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trol performance comparison between tuned liquid damper and tuned liquid column damper using real-time hybrid simulation 被引量:4
1
作者 Zhu Fei Wang Jinting +1 位作者 Jin Feng Lu Liqiao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19年第3期695-701,共7页
Tuned liquid damper (TLD) and tuned liquid column damper (TLCD) are two types of passive control devices that are widely used in structural control. In this study, a real-time hybrid simulation (RTHS) technique is emp... Tuned liquid damper (TLD) and tuned liquid column damper (TLCD) are two types of passive control devices that are widely used in structural control. In this study, a real-time hybrid simulation (RTHS) technique is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diff erence in control performance between TLD and TLCD. A series of RTHSs is presented with the premise of the same liquid length, mass ratio, and structural parameters. Herein, TLD and TLCD are physically experimented, and controlled structures are numerically simulated. Then, parametric studies are performed to further evaluate the diff erent performance between TLD and TLCD. 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LD is more eff ective than TLCD under diff erent amplitude excit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ned LIQUID damper tuned LIQUID COLUMN damper real-time hybrid simulation CONTROL effi ciency STRUCTURAL CONTROL PARAMETRIC study
下载PDF
Real-time hybrid simulation of structures equipped with viscoelastic-plastic dampers using a user-programmable computational platform 被引量:2
2
作者 Jack Wen Wei Guo Ali Ashasi-Sorkhabi +1 位作者 Oya Mercan Constantin Christopoulos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17年第4期693-711,共19页
A user-programmable computational/control platform was developed at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that offers real-time hybrid simulation (RTHS) capabilities. The platform was verified previously using several linear ph... A user-programmable computational/control platform was developed at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that offers real-time hybrid simulation (RTHS) capabilities. The platform was verified previously using several linear physical substructures. The study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is focused on further validating the RTHS platform using a nonlinear viscoelastic-plastic damper that has displacement, frequency and temperature-dependent properties. The validation study includes damper component characterization tests, as well as RTHS of a series of single-degree-of-freedom (SDOF) systems equipped with viscoelastic-plastic dampers that represent different structural designs. From the component characterization tests, it was found that for a wide range of excitation frequencies and friction slip loads, the tracking errors are comparable to the errors in RTHS of linear spring systems. The hybrid SDOF results are compared to an independently validated thermal- mechanical viscoelastic model to further validate the ability for the platform to test nonlinear systems. After the validation, as an application study, nonlinear SDOF hybrid tests were used to develop performance spectra to predict the response of structures equipped with damping systems that are more challenging to model analytically. The use of the experimental performance spectra is illustrated by comparing the predicted response to the hybrid test response of 2DOF systems equipped with viscoelastic-plastic damp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al-time hybrid simulation user-programmable computational/control platform supplemental dampers performance spectra
下载PDF
基础隔震-外挂墙板减震钢筋混凝土框架振动台试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种迅 郭宇菲 +3 位作者 沙慧玲 黄俊旗 乐腾胜 魏建鹏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6-185,共10页
该文提出一种新型的基础隔震-外挂墙板减震混合控制结构(简称“隔震-减震结构”)。该结构采用铅芯橡胶隔震支座作为基础隔震装置,上部结构则采用外挂墙板与U型金属消能器联合构成减震系统。通过减震与隔震混合控制,实现主体结构和围护... 该文提出一种新型的基础隔震-外挂墙板减震混合控制结构(简称“隔震-减震结构”)。该结构采用铅芯橡胶隔震支座作为基础隔震装置,上部结构则采用外挂墙板与U型金属消能器联合构成减震系统。通过减震与隔震混合控制,实现主体结构和围护墙体在罕遇地震下不发生损伤,可用于对韧性性能要求较高的生命线工程中。为对比研究隔震-减震结构与传统隔震结构的抗震性能,设计制作了一个在两方向上完全一致的1/2缩尺基础隔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并在Y方向附加外挂墙板和U型金属消能器,形成隔震-减震结构,X方向不含外挂墙板,为隔震结构。分别在两个方向输入单向地震动进行振动台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相比隔震结构,隔震-减震结构能进一步降低结构在设防和罕遇地震下的位移响应;隔震-减震结构在罕遇地震下最大层间位移角小于或接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主体结构保持弹性,外挂墙板未出现损伤,可以实现预期的性能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隔震 外挂墙板减震 混合控制 U型金属消能器 振动台试验 抗震性能
下载PDF
罕遇地震下高速铁路大跨矮塔斜拉桥减隔震性能研究
4
作者 谢明志 袁晶莲 +2 位作者 郭世杰 杨永清 黄胜前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77,共17页
为研究不同减隔震装置对高速铁路大跨矮塔斜拉桥的减隔震机理,以某(90+180+90)m矮塔斜拉桥为研究背景,基于非线性时程分析建立有限元模型,研究摩擦摆支座、黏滞阻尼器和减隔震组合装置的减震效果及桥梁的抗震性能。结果表明:罕遇地震作... 为研究不同减隔震装置对高速铁路大跨矮塔斜拉桥的减隔震机理,以某(90+180+90)m矮塔斜拉桥为研究背景,基于非线性时程分析建立有限元模型,研究摩擦摆支座、黏滞阻尼器和减隔震组合装置的减震效果及桥梁的抗震性能。结果表明:罕遇地震作用下,全桥主塔处采用摩擦摆支座和黏滞阻尼器的组合装置可以有效解决抗震问题,优化后选取摩擦系数为0.06、曲率半径为2 m的摩擦摆支座和阻尼系数为12000 kN·(m·s^(-1))-α、阻尼指数α为0.8的黏滞阻尼器;相比于单独使用摩擦摆支座或黏滞阻尼器,减隔震组合装置可大幅度减小全桥各关键截面的内力、桥墩位移及梁端转角,显著提升桥梁的抗震性能,剪力和弯矩的减震率分别达70.85%和76.94%,桥墩墩顶位移减震率达76.08%;各关键截面安全系数均大于1,结构均处于弹性范围,满足桥梁抗震性能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矮塔斜拉桥 罕遇地震 减隔震性能 摩擦摆支座 黏滞阻尼器 组合支座
下载PDF
铁路悬索桥车致纵向运动混合阻尼减振研究
5
作者 封周权 范周健 +3 位作者 井昊坤 张弘毅 陈政清 万田保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20,共11页
针对铁路悬索桥在列车过桥时梁端纵向运动响应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创新的混合阻尼减振方案,采用多种类型的阻尼器控制梁端位移,以满足不同的减振需求.以某在建大跨铁路悬索桥为工程背景,建立了空间桁架精细模型和等效单梁简化模型,系统... 针对铁路悬索桥在列车过桥时梁端纵向运动响应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创新的混合阻尼减振方案,采用多种类型的阻尼器控制梁端位移,以满足不同的减振需求.以某在建大跨铁路悬索桥为工程背景,建立了空间桁架精细模型和等效单梁简化模型,系统研究了混合阻尼减振方案不同阻尼器参数对减振效果的影响.该方案将低指数黏滞阻尼器纵向安装于桥塔与加劲梁之间,同时在桥台与加劲梁之间纵向安装电涡流阻尼器.鉴于桥台结构的特殊性,电涡流阻尼器被设计为仅能承受压力的装置,并通过样机试验进行了验证.为了进一步提升减振性能,电涡流阻尼器还配备了摩擦耗能元件.该混合阻尼减振方案能够有效控制列车过桥时梁端的纵向运动响应,显著提高桥梁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在类似工程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悬索桥 梁端纵向运动控制 混合阻尼减振 低指数黏滞阻尼器 电涡流阻尼器
下载PDF
基于Maxwell-LSTM的抗蛇行减振器混合建模方法研究
6
作者 吴舒扬 唐兆 +2 位作者 罗仁 董少迪 蒋涛 《铁道机车车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0,共10页
列车车轮踏面在实际服役环境下的磨损,会提高抗蛇行减振器的工作频率。传统动力学仿真使用的Maxwell模型在模拟高频状态下的抗蛇行减振器动态特性存在挑战。而能够准确拟合高频状态下的抗蛇行减振器动态特性的物理参数模型存在计算效率... 列车车轮踏面在实际服役环境下的磨损,会提高抗蛇行减振器的工作频率。传统动力学仿真使用的Maxwell模型在模拟高频状态下的抗蛇行减振器动态特性存在挑战。而能够准确拟合高频状态下的抗蛇行减振器动态特性的物理参数模型存在计算效率低下、无法在多体动力学仿真中运用的问题。文中提出一种Maxwell等效参数模型和LSTM神经网络耦合的减振器混合建模方法,在传统Maxwell模型基础上,通过LSTM神经网络捕捉输入变量自身变化特性,间接考虑外部激励的频变与幅变以应对上述挑战。为证明该混合建模方法的可行性,将使用该方法训练好的混合模型与台架试验结果、非线性的刚度阻尼分段Maxwell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相较于分段Maxwell模型,LSTM混合模型在计算效率基本一致的前提下,高频激励下混合模型误差平均降低22.31%,高幅值激励下混合模型误差平均降低26.89%,动态刚度误差平均降低26.35%,动态阻尼误差平均降低21.01%。可以得出结论,LSTM混合模型在表征减振器高频高幅值下的动态特性具有优势,基于Maxwell-LSTM的抗蛇行减振器混合建模方法可以解决传统动力学模型计算效率和计算精度之间的矛盾,更适合用于各类工况下的车辆系统动力学仿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蛇行减振器 混合建模方法 LSTM网络 深度学习 车辆系统动力学
下载PDF
功能可恢复RCS混合框架结构研究进展
7
作者 刘阳 钟沛杰 +3 位作者 门进杰 陈云 刘小娟 黄玉佳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121-135,共15页
钢筋混凝土柱-钢梁(RCS)混合框架结构以其结合了混凝土优异的抗压性能及钢材优异的抗弯性能而受到广泛关注,而可恢复功能结构以其震后快速恢复使用功能的能力,也成为地震工程界研究的新热点。功能可恢复RCS混合框架结构可以在弯矩较大... 钢筋混凝土柱-钢梁(RCS)混合框架结构以其结合了混凝土优异的抗压性能及钢材优异的抗弯性能而受到广泛关注,而可恢复功能结构以其震后快速恢复使用功能的能力,也成为地震工程界研究的新热点。功能可恢复RCS混合框架结构可以在弯矩较大的梁端和柱脚部位设置可更换构件,实现结构的功能可恢复能力。文中简述了近年来功能可恢复RCS混合框架结构研究进展,重点关注各类型功能可恢复钢梁、功能可恢复摇摆柱脚的构造研究,介绍了功能可恢复RCS混合框架结构性能分析研究进展。最后,对功能可恢复RCS混合框架结构仍需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柱-钢梁(RCS)混合框架结构 可恢复功能 防震结构 钢板阻尼器 柱脚 梁柱节点
下载PDF
高速列车蛇行减振实时混合试验的两级自适应时滞补偿方法
8
作者 王贞 肖嘉俊 +2 位作者 吴斌 徐小洋 窦晓亮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71-78,共8页
时滞补偿是高速列车蛇行减振实时混合试验的关键问题之一。高速列车的多个自振频率超过10 Hz,加载命令不可避免地存在高频分量,进而要求更小的时滞误差以保证试验稳定性。针对此问题,基于两级自适应时滞补偿方法的基本思想,采用系统逆... 时滞补偿是高速列车蛇行减振实时混合试验的关键问题之一。高速列车的多个自振频率超过10 Hz,加载命令不可避免地存在高频分量,进而要求更小的时滞误差以保证试验稳定性。针对此问题,基于两级自适应时滞补偿方法的基本思想,采用系统逆模型完成名义时滞补偿,采用有限脉冲响应离散模型建立自适应逆控制器补偿剩余时滞与不确定性时滞,利用渐消记忆卡尔曼滤波器在线估计控制器参数。为充分探讨所提方法性能,采用线性和非线性加载系统模型,开展了线性、非线性试件模型的高速列车虚拟实时混合试验,比较了不同时滞补偿方法性能。研究表明,所提方法具有优良的补偿性能,表现出较强的鲁棒性,对于高频信号也能实现良好的补偿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混合试验 高速列车 抗蛇行减振器 高频信号 时滞补偿
下载PDF
基于阻尼器与分隔器混合措施的吊索多模态减振控制研究
9
作者 罗瑞祺 许坤 《市政技术》 2024年第8期1-9,37,共10页
吊索是悬索桥的关键传力构件,其长细比大、质量小、阻尼低,极易在动荷载作用下发生大幅振动。目前,采用索端阻尼器结合刚性分隔器的混合减振措施已被证明在悬索桥吊索减振控制中具有较好效果,但目前针对该措施的研究多局限在控制吊索的... 吊索是悬索桥的关键传力构件,其长细比大、质量小、阻尼低,极易在动荷载作用下发生大幅振动。目前,采用索端阻尼器结合刚性分隔器的混合减振措施已被证明在悬索桥吊索减振控制中具有较好效果,但目前针对该措施的研究多局限在控制吊索的低阶及单阶模态。而某些情况下,吊索可能会出现高阶及多阶模态振动问题,超出了既有研究的适用范围。鉴于此,开展了索端阻尼器结合刚性分隔器的吊索多模态减振控制研究。首先,基于有限差分法,建立双索-阻尼器系统运动方程,并验证其准确性,得到了双索-阻尼器系统的动力特性;其次,提出双索-阻尼器系统多模态减振控制的优化目标,对分隔器和阻尼器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结果表明,阻尼器所能提供的多阶模态阻尼效果受到分隔器的刚度和位置的影响,当分隔器安装在远离阻尼器的一端时,阻尼器能够实现更好的多模态减振效果。相较于奇数阶模态的最大阻尼比,偶数阶模态的最大阻尼比受分隔器参数的影响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吊索 分隔器 阻尼器 混合措施 多模态减振控制
下载PDF
单点柔性支承的飞轮转子系统电涡流油膜混合阻尼减振性能
10
作者 木孟良 唐长亮 +2 位作者 聂海杜 陈浩岩 徐恒磊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7,共7页
针对传统摆动油阻尼器减振性能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以支承弹簧为弹性元件的油阻尼器结构,并在油阻尼器的基础上,引入了电涡流阻尼,设计了新型的电涡流油膜混合阻尼器。搭建了飞轮旋转试验系统,研究不同支承刚度下不同阻尼对飞轮转子... 针对传统摆动油阻尼器减振性能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以支承弹簧为弹性元件的油阻尼器结构,并在油阻尼器的基础上,引入了电涡流阻尼,设计了新型的电涡流油膜混合阻尼器。搭建了飞轮旋转试验系统,研究不同支承刚度下不同阻尼对飞轮转子系统幅频特性和临界转速的影响,对比分析了不同转速时的轴心轨迹和时域波形。结果表明,相较于油阻尼器和电涡流阻尼器,电涡流油膜混合阻尼器在减振效果上表现最佳,在临界转速附近,减振率最高可达82.67%。研究结果为单点柔性支承的飞轮转子系统振动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轮转子系统 油阻尼器 电涡流阻尼器 混合阻尼器 减振试验
下载PDF
剪力墙类型对钢木混合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11
作者 董翰林 朱兴来 +1 位作者 陶婧妍 方明霁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2024年第3期427-437,共11页
钢框架-木剪力墙结构是一种适用于多高层的绿色低碳结构体系.木剪力墙可分为轻木剪力墙和重木剪力墙两种类型,掌握不同剪力墙类型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规律可为结构设计提供依据.本文使用专为木结构开发的新型单轴滞回模型DowelType,模... 钢框架-木剪力墙结构是一种适用于多高层的绿色低碳结构体系.木剪力墙可分为轻木剪力墙和重木剪力墙两种类型,掌握不同剪力墙类型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规律可为结构设计提供依据.本文使用专为木结构开发的新型单轴滞回模型DowelType,模拟轻木、重木剪力墙混合结构,建立4层有、无墙顶摩擦型阻尼器的混合结构模型,进行频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下的非线性时程分析,得到层间位移角、结构内力水平、阻尼器耗能等响应的分布,总结了剪力墙类型对上述响应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剪力墙 DowelType模型 摩擦型阻尼器 钢木混合结构 抗震性能
下载PDF
混合动力汽车功率分流传动系统扭转振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2
作者 王欢 葛帅帅 +3 位作者 姜艳军 张志刚 郭栋 李明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3-211,共9页
针对某款混合动力汽车,综合考虑发动机、电机、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离合器、减速器、差速器和半轴等部件,采用集中质量法建立功率分流传动系统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运行工况下传动系统固有频率和振型,分别研究电机和发动机激... 针对某款混合动力汽车,综合考虑发动机、电机、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离合器、减速器、差速器和半轴等部件,采用集中质量法建立功率分流传动系统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运行工况下传动系统固有频率和振型,分别研究电机和发动机激振频率与传动系统固有频率之间的关系,仿真分析扭转减振器刚度对传动系统固有频率的影响规律,通过改变扭转减振器刚度从而使得传动系统共振转速远离发动机常用工作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动力 功率分流传动系统 固有频率 共振转速 减振器刚度
下载PDF
黏滞阻尼器消能减震性能分析与参数设计
13
作者 郑欢 王涛 张佳辉 《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93-96,共4页
黏滞阻尼器是各类工程结构中常用的消能减震装置。为研究不同参数组合下黏滞阻尼器的消能减震性能,通过调整阻尼器的速度指数和阻尼系数,开展不同黏滞阻尼器减震单层框架实时混合试验数值模拟,通过框架横向位移峰值和稳态振动下位移峰... 黏滞阻尼器是各类工程结构中常用的消能减震装置。为研究不同参数组合下黏滞阻尼器的消能减震性能,通过调整阻尼器的速度指数和阻尼系数,开展不同黏滞阻尼器减震单层框架实时混合试验数值模拟,通过框架横向位移峰值和稳态振动下位移峰值与滞回耗能能力对阻尼器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随着阻尼器速度指数增大,框架横向位移峰值与稳态振动下位移峰值持续增大,滞回耗能能力持续降低;随着阻尼器阻尼系数增大,框架横向位移峰值先减后增,稳态振动下位移峰值持续减小,滞回耗能能力持续提高。建议当前算例下黏滞阻尼器的速度指数和阻尼器与框架阻尼之比的取值范围分别为0.1~0.3和1.2~1.4。该研究可为黏滞阻尼器的设计与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滞阻尼器 实时混合试验 滞回曲线 稳态振动
下载PDF
力修正迭代混合试验修正策略对比研究
14
作者 郑欢 王涛 张佳辉 《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120-124,共5页
力修正迭代混合试验是一种新型结构抗震性能研究方法,该方法有等效线性模型与等效Maxwell模型两种力修正策略。为对比研究两种力修正策略的物理子结构反力修正效果,以分别安装速度指数为0.1,0.3,0.5,0.7,0.9五种黏滞阻尼器的单层框架为... 力修正迭代混合试验是一种新型结构抗震性能研究方法,该方法有等效线性模型与等效Maxwell模型两种力修正策略。为对比研究两种力修正策略的物理子结构反力修正效果,以分别安装速度指数为0.1,0.3,0.5,0.7,0.9五种黏滞阻尼器的单层框架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策略下力修正迭代混合试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两种力修正策略均能有效修正物理子结构反力,提高迭代收敛速度,且黏滞阻尼器速度指数越大,修正效果越好;与等效Maxwell模型力修正相比,等效线性模型力修正策略表现更为突出。该研究可为力修正迭代混合试验的发展与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试验 离线迭代 力修正 黏滞阻尼器
下载PDF
混合型减震设计在装配式框架结构中的联合应用
15
作者 杨晓峰 刘骥 +1 位作者 汤静 缪小春 《江苏建筑》 2024年第4期43-47,58,共6页
随着建筑产业化的日益发展以及《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的颁布,装配式、模块化建筑结构的防震减灾能力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装配式框架结构具有抗侧刚度小、轻量化、区格变形大的特征,比较适合在其内部附加减震装备实现对地震作用下的反... 随着建筑产业化的日益发展以及《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的颁布,装配式、模块化建筑结构的防震减灾能力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装配式框架结构具有抗侧刚度小、轻量化、区格变形大的特征,比较适合在其内部附加减震装备实现对地震作用下的反应控制,以提高装配式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位移型阻尼器达到屈服点之前,可以提供稳定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以满足使用要求,屈服以后阻尼器率先进入屈服耗能状态,并同时给结构提供附加阻尼比;速度型阻尼器只要结构产生相对位移即可工作耗能,为结构提供附加阻尼比。值得关注的是,在面向多水准多阶段的结构抗震设防要求时,单一且过高的附加阻尼比是没有更多实际意义的。文章集成这两种消能装置进行混合型减震,实现优势互补,对要求装配式框架结构保持正常使用功能的结构抗震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框架结构 黏滞阻尼器 剪切阻尼器 混合型减震 基于保持建筑正常使用功能
下载PDF
Reduction of structural response to near fault earthquakes by seismic isolation columns and variable friction dampers 被引量:5
16
作者 Y.Ribakov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10年第1期113-122,共10页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a hybrid seismic isolation system with passive variable friction dampers for protection of structures against near fault earthquakes. The seismic isolation can be implemented...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a hybrid seismic isolation system with passive variable friction dampers for protection of structures against near fault earthquakes. The seismic isolation can be implemented by replacing the conventional columns fixed to the foundations by seismic isolating ones. These columns allow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between the superstructure and the foundations and decouple the building from the damaging earthquake motion. As a result, the forces in the structural elements decrease and damage that may be caused to the building by the earthquake significantly decreases. However, this positive effect is achieved on account of displacements occurring in the isolating columns. These displacements become very large when the structure is subjected to a strong earthquake. In this case, impact may occur between the parts of the isolating column yielding their damage or collapse. In order to limit the displacements in the isolating columns, it is proposed to add variable friction dampers. A method for selecting the dampers' properties is proposed. It is carried out using an artificial ground motion record and optimal active control algorithm.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 sevenstory structure shows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allows efficient reduction in structural response and limits the displacements at the seismic isolating colum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 isolating columns variable friction dampers hybrid seismic isolation near fault earthquakes control algorithm
下载PDF
Real-time hybrid simulation for structural control performance assessment 被引量:2
17
作者 Juan E Carrion BF Spencer Jr Brian M Phillips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09年第4期481-492,共12页
Real-time hybrid simulation is an attractive method to evaluate the response of structures under earthquake loads. The method is a variation of the pseudodynamic testing technique in which the experiment is executed i... Real-time hybrid simulation is an attractive method to evaluate the response of structures under earthquake loads. The method is a variation of the pseudodynamic testing technique in which the experiment is executed in real time, thus allowing investigation of structural systems with rate-dependent components. Real-time hybrid simulation is challenging because it requires performance of all calculations, application of displacements, and acquisition of measured forces, within a very small increment of time. Furthermore, unless appropriate compensation for actuator dynamics is implemented, stability problems are likely to occur during the experiment. This paper presents an approach for real-time hybrid simulation in which compensation for actuator dynamics is implemented using a model-based feedforward compensator. The method is used to evaluate the response of a semi-active control of a structure employing an MR damper.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predicted responses, demonstr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ethod for structural control performance assess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al-time hybrid simulation MR damper semi-active control actuator dynamics
下载PDF
直升机超临界尾传动轴限幅减振器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旦 宋立瑶 +3 位作者 陈柏 李波 朱如鹏 吴洪涛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93-605,共13页
直升机超临界尾传动轴在跨临界转速时会产生剧烈的振动。限幅减振器是专门针对尾传动轴跨临界减振问题设计的一种复合式减振器。限幅减振器与尾传动轴组成的系统具有摩擦、碰撞等强非线性特征,动力学特性异常复杂。为揭示限幅减振器工... 直升机超临界尾传动轴在跨临界转速时会产生剧烈的振动。限幅减振器是专门针对尾传动轴跨临界减振问题设计的一种复合式减振器。限幅减振器与尾传动轴组成的系统具有摩擦、碰撞等强非线性特征,动力学特性异常复杂。为揭示限幅减振器工作机理并指导减振器设计,建立了具有双间隙结构的限幅减振器与尾传动轴系统的弹簧‑质量‑阻尼等效模型。分别基于直接时间域积分和时频变换谐波平衡(Harmonic Balance Method with Alternating Frequency‑Time Domain Technique)+数值延拓(Numerical Continuation)两种方法对控制方程进行了求解。计算结果表明,限幅减振器存在无作用、正常减振、异常减振、限位四种工作状态。其中,限位状态是针对故障工况下尾传动轴进行的临时限位保护。此外,进一步研究了减振器参数对减振和限位效果的影响,得到了传动轴与碰摩环之间间隙、碰撞刚度以及临界摩擦力对限幅减振器减振效果的影响规律。发现存在最优临界摩擦力,且最优临界摩擦力与传动轴不平衡量等有关。同时限位状态下,通过增加碰摩环与底座之间的碰撞刚度可以减小限位幅值,但也会产生更大的冲击力。最后,开展了正常减振工况下碰摩间隙和临界摩擦力两个关键参数对限幅环减振效果影响的试验研究,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尾传动轴 限幅减振器 双间隙 干摩擦 限位保护
下载PDF
含减震外挂墙板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混合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侯林兵 种迅 +3 位作者 霍璞 苗启松 陈曦 黄亮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276-285,共10页
在外挂墙板与主体结构间引入耗能连接可形成减震外挂墙板。现阶段缺乏对含减震外挂墙板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动力响应和减震效果的试验研究。为此,该文章设计了一榀6层3跨含减震外挂墙板平面框架结构(简称“减震结构”)以及一榀作为对比的... 在外挂墙板与主体结构间引入耗能连接可形成减震外挂墙板。现阶段缺乏对含减震外挂墙板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动力响应和减震效果的试验研究。为此,该文章设计了一榀6层3跨含减震外挂墙板平面框架结构(简称“减震结构”)以及一榀作为对比的纯框架结构(简称“抗震结构”),取底部中跨两层作为试验子结构,其余部分作为数值子结构,开展了两结构的混合试验。基于试验结果,分析了含减震外挂墙板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损伤模式和动力响应,揭示了外挂墙板与主体结构协同工作的减震机理。结果表明:减震结构与抗震结构的损伤模式基本一致,均为梁端、柱底先后出现塑性铰,减震外挂墙板未改变主体结构的损伤演化模式;试验过程中,外挂墙板本身以及墙板与结构连接处均未出现裂缝,墙板可将结构层间变形有效传递至消能器;设防、罕遇和极罕遇地震下,减震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较抗震结构分别减小了12.59%,17.68%和10.34%,具有较好的减震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震外挂墙板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 U型金属消能器 混合试验 减震效果 抗震性能
下载PDF
并联混合动力汽车扭转减振器性能仿真分析
20
作者 严正峰 王尚睿 张波 《汽车工程学报》 2023年第6期879-888,共10页
为改善并联混合动力汽车传动系统的扭振特性,开展了扭转减振器的结构及仿真分析研究。对并联混合动力汽车传动系现有扭转减振器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具有新型结构的弧形弹簧式从动盘扭转减振器;针对某款车型建立8自由度集中质量模型,采用... 为改善并联混合动力汽车传动系统的扭振特性,开展了扭转减振器的结构及仿真分析研究。对并联混合动力汽车传动系现有扭转减振器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具有新型结构的弧形弹簧式从动盘扭转减振器;针对某款车型建立8自由度集中质量模型,采用AMESim仿真软件搭建仿真模型;通过对离合器从动盘扭转减振器、双质量飞轮和弧形弹簧式从动盘扭转减振器3种不同结构减振器的扭振特性进行仿真对比,分析了它们在典型工况下的扭振特性,并对扭转刚度和迟滞力矩进行了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弧形弹簧式从动盘扭转减振器能保证较短的发动机启动时间,且拥有较好的减振特性;在混合驱动行驶工况下扭转减振器的减振效果与扭转刚度及迟滞力矩的大小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混合动力汽车 弧形弹簧式从动盘扭转减振器 集中质量模型 扭振特性 灵敏度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