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几种收割策略下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的生长恢复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左进城 梁威 +3 位作者 徐栋 贺锋 周巧红 吴振斌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391-1397,共7页
2005年5月中旬至10月下旬,在水深为24cm的桶中,以水面下6、12、18cm等3个收割强度对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分别进行了连续4次收割实验,研究收割强度、收割频次对其生长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相近时,收割强度较高或收割频... 2005年5月中旬至10月下旬,在水深为24cm的桶中,以水面下6、12、18cm等3个收割强度对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分别进行了连续4次收割实验,研究收割强度、收割频次对其生长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相近时,收割强度较高或收割频数增加将延长轮叶黑藻的恢复时间。以18cm强度收割第2次、第3次后,轮叶黑藻需近2个月的时间恢复;以12cm强度第3次收割后,需43d恢复;其余各次收割后,轮叶黑藻均在1个月内恢复。8月下旬,以18cm强度收割第3次后,普通枝条及匍匐枝的数目与总长明显减少,从而抑制了轮叶黑藻以匍匐枝和冬芽进行无性繁殖。其他各次收割均处于轮叶黑藻旺盛生长的季节,收割后,普通枝条和匍匐枝的数目和总长明显增加,将不会抑制植物的无性繁殖。各次收割后至少75%的新生枝条从基部萌生,这些枝条成为生长最为旺盛的部分。在各处理组中,轮叶黑藻干重的相对增长率随收割次数的增加呈现较明显的下降趋势,而根冠比随着收割次数的增多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 收割策略 轮叶黑藻 生长恢复
下载PDF
Effects of chitosan on growth of an aquatic plant (Hydrilla verticillata) in polluted waters with different chemical oxygen demands 被引量:5
2
作者 XU Qiu-jin NIAN Yue-gang +3 位作者 JIN Xiang-can YAN Chang-zhou LIU Jin Jiang Gao-mi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7年第2期217-221,共5页
Effects of chitosan on a submersed plant, HydriUa verticillata,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indicated that H. verticillata could prevent ultrastructure phytotoxicities and oxidativereaction from polluted water with hig... Effects of chitosan on a submersed plant, HydriUa verticillata,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indicated that H. verticillata could prevent ultrastructure phytotoxicities and oxidativereaction from polluted water with high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activity and malondialdehyde (MDA) contents in H. verticillata treated with 0.1% chitosan in wastewater increased with high COD (980 rag/L) and decreased with low COD (63 mg/L), respectively. Ultrastructural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stroma and grana of chloroplast basically remained normal. However, plant ceils from the control experiment (untreated with chitosan) were vacuolated and the cell interval increased. The relict of protoplast moved to the center, with cells tending to disjoint. 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wastewater with high COD concentration can cause a substantial damage to submersed plant, nevertheless, chitosan probably could alleviate the membrane lipid peroxidization and ultrastructure phytotoxicities, and protect plant cells from stress of high COD concentration polluted w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ioxdiant enaymes CHITOSAN hydrilla verticiuata MALONDIALDEHYDE superoxide dismutase ULTRASTRUCTURE
下载PDF
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根系泌氧对沉积物中典型铁氧化菌和铁还原菌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田翠翠 肖邦定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35-842,共8页
铁作为地壳中丰度最高的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对湖泊沉积物的氧化还原作用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水生植物根系泌氧在根际形成微域的氧化圈,根际是氧化、还原同时发生的生物活跃区.以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为研究对象,利用微电极和... 铁作为地壳中丰度最高的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对湖泊沉积物的氧化还原作用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水生植物根系泌氧在根际形成微域的氧化圈,根际是氧化、还原同时发生的生物活跃区.以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为研究对象,利用微电极和荧光定量PCR探讨根系泌氧作用对沉积物中典型铁氧化菌(嘉利翁氏菌)和典型铁还原菌(地杆菌)的影响.结果表明,轮叶黑藻生长迅速,通过根系泌氧作用影响沉积物中铁的价态和形态,是根际铁循环的重要参数,并对根际微区微生物有一定的影响.根系泌氧使根际嘉利翁氏菌和地杆菌数量增加,进一步影响根际微生物铁循环.实验结果可为微生物对根际铁循环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叶黑藻 根系泌氧 嘉利翁氏菌 地杆菌 荧光定量PCR 沉积物
下载PDF
不同质量浓度氨氮对轮叶黑藻和穗花狐尾藻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39
4
作者 金相灿 郭俊秀 +2 位作者 许秋瑾 扈学文 张瑞玖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5,共5页
在不同质量浓度(0、0.2、1.5、2.0、4.0、8.0mg·L-1)氨氮条件下,对沉水植物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L.f)Royle]和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 L.]的蛋白质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物酶(P... 在不同质量浓度(0、0.2、1.5、2.0、4.0、8.0mg·L-1)氨氮条件下,对沉水植物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L.f)Royle]和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 L.]的蛋白质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当氨氮质量浓度为0.2mg·L-1时,为轮叶黑藻的适宜生长质量浓度,表现为常用的膜脂过氧化指标MDA含量和SOD活性均变化比较平缓,且蛋白质含量增加,而穗花狐尾藻由酶学指标显示,氨氮质量浓度小于0.2mg·L-1时对它的正常生理代谢产生了影响;当氨氮质量浓度在1.5~4.0mg·L-1的范围则对轮叶黑藻产生胁迫作用,而穗花狐尾藻在此质量浓度范围能正常生长;当氨氮质量浓度为8.0mg·L-1时,高氨氮对2种沉水植物都表现出胁迫效应,且对轮叶黑藻的胁迫作用更强。实验结果表明在进行湖泊水生植物修复时,相对于轮叶黑藻,穗花狐尾藻更适合作为生态恢复的先锋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氮 轮叶黑藻 穗花狐尾藻 抗氧化酶活性 胁迫
下载PDF
附植藻类-黑藻体系克藻效应初探 被引量:4
5
作者 谭海剑 潘伟斌 +2 位作者 区晓劲 曹诗林 曾燕婷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1-35,共5页
向鲜重约10g的扦插黑藻顶枝端表面分别接种1.00、2.00和4.00g鲜重附植藻类,组成3个附植藻类-黑藻体系处理组,另设置未接种附植藻类的单一黑藻体系处理组,研究了各处理组种植水对水华鱼腥藻的化感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附植藻类-黑藻体系... 向鲜重约10g的扦插黑藻顶枝端表面分别接种1.00、2.00和4.00g鲜重附植藻类,组成3个附植藻类-黑藻体系处理组,另设置未接种附植藻类的单一黑藻体系处理组,研究了各处理组种植水对水华鱼腥藻的化感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附植藻类-黑藻体系和单一黑藻体系均对水华鱼腥藻产生了显著的化感抑制作用;附植藻类-黑藻体系抑制作用强于单一的黑藻体系;附植藻类接种量大的处理组,抑制作用较强,其中接种4.00g鲜重附植藻类的体系对水华鱼腥藻产生了极显著的化感抑制作用,叶绿素a去除率达97.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植藻类 黑藻 水华鱼腥藻 化感作用
下载PDF
太湖生态修复植物黑藻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肖瑜 王艳丽 +1 位作者 高士祥 孙成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7年第1期70-73,共4页
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L.f.)Royle是应用于太湖的生态修复的一种沉水植物,本文首次从环境修复植物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L.f.)Royle全草的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根据质谱和红外光谱数据分别鉴定为12-羟基十二酸(1)、11,... 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L.f.)Royle是应用于太湖的生态修复的一种沉水植物,本文首次从环境修复植物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L.f.)Royle全草的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根据质谱和红外光谱数据分别鉴定为12-羟基十二酸(1)、11,14-二十碳二烯酸(2)、β-谷甾醇乙酸酯(3)、β-谷甾醇(4)、棕榈酸乙酯(5)、1,14-十四碳二酸(6)和6,10,14-三甲基-2-十五酮(7),其中1、4、5、7为生物活性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藻 12-羟基十二酸 11 14-二十碳二烯酸 β-谷甾醇乙酸酯 Β-谷甾醇 1 14-十四碳二酸 6 10 14-三甲基-2-十五酮
下载PDF
1950s以来洪湖主要优势沉水植物群落变化 被引量:12
7
作者 宋辛辛 蔡晓斌 +2 位作者 王智 厉恩华 王学雷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59-867,共9页
通过野外调查并结合历史数据对洪湖沉水植被进行长时间序列变化研究,构建自1950s以来洪湖主要优势沉水植物群落穗状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微齿眼子菜(Potamogeton maackianus)、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和轮叶黑藻(Hyd... 通过野外调查并结合历史数据对洪湖沉水植被进行长时间序列变化研究,构建自1950s以来洪湖主要优势沉水植物群落穗状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微齿眼子菜(Potamogeton maackianus)、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和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的群落分布图并计算其面积.结果表明:穗状狐尾藻群落面积从1950s占全湖的6%增加至1990s的65%,而后急剧下降至2010年的2%,然后又恢复至2014年的15%;微齿眼子菜群落面积从1950s的10%增至1990s的65%,然后下降至2014年的38%;金鱼藻群落面积从1980s的6%增至1990s的39%,2010年以后则稳定在25%;轮叶黑藻群落面积1950s占全湖的32%,随后急剧下降至1980s的6%,2000年以后逐步增加,至2014年为15%.1950s1990s,穗状狐尾藻、微齿眼子菜和金鱼藻群落分布范围从周边向湖心扩展,而轮叶黑藻群落从湖中心消失;2000年以后洪湖沉水植物群落分布破碎化明显.分析认为,1950s 1990s的围垦和水文过程变化,1990s 2005年的围网养殖、水生植物过度利用以及由此导致的水质恶化等,以及2006年至今开展的拆围和生态修复是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建议取缔围网,控制入湖水质,提高水体透明度,促进水生植被恢复,但同时增加水位变幅,促进植物资源合理利用,避免沼泽化重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湖 沉水植物 穗状狐尾藻 微齿眼子菜 金鱼藻 轮叶黑藻
下载PDF
水生植物净化静动态水体的试验研究
8
作者 武雅 马凡凡 +1 位作者 席粉鹊 李倩 《山东化工》 CAS 2015年第14期168-169,172,共3页
为研究水生植物东方香蒲和轮叶黑藻对不同负荷污水净化的效果,本文开展静态和动态水体中水生植物净化水体的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叶绿素a和蓝绿藻数变化趋势一致,在动态水体中对总磷的净化效果较好,而静态水体中总氮的去除效果好。
关键词 轮叶黑藻 东方香蒲 叶绿素A 净化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