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地理种群美洲斑潜蝇及近缘种的rDNA-ITS1序列分析和比较 被引量:17
1
作者 王莉萍 杜予州 +2 位作者 何娅婷 陆亚娟 陆自强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97-603,共7页
目的通过对美洲斑潜蝇Liriomyzasativae Blanchard不同地理种群及近缘种间的核糖体DNA第一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1)进行比较,分析美洲斑潜蝇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情况,并为美洲斑潜蝇与近缘种间提供分子鉴别标记。方法用PCR产物... 目的通过对美洲斑潜蝇Liriomyzasativae Blanchard不同地理种群及近缘种间的核糖体DNA第一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1)进行比较,分析美洲斑潜蝇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情况,并为美洲斑潜蝇与近缘种间提供分子鉴别标记。方法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及克隆测序法对我国美洲斑潜蝇8个地理种群的rDNA-ITS1序列进行测序,并调用GenBank中3个近缘种的rDNA-ITS序列,运用软件MEGA3.1对美洲斑潜蝇不同地理种群及近缘种间的rDNA-ITS1序列进行分析。结果美洲斑潜蝇8个地理种群间的分化程度较低,只有8个变异位点,遗传距离都在0.02以下,但4个近缘种间的碱基差异显著,遗传距离为0.149-0.390,有126个变异位点,12个美洲斑潜蝇特异性识别位点。结论虽然基于rDNA-ITS1序列所显示的美洲斑潜蝇各地理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很小,但是其分化趋势与地理分布基本相吻合;得到的12个特异性识别位点不仅可以作为美洲斑潜蝇与其近缘种间鉴别的分子标记,而且可为今后设计鉴别性PCR引物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斑潜蝇 地理种群 近缘种 rdna-its1 遗传分化
下载PDF
猫锡兰钩虫rDNA ITS1的扩增及分子鉴定 被引量:3
2
作者 刘远佳 郑国超 +5 位作者 刘田 任邵娜 李雅文 孟祥龙 Loutou H M 李国清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821-824,共4页
为了对从猫粪便样品中分离的钩虫虫卵进行种类鉴定,本研究提取该虫卵基因组DNA,根据核糖体内转录间区1(ITS1)的保守序列设计钩虫属引物,通过PCR扩增、克隆、测序、相关软件分析,建立系统进化树,从分子水平对其进行种类鉴定。结果表明扩... 为了对从猫粪便样品中分离的钩虫虫卵进行种类鉴定,本研究提取该虫卵基因组DNA,根据核糖体内转录间区1(ITS1)的保守序列设计钩虫属引物,通过PCR扩增、克隆、测序、相关软件分析,建立系统进化树,从分子水平对其进行种类鉴定。结果表明扩增出404 bp DNA片段,测序结果显示该片段包括309 bp ITS1和95 bp的5.8S rDNA,与NCBI中登录的序列进行比对以及采用Clustal X和MEGA5.1软件分析确定该钩虫为锡兰钩虫。这是我国首次建立钩虫的分子鉴定方法,也是40年来再次发现猫源锡兰钩虫,为锡兰钩虫分子生物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兰钩虫 ITSl 5 8S rdna
下载PDF
额尔齐斯河北方四钩虫的28S和ITS1 rDNA序列测定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赵江山 焦丽 +2 位作者 郝翠兰 贾舒安 岳城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68-671,共4页
首次对采自额尔齐斯河北极茴鱼鳃部北方四钩虫(Tetraonchus borealis)的部分rDNA基因进行了PCR扩增、序列测定分析。结果显示,北方四钩虫28S和ITS1rDNA基因序列大小分别为332bp和513bp。利用MEGA 4.0程序的NJ法构建北方四钩虫28S及ITS1r... 首次对采自额尔齐斯河北极茴鱼鳃部北方四钩虫(Tetraonchus borealis)的部分rDNA基因进行了PCR扩增、序列测定分析。结果显示,北方四钩虫28S和ITS1rDNA基因序列大小分别为332bp和513bp。利用MEGA 4.0程序的NJ法构建北方四钩虫28S及ITS1rDNA基因的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北方四钩虫与同属的单肠四钩虫聚为一支,其支持率分别为83%和87%,为进一步研究四钩虫属虫种提供了分子生物学方面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四钩虫 28S rdna its1 序列分析
原文传递
基于rDNA ITS1和ITS2序列的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的分子鉴定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玉娣 林克剑 +1 位作者 韩兰芝 侯茂林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266-1272,共7页
本研究测定了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和灰飞虱Laodelphaxstriatellus的rDNA ITS1和ITS2的序列,以探讨这3种稻飞虱的分子鉴定方法。3种飞虱的ITS1和ITS2侧翼区(18S,5.8S和28S)序列相对稳定,但ITS1和ITS2... 本研究测定了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和灰飞虱Laodelphaxstriatellus的rDNA ITS1和ITS2的序列,以探讨这3种稻飞虱的分子鉴定方法。3种飞虱的ITS1和ITS2侧翼区(18S,5.8S和28S)序列相对稳定,但ITS1和ITS2序列在3种飞虱中变异较大。ITS1在所分析的438个位点中可变位点达294个,ITS2在分析的403个位点中可变位点为177个。根据3种飞虱rDNA的ITS1和ITS2序列设计了特异性引物,应用特异性引物对样品进行了PCR扩增,分析发现3种飞虱ITS1区的特异性引物扩增效果不理想,而ITS2区的特异性引物可以稳定地扩增出明显的目的DNA条带。因此,采用ITS2区的特异性引物可以对3种飞虱进行快速的分子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白背飞虱 灰飞虱 rdna its1 ITS2 特异引物 分子鉴定
下载PDF
菱角萤叶甲不同地理种群及近缘种rDNA-ITS1基因序列初步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郑福山 杜予州 丁建清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50-354,共5页
通过对我国菱角萤叶甲Galerucella birmanica Jacoby6个地理种群和褐背小萤叶甲Galerucella grisescens Joannis扬州种群的核糖体DNA第1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1)的测序,并调用GenBank中该属其它4种昆虫的同源序列,运用软件DNAStar的MegA... 通过对我国菱角萤叶甲Galerucella birmanica Jacoby6个地理种群和褐背小萤叶甲Galerucella grisescens Joannis扬州种群的核糖体DNA第1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1)的测序,并调用GenBank中该属其它4种昆虫的同源序列,运用软件DNAStar的MegAlign程序对小萤叶甲属种间、同种不同地理种群之间的ITS1序列的遗传分歧及相似性进行了分析,运用Mega3.0软件建立系统发育关系。序列分析结果表明,rDNA-ITS1基因在小萤叶甲属昆虫中进化速度较快,种下具有一定的差异,种间差异明显。该基因适合小萤叶甲属种间和种下的分类鉴定研究。进化树显示,菱角萤叶甲泰安种群和扬州种群形成一个分支,益阳种群和新余种群形成一个分支,苏州种群和上海青浦种群形成一个分支,这一现象说明6个地理种群的菱角萤叶甲分化与寄主和地理距离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甲科 小萤叶甲属 rdna-its1 系统发育关系 地理种群 遗传分化
下载PDF
我国西部6省9地牛带绦虫rDNA-ITS1序列测定及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庄丽 包怀恩 杨明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009-1012,共4页
目的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我国6省9地是否存在牛带绦虫亚洲亚种。方法取成虫标本孕节2-3片,酚氯仿法提取DNA,PCR法扩增rDNA-ITS1片段,并纯化、克隆此片段后作序列测定。利用BioEdit,clustalx,PHYLIP,Treeview软件处理后构建系统发育... 目的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我国6省9地是否存在牛带绦虫亚洲亚种。方法取成虫标本孕节2-3片,酚氯仿法提取DNA,PCR法扩增rDNA-ITS1片段,并纯化、克隆此片段后作序列测定。利用BioEdit,clustalx,PHYLIP,Treeview软件处理后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广西融水(RS)、宾阳(BY)牛带绦虫标本与贵州都匀(DY),云南大理(DL)牛带绦虫标本序列基本一致,同源性为98%-99%;新疆乌什(WS)、西藏拉萨(LS)、内蒙古(NM)、云南西双版纳(BN)牛带绦虫标本与贵州从江(CJ)牛带绦虫标本序列基本一致,同源性为98%-99%。系统发育树显示:RS、BY、DL和DY标本遗传距离较近;WS、LS、CJ、NM和BN标本遗传距离较近。而两组间遗传距离较远。结论RS、BY、DL和DY四地存在牛带绦虫亚洲亚种;WS、LS、CJ、NM和BN五地存在传统牛带绦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带绦虫 牛带绦虫亚洲亚种 rdna-its1
下载PDF
云南香格里拉的带绦虫rDNA-ITS1序列测定及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李晓娟 杨毅梅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923-925,共3页
目的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产于云南香格里拉带绦虫的种类,以明确当地是否存在亚洲带绦虫。方法从云南香格里拉采集带绦虫标本株成虫节片,抽提DNA,PCR扩增rDNA-ITS1区段,克隆此片段后做序列测定;结合GenBank中已知的亚洲带绦虫、牛带... 目的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产于云南香格里拉带绦虫的种类,以明确当地是否存在亚洲带绦虫。方法从云南香格里拉采集带绦虫标本株成虫节片,抽提DNA,PCR扩增rDNA-ITS1区段,克隆此片段后做序列测定;结合GenBank中已知的亚洲带绦虫、牛带绦虫、猪带绦虫rDNA-ITS1序列,经DNAMAN软件处理后计算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状图。结果香格里拉的带绦虫标本与GenBank中已知的亚洲带绦虫序列同源性为99%;与牛带绦虫同源性98%;与猪带绦虫同源性92%。系统发育树显示:香格里拉标本与亚洲带绦虫标本遗传距离最近,距牛带绦虫标本较远,与猪带绦虫则更远。结论云南香格里拉存在亚洲带绦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带绦虫 亚洲带绦虫 rdnaits1
下载PDF
云贵两省三地牛带绦虫核糖体rDNA-ITS1序列分析 被引量:13
8
作者 张朝云 杨明 +1 位作者 张科 包怀恩 《贵阳医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4期291-295,共5页
目的:采用PCR克隆测序方法,对采自贵州省都匀、从江及云南省大理三地牛带绦虫,与台湾桃园牛带绦虫亚洲亚种标本进行比较,为贵州都匀、从江及云南大理牛带绦虫标本鉴别提供分子生物学证据,并进一步探讨牛带绦虫亚洲亚种分类学地位... 目的:采用PCR克隆测序方法,对采自贵州省都匀、从江及云南省大理三地牛带绦虫,与台湾桃园牛带绦虫亚洲亚种标本进行比较,为贵州都匀、从江及云南大理牛带绦虫标本鉴别提供分子生物学证据,并进一步探讨牛带绦虫亚洲亚种分类学地位。方法:取贵州都匀株、贵州从江株、云南大理株和台湾桃园株成虫节片,抽提DNA,PCR扩增rDNA-ITS1区段,克隆测序;结合GenBank中已知猪带绦虫rDNA-ITS1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贵州都匀、云南大理牛带绦虫标本、台湾牛带绦虫亚洲亚种标本的ITS1序列基本一致,同源性达98%~99%;贵州从江牛带绦虫标本ITS1序列与前三者有30个碱基差异,与台湾桃园、贵州都匀和云南大理同源性均为97%。系统发育树显示:贵州都匀和云南大理牛带绦虫标本与台湾牛带绦虫亚洲亚种标本的遗传距离最接近,距贵州从江牛带绦虫标本较远,与猪带绦虫则更远。结论:(1)贵州都匀和云南大理牛带绦虫标本属于牛带绦虫亚洲亚种,贵州从江牛带绦虫标本属于传统牛带绦虫。(2)rDNA-ITS1序列分析可以用于牛带绦虫亚洲亚种与传统带绦虫分类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绦虫属 牛带绦虫亚洲亚种 rdna-its1 聚合酶链反应 序列分析 DNA
下载PDF
象山港养殖大黄鱼寄生新贝尼登虫成虫形态学和28S rDNA,ITS1分子鉴定 被引量:1
9
作者 苗亮 李明云 +3 位作者 蒋进 丁文超 陈炯 史雨红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2-128,共7页
贝尼登类单殖吸虫是象山港海水养殖鱼类中一类危害严重的寄生虫。应用PCR扩增及DNA序列分析的分子生物学手段,并结合对成虫的形态学分析,对象山港养殖大黄鱼体表寄生的贝尼登类单殖吸虫(记作XSp)进行了种类鉴定,结果表明XSp从形态特征... 贝尼登类单殖吸虫是象山港海水养殖鱼类中一类危害严重的寄生虫。应用PCR扩增及DNA序列分析的分子生物学手段,并结合对成虫的形态学分析,对象山港养殖大黄鱼体表寄生的贝尼登类单殖吸虫(记作XSp)进行了种类鉴定,结果表明XSp从形态特征上属于新贝尼登虫属,与梅氏新贝尼登虫高度相似。扩增得到XSp的28SrDNA和ITS1序列长度分别为393和427bp,与梅氏新贝尼登虫和鱾新贝尼登虫的5个28SrDNA序列、2个ITS1序列的比对分析显示相似性除1个为97.4%外其余均大于99%,提示XSp与这几个鱾新贝尼登虫和梅氏新贝尼登虫为种内关系,而XSp与贝尼登虫的3个28SrDNA和1个ITS1序列相似性分别为84.3%~89.5%和60.2%。系统进化树显示该吸虫与梅氏新贝尼登虫和鱾新贝尼登虫形成一个紧密的簇,而与贝尼登虫亲缘关系较远。根据普通生物学和序列特征分析,将XSp定种为梅氏新贝尼登虫,并且支持Whittington和Horton(1996)提出的梅氏新贝尼登虫和鱾新贝尼登虫为同种异名的分类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室科 梅氏新贝尼登虫 形态特征 28S rdna its1 分类
下载PDF
海南地区螺旋粉虱种群mtDNA-COI和rDNA-ITS1基因的序列及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于卫卫 杨文晏 +1 位作者 杜予州 李伟东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324-1334,共11页
螺旋粉虱Aleurodicus dispersus Russell在海南是一种重要的农林害虫。本研究对海南地区不同螺旋粉虱种群的mtDNA-COI和rDNA-ITS1基因片段进行了测定并对其系统发育进行了分析。mtDNA-COI和rDNA-ITS1的序列比较发现,海南16个县市螺旋粉... 螺旋粉虱Aleurodicus dispersus Russell在海南是一种重要的农林害虫。本研究对海南地区不同螺旋粉虱种群的mtDNA-COI和rDNA-ITS1基因片段进行了测定并对其系统发育进行了分析。mtDNA-COI和rDNA-ITS1的序列比较发现,海南16个县市螺旋粉虱种群的mtDNA-COI序列基本一致,只有文昌番石榴Psidium guajava种群的序列发生变异,在476 bp位点的碱基C突变为碱基T。不同螺旋粉虱种群的rDNA-ITS1序列也无差异。基于mtDNA-COI序列的不同螺旋粉虱种群的系统发育树表明,已传入我国海南地区的螺旋粉虱未发生明显的遗传分化;研究还发现海南的螺旋粉虱种群与台湾的种群遗传距离最近,表明海南地区的螺旋粉虱可能由台湾传入的。基于mtDNA-COI和rDNA-ITS1序列构建的不同粉虱种群的系统发育树表明,粉虱科分为复孔粉虱亚科(Aleurodicinae)和粉虱亚科(Aleyrodinae),这一结果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粉虱 MTDNA COI rdna-its1 系统树 遗传分化 变异
下载PDF
基于rDNA ITS1序列的甘肃省叶螨属Tetranychus和全爪螨属Panonychus种群的系统关系 被引量:4
11
作者 白映禄 薛玉丽 +1 位作者 常芸 尚素琴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8-134,共7页
【目的】明确甘肃省叶螨属和全爪螨属种群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关系.【方法】对采自甘肃省的不同地理种群及不同寄主的共27个叶螨种群的rDNA ITS1序列进行PCR扩增并测序,利用MEGA 6.0软件分析叶螨不同种群的序列差异情况,采用NJ法构建... 【目的】明确甘肃省叶螨属和全爪螨属种群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关系.【方法】对采自甘肃省的不同地理种群及不同寄主的共27个叶螨种群的rDNA ITS1序列进行PCR扩增并测序,利用MEGA 6.0软件分析叶螨不同种群的序列差异情况,采用NJ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并进行系统关系分析.【结果】共获得27条叶螨rDNA ITS1序列,长度范围在596~688 bp,A、T、C、G平均含量分别为32.5%、31.0%、18.6%,17.9%,A+T含量(63.5%)高于G+C(36.5%)含量,有明显的A/T偏好性.核苷酸多样性为0.128.共检测出9个单倍型.形态学鉴定的截形叶螨(T.truncatus)、二斑叶螨(T.urticae)、山楂叶螨(T.viennensis)、柑橘全爪螨(Pa.citri)4个种在系统发育树中各自成一个单系,朱砂叶螨(T.cinnabarinus)与二斑叶螨(T.urticae)聚合在一起,支持这两者为同一个种的观点.但神泽氏叶螨(T.kanzawai)的系统发生关系还存在争议.【结论】基于rDNA ITS1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明确支持5种形态学上鉴定的种的地位,rDNA ITS1对于叶螨种类分子水平的鉴定是一种有效的DNA分子标记,对于未能完全支持的种类需要进一步选取多重分子标记确立其系统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蜱螨亚目 叶螨属 rdna its1 系统发育关系 甘肃
下载PDF
芒果食叶象甲的生物学特性及其rDNA-ITS1序列特征分析
12
作者 杨翠凤 滕峥 +1 位作者 欧阳秋飞 苏仕林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2年第11期94-99,共6页
基于前期对百色地区芒果食叶象甲种类与为害调查的基础上,对为害指数较高的芒果切叶象甲、芒果蓝卷叶象和绿鳞象甲进行了生物学特征观察,通过掌握其生活史和生活习性,以期为百色地区芒果象甲为害的监测与防治提供一定的借鉴。对13头芒... 基于前期对百色地区芒果食叶象甲种类与为害调查的基础上,对为害指数较高的芒果切叶象甲、芒果蓝卷叶象和绿鳞象甲进行了生物学特征观察,通过掌握其生活史和生活习性,以期为百色地区芒果象甲为害的监测与防治提供一定的借鉴。对13头芒果食叶象甲rDNA-ITS1基因序列进行测序与分析,结果表明:13头象甲rDNA-ITS1序列长度为988~1240 bp,其中,A+T含量(64.37%~74.89%)显著高于G+C含量(25.11%~35.63%),表现出明显的A+T偏好性特点;NJ进化树将13头象甲分为2大类群,其中,象甲1-4、1-6与其他象甲的亲缘关系较远而聚类为1个分支,象甲1-2单独为1个亚类群,其余10头象甲的亲缘关系较近而聚类为另1个亚类群。rDNA-ITS1基因序列能够真实地反映出芒果食叶象甲之间的相似性与遗传分歧,适于今后开展芒果象甲分子生物学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果食叶象甲 rdna-its1序列 系统发育树分析
下载PDF
松材线虫rNDA-ITS1区分子检测与鉴定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一农 余道坚 +3 位作者 李芳荣 谢伟宏 陈杰 张青汉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61-63,共3页
利用两对松材线虫特异性引物,分别对来自日本、美国和葡萄牙的松材线虫虫样进行PCR检测,成功扩增出330 bp和220 bp rDNA-ITS1区基因片段,该方法对松材线虫成虫或幼虫均能作出准确鉴定。
关键词 松材线虫 rNDA-its1 分子检测 PCR检测 鉴定
下载PDF
椰心叶甲ITS、5.8S rDNA序列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黄华平 杨腊英 +1 位作者 程子路 黄俊生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6年第4期56-59,共4页
利用PCR和DNA测序技术,克隆了椰心叶甲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及5.8S rDNA序列,其全长为2 107 bp,并对这一序列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为研究椰心叶甲地理种群的差异及其不同类群之间的遗传关系,并重构椰心叶甲从原产地到各受灾地区的传播路线等... 利用PCR和DNA测序技术,克隆了椰心叶甲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及5.8S rDNA序列,其全长为2 107 bp,并对这一序列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为研究椰心叶甲地理种群的差异及其不同类群之间的遗传关系,并重构椰心叶甲从原产地到各受灾地区的传播路线等方面奠定了分子基础,对制定椰心叶甲的综合防治策略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椰心叶甲 rdna its1 ITS2
下载PDF
云贵两省三地带绦虫的分子鉴定——核糖体DNA第一内转录间隔区(ITS1)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 被引量:30
15
作者 张朝云 包怀恩 +1 位作者 杨明 郎书源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2005年第5期330-332,共3页
目的用PCR-RFLP方法对rDNA-ITS1片段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明确云贵地区是否存在牛带绦虫亚洲亚种,并建立一种快速鉴定方法。方法取贵州都匀株(DY)、贵州从江株(CJ)、云南大理株(DL)带绦虫及台湾株(TW)成虫标本,剪取孕节,抽提DNA,PCR扩增rDN... 目的用PCR-RFLP方法对rDNA-ITS1片段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明确云贵地区是否存在牛带绦虫亚洲亚种,并建立一种快速鉴定方法。方法取贵州都匀株(DY)、贵州从江株(CJ)、云南大理株(DL)带绦虫及台湾株(TW)成虫标本,剪取孕节,抽提DNA,PCR扩增rDNA-ITS1片段,分别用4种限制性内切酶MspI、CfoI、AluI、RsaI对扩增片段作酶切分析。结果PCR产物经AluI、RsaI酶切后,TW、DL、DY和CJ株RFLP图谱一致;经MspI、CfoI酶切后,TW、DL和DY株RFLP图谱一致,CJ株显著不同。结论1)DL和DY株与TW株同属牛带绦虫亚洲亚种;而CJ株是传统牛带绦虫;2)rDNA-ITS1的PCR-RFLP分析方法简便,可以用于带绦虫的分类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带绦虫 牛带绦虫亚洲亚种 rdna-its1 PCR-限制性酶切片段多态性分析(PCR-RFLP)
下载PDF
台湾蠛蠓rDNA-ITS序列测定与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敏 肖颖 +1 位作者 林妙端 黄恩炯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28-732,共5页
目的探讨rDNA-ITS基因序列在吸血蠓分子鉴定中的应用前景。方法通过PCR扩增获取台湾蠛蠓rDNAITS基因,测定分析ITS1和ITS2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台湾蠛蠓ITS1和ITS2片段长度分别为310bp与360bp,与汤斯维尔铗蠓的同源性最大,分别... 目的探讨rDNA-ITS基因序列在吸血蠓分子鉴定中的应用前景。方法通过PCR扩增获取台湾蠛蠓rDNAITS基因,测定分析ITS1和ITS2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台湾蠛蠓ITS1和ITS2片段长度分别为310bp与360bp,与汤斯维尔铗蠓的同源性最大,分别为71%和92%。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基于ITS1、ITS2基因序列的分子鉴定结果与传统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结论 rDNA-ITS基因序列可作为蠓科昆虫分子鉴定的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蠛蠓 rdna its1 ITS2
下载PDF
海洋喇叭虫rRNA基因18S -ITS1序列及其系统发育分析(英文)
17
作者 傅诚杰 缪炜 +1 位作者 LOBBAN Chris 沈韫芬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15-621,共7页
海洋喇叭虫Maristentordinoferus 1996年在关岛(Guam)的珊瑚暗礁上被发现 ,至今尚未阐明其确切的系统发育地位。克隆到的海洋喇叭虫的 18S ITS1 5 8SrDNA序列包括 2 2 2bp的 18S序列 ,77bp的ITS1序列和 2 2bp的 5 8S序列。比较分析了... 海洋喇叭虫Maristentordinoferus 1996年在关岛(Guam)的珊瑚暗礁上被发现 ,至今尚未阐明其确切的系统发育地位。克隆到的海洋喇叭虫的 18S ITS1 5 8SrDNA序列包括 2 2 2bp的 18S序列 ,77bp的ITS1序列和 2 2bp的 5 8S序列。比较分析了纤毛虫主要类群的ITS1序列后得出 :短的ITS1序列可能是异毛类纤毛虫的特征。根据 18S序列 ,利用邻接法构建 ,最大简约法和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其拓扑结构显示海洋喇叭虫属于异毛纲纤毛虫 ,但并不隶属喇叭虫科 ,应予以新的分类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ts1 纤毛虫 系统发育分析 DNA序列 系统发育树 海洋 分类地位 RRNA基因 珊瑚 克隆
下载PDF
Cell wall degrading isoenzyme profiles of Trichoderma biocontrol strains show correlation with rDNA species
18
作者 Sanz L Hermosa M R +1 位作者 González F J Monte E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57-457,共1页
Species of the fungus Trichoderma, a genus of Hyphomycetes, are ubiquitous in the environment, but especially in soil. They have been used in a wide range of commercial applications including the production of hydrola... Species of the fungus Trichoderma, a genus of Hyphomycetes, are ubiquitous in the environment, but especially in soil. They have been used in a wide range of commercial applications including the production of hydrolases and in the biological control of plant diseases. A fundamental part of the Trichoderma antifungal system consists of a series of genes coding for a surprising variety of extracellular cell wall degrading enzymes (CWDE). Characteris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strains at the species level is the first step in utilizing the full potential of fungi in specific applications. One aim when isolating Trichoderma strains is to identify those which can be used in new 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In the past it was not uncommon that biocontrol strains were defined as T. harzianum Rifai, due to the limited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the genus Trichoderma. In recent years, several PCR-based molecular techniques have been used to detect and discriminate among microorganisms. Sequence analysis of the ITS regions of the ribosomal DNA and gene fragments as those corresponding to tef1 gene have been helpful in the neotypification, descrip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pecies in the genus Trichoderma. Another useful method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Trichoderma strains is the 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technique. Isozyme polymorphisms evaluation of five putative extracellular lytic enzymes loci (β-1,3-glucanase, β-1,6-glucanase, cellulase, chitinase and protease antivities) were carried out using representative strains of defined molecular groups. CWDE groupings obtained from biocontrol strains ar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their phylogenetic location and antifungal activities. Compiling morphological, biochemical and sequence information data into a common database would provide a useful resource that could be used to accurately name new haplotypes identified in the future and correctly place them within the genus Trichoder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壁降解同功酶 生物防治 菌株 木霉属 真菌 rdna
下载PDF
Genetic Variation among Fragmented Populations of Atriplex halimus L. Using Start Codon Targeted (SCoT) and ITS1-5.8S-ITS2 Region Markers
19
作者 Asmaa Elframawy Hisham Deif Ranya El-Bakatoushi 《American Journal of Molecular Biology》 2016年第2期101-115,共15页
Two forms of A. halimus shrubs: erect habit (A. halimus) and bushy habit shrub (A. schweinfurthii) are used naturally isolated by a considerable distance from each other and occupy the same area. To explore the effect... Two forms of A. halimus shrubs: erect habit (A. halimus) and bushy habit shrub (A. schweinfurthii) are used naturally isolated by a considerable distance from each other and occupy the same area.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natural isolation on the genetic basis of the two forms, Start Codon Targeted (SCoT) and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A. halimus by sequencing ITS1-5.8S-ITS2 regions of the ribosomal DNA are used. Significant isolation-by-distance relationship was found (r = 0.62, P = 0.001). Soil factors did not influence molecular variations. The natural isolation of A. halimus habitats restricts gene flow among the populations and the observed high within-population genetic diversity (74.19%) in this species is best explained by its outcrossing behaviour, long-lived individuals and overlapping generations. The UPGMA analysis of the SCoT results showed that all the studied populations were divided into two discrete genetic groups with significant separation of the two forms in Burg El-Arab area (Populations 1 and 2) and insignificant separation between two forms in El-Hammam area (population 5 and 6). The sequencing of the ITS1-5.8S-ITS2 rDNA regions also showed the insignificant separation of the two A. halimus forms. We conclude that gene flow depending on habitat fragmentation was the main factor affecting the population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We suggest that the two forms do not merit specific rank in presence of interference between the two forms and absence of a breeding barrier fail to separate the different populations when they become sympatr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riplex halimus SCoT its1-5.8S-ITS2 rdna Regions Atriplex schweinfurthii
下载PDF
石斑角形虫(黏体门, 角形虫科)的分子证据及其在不同宿主中的遗传变异 被引量:4
20
作者 黄艳梅 赵元莙 +1 位作者 周杨 杨承忠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63-1269,共7页
研究从中国东海的青石斑鱼Epinephelus awoara Temminck&Schlegel 1842和褐带石斑鱼E.bruneus Bloch 1793的胆囊中检获了石斑角形虫Ceratomyxa epinephela Wu,Wu et hua,1993,首次提供了其SSU rDNA和ITS1 rDNA序列,并基于形态学和... 研究从中国东海的青石斑鱼Epinephelus awoara Temminck&Schlegel 1842和褐带石斑鱼E.bruneus Bloch 1793的胆囊中检获了石斑角形虫Ceratomyxa epinephela Wu,Wu et hua,1993,首次提供了其SSU rDNA和ITS1 rDNA序列,并基于形态学和分子数据进行了重新描述。石斑角形虫成熟孢子的孢子长(4.8±0.5)μm(3.6—5.6μm),孢子厚(31.8±4.8)μm(23.3—37.5μm);孢子壳瓣光滑且等大,由垂直的缝线连接;极囊长(2.9±0.2)μm(2.4—3.7μm),极囊宽(2.6±0.2)μm(2.2—3.1μm);孢子夹角处稍微凹陷,延伸至两端逐渐变平坦,夹角为(175.9±3.7)°(165.5°—179.7°)。基于SSU rDNA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石斑角形虫与诺兰角形虫C.nolani Gunter&Adlard 2009,卡特莫尔角形虫C.cutmorei Gunter&Adlard 2009和横山角形虫C.yokoyamai Gunter&Adlard 2009有很近的亲缘关系,且其宿主均为石斑鱼属物种。结果表明,类群关系较近的宿主其寄生的同属黏孢子虫可能具有更近的系统发育关系。基于SSU rDNA和ITS1 rDNA的遗传分析显示,石斑角形虫的4个分离株已发生了明显的遗传分化(形成了4个基因型),形成了不同的种群,但在不同宿主种类间并未形成特有的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斑角形虫 重描述 SSU rdna its1 rdna 遗传变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