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汉-洞庭盆地地震精定位及活动性特征
1
作者 田优平 万永革 +6 位作者 邵磊 沈平 唐红亮 张义梅 张恩会 康承旭 佘旭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44-752,共9页
利用江汉-洞庭盆地及其周缘有历史记载以来至2021年的地震资料,分析地震时空特征,通过双差定位法对788个地震进行精定位,获得深部地质构造与地震的关系,并采用P波初动法计算ML≥2.8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结果表明,... 利用江汉-洞庭盆地及其周缘有历史记载以来至2021年的地震资料,分析地震时空特征,通过双差定位法对788个地震进行精定位,获得深部地质构造与地震的关系,并采用P波初动法计算ML≥2.8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结果表明,地震在空间上分布较为不均,盆地边界地震活动性强于盆地内部,在时间上地震活动存在明显的平静与活跃交替的周期性规律;精定位后的地震在宁乡、石门、远安-当阳、南漳-荆门和鄂州-黄石等5个地区呈NW和NE向丛集条带状分布,且这些地区的地震成因与断裂构造活动密切相关;盆地震源机制解以逆断型为主,P轴优势方位为近EW向,倾伏角近水平,T轴方位以近SN和NE向为主,倾伏角较高。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导致青藏高原内部形成近EW向拉张应力场,对江汉-洞庭盆地产生东向推挤,加之菲律宾海板块NWW向和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运动,导致江汉-洞庭盆地形成近EW向挤压的应力场格局,使得区域断裂构造易发生垂直差异运动,进而导致江汉-洞庭盆地及其周缘地震的孕育和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定位 地震活动性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江汉-洞庭盆地
下载PDF
2016年12月8日呼图壁M_S6.2地震序列重定位与发震构造 被引量:12
2
作者 刘建明 王琼 +3 位作者 李金 吴传勇 赵彬彬 孔祥燕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66-578,共13页
基于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震相观测报告,采用HypoDD方法精确定位了呼图壁M_S6.2地震序列中ML≥1.0地震的震源位置,采用CAP方法反演了主震和余震序列中部分M_L≥4.0地震的震源机制,从而综合分析了呼图壁地震序列的空间分布特征、震源机... 基于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震相观测报告,采用HypoDD方法精确定位了呼图壁M_S6.2地震序列中ML≥1.0地震的震源位置,采用CAP方法反演了主震和余震序列中部分M_L≥4.0地震的震源机制,从而综合分析了呼图壁地震序列的空间分布特征、震源机制和可能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主震位置为43.775 9°N,86.363 4°E,初始破裂深度约15.388km,震源矩心深度约17km。地震序列沿NWW向单侧扩展,展布长度约15km,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5~15km范围。深度剖面显示发震断层面倾向N,运动性质以逆冲为主。主震最佳双力偶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292°/倾角62°/滑动角80°,节面Ⅱ:走向132°/倾角30°/滑动角108°,表明该地震为1次逆冲型地震事件。节面I倾角与震源深度剖面倾角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合余震分布推断节面I为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面。综合地震序列空间分布特征、震源机制以及震源区地质构造情况,初步推测呼图壁6.2级地震发震构造可能为齐古背斜以南深部隐伏逆冲断坡上的1条反冲断层。本次地震是天山向准噶尔盆地扩展的应力作用下发生的1次"褶皱型"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图壁6.2级地震 hypodd定位 震源机制 发震构造 “褶皱型”地震
下载PDF
云南省糯扎渡水库蓄水前后地震活动性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曹颖 叶建庆 +3 位作者 李丹宁 付虹 李涛 周青云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9-195,共7页
采用2008年6月至2013年10月糯扎渡水库地震台网记录的6 300个地震,对水库蓄水前后的地震活动进行分析,发现库区蓄水后,地震频度与水位同步增长,地震活动显著增强,表明库区有水库诱发地震发生。蓄水前后的地震活动图像显示,澜沧江上景谷... 采用2008年6月至2013年10月糯扎渡水库地震台网记录的6 300个地震,对水库蓄水前后的地震活动进行分析,发现库区蓄水后,地震频度与水位同步增长,地震活动显著增强,表明库区有水库诱发地震发生。蓄水前后的地震活动图像显示,澜沧江上景谷、双江交界处的小震活动增加最为显著,采用Hypodd双差相对定位方法对该震群进行了重新定位,定位后地震在空间上更为丛集,地震震源深度从0~20 km都有分布。该震群发生在窝拖寨断裂上,该断裂历史上曾发生过5.3级地震,因此分析认为,该震群的发生时间虽与水位相关,但可能是触发了构造地震,所以震源深度显现的是构造活动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扎渡水库 地震活动性特征 水库地震 hypodd双差定位方法
下载PDF
2016年5月22日辽宁朝阳4.6级地震震源机制和震源深度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张帆 韩晓明 +1 位作者 郝美仙 李娟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1-153,共13页
2016年5月22日17时08分,辽宁朝阳县发生M4.6地震。本文利用P波初动、TDMT、CAP等方法研究该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利用CAP、PTD、s Pn-Pn等方法测定震源深度。结果表明,3种方法计算震源机制解所得结果一致,CAP、PTD、s Pn-Pn等方法测定的深... 2016年5月22日17时08分,辽宁朝阳县发生M4.6地震。本文利用P波初动、TDMT、CAP等方法研究该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利用CAP、PTD、s Pn-Pn等方法测定震源深度。结果表明,3种方法计算震源机制解所得结果一致,CAP、PTD、s Pn-Pn等方法测定的深度结果接近。利用双差定位法对2009~2016年发生在震源区域的地震重新定位,结合模拟退火算法和高斯牛顿算法拟合得到小地震分布的走向和倾角。根据震源机制解、震源深度、小地震分布特征和震源区域的构造特征等判断,发震构造断裂走向为NEE,倾角接近垂直,主压应力方向为NNW向,震源机制为正断类型,并带有较小的左旋分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深度 震源机制 CAP方法 TDMT方法 hypodd
下载PDF
2017年8月9日精河6.6级地震序列重定位与发震构造初步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刘建明 高荣 +1 位作者 王琼 聂晓红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63-670,共8页
基于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震相观测报告,采用HypoDD方法精确定位了精河M_S6.6地震序列ML≥1.0地震的震源位置,综合分析了此次地震序列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可能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主震震中为44.2639°N、82.8294°E,震源初始破... 基于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震相观测报告,采用HypoDD方法精确定位了精河M_S6.6地震序列ML≥1.0地震的震源位置,综合分析了此次地震序列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可能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主震震中为44.2639°N、82.8294°E,震源初始破裂深度为17.6km;地震序列总体沿近EW(273°)向单侧扩展,展布长度约20km;震源深度优势分布范围为7~17km;沿余震走向的深度剖面显示,主震向西10km范围内,余震震源有逐渐变浅的趋势,余震序列中尾端向SW方向偏转的地震震源较深;垂直于地震序列的深度剖面显示,地震序列自北向南呈现逐渐加深的变化特征,表明发震断层面倾向为S倾。综合考虑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给定的震源机制解以及震源区地质构造情况推测,精河M_S6.6地震发震构造可能为库松木契克山前断裂东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河MS6.6地震 hypodd定位 发震构造 库松木契克山前断裂
下载PDF
2015年阿拉善左旗M_S5.8地震序列特征及发震破裂面讨论 被引量:2
6
作者 魏建民 韩晓明 +3 位作者 张帆 陈立峰 李娟 杨红樱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19-924,共6页
以2015年阿拉善左旗5.8级地震为研究对象,基于地震活动背景和序列统计分析,利用HypoDD双差定位方法对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考察余震在空间上的展布特征,并结合震中区烈度、震源机制解和重新定位结果对5.8级地震的发震破裂面进行判定。... 以2015年阿拉善左旗5.8级地震为研究对象,基于地震活动背景和序列统计分析,利用HypoDD双差定位方法对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考察余震在空间上的展布特征,并结合震中区烈度、震源机制解和重新定位结果对5.8级地震的发震破裂面进行判定。结果表明,阿拉善左旗5.8级地震为主余型,重新定位后的震中位置为39.78°N(±0.72km)、106.34°E(±0.76km),震源深度13.2km(±1.15km);序列优势分布方向分别为近SN向和NEE向,分别延伸18km和16km;剖面的震源深度分布显示序列整体东倾,即震源深度由西向东逐步加深。综合区域应力场背景特征、历史地震破裂特征、主震震源机制解和序列重新定位等多方面资料判定认为,本次阿拉善左旗5.8级地震的破裂面应为近南北走向的断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善左旗5.8地震 hypodd重新定位 发震破裂面 地震序列特征
下载PDF
2013年通辽M_S5.3地震及其前震序列判定 被引量:3
7
作者 韩晓明 刘芳 +1 位作者 张帆 倪铭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71-280,共10页
以2013年4月22日内蒙古通辽MS5.3地震为研究对象,在序列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HypoD D双差定位和震源机制求解,分析了之前的ML4.4地震与MS5.3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通辽MS5.3地震是在震中区中小地震长期平静和震前短期活动增强的背景下... 以2013年4月22日内蒙古通辽MS5.3地震为研究对象,在序列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HypoD D双差定位和震源机制求解,分析了之前的ML4.4地震与MS5.3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通辽MS5.3地震是在震中区中小地震长期平静和震前短期活动增强的背景下发生的一次中强地震;地震精确定位结果显示,通辽MS5.3地震序列整体呈NW向展布,延伸约10km,ML≥3.0余震集中发生于主震南侧约2km处;MS5.3主震和ML4.4前震的震中相距约1.8km,震源深度分别为7.208、7.089km,表明两者的震源位置比较接近,可能发生于同一断层面;震源机制结果表明,通辽MS5.3主震的震源机制为走滑型,余震震源机制类型比较凌乱,由前期的走滑为主转变为后期的正断层和逆冲型;3次较大前震的震源机制解具有一致性,均为正断层,一定程度上表现了震中区地壳介质在宏观破裂前存在明显的各向异性,具体表现为裂隙的定向排列,这种"一致性"的震兆状态在应力的进一步作用下孕育发生了主震。根据地震序列的时空分布特点和震源机制相似性,综合判定通辽MS5.3地震应为前震-主震-余震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辽5.3级地震 hypodd定位 CAP 震源机制相似性 前震判定
下载PDF
2008年攀枝花6.1级地震序列精定位 被引量:3
8
作者 傅莺 龙锋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6-64,共9页
利用四川和云南区域数字地震台网震相到时资料,并结合Hypo2000+Hypo DD对2008年8月30日攀枝花MS6.1地震序列进行了定位。定位结果表明,地震序列的震中在空间上呈近SN向展布,余震密集区长度约为30km,主震震源深度约为14km。序列深度的... 利用四川和云南区域数字地震台网震相到时资料,并结合Hypo2000+Hypo DD对2008年8月30日攀枝花MS6.1地震序列进行了定位。定位结果表明,地震序列的震中在空间上呈近SN向展布,余震密集区长度约为30km,主震震源深度约为14km。序列深度的分布范围主要为0~4、5~20km,而4~5km范围显示为明显的少震层。沿序列长轴的深度剖面显示,余震区中段存在1个不规则的少震的"空区",为1955年634级地震的破裂区,该地震发生在空区的南端。分析认为,2008年8月30日攀枝花MS6.1地震是因汶川8.0级地震后的应力调整造成未破裂的小凹凸体发生破裂所致。余震密集分布区沿垂直于破裂长轴的两个剖面则显示了在其北端地震震源分布更深,且断层面向NW倾斜,与已知的红格断裂的倾向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攀枝花地震 精定位 Hypo2000 hypodd
下载PDF
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地震精定位 被引量:1
9
作者 傅莺 龙锋 王世元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0-70,共11页
选用四川及云南地震台站资料,采用多阶段地震定位法(Hypo2000+Velest+HypoDD),对四川境内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的道孚南至巧家段2010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7787次地震进行了精定位。精定位后,震源位置精度明显提高,震中分布与地震断裂... 选用四川及云南地震台站资料,采用多阶段地震定位法(Hypo2000+Velest+HypoDD),对四川境内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的道孚南至巧家段2010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7787次地震进行了精定位。精定位后,震源位置精度明显提高,震中分布与地震断裂带线性展布较一致。定位结果显示,鲜水河断裂带东南段地震分布相对密集,鲜水河南段与安宁河断裂带、小金河断裂带及以东的大凉山断裂带交叉区域相对密集。深度剖面图沿活动断裂带地震活动分段活动特征明显,横跨鲜水河、安宁河和大凉山等断裂的剖面呈现出石棉附近多断裂交汇处的断层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地震明显分为深、浅两丛。15~20km深度范围地震非常稀少,这与朱艾斓提出的14~19km塑性流变的层厚和位置较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 精定位 Hypo2000 hypodd
下载PDF
2011年11月1日尼勒克、巩留M_(S)6.0地震序列精定位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郑雪刚 马学军 赵鹏毕 《内陆地震》 2021年第2期165-170,共6页
使用Hypo2000+HypoDD联合定位方法,对2011年11月1日新疆尼勒克、巩留M_(S)6.0地震及142个余震序列进行重定位,获得105个地震的震源位置参数。结果表明:主震震中为43.65°N、82.37°E,震源深度为12.6 km;余震序列主要呈NNW向沿... 使用Hypo2000+HypoDD联合定位方法,对2011年11月1日新疆尼勒克、巩留M_(S)6.0地震及142个余震序列进行重定位,获得105个地震的震源位置参数。结果表明:主震震中为43.65°N、82.37°E,震源深度为12.6 km;余震序列主要呈NNW向沿阿吾拉勒山南缘断裂两侧分布,震源深度优势分布范围5~17 km;垂直与地震序列的深度剖面显示,由北向南震源深度呈现逐渐变浅的分布特征,表明发震断层面倾向为N倾。结合震源机制及主震和余震序列的空间分布特征推断,阿吾拉勒山南缘断裂是此次尼勒克、巩留M_(S)6.0地震的主要发震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勒克M_(S)6.0地震 Hypo2000 hypodd定位 阿吾拉勒山南缘断裂
下载PDF
2013年四川芦山M_S 7.0地震余震序列重新定位 被引量:1
11
作者 段云歌 吴朋 黄春梅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7年第4期1-6,共6页
利用Hypo2000+HypoDD联合定位方法,基于35个科考台站和四川测震台网记录资料,对2013年6月25日至2014年12月31日发生的芦山M_S 7.0地震余震序列进行重定位。重新定位后,EW、NS和UD向平均误差分别为0.141 km、0.143 km、0.147 km,平均到... 利用Hypo2000+HypoDD联合定位方法,基于35个科考台站和四川测震台网记录资料,对2013年6月25日至2014年12月31日发生的芦山M_S 7.0地震余震序列进行重定位。重新定位后,EW、NS和UD向平均误差分别为0.141 km、0.143 km、0.147 km,平均到时残差0.066 s,震源深度优势分布范围8—18 km。定位结果显示,芦山地震余震呈带状分布,主要分布在大邑—名山断裂和双石—大川断裂之间,沿SW方向,长度约40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po2000 hypodd 联合定位 芦山余震序列
下载PDF
扎兰屯地区中小地震重新定位研究
12
作者 赵星 高源 +2 位作者 张帆 孙海鑫 翟浩 《山西地震》 2018年第4期4-6,21,共4页
以内蒙古地震台网观测报告的震相数据为基础,运用双差定位方法对扎兰屯地区地震重新定位,获得149个地震的重新定位结果。显示扎兰屯地区的孕震层主要分布在5~15km,在上、中地壳,地震簇状分布较明显,主要呈NE向分布;研究区域西北侧震源... 以内蒙古地震台网观测报告的震相数据为基础,运用双差定位方法对扎兰屯地区地震重新定位,获得149个地震的重新定位结果。显示扎兰屯地区的孕震层主要分布在5~15km,在上、中地壳,地震簇状分布较明显,主要呈NE向分布;研究区域西北侧震源深度较浅,东南侧较深,大兴安岭山脊区域震源深度分布下限较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中定位 中小地震 hypodd方法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到时拾取自动构建长宁地震前震目录 被引量:24
13
作者 赵明 唐淋 +2 位作者 陈石 苏金蓉 张淼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4-66,共13页
将深度学习到时拾取、震相关联技术与传统定位方法联系起来,构建一套连续波形自动化处理与地震目录自动构建流程,对于高效充分利用地震资料,提升微震检测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应用最新发展的迁移学习震相识别技术、震相自动关联... 将深度学习到时拾取、震相关联技术与传统定位方法联系起来,构建一套连续波形自动化处理与地震目录自动构建流程,对于高效充分利用地震资料,提升微震检测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应用最新发展的迁移学习震相识别技术、震相自动关联技术,对长宁M S6.0地震震中附近21个台站震前半个月(6月1日—6月17日)的连续记录波形进行P、S震相识别、震相自动关联和初步定位,并应用传统绝对定位和相对定位技术得到了长宁地震震前微震活动的绝对和相对定位目录.其中绝对定位目录能在较小的误差范围匹配85%的人工处理目录,其发震时刻平均误差为0.36±0.07 s,震级平均误差为0.15±0.024级,水平定位平均误差为1.45±0.028 km,其识别的1.0级以下微震数目是人工的8倍以上,将长宁地震震前微震目录的检测下限提升至M L-1左右,证明了基于深度学习到时识取和REAL(Rapid Earthquake Association and Location,快速震相关联和定位技术)震相自动关联来构建微震目录具有较好的实用性.我们的自动地震目录揭示了长宁M S6.0主震所发生的区域震前异常频繁的微震活动,以及与区域内盐矿注水井的关联性,更好地描绘了这些微震活动的时空演化特征,其空间活动性分布特征与长宁M S6.0余震序列的分布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前震 长宁地震 绝对定位 相对定位
下载PDF
2013年莱州M4.6地震序列震源机制与发震构造初探 被引量:13
14
作者 郑建常 李冬梅 +2 位作者 王鹏 赵金花 徐长朋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84-399,共16页
2013年11月23日13时44分山东莱州发生M4.6地震,造成较大影响,并且在主震前后发生了持续较长时间的小震序列活动。文中使用CAP方法研究了莱州M4.6主震的震源机制,使用自助抽样(Bootstrap)方法进行稳定反演,给出了误差估计;使用HASH方法... 2013年11月23日13时44分山东莱州发生M4.6地震,造成较大影响,并且在主震前后发生了持续较长时间的小震序列活动。文中使用CAP方法研究了莱州M4.6主震的震源机制,使用自助抽样(Bootstrap)方法进行稳定反演,给出了误差估计;使用HASH方法基于振幅比和初动符号求解了序列中12次ML≥3.0的小震震源机制;使用双差方法对莱州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最后结合有关地质资料对此次莱州震群的发震构造以及序列发展过程中断层的破裂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 波形反演 振幅比 双差定位 断层性质
下载PDF
乳山震群大小台网地震定位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郑建常 曲利 +2 位作者 曲均浩 胡旭辉 李冬梅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53-965,共13页
山东乳山地区自2013年10月起发生震群活动,并且持续至今(2014年10月);截至2014年9月30日,共记录到余震7000多次,其中可定位事件2000多次,M_L≥3.0的18次,其持续时间、活动频度为1970年以来华东地区罕见。2014年5月6日起,陆续... 山东乳山地区自2013年10月起发生震群活动,并且持续至今(2014年10月);截至2014年9月30日,共记录到余震7000多次,其中可定位事件2000多次,M_L≥3.0的18次,其持续时间、活动频度为1970年以来华东地区罕见。2014年5月6日起,陆续在现场布设了18个流动台,持续对序列活动进行观测。基于固定台网和流动台阵的资料,使用双差方法对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结果显示,流动台阵定位结果与固定台网结果存在较大差别,由于数据本身的问题,固定台网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流动台阵精定位结果显示,乳山震群的余震呈NWW向展布,倾向SW,与震源机制解结果一致;余震震源深度较浅,4.5~8kin;余震主要集中在3kin×3km×1km很小的范围内密集活动,并且具有阶段性、丛集性的特点,余震活动符合裂纹扩展模式,可能存在流体触发因素。最后结合有关地质资料对此次乳山震群的发震构造、性质以及震群的活动机理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定位 大小地震台网 定位精度 乳山震群
下载PDF
濮阳小震集中区发震机理分析与讨论 被引量:11
16
作者 郑建常 吕子强 +2 位作者 许萍 陈亚红 赵金花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25,共15页
综合小震精定位和震源机制解两方面的结果,对濮阳小震集中区小震丛集活动的发震机理进行了分析。双差定位结果显示,大部分地震震源位于聊考主干断裂上,与断层的产状吻合;5次ML≥3.5地震的震源机制显示,双力偶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观测波形... 综合小震精定位和震源机制解两方面的结果,对濮阳小震集中区小震丛集活动的发震机理进行了分析。双差定位结果显示,大部分地震震源位于聊考主干断裂上,与断层的产状吻合;5次ML≥3.5地震的震源机制显示,双力偶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观测波形,小震震源机制主要为走滑型,初动符号呈象限分布;在参考了油田地质构造背景资料后,对濮阳小震集中区中、小地震活动与油田采油作业之间是否存在注水诱发关系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定位 震源机制 注水诱发地震 三维断层模型
下载PDF
2016年10月20日射阳M_S4.4地震的震源机制与地震序列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锋 李迎春 +2 位作者 李强 冯志生 王俊菲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59-668,共10页
基于江苏地区测震台网记录,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16年10月20日射阳M_S4.4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利用HypoDD方法对射阳地震序列中M_L≥1.5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结果显示:射阳M_S4.4地震的震源机制参数分别为节面Ⅰ:走向304°,倾... 基于江苏地区测震台网记录,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16年10月20日射阳M_S4.4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利用HypoDD方法对射阳地震序列中M_L≥1.5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结果显示:射阳M_S4.4地震的震源机制参数分别为节面Ⅰ:走向304°,倾角53°,滑动角0°;节面Ⅱ:走向214°,倾角90°,滑动角143°,震源深度约为14km.双差定位结果显示:此次射阳地震序列分布于洪泽—沟墩断裂与盐城—南洋岸断裂之间,在水平空间内,其震中分布的优势方向为NW60°,由SE向NW迁移;地震序列深度分布在6—23km范围内.根据所反演的震源机制参数和地震序列精定位结果,本文推测射阳M_S4.4地震的断层面解为震源机制解的节面Ⅰ,该地震可能是在区域背景应力场的作用下,沿NW向剪切破裂产生的左旋走滑地震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阳MS4.4地震 震源机制 双差定位 库伦-摩尔破裂准则
下载PDF
2019年1月12日新疆疏附5.1级地震序列重定位及发震构造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建明 李金 +2 位作者 姚远 聂晓红 滕海涛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2-61,共10页
基于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震相观测报告,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9年新疆疏附MS5.1地震序列M_L≥1.0地震进行重定位,采用CAP波形反演方法,获得了主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矩心深度,进而综合分析了本次地震可能的发震构造。结果表明,疏附5.1... 基于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震相观测报告,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9年新疆疏附MS5.1地震序列M_L≥1.0地震进行重定位,采用CAP波形反演方法,获得了主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矩心深度,进而综合分析了本次地震可能的发震构造。结果表明,疏附5.1级地震震源位置为39.59°N, 75.57°E,初始破裂深度为18 km,震源矩心深度为18 km。重定位后的地震序列呈两个优势方向展布,分别为NEE向和NE向分支, NEE向为主要的余震优势分布区域,呈长约13 km窄带状分布在喀什断裂附近。另一条优势分布为沿NE向长度约9 km,这可能与喀什断裂阶区有关。深度剖面显示,地震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分布在8~20 km。沿NEE走向深度剖面显示,疏附5.1级地震破裂于深部,余震沿优势分布的震源深度自SWW向NEE呈现逐渐加深的变化特征。垂直于震中优势分布的深度剖面显示,本次地震发震断层面倾向为N倾。震源机制解显示本次地震断错类型为逆冲型,结合震源深度剖面特征推断节面Ⅰ为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面。综合地震序列空间分布特征、震源机制以及震源区地质资料,推测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可能为喀什断裂,余震向浅部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附5.1级地震 双差定位方法 震源机制 发震构造 喀什断裂
下载PDF
2018-04-06无为M_L4.1地震震源机制和深度及发震构造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锋 缪阿丽 +2 位作者 李迎春 李强 叶碧文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90-793,共4页
基于华东地区测震台网记录,采用CAP方法反演2018-04-06无为M L4.1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6年以来无为地区发生的地震进行重新定位。结果显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为:节面I,走向120°,倾角57°,滑动角27&... 基于华东地区测震台网记录,采用CAP方法反演2018-04-06无为M L4.1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6年以来无为地区发生的地震进行重新定位。结果显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为:节面I,走向120°,倾角57°,滑动角27°;节面Ⅱ,走向15°,倾角68°,滑动角144°;震源深度为12 km。双差定位结果显示,2016年以来无为地区发生的地震位于无为盆地西南边界,沿SE向分布,震中由NW向SE迁移。根据震源机制解和精定位结果推测,无为M L4.1地震的断层面解为节面I,地震可能是在区域背景应力场作用下由无为盆地西南边界底部的SE向断裂运动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为ML4.1地震 震源机制 双差定位 无为盆地
下载PDF
江西九江-瑞昌地震序列震源位置和发震构造再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罗丽 吕坚 +1 位作者 曾文敬 汤兰荣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42-351,共10页
选取江西九江-瑞昌MS5.7地震序列2005年11月26日至2006年6月30日228次ML≥1.0的地震,利用基于波形互相关技术的Hypodd定位方法进行了重新定位,最终获得224次地震的精确震源参数。统计定位误差(2倍标准偏差)在水平方向上为0.5km左右,... 选取江西九江-瑞昌MS5.7地震序列2005年11月26日至2006年6月30日228次ML≥1.0的地震,利用基于波形互相关技术的Hypodd定位方法进行了重新定位,最终获得224次地震的精确震源参数。统计定位误差(2倍标准偏差)在水平方向上为0.5km左右,垂直方向上〈2km。重定位后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8~14km,震中在NW和NE 2个方向展布,其中又以NW向条带地震居多。结合几个主要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地震序列展布方向和震区的构造背景,我们推断NW向断裂错动产生了MS5.7主震,在右旋兼逆推过程中触发NE向断裂,产生了MS4.8最大余震。NE向断裂的地震活动经过短时间应力调整后进入相对平静期,之后则是NW向断裂在长时间的应力释放过程中引发了一系列余震。MS5.7主震的发震构造可能是NW向的洋鸡山-武山-通江岭隐伏断裂,而MS4.8最大余震的发震构造可能是NE向的刘家-范家铺-城门山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江-瑞昌地震 hypodd方法 波形互相关 发震构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