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帛简《五行》篇与原始“五行”说 被引量:4
1
作者 田文军 李富春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1期17-22,共6页
帛简《五行》中的“五行”观念 ,代表了思孟学派“性善论”的早期理论形态 ;但帛简《五行》中的“五行”观念是否源于原始的“五行”学说 ,学术界很少论及。本文记述了作者对帛简《五行》篇与原始“五行”
关键词 "五行" 思孟学派 "性善论"
下载PDF
马克思类理论的人性观管窥
2
作者 郭嘤蔚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19-23,共5页
类哲学是关于现实的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性和类存在的哲学理论,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由理论,是一种新的哲学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全球化的发展为人的自由本性的展现提供了现实基础,而对人的这一自由自觉的类本性的揭示与... 类哲学是关于现实的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性和类存在的哲学理论,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由理论,是一种新的哲学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全球化的发展为人的自由本性的展现提供了现实基础,而对人的这一自由自觉的类本性的揭示与把握只能由辩证思维方式来承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类本性 实践 辩证思维方式
下载PDF
马克思类理论的人性观管窥
3
作者 郭嘤蔚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30-34,共5页
类哲学是关于现实的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性和类存在的哲学理论,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由理论,是一种新的哲学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全球化的发展为人的自由本性的展现提供了现实基础,而对人的这一自由自觉的类本性的揭示与... 类哲学是关于现实的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性和类存在的哲学理论,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由理论,是一种新的哲学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全球化的发展为人的自由本性的展现提供了现实基础,而对人的这一自由自觉的类本性的揭示与把握只能由辩证思维方式来承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类本性 实践 辩证思维方式
下载PDF
大自然观与大建筑学
4
作者 李晓峰 邓晓红 《中外建筑》 2004年第2期25-27,共3页
从告别蛮荒时代起,人类文化的“进化”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原自然阶段、小自然阶段、超自然阶段、大自然阶段,分别对应于图腾时代、人文时代、科技时代和绿色时代。人类正走向马克思曾经指出的“自然主义、说乐饕、共产主义”三位... 从告别蛮荒时代起,人类文化的“进化”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原自然阶段、小自然阶段、超自然阶段、大自然阶段,分别对应于图腾时代、人文时代、科技时代和绿色时代。人类正走向马克思曾经指出的“自然主义、说乐饕、共产主义”三位一体的“绿色道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每一行业的人们必须寻找自己在新时代的新角色,以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代合拍。建筑学的发展是整合多种要素以满足人类生存空间需要的完整过程。在大自然文化时代,人们应以新的建筑态度顺应时代的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将促成又一个新的建筑运动、绿色建筑学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自然观 建筑学 绿色建筑学 建筑设计 建筑作品
下载PDF
孟子“性本善”思想及其在现代道德教育中的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管卫华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78-80,共3页
"性本善"思想是孟子"性善说"的核心。"四心"是"性本善"基本内涵,"四德"是"性本善"发展、完善的目标和内容,"人心"是"性本善"发展的中介,"思&qu... "性本善"思想是孟子"性善说"的核心。"四心"是"性本善"基本内涵,"四德"是"性本善"发展、完善的目标和内容,"人心"是"性本善"发展的中介,"思"是"性本善"被认知和获得发展的重要途径,"反求诸己"是主体发展"性本善"的主要方式。"性本善"发展为"四德",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今天的学校道德教育中,我们更应重视人"性本善"的认知教育,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反求诸己"中持之以恒地践行人性之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性本善 “思” 反求诸己
下载PDF
The Manifestation Range of Innately Good Knowledge and Ability, and the Danger of Separation: On Zhuzi's Ques#'on about Understanding Words
6
作者 DING Ji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12年第2期217-243,共27页
Zhuzi (Zhu Xi), Zhang Nanxuan and Lu Donglai continued a discussion begun by Hu Wufeng and his disciples on the subject of"knowing the form of benevolence," and "seeking for a true mind in an absent one." One re... Zhuzi (Zhu Xi), Zhang Nanxuan and Lu Donglai continued a discussion begun by Hu Wufeng and his disciples on the subject of"knowing the form of benevolence," and "seeking for a true mind in an absent one." One result of their discussion was to make people realize that innately good knowledge and ability are not only manifested in loving one's parents and respecting one's elders, but also in the simple acts of drinking when thirsty and eating when hungry. This generated the idea of "manifestation range of innately good knowledge and ability." However, another conclusion of this discussion claimed that if the desire to drink and eat or the king of Qi's grudging an ox are included in this range, there would be a danger of viewing innately good knowledge and ability merely as inborn human nature or instinct. This discussion reveals an unsteady relationship between innately good knowledge and ability and the feeling of commiseration, which are sometimes united and sometimes separ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nately good knowledge and ability knowing the form ofbenevolence sPROUT seeking for a mind in an absent one inborn human nature king of Qi's grudging an ox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