的H7等位基因可能是河南汉族人群DVT发病的遗传保护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 凝血因子 基因多态性 河南 汉族
下载PDF
不同温度和时间对凝血因子Ⅶ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饶绍琴 杨洋 +3 位作者 腾飞鹏 赵清 杨百理 刘华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05年第2期90-91,共2页
目的 探讨不同温度、时间条件下血浆凝血因子Ⅶ (FⅦ )活性的变化 ,以探寻检测FⅦ活性的最适条件。方法 凝血因子活性测定采用一步法检测血浆FⅦ :C活性水平及相应的凝血酶元时间 (PT)。将标本分别置于 0℃、2 2℃环境中 ,1、2、4小... 目的 探讨不同温度、时间条件下血浆凝血因子Ⅶ (FⅦ )活性的变化 ,以探寻检测FⅦ活性的最适条件。方法 凝血因子活性测定采用一步法检测血浆FⅦ :C活性水平及相应的凝血酶元时间 (PT)。将标本分别置于 0℃、2 2℃环境中 ,1、2、4小时上机检测。结果  0℃ 4小时与 0℃ 1小时、2小时 ,检测FⅦ :C活性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2 2℃ 1、2、4小时检测FⅦ :C活性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2 2℃ 1小时与 0℃ 2小时检测FⅦ :C活性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0℃条件下血浆FⅦ可被激活 ,但在 2小时内对凝血时间测定影响不大 ,故不能及时检测的患者血样应在 2小时内用冰水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凝血因子 血浆 凝血时间 凝血酶元 凝血因子活性 影响 患者 标本 显著性 水平
下载PDF
凝血因子Ⅶ及其基因MspI多态性与心肌梗塞危险性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蔡强军 陈纪林 +3 位作者 袁家颖 马会利 宋杰 许敏伏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75-77,共3页
目的;探讨凝血因子Ⅶ活性及其基因MspI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心肌梗塞的关系。 方法:测定125例健康人(正常对照组)和137例心肌梗塞患者(心肌梗塞组)血浆凝血因子Ⅶ活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MspI酶切法确定... 目的;探讨凝血因子Ⅶ活性及其基因MspI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心肌梗塞的关系。 方法:测定125例健康人(正常对照组)和137例心肌梗塞患者(心肌梗塞组)血浆凝血因子Ⅶ活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MspI酶切法确定其基因型。 结果:①心肌梗塞组血浆凝血因子Ⅶ活性(P<0.01)和血清总胆固醇(P<0.05)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仅前者与心肌梗塞的危险性独立相关(OR=1.04,P<0.01)。②凝血因子Ⅶ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③M_1M_1纯合子血浆凝血因子W活性显著高于M_1M_2杂合子(P<0.05)。 结论:支持血浆凝血因子Ⅶ活性升高是中国汉族人心肌梗塞的危险因素;凝血因子Ⅶ活性受其基因MspI多态性的影响,但该多态性并不是中国汉族人心肌梗塞的独立危险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 心肌梗塞 MSPI多态性
下载PDF
10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分子发病机制与临床特性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丁秋兰 王鸿利 +5 位作者 王学锋 王明山 傅启华 武文漫 胡翊群 王振义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3年第5期374-378,共5页
目的 探讨 10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 (coagulationfactorⅦ ,FⅦ )缺陷症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特性。方法 检测凝血指标以明确诊断 ;用DNA直接测序法对先证者及其家庭成员FⅦ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5’和 3’非翻译区进行分析 ,寻找基... 目的 探讨 10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 (coagulationfactorⅦ ,FⅦ )缺陷症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特性。方法 检测凝血指标以明确诊断 ;用DNA直接测序法对先证者及其家庭成员FⅦ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5’和 3’非翻译区进行分析 ,寻找基因突变 ;将含插入或缺失突变序列克隆入pMD18 TTA克隆载体中 ,对所得两条染色体相应序列分别测序 ,以确定突变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应用限制性内切酶对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相应基因片段进行酶切分析 ,无酶切位点改变的基因片段用等位基因特异的PCR(ASPCR)方法 ,证实测序所发现的突变。结果 在 10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患者中发现 8种类型的基因突变 ,其中 6 390T→C(Phe4 0Cys) ,94 82G→T(Arg15 2Leu) ,和 114 87 9delC 3种突变为国际首次报道 ;6种突变发生在催化区 ;除一种缺失突变外 ,其余均为点突变 ;所有的基因突变都来自先证者的父亲和 (或 )母亲。Thr35 9Met和Arg30 4Trp突变分别在 4个及 2个无亲缘关系的家系中重复出现。 2例Thr35 9Met纯合突变 (FⅦ :C分别为 2 %和 3% )及 1例Arg15 2Leu、114 87 9delC及Arg30 4Trp复合杂合突变 (FⅦ :C为 1% )临床表型为重型 ;2例双重杂合突变 (His348Gln和Thr35 9Met,Agr30 4Trp和Arg30 4Gln)临床表型分别为中型和无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凝血因子缺陷症 发病机制 基因突变 临床表型 诊断
下载PDF
河南汉族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凝血因子Ⅶ基因R353Q多态性检测 被引量:3
9
作者 连建华 于海东 +5 位作者 李艾帆 张世峰 宋波 齐华 郑红 许予明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29-431,共3页
目的探讨河南汉族人群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凝血因子Ⅶ(FⅦ)基因R353Q的多态性。方法应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560例健康对照组和51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FⅦ基因R353Q多态性。结果FⅦ基因第353位存在R、Q2种等位... 目的探讨河南汉族人群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凝血因子Ⅶ(FⅦ)基因R353Q的多态性。方法应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560例健康对照组和51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FⅦ基因R353Q多态性。结果FⅦ基因第353位存在R、Q2种等位基因,以及R/R、R/Q和Q/Q3种基因型。患者组Q等位基因频率和R/Q+Q/Q型频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河南汉族人群中存在凝血因子Ⅶ基因R353Q多态性,其中Q等位基因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遗传保护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 缺血性脑卒中 基因多态性 河南 汉族
下载PDF
凝血因子Ⅶ及其基因MspI多态性与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相关性 被引量:5
10
作者 杜贻萌 路方红 +4 位作者 王克志 吴凡 田奇 孙慧 商清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6期691-694,共4页
探讨血浆活化凝血因子Ⅶ及其基因MspI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关系。采用侯选基因及病例—对照的方法 ,以聚合酶链反应及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 ,对高血压组、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进行凝血因子Ⅶ... 探讨血浆活化凝血因子Ⅶ及其基因MspI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关系。采用侯选基因及病例—对照的方法 ,以聚合酶链反应及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 ,对高血压组、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进行凝血因子Ⅶ基因MspI多态性分析并确定基因型 ,同时采用重组可溶性组织因子法测定血浆活化凝血因子Ⅶ水平。结果发现 ,与高血压组比较 ,脑梗死组血浆活化凝血因子Ⅶ水平显著增高 (2 .78± 0 .5 9比2 .5 3± 0 .6 2 μg L ,P <0 .0 5 ) ;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2 .5 3± 0 .6 2比 2 .4 1± 0 .6 1μg L ,P >0 .0 5 )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血浆活化凝血因子Ⅶ水平增高是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OR =1.134,P <0 .0 5 ) ;凝血因子Ⅶ基因型频率分布符合Hardy Weinberg平衡定律 ,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各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 ;各组血浆活化凝血因子Ⅶ水平均与凝血因子Ⅶ基因多态性显著相关 ,M1 M1 纯合子血浆活化凝血因子Ⅶ水平显著高于M2 等位基因携带者 (P <0 .0 5 )。以上提示 ,血浆活化凝血因子Ⅶ水平增高是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并受其基因MspI多态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科学 活化凝血因子与高血压并发症的关系 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 基因多态性 凝血因子 患者 高血压合并脑梗死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伴凝血因子Ⅶ缺乏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11
作者 蔡少平 何卫平 +4 位作者 张文瑾 范振平 吉英杰 高峰 史雪敏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338-339,共2页
目的复习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的特点。方法分析1例慢性乙型肝炎伴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PT明显延长,FⅦ活性降低,而APTT及其他凝血因子活性均正常,HBV标记物阳性,而肝功能... 目的复习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的特点。方法分析1例慢性乙型肝炎伴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PT明显延长,FⅦ活性降低,而APTT及其他凝血因子活性均正常,HBV标记物阳性,而肝功能指标正常。结论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是临床上一种非常少见的出血性疾病,多伴有基因缺陷,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T明显延长而肝功能正常时,应积极查找肝病以外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凝血因子缺乏症 凝血酶原时间
下载PDF
重组小鼠凝血因子Ⅶ毕赤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及整合体的筛选 被引量:2
12
作者 项贵明 杨峥嵘 +1 位作者 粟永萍 程天民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0期2009-2011,共3页
目的构建无凝血活性的重组小鼠凝血因子Ⅶ(rmFⅦ)毕赤酵母分泌型表达载体,获得高拷贝稳定整合菌株,为大量获得rmFⅦ蛋白,进行功能研究及其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PCR扩增得到mFⅦ基因片段,插入酵母表达载体pPIC9K的α分泌信号开放阅读... 目的构建无凝血活性的重组小鼠凝血因子Ⅶ(rmFⅦ)毕赤酵母分泌型表达载体,获得高拷贝稳定整合菌株,为大量获得rmFⅦ蛋白,进行功能研究及其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PCR扩增得到mFⅦ基因片段,插入酵母表达载体pPIC9K的α分泌信号开放阅读框的下游,再经定点突变(K341A)得到pPIC9KrmFⅦ,测序正确的质粒用SacⅠ线性化后电穿孔转化毕赤酵母GS115,G418梯度筛选转化菌,PCR鉴定目的基因的整合。结果获得了rmFⅦ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PIC9KrmFⅦ,G418抗性筛选得到高拷贝菌株,PCR证实目的基因已整合到毕赤酵母染色体中。结论成功构建了rmFⅦ毕赤酵母表达载体,获得了高拷贝稳定整合菌株,为大规模表达纯化rmFⅦ蛋白及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凝血因子 毕赤酵母 基因重组
下载PDF
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家系F7基因信号肽区L12R和3''非翻译区c11814-insAA复合性突变与表型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珊 张敬宇 +3 位作者 李峥嵘 王艳 牛志云 林凤茹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08-515,共8页
目的:通过对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陷症患者家系成员表型与基因型分析,研究其基因突变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对先证者及其父母进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和FⅦ活性(FⅦ:C)... 目的:通过对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陷症患者家系成员表型与基因型分析,研究其基因突变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对先证者及其父母进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和FⅦ活性(FⅦ:C)、FⅦ抗原(FⅦ:Ag)检测,对其F7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侧翼、启动子区进行测序,以寻找致病基因突变。根据信号肽预测数据库构建包含所发现突变的FVII蛋白分子模型,进行功能预测,推断其对蛋白合成和功能的影响。结果:先证者APTT正常,PT明显延长(58.3 s),FⅦ:C显著下降(1.1%),FⅦ:Ag重度降低(0.9%),其父母的APTT、PT、FⅦ:C和FⅦ:Ag均在正常范围内。先证者和其父亲的F7基因第1a外显子第556位核苷酸发生杂合性T/G突变,导致相应氨基酸由亮氨酸(L)变成精氨酸(R),即L12R。功能预测分析提示,L12R突变影响到信号肽区不同区域的分割及其相应功能,进而导致成熟蛋白质的合成减少和因子活性明显降低。同时,先证者F7基因还存在自发性3'非翻译区c11814-ins AA杂合性突变,而其父母均无此突变。结论:发现1例F7基因L12R突变,位于信号肽区的该杂合突变是导致此例遗传性FVII缺乏症发生的主要分子基础,而位于3'非翻译区的自发性c11814-ins AA突变则进一步造成了FⅦ合成的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缺陷 F7基因 信号肽区L12R 3'非翻译区 c11814-insAA复合性突变
下载PDF
重组人凝血因子Ⅶ的纯化与鉴定 被引量:2
14
作者 吕茂民 王卓 +1 位作者 冯晶晶 章金刚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52-255,共4页
目的建立重组人凝血因子Ⅶ(rhFⅦ)的纯化方法。方法首先将制备并纯化的单克隆抗体与CNBr-Sepharose 6B Fast Flow介质偶联,制备单克隆抗体亲和层析柱,并用rhFⅦ标准品验证层析柱的层析效果;采用DE-AE-Sephadex A-50吸附细胞表达的上清,... 目的建立重组人凝血因子Ⅶ(rhFⅦ)的纯化方法。方法首先将制备并纯化的单克隆抗体与CNBr-Sepharose 6B Fast Flow介质偶联,制备单克隆抗体亲和层析柱,并用rhFⅦ标准品验证层析柱的层析效果;采用DE-AE-Sephadex A-50吸附细胞表达的上清,对吸附产物用Sephadex G-25脱盐柱做脱盐处理;然后用单克隆抗体亲和层析柱做亲和层析;通过SDS-PAGE、Western Blot等试验测定纯化产物的纯度;通过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纯化产物的促凝活性。结果制备出rhFⅦ单克隆抗体亲和层析介质;细胞表达产物经DEAE-Sephadex A-50、Sephadex G-25脱盐和亲和层析纯化后,经SDS-PAGE鉴定获得了分子量为50kD的单一蛋白洗脱峰;纯化所获得的重组蛋白具有促凝活性,促凝时间(DT)为52s。结论建立了纯化rhⅦ的亲和层析方法 ,为rhFⅦ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和层析 重组人凝血因子(rhf) 纯化 单克隆抗体
下载PDF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及凝血因子Ⅶ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眉 孙万邦 +3 位作者 涂丽萍 罗军敏 夏世勤 安邦权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41-343,共3页
目的分析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sVCAM-1)与凝血因子Ⅶ(coagulation factor Ⅶ,FⅦ)与脑梗死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和全自动血凝仪CASOO的一阶... 目的分析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sVCAM-1)与凝血因子Ⅶ(coagulation factor Ⅶ,FⅦ)与脑梗死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和全自动血凝仪CASOO的一阶段凝固法动态检测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VCAM-1及血浆FⅦ:C水平,以26例脑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和30例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结果血清sVCAM-1水平在脑梗死发生第1d显著高于脑供血不足对照组和正常人对照组(P〈0.01),1-7d呈增高趋势,7~14d呈下降趋势。脑梗死体积越大,sVCAM-1水平越高(P〈0.01)。脑梗死患者血浆FⅦ:C水平两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sVCAM-1与急性脑梗死密切相关,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联系,可用作脑梗死病程进展的监测指标。FⅦ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及进程均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凝血因子 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凝血因子Ⅶ C329G突变导致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 被引量:2
16
作者 洪国粦 连云宗 +2 位作者 李极品 徐元斌 吴玉水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8年第11期1358-1360,共3页
目的探讨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将野生型和C329G突变型的FⅦ真核表达载体转染BHK-21细胞进行体外表达,并对表达产物进行免疫学和凝血活性检测。结果FⅦC329G突变后,其蛋白的合成和分泌不受影响,突变型与野生型FⅦ... 目的探讨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将野生型和C329G突变型的FⅦ真核表达载体转染BHK-21细胞进行体外表达,并对表达产物进行免疫学和凝血活性检测。结果FⅦC329G突变后,其蛋白的合成和分泌不受影响,突变型与野生型FⅦ的表达量相近,但突变型FⅦ无凝血活性。结论FⅦ第329位的半胱氨酸对其凝血活性功能起关键作用。当它被甘氨酸替换后,即丧失其凝血活性,此为FⅦC329G突变导致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发病的分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缺乏症 凝血因子 F7基因 突变 表达
下载PDF
慢性重型肝炎凝血因子Ⅴ、Ⅶ、Ⅹ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春丽 于金东 +2 位作者 高涛 张月萍 徐建华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01年第5期269-271,共3页
探讨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凝血因子Ⅴ、Ⅶ、Ⅹ水平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78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前者分为早期、中期、晚期,后者分为早期、恢复期,采用血凝法动态检测两组各期及对照组中患者凝血因子Ⅴ、Ⅵ、... 探讨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凝血因子Ⅴ、Ⅶ、Ⅹ水平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78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前者分为早期、中期、晚期,后者分为早期、恢复期,采用血凝法动态检测两组各期及对照组中患者凝血因子Ⅴ、Ⅵ、Ⅹ的水平,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结果: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死亡组早期凝血因子Ⅴ、Ⅶ、Ⅹ水平分别为34.64±2.89、20.96±2.23、42.62±3.28,中期分别为22.81±2.28、14.40±1.63、32.67±2.70,晚期分别为14.25±1.76、9.90±1.48、25.76±2.44,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且随肝功能受损程度加剧而呈进行性降低,其中19因子下降最明显。存活组早期3种因子水平分别为45.58±8.69、21.96±6.61、42.27±12.25,均显著低地正常对照组。恢复期中Ⅶ因子为68.85±31.74,Ⅹ因子为64.12±11.65,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Ⅴ因子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存活组与死亡组的早期Ⅴ因子的活性有显著性差异(t=2.44,P<0.05),而Ⅶ因子、Ⅹ因子差异无显著性(t值分别为0.38、0.09,P>0.05)。结论:动态观察凝血因子Ⅴ、Ⅶ、Ⅹ水平的变化,对慢性重型肝炎的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有一定价值。Ⅶ因子是较灵敏的指标,Ⅴ因子是判断预后的最好指标,由于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凝血因换Ⅴ 凝血因子 凝血因子Ⅹ
下载PDF
大鼠凝血因子Ⅶ EGFP-EGF1融合蛋白的表达及其结合功能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梅恒 胡豫 +4 位作者 张迎红 王华芳 方峻 郭涛 魏文宁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81-184,共4页
本研究通过融合蛋白EGFP-EGF1的表达,探讨大鼠凝血因子Ⅶ上EGF1片段与组织因子(TF)的结合功能。用RT-PCR方法自大鼠肝脏组织获得EGF1编码区基因并将其插入EGFP原核表达载体中,构建pET28a-EGFP-EGF1融合蛋白表达载体;将该重组质粒转化大... 本研究通过融合蛋白EGFP-EGF1的表达,探讨大鼠凝血因子Ⅶ上EGF1片段与组织因子(TF)的结合功能。用RT-PCR方法自大鼠肝脏组织获得EGF1编码区基因并将其插入EGFP原核表达载体中,构建pET28a-EGFP-EGF1融合蛋白表达载体;将该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中,用IPTG诱导表达EGFP-EGF1融合蛋白;采用亲和层析方法Ni柱纯化融合蛋白,将融合蛋白作用于经脂多糖刺激表达TF的大鼠血管内皮细胞;通过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术观察和检测融合蛋白与细胞结合情况。结果表明:EGFP-EGF1在转化的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表达并成功纯化,SDS-PAGE证实分子量约为36kD。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该融合蛋白能与内皮细胞膜上的TF结合。结论:大鼠凝血因子Ⅶ上EGF1区可介导FⅦ与TF特异性结合,从而可能为分子靶向抗栓治疗研究提供部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 组织因子 主动脉内皮细胞 重组融合蛋白
下载PDF
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覃骏 李红 胡豫 《医学综述》 2010年第22期3372-3375,共4页
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乏症是一种在临床上非常少见的出血性疾病,常与FⅦ基因缺陷有关,其临床表型往往与FⅦ基因的突变类型及突变区域密切相关。近年来国际上相继进行了几个较大的遗传性FⅦ缺乏症相关研究的合作项目,发现了新的基因突... 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乏症是一种在临床上非常少见的出血性疾病,常与FⅦ基因缺陷有关,其临床表型往往与FⅦ基因的突变类型及突变区域密切相关。近年来国际上相继进行了几个较大的遗传性FⅦ缺乏症相关研究的合作项目,发现了新的基因突变,丰富了疾病相关基因突变数据库,而且在疾病基因治疗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 缺乏症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体外定点突变法构建凝血因子ⅦC329G突变型真核表达载体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极品 连云宗 +2 位作者 吴玉水 程烽 朱忠勇 《生物技术通讯》 CAS 2005年第4期409-410,共2页
以野生型凝血因子Ⅶ(FⅦ)真核表达载体为模板,通过定点突变方法构建FⅦC329G突变型表达载体;序列分析鉴定C329G突变重组子。重组子目的基因的序列分析结果显示FⅦ基因编码的第329个半胱氨酸残基被甘氨酸残基替换(C329G),即成功构建了FⅦ... 以野生型凝血因子Ⅶ(FⅦ)真核表达载体为模板,通过定点突变方法构建FⅦC329G突变型表达载体;序列分析鉴定C329G突变重组子。重组子目的基因的序列分析结果显示FⅦ基因编码的第329个半胱氨酸残基被甘氨酸残基替换(C329G),即成功构建了FⅦC329G突变型真核表达载体,为下一步在哺乳类细胞中表达该突变型FⅦ,并对其进行功能性研究提供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 定点突变 真核表达载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