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WI、^(1)H-MRS及DCE-MR对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7
1
作者 杜元元 李玉智 +1 位作者 马蔚 李雨杰 《海南医学》 CAS 2022年第3期352-356,共5页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及磁共振增强扫描(DCE-MR)在前列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8月至2021年2月榆林市中医医院收治的36例经病理证实为前列腺病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19例病理...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及磁共振增强扫描(DCE-MR)在前列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8月至2021年2月榆林市中医医院收治的36例经病理证实为前列腺病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19例病理结果为前列腺增生的患者纳入良性病变组,17例病理结果为前列腺癌肿的患者纳入恶性病变组,另选取同期院内体检的20例健康男性志愿者纳入对照组。对所有受检者进行DWI、^(1)H-MRS及DCE-MR检查,比较各组受检者的表观扩散系数(ADC)、(胆碱+肌酸)/枸橼酸盐比值(CC/C)、增强扫描SI-T曲线的峰值时间(T_(max))、最大信号强度(SI_(max))和信号强化率(R)。结果恶性病变组患者的ADC值为(0.89±0.15),明显低于良性病变组的(1.24±0.18)和对照组的(1.68±0.23),且良性病变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病变组患者的CC/C、SI_(max)、R值分别为(1.99±0.36)、(168.73±23.49)%、(4.01±0.64),明显高于良性病变组(0.78±0.20)、(151.45±17.61)%、(2.37±0.49)和对照组的(0.32±0.04)、(120.33±15.43)%、(1.04±0.22),且良性病变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病变组患者的T_(max)为(89.04±24.73)s,明显低于良性病变组的(156.23±25.69)s和对照组的(189.60±12.43)s,且良性病变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1)H-MRS及DCE-MR在前列腺患者良恶性病变诊断中均有其独有的特性和优点,临床诊断中联合多种检测手段可以有效筛查诊断前列腺病变情况,提升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加权成像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 磁共振增强扫描 前列腺增生 前列腺癌 诊断
下载PDF
创伤性颅脑损伤的氢波谱临床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李在雨 陈云鹏 +1 位作者 杨正月 李钢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5年第6期909-911,共3页
目的探讨氢波谱(1 HMRS)分析对创伤性颅脑损伤(TCI)的损伤程度及预后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将54例TCI患者和10例志愿者行氢波谱检查,分析损伤组与对照组,损伤组患侧与对侧的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酸(Cr)、乳酸(Lac)测定值... 目的探讨氢波谱(1 HMRS)分析对创伤性颅脑损伤(TCI)的损伤程度及预后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将54例TCI患者和10例志愿者行氢波谱检查,分析损伤组与对照组,损伤组患侧与对侧的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酸(Cr)、乳酸(Lac)测定值及NAA/Cho,NAA/Cr,Cho/Cr比值的变化。结果 NAA/Cho,NAA/Cr比值损伤组较对照组以及损伤组患侧脑白质较对侧同一部位正常脑白质(NAWM)显著降低,而Cho/Cr比值显著升高。NAA/Cho,NAA/Cr,Cho/Cr比值变化与TCI患者GCS,GOS具有相关性。结论氢波谱(1 HMRS)分析对创伤性颅脑损伤的早期诊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型颅脑损伤 氢质子磁共振波普 N-乙酰天门冬氨酸 胆碱 肌酸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演变的磁共振波谱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秦克 余聪 +2 位作者 郭大静 赵建农 陈维娟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0期1227-1231,共5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波谱分析(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研究急性脑梗死代谢物的变化规律,以观测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IP)的存在形式和演变过程。方法:44例超急性期(<6h)与急性期(6~72h)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按照发... 目的:应用磁共振波谱分析(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研究急性脑梗死代谢物的变化规律,以观测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IP)的存在形式和演变过程。方法:44例超急性期(<6h)与急性期(6~72h)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按照发病时间分为5组。均行质子磁共振波谱(Hydrogen 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HMRS)、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及常规MRI检查,在DWI高信号内梗死核心区、内缘区、外缘区及高信号外周围区、对侧镜像区分析代谢物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和乳酸(Lac)的含量,并计算NAA/Cr、Lac/Cr。结果:①与对侧镜像区比较:梗死核心区和内缘区在所有时间组NAA/Cr均明显降低,Lac/Cr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缘区NAA/Cr在24h内轻度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h以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时间组Lac/Cr均升高;周围区在48h以内NAA/Cr轻度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Lac/Cr升高,但随后时间组内Lac未明显测出。②各兴趣区之间的NAA/Cr和Lac/Cr在发病最初6h以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进展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IP在发病的最初12~24h存在于DWI高信号区内,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向外周推移。②DWI高信号区外也存在IP,时间可以持续至24~48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磁共振波谱 急性脑梗死 缺血半暗带 演变
下载PDF
电针治疗脑梗死后记忆障碍的磁共振波谱成像研究 被引量:16
4
作者 张建博 申云霞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57-660,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脑梗死患者脑组织内代谢物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1 H-MRS),研究电针治疗对脑梗死后记忆障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梗死后出现记忆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康复科常规康复训练及常规药物治疗;... 目的:通过观察脑梗死患者脑组织内代谢物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1 H-MRS),研究电针治疗对脑梗死后记忆障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梗死后出现记忆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康复科常规康复训练及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电针干预,取中额中线(MS 1)、顶中线(MS 5)、顶颞后斜线(MS 7)、合谷、太冲、足三里、太溪、悬钟、风池,均双侧取穴。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治疗时间为8周。全部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临床记忆量表评分,并进行头部常规磁共振(MRI)及1 H-MRS扫描,测定脑梗死病灶区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Cho)/Cr的比值。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临床记忆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P<0.01),NAA/Cr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Cho/Cr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变化更为明显(均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基础上,电针能够改善脑组织的代谢,提高患者的记忆功能,疗效优于单纯药物与康复训练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记忆障碍 电针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