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语哲学核心概念“无我”的词汇变迁与思想演进
1
作者 何欢欢 《语言战略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40,共13页
“无我”本是佛教哲学中的核心概念。从梵语的否定表达来看,佛教对“我”的否定,即“无我”,分为两种情况:(1)否定“我”的存在而无任何肯定,“无我”义为不存在(轮回解脱的)本体或主体;(2)通过排除“常、一、主、宰”等特殊属性而肯定... “无我”本是佛教哲学中的核心概念。从梵语的否定表达来看,佛教对“我”的否定,即“无我”,分为两种情况:(1)否定“我”的存在而无任何肯定,“无我”义为不存在(轮回解脱的)本体或主体;(2)通过排除“常、一、主、宰”等特殊属性而肯定相对立的“识”,“无我”就意味着肯定“唯识”。但汉译佛典对此不作区分甚至无法予以区分,因此,作为翻译名相的“无我”以及另一译词“非我”都妨碍了对作为外来义理之“无我”的正确理解。佛教入华之初多用老庄术语翻译佛典,曾以“非身”对译“无我”这一目标概念,“非身”源于老子的“无身”;而后“非身”完全被“无我”所替代,“无我”的本土思想资源应为庄子的“吾丧我”。随着佛教思想渗入中国文化,“无我”又由佛入儒,在词义和用法上发生了重要转变。儒家的“无我”源于孔子“毋我”,但宋明理学家受到佛教义理的浸润,对“我”的理解从私利转化为私利主体,把佛教中以本体论意义为主的“无我”,诠释成儒学体系中表达道德境界为主的名相。“无我”从“汉译”到“汉化”“中国化”的词汇变迁与思想演进,展示了外来语词传播、发展、融入并最终成为汉语哲学本身的一种典型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我 非身 吾丧我 毋我 无私
下载PDF
雷蒙·格诺的《蓝花》对“吾丧我”的哲学观照
2
作者 严霜钰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8期43-47,共5页
《蓝花》是法国当代作家雷蒙·格诺代表作之一,封页上“庄周梦蝶”的典故折射了与老庄哲学的联系。格诺本人对东方哲学尤其是中国道家智慧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并从中撷取了精神营养和写作灵感,于是在《蓝花》中,性情殊异却相互成梦的... 《蓝花》是法国当代作家雷蒙·格诺代表作之一,封页上“庄周梦蝶”的典故折射了与老庄哲学的联系。格诺本人对东方哲学尤其是中国道家智慧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并从中撷取了精神营养和写作灵感,于是在《蓝花》中,性情殊异却相互成梦的两位主角身上仿佛闪现道家“吾丧我”的哲学。格诺借其中一位主角外化其对“智者”的理解,主张打破自我中心的立场和对象性关系,追求物化之境,提倡和谐共处的自然辩证观。格诺转向中国道家智慧汲取灵感,实际是西方文化采东方文明之长的缩影,为东西方异质文化对话和互鉴提供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花》 雷蒙·格诺 老庄哲学 “吾丧我”
下载PDF
庄子的“自我”存在实现之路——以“吾丧我”为线索的讨论
3
作者 马晓慧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3年第3期42-49,共8页
《齐物论》“吾丧我”是理解庄子“自我”观念的枢纽,也是通向“自我”存在实现的路径。在庄子这里,身心一体性是人之原初存在状态,但人在其现实存在里却为物所役、逐物而驰,表现为身心两离、物我对待的状态。“吾丧我”即是要通过“丧... 《齐物论》“吾丧我”是理解庄子“自我”观念的枢纽,也是通向“自我”存在实现的路径。在庄子这里,身心一体性是人之原初存在状态,但人在其现实存在里却为物所役、逐物而驰,表现为身心两离、物我对待的状态。“吾丧我”即是要通过“丧”与“忘”的工夫历程,超越这种对待关系中的“我”,重新彰显人的本然之性,回归身心一体的“自我”,获得存在之实现。庄子用“天籁”的隐喻表达“自我”存在实现的境界:人应以“天”或“道”为其内在主宰与内在规定,依据本然之性而存在,如此才能与物无际,“同于大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吾丧我 自我 存在实现
下载PDF
庄子思想与禅修智慧 被引量:3
4
作者 徐春根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2-68,共7页
从庄子"吾丧我"、空船、"乘道德而浮游"、生死观等四方面的思想出发,分别与禅宗关于断除我法二执、"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以及如何看待辞世问题等进行比较,二者存在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蕴涵着摒弃自我中... 从庄子"吾丧我"、空船、"乘道德而浮游"、生死观等四方面的思想出发,分别与禅宗关于断除我法二执、"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以及如何看待辞世问题等进行比较,二者存在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蕴涵着摒弃自我中心主义、主张他人为尊、抑制自我膨胀情绪、淡化对虚名实利与异性的迷恋、"乘道德而浮游"、所仰唯真理、坦然地面对死亡等丰富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禅修 我执 法执 吾丧我 空船 境界
下载PDF
《齐物论》中“吾丧我”之新论 被引量:2
5
作者 施仲贞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1期23-26,共4页
“吾丧我”是《齐物论》一篇的题眼,在前人阐释中有着不同的理解。“吾丧我”的要义原指“遗形忘心”的状态,其内涵为“两行”,其方法为“以明”和“物化”,其境界为“无己”。
关键词 《齐物论》 吾丧我 内涵 方法 境界
下载PDF
“吾丧我”与“主体之消失”的同归与殊途——试比较庄子与鲍德里亚的反主体主义思想 被引量:1
6
作者 刘翔 《晋阳学刊》 CSSCI 2015年第6期86-93,共8页
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吾丧我"的观点,认为人只有摆脱与"物"相对待的"我",放弃对象性的立场,进入与"道"圆融的忘境,才能回归天地之间,重返本然状态。无独有偶,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也在其后期... 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吾丧我"的观点,认为人只有摆脱与"物"相对待的"我",放弃对象性的立场,进入与"道"圆融的忘境,才能回归天地之间,重返本然状态。无独有偶,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也在其后期哲学中一再强调"主体的消失",并试图借由"物的反攻"来破除主体中心主义,以物的逻辑将主体逼到绝境。时空殊异,但庄子与鲍德里亚却都看到了人的困境,即,"主体之我"不断遮蔽"本真之我"的时代状况。对于这个困境,他们的解决之道也颇为相似:一位提出"吾丧我",另一位则提出"主体的消失",都寄希望于处在对象性关系中的"我"的解消。但庄子与鲍德里亚的分歧恰恰产生在对"我"进行解消的方式上,简言之,庄子主张"丧我以道",即通过"忘"或"丧",放下"成心"与"我执",使人回归于道;而鲍德里亚则主张"丧我以物",主张以物的至上性取代主体的霸权。庄子将世界整体视为道的展开,以道统摄万事万物,相形之下,鲍德里亚的学说因欠缺超越性和建构性,常常被指斥为一种荒诞玄学。然而,鲍德里亚对于主体主义逻辑的推演,在同代人中却最为极致;他对于该逻辑的反叛,同样也最为彻底。在他看来,绝境当中唯一的救赎只能是理论的暴力,是知识的恐怖主义,亦即是,那个被他称为"虚无主义"的东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无主义
下载PDF
论庄子“吾丧我”智慧 被引量:1
7
作者 徐春根 《嘉应学院学报》 2014年第9期29-35,共7页
作为实现"心灵转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庄子"吾丧我"智慧内蕴着跳出自我阈限、超越知觉直感、超越是非毁誉,继而虚己,努力让自己成为一艘"空船"等丰富内涵,其逻辑旨趣直指与道相通为一的无待、无我的逍遥之... 作为实现"心灵转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庄子"吾丧我"智慧内蕴着跳出自我阈限、超越知觉直感、超越是非毁誉,继而虚己,努力让自己成为一艘"空船"等丰富内涵,其逻辑旨趣直指与道相通为一的无待、无我的逍遥之境。值得注意的是,庄子"吾丧我"智慧与佛陀所倡导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思想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其共同的目标似乎都是要提醒世人,人如果要真正回归本自具足、完满、清净的道心或佛性,那么,就不应执着于自我、不应执着于自身的肉体形骸、不应贪恋于一时的富贵荣华、更不应媚俗弄权而为名缰利锁所捆缚,而应"顺物自然而无容私"、力"行正法善行",否则,将必不可免地永堕苦海、陷入无尽的"生死疲劳"深渊而难以自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吾丧我 超越 至人无己
下载PDF
《论衡》《修行本起经》《颜氏家训》《百喻经》中“吾”“我”的考察 被引量:1
8
作者 曹梦 《铜仁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77-81,共5页
以《论衡》、《修行本起经》、《颜氏家训》、《百喻经》四本文献为例,分析"吾"与"我"在这四本文献中的用法,比较二者的使用情况,并尝试用相关语言理论对二者的分布差异进行解释。
关键词 《论衡》 《修行本起经》 《世说新语》 《颜氏家训》
下载PDF
《齐物论》中“吾丧我”的概念理路与存在论意蕴
9
作者 包大为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9-104,158,共6页
作为庄子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吾丧我"以隐喻的方式潜隐于齐物论通篇的论述当中,这使得后世学人能够不断地从新的角度去诠释和发明。从古至今关于"吾丧我"的解读大多与"天籁"、"道"有着密切联系... 作为庄子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吾丧我"以隐喻的方式潜隐于齐物论通篇的论述当中,这使得后世学人能够不断地从新的角度去诠释和发明。从古至今关于"吾丧我"的解读大多与"天籁"、"道"有着密切联系,这使得对在现代语境中对文本理路的梳理,具有了以"吾丧我"为侧面凸显庄子哲学之存在论意蕴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吾丧我” 齐物论 存在论 庄子
下载PDF
庄子论自我与自由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景林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16年第2期58-67,共10页
在庄子哲学中,自我与自由,是密切相关的两个观念。言自由,涉及对"我"或"自我"的理解问题。真实的个体性和"自我",只有在人的实存与超越性普遍原则之两端互成的内在关联性中才能达成,并得到合理的理解。古... 在庄子哲学中,自我与自由,是密切相关的两个观念。言自由,涉及对"我"或"自我"的理解问题。真实的个体性和"自我",只有在人的实存与超越性普遍原则之两端互成的内在关联性中才能达成,并得到合理的理解。古语"自由"连言,其义为"由乎自己"。自由,乃言人的行为,要自作决定,不受制于外物。庄子称"知道"曰"见独","独"既标识个体内在性之极致,同时,又是一个超越于个体实存的充分的"通"性和敞开性。人的个体的自然差异,须经由这"通"性之自觉的创造性转化和内在奠基,才能实现其作为"独在"意义上的人格自我之独立性,由是而能自作主宰,因任自然而不受制于外物,而成就其"无待"的自由。庄子的自我与自由论,在现代社会尤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自我义 逍遥义 吾丧我 见独 有待 无待
下载PDF
论庄子“吾丧我”的反知意蕴
11
作者 陈中权 周蓉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77-80,96,共5页
《齐物论》是《庄子》诸篇中最难理解的一篇,理解的关键在于何为“吾丧我”,学术界对此多有争议。庄子是反知主义者,认为“知”(知识、知觉)越多,越不是真我。从“坐忘”和“心斋”的视角看“吾丧我”,“吾丧我”是一个彻底的“反知”... 《齐物论》是《庄子》诸篇中最难理解的一篇,理解的关键在于何为“吾丧我”,学术界对此多有争议。庄子是反知主义者,认为“知”(知识、知觉)越多,越不是真我。从“坐忘”和“心斋”的视角看“吾丧我”,“吾丧我”是一个彻底的“反知”的过程,最终限度是无“无我”,即对宇宙无意识的洞见和冥合。“丧”即“忘”,有“坐忘”、“相忘”、“两忘”等形式。通过“吾丧我”,最终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逍遥游”之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吾丧我 心斋 坐忘 反知
下载PDF
隐喻中沉默的声音——耿占春诗集《我发现自己竟这样脆弱》读后记
12
作者 苗霞 《台州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27-33,77,共8页
对耿占春诗集《我发现自己竟这样脆弱》中生命意识、原初世界、诗之本体、语言批判的四个主题一一阐释,剖析出:写诗,作为一种创作行为,和理论相比,其主体性更私人化,直接指向的是被压抑着的、沉默着的、痛苦的、难言的甚至无言的内心皱... 对耿占春诗集《我发现自己竟这样脆弱》中生命意识、原初世界、诗之本体、语言批判的四个主题一一阐释,剖析出:写诗,作为一种创作行为,和理论相比,其主体性更私人化,直接指向的是被压抑着的、沉默着的、痛苦的、难言的甚至无言的内心皱褶里的郁积。进而在此基础上,察明诗人的诗之本性界定:诗是语言的隐喻性复活,诗之思重建语言的隐喻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耿占春 《我发现自己竟这样脆弱》 生命意识 原初世界 诗之本体 语言批判
下载PDF
笑意、言象与得时:《庄子》“丧我”人格新释
13
作者 陈超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49-57,共9页
庄子通过叙写《逍遥游》中蜩与学鸠、斥鴳与宋荣子之笑,《秋水》中河伯与海若的对话,以"言""意""象"多种形式,展示了不同人格化主体笑意背后的小大境界,阐释了小大之辩的认知意义与传道目的。在人格化主... 庄子通过叙写《逍遥游》中蜩与学鸠、斥鴳与宋荣子之笑,《秋水》中河伯与海若的对话,以"言""意""象"多种形式,展示了不同人格化主体笑意背后的小大境界,阐释了小大之辩的认知意义与传道目的。在人格化主体摒除大小成见、走向齐物丧我的发展过程中,"时"成为圣人与君子选择"为"与"无为"的重要标准,也成为儒道两家界定理想人格的价值取向。轮扁斫轮与庖丁解牛两则寓言说明了"时"之永续性及其与"道"的共存,在此之间,"丧我"的"圣之时者"舒缓了道家要义与世俗价值之间的紧张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笑意 心斋 言象 吾丧我 圣之时者
下载PDF
彰显生命的本真——对庄子“吾丧我”生命哲学的解读
14
作者 张淼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22-27,共6页
"吾"与"我"是先秦文献中重要的第一人称代词,但是二者在不同语境中却有着不同的含义。庄子"吾丧我"中的"吾"、"我"便具有各自的含义,"吾"为本真之我,"我"为遮... "吾"与"我"是先秦文献中重要的第一人称代词,但是二者在不同语境中却有着不同的含义。庄子"吾丧我"中的"吾"、"我"便具有各自的含义,"吾"为本真之我,"我"为遮蔽本真的现象之我。由于"我"存在有诸多的困境而导致"吾"不能获得自由和显现,因此,庄子通过"坐忘"、"心斋"的修行方法来彰显"吾"的存在,实现人的生命境界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吾丧我” 困境 生命 境界
下载PDF
无尽的长路,不息的前奔——扎西达娃小说《系在皮绳扣上的魂》人之生存本相析
15
作者 王芳 《汉中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48-51,共4页
 扎西达娃小说《系在皮绳扣上的魂》,是对人的真实生存状态,特别是精神自我的挖掘颇有深意之作,作家揭示了人之生存状态中精神自我的三种真实状态。一、———I:追求的主体的我;二、塔贝———me:被放逐的客体的我;三、"我"...  扎西达娃小说《系在皮绳扣上的魂》,是对人的真实生存状态,特别是精神自我的挖掘颇有深意之作,作家揭示了人之生存状态中精神自我的三种真实状态。一、———I:追求的主体的我;二、塔贝———me:被放逐的客体的我;三、"我"———myself:反思进取的我。作家最终揭示的是人作为一个"不息前奔"的精神存在的真实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西达娃 《系在皮绳扣上的魂》 精神自我 状态 生存本相
下载PDF
“道通为一”新论——重释庄子《齐物论》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义凤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10-17,共8页
"道通为一"是庄子《齐物论》里面的核心概念,"通为一"之"一"在《齐物论》里具体为表示自然性的一样之"一"与表示整体性的一体之"一"。"通"始终要回到人的层面,人只有摆脱... "道通为一"是庄子《齐物论》里面的核心概念,"通为一"之"一"在《齐物论》里具体为表示自然性的一样之"一"与表示整体性的一体之"一"。"通"始终要回到人的层面,人只有摆脱肉体之我的困缚和经验之我的先见,在"通"于道即达道的意义上,虚以待物才可以包容万物又能葆有人之主体性。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吾丧我",如此才能达到显现物性清明圆满和人之本真存在的审美境界。另外,道通为一、复通为一、知通为一作为"通为一"的三个不同层面和视角形成一个紧密的回环,且"道"、"通"、"一"各有其独立的特殊义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吾丧我 道通为一
下载PDF
容器图式下欧茨三篇中篇小说中家庭暴力对女性身体的压迫
17
作者 张静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78-79,154,共3页
美国著名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Joyce Carol Oates,1938-)是美国当代最多产、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她多次获诺贝尔奖提名,被誉为"穿着裙子的福克纳"和"美国的巴尔扎克"。本文从容器图式理论,和隐喻... 美国著名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Joyce Carol Oates,1938-)是美国当代最多产、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她多次获诺贝尔奖提名,被誉为"穿着裙子的福克纳"和"美国的巴尔扎克"。本文从容器图式理论,和隐喻理论分析欧茨的三部中篇小说《初恋》(First Love,1996)、《生命的崛起》(The Rise of Life on Earth,1991)、《自我封闭》(I Lock My Door Upon Myself,1990)中家庭暴力容器对女性的身体的压迫,进而引起人们对女性身体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初恋》 《自我封闭》 《生命的崛起》 容器图式 身体
下载PDF
“吾丧我”:庄子的存在观念辨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玉彬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8-87,共10页
在庄子那里,“我”由“成形”与“成心”凝聚而成。“成形”本为“形化”之结果,生、死均内在于其中,然而,常人“好生而恶死”的生存态度试图以“益生”的方式守护“成形”并抵抗“形化”,使得生命成为一场“行尽如驰”的劳役。“成心... 在庄子那里,“我”由“成形”与“成心”凝聚而成。“成形”本为“形化”之结果,生、死均内在于其中,然而,常人“好生而恶死”的生存态度试图以“益生”的方式守护“成形”并抵抗“形化”,使得生命成为一场“行尽如驰”的劳役。“成心”本为“有限而特殊之心”,“我”的生活世界由之而展开,但据之亦可开出“随其成心而师之”的“师心”倾向,以及“自是而非人”的存在取向。在“好生而恶死-自是而非人”的生存态势中,“我”逐渐沦落为自限性乃至排他性的存在,终而走向“非我”化的生存境地。“吾丧我”正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庄子认为,不以“成形”拘限生命,生命即未止于孤立天壤而稍纵即逝的有限性存在,而可在“以死生为一条”的觉解中超越“形”的“生死”之限;不以“成心”筹划精神,心灵就不再是司是非、逐名利的低俗化存在之维,而可在“以可不可为一贯”的觉解中超越“心”的“是非”之辨。这样,通过“吾丧我”,个体就可走出“非我化”困境,开启本真化的存在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吾丧我” 庄子 存在观念 成形 成心 生死
下载PDF
从语言和体系两个层面理解庄子的“吾丧我”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亚波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第4期77-80,共4页
《齐物论》以"吾丧我"开篇,理解它是把握庄子"齐物"思想的第一关键。如何理解"吾丧我"会涉及两方面问题,一是语言层面,包括从语法角度分析为何在同一句话中使用两个不同的第一人称代词,从语义角度分析&qu... 《齐物论》以"吾丧我"开篇,理解它是把握庄子"齐物"思想的第一关键。如何理解"吾丧我"会涉及两方面问题,一是语言层面,包括从语法角度分析为何在同一句话中使用两个不同的第一人称代词,从语义角度分析"吾"和"我"在含义上的差别。二是思想层面,从《齐物论》的逻辑脉络、内在体系理解"吾丧我"的意义。通过二者结合才能真正把握"吾丧我"的内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 体系
下载PDF
“吾丧我”:《齐物论》理路之再解读
20
作者 张睿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19-22,共4页
文章着重分析了《齐物论》文中所提出的"吾丧我"这一概念的内涵及其在全文中的作用,力求从"吾丧我"的角度来解析《齐物论》一文的内在理路。认为,"吾丧我"概念中虽然包含了形、心两个方面,但《齐物论》... 文章着重分析了《齐物论》文中所提出的"吾丧我"这一概念的内涵及其在全文中的作用,力求从"吾丧我"的角度来解析《齐物论》一文的内在理路。认为,"吾丧我"概念中虽然包含了形、心两个方面,但《齐物论》一文主要侧重阐述的是"丧心"的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吾丧我 成心 是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