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9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igh-Order Soliton Solutions and Hybrid Behavior for the (2 + 1)-Dimensional Konopelchenko-Dubrovsky Equations
1
作者 Xingying Li Yin Ji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2024年第7期2452-2466,共15页
In this paper, the evolutionary behavior of N-solitons for a (2 + 1)-dimensional Konopelchenko-Dubrovsky equations is studied by using the Hirota bilinear method and the long wave limit method. Based on the N-soliton ... In this paper, the evolutionary behavior of N-solitons for a (2 + 1)-dimensional Konopelchenko-Dubrovsky equations is studied by using the Hirota bilinear method and the long wave limit method. Based on the N-soliton solution, we first study the evolution from N-soliton to T-order (T=1,2) breather wave solutions via the paired-complexification of parameters, and then we get the N-order rational solutions, M-order (M=1,2) lump solutions, and the hybrid behavior between a variety of different types of solitons combined with the parameter limit technique and the paired-complexification of parameters. Meanwhile, we also provide a large number of three-dimensional figures in order to better show the degeneration of the N-soliton and the interaction behavior between different N-solit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onopelchenko-Dubrovsky Equations Hirota Bilinear Method M-Order Lump Solutions High-Order hybrid Solutions Interaction behavior
下载PDF
Dissipation and amplification management in an electrical model of microtubules: Hybrid behavior network
2
作者 Sedric Ndoungalah Guy Roger Deffo +1 位作者 Arnaud Djine Serge Bruno Yamgoue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11期392-400,共9页
The control of dissipation and amplification of solitary waves in an electrical model of a microtubule is demonstrated.This model consists of a shunt nonlinear resistance–capacitance(J(V)–C(V)) circuit and a series ... The control of dissipation and amplification of solitary waves in an electrical model of a microtubule is demonstrated.This model consists of a shunt nonlinear resistance–capacitance(J(V)–C(V)) circuit and a series resistance–inductance(R–L) circuit. Through linear dispersion analysis, two features of the network are found, that is, low bandpass and bandpass filter characteristics. The effects of the conductance’s parameter λ on the linear dispersion curve are also analyzed. It appears that an increase of λ induces a decrease(an increase) of the width of the bandpass filter for positive(negative) values of λ. By applying the reductive perturbation method, we derive the equation governing the dynamics of the modulated waves in the system. This equation is the well-known nonlinear Schr?dinger equation extended by a linear term proportional to a hybrid parameter σ, i.e., a dissipation or amplification coefficient. Based on this parameter, we successfully demonstrate the hybrid behavior(dissipation and amplification) of the system. The exact and approximate solitary wave solutions of the obtained equation are derived, and the effects of the coefficient σ on the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of these waves are investigated. Using the analytical solutions found, we show numerically that the waves that are propagated throughout the system can be dissipated, amplified, or remain stable depending on the network parameters. These results are not only in agreement with the analytical predictions, but also with the existing experimental results in the lit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TUBULE dissipation and amplification hybrid behavior solitary wave solutions
下载PDF
Highly Efficient and Stable Hybrid White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 with Controllable Exciton Behavior by a Mixed Bipolar Interlayer
3
作者 侯媛媛 李江红 +3 位作者 冀晓翔 吴亚锋 范玮 Igbari Femi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7期170-173,共4页
Highly efficient and stable hybrid whit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HWOLEDs) with a mixed bipolar interlayer between fluorescent blue and phosphorescent yellow emitting layers are demonstrated. The bipolar inter... Highly efficient and stable hybrid whit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HWOLEDs) with a mixed bipolar interlayer between fluorescent blue and phosphorescent yellow emitting layers are demonstrated. The bipolar interlayer is a mixture of p-type diphenyl (l0-phenyl-lOH-spiro [acridine-9,9'-fluoren]-3Lyl) phosphine oxide and n-type 2',2- (1,3,5-benzinetriyl)-tris(1-phenyl-l-H-benzimidazole). The electroluminance and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e de l'Eclairage (CIE1931) coordinates' characteristics can be modulated easily by adjusting the ratio of the hole- predominated material to the electron-predominated material in the interlayer. The hybrid WOLED with a p-type:n-type ratio of 1:3 shows a maximum current efficiency and power efficiency of 61.1 ed/A and 55.8 lm/W, respectively, with warm white CIE coordinates of (0.34, 0.43). The excellent efficiency and adaptive CIE coordi- nates are attributed to the mixed interlayer with improved charge carrier balance, optimized exciton distribution, and enhanced harvesting of singlet and triplet excit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th is of by Highly Efficient and Stable hybrid White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 with Controllable Exciton behavior by a Mixed Bipolar Interlayer in
下载PDF
Mechanical behavior of SiC foam-SiC particles/Al hybrid composites 被引量:1
4
作者 赵龙志 赵明娟 +2 位作者 闫洪 曹小明 张劲松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会刊:英文版》 CSCD 2009年第S3期547-551,共5页
The hybrid SiC foam-SiC particles/Al double interpenetrating composites to be used as the brake materials of high speed train were fabricated by squeeze casting technique. The influence of the type of matrix on the me... The hybrid SiC foam-SiC particles/Al double interpenetrating composites to be used as the brake materials of high speed train were fabricated by squeeze casting technique. The influence of the type of matrix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the fracture mechanism of the hybrid composites was investigated. The interface bond in the hybrid composites is good for the composites have the unique double interpenetrating structure. The ductile matrix resists the propagation of the microcracks in the struts. During the microcrack propagation process, the energy absorption and the fracture surface area are increased, which increases the ductility of the hybrid composites.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the hybrid composite reinforced by the SiC with the total volume fraction of 53% is 660 MPa, which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raditional composite reinforced by single SiC partic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UBLE interpenetrating hybrid composite FRACTURE mechanism energy ABSORPTION CRACK DEFLECTION mechanical behavior
下载PDF
Edge Plasma behavior during Improved Confinement by Lower Hybrid Wave Heating in HT-6M Tokamak
5
作者 李建刚 鲍抑 +5 位作者 罗家融 万宝年 刘岳修 龚显祖 陈俊凌 梁云峰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02年第5期1435-1444,共10页
Lower hybrid heating (LHH) has been successfully carried out in the HT-6M toka-mak. The H-mode has been obtained with a power threshold of 50 kW under a boronized wall condition. Both energy and particle confinements ... Lower hybrid heating (LHH) has been successfully carried out in the HT-6M toka-mak. The H-mode has been obtained with a power threshold of 50 kW under a boronized wall condition. Both energy and particle confinements have been improved along with a dropped edge plasma density and an increase electron temperature during the LHH phase. A negative Er well plays a key role of triggering and sustaining the good confinement. Both electrostatic fluctuation of the plasma potential and the density fluctuations dropped to an ultra-low level. The observation of an enhanced Er shear before the reduction in turbulence level is consistent with an increased Er shear as the cause of turbulence suppre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KAMAK lower hybrid wave heating H-MODE edge plasma behavior
下载PDF
稠油开采中多元热复合流体相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洪毅 黄致新 +3 位作者 唐亮 魏超平 吴光焕 尹小梅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7-102,共16页
稠油的储量远超常规石油的储量,但因稠油黏度大和密度大的特点而难以开采,高效经济开发稠油已成为石油领域的研究重点。热复合开采技术是目前高效开发稠油油藏的关键技术,其中多元热复合流体的相态特征是稠油油藏开采流程设计与评价的... 稠油的储量远超常规石油的储量,但因稠油黏度大和密度大的特点而难以开采,高效经济开发稠油已成为石油领域的研究重点。热复合开采技术是目前高效开发稠油油藏的关键技术,其中多元热复合流体的相态特征是稠油油藏开采流程设计与评价的关键。为此,从热复合开采技术中的混合气体系和稠油-气体系2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多元热复合流体相态的实验和理论研究现状。对于混合气体系相态,多采用静态法进行实验测试,使用状态方程结合混合规则进行理论预测,CO_(2),N_(2),H_(2)O和CH_(4)等常见气体分子组成的二元体系的相态测试趋于成熟,但缺少多元体系的测试数据与预测模型;对于稠油-气体系相态,总结了一般性实验流程与近年实验结果,提出一种加速油气相平衡的新型实验装置构想,指出目前理论预测在气体种类、注气量、气体扩散模型、二元相互作用系数等方面的不足。进而对多元热复合流体相态研究提出展望,以期促进热复合开采技术进一步的机理研究与参数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复合开采 混合流体 稠油开采 相态特征 热力学性质
下载PDF
编织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强铝合金帽型薄壁梁动态弯曲特性研究
7
作者 陈光 杨宇杰 +2 位作者 韩铎 刘烨 景国玺 《机械强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67-876,共10页
金属/复合材料混合薄壁结构可同时满足汽车车身抗撞性和轻量化的要求。旨在对比研究不同纤维铺层方式铝/碳纤维复合材料(Aluminum/Carbon Fibre Reinforced Plastic,Al/CFRP)混合帽型薄壁梁的动态弯曲特性。通过三点弯曲试验比较分析各... 金属/复合材料混合薄壁结构可同时满足汽车车身抗撞性和轻量化的要求。旨在对比研究不同纤维铺层方式铝/碳纤维复合材料(Aluminum/Carbon Fibre Reinforced Plastic,Al/CFRP)混合帽型薄壁梁的动态弯曲特性。通过三点弯曲试验比较分析各试件的弯曲失效行为与耐撞性能,结合试验结果建立有限元模型且验证其准确性,并进一步分析压头尺寸、压头形状和冲击位置对混合梁弯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铺层角度较铺层顺序对试件弯曲性能影响更大,压头尺寸越大、压头形状越相对扁平或冲击位置越远离中间时可获得较好的耐撞特性。研究所用方法与所得结论可为类似抗弯结构耐撞性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CFRP 混合梁 动态弯曲 铺层方式 失效行为 耐撞特性
下载PDF
型钢混合连接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受力机理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袁玉杰 牟凤飞 +1 位作者 史艳莉 王文达 《建筑钢结构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5-76,共12页
结合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的优势,设计一种型钢-螺栓-后浇混凝土装配式剪力墙型钢混合连接。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混合连接的剪力墙模型,探究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该混合连接预制剪力墙的受力性能,主要分析模型的破坏形态、受力机... 结合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的优势,设计一种型钢-螺栓-后浇混凝土装配式剪力墙型钢混合连接。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混合连接的剪力墙模型,探究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该混合连接预制剪力墙的受力性能,主要分析模型的破坏形态、受力机制、变形曲线、特征承载力等,并扩展分析了材料强度、轴压比、连接件数量、型钢截面高度等参数对模型受力性能影响。结果表明:装配式剪力墙破坏形态为压弯破坏,破坏时钢连接件仍保持完整,符合“强连接,弱墙肢”的基本设计理念;装配式剪力墙具有较好的承载力、延性和刚度;轴压比对结构承载力影响显著,型钢混合连接间距的增大能有效提升剪力墙延性。建立了型钢混合连接抗剪需求承载力计算模型和公式,并与国内外规范计算值对比分析,公式计算值和BS EN 1992欧洲规范计算值分别与模拟值的误差在15%和20%以内,均可用于型钢混合连接剪力墙竖缝受剪承载力设计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 剪力墙 型钢混合连接 竖向接缝 受力性能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自攻螺钉与拉铆钉混合连接受剪承载性能试验
9
作者 褚云朋 伏金蓉 +1 位作者 钟志豪 陈晓强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8-97,共10页
为改善自攻螺钉连接的构件在地震作用下易发生拉脱导致结构严重破坏的缺点,提升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抗破坏能力,分析了组合墙体层间连接处的传力机理,针对自攻螺钉的破坏模式,提出拉铆钉与自攻螺钉混合连接。为研究混合连接的抗剪性能... 为改善自攻螺钉连接的构件在地震作用下易发生拉脱导致结构严重破坏的缺点,提升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抗破坏能力,分析了组合墙体层间连接处的传力机理,针对自攻螺钉的破坏模式,提出拉铆钉与自攻螺钉混合连接。为研究混合连接的抗剪性能,共进行了48组连接接头抗剪性能试验,包含冷弯薄壁型钢结构常用的5种连接板厚度,不同搭接板厚比(变化范围1.0~2.0),包含纯自攻螺钉连接、纯拉铆钉连接及混合连接的连接方式。观察混合连接的破坏模式,自攻螺钉未发现拉脱破坏,其破坏模式主要表现为:板承压破坏与螺钉倾斜组合破坏、铆钉剪断破坏及板承压与铆钉部分剪断组合破坏3种;相较单一连接方式,混合连接荷载–位移曲线表现出更长的塑性阶段;当板厚比大于1.5且组合板厚小于3.0mm,混合连接的承载力及延性较单一连接增长明显;利用现有计算方法对混合连接的承载力进行累加计算,与试验结果对比,计算结果偏保守。研究发现:混合连接能较好地弥补拉铆钉和自攻螺钉受剪过程中的缺陷,有效改善自攻螺钉拉脱破坏,从而提升连接的承载力及延性;板厚和板厚比是影响混合连接破坏模式及承载力的重要因素,与单一连接相比,板厚比越大,承载力提升越大;排布方式对混合连接的力学性能及破坏机理影响有限;在本文试验工况下,结合混合连接的破坏模式,在现有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提出改善后的计算方法,其计算结果更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铆钉连接 拉铆钉-螺钉混合连接 组合墙体 受剪性能 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
下载PDF
预应力CFRP绞线和钢筋混合配筋混凝土梁的抗弯性能
10
作者 王海涛 马明磊 +2 位作者 许国文 陈敏生 唐朝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63,共6页
为了探索碳纤维复材(CFRP)绞线在混凝土结构中的应用,采用CFRP绞线作为预应力筋,开展了预应力CFRP绞线和钢筋混合配筋混凝土梁的抗弯性能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平截面假定适用于混合配筋的混凝土梁;配置预应力CFRP绞线可以显著提高混... 为了探索碳纤维复材(CFRP)绞线在混凝土结构中的应用,采用CFRP绞线作为预应力筋,开展了预应力CFRP绞线和钢筋混合配筋混凝土梁的抗弯性能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平截面假定适用于混合配筋的混凝土梁;配置预应力CFRP绞线可以显著提高混凝土梁的抗弯承载力,相比于普通钢筋混凝土梁,混合配筋混凝土梁的开裂荷载、屈服荷载和极限荷载分别提高了74%~146%、27%~48%和29%~50%,但混合配筋混凝土梁的延性明显降低;在混凝土压碎失效模式下,预应力水平和预应力CFRP绞线数量对延性影响并不明显;GB 50608—2020《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工程应用技术标准》中预应力纤维复材(FRP)筋混凝土梁的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可以应用于预应力CFRP绞线和钢筋混合配筋混凝土梁的抗弯承载力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RP绞线 混凝土梁 混合配筋 预应力 抗弯性能
下载PDF
钢筋混凝土柱-钢梁混合结构体系研究进展
11
作者 张锡治 章少华 +1 位作者 李星乾 马相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107-118,共12页
钢筋混凝土柱-钢梁(RCS)混合结构体系由钢和混凝土两种不同的材料组成,综合了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各自优势,充分发挥材料性能,结构形式高效经济且低碳,是国内外研究和应用较多的结构体系之一。对国内外有关RCS节点基本受力性能、抗震性... 钢筋混凝土柱-钢梁(RCS)混合结构体系由钢和混凝土两种不同的材料组成,综合了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各自优势,充分发挥材料性能,结构形式高效经济且低碳,是国内外研究和应用较多的结构体系之一。对国内外有关RCS节点基本受力性能、抗震性能、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整体结构抗震性能和抗连续倒塌性能,以及功能可恢复结构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和分析。对今后研究重点和发展趋势做了展望,对提高我国RCS混合结构研究和设计水平,推广RCS混合结构的工程应用,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柱-钢梁(RCS)混合结构 抗震性能 抗倒塌性能 可恢复功能 设计方法
下载PDF
干式连接装配式风电混塔非线性特征研究
12
作者 师振贵 王云超 +3 位作者 黄赐荣 张栋梁 王宇航 王滨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64-571,共8页
为探究干式连接装配式风电混塔在复杂耦合载荷作用下的非线性行为特征,利用ANSYS和ABAQUS两种软件分别建立涵盖风电机组基础、混凝土塔筒、钢混过渡段、钢绞线、钢塔筒、风电机组的一体化有限元模型,采用风电机组厂家提供的截面载荷进... 为探究干式连接装配式风电混塔在复杂耦合载荷作用下的非线性行为特征,利用ANSYS和ABAQUS两种软件分别建立涵盖风电机组基础、混凝土塔筒、钢混过渡段、钢绞线、钢塔筒、风电机组的一体化有限元模型,采用风电机组厂家提供的截面载荷进行静力加载分析,验证两种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分别针对塔架结构的边界非线性、材料非线性、几何非线性行为特征开展系统研究,分析拼缝接触状态、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几何大变形对于塔架承载能力以及变形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干式连接混塔在极限大弯矩作用下,塔架迎风侧水平接缝会出现脱开等现象,从而让竖向接缝有空间进行切向滑动,导致上下管片相互挤压,管片出现大范围的应力集中现象,开启几何大变形后挤压现象更为明显;当管片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后,混凝土发生开裂,钢筋发挥作用,协同受力,混凝土进行应力重分布,保障了塔架在极限荷载作用下的整体承载力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上风电 装配式 混塔 连接拼缝 非线性行为
下载PDF
基于Swin-TCN融合网络的运动视频理解的研究
13
作者 魏士磊 付江龙 +1 位作者 王剑雄 沈英杰 《长江信息通信》 2024年第9期6-9,共4页
针对运动比赛中运动员行为识别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Swin Transformer和TCN(时域卷积网络)的混合网络模型。首先对视频进行预处理得到视频帧,使用Swin模块提取视频帧中人体动作相关的空间特征,将输出的特征图的空间尺寸压缩,纵向拼接后交... 针对运动比赛中运动员行为识别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Swin Transformer和TCN(时域卷积网络)的混合网络模型。首先对视频进行预处理得到视频帧,使用Swin模块提取视频帧中人体动作相关的空间特征,将输出的特征图的空间尺寸压缩,纵向拼接后交给TCN模块提取视频中人体动作的时序特征。为提高通道对于行为识别结果的贡献度,在TCN残差块中加入通道注意力机制,经过分类模块后得到最终结果。实验结果显示,该模型在UCF101上动作识别准确率达到了8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in Transformer 时域卷积网络 混合网络架构 行为识别 时序特征
下载PDF
MEC-Net:基于运动捕捉和通道注意力的行为识别方法
14
作者 郭志鑫 冯秀芳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05-1811,共7页
针对视频行为识别过程中面临的特征信息利用不充分、计算量过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运动捕捉和通道注意力的行为识别模型。模型利用卷积和池化层提高关键特征的利用率,利用空间通道注意力模块在通道维度利用自适应学习参数聚合信息,降... 针对视频行为识别过程中面临的特征信息利用不充分、计算量过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运动捕捉和通道注意力的行为识别模型。模型利用卷积和池化层提高关键特征的利用率,利用空间通道注意力模块在通道维度利用自适应学习参数聚合信息,降低背景冗余信息的影响,引入时空注意力机制融合特征信息获得分类结果。所提模型在公开数据集UCF101、Kinetics-400以及HMDB51上分别获得了94.5%、80.2%和61.9%的精确度,对比其它模型具有更加精准的识别结果以及更少的计算量,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为识别 视频 混合模型 注意力机制 时空特征 自适应 通道
下载PDF
考虑等效参数变化的超级电容模型
15
作者 黄鹤 宋蓓 +2 位作者 李雪莹 徐冲 伍浩坪 《船舶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1-109,共9页
通过优化超级电容充电轨迹来提升充电效率是近年来超级电容在船舶领域应用研究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在分析超级电容等效参数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适合进行超级电容充电轨迹调控的物理-行为混合模型。该模型通过准在线参数辨识测试获... 通过优化超级电容充电轨迹来提升充电效率是近年来超级电容在船舶领域应用研究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在分析超级电容等效参数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适合进行超级电容充电轨迹调控的物理-行为混合模型。该模型通过准在线参数辨识测试获取电容等效电容和电阻参数,能充分反映超级电容的容压特性、阻流特性和老化等对等效参数的影响。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精度高和参数辨识简便等优点,可为超级电容在船舶等领域的应用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电容 容压特性 阻流特性 滞回特性 物理-行为混合模型
下载PDF
基于软件机器人的工控靶场应用软件行为模拟
16
作者 刘志尧 张格 +3 位作者 刘红日 张旭 陈翊璐 王佰玲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237-2244,共8页
工控靶场为开展工业控制系统(ICS)安全研究提供重要支撑。面向工控靶场关键任务之一的应用软件行为模拟,提出一种软件机器人方法以实现工控靶场应用软件行为的逼真模拟。考虑软件图形界面及软件内在显隐式规则,提出基于尺度不变特征变换... 工控靶场为开展工业控制系统(ICS)安全研究提供重要支撑。面向工控靶场关键任务之一的应用软件行为模拟,提出一种软件机器人方法以实现工控靶场应用软件行为的逼真模拟。考虑软件图形界面及软件内在显隐式规则,提出基于尺度不变特征变换(SIFT)图像相似度的软件菜单采集算法及混合状态机模型对应用软件行为进行建模。针对软件机器人的智能化问题,使用深度Q网络(DQN)算法驱动软件机器人对应用软件行为进行自主学习,同时结合多重经验回访和多重目标网络对DQN算法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基于DQN的软件机器人能够对工控软件进行有效学习,且优化后的DQN算法自主学习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控靶场 应用软件行为模拟 软件机器人 混合状态机 深度Q网络
下载PDF
预制混凝土管组合柱-钢梁节点抗震性能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郭广海 普玉塔 +2 位作者 章少华 张锡治 邸尧 《特种结构》 2024年第1期30-35,69,共7页
针对采用不同加强形式的预制混凝土管组合柱-钢梁节点,通过建立精细化有限元模型,对节点的抗震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不同加强形式对节点抗震性能和承载力的影响。通过有限元参数化分析,研究了轴压比、钢梁翼缘加强宽度和加强长度对节... 针对采用不同加强形式的预制混凝土管组合柱-钢梁节点,通过建立精细化有限元模型,对节点的抗震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不同加强形式对节点抗震性能和承载力的影响。通过有限元参数化分析,研究了轴压比、钢梁翼缘加强宽度和加强长度对节点承载力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轴压比的增加,节点峰值荷载增幅在4%以内,轴压比对节点承载力影响较小;节点采取钢梁翼缘加强宽度后,峰值承载力提高约20%,节点钢梁翼缘加强宽度大于75mm后,增加加强宽度对节点峰值承载力的影响较小;钢梁翼缘加强长度对节点峰值承载力提升的效果有限,建议加强长度取翼缘宽度的1.7倍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混合结构 梁柱节点 抗震性能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安装钢支撑框架的RC框架连接性能试验研究
18
作者 马世岩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23-28,共6页
为了提高钢筋混凝土框架的平面内强度、刚度和延性,提出了一种在现有钢筋混凝土框架内安装钢支撑框架的新型混合连接方式。对3个一层一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进行改装,分别对试样发生的框架剪切破坏行为、整体弯曲破坏行为和剪切滑移破坏... 为了提高钢筋混凝土框架的平面内强度、刚度和延性,提出了一种在现有钢筋混凝土框架内安装钢支撑框架的新型混合连接方式。对3个一层一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进行改装,分别对试样发生的框架剪切破坏行为、整体弯曲破坏行为和剪切滑移破坏行为进行设计。将改装后的框架同时在水平循环荷载和垂直恒定荷载作用下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混合连接结构可以有效地在钢支撑框架和钢筋混凝土框架之间传递剪力,并通过夹芯钢板和高强度螺栓提高了边界钢筋混凝土柱的抗剪强度。此外,还提出了估算混合连接方式直接抗剪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框架 钢支撑框架 混合连接 抗震行为
下载PDF
非晶合金纤维和钢纤维单/混掺增强混凝土开裂及断裂性能研究
19
作者 乔险涛 喻鹏 +3 位作者 陈喜健 周佳乐 张连杰 李健朋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37-2148,共12页
为探索纤维混凝土抗裂性能,本文研究了不同类型纤维(平直型钢纤维、平直型非晶合金纤维、钢纤维+非晶合金纤维)和不同纤维体积掺量(1.0%,1.5%和2.0%)混凝土的早期开裂性能和硬化后的断裂性能。首先通过平板法试验并借助数字图像对混凝... 为探索纤维混凝土抗裂性能,本文研究了不同类型纤维(平直型钢纤维、平直型非晶合金纤维、钢纤维+非晶合金纤维)和不同纤维体积掺量(1.0%,1.5%和2.0%)混凝土的早期开裂性能和硬化后的断裂性能。首先通过平板法试验并借助数字图像对混凝土的早期裂缝特征进行量化分析,评估了纤维混凝土的早期开裂性能;再通过带切口棱柱体试件的三点弯曲试验,基于双K断裂参数,分析并评估了混凝土硬化后的断裂性能。结果表明,钢纤维单掺和混掺纤维混凝土的早期抗裂性能最好;纤维掺量由1.0%增加至2.0%时,钢纤维、合金纤维和混掺纤维混凝土失稳韧度分别增加了58.9%、44.3%和55.5%,且掺量为2.0%的混掺混凝土断裂能是普通混凝土的11.8倍。钢纤维和非晶合金纤维可在混凝土硬化过程的不同时期发挥协同作用,两种纤维混掺不仅能阻止混凝土早期的塑性开裂,还可有效控制硬化后受拉裂缝的形成和发展,达到分阶段抗裂的目的。综合考虑混凝土的早期开裂性能、硬化后受拉性能以及断裂性能,体积掺量相同情况下混掺纤维混凝土整体性能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混凝土 非晶合金纤维 钢纤维 开裂性能 断裂性能 混掺效应
下载PDF
滑模控制系统中的芝诺行为研究
20
作者 王忠明 于灏 《控制与信息技术》 2024年第3期45-52,共8页
滑模控制器作为典型的变结构非连续控制器,因具有鲁棒性强、结构简单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但其切换特性也会引入抖振、切换时延等不良现象。文章从混杂动力学及芝诺行为的角度出发,对滑模控制系统中的抖振现象提出新的解释与分析。首先,通... 滑模控制器作为典型的变结构非连续控制器,因具有鲁棒性强、结构简单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但其切换特性也会引入抖振、切换时延等不良现象。文章从混杂动力学及芝诺行为的角度出发,对滑模控制系统中的抖振现象提出新的解释与分析。首先,通过对能够以任意频率瞬时完成控制信号切换的理想滑模控制系统进行分析,得到了其存在芝诺行为的充分条件;接着,考虑了两类现实滑模控制器的开关器件约束,即具有正切换间隔下界及具有迟滞现象;并在理想滑模控制器芝诺行为的理论分析结果基础上,讨论了上述两类现实滑模控制系统中抖振现象与理想滑模控制器芝诺行为间的关系;最终,证明了理想滑模控制器的不可实现性与现实滑模控制器中抖振现象的不可避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模控制 混杂动力学系统 芝诺行为 抖振现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