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6年5月22日辽宁朝阳4.6级地震震源机制和震源深度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张帆 韩晓明 +1 位作者 郝美仙 李娟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1-153,共13页
2016年5月22日17时08分,辽宁朝阳县发生M4.6地震。本文利用P波初动、TDMT、CAP等方法研究该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利用CAP、PTD、s Pn-Pn等方法测定震源深度。结果表明,3种方法计算震源机制解所得结果一致,CAP、PTD、s Pn-Pn等方法测定的深... 2016年5月22日17时08分,辽宁朝阳县发生M4.6地震。本文利用P波初动、TDMT、CAP等方法研究该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利用CAP、PTD、s Pn-Pn等方法测定震源深度。结果表明,3种方法计算震源机制解所得结果一致,CAP、PTD、s Pn-Pn等方法测定的深度结果接近。利用双差定位法对2009~2016年发生在震源区域的地震重新定位,结合模拟退火算法和高斯牛顿算法拟合得到小地震分布的走向和倾角。根据震源机制解、震源深度、小地震分布特征和震源区域的构造特征等判断,发震构造断裂走向为NEE,倾角接近垂直,主压应力方向为NNW向,震源机制为正断类型,并带有较小的左旋分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深度 震源机制 CAP方法 TDMT方法 hypodd
下载PDF
云南省糯扎渡水库蓄水前后地震活动性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曹颖 叶建庆 +3 位作者 李丹宁 付虹 李涛 周青云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9-195,共7页
采用2008年6月至2013年10月糯扎渡水库地震台网记录的6 300个地震,对水库蓄水前后的地震活动进行分析,发现库区蓄水后,地震频度与水位同步增长,地震活动显著增强,表明库区有水库诱发地震发生。蓄水前后的地震活动图像显示,澜沧江上景谷... 采用2008年6月至2013年10月糯扎渡水库地震台网记录的6 300个地震,对水库蓄水前后的地震活动进行分析,发现库区蓄水后,地震频度与水位同步增长,地震活动显著增强,表明库区有水库诱发地震发生。蓄水前后的地震活动图像显示,澜沧江上景谷、双江交界处的小震活动增加最为显著,采用Hypodd双差相对定位方法对该震群进行了重新定位,定位后地震在空间上更为丛集,地震震源深度从0~20 km都有分布。该震群发生在窝拖寨断裂上,该断裂历史上曾发生过5.3级地震,因此分析认为,该震群的发生时间虽与水位相关,但可能是触发了构造地震,所以震源深度显现的是构造活动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扎渡水库 地震活动性特征 水库地震 hypodd双差定位方法
下载PDF
2015年5月云南双柏M_L4.1地震活动机理初探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涛 付虹 徐甫坤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37-349,共13页
2015年5月19日9时58分,云南双柏、峨山一带出现密集的小震活动,并于6月14日发生ML4.1地震,形成显著的震群事件。本文利用双差定位法对该震群进行精定位,结果显示,重新定位后震中分布优势方向更明显,主要沿绿汁江南段断裂呈NNE向分布,震... 2015年5月19日9时58分,云南双柏、峨山一带出现密集的小震活动,并于6月14日发生ML4.1地震,形成显著的震群事件。本文利用双差定位法对该震群进行精定位,结果显示,重新定位后震中分布优势方向更明显,主要沿绿汁江南段断裂呈NNE向分布,震源深度为6~12km,其中,又以8~10km最具优势。与原始数据相比,重定位后残差明显减小,走时残差平方和由原来的0.303s降为0.034s,震源位置估算误差在EW方向平均为0.21km,在NS方向平均为0.173km,在垂直方向平均为0.175km;利用广义极性振幅技术(GPAT)方法,计算得到了24个ML≥2.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此次震群的震源机制类型绝大部分表现为正断性质,与该区历史地震多为走滑的结果有所差异。结合震区附近的龙门水库蓄水水位和该震群的频度-震级关系分析认为,双柏震群活动与水库蓄水过程密切相关,该震群的发生是龙门水库水体载荷加载而引起正断层产生错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柏地震 双差定位法 震源机制解 发震机理
下载PDF
扎兰屯地区中小地震重新定位研究
4
作者 赵星 高源 +2 位作者 张帆 孙海鑫 翟浩 《山西地震》 2018年第4期4-6,21,共4页
以内蒙古地震台网观测报告的震相数据为基础,运用双差定位方法对扎兰屯地区地震重新定位,获得149个地震的重新定位结果。显示扎兰屯地区的孕震层主要分布在5~15km,在上、中地壳,地震簇状分布较明显,主要呈NE向分布;研究区域西北侧震源... 以内蒙古地震台网观测报告的震相数据为基础,运用双差定位方法对扎兰屯地区地震重新定位,获得149个地震的重新定位结果。显示扎兰屯地区的孕震层主要分布在5~15km,在上、中地壳,地震簇状分布较明显,主要呈NE向分布;研究区域西北侧震源深度较浅,东南侧较深,大兴安岭山脊区域震源深度分布下限较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中定位 中小地震 hypodd方法
下载PDF
江西九江-瑞昌地震序列震源位置和发震构造再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罗丽 吕坚 +1 位作者 曾文敬 汤兰荣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42-351,共10页
选取江西九江-瑞昌MS5.7地震序列2005年11月26日至2006年6月30日228次ML≥1.0的地震,利用基于波形互相关技术的Hypodd定位方法进行了重新定位,最终获得224次地震的精确震源参数。统计定位误差(2倍标准偏差)在水平方向上为0.5km左右,... 选取江西九江-瑞昌MS5.7地震序列2005年11月26日至2006年6月30日228次ML≥1.0的地震,利用基于波形互相关技术的Hypodd定位方法进行了重新定位,最终获得224次地震的精确震源参数。统计定位误差(2倍标准偏差)在水平方向上为0.5km左右,垂直方向上〈2km。重定位后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8~14km,震中在NW和NE 2个方向展布,其中又以NW向条带地震居多。结合几个主要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地震序列展布方向和震区的构造背景,我们推断NW向断裂错动产生了MS5.7主震,在右旋兼逆推过程中触发NE向断裂,产生了MS4.8最大余震。NE向断裂的地震活动经过短时间应力调整后进入相对平静期,之后则是NW向断裂在长时间的应力释放过程中引发了一系列余震。MS5.7主震的发震构造可能是NW向的洋鸡山-武山-通江岭隐伏断裂,而MS4.8最大余震的发震构造可能是NE向的刘家-范家铺-城门山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江-瑞昌地震 hypodd方法 波形互相关 发震构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