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和合哲学视野中的地方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基于S大学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1
1
作者 胡耀宗 蔡先金 宋尚桂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1-7,共7页
和合哲学是中国传统和合思想与和合精神的高度概括,具有典型的东方属性。它源远而流长,历久而弥新。和合哲学在高等教育现实语境下可转换为和合教育理念;和合哲学型塑地方大学人才培养的新范式,在S大学的实践形态是:"三位一体"... 和合哲学是中国传统和合思想与和合精神的高度概括,具有典型的东方属性。它源远而流长,历久而弥新。和合哲学在高等教育现实语境下可转换为和合教育理念;和合哲学型塑地方大学人才培养的新范式,在S大学的实践形态是:"三位一体"的GPC和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柔性的和合教学体系;和合哲学提供地方大学人才培养的方法资源,在S大学的实践形态是:轴心、核心与多元的和合型课程体系,和合型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体系以及全方位的教学运行保障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合哲学 s大学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
下载PDF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谭春辉 王乐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8-103,共6页
在构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鉴于层次分析法的特点与优势,在专家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每个指标的权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评价具有模糊性,故可以采用基于专家咨询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 在构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鉴于层次分析法的特点与优势,在专家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每个指标的权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评价具有模糊性,故可以采用基于专家咨询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方法对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其基本步骤依次是:设定指标权重向量、建立评价指标集、建立评价等级集、构建二级指标模糊判断矩阵、计算二级指标的模糊向量、构建一级指标模糊判断矩阵、计算一级指标的模糊向量、构建目标层模糊判断矩阵、计算模糊综合评价结果,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对被评价对象所属等级进行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 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模型
下载PDF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评价的基本指标框架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谭春辉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4-89,共6页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是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全国高校都在努力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然而,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概念、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如何评价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等问题,学术理...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是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全国高校都在努力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然而,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概念、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如何评价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等问题,学术理论界并未进行认真梳理与探讨。文章对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概念进行了解读,并借鉴组织能力的"RPV模型",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构成要素分为三类: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投入能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运行能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产出能力。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评价的基本指标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 评价指标框架
下载PDF
论中国大学哲学通识教育的内容改革 被引量:3
4
作者 陈琳 张亮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06-211,共6页
哲学通识教育的内容改革应在中国本土化纲领的指导下,围绕现代学生的实际需要开展。哲学通识教育的内容应包含科学的理想信念,体现中国主流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批判思维训练,帮助大学生拓展国际视野、树... 哲学通识教育的内容改革应在中国本土化纲领的指导下,围绕现代学生的实际需要开展。哲学通识教育的内容应包含科学的理想信念,体现中国主流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批判思维训练,帮助大学生拓展国际视野、树立世界眼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识教育 哲学 教育改革 大学教育
下载PDF
改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深度探析研究与评价之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周靖祥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0-107,共18页
步入21世纪,国家层面日渐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作用;近10余年,中国社会科学界发表论文批量化涌现。文章意在重申,展开研究之研究的讨论实为反思"为什么"而进行,再度回归研究与评价的本体之讨论。老调重弹,让中国社科研究和... 步入21世纪,国家层面日渐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作用;近10余年,中国社会科学界发表论文批量化涌现。文章意在重申,展开研究之研究的讨论实为反思"为什么"而进行,再度回归研究与评价的本体之讨论。老调重弹,让中国社科研究和评价回归本来之面目。关注评价研究之研究的同时,需要将其转化为规范性的文本或是文件,甚至是制度化的法律文本,用以改造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之风气。时下,管理当局也在三令五申,社会科学界当事人却难以独善其身;针对于此,笔者提出有待深度探讨和研究的本源性问题。追本朔源,提升研究之研究工作的理论认知水平;推而论之,将研究之研究用以指导社会科学研究界之改造工作,需要局中人共同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社会科学 研究评价 知识分子 改造学界 大学使命
下载PDF
索尔·贝娄《洪堡的礼物》中的马丁·布伯哲学 被引量:1
6
作者 宁东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88-92,97,共6页
美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的犹太裔作家索尔.贝娄的代表作《洪堡的礼物》体现了犹太宗教哲学家马丁.布伯的相遇哲学的观点,是其哲学观的形象化表现。小说中主要人物洪堡的"我-它"人生观和西特林"我-你"人生观... 美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的犹太裔作家索尔.贝娄的代表作《洪堡的礼物》体现了犹太宗教哲学家马丁.布伯的相遇哲学的观点,是其哲学观的形象化表现。小说中主要人物洪堡的"我-它"人生观和西特林"我-你"人生观与其各自的命运都符合马丁.布伯对人性的看法。通过在两个主要人物的塑造中融入相遇哲学的因素,作家贝娄表达了人与人和谐相处的伦理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尔·贝娄 《洪堡的礼物》 马丁·布伯 相遇哲学
下载PDF
继承与创新:德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及其启示 被引量:4
7
作者 孟虹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2013年第1期54-69,共16页
21世纪是全球知识和人才竞争的时代。本文重点探讨分析欧洲一体化"领头羊"的德国高等教育再度崛起的路径与特点。作者认为,战后西德高等教育先后经历恢复重建、扩张、调整和提升四大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欧洲一体化... 21世纪是全球知识和人才竞争的时代。本文重点探讨分析欧洲一体化"领头羊"的德国高等教育再度崛起的路径与特点。作者认为,战后西德高等教育先后经历恢复重建、扩张、调整和提升四大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欧洲一体化和全球化的深入,现行德国高等教育在体制上结合"博洛尼亚进程"注重与国际接轨,在教育理念上再度重拾洪堡精神推出"卓越计划",并引进定量评估机制,在教育模式上,强调多途径拓宽办学渠道和教育资源,改革教育方式,同时注重教育的社会服务性,多层次地培养人才,并提升高等教育作为国家文化外交内涵与媒介的作用,不仅促进了德国作为"文化国家"的自身建设,而且推动了德国作为"教育大国"和"思想之国"的国际形象塑造,充分凸显和发挥了高等教育的多元化任务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洪堡理念 博洛尼亚进程 卓越计划 文化外交
下载PDF
论大学之使命——读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有感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宁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57-59,共3页
大学使命是人们对大学组织必须承担的责任的一种认定,亦是人们对大学组织应有价值的一种判断和要求,布鲁贝克在其经典著作《高等教育哲学》中从"以认识论为基础"和"以政治论为基础"的两种哲学论角度讨论大学的使命... 大学使命是人们对大学组织必须承担的责任的一种认定,亦是人们对大学组织应有价值的一种判断和要求,布鲁贝克在其经典著作《高等教育哲学》中从"以认识论为基础"和"以政治论为基础"的两种哲学论角度讨论大学的使命,实际上两种哲学观各有其合理的逻辑,从当前高等教育在社会、国家中所处的地位看,在认识论基础上更应强调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大学应始终不忘其为对国家负责的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使命 布鲁贝克 高等教育哲学
下载PDF
“中国传统”与“西方移植”的高等教育理念之碰撞与融合
9
作者 王楠 国兆亮 《山东高等教育》 2014年第1期79-86,共8页
中国自古就有大学,但是我国近代大学并不是从古代大学逐步演变而来的,而是鸦片战争之后,伴随着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进程,国人对西方大学的理念与模式的模仿和移植。本文以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形成轨迹为线索,分析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创立初... 中国自古就有大学,但是我国近代大学并不是从古代大学逐步演变而来的,而是鸦片战争之后,伴随着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进程,国人对西方大学的理念与模式的模仿和移植。本文以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形成轨迹为线索,分析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创立初期在模仿和移植西方大学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理念与模式,并讨论了在此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归因为西方教育理念与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的碰撞与融合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学 近代高等教育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
下载PDF
海斯特·白兰——当代大学毕业生的明灯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乔艳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70-71,共2页
《红字》是美国著名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追求真爱,崇尚天性,而她生活的清教社会排斥感情,禁止欲望,海斯特的内心渴望遭到了现实的无情拒绝,但她没有倒下,而是做自己命运的主人,捍卫人性尊严,追求... 《红字》是美国著名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追求真爱,崇尚天性,而她生活的清教社会排斥感情,禁止欲望,海斯特的内心渴望遭到了现实的无情拒绝,但她没有倒下,而是做自己命运的主人,捍卫人性尊严,追求自身幸福,热爱生活,最终实现了人生价值。本文运用法国杰出文学家、哲学家阿尔贝·加缪的荒诞哲学思想探讨海斯特这个经典人物,分析她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时的态度和反应,通过她的形象影响当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和人生观,引领他们走出"精神沼泽",积极乐观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字》 海斯特·白兰 阿尔贝·加缪的“荒诞”哲学 当代大学毕业生 “精神沼泽”
下载PDF
比较视野中的精炼、务实与永续之美——以台北科技大学图书馆为中心的比照
11
作者 黄忠顺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07-112,共6页
文章比较研究东莞理工学院与台北科技大学两校图书馆,后者具有精炼的人力资源之美;前者以生均图书比驱动文献采购,后者以用户驱动文献采购,重在务实求效;后者将人类知识积累有始无终的过程升华为"永续"的办馆理念,值得借鉴。
关键词 图书馆 台北科技大学 东莞理工学院 人力资源 馆藏 办馆理念
下载PDF
洪堡大学理念对当代大学课程与教学的启示 被引量:5
12
作者 朱正茹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2年第3期14-18,共5页
洪堡大学理念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席勒、费希特、施莱尔马赫等新人文主义者集体智慧的结晶,其所蕴含的课程与教学思想,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在教学目标上,洪堡强调对学生修养的养成;在教学内容上,他追求纯科学;在教学方法上,他要求教学与... 洪堡大学理念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席勒、费希特、施莱尔马赫等新人文主义者集体智慧的结晶,其所蕴含的课程与教学思想,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在教学目标上,洪堡强调对学生修养的养成;在教学内容上,他追求纯科学;在教学方法上,他要求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反思今天大学课程与教学思想,一直为大家所关注的通识教育、新生研讨课、选修制等,无不受到洪堡大学理念的影响与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堡 大学理念 课程思想 教学思想
下载PDF
论张载哲学的环境伦理意蕴 被引量:1
13
作者 贺文峰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88-92,共5页
张载哲学思想饱含深刻丰富的环境伦理意蕴,其本体论强调"太虚即气",认可自然的本体地位;其认识论认为人通过自身感官作用于外物,获取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是有限的,只有"德性所知",才能"过人远";其人性论主... 张载哲学思想饱含深刻丰富的环境伦理意蕴,其本体论强调"太虚即气",认可自然的本体地位;其认识论认为人通过自身感官作用于外物,获取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是有限的,只有"德性所知",才能"过人远";其人性论主张用心体物,如果不能体物,则改过迁善,使"气质之性"中的恶返本于"天地之性"的善;其伦理观则强调"民胞物与",祈望以博爱之心对待人与自然万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哲学 环境伦理 太虚即气 德性所知 民胞物与
下载PDF
德国古典哲学和现代大学的滥觞 被引量:4
14
作者 贺国庆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8-80,共13页
德国古典哲学的鼎盛时期恰值现代大学形成之时,古典哲学与现代大学的滥觞几乎同步,前者成为引领后者变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后者则为前者的发展提供了舞台和保障。德国古典哲学家提倡大学的独立性和学术自由,同时并不反对国家对大学的... 德国古典哲学的鼎盛时期恰值现代大学形成之时,古典哲学与现代大学的滥觞几乎同步,前者成为引领后者变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后者则为前者的发展提供了舞台和保障。德国古典哲学家提倡大学的独立性和学术自由,同时并不反对国家对大学的有限干预;重视科学研究,将大学的目标定位于通过科学教育培养有教化的人;看重哲学及哲学教育的价值,终于使哲学系由大学的边缘成为大学的中心,并引领了科学的发展和大学的改革。德国古典哲学的大学思想最终经由其忠实的拥趸--洪堡融入柏林大学的办学实践,其核心理念被现代大学奉为圭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古典哲学 现代大学 洪堡 柏林大学
原文传递
评布鲁贝克的“中心论”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楚廷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4,共4页
布鲁贝克认为,在大学有了社会服务功能之后,就由外围变为中心了。在这种观念下,也只有在"威斯康星思想"出现后,大学才具有中心地位。但布鲁贝克没有注意到,第一,总是在一定意义下谈论中心的;第二,总是在一定关联下看待中心的... 布鲁贝克认为,在大学有了社会服务功能之后,就由外围变为中心了。在这种观念下,也只有在"威斯康星思想"出现后,大学才具有中心地位。但布鲁贝克没有注意到,第一,总是在一定意义下谈论中心的;第二,总是在一定关联下看待中心的。同时,中心与否,还与认识主体有关,也与历史的变迁有关。中心与否,并不是以有否社会服务为标准的。一所大学是否具有某种意义下的中心地位,是由其学术水平、学科水平的发展状况决定的。中心是一种生成,是一个历时性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中心 布鲁贝克 哲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