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bsen’s Plays in China And Their Ethical Value:A Speech at the Closing Ceremony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Ibsen Conference in 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Nie Zhenzhaois professor of English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t CentralChinaNormalUniversity. He is also chief editor of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FLS), vice presi-dent of China Foreign LiteratureAssociation, and fellow of China NationalFunds forPhilosophyand SocialSciences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7-41,共5页
This is a speech delivered at the closing ceremony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Ibsen Conference in China, which introduces some people and their studies on Ibsen in China, and takes A Doll’s House as an example for an... This is a speech delivered at the closing ceremony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Ibsen Conference in China, which introduces some people and their studies on Ibsen in China, and takes A Doll’s House as an example for an ethical analysis. The speech chooses Professor Wang Zhongxiang, Professor Kwok-kan Tam, Professor Knut Brynhildsvoll and others for an evaluation of their studies as the evidence of achievements in the Ibsen studies in the New Period in China. The spee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also analyses A Doll’s House as a moral play to raise moral questions and concludes that Ibsen’s so-called social problem plays are ethical problem o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卜生 国际学术研讨会 挪威 2005年 文学研究
下载PDF
Ibsen’s Ethical Dilemma: A Case Study of Catiline
2
作者 Zhu Weihong College of Literatur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4-19,共6页
Catiline, Ibsen’s first play, has often been undervalued. Ibsen’s comments on this play that the ideas he expressed in this juvenile attempt are still what he thinks of after he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dramat... Catiline, Ibsen’s first play, has often been undervalued. Ibsen’s comments on this play that the ideas he expressed in this juvenile attempt are still what he thinks of after he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dramatic creation exactly show its true value. To a large extent, it is Catiline’s persistent pursuit of his ideal that may have moved the dramatist who has throughout his own life pursued his own ideal. What’s more, Ibsen may also have noticed the similar ethical dilemma that faces him and Catiline: the contraction between his earthly duties and his pursuit of the ide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 易卜生 戏剧创作 挪威
下载PDF
Law, Ethics and Gender: China's Quest for a Modern Selfhood as Reflected in its Adaptations of Ibsen's A Doll's House 被引量:1
3
作者 Kwok-kan Tam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8年第2期145-159,共15页
In this paper, I will discuss Chinese adaptations of A Doll's House as a point of departure to see how problems arise when the self and the behaviour of a person is defined in legal terms at the expense of moral moti... In this paper, I will discuss Chinese adaptations of A Doll's House as a point of departure to see how problems arise when the self and the behaviour of a person is defined in legal terms at the expense of moral motives and how men and women have different concepts of law and morality. Gender issues in the formation of selfhood and philosophical concepts of behavioural "performativity" will be examined in the context of China's experimentations in projecting new concepts of womanhood and the female self. As a context, I will also outline some of the changes in cultural values and ethical categories in China over the past century, so as to see why the individualist conception of the self has played such a paramount important role in China's quest for modern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LFHOOD Chinese ibsenism INDIVIDUALISM GENDER ETHICS
原文传递
娜拉及其他前行者——鲁迅与张爱玲之间的对话
4
作者 胡缨 马春花(译) 李雪颖(译)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87-103,共17页
关于娜拉这一全球新女性典范的文学阐释,鲁迅与张爱玲之间构成有意味的对话关系。虽然二者的立场、风格通常被认为完全对立:鲁迅是泛政治化的女性压迫批判者,而张爱玲则是去政治化的女性气质表演者。但实际上,鲁迅与张爱玲有着出乎意料... 关于娜拉这一全球新女性典范的文学阐释,鲁迅与张爱玲之间构成有意味的对话关系。虽然二者的立场、风格通常被认为完全对立:鲁迅是泛政治化的女性压迫批判者,而张爱玲则是去政治化的女性气质表演者。但实际上,鲁迅与张爱玲有着出乎意料的相似处,这不仅体现在他们尖锐的社会批评方面,也体现在这两位作家为人称颂的现实主义手法常常转化为现代中国历史的隐喻。他们拒绝文过饰非的彻底程度可谓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条重要的批判线索。关于娜拉的何去何从,鲁迅和张爱玲给出的答案不尽相同,他们的分歧与两位作家各自的性别定位有关,但也凸显出性别化现代主体的前提、局限与存在的陷阱,这其中的“出走”则是其现代性和自决性的基本隐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卜生 娜拉 鲁迅 张爱玲
下载PDF
亨利 · 易卜生戏剧改编电影面临的困境分析——基于莎士比亚模式
5
作者 李拉奇 《西部学刊》 2024年第19期130-133,共4页
将易卜生电影的匮乏视为一个经验性假设,以莎士比亚模式作为电影改编文学的有效前提。借助欧文·潘诺夫斯基和哈罗德·布鲁默的绝对论和相对论分析电影和戏剧的对立性和亲缘性,研究发现戏剧与电影并非纯粹的对立,但成功的改编... 将易卜生电影的匮乏视为一个经验性假设,以莎士比亚模式作为电影改编文学的有效前提。借助欧文·潘诺夫斯基和哈罗德·布鲁默的绝对论和相对论分析电影和戏剧的对立性和亲缘性,研究发现戏剧与电影并非纯粹的对立,但成功的改编得益于源文本在历史上的正典地位,安德烈·巴赞的非纯粹电影论则进一步突出了戏影互文的亲缘性。易卜生戏剧与莎士比亚戏剧一样具有天然的优先性和经典声望,但易卜生电影可谓时运不济,莎翁电影则名扬四海。美学策略的重新制定可能会帮助潜在的电影制作人受到莎士比亚模式和易卜生隐藏潜力的驱动,使得易卜生电影能够前仆后继地承接其现实主义的衣钵,但这样的历程仍将是困难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 易卜生戏剧 莎士比亚模式 对立性 亲缘性
下载PDF
作为艺术家的易卜生:易卜生与中国重新思考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宇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8-15,170,共9页
Based on its author’s previous research, the present essay observes China’s Ibsen studies in a broader context of modernity and East-West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To the author, the early recept... Based on its author’s previous research, the present essay observes China’s Ibsen studies in a broader context of modernity and East-West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To the author, the early reception of Ibsen in China indeed promoted the process of China’s cultural modernity, but it should also be responsible for the misunderstanding and misconstruction of the image of Ibsen as a revolutionary thinker rather than an artist. In current international Ibsen scholarship, "return to Ibsen as an artist" represents the forefront research of Ibsen and his dramatic works. Inspired by the Marxian aesthetic construction of Shakespeareanization and Said’s conception of "traveling theory", the author for the first time creatively puts forward his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Ibsenization", on the basis of which he is carrying on an equal dialogue with international Ibsen scholarshi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ernity ibsenization AESTHETIC TURN RECEPTION
下载PDF
比较文学研究:道路与方法——谭国根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5
7
作者 苏晖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19,共10页
现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的谭国根教授,1984年于美国伊利诺大学获比较文学博士学位,之后曾于夏威夷东西文化中心任研究员。主要研究比较文学、后殖民英语与文学、戏剧、电影、文学及文化理论。学术论文及翻译作品近百篇发表于美国、英国、... 现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的谭国根教授,1984年于美国伊利诺大学获比较文学博士学位,之后曾于夏威夷东西文化中心任研究员。主要研究比较文学、后殖民英语与文学、戏剧、电影、文学及文化理论。学术论文及翻译作品近百篇发表于美国、英国、德国、挪威、荷兰、斯洛伐克、新加坡、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出版的学术期刊及论著中。近著有:《主体建构政治与现代中国文学》(2000)、《易卜生在中国:评论、翻译及演出的书目评注》(2001)、《混沌的灵魂:高行健评论》(2001)、《莎士比亚的全球化与本土化》(合编,2002)、《英语与全球化》(合编,2004)等。2006年4月13日,本刊编辑苏晖借助在香港浸会大学访学之便,赴香港中文大学采访了谭国根教授。谭国根教授结合自己的学术道路尤其是比较文学研究道路指出,文学批评与文化研究的关系十分密切,但二者存在很大的区别,我们可以借助文化理论和研究方法探讨文学与文化内容之间的关系,但一定要落实到文学的元素中去,落实到作品中的人物、主题、结构、语言等上面,透过这些来看文化的问题,这才称得上是文学研究。他对比较文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比较文学就是以系统的方法研究世界文学,并对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近年出现的问题研究等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评介和分析。在谈到易卜生研究的发展前景时,他认为中国学者首先要了解西方易卜生研究已经进入了怎样的阶段,然后思考怎样参与和回应;同时我们也可以尝试采用新的形式把易卜生戏剧搬上舞台,从而对易卜生作出新的诠释。作为《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的编委,谭国根教授肯定了杂志近年来的工作,并提出进一步增加英文文章和比较文学文章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 研究方法 易卜生 戏剧
下载PDF
象征:一把打开生命奥秘之门的钥匙——从易卜生戏剧的象征手法切入 被引量:5
8
作者 李定清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8-126,共9页
个性化的象征是易卜生戏剧中用来传达某种精神体验、暗示微妙的内心世界、预示人物特殊的命运而广泛采用的表现手法。作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的“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对象征手法是情有独钟的。象征不仅是其传达深邃难言人生体验... 个性化的象征是易卜生戏剧中用来传达某种精神体验、暗示微妙的内心世界、预示人物特殊的命运而广泛采用的表现手法。作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的“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对象征手法是情有独钟的。象征不仅是其传达深邃难言人生体验的有效方式,也是一把打开生命奥秘之门的钥匙。要探究易卜生戏剧艺术之美,象征问题是不容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以《凯蒂琳》和《罗斯莫庄》两剧为例,通过对具体的象征物“灶神殿”和“白马”的分析,来把握易卜生对象征手法的独特运用,以及由此体现的对命运、死亡等生命奥秘的深入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卜生戏剧 《凯蒂琳》 《罗斯莫庄》 灶神殿 白马 象征
下载PDF
失信、失序、失语与失位——浅析家庭伦理视阈中的《玩偶之家》 被引量:5
9
作者 艾秀梅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23-130,共8页
《玩偶之家》常被作为社会问题剧经典剧目,这一归类限制了对作品的理解。《玩偶之家》在题材上具有鲜明的跨时代性、恒常性特点,集中反映了普泛性的人类家庭伦理困境。剧中主要人物在灵魂层次的失信引起伦理层次的失序,体现为家庭生活... 《玩偶之家》常被作为社会问题剧经典剧目,这一归类限制了对作品的理解。《玩偶之家》在题材上具有鲜明的跨时代性、恒常性特点,集中反映了普泛性的人类家庭伦理困境。剧中主要人物在灵魂层次的失信引起伦理层次的失序,体现为家庭生活中的失语——即夫妻沟通伦理的断裂,以及父亲角色功能的失位。问题的解决仍要从此出发,首先在灵魂世界建立对爱的生命本体而非对爱的果实的爱,然后在伦理层次重建守约精神,渐次恢复断裂的关系链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卜生 《玩偶之家》 婚姻伦理 守约精神
下载PDF
从《建筑大师》看易卜生剧作中的“妖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兵 陈燕红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1-93,共3页
易卜生的诸多戏剧作品,尤其是创作于《培尔.金特》(1867)之后的剧作,都透出一种神秘和诡异的气质与色彩。哈罗德.布鲁姆将其称之为"妖性"。以易卜生的后期剧作《建筑大师》为例,对这种"妖性"进行了分析与展示,旨在... 易卜生的诸多戏剧作品,尤其是创作于《培尔.金特》(1867)之后的剧作,都透出一种神秘和诡异的气质与色彩。哈罗德.布鲁姆将其称之为"妖性"。以易卜生的后期剧作《建筑大师》为例,对这种"妖性"进行了分析与展示,旨在说明:作为"现代戏剧之父"的易卜生,他的剧作所呈现出来的"现代性",在今天仍然熠熠生辉,不失为我们戏剧创作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卜生 后期剧作 建筑大师 妖性
下载PDF
论萧伯纳戏剧对易卜生的继承与超越 被引量:3
11
作者 谢江南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0-116,共7页
易卜生与萧伯纳是欧洲戏剧现代进程中的两个关键人物。萧伯纳在其《易卜生主义的精华》中,把易卜生戏剧的主题认定为"理想主义者批判",指出易卜生的戏剧讨论技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萧伯纳创造性地误读了易卜生,并从其思想艺... 易卜生与萧伯纳是欧洲戏剧现代进程中的两个关键人物。萧伯纳在其《易卜生主义的精华》中,把易卜生戏剧的主题认定为"理想主义者批判",指出易卜生的戏剧讨论技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萧伯纳创造性地误读了易卜生,并从其思想艺术中汲取力量,走上了自己的戏剧之路。萧伯纳早期戏剧的理想主义者批判,矛头针对维多利亚时代虚伪的道德风尚,20世纪后,则指向各种禁锢心灵的意识形态力量。通过"讨论"的系统应用,萧伯纳使戏剧从重视外部情节的冲突,转向表现思想观念的冲突。这种"萧式观念剧",超越了易卜生,引领了欧洲现代戏剧发展的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伯纳 易卜生 理想主义者 现实主义者 英国现代戏剧
下载PDF
易卜生的中国文化生态图谱 被引量:1
12
作者 彭石玉 陈智平 陈越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2期65-71,共7页
中国长期以来的"易卜生热"在许多机缘上契合了中国社会的现实与渴望,其影响远远超越了戏剧本身。易卜生在中国的接受与影响取决于不同时期人们的选择性接收与期待视野。从"易卜生主义"到"非易卜生主义"... 中国长期以来的"易卜生热"在许多机缘上契合了中国社会的现实与渴望,其影响远远超越了戏剧本身。易卜生在中国的接受与影响取决于不同时期人们的选择性接收与期待视野。从"易卜生主义"到"非易卜生主义"实质是中国文化生态的更迭。随着文化语境的变化,"易卜生热"的"冷思考"不无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卜生 译介 影响研究 接受研究 文化生态
下载PDF
论易卜生、契诃夫对中国现实主义戏剧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黄爱华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0年第2期51-56,共6页
本文从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戏剧的发生、发展的角度 ,探讨了易卜生、契诃夫两位世界戏剧大师对中国现实主义戏剧发展的影响 ,着重分析了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之对于中国“五四”问题剧、契诃夫的生活化戏剧之对于中国三四十年代现实主义戏剧... 本文从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戏剧的发生、发展的角度 ,探讨了易卜生、契诃夫两位世界戏剧大师对中国现实主义戏剧发展的影响 ,着重分析了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之对于中国“五四”问题剧、契诃夫的生活化戏剧之对于中国三四十年代现实主义戏剧的影响。认为易卜生促成了中国现实主义戏剧的初潮 ,而契诃夫则促进了中国现实主义戏剧的深化。但中国并没有简单地重复西方现实主义戏剧的道路 ,而是始终有着自己的发展路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卜生 契诃夫 现实评论戏剧 中国 影响研究
下载PDF
易卜生戏剧中“地理存在”的三种形态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清芳 杜雪琴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42-1047,1054,共7页
以易卜生的戏剧为例,以图式的方法作为引导,探讨文学作品中地理存在的三种形态,即"显在形态"、"偶在形态"与"隐在形态"。其"隐在形态"让其部分戏剧只是停留于对自然地理平面描写的"外形&q... 以易卜生的戏剧为例,以图式的方法作为引导,探讨文学作品中地理存在的三种形态,即"显在形态"、"偶在形态"与"隐在形态"。其"隐在形态"让其部分戏剧只是停留于对自然地理平面描写的"外形"状态;"偶在形态"使自然地理以各种方式参与到表达人物内心复杂空间的建构之中来,从而使文学作品富有思想和艺术魅力;而"显在形态"让自然地理与作品中人物的心理与情感完好结合,进入到了"外形"与"内质"相结合的形态。文学地理学批评提倡文学作品对自然地理的深度关注,与自然山水进行友好和谐的对话,使其与对人类精神图景的刻画相结合,从而使文学作品达到更为完美的境界。易剧中地理因素呈现的不同的状态,表明了剧作家对于戏剧艺术的追求一直处于探索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卜生 地理存在 地理缺失 显在形态 偶在形态 隐在形态
下载PDF
易卜生对中国当代话剧创作的启示意义 被引量:4
15
作者 汪余礼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4-89,共6页
中国当代话剧的发展仍然需要易卜生。这一方面与易卜生戏剧的精髓有关,另一方面与中国当代话剧的发展要求有关。易卜生戏剧的精髓在于"自审精神""复象诗学"等,它们使易卜生戏剧最终达到了现代主义与先锋主义完美结... 中国当代话剧的发展仍然需要易卜生。这一方面与易卜生戏剧的精髓有关,另一方面与中国当代话剧的发展要求有关。易卜生戏剧的精髓在于"自审精神""复象诗学"等,它们使易卜生戏剧最终达到了现代主义与先锋主义完美结合的境地,这对于中国当代话剧充分实现"现代化转型"是颇具启示意义的。借鉴易卜生戏剧的精髓,融会贯通灵活化用,至少可以在三个方面推进中国当代话剧的现代化转型:一是在创作主体方面,从迎合政教转向独立自审,逐步实现戏剧艺术精神的现代化;二是在表现对象上,从社会问题转向个人的内在生命,进而实现戏剧艺术的本体翻转;三是在创作手法上,从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转向丰富多样的现代主义手法,创造现代诗化戏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卜生 中国当代话剧创作 现代化转型
下载PDF
论《罗斯莫庄》的“悲剧精神”和象征意象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忠祥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170,共8页
“悲剧精神”是亨利克·易卜生的品格 ,也是他的《罗斯莫庄》的基调。《罗斯莫庄》是一个包含着某种隐藏结构的文本 ,这多少是由于作者自己有意识地将其编进密码的。约翰尼斯·罗斯莫是“罗斯莫庄园的最后一位传人”,他站在自... “悲剧精神”是亨利克·易卜生的品格 ,也是他的《罗斯莫庄》的基调。《罗斯莫庄》是一个包含着某种隐藏结构的文本 ,这多少是由于作者自己有意识地将其编进密码的。约翰尼斯·罗斯莫是“罗斯莫庄园的最后一位传人”,他站在自由进步思想方面。他的“高尚”包含了“独立思想”。吕贝克·维斯特是一位有自由思想 ,有其本人生活目标的新女性 ,她具备了“独立意识”。罗斯莫和吕贝克相互支持 ,并为未来美好生活而拟制新计划。易卜生后期剧作中的“死亡意识”,易卜生《罗斯莫庄》中的寓意和象征意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斯莫庄》 悲剧精神 象征意象 亨利克·易卜生
下载PDF
新中国60年易卜生戏剧研究之考察与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何成洲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8-53,共6页
本文从社会历史与文化研究的视角梳理了百年来中国的易卜生研究,结合国外易卜生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主要探讨以下几个问题:不同历史阶段中国易卜生研究的特色与不足,曾经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正在或者即将成为热点的研究话题等。
关键词 戏剧艺术 易卜生 艺术作品 戏剧创作 艺术批评
下载PDF
易卜生与现代中国戏剧思潮 被引量:3
18
作者 胡静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3-140,共8页
易卜生戏剧在中国的译介和传播是与中国近现代社会遭遇的政治思想困境相联系的,并直接影响着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历程和艺术风格,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归纳了在民国初期思想界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介绍和接受易卜生的主... 易卜生戏剧在中国的译介和传播是与中国近现代社会遭遇的政治思想困境相联系的,并直接影响着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历程和艺术风格,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归纳了在民国初期思想界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介绍和接受易卜生的主要问题:1、作为载道之器,传播和宣传新文化运动;2、影响早期中国现代戏剧在题材上的取舍;3、影响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方向并造成了今日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卜生 现代中国戏剧 思潮
下载PDF
易卜生戏剧中婚姻男女地位与关系的变迁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会学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66-169,共4页
《玩偶之家》、《群鬼》和《海上夫人》是易卜生戏剧中比较集中探讨婚姻中男女地位和关系问题的戏剧。这三部戏剧揭示出男人与女人在婚姻中经历了和谐(《娜拉》)——对立(《娜拉》《群鬼》)——无奈(《群鬼》《海上夫人》)——新的和谐... 《玩偶之家》、《群鬼》和《海上夫人》是易卜生戏剧中比较集中探讨婚姻中男女地位和关系问题的戏剧。这三部戏剧揭示出男人与女人在婚姻中经历了和谐(《娜拉》)——对立(《娜拉》《群鬼》)——无奈(《群鬼》《海上夫人》)——新的和谐(《海上夫人》)这样一个螺旋上升的循环过程。描写了和谐婚姻关系对家庭、孩子的重要性。娜拉、阿尔文太太、艾梨达三个女主人公的塑造,反映出易卜生对人生的认识由浅入深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卜生戏剧 婚姻男女地位和关系 女性地位的变迁
下载PDF
论易卜生的《爱情的喜剧》中的反讽特征 被引量:2
20
作者 宋丽丽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4-30,171,共8页
本文认为易卜生戏剧所具有的强大包容性和广阔的阐释空间与透视人生与存在的反讽视角有关。本文对《爱情的喜剧》作个案研究 ,发现易卜生的反讽具有矛盾性、多元性、消解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反讽的这些特征可以使我们从不同的角度阐释... 本文认为易卜生戏剧所具有的强大包容性和广阔的阐释空间与透视人生与存在的反讽视角有关。本文对《爱情的喜剧》作个案研究 ,发现易卜生的反讽具有矛盾性、多元性、消解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反讽的这些特征可以使我们从不同的角度阐释易卜生对人类社会及其生存状态超然、动态的思考和关怀 ,以及剧作家对爱情与婚姻、灵魂与肉体等二元对立矛盾的深刻透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卜生 《爱情的喜剧》 反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