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采取单独RCHOP(retuximab,cyclophosphamide,doxorubicin,vincristine,and prednisone)方案化疗或RCHOP方案化疗后联合累及野放疗(involved field radiotherapy,IF...目的观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采取单独RCHOP(retuximab,cyclophosphamide,doxorubicin,vincristine,and prednisone)方案化疗或RCHOP方案化疗后联合累及野放疗(involved field radiotherapy,IFRT)治疗的预后,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随机选择2021年1~12月在阳江市人民医院进行DLBCL治疗的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来诊时间排序,序列号为单号患者作为观察组,序列号为双号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RCHOP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联合IFRT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肿瘤最大径变化情况。以患者预后为因变量对患者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观察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3.87%,对照组为61.29%,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肿瘤最大径治疗前两组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均有所减小,而观察组小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按照患者预后情况进行分组,预后良好组45例,预后不良组17例,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后发现,年龄≤60岁、未合并基础疾病、IPI评分≤1、血清LDH≤250的患者预后较好。以患者预后为因变量对患者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发现IPI评分、血清LDH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采用RCHOP方案联合累及野放疗治疗预后更佳,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疗效,缩小肿块。患者IPI评分、血清LDH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因此治疗时应注意进行观察,以评估患者预后。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 NLR)对早期原发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breast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PB-DLBCL)的临床特征、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至2015年9月期...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 NLR)对早期原发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breast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PB-DLBCL)的临床特征、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四川省肿瘤医院收治的45例早期PB-DLBCL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患者初诊时全血细胞计数中的中性粒细胞数、淋巴细胞数,计算治疗前NLR值。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45例PB-DLBCL患者中,多为女性(97.8%),中位发病年龄45岁(28岁~77岁)。所有患者均以单侧无痛性乳腺包块为首发症状,其中右侧乳腺包块29例,左侧乳腺包块16例;伴有B组症状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化疗,联合利妥昔单抗免疫治疗31例,接受局部放疗12例,接受预防性鞘内化疗14例。病理亚型(按Hans分型法则)示生化中心B细胞型(GCB)10例,非生化中心B细胞型(non-GCB)35例。中位随访时间97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未达到,中位总生存期38个月(12~78个月),3年总生存率(OS)68.9%。通过ROC曲线得到NLR的截断值(cut off值)3.211,分为低NLR组(≤3.211)、高NLR组(>3.211)。NLR与PB-DLBCL的Hans分型(P=0.020)、病变部位(P=0.015)及IPI评分(P=0.002)明显相关。单因生存分析显示,non-GCB(P=0.011)、Ⅱ期(P=0.038)、ECOG评分≥2分(P=0.002)、IPI评分≥2分(P=0.002)、NLR值>3.211(P=0.007)以及未行预防性鞘内化疗(P=0.002)是影响PB-DLBCL患者预后的因素;多因素分析中显示,ECOG评分、IPI评分、NLR及预防性鞘内化疗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NLR与PB-DLBCL的临床特征有相关性,是影响PB-DLBCL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观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采取单独RCHOP(retuximab,cyclophosphamide,doxorubicin,vincristine,and prednisone)方案化疗或RCHOP方案化疗后联合累及野放疗(involved field radiotherapy,IFRT)治疗的预后,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随机选择2021年1~12月在阳江市人民医院进行DLBCL治疗的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来诊时间排序,序列号为单号患者作为观察组,序列号为双号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RCHOP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联合IFRT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肿瘤最大径变化情况。以患者预后为因变量对患者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观察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3.87%,对照组为61.29%,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肿瘤最大径治疗前两组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均有所减小,而观察组小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按照患者预后情况进行分组,预后良好组45例,预后不良组17例,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后发现,年龄≤60岁、未合并基础疾病、IPI评分≤1、血清LDH≤250的患者预后较好。以患者预后为因变量对患者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发现IPI评分、血清LDH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采用RCHOP方案联合累及野放疗治疗预后更佳,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疗效,缩小肿块。患者IPI评分、血清LDH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因此治疗时应注意进行观察,以评估患者预后。
文摘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 NLR)对早期原发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breast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PB-DLBCL)的临床特征、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四川省肿瘤医院收治的45例早期PB-DLBCL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患者初诊时全血细胞计数中的中性粒细胞数、淋巴细胞数,计算治疗前NLR值。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45例PB-DLBCL患者中,多为女性(97.8%),中位发病年龄45岁(28岁~77岁)。所有患者均以单侧无痛性乳腺包块为首发症状,其中右侧乳腺包块29例,左侧乳腺包块16例;伴有B组症状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化疗,联合利妥昔单抗免疫治疗31例,接受局部放疗12例,接受预防性鞘内化疗14例。病理亚型(按Hans分型法则)示生化中心B细胞型(GCB)10例,非生化中心B细胞型(non-GCB)35例。中位随访时间97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未达到,中位总生存期38个月(12~78个月),3年总生存率(OS)68.9%。通过ROC曲线得到NLR的截断值(cut off值)3.211,分为低NLR组(≤3.211)、高NLR组(>3.211)。NLR与PB-DLBCL的Hans分型(P=0.020)、病变部位(P=0.015)及IPI评分(P=0.002)明显相关。单因生存分析显示,non-GCB(P=0.011)、Ⅱ期(P=0.038)、ECOG评分≥2分(P=0.002)、IPI评分≥2分(P=0.002)、NLR值>3.211(P=0.007)以及未行预防性鞘内化疗(P=0.002)是影响PB-DLBCL患者预后的因素;多因素分析中显示,ECOG评分、IPI评分、NLR及预防性鞘内化疗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NLR与PB-DLBCL的临床特征有相关性,是影响PB-DLBCL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