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二次检索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芪胶升白胶囊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气血两虚型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临床研究
1
作者 刘君 胡敏 +3 位作者 袁明霞 潘连生 胡林飞 齐继鹏 《河南中医》 2024年第12期1893-1897,共5页
目的:观察芪胶升白胶囊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rhG-CSF)治疗化疗后气血两虚型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新余市中医院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治疗的化疗后白细... 目的:观察芪胶升白胶囊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rhG-CSF)治疗化疗后气血两虚型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新余市中医院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治疗的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患者12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64例。两组患者化疗后外周血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4.0×10^(9) L^(-1)时,对照组化疗结束24 h内使用rhG-CSF注射液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芪胶升白胶囊口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D3^(+)、CD8^(+)、CD4^(+)、CD4^(+)/CD8^(+)、超敏C反应蛋白(hs-C reactive protein,hs-CRP)、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变化情况及感染次数、抗生素使用时间、rhG-CSF使用量和时间、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CD3^(+)、CD8^(+)、CD4^(+)、CD4^(+)/CD8^(+)均上升,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TNF-α、IL-6、hs-CRP水平均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感染情况、抗生素使用时间、rhG-CSF使用量和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有效率为81.25%,对照组有效率为71.88%,试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15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44%,试验组发生不良反应6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8%,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胶升白胶囊联合rhG-CSF可使化疗后气血两虚型白细胞减少症患者白细胞水平升高,减轻炎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 芪胶升白胶囊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气血两虚 白细胞 T淋巴细胞
下载PDF
人脐血干细胞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对血常规和凝血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8
2
作者 朱彦红 武利萍 韩大正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3-37,共5页
目的探讨人脐血干细胞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分类以及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经肝动脉灌注移植人脐血干细胞治疗,分析移植前后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 目的探讨人脐血干细胞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分类以及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经肝动脉灌注移植人脐血干细胞治疗,分析移植前后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以及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 8例脾切除术后肝硬化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血小板水平均在正常范围;52例肝硬化患者在人脐血干细胞移植术前白细胞总数、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水平,经脐血干细胞治疗后,外周血白细胞总数、血小板计数总体呈上升趋势,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呈下降趋势,淋巴细胞百分比则呈上升趋势。术后第16周白细胞总数为(4.02±1.02)×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58.80±7.20)%;淋巴细胞百分比为(35.71±6.30)%,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例肝硬化患者在脐血干细胞移植后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 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逐渐缩短,纤维蛋白原(Fbg)小幅上升,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脐血干细胞治疗可以改善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提高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百分比及降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代偿期肝硬化 人脐血干细胞 白细胞计数 凝血功能
下载PDF
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细胞促凝血活性及新型促凝血因子hfgl2的表达 被引量:4
3
作者 朱永芬 田德英 +5 位作者 习东 严伟明 宋建新 黄加权 聂华 宁琴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136-138,T0001,共4页
目的:了解各种临床类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细胞的促凝血活性(PCA)及新型促凝血因子人纤维介素(human fibrinogen like protein 2,hfgl2)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病毒性乙型肝炎慢性重型25例,健康对照25例,分离外周血单... 目的:了解各种临床类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细胞的促凝血活性(PCA)及新型促凝血因子人纤维介素(human fibrinogen like protein 2,hfgl2)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病毒性乙型肝炎慢性重型25例,健康对照25例,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病毒性乙型肝炎慢性重度和重型患者标本33例,病毒性乙型肝炎慢性轻度、中度共25例,健康对照25例分离其外周血白细胞(WBC)。用一期冻融法测量其PCA。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hfgl2的表达。结果:病毒性乙型肝炎慢性重型患者PBMC的PCA较健康对照高出20倍。WBC的PCA在以下各组(健康对照组、病毒性乙型肝炎慢性轻中度组、病毒性乙型肝炎慢性重度和重型组)呈逐步上升过程,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CA在病毒性乙型肝炎慢性重型组患者PBMC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其在WBC的表达。PCA在健康对照组PBMC和WBC的表达无显著差异,hfgl2在病毒性乙型肝炎慢性重型患者PBMC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在健康对照组中的表达。结论:病毒性乙型肝炎慢性重型患者PBMC中的PCA和hfgl2表达均显著升高,且其表达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hfgl2表达的强度(阳性细胞数)与PCA的升高呈正比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肝炎 单个核细胞 白细胞 人纤雏介素 促凝血活性
下载PDF
人红细胞和白细胞对632.8nm波长光的散射特性
4
作者 宋伟 薛寒操 +3 位作者 于助 侯庆春 高佩琦 马波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1997年第2期47-52,共6页
着重研究了人血红细胞和白细胞对632.8nm 光波的宏观光学参量-散射常数μ_(sr)、μ_(sl)和微观光学参量一散射截面σ_(sr)、σ_(sl)以及红细胞和白细胞的数密度与散射光之间的函数关系。用散射光强与透射光强的比值来表征所求的散射常... 着重研究了人血红细胞和白细胞对632.8nm 光波的宏观光学参量-散射常数μ_(sr)、μ_(sl)和微观光学参量一散射截面σ_(sr)、σ_(sl)以及红细胞和白细胞的数密度与散射光之间的函数关系。用散射光强与透射光强的比值来表征所求的散射常数和散射截面是本项研究的一个特点。本文的理论推导和结论均在 I_t=I_0exp(μ_scd)成立的范围内有效,并讨论了这个公式的适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 白细胞 光散射 人血 散射常数 散射截面
下载PDF
单纯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脑脊液白细胞计数水平的研究与分析
5
作者 孙建军 王江蓉 卢洪洲 《上海医药》 CAS 2017年第11期7-10,共4页
目的:研究单纯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脑脊液白细胞计数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8月—2015年6月间在我院治疗且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颅内占位病变的HIV感染者的人口学和临床资料。结果:共有8... 目的:研究单纯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脑脊液白细胞计数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8月—2015年6月间在我院治疗且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颅内占位病变的HIV感染者的人口学和临床资料。结果:共有86例患者进入本研究,他们的脑脊液白细胞计数中位数为2/μl,其中66例的脑脊液白细胞计数水平<5/μl。与脑脊液白细胞计数水平处于正常范围者相比,脑脊液白细胞计数水平偏高者的平均年龄及CD4细胞计数水平均显著更大和更高。CD4细胞计数水平≥300/μl者出现脑脊液白细胞计数水平偏高的可能性是CD4细胞计数水平<300/μl者的4.53倍。结论:单纯HIV感染者外周血CD4细胞计数水平与脑脊液白细胞计数水平间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脑脊液 白细胞计数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下载PDF
老化对人体白细胞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王鑫 吴梧桐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215-218,共4页
本文比较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体外周血白细胞在PHA诱导下DNA和蛋白质合成的能力及IL-2的产生水平。结果表明,在30岁至65岁年龄组之间,上述三项指标均平行下降,DNA合成下降50%,蛋白质合成下降43%,IL-2水平下降47%;同时发现该三项指标... 本文比较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体外周血白细胞在PHA诱导下DNA和蛋白质合成的能力及IL-2的产生水平。结果表明,在30岁至65岁年龄组之间,上述三项指标均平行下降,DNA合成下降50%,蛋白质合成下降43%,IL-2水平下降47%;同时发现该三项指标在两性间似无明显差异。说明在人体衰老过程中人外周血白细胞的IL-2产生明显下降,这可能与老龄人群免疫功能系统功能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间素-2 人外周血白细胞 衰老
下载PDF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骨髓抑制小鼠的造血功能 被引量:3
7
作者 姚观平 余丽梅 +6 位作者 范振海 方宁 任飞 罗娇 张小雨 王钰莹 刘金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23期4248-4255,共8页
背景:大剂量化疗药物可造成严重的骨髓损伤,除药物治疗外,干细胞移植已越来越多的用于骨髓损伤的治疗。目的:观察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顺铂所致骨髓抑制小鼠造血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雌性ICR小鼠被随... 背景:大剂量化疗药物可造成严重的骨髓损伤,除药物治疗外,干细胞移植已越来越多的用于骨髓损伤的治疗。目的:观察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顺铂所致骨髓抑制小鼠造血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雌性ICR小鼠被随机分为3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小鼠腹腔注射顺铂诱导ICR小鼠制备骨髓抑制模型,建模后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小鼠尾静脉注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3.0×105/g,空白组和模型组注射等量PBS。结果与结论:连续给予顺铂7d后,ICR小鼠体质量明显降低,但模型组与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模型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淋巴细胞、单个核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和血小板等水平明显低于空白组(P<0.01),于首次给顺铂后第21天开始恢复。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外周血的上述指标较模型组提前7d开始恢复,第21天时,已接近或达到空白组水平;与空白组相比,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的一两天及移植后的2周出现了一过性的白细胞增高和血小板数增加。第24天,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小鼠股骨髓腔冲洗液有核细胞数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骨髓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也显示,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小鼠股骨骨髓组织结构明显改善,与空白组相似,骨髓细胞数明显增多,可见较多的巨核细胞,且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后2周,骨髓组织可见分布较广的小鼠抗人核单克隆抗体-FITC阳性的移植细胞定植。以上结果表明,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较早地改善顺铂所致骨髓抑制小鼠的造血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干细胞移植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顺铂 骨髓抑制 造血功能 小鼠 白细胞 红细胞 巴细胞 单个核细胞 血红蛋白 红细胞压积 血小板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干细胞图片文章
下载PDF
CRP、YKL-40、IFN-γ和WBC对儿童急性支气管炎治疗及预后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0
8
作者 朱俊 顾申枫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19年第6期971-974,共4页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人软骨糖蛋白39(human cartilage glycoprotein 39,YKL-40)、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和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对儿童急性支气管炎治疗及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人软骨糖蛋白39(human cartilage glycoprotein 39,YKL-40)、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和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对儿童急性支气管炎治疗及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1月本院儿内科门急症收治的儿童急性支气管炎患儿85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2例,观察组43例。对照组为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给予超声雾化吸入。分别检测两组患儿血清中CRP、YKL-40、IFN-γ水平以及血液中WBC水平。结果经χ 2检验分析发现,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02%)显著高于对照组(76.19%)。治疗前两组患儿CPR、YKL-40、IFN-γ和WB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两组患儿CPR、YKL-40和WBC水平均明显下降,IFN-γ明显上升( P <0.05),且加入超声雾化治疗的观察组CPR、YKL-40和WB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IFN-γ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CPR、YKL-40、IFN-γ和WBC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2、0.604、 0.868 、0.637,其中IFN-γ对儿童急性支气管炎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和预后评估价值,然后依次是CRP、WBC、YKL40。结论 CPR、YKL-40、 IFN-γ和WBC对儿童急性支气管炎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和预后评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急性支气管炎 C-反应蛋白 人软骨糖蛋白 Γ-干扰素 白细胞计数
下载PDF
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手足口病患儿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9
作者 徐蓉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12期100-102,共3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儿童手足口病(HFMD)的疗效。方法选取HFMD患儿80例,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比较2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目的探讨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儿童手足口病(HFMD)的疗效。方法选取HFMD患儿80例,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比较2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血清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3、6 d后,治疗组患儿体温分别为(37.20±0.37)、(36.80±0.3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7.50±0.46)、(37.10±0.29)℃(P<0.05)。治疗3、6 d后,治疗组进食情况、疱疹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儿童HFMD效果较好,可以缩短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改善血清学指标,促进患儿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 雾化吸入 白细胞计数 C反应蛋白
下载PDF
十全大补丸对环磷酰胺致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减少的防治作用
10
作者 翟西峰 郝伟 谢人明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第5期81-84,共4页
目的研究十全大补丸对环磷酰胺致小鼠白细胞减少的防治作用。方法取ICR小鼠72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12只。十全大补丸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灌胃给予十全大补丸3.00、1.50、0.75 g/kg/d,连续9天;瑞白组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 目的研究十全大补丸对环磷酰胺致小鼠白细胞减少的防治作用。方法取ICR小鼠72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12只。十全大补丸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灌胃给予十全大补丸3.00、1.50、0.75 g/kg/d,连续9天;瑞白组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瑞白)10μg/kg/d,连续给药9天;环磷酰胺组和空白对照组灌胃等容积的生理盐水。给药第4-6天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动物腹腔注射环磷酰胺,第4天腹腔注射100 mg/kg,第5、6天腹腔注射80 mg/kg。第10天取血,进行血液学检查。处死动物,摘取心、肝、脾、肺、肾,称重,计算脏器指数。结果各组小鼠外周血的白细胞和血小板水平均低于空白对照组,其中环磷酰胺组最低,造模成功。十全大补丸组的白细胞水平比模型组提高了85%,脾脏指数比模型组提高了68%。结论十全大补丸对环磷酰胺引起的白细胞和血小板降低具有明显的对抗作用,同时对于小鼠的免疫器官脾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全大补丸 环磷酰胺 白细胞 血小板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
下载PDF
基于FAERS数据库对泊马度胺不良事件信号的挖掘与分析
11
作者 刘小彤 成娟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24年第6期1613-1619,共7页
目的 基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中的不良事件报告挖掘泊马度胺相关的不良事件信号,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FAERS数据库中泊马度胺2013年2月8日—2024年3月20日的数据,采用报告比值比法(R... 目的 基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中的不良事件报告挖掘泊马度胺相关的不良事件信号,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FAERS数据库中泊马度胺2013年2月8日—2024年3月20日的数据,采用报告比值比法(ROR)和贝叶斯可信传播神经网络法(BCPNN)法进行不良事件信号挖掘。结果 最终纳入14618份有效泊马度胺不良事件报告,得到152个不良事件信号,共累及17个器官系统分类(SOC)。其中男性构成比(50.43%)高于女性(45.03%);年龄主要分布在60岁以上(56.37%)的人群;累及的SOC主要包括各类检查,呼吸系统、胸及纵隔疾病,血液及淋巴系统疾病,感染及侵染类疾病等;报告数量较多的不良事件信号包括感染性肺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白细胞计数降低、周围神经病等。泊马度胺说明书中未记载的新的可疑不良反应包括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增加、牙病、心房破裂、克隆性造血、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脑深部核团高敏等。结论 基于FAERS数据库挖掘到的泊马度胺相关不良反应,与药品说明书中提到的基本一致,同时也存在部分新发现的可疑不良反应,在临床用药时应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泊马度胺 药品不良事件 感染性肺炎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白细胞计数降低 周围神经病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增加
原文传递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恶性肿瘤化疗后应用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8
12
作者 张学军 孔南迁 《中国药房》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713-715,共3页
目的:研究国产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在恶性肿瘤化疗后所致白细胞(WBC)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减少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ADR)。方法:采用自身交叉方法将62例恶性肿瘤病人随机分为AB和BA2组。AB组A周期为治疗周期,即化疗结... 目的:研究国产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在恶性肿瘤化疗后所致白细胞(WBC)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减少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ADR)。方法:采用自身交叉方法将62例恶性肿瘤病人随机分为AB和BA2组。AB组A周期为治疗周期,即化疗结束48h开始,用国产rhG-CSF治疗,B周期单用化疗,为对照周期;BA组正好相反。隔日查血常规1次,观察WBC和ANC的变化。结果:国产rhG-CSF可以减轻化疗所致的WBC和ANC下降程度,促进化疗患者WBC和ANC的恢复,缩短WBC和ANC减少的持续时间,有助于化疗按期进行。主要ADR有注射部位疼痛、皮疹、发热、肌肉疼痛、乏力。结论:在恶性肿瘤化疗中应用国产rhG-CSF,能有效减轻WBC和ANC降低,缩短WBC和ANC恢复时间,确保化疗顺利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 疗效
原文传递
子宫颈炎症对宫颈上皮内瘤样变患者疾病转归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黄湘 傅广华 《国际病毒学杂志》 2018年第4期267-270,共4页
目的 对比人乳头瘤病毒16型(HPV16)感染阳性和HPV感染阴性的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患者2年间复查资料,探讨在HPV自然清除时间内子宫颈炎症反应对CIN病情发展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2016年广... 目的 对比人乳头瘤病毒16型(HPV16)感染阳性和HPV感染阴性的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患者2年间复查资料,探讨在HPV自然清除时间内子宫颈炎症反应对CIN病情发展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2016年广东省韶关市粤北人民医院和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CIN患者300例(HPV16阳性和HPV阴性各15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宫颈薄层液基细胞学筛查和阴道镜下宫颈组织活检两种方法确诊CIN,HPV16检测采用PCR-反向斑点杂交法;2年间复诊患者阴道分泌物直接涂片镜检法进行白细胞(WBC)计数,采用“WBC计数均值”指标反映炎症情况.结果 WBC计数均值1.0~1.4、1.5~1.9、2.0~2.4、2.5~2.9、3.0~3.4,3.5~3.9、4.0~4.5各区间,HPV阳性组疾病恶化率分别为0(0/13)、11.1% (2/18)、23.3%(7/30)、32.5%(13/40)、50.0%(14/28)、72.2%(13/18)、66.7%(2/3)[总体恶化率为34.0%(51/150)];HPV阴性组疾病恶化率分别为0(0/17)、0(0/17)、0(0/23)、5.4%(2/37)、6.4%(2/31)、13.3%(2/15)、30.0%(3/10)[总体恶化率为6.0%(9/150)].总体看,WBC计数均值越高,两组CIN发生恶化比率越高,并且HPV阳性组疾病转归更差(HPV阳性组:x2=35.82,P<0.01;HPV阴性组:x2=17.25,P<0.01).但WBC计数均值各区间两组转归情况对比均有差异.结论 宫颈炎症情况对CIN患者疾病转归有影响,炎症反应程度高,疾病转归不良;HPV感染与炎症情况对疾病转归可能存在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瘤病毒16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白细胞计数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聚乙二醇化刺激因子对白血病患者外周血CD34^(+)细胞数的影响
14
作者 马超 薄剑 赵瑜 《慢性病学杂志》 2022年第5期691-695,共5页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PEG-rhG-CSF)对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外周血CD34^(+)细胞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血...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PEG-rhG-CSF)对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外周血CD34^(+)细胞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血液科接受化疗的43例白血病患者(急性髓系白血病2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7例、不典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作为研究对象,化疗后白细胞<2×10^(9)/L时开始接受升白细胞的相关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第1天6 mg PEG-rhG-CSF,如第7天未达恢复标准,给予补充3 mg PEG-rhG-CSF)22例与对照组(rhG-CSF每日使用5μg/kg直到达到恢复标准)21例。观察两组骨髓抑制期用药前和用药后3、7 d的CD34^(+)细胞数、中性粒细胞绝对数(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ANC)、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数,观察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开始用药至中性粒细胞恢复正常期间感染发生情况,并统计两组生存率。结果用药3、7 d后,两组ANC、WBC、CD34^(+)细胞数均较用药前升高,用药7 d后,两组ANC、WBC、CD34^(+)细胞数均较用药3 d后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在用药后11 d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恢复正常,观察组中有9例患者在7 d未达到恢复标准,这些患者给予追加3 mg PEG-rhG-CSF。开始用药至中性粒细胞恢复正常期间,观察组感染发生率(27.27%)低于对照组(47.6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观察组生存率(86.36%)与对照组(80.9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9.52%)与对照组(18.1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血病患者化疗后1~2次使用PEG-rhG-CSF可达到与连续使用rhG-CSF类似的效果,且在降低早期感染发生率、预防慢性侵袭性真菌感染方面具有潜在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CD34^(+)阳性细胞 中性粒细胞 白细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