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格兰启蒙人学的开端——弗兰西斯·哈奇森人学思想的启蒙特质 被引量:1
1
作者 任裕海 《社会科学论坛》 2023年第1期211-222,共12页
作为苏格兰启蒙运动的重要奠基者,哈奇森的人学思想的启蒙特质首先表现在他对加尔文主义人性观的质疑,他用斯多葛主义的灵魂德性观取代了基督教人性原罪论。哈奇森强调人性感官的直接作用和道德观念的非理性基础,主张采用经验和观察的... 作为苏格兰启蒙运动的重要奠基者,哈奇森的人学思想的启蒙特质首先表现在他对加尔文主义人性观的质疑,他用斯多葛主义的灵魂德性观取代了基督教人性原罪论。哈奇森强调人性感官的直接作用和道德观念的非理性基础,主张采用经验和观察的方法探究人性的本质,阐述了包含内在感官、道德感官、公共感官、荣誉感官等复杂构成的心理机制及其与人类行为的关系,指出人性构造中的感官和欲望使人们能在关注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能无私地关心他人的幸福和社会的公共福祉,而自然法正是基于对人性的观察和结论而得出的人类行为规则的统称。哈奇森阐发的人学理论成为苏格兰启蒙人学的滥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奇森 苏格兰 启蒙运动 人学思想 道德感
下载PDF
美感理论的发轫——论洛克美感理论的美学史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董志刚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3-96,共4页
美感理论是现代美学的中心问题,它一方面来自洛克经验主义认识论中的心理学,另一方面来自夏夫兹博里的美学。洛克的认识论使美学从形而上学转向心理学层面,但这种认识论本身却不具有审美内涵,因此,18世纪的英国美学家根据夏夫兹博里的... 美感理论是现代美学的中心问题,它一方面来自洛克经验主义认识论中的心理学,另一方面来自夏夫兹博里的美学。洛克的认识论使美学从形而上学转向心理学层面,但这种认识论本身却不具有审美内涵,因此,18世纪的英国美学家根据夏夫兹博里的美学观念对洛克的认识论进行了改造,从而形成了美感理论。哈奇生和艾迪生分别用"内在感"和"想象"来指美感,并论述了美感的本质特征,即非功利性和直觉性。美感理论的形成标志着现代美学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克 哈奇生 艾迪生 美感
下载PDF
作为特殊自然法的政治经济学——哈奇逊的经济思想及其意义
3
作者 吴红列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2-39,157,共9页
在十八世纪苏格兰经济政治社会转型之际,弗兰西斯·哈奇逊进一步发展了苏格兰自然法理学传统,把道德哲学和自然法学说加以结合,并从这一传统出发,对普芬道夫自然法框架下的经济思想进行了极大的修订,凸显了商业社会形成过程中个人... 在十八世纪苏格兰经济政治社会转型之际,弗兰西斯·哈奇逊进一步发展了苏格兰自然法理学传统,把道德哲学和自然法学说加以结合,并从这一传统出发,对普芬道夫自然法框架下的经济思想进行了极大的修订,凸显了商业社会形成过程中个人自然自由的重要性。其关于分工、需求、价值等经济问题的思考对亚当·斯密以及古典经济学的建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所蕴含的道德伦理思想对于当代经济学的发展也依然有着进步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奇逊 自然法 政治经济学
下载PDF
《人性论》中的道德区别问题探析
4
作者 高国升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18,共6页
休谟在《人性论》第三卷中专门讨论了道德区别的来源问题,这是苏格兰启蒙运动中伦理学的一个基本问题。作为苏格兰常识学派的一员,休谟对此问题的探讨表现出继承性,认为道德区别来源于情感而非理性,但其思想之价值更表现为他的道德感与... 休谟在《人性论》第三卷中专门讨论了道德区别的来源问题,这是苏格兰启蒙运动中伦理学的一个基本问题。作为苏格兰常识学派的一员,休谟对此问题的探讨表现出继承性,认为道德区别来源于情感而非理性,但其思想之价值更表现为他的道德感与动机紧密相关,说明了道德感如何刺激起道德的行为,消解了应然与实然的断裂。他对此问题的独特回答可以通过与哈奇森的比较表现出来。亦可看出,休谟的道德学说与后世功利主义伦理学有着本质不同;而对当代情感主义伦理学的批评也不适于休谟等道德情感主义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区别 道德感 休谟 哈奇森
下载PDF
“基督教化的斯多亚主义”与功利主义精神——论弗兰西斯·哈奇森的自然情感理论
5
作者 陈晓曦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32-37,共6页
休谟和斯密的光芒有时竟遮蔽了苏格兰启蒙运动的全景,以致弗兰西斯·哈奇森的思想一直未受学界充分的重视。韦伯为解释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关系,考察了"天职"这一概念;同样,弗兰西斯·哈奇森在"基督教化的... 休谟和斯密的光芒有时竟遮蔽了苏格兰启蒙运动的全景,以致弗兰西斯·哈奇森的思想一直未受学界充分的重视。韦伯为解释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关系,考察了"天职"这一概念;同样,弗兰西斯·哈奇森在"基督教化的斯多亚主义"伦理与功利主义精神之间也完成了一个切换:提出了以自然性情(包括道德感在内)这一新的人学建构理论。"基督教化的斯多亚主义"伦理是苏格兰启蒙运动思想家们的基本特征。从"遵循自然"到"遵循自然情感"的新的心灵构造、自然情感和人的社会本性学说,为从注重自控与内在自由的斯多亚主义向动机论的功利主义之公共福利与进取精神的过渡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兰西斯·哈奇森 基督教化的斯多亚主义 自然情感 功利主义
下载PDF
论哈奇森的道德感理论
6
作者 王超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35-39,共5页
哈奇森道德感理论的确立标志着苏格兰启蒙运动作为具有一方特色的启蒙运动的开始,同时也为苏格兰启蒙思想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道德感理论是一种以"仁慈"情感为道德判断标准的利他主义伦理学,它树立起"情感高于理性"... 哈奇森道德感理论的确立标志着苏格兰启蒙运动作为具有一方特色的启蒙运动的开始,同时也为苏格兰启蒙思想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道德感理论是一种以"仁慈"情感为道德判断标准的利他主义伦理学,它树立起"情感高于理性"的信念,并确立了"仁慈"情感在人性中的基础位置。道德感理论不仅改变了英国以"利己"为核心的情感主义伦理学的发展路径,并且在论证利他主义思想的同时,论证了以"仁慈"为核心的公共德性的存在。在为古希腊的四"主德"找到人性论基础的同时,恢复了古典德性之光辉。但是,哈奇森把德性建立在一种抽象的道德感概念之上,注定了这一根基是不牢固的,注定其生命是短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奇森 道德感 仁慈 苏格兰启蒙运动
下载PDF
哈奇森、休谟、边沁与哲学功利主义的兴起
7
作者 汶红涛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62-67,共6页
休谟在哈奇森道德感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情感主义的道德观点:道德的基础在于"情感",而道德判定的标准在于行为和品格所引起的"愉悦性"和"效用性"。这一观点为后来以边沁为代表的哲学功利主义的兴起... 休谟在哈奇森道德感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情感主义的道德观点:道德的基础在于"情感",而道德判定的标准在于行为和品格所引起的"愉悦性"和"效用性"。这一观点为后来以边沁为代表的哲学功利主义的兴起提供了直接性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框架,休谟也因此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过渡意义。但不同于功利主义者在目的—效用意义上对"功利"概念的运用,休谟的"效用"概念仅限于手段意义。休谟促成了哲学功利主义的兴起,但他并未成为一个功利主义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奇森 休谟 效用 边沁 功利主义
下载PDF
认知视阈下对哈奇森道德感“先天性”和“反映性”的辨析
8
作者 戴岳 何柳 《昆明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100-105,共6页
哈奇森的道德感官论是建立在他的认识论上,然而其对这一部分的阐释由于行文原因而显得模糊不清。在认知视阈下,哈奇森将道德感辨析为人类认识活动初级阶段的“先天感受”,是一种出自本能的对情绪的感受性能力;道德感“reflection”在人... 哈奇森的道德感官论是建立在他的认识论上,然而其对这一部分的阐释由于行文原因而显得模糊不清。在认知视阈下,哈奇森将道德感辨析为人类认识活动初级阶段的“先天感受”,是一种出自本能的对情绪的感受性能力;道德感“reflection”在人类感知实践中提供了一种出自心理实体的认知对象,因而“反思性”术语是对这一概念的误用。“反思性”较之于“反映性”已经不适合用来阐释哈奇森的道德感,因后者更能揭示情感主义的核心要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奇森 道德感 先天性 反映性 简单观念
下载PDF
《佐罗科》的道德情感:以哈奇森的思想为参照
9
作者 吕洪灵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5-77,共13页
弗朗西斯·哈奇森等苏格兰启蒙文人热衷于道德情感的哲学讨论,约翰·摩尔则在小说《佐罗科》里借助处于道德伦理极端的人物故事参与其中,呼应道德哲学对于德性的探究。已有研究在挖掘该小说与哈奇森道德观念的关系方面留有探讨... 弗朗西斯·哈奇森等苏格兰启蒙文人热衷于道德情感的哲学讨论,约翰·摩尔则在小说《佐罗科》里借助处于道德伦理极端的人物故事参与其中,呼应道德哲学对于德性的探究。已有研究在挖掘该小说与哈奇森道德观念的关系方面留有探讨空间,从小说鲜明的善恶人物塑造着眼,着重结合哈奇森关于错误的自爱为恶行的常见根源、仁爱为德性基础情感的道德动机论,可探析小说对道德情感的体现与思考,发掘出小说如何在对哥特与感伤小说元素的借用与疏离中强化了道德感官培养的表达。理解摩尔小说创作与哈奇森德性思想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明晰当时虚构文学与哲学观念间的交往关系,及其对于社会道德体系的共同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佐罗科》 约翰·摩尔 弗朗西斯·哈奇森 道德情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